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念佛念法念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念佛念法念僧

文珠法师

一、念佛三昧

(一)何谓念佛

(二)何谓三昧

(三)念何方佛

二、念佛法门

(一)正行

(1)往生的资粮

(2)念佛的类别

(3)念佛的方法

(二)助行

(1)修十净业

(2)念佛法僧

(3)回向发愿

三、念佛利益

(一)灭罪生福却病延年

(二)解脱生死离苦得乐

(三)依正庄严助缘殊胜

(四)见佛闻法速证佛道

四:总结

(一)念佛非逃避现卖

(二)念佛非逃避业债

(三)念佛非愚夫妇事

(四)念佛非老人专利

念佛念法念僧

1996年讲于香港屯门大会堂

佛是佛宝,念佛,是想念佛的功德、智慧、与慈悲;信受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念佛学佛,当来必定成佛。

法是法宝,念法,是想念佛所说的真理,及修证方法;信受法是迷途指碑,苦海灯塔。念法修法,一定亲证佛法。

僧是僧宝,念僧,是想念亲证佛法,续佛慧命的贤圣僧;信受僧是善知识,助我善根,念僧敬僧,将来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利利他的圣僧。

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很大。藏经中有一部《佛说木(木+患)子经》说:当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阿罗汉俱,还有无数菩萨在。时有国王,名波琉璃,遣使到佛前顶礼请益,说国王现在非常苦恼,因其国边境盗贼为患,农村五谷不收,城市疾病流行,人民痛苦不堪。故国王忧心不安,虽知佛法广大,但因国务缠身,未能进修。希望佛慈悲,教他一个最简要的法门,便于日夜受持,求离苦得乐。

当时佛说:欲想灭烦恼障,报障,当穿木(木+患)子一百零八粒,行住坐卧,至诚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即过一粒木珠。如是渐次过一十、一百、一千,若念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舍命生天,衣食自然。念满一百万遍,能断烦恼,出生死,证涅盘,甚至得成无上佛道。

使者还告国王,王喜欢奉行,敕令吏民,广制木(木+患)子,分赠王亲国戚,及与国人,诵念三宝,国难日渐改善。王常诵念,一天心想,我行此善,若得免生死苦,佛当现我前,为我说法。愿乐遍心,三日不食,恳求见佛,佛即为现身说法。

佛告国王:莎斗比丘,诵念三宝名十万,得斯陀含果;渐次修持,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王生欢喜,精进持诵。

佛告阿难,诵念三宝名,可断烦恼,发菩提心,利益甚大。所以我说:念佛,学佛,当来必定成佛。念法、修法,必证佛法。念僧、敬僧,必成圣僧。

今次佛学讲座,以念佛、念法、念僧为题,是站在念佛法门方面说。念佛是正行,念法、念僧是助行,正助兼修,日久功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闻法修行,悟无生忍,速证佛道。现在分为念佛三昧,念佛法门,念佛利益三点来说明。

一、念佛三昧

今天要讲的念佛三昧,是依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念佛三昧来解释。

(一)何谓念佛

念是心念、意念、想念。佛是大觉圣者的名号。我们将佛号谨记于心,称念不已,谓之念佛。人的心念,总是攀缘于色声香味等六尘,不是想念锦衣玉食,就是想念名利财富,或想念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如何扩展个人的权势。时刻都在名利圈中打滚,念念不忘追求名利财富,求得则乐,求不得则苦,则怨,则恨;顺境生贪,逆境生嗔。由于贪无厌足,故欺骗奸诈,强夺巧取,损人利己。由于嗔恨妒忌,故互相陷害,互相残杀,致使社会罪恶日增,世界战火日盛,人生苦恼也与时日俱增。

《法华经》说:以贪着追求故,现在受众苦,后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故:“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妄想贪求,何止是诸苦之因,亦是生死根本。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华严经》亦言:“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欲想超出六道轮回,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最好方法就是念佛。因为念佛,可以收摄六根,令六识不起,妄想不生;以正念止妄念,以一念止众念,转染念为净念,转邪念、恶念为正念、善念。若能净念相继,持之以恒,一定可以断烦恼,证菩提。故《大集经》言:“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得成;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二)何谓三昧

“三昧”,又名“三摩地”,译名正定或正受。心止一境,远离邪乱,寂然不动,谓之三昧。若然念佛,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与佛相应,谓之念佛三昧。《楞严经》佛敕二十五位圣人,各说其修证法门,大势至菩萨,即介绍他因中修行的念佛三昧。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三圣之一。《观无量寿佛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名此菩萨,名大势至,是从菩萨果德立名。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说:过去无数劫前,有佛名金光师子游戏如来。时国王名威德,信受佛法,精进修学。一天,在园林入定.左右两旁,忽从地涌出二朵莲华,有二童子,化生其中;王出定问其名,一名宝意,一名宝上,三人共往见佛。二童子问佛,诸供养中,何为最胜?佛言:“当发菩提心,广济诸众生。”二童子即于佛前发弘誓愿,上求下化,广度众生。当时威德王即是今的释迦如来,二童子即是观音,势至二大士。今在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教化求生。

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音菩萨即于中夜,坐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亲自供养侍奉,直至普光功德山王佛入灭,正法尽时,即于其国成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菩萨众等,以及正法住世,皆与观音菩萨成佛时无异。

又《悲华经》: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道时,为转轮圣王,值遇宝藏如来,发四十八愿,建立佛国,成就众生。佛为授记,当于安乐世界成佛号无量寿。转轮圣王第一太子,名不眴,因观众生苦,发菩提心,佛命名观世音,并授记于无量寿佛正法灭尽后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寿九十亿那由他百千劫,正法住世六十二亿劫。

转轮王第二太子名尼摩,发愿成佛时,一切与兄长无异,宝藏如来言:“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名得大势。”并授记于观音菩萨成佛,正法灭后成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据此,得大势名是由因中愿力立名。

在《思益经》大势至菩萨自己说:我投足一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则大势至名,是由果上大智慧、大功德而立名。

大,是形容菩萨所证法身,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故名大;势,是能证般若智,般若智内能破烦恼惑,外能降伏诸魔怨,故名势;至,是究竟义,即是解脱德,菩萨位邻极圣,证近于佛故名至。既蒙佛授记,当来成佛,将登法王位,是法王之子,因名大势至法王子。

同伦,指因中与大势至菩萨同修念佛三昧,及果上同以念佛法门,教化众生的诸大菩萨。五十二位,非指其数,是指因中修证所经历的位次。由干慧地起,进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五十二位。此等菩萨,因中共修念佛法门,功行浅深不等,或居干慧地,或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或在果上,同以念佛三昧,摄化众生,同归极乐,被所化机,亦有五十二位不等。故言:“与其同伦,五十二位。”

