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修学导引》第二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修学导引》第二章

第二章净土与净土宗

第一节 净 土

一、什么是净土

清净、平等、庄严的国土称为净土。

佛的净土是人类众生,乃至九法界众生的最完美最究竟的归宿。

佛的净土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各尽所能,任需享用,物资无量丰富,国土无比平整美好的地方。这里人人心地真诚平等,只有无尽快乐美妙,没有任何丑恶痛苦,人人思想觉悟极高,心灵最美,个个都一心为度众生,一心为成佛道而积功德。这是真、善、美、慧的大乐园。人类的大同思想,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佛教净土思想的影响而提出的。佛的净土的创立是人类美好的理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佛教的全部教育,都是在讲如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厌离秽土而欣求净土,脱离六道,了生脱死,而求得不生不灭的涅盘寂静的净土。

佛经云:“心净则土净。”要求生到涅盘寂静的净土,就要心净。所以佛教就是净化心地的教育。八万四千法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和净土宗),归根结底,不外都在教人修清净心。

净土又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界、净国、净域、净世界、净妙土等,是佛居住的非常美妙、快乐、幸福、脱离了一切世间恶行,烦恼垢染的地方。秽土如我们现实世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恶多善少,污秽不净,业障蒙蔽本性,苦难无量无尽。我们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这是由于众生的共业,造作的无量恶业所感而成的脏臭之地。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期,却偏偏安于忍受众苦,不肯熄灭贪瞋痴三毒烦恼,不肯出离生死火宅。

与众生一起共同出离秽土,共同往生佛国净土,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信仰和归宿。

以大慈大悲精神为出发点,菩萨在因地修行,都要发出成佛度众生的誓愿,发出建成什么样的佛净土的誓愿,这就是菩萨的本愿。愿力是不可思议的,愿有多大,愿力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菩萨修六度万行,本愿成就时,就是成佛之时,就是建成此佛净土之时。

菩萨在因地的共同本愿是“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本愿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每位菩萨在因地还有各自不相同的别愿。依此各自不同的本愿,建成了不同的佛净土。在佛经中讲述较多的佛净土,主要有阿閦佛净土、弥勒菩萨净土、药师佛净土、文殊菩萨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这些净土,都是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发起的不同的大愿,经多劫修行,积功累德而建成的净土,都在娑婆世界之外的地方,成为人们向往的去处,众生都可以发愿死后往生到这些佛净土去。

中国净土宗及净土法门的净土,专指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二、各种净土简说

(一)阿閦佛净土

阿閦佛又称阿閦鞞佛,意译为不动佛,无瞋恚佛。《阿閦佛国经》上说,东方过千佛刹有阿比罗提世界,大目如来说,学菩萨道甚难,菩萨应该对蜗飞蠕动等一切众生,都不得瞋恚发怒。有一比丘即发二十无上大愿,要断瞋恚,断淫欲,最后成佛称为阿閦鞞佛,建成的佛国叫妙乐世界或妙喜世界,现今阿闪佛正在彼世界说法。

往生阿閦佛妙喜世界,要求精修六度万行,所以条件是比较高的。

(二)弥勒菩萨净土

弥勒又叫阿夷多,意译为无能胜。

弥勒净土的经主要有六部,影响较大的是《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和《弥勒上生经》三部。

弥勒菩萨是候补佛位的补处菩萨,现在正居住在兜率天内院说法,这是三界内的唯一净土。弥勒兜率净土,不是弥勒菩萨创建的,所以没有建设兜率净土的本愿。这是大乘各种净土中,有净土而无本愿的唯一例外。弥勒有建设人间净土的本愿,那就是成就十善业。

弥勒兜率净土是一个理想的天堂佛国,可以尽情享受诸乐,而且可得“不退转”,将来随弥勒下生到娑婆世界。在《弥勒上生经》中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

往生弥勒兜率净土的条件,在《弥勒上生经》中说:“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除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之道,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名,如是等业,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往生弥勒兜率净土的条件也相当高。

弥勒菩萨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即下生到娑婆世界成佛,当时人的寿命可达八万岁,“人民炽盛,五谷平贱,千乐无极。”是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

弥勒从兜率天内院下生到娑婆世界的鸡头国,当时国王名傣伽。弥勒成佛后在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度化众生。他率领弟子到灵鹫山(鸡足山)唤醒在定中的大迦叶,迦叶尊者出定后,将释迦牟尼佛遗留下来的金缕袈娑供呈弥勒佛,成为正式继承释迦佛的另一尊佛。释迦佛还预言:“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当时的娑婆世界已变成人人行十善的人间净土。