“我忆往昔”以下,是大势至法王子自述得证圆通的因缘。“恒河沙劫”,是形容时间的久远,“有佛出世名无量光”,是指古之阿弥陀佛。光有心光与身光之别,心光是诸佛所证一切种智,遍照法界事理,佛佛平等;身光亦有常光与放光不同。常光因佛所教化众生根机不同,其光大小不一。如释迦如来,常光一丈,阿弥陀佛,常光遍照十方。放光是因机而设,时、处、大、小,俱不一定。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在《大弥陀经》说:十二如来即是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因众生机感不同,于一劫中,佛出世的数量亦异。《法华经》说: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而贤劫则有千佛出世。大势至菩萨值遇古之阿弥陀佛时,一劫中有十二如来出世,其最后一尊,名超日月光。日光照昼不照夜,月光照夜不照昼,佛光日夜皆照;又日月光仅照一洲,佛光普照无量国;日月光为山石墙壁所阻,佛光则无所障碍,故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指超日月光佛,是施教之人;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是所教之机;念佛三昧,是修因克果的法门。念是能念之心,佛是所念之境;众生心念六尘,故每为境所转,若能摄心念佛,从杂念归于一念,从有念归于无念,内妄念不起,外尘境不牵,内外寂然,即心即佛,心佛不二,谓之念佛三昧。《观无量寿经》言: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譬喻有人”以下,是用譬喻说明念佛三昧。初五句,是反显,二人相忆等五句,是顺显。记持不忘是忆,系缘不舍为念。譬喻母子二人,其母因子外出,念念思忆;其子在外,色声犬马,反而忘其慈母。故言:“一专为忆,一人专忘。”以母忆子,故或逢或见;以子忘母,故不逢不见。母子二人,喻佛及众生,一专为忆,喻十方诸佛,愍念众生,无时或忘,而思救济,现种种身,使众生或逢或见。一人专忘,喻迷途众生,不知念佛,无缘相逢,即使相逢,也不相识。如丰干禅师,善导和尚等,都是阿弥陀佛化身,可惜众生见面不相识。

若然母子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何止相逢相见,同时相亲相爱,乃至生生世世,形影不离。譬喻佛无时不念众生,若众生亦常念佛,日夜无间,时刻不忘佛号,忆念日深,一切时处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即佛即心,即心即佛,本此善根,生生世世,皆得见佛,不相舍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以下,是以法合。前四句合单忆,次四句合双忆。不仅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无不皆然。母慈止于一世,佛慈则无穷尽。十方加来,皆怜愍众生,流落生死,备受众苦,故倒驾慈航,随流九界,教度众生。如本师释迦如来,为愍怜众生没在苦,故垂迹娑婆世界,普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为成就求生,来生其国,发四十八愿,严净国土。又药师如来为救拔众生苦恼,发十二大愿。其他如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应身,此皆是因怜愍众生,为拔苦与乐而来。可惜众生迷而不知,不肯信佛,学佛,念佛。如子逃逝,有违佛慈,当面错过,不得沾益。故言:“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然子亦忆念慈母,如慈母忆念儿子一样深刻,则心心相印,契而不舍,不但今生母子不离,乃至生生世世常为母子,不相违背,亦不远离。子如众生,母如诸佛。众生忆佛念佛,犹如佛愍念众生一样,则感应道交,机感相投,自然生生世世,得见佛、闻法、得益。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众生心即是妄想心,散乱心,邪恶心。众生若能放下妄想心,收摄散乱心,改变邪恶心,集中意志,一心执持佛号,口念心忆,念念无间,恒持不忘,自然感佛现身,摩顶授记,是“现前见佛”。临命终时,感佛来迎,是“当来见佛”。 

《阿弥陀经》佛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故言:“现前当来,定必见佛。”

晋朝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专修净土法门,一生曾多次见佛。而历代念佛精进临终感佛来迎者,不知凡几,此皆是约事相言。若据理论:佛喻本觉理,众生如始觉智。本觉之理,随众生流转六道,不相舍离,如一专为忆。众生念念背觉合尘,如一人专忘。虽然,始本不相离,故言若逢,始本不相即,故言不逢。本觉不离始觉,言或见。众生迷本觉理,心念贪嗔痴,言非见。

“十方如来,怜愍念众生,如母忆子”,喻本觉理能生始觉智。

“若子逃逝”,喻众生迷本觉起妄觉,念念攀缘尘劳。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喻众生旋妄归真,起始觉智。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喻始觉智,照本觉理,始本合一。众生念念返照自心,上根利智人,即能断烦恼,入大乘见道位,登圆教初住,是“现前见佛”。将入菩萨位,登十地、证法身,亲见本觉理体,即是“当来见佛”。分证佛法身功德,是“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可约事与理言。念佛法门,三根普被,胜其他方便法门,是不假方便,但凭一句佛号,便得心开意解,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是事一心不乱,自得心开。念佛法门由念他佛,进而念自佛;由一念始觉智,返照本觉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即可断烦恼,真心显,智慧开,证理性一心不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人身由四大组合,新陈代谢,九孔常流,臭秽不净,原无香气,但若采用香水,或从事香料职业,朝夕接触,香气熏习既久,自然身染香气。“香”喻佛的法身有功德香,“光”喻佛的智慧光,众生不忘念佛,与佛接近,受佛的法身香熏习,自然开发内心智慧光,用始觉智,庄严自己本觉法身理体,名“香光庄严”。

“我本因心,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大势至菩萨自述成就自利功德。最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名“因心”。由修行直至成佛,所经历位次,名“因地”。大势至菩萨,由初发心,至今位居等觉,一直都修习念佛法门。由一心念佛,摄多念归于一念,再由一念,归于无念;见自性本觉佛,不生不灭,原无去来,故得证入“无生法忍”。

何谓无生法忍?《唯识论》言:“于法实相,安住为忍。”无生对有生言,有生即有灭,是世间无常法,远离世间生灭无常之法,即是无生法。生灭法是相,无生法是性。大势至菩萨,一心念佛外,远离世间生灭有为相,内离妄想识心分别执着,安住于本觉自性,寂然不动中,谓之入无生忍。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见理,位在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今言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证理,位在初地至八地。八地菩萨,能随心所愿,任运自在,化物利生,何况势至菩萨今已登等觉位,故能分身十方世界,广度众生。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菩萨自述利他功德。此界即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众生最苦,菩萨以慈悲力,垂迹娑婆,教化众生,修念佛三昧,令信心坚固,然后以大愿力,摄受念佛人,导归极乐世界清净国土。

“佛问圆通”以下是总结。《楞严经》中佛言:“我今问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所以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因佛问故,所以众圣各说自己修证法门。或依五阴,或从六入,或由十二处,十八界,皆可入门。阿那律陀,选择眼根;观音菩萨,选择耳根;周梨盘特迦,选鼻根;憍梵波提取舌根;毕陵伽婆磋,取身根;须菩提,取意根;大势至菩萨,则无选择,都摄六根。

众生眼等六根,终日攀缘色身六尘,眼被色诱,耳被声惑,鼻为香转,舌为味牵,身为触缚,心为境转。念佛人眼所见,无非是佛色,故能收摄眼根,不为色诱,而贪着五欲尘劳。念佛人耳所闻无非是念佛声,故能收摄耳根,不为外声所惑,而分别是非毁誉。念佛人鼻所嗅无非是佛果,故能收摄鼻根,不为香臭所转,而起憎恶之心。念佛人舌所宣无非是佛号,故能收摄舌根,转贪味之舌茹素念佛。念佛人身所触无非是佛境,故能收摄身根,忘能所,绝对待,不起争执。念佛人意根所对无非是佛法,无分别取舍,不作善恶业。是以念佛,可关闭六根,使根尘不接触,六识不起,内止妄想,外离妄境,唯一净念相继,再无妄念、杂念、邪念、恶念,故能进入三摩地。

梵文“三摩地”,又名“三昧”,译名正定,或正受。《大智度论》言:“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地。”《大乘义章》言:“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念佛法门,念至真心显现,离于邪乱,与本觉佛性相应,名入三摩地。

大势至菩萨由修念佛三昧,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所以认为念佛三昧,是转凡入圣,觉悟成佛最好的法门。故言:“斯为第一”。

(三)念何方佛

不但大势至菩萨认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其他大乘经典以及诸佛菩萨,往圣前贤,无不教人念佛。但十方三世无不有佛,我们究竟应念何方佛?《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虽未提及阿弥陀佛,但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现辅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既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当然是教人称念阿弥陀佛。

中国唐朝法照大师,见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亦教他念阿弥陀佛。据传记载:法照大师,是一位戒行精严的高僧。唐大历二年住衡州云峰寺,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五色彩云,云中有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望进,有一庄严佛刹金字题名:“大圣竹林寺”。过几天,又于钵中出现亭台楼阁,询问寺中僧人,知是五台山景,因发愿朝礼五台山。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建念佛会,照师于寺中,又见祥云,云中又现楼阁,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士,高座于中。晚在寺外遇一老人言,你先发愿朝礼五台,为何不去?照师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言讫不见。照师遂与同志数人,共朝五台。

到达佛光寺,所见景象,一如钵中所现,是夜四更,有道白光,自北山飞来,射照师身。寺僧言:“此是大圣,文殊菩萨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次日,照师依光来方向,朝东北行,约五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泉,泉北有石门,门前有二童子约七八岁,一名善财,一名难陀。见照师来欢喜接引入内,行数里,至一寺,寺题金字“大圣竹林寺”,正如钵中所见。寺广约二十里,有百余院,院内有宝塔,殿堂楼阁,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各据师子座,宣说法音,左右围绕,约三万人。照师趋前顶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遥远,知识浅劣,不知修行何种法门,最为其要,惟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言:“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禅定,及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

照师说:“当云何念?”文殊菩萨言:“此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忆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完,两大士各舒金色臂,摩照师顶授记言:“汝以念佛故,不久当得无上菩提。”照师欢喜,作礼而退。二童子引照师巡视各院,礼诸菩萨,然后送出山门,转瞬即失竹林寺所在;因立石碑以记其事,并专心念佛,求愿往生。

文殊菩萨,不但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他自已亦念佛,其回向偈言:“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亦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在《大宝积经》、《大般若经》、《大集经》等大乘经典,称赞阿弥陀佛,愿力殊胜,功德难思;普劝众生,称名发愿,愿生彼国。

在《大宝积经》,更举十四佛刹无量菩萨,及十方无量诸佛座下诸大菩萨,皆当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以鼓励此土众生,应当发愿,愿生极乐。《大乘庄严宝王经》言:“观音菩萨变现种种身,救度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有情,令得往生极乐界,见无量寿如来,得闻法要,皆令当得成菩提道。”

唐朝慧日禅师,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大山,观音菩萨圣像前,七日叩头,断食,至诚祈祷,请菩萨开示修行法门。观音菩萨,于空中现身,高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其顶言:“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向,愿往生到彼国己,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综上,可知念佛法门,是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理由有三:

—、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对婆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无论老少,贵贱,智愚,皆知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凡有急难,无不恳求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凡有喜悦,或受委屈时,开口发声,就是阿弥陀佛。

二、佛为法藏比丘时,愿力摄取二十一亿清净佛国,诸庄严事,综合而成极乐世界。并发四十八愿,摄取众生,亲来接引十方念佛人,往生其国。

三、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见一佛即见无量佛;生一佛刹,即生无量佛刹;念一佛,即念一切佛,即得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无二,生佛无二,能念所念,皆不二故。

因此千经万典,无不赞扬阿弥陀佛愿力殊胜,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诚应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彼国。当然,我们亦可以发愿往生其他诸佛国土,或发愿往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但十方诸佛国土,仅凭自力,随愿往生,佛不来迎,若然愿力不坚,即不能生。

在《智者十疑论》中说: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互约先往生者,见弥勒菩萨后,即来相报。师子觉先亡,数年音讯全无。其次世亲死,三年后来告无著,天上日长,我生兜率,礼弥勒菩萨,听其说法,即来相报,业已三年。无著问:师子觉在何处?答:在兜率外院,心着天乐,不曾见弥勒菩萨。以菩萨身,发愿往生兜率净土,犹为五欲所缠,不能超越轮回生死。若然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凭佛因中愿力,亲来接引,则决定往生,不致退堕。所以大慈菩萨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虽然诸佛果德,证理平等,所得智慧,无有高下,但因中愿力,各有不同。阿弥陀佛,因中发四十八愿,成就净土,摄取众生,且亲来接引,故称第一。

《随愿往生经》说:十方佛土,皆悉严净,随愿并得往生,但悉不如无量寿佛国。何意如此?因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初发心时,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原来,此婆婆世界,还是阿弥陀佛未成佛前的故乡呢!慈云忏主,引用修行难易十事比对,以明娑婆与极乐,苦乐悬殊,劝导此界众生,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

一此土常不值佛;彼土花开见佛,常得亲近。

二此土不闻佛法;彼土水鸟树林,皆宣妙法。

三此土恶友牵缠;彼上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四此土群魔恼乱;彼土诸佛护念,远离魔事。

五此土轮回不息;彼土横截生死,永脱轮回。

六此土难免三涂;彼土恶道永离,且名不闻。

七此士尘缘障道;彼土受用自然,不俟经营。

八此土寿命短促;彼土寿与佛同,无有限量。

九此土修行退失;彼土入正定聚,永不退转。

十此土尘劫难成;彼土一生行满,所作成办。

我们为了离苦得乐,解脱生死轮回,速证佛道,所以应当称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彼国。

二、念佛法门

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国士,不但要具足往生资粮,还要兼修众善,具足资粮是正行,兼修众善是助引。现分述如下:

(一)正行

念佛正行,可分三点说明。

(1)往生的资粮

何谓资粮,资是资助,粮是粮食。古人出门,一定要带备粮食,以及资生之物,供给旅途应用。因为古人出门旅行,以步行为主,不像现代交通方便,且随时随地皆可以购买饮食用具。虽然,但仍需具备旅行条件。第一要有钱,非钱不行;第二要签证,凭证入境;第三要带备行李,方便自已,三者缺一不可。何况我们要从此娑婆世界移民到十万亿佛土以外的极乐国土?虽然无需签证,但亦需要具备条件,向佛菩萨报到。

移民极乐世界必备的条件,就是深信,切愿,力行。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故信、愿、行三,名往生资粮。其中尤以信为万善之首,百行之宗。“佛法大海,非信莫入。”《华严经》以信为成佛之始,《法华经》以信为入佛之门,五根以信根为先,五力以信力为最。中外古今,历代圣贤,修诸功德,成就佛道,无不从信入手。念佛法门,若不深信,切愿,即使终生念佛无间,亦不得往生。故《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劝导:“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释迦如来,亦告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我们对诸佛及释尊所说念佛法门,不但要信,而且要深信。

深信十方诸佛,语皆真实,所说所赞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国土真实存在,并非假设,诚应发愿往生。

深信一心念佛,决定往生。虽然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佛土外,但凭佛的愿力,慈悲摄受,一称佛号,发愿往生,佛即来迎,自可横超三界,揖别娑婆,随佛往生,屈伸臂顷,即到莲池,花开见佛,悟无生忍。

深信佛国极乐,若得往生,即得不退转。因为极乐国土,助缘殊胜,众生生者,常得见佛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互相策励,唯进无退,且寿命极长,一生即可成办佛事,蒙佛授记,补佛之处。