弥勒佛称为未来佛,离我们最近,又正在说法。弥勒净土及未来的人间净土都很有吸引力。在中国,弥勒净土信仰曾经流行过一段不长的时间。民众中多将弥勒净土认作升天做天人(神仙)的信仰。

(三)药师佛净土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如来。药师佛的本愿在玄奘译的《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中,药师佛共发十二大愿,又称为十二愿王。药师净土为琉璃世界,其美好景象如《药师经》所说:“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供养恭敬药师佛,有大量现世利益:“若能全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稳乐。”

药师佛净土中,药师佛为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为其左右胁侍,合称药师三尊,又称为东方三圣。

(四)文殊净土

文殊,是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的简称,意译为妙吉祥、妙首、普首、妙德等,文殊菩萨常称为法王子,他是上首妙觉菩萨,智慧的化身,是早已成佛而以菩萨身份说法的佛。

在《华严经》中的尽善尽美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左右胁侍,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表智,普贤表理。佛是理与智结合之果,理与智是成佛之因。经云:“依理而发智;有智方证理”,这叫“理智相即”。开发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的学问叫般若学,即慧学。求佛道最重要的是对佛的信仰,文殊表众生能信的心,众生心中本有的与佛等同的如来智,便能信佛、成佛。普贤表理德、行德、定德和所信;文殊表智德、证德、慧德和能信。理智相即,行证相应,定慧双修,能所相融,便成佛了。

众生修行成佛的关键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觉悟是靠主观智慧而得的。通过精进修行,先天的如来智开启出来,证得无上菩提(即觉悟),悟得佛一样的知见,即证悟佛理,智与理湛然合一,以成佛道。因为智慧是成佛的主观先决条件,所以说智慧是成佛之因。文殊代表智慧,所以说文殊是成佛之因,即佛因文殊而生,所以说文殊是诸佛之母。《文殊师利般盘涅经》说:“文殊师利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诸佛之师。”

文殊师利早已成佛,称为龙种上如来、升仙佛、大智如来、大身如来、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等。因为一个佛国不能有二尊佛,一佛出世,万佛拥戴护持,所以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文殊师利以菩萨身说法,并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

文殊师利净土依文殊十三大愿建成,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生活良好,民众身心很健康,是很理想的净土。文殊净土的特点是文殊自己不愿很快成佛,但文殊净土的众生却有无量一生补处菩萨充满其中,未来世即可成佛。

(五)唯心净土

唯心净土说只是一种思想,并无一真正的佛净土,它不在娑婆世界之外而在众生当下一念的心中。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认为众生的心地就是现实的土地,把心地净化了,众生内心这片国土也就是净土了,所以称为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净土即净心,净心即净土。国土本来无净秽之别,净土秽土是心意净秽判别造成的。净土并不是在地球以外的另一个国土,只要人心由秽变净,尘世就是净土佛国。净土佛国的信仰可使众生苦难的心灵有所归宿,使众生自觉自愿清除内心贪瞋痴三毒等污秽不洁,追求心灵的高尚清净,获得解脱。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国品》中谈到建设人间净土:“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直心”,所以说:“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诚心信仰佛法,信心树立便能依教奉行,众善积累心中,便能信道益深。深心信佛,便能弃恶扬善,而心得调伏。调伏之心即能遇善即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按佛教法,依教奉行。能如说行菩萨道,万善兼具,故能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佛道即能生方便而成就众生,普度众生同向佛道,同修清净心,众生心净,则佛士清净。佛土既净,说法必净,心生清净智慧,净智既生,净心转明,与佛同德,所以说一切功德清净。

净心净土就是菩萨首先自己净心,成就众生净心,建成净土,再在此净土上普度众生,以保证众生净心而共同成佛。这就是净土为心所造的“唯心净土。”

一切唯心造,是唯心净土的理论依据。经云:“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佛也是心造就的:“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作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真见佛。”并说:“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这里所说的心,对凡夫众生是指分别意识的妄想心,对佛而言是指真心,本性。众生的真心、本性即佛性与佛无差别,只要众生依照佛的教导,真诚修行,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则妄心变为清净真心,心清净了,真心彰显,则生一切佛净土,也生自己清净心造就的唯心净土。灵山净土即灵鹫山净土,是《法华经》所说的净土,即属于唯心净土。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实非灭度,仍在灵山说法,只是一般众生看不见。智者大师入定后,神识到灵山赴会,亲闻佛陀说法。天台宗称灵山净土为法的“常寂光净土”,即是唯心净土。