深信娑婆极苦,人命无常,百岁光阴一刹那,一息不来,便成隔世;何况轮回路险,欲得人身恐更难,岂可虚度岁月?诚应急速厌离,求生佛国,亲近弥陀。

信心既深,还要发愿,无愿不生。释迦如来在《阿弥陀经》中,再三劝导:“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愿贵恳切,更要坚固。彻悟大师言:“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愿若不坚,必为逆境所转,邪说所惑,中途退志,功亏一匮,实在可惜。因此,念佛人应当时刻发愿,深切发愿。愿离娑婆,生死之苦;愿往生净土,求菩提乐;愿业障消除,善根增长;愿临命终时,自知时至;愿我佛慈悲,摄受接引;愿承金莲台,生极乐国;愿奉事弥陀,亲蒙授记,愿悟无生忍,再入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福慧具足,速成佛道。

灵峰大师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慈照大师亦言:“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故信愿具足,当继之以力行。

(2)念佛的类别

念佛,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必须三业清净,三业专精。口念佛号,心止散乱,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六字分明,日夜无间。如是心口相应,净念相继,定得一心不乱。否则,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二观像念佛:当三业恭敬,面对佛像,口称佛号,眼观佛像,意则想念佛相好庄严,功德殊胜,如是三业专精,称念不已,日久功深,必得一心不乱。

三观想念佛:依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修十六种观,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及九品往生,种种胜境,令心坚住观境,专想不移;开眼闭目,不令散失;十六观成,即得一心不乱,决定往生。

四实相念佛:是心口相应,念念无间,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一如,心佛不二。如是称性起念,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故不执于有;知能念之心,灵明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故不落于空。空有不着,能所双亡,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是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是名实相念佛,亦即是证入念佛三昧。

持名念佛,但得十念专精,一心不乱,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品莲华化生,经二十小劫(下下品),或经六小劫(下中品),或经七七日(下上品),莲花开敷。闻法欢喜,即发菩提心。如屠儿张善和,以杀生为业,临终见牛群来索命,作人语:“你杀我”,张恐怖,命妻请僧来救我。僧至,为说念佛法门,张见地狱相现,左手持火,右手拈香,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未及十念,即见佛来接引。

持名,观像,或观想念佛,若得一心不乱,兼持戒修福,即可往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中品莲华化生。七日花开,闻法欢喜,悟无生忍,即证四果。

若念佛至一心不乱,兼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以此善根,回向发愿,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品莲华化生。见佛闻法,断尘沙烦恼,伏无明惑,证不退转。

若能实相念佛,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常寂光土,上上品莲华化生,见佛闻法,断无明,证法身,蒙佛授记,一生补处。

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有无;品位高下,端赖持名浅深。”持名深,即理性一心不乱,得生上上品;持名浅,即事相一心不乱,或仅十念专精,得生下下品。古之贤圣,念佛能自知时至,坐化立亡,皆是平日持念功深所至。

(3)念佛的方法

念佛方法很多,仅提几点,供各位参考:

一高声念:持名念佛,可高声唱念佛号。《业报差别经》言:“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但高声唱念,恐伤元气,导致喉痛音哑,不宜持久。

二低声念:当精力疲倦,或人地有碍时,可改用低声念。但能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明明白白,心意恳切至诚,念之无间,持之以恒,亦可得一心不乱。

三默念:若然高声低音俱不宜,或身在污秽不净处,可无声默念。默念佛时,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口移,声不出窍,但音声历照,耳根内闻,句句分明,日久功生,自得三昧。

四定时念:念佛最好六时无间,终生称念。但在家居士每为事业忙碌,俗务牵累,未能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当于早晚定时念佛,作为日常必修功课。慈云忏主曾为国王、大臣、政要、官吏立十念法门。至于佛教道场为接引大众,或专修净业大德,每举行佛七念佛。或于七日,或七七日,行般舟三昧,希在一定的时日中,达到一心不乱。

五闭关念:是谢绝人事应酬,闭关念佛,以克期取证。关期长短视各人发心及其因缘而定,关中可兼做早晚课,不舍楞严咒及十小咒。其余时间,行住坐卧,皆以佛号为念。心不外驰,念念与佛相应,必得三昧现前。

六摄心念:心念佛号,字字分明,即摄意根;口称佛号,句句清楚,即摄舌根;耳闻佛号,明明白白,即摄耳根;眼不东张西望,即摄眼根;鼻不攀缘香尘,即摄鼻根;身不懈怠放逸,即摄身根;如是六根都摄,不舍昼夜,精进念佛,必得一心不乱。

七随时念:随时随地,不择时间,不拘场地,行住坐卧,悉皆念佛。迎宾接客,开会集众,运动跑步,开车坐船,乘搭飞机,出入作息,甚至穿衣吃饭,大小二便,无不念佛。如是二六时中,念念弥陀,声声佛号,朝朝暮暮,无时或忘。

八记数念:为防懈怠,为提起正念,可手执念珠,口称圣号,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念得分明,记得清楚,借珠束心,提防妄念。

现在香港很流行手带佛珠,不知他们是否都修净业,抑或仅作装饰,或赖以辟邪。事实上,佩带念珠是有功德,更可以辟邪,但只限于菩提珠。

佛于曼殊室利咒藏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赞菩提珠功德远胜其他金银、水晶、七宝所制念珠,如经言:“若用菩提子为数珠,或时诵念,或但手持,诵数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计,难可校量。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又言:“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其数珠要当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五十四,或二十七,或但十四,此乃数珠功德差别。”

以何因缘,佛偏赞菩提珠最胜?原来过去有佛,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有一外道,儿子被鬼神害死,外道自念:我因邪见,不敌鬼神,不知佛有何神力?佛既在此菩提树下成道,若圣树有灵,当救我儿。因抱儿放在菩提树下,诚心念佛。七日后其子生还,外道欣喜,赞佛神力威德难思,自此舍邪归正,学佛修行,而此菩提树,又名延命树。所以用菩提树子,或用菩提树根制造念珠,能却邪降魔,持之功德最胜。又念珠数目多少,其功德亦有差别。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言:“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三十七珠为下数。二手执持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又持珠“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

九呼吸念:又名调息念。将一句佛号,系於呼吸间,吸气时念南无阿,呼气时念弥陀佛,一呼一吸,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清楚,听得分明,六根不再攀缘六尘境界,令六识不起,妄想不生。如是三业清净,三业专精,一心念佛,勿令间断,持久纯熟,很容易进入禅定,得念佛三昧。当知人不能没有呼吸,平时随着呼吸念佛,将来病了,有呼吸时,仍然念佛,直至最后一口气,也在念佛,实在太好,太妙。我最近也用这种方法念佛,有心决愿往生西方的人,不妨一试。

十临终念: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能否如愿,关键在于临命终时,能否提起正念,一心念佛。若然平日深信,切愿,实行,出入作息,不离念佛,则临命终时,自知时至,不忘念佛,决定得生。否则,人之将死,种种业境现前,即使平常精进念佛,犹恐被业所牵,迷失正念。何况平日疏懒念佛,或不懂得念佛的人?为病苦所逼,业障所缠,难免随业受报,堕落轮回。所以临命终时提起正念,最为重要。自己眷属应该助念,或请高僧助念,使将死的人,最后一口气都在念佛,以感佛来应,随佛往生,而助念的人,功德亦很大。

(二)助行

具足信、愿、行往生资粮,一心念佛,是正行;欲想决定得生彼国,上品上生,还要念法念僧,兼修众善,回向发愿。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告韦提希夫人,欲往生极乐国上,当修十种净业。

(1)修十净业

一、孝养父母:百行孝为先。佛说:善至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见忍辱经)故止恶行善,当先孝养父母。世人行孝是敬亲,爱亲,养亲,还要善体亲心。父母之所爱爱之,父母之所敬敬之。(见礼记)孔子言: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孝敬父母,除供养侍奉外,还要继承父母遗志,发扬光大父母事业,使自已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尽人子之孝。所以能孝养父母的人,一定洁身自爱,立志向善。

至于出家或学佛的人,孝敬父母,则不止于物质名利,还要提供精神补品,劝导父母修学佛法,作出世因。不但令父母今生欢乐如意,还要令父母来生得生善处,甚至出三界,了生死,离苦得乐。不止今生父母衣食无缺,法喜充满,还要孝敬超度过去无量劫来,在六道受生所有父母,令种佛道种子,得证无上菩提。

古德说:人而不孝,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又言: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佛在《大宝积经》,《大涅盘经》,《六度集经》,以及《孝子经》中,无不赞叹孝道,提倡孝道。《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养品中说:佛在因中行菩萨道时,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今成道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即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见梵网经)可见佛教是如何的重视孝道,无论在家学佛,或出家修行,能尽孝道,就是善事,就是持戒,也是净业之一。

二、奉事师长:父母生我色身,师长长我慧命;色身止于一世,慧命则永恒不灭。是以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孝敬师长;师长有世间及出世间不同,世间师长教人知识学问,培训人谋生技能;孝敬世间师长,当立品、立德、立功、立业,为人群谋福利,为社会贡献才能。出世间师长教人止恶行善,勤求佛道,利益无穷;身为弟子,诚应亲近事奉,执役服劳,四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还要力行众善,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以报师恩。能报师恩,即是善行,亦是净业之一。

三、慈心不杀:有命尽贪生,不分人与畜;人皆爱护自己生命,岂可任意残害其他生命?何况杀生,有损慈悲,有违孝道。因为无量劫来,在六道轮回中受生,彼此互为父母眷属,彼此有恩,不应杀害。更何况杀生食肉,属于恶业,果报难逃,怎可往生佛国?是以欲想决定往生极乐国土,当慈心不杀,免被业债、命债所牵,不能往生。

四、修十善业:十善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心不贪、不嗔、不痴。明朝有人名包勤,宁波人,小康之家,四十无儿,娶妾仍不能生育,算命先生说,命中注定无儿。有一天,包勤对妾说:我们无儿,空虚苦闷,怎可去杀害畜生,吃它们的子孙?自此,一家三口,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救济贫苦,积极行善。几年后,妻一胎两子,妾亦生一男。忽在梦中见自身轻飘飘的上了天庭,伏在阶下,不敢抬头;闻有人高声喝道,包勤四十四岁无子,又听有人说:包勤从前积罪很重,本该短命绝嗣,但近年戒杀放生,持斋念佛,积极行善,所以加寿四十,许他有五个儿子。梦醒,病也好了,后来果然又生两个儿子,高寿无疾而终。可知不杀生,即是善业,能转短命无嗣之报。若能身口意三业皆善,何止是人天正因,亦是往生佛国的净业。

五、受持三皈: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三界导师,能领导众生,出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法是人天眼目,能指示众生,断惑证真,入佛知见。僧是世间福田,能令正法久住,化导群迷,福利人天。顺之则正,则善,逆之则邪,则恶。念佛人不但要皈依三宝,奉行正法,供佛及僧,还要念佛、念法、念僧,终身执持不忘,作为反邪归正的指南针,疾成佛道的正因。在皈依三宝,称念三宝的虔诚意识中,念佛,持戒,修福,一定得生佛国。所以受持三皈,亦是往生净业之一。

六、具足众戒:一切苦因苦果,以财色为本;一切善因善果,以戒定为本。因为戒能规范人的身心,防非止恶,增长善根,助长定力,生长智慧。故佛说,从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功力,可以断烦恼、出生死、受人天供养;甚至鬼神、畜生,亦恭敬伏从。

从前罽宾国,近僧伽蓝处,有条毒龙,时出为害,居民请寺中阿罗汉运用神通,驱逐毒龙,但不能降伏。后有一持戒僧人至,也不入定,唯对龙说:“贤者可离此地,勿为民害。”毒龙即自动离去。寺僧追问用何神通降伏之,答:我无神通,唯持戒清净不犯而已;可知神通不及持戒功德。  

《梵网经》说:“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涅盘经》言: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所以凡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皆应该受持佛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能持菩萨三聚净戒,即具足所有律仪。今言具足众戒,正是说明念佛的人,不但要持戒清净,威仪具足,还要进受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以此自利利他功德,作为往生佛国的正因。

七、发菩提心:《大宝积经》中佛告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心。梵文菩提,译名正觉。发菩提心,即发勤求佛道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正觉之心,原是众生本具,又名佛性。此性不增不减,众生迷之,沉溺生死而不减,诸佛悟之,成等正觉此性不增。虽然如此,但生佛相去天渊,苦乐悬殊。诸佛怜愍众生没在苦,故出现世间,用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种种法门,目的无非欲令众生迷途知返,发起趣向佛道正觉之心,愿成佛道,愿度众生,此即是发菩提心。念佛人不仅为自已离苦得乐,求生佛国,同时要观众生苦,发菩提心;将自己念佛、持戒、修福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登极乐,得不退转,是以发菩提心,亦是往生净业之一。

八、深信因果:凡事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随,因果相类,有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故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不报,时辰未到。又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皆是劝人明白因果,止恶行善的至理名言。事实上,古今中外,因果报应的纪载很多。

从前福慧寺的高僧,在十字路口,坐地化缘,修建佛寺,但一直都没有人肯施舍一分钱。正想离去,刚巧有个卖点心的年青人经过,看见老和尚空钵离去,顿生同情怜悯之心,毫不考虑,就将当天做小贩所得的钱,都投入老和尚的钵中,老和尚说:青年人呀!你的善心一定是有善报的,将来如果你有需要帮助,来福慧寺找我好了。

原来这是个穷苦无依的青年人,每天全靠代人卖点心,换取食宿;当天因为将钱布施给老和尚了,回到食物店,不能将卖点心的钱交出来,竟被老板开除,自此无家可归,沦为乞丐。由于缺乏饮食营养,又流离失所,环境污染,最后眼睛盲了,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

当天早上,老和尚己经吩咐知客师说:“今天有一位大施主会来找我,请即带他入来相见。”可是从早至晚,都不见知客师出现,老和尚唯有亲自往客堂一次。知客师说:今天没有大施主求见老和尚,只是傍晚时分,有个盲眼的小乞儿来求见,因为您正在做晚课,所以没有带他入内相见。老和尚急问:现在呢?答:他已经走了,不过在临走前,曾经问厕所在那里?老和尚说:快去看看!回人报告:盲眼的小乞儿,已经倒在粪池中溺毙了。

老和尚告诉众人,因果实在不可思议,这穷苦的青年人,由于前生恶业所追,今生要沦落为乞丐,来生要受盲眼之报,再生还要在粪池淹死,今生只因一念之善,借用老板的钱布施,一生同时受报,现在恶业己经受尽,生天享福去了。