莲华藏世界和莲花台藏世界分别是《华严经》和《梵网经》描述的唯心净土。莲花藏世界无数香水海中各有一大莲花,每一莲花包藏无数世界,一重一重,无穷无尽。莲花藏世界实际上是指无限宇宙的多层次世界,次第排布,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毗卢遮那是佛的法身,没有具体身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事物都是此法身显化的。释迦牟尼佛也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华藏世界圆满具足“常乐我净”四德,故称常寂光净土。

《梵网经》所说的莲花台藏世界的教主是卢舍那佛,是佛的报身。《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叶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卢舍那佛修心地法门:“告千叶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万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所以莲花台藏世界也是唯心净土。

另外还有密宗《密严经》所说的密严净土,以如来藏无垢识(称为第九识)为体,阐述一切法为心识所复,也是本于“心净则土净”的唯心净土。

唯心净土,在知识僧俗界,情有独钟。他们往往用唯心净土来解释融通阿弥陀佛净土。印光大师指出中国净土宗专指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而不是唯心净土。

三、阿弥陀佛净土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现存的大乘经论中,记有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有二百余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最早传人中国的宣扬阿弥陀佛信仰的佛经是东汉支谦译的《般舟三昧经》上说:“若沙门(出家僧人)、白衣(在家信众),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之后,见阿弥陀佛……由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专门论述阿弥陀信仰的最早经典是东汉的《后出阿弥陀佛偈》,共五言五十六句。东汉以后阿弥陀佛经典增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及《往生论》,合称“净土三经一论”。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意为“无”,弥陀意为“量”,阿弥陀就是无量,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此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慈悲,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芒,无量德能,以无量光,无量寿统领代表一切无量。故阿弥陀佛,又常称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阿是万物的本源,诸法的本体,有上百种解释。阿弥陀佛有十三种名号,即无量寿佛及十二光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光王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议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阿弥陀佛是十方无量诸佛的总代表。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过去有佛名世自在王,时有一国王听佛讲说佛法,即舍离王位,出家修道,名法藏比丘,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建立极乐世界,至今成佛已十劫,现今正在说法。《鼓音声经》说阿弥陀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名叫月上,母亲名为月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左右二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清净庄严的佛净土。依报庄严指国土是黄金铺地,有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等共十七种庄严。正报庄严有佛的八种功德庄严和菩萨的四种功德庄严。所以弥陀净土最为殊胜,最为美妙,最为不可思议。由于有佛的四十八大愿本愿力摄持,所以往生最为容易,在极乐世界即为不退转菩萨,成佛最容易快捷。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只要“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必蒙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往生极乐,必定当生成佛。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念佛人的大愿,保证了真正修净土法门的念佛众生,“万修万人去”。所以弥陀净土信仰,成了中国净土宗的主流信仰。

四、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是立志将我们现有的世界,建设成清净庄严,没有众苦只有诸乐的人间乐园。

当代着名高僧太虚大师首先提出人生佛教,认为佛教首先应是解决现世人生问题的教育。太虚大师的弟子,当代着名高僧印顺大师继承发展了人生佛教的思想,认为人们在解决现世的人生问题的同时,应坚持大乘菩萨道,努力将现有世界建设成人间乐土,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现已成为中国台湾地区佛教的主流思想。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也提倡人间佛教、人间净土思想,作为中国佛教的宗旨,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方针,既要求佛教徒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庄严我们的祖国和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又要以人世的精神,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做人间活菩萨。以三皈五戒净化自我身心,以四摄六度利益社会人群。这些思想都是佛教积极进取,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的重大发展。

学佛人,尤其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佛教徒,既要以人世的精神,学好本领,完善人格,积极做好人间的事,也要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为往生极乐世界备好资粮。我们的一生就是要庄严二土,既庄严现世国土,也庄严西方净土,临终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出三界,脱轮回,究竟成佛度众生。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归宿。这样的人生,就是最完美的人生。

人间净土还是在三界内的净土,是最好的大同世界,但这是不究竟的。只有修学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才是彻底解脱,一生成佛的出世间的正道。修学净土的行人,必然会为人间净土的庄严,作出最大的贡献,但不能只停留在人间净土的水平上,不思出离三界,求得解脱。只发愿生生世世在人间作菩萨,也是不能满愿