又中国清朝顺治皇帝年间,北京有一富翁姓贡,中年得子,名有庆。其佃户李大,亦在这年生一儿子,名李福。有庆七岁,父延师教子,李大也想儿子读书,苦无钱聘师教导,求田主准许其子伴读,与有庆同住书院。一夜,李福熟睡中,忽见天上开了门,二位天神降落书院,其中一神,指有庆言:他怎样?另一天神答:他是全福之人,十七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官高二品,一世富贵荣华。又指李福问:他如何?答:此苦命人,贫苦一世,功名无望。李福梦醒,谨记于心,并且非常注意有庆的行为。

后有庆,果然十七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官运亨通。而李福考试落第,唯有伴老父耕田,仅得温饱,但立志向善,处处与人方便。反观有庆个性残忍刻薄,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在七十一岁那年,自知死期,告儿子准备后事,真的在指定日期中死去。李福认为如此恶人,一生享福,并且自知时至,安乐而死,太不公平,以为他到阴间,必受惩罚。也对儿子说:我某日必死。至时,服毒身亡,魂神追随有庆到阴间,见阎王来迎有庆,公事完毕,随后问李福怎么也来了,李福说:阳间人怕势力,故财主有庆,作恶多端,无人敢惩罚他,以为他到阴府必受极刑,岂料阎王,也怕权势,敬财主。

阎王即命判官将纪录簿打开,原来其中注明,有庆前生大善,今世享福,虽作恶抵消不少善业,仍有余业,福报未尽,今再转世,仍然享福。至于李福,前世未作善业,今生贫穷,但由立志向善与人方便,故亦衣食无缺,来生就好得多了。李福求阎王爷转世时,不喝迷魂汤,得知宿命,再看有庆转世为人如何!

后来有庆又生在富贵家,官至知县。但残毒百姓,为追口供,挖人双目,又因一案,断人双足,七十多岁得病而死。李福则再生中等人家,因有宿命通,知过去事,继续行善,兼修禅定致通。有庆第二世死时,他即入定,随有庆识神去见阎王。这次阎王先迎李福,后审有庆,因有庆前生福报已尽,今生作恶,无善业抵偿,故判他自食其果,生在穷苦人家,双目失明,两足残废,乞食为生,苦不堪言。李福亲见有庆三世因果,心中更怕再入轮回,精进念佛,求生极乐净土。

又民国初年,广州有一哑子,事母至孝,母因双足有疾,不能行,除睡觉外,其余时间,一年四季,都由哑子背在身上,濯身洗足,皆由哑子侍奉。乞食所得先供母饱,自己捱饿,人皆知他是孝子,都乐意施他。后来母死,哑子日则乞食,夜则到坟地伴母而睡。一年夏天,哑子忽被雷殛死。当时有一杨博士,刚从外国留学归来,见孝子被雷殛死,便在尸体手心写“天爷无眼”四字,以讥天道不公。

事隔十多年,杨博士出使俄国,到莫斯科,在一次国宴中,见俄国太子,右手不能伸直,掌心约有中国文字,好奇,用力一拉,太子手被拉开,现出“天爷无眼”四个字,还是自已笔迹呢!至此,才信服因果报应。原来哑子前生作恶,应一世哑,一世被雷殛,今因孝心侍母,故一生受尽苦报,即生帝王家享福,由是证明因果通于三世。\

有人即生受现报,有人来生或多生然后受报,可惜世人不知因果三世报应之理,每见善人遭殃,恶人享福,而怀疑因果。殊不知恶人享福,是他宿世善业所感,今生作恶,当报在来生。善人遭殃,亦是宿世恶业所招,今生行善,来世必然享福。是以念佛人当深信因果,策励自已,以念佛为正因,以持戒修福为助缘,当感往生佛国,见佛闻法之果,故深信因果亦是净业之一。

九、读诵大乘:对本是读,背本是诵。大乘经典,诠实相理,令人开佛知见;时常读诵,一定善根增长,智慧明了。特别是念佛人,读诵大乘经典,可以激发菩提心,修二利行,助长净业,莲开上品。

十、劝进行者:行者,是发心学佛修行的人。无论在家或出家学佛的人,都应该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理解佛法,然后在无量法门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已的法门,精进修持,以求一门深入,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否则,今天到这里拜忏,明天到那里读经,只是随喜功德而已,不如老实念佛,最为直接稳当。

当自己决定专修念佛法门,兼修净业,求生佛国,亦以此念佛法门,劝导他人,策励后学,共修净业,同生佛国,以成就自利利他功德,《大品般若经》说: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唐朝有人名房翥,一日暴死,到阴间见阎王。王说:据案簿记载,你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你承此福,亦得往生,故召来相见。翥言:我前许愿诵《金刚经》一万卷,及朝礼五台山,未想往生。王言:诵经朝山,固是好事,不如早生净土,但愿不可违,仍放他回人间,由是得知,劝人念佛,自已亦可以往生。当然能劝人念佛,自己亦是念佛人,不过因劝人念佛功德,增益莲生上品而已。我也念佛,求生净土,今讲念佛三昧,介绍念佛法门,希望你们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劝进行者。

(2)念佛法僧

我们欲想移民极乐世界,作上等居民,除了修以上十种净业,作为助行,还要念佛法僧,及回向发愿。谁说?佛说。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诚心;即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是专心念佛。积聚功德,名深心,即是广修六度,下化众生,亦即是念法念僧。宏愿无尽,名回向发愿心,是以上求下化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

又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慈心包括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诸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以及饶益有情戒。修生缘慈,观六道众生.皆过去父母师长,不应杀害,成就摄律仪戒。修法缘慈,观一切法无我,不再因我法二执,造诸恶业,反而广行众善,利益众生,成就摄善法戒。修无缘慈,冤亲平等,拔苦与乐,且观拔苦与乐之心,了不可得。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众生不知,心生执着、攀缘取舍、作业流转;故兴慈运悲,力行众善,饶益有情,成就饶益有情戒。故言:“慈心不杀,具足众戒。”

大乘经典,诠一乘妙法,开佛知见,令读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方等经典,弹偏斥小,赞叹大乘,能令读者,回小向大,乐修佛乘,读之有益。

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一心执持佛号,称念不已。或观像,或观想,或实相念佛。念法,即读诵大乘经典,如说修行,持戒种福等。念僧,即称念海会圣众、诸大菩萨圣号。僧有凡夫僧,有圣人僧;圣僧中,又分声闻僧,缘觉僧,菩萨僧;菩萨又有地前贤位菩萨,地上圣位菩萨,以及从佛道中再来的佛位菩萨。我们念僧,是念圣人菩萨,或佛位菩萨僧。因为菩萨圣僧,是助长我们菩提道的善知识。

《法华经》言: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以念佛法门,除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之外,每天回向,都称念观音势至,及清净海会众菩萨。观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势至菩萨位居等觉,海会圣众,皆十方佛国,诸大菩萨来生其中,皆是能宣扬圣教,长我善根的善知识。我们称念菩萨圣号,就是念僧。

有人问我,究竟念阿弥陀佛好?抑或念观音菩萨好?答案是:都好。因为念佛及菩萨,都可以消灾障,增福寿,都得佛菩萨慈悲摄受,随愿往生。不过念佛法门,当以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为主;但观世音菩萨与此土众生特别有缘,此土众生不但家家弥陀佛,并且户户观世音。何况观音菩萨寻声救苦,能令称名众生离三灾,脱八难,除三毒,得二求,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

《法华经》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名者,即得解脱。”可知观音菩萨是苦恼众生的救星,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特别是我们生长在苦难多端的世纪,更需要观音菩萨的救济,令我们度过险境,摆脱苦难。所以念佛法门也念观音菩萨。亦有人专念观音菩萨圣号,并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临命终时,观音菩萨亲来接引。

《净土圣贤录》:有一尼师.名根净,十六岁出家,在普陀山求戒后,被聘为住持。但一心念佛,及念观音菩萨。有病从不求医,唯祝愿:如命未尽,求佛慈佑;若命应尽,求佛接引。民国廿六年,四十五岁,预知时至,起坐念观音圣号,见菩萨来接,即向西侧卧而逝。

又民国初年,有金浊大师,八岁出家,师教念大悲咒,及念观音菩萨圣号,自小诵念无间,求戒后严持不犯。与人治病,应手而愈,从不取报酬,后住小庙,被贼打劫,因除破纳更无余物,贼恨,以枪击之,左额及右臂都中枪,但不死,数日自愈。后至宁波阿育王寺暂住,知客师催单,他说:“我住不久即往生,请慈悲。”随即对人说:观音菩萨手执银台,时现我前,三日内即往生,并劝大众老实念佛,或专念观音菩萨,决定得生极乐。第三日午斋时,如常过堂,众人以为他妄语,岂料饭毕礼佛,即面西坐化;可知称念观音菩萨圣号,愿生彼国,亦得随愿往生。

称念阿弥陀佛,是念佛;修十种净业,读大乘经,上求下化,是念法;念观音、势至及清净海会众菩萨,是念僧。慈云忏主作回向发愿文,最后三句,亦教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十方三世一切佛”,即是念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即是念僧;“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是念法。

《阿弥陀经》:“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言:“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是可知,不但求生极乐世界的我们要念佛、念法、念僧。即使已生极乐净土,在莲华池中的众生,亦要念佛、念法、念僧。

念戒:戒能约束人的身心,防患于未然。故学佛修行,必以持戒为根本。佛制戒虽多,综合而言,不出三聚净戒。佛弟子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防非止恶,远离一切所应离的恶法,是摄律仪戒。佛弟子进修一切善法,长养善根,能证一切所应证的佛法,是摄善法戒。将自己所修亲证的佛法,展转宣扬教化,利益众生,是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诸恶莫作;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属于自利。饶益有情戒,是利他。念戒,即念念不忘,止恶行善,自利利他。

念施,施是布施,将自己所有一切财力,物力,心力,智力,分施与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已所有,谓之布施。例如出钱出力,参与社会慈善公益,发展社区福利,是财布施。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栽培后学,或弘扬佛法,启发人正智,导人正见,止于至善,是法布施。舍已为人,扶危济困,解除他人险境,保障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是无畏施。

此外《菩萨善戒经》说:有四种布施 。《贤愚经》说:五种布施。《杂宝藏经》说,七种布施。《布施经》说,三十七种布施。无论实行那一种布施,都不应贪求世间名闻利养,或求人天福报。应以布施功德,回向发愿我与众生同登极乐,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是谓念施。

念天:天有三种,一是三界有漏诸天,二是二乘圣人所居净天,三是诸佛菩萨所住第一义天。观经教我们念天,是念圣人所居净天,以及佛菩萨所证第一义天,并非教我们想念有漏诸天。因为诸天虽乐,但福尽还堕;学佛人目的求了生死,超出轮回,岂可念人天福报?我们若能念念不忘圣人所居净天,或佛菩萨所证涅盘第一义天,就可策励自己,精进办道,证圣成佛,所以要念天。

六念中念戒、念施,即是念法;念天,是念佛也是念僧。昔有净业弟子,问莲宗慈照大师:弟子修念佛三昧,可得用布施、持戒、供养作福不?师答:汝能念阿弥陀佛,若不持戒,则有毁犯罪;若不布施,则长悭贪;若不供养三宝,则有慢业;若不恭敬一切,则有轻人罪。是故毁犯,即堕地狱,悭贪即堕饿鬼,我慢则常在恶道,轻人则世世贫贱。似此恶业障蔽,欲生净土,其可得乎?是以念佛法门,除念佛、念法,念僧外,还要念戒,念施,供养三宝,恭敬一切,广修福慧,作为往生助行。

(3)回向发愿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功德,趣向自已志愿所趣之目的,谓之回向。普通回向有三。一回事向理,二回因向果,二回自向他。持名、观像、观想等念佛法门,有能念所念等事相表现。实相念佛,则能所双亡,内外空寂,心佛一如。若由事相一心不乱,进而证入理性一心不乱,名回事向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由一心称念佛号之因,得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证不退转,终成佛道之果。念佛人将因中持戒修福及念佛功德,回向于佛果菩提,名回因向果。将自己念佛、持戒、修福的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共生极乐。如《往生论》言:回已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名回自向他。我们将正助二行功德,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发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同证佛道;凭此殊胜愿力,临命终时,决定得生。

昔有一法师,博通经论,唯讲经极少人听。每为此叹息不已。同住僧言:“汝学佛法,岂不知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之理?你虽精通佛法,其奈无缘何?”遂教他结缘,但此法师很穷,身边仅存一幅布料。僧教他卖布料,得钱购买食物,入山布施昆虫蚂蚁等动物,并协助法师发愿,受食众生,速脱畜生身,转生为人,来受其教。二十年后,此法师登座说法,听众多是青年人,此是二十年前愿力所致。

又有人名莹珂,平常大鱼大肉供养自己的五脏六腑。后读《往生论》,即戒杀放生,持素念佛,发愿求生净土,由于精诚所致,七日便感佛现身。佛安慰言:“汝阳寿未尽,尚有十年;十年后,我来接你。”珂说:“娑婆恶浊,易失正念,愿早得生净土,承事诸圣。”佛言:“汝愿如此,我三日后来接你。”三日后果见佛来迎,即随佛往生。

又怀玉禅师,一生精进念佛,一日见佛菩萨充满虚空,其中一人执银台入。师言:“吾一生精进,志在得金台,今银台来,我不去。”银台遂隐,自此,益加精进念佛。二十一日后,再次见佛菩萨遍空界,前持银台者,今易持金台入,师遂含笑,登台而去。

还有,晋朝刘遗民,是慧远大师卢山念佛社十八贤之一,专坐禅修观想念佛法门;每于观想中,见佛放光。有一日,在想念佛中,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垂手下接,遗民喜极而泣。心想:安得佛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即伸手摩其顶,引袈娑以覆之。可见愿力不可思议,而佛菩萨,总是慈悲,令我等苦恼众生,有愿必遂。所以修持念佛法门,一定要将正助二行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

三、念佛利益

念佛功德利益的确不可思议,十方诸佛,赞莫能尽。今仅就个人所知,举四点如下:

(一)消除恶业增福延寿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说:“称我本师阿弥陀佛,常须供养,尊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得福,就可以增福寿;灭罪,必能消灾障。

《印光法师文钞》中记载,王铁珊当陈锡周居士面前对印光法师说出他亲身经历的事。原来王铁珊,清朝末年,在广州做官,因剿广西土匪,杀人甚多。后得重病,一合眼,即见黑暗中无数鬼魂,逼近其身;惊醒,一再合眼,所见如前,又惊醒。如是三昼夜不能入睡,已然奄奄一息。其妻说:你如此痛苦,还不赶快念佛呢,念佛总会好些!王立即念佛,不久即呼呼入睡;一觉醒来,鬼魂匿迹,病亦全愈。自此,长素念佛,常亲近印光法师,此皆是事实。所以我说:念佛可以消灾障,增福寿。

(二)解脱生死横出三界

人生总是苦多乐少,在佛眼看来,人生简直是纯苦无乐。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生则恒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逼迫与恼害,死则被业所牵,轮回六道,困居三界,生生死死,无有了期。

念佛众生,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佛光普照,消除业障,接引往生。一生极乐,即一生永生,再不退堕三恶道,得永远脱离生死轮回苦,横超三界乐。故《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我们想解脱生死,横出三界,就应该念佛,求生佛国。

(三)依正庄严助缘殊胜

往生极乐世界,不止正报相好庄严,身体坚固不坏,寿命无量;同时依报国土清净,环境美妙,无三恶道众生,无空气污染,无高低不平。宫殿楼阁,莲池园林,阶道栏楯,皆是七宝所成,光洁严净,无需清洁打扫;衣食自然而至,无需烧饭买菜;日用品丰盛具足,无需选择购置;遍地黄金,七宝载道,无需唯利是求,辛苦劳碌。更无地震、风灾、水灾、火灾,种种恼害;无人事困扰,无妒忌障碍,无战争恐怖,无政治逼害,无恶友牵缠,无六尘诱惑,更无茶楼,舞场,赌馆种种陷阱。有的是佛菩萨的教导,善知识的提携,水鸟行树,皆宣法音,昼夜六时,耳濡目染,无非佛法,无非善事。环境如斯,实有助于修行办道。我们为了在庄严殊胜的环境中,修行办道,得无生忍,故应念佛,求生佛国。

(四)见佛闻法速证佛道

阿弥陀佛,现在住世,说法利生。我们一生极乐世界,即得亲见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诸大菩萨,承事供养,闻法修行。同时仰仗佛因中愿力,可随各人志愿,往见十方诸佛,广修供养,闻法得益。《弥陀经》言:“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各位,我们用华果供佛,必需用钱购买。但极乐世界众生,随自己心意,想用何种华果及宝物供佛,皆随念即至。如《大宝积经》言:“彼国众生,皆于晨朝,供养他方无量百千诸佛。随所希求,种种花鬘,涂香,末香,幢幡缯盖,及诸音乐,以佛神力,皆现手中,供养诸佛。”见佛闻法,如法修行是修慧;广修供养,植诸善根,是修福。福慧双修,精进办道,加以寿命无量,所以一生成办佛事,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速证佛道。

四:总结

(一)念佛非逃避现实

有人以为念佛,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其实,念佛正是面对现实,改造现实。我们的世界太坏,需要改造;娑婆众生太苦,需要救济。若果提倡念佛法门,人皆念佛,三业清净,不作恶业;人皆念法、布施、持戒、修福;人皆念僧,改往修来,学圣学贤,就可改变五浊恶世,成为人间净土。

可惜人皆不知念佛法门功德殊胜,或知而不信,或信而不行。然则仅凭少数人念佛的善业,实无法改变众人的恶业,定业。以其有心无力,徒呼奈何,不如一心念佛,求生佛国,仰仗佛力加被,远离魔障,精进办道,悟无生忍,证不退转,然后再来娑婆,大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以实现人间净土,美化现实。这种思想与愿行,怎可以说是逃避现实?

(二)念佛非逃避业债

有人问我,而且是一位比丘尼,她说:“佛教是讲因果的,念佛往生,一走了之,无需偿还业债,岂非违背因果?”此问何止不明因果法则,抑亦未曾读诵大乘经典。经言:“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观无量寿佛经》说,第三观成,可灭无量亿万劫生死之罪,第六观成,可灭无量百千万亿重罪。当知念佛法门,一方面仗佛力消除旧业,一方面凭自力止恶行善,持戒修福,不再造恶业。在一连串的善行中,使罪业不生;在一辈子念佛声中,令善根增长。还要发愿回向,始感佛应,随佛往生。否则,一面念佛,一面作恶,以为一切有佛承担,反正临终佛来接引,即可逃避一切钱债,命债,业债,孽债。这样想法,实在邪恶,非正知见。

从前有一位老太太,发心持素念佛,可是脾气太坏,恶习不改。有一天,身边侍婢请求教她念佛,老太太认为打岔她念佛,嗔心骂言:“念,念、念、念你死人头。”谁知忠厚诚实的婢女,如奉纶音,将骂人语,作佛号念。朝夕持念,且口念心想,身礼,精进不已,终得一心不乱。数年后,走告老太太:佛来迎我,我要去极乐世界了。老太太还想骂她妄语,可是她已面向西合掌,含笑立化而去。至于她的主人,以散乱心,嗔恨心念佛,能否往生呢?请你们告诉我。

(三)念佛非愚夫妇事

有人认为念佛,是愚夫愚妇事,这种见解,简直狂妄自大。当知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上智下愚,利钝兼收。上上智,如佛在世时,文殊普贤;佛灭度后,马鸣龙树,诸大菩萨,无不发愿往生极乐,并力弘念佛法门。下下智,如张善和等屠儿小婢,一念专精,皆可往生。此皆是阿弥陀佛因中愿力,慈悲摄受,岂仅限于愚夫愚妇?

当知莲宗诸祖,皆是佛门高僧,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无不归心净土,自行化他。龙树菩萨造《毗婆沙论》,推崇念佛法门,为一易行疾至之道。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称念佛法门,为最胜方便。至于唐朝的白乐天,宋朝的苏东坡,明朝的袁弘道,清朝的杨仁山,都是大学问家,都修净土,专念佛号,怎可以视念佛是愚夫愚妇事?

何况释尊及十方诸佛,无不称赞念佛法门,劝导众生,称念无量寿佛,求愿往生彼国?更何况我们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稍间断,不夹杂妄念,即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邪见所惑,即是大智慧。一念佛号,具足六度万行。所以云栖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莲池大师亦说:“念佛求生西方,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事。”谁敢说念佛是愚夫愚妇的事呢?

(四)念佛非老人专利

很多人都视念佛为老人专利的事。殊不知念佛法门,老少咸宜。老人固然要把握有限的岁月,为将来莲华化生作准备;青年人更要把握现在,创造将来。何况青年人学识有限,经验不足,入世未深,处身在世道险诈的恶劣环境中,孤身奋斗,更需要一心念佛,勤修净业。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以维系人伦道德;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来改善行为;以深信因果,修十善业,净化身心;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作为自利利他的事业;以布施修福,来福利群众,改善社会,阻止自他罪恶发生。所以念佛法门,对青年人实有辅导的功能,对社会也有净化的作用。何况流水时光,青春不再,有智慧的青年人,岂可任由自已生命随时光消逝,永被业牵,人间天上,牛胎马腹,六道升沉不已?

当知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诚应把握此生,寻求解脱,永离生死。莲池大师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所以希望各位青年朋友,发心念佛,不要让老人独占专利。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能不警惕?当知,成佛道上,唯有念佛法门,事半功倍;如果说,一生得解脱,或一生能成佛,也唯有念佛法门。所以恳请各位,无论老少,多念南无阿弥陀佛。现在消灾纳福,将来往生极乐,速成佛道。

 
 
 
前五篇文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

念佛与看病吃药是否矛盾

最殊胜的往生净土法门—破瓦法

一个简单的念佛仪式

念佛三昧述要

 

后五篇文章

阿弥陀佛的国土

净土法门要义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拉萨漫游——人间净土在于行

如何帮助亲人临终最后一念往生极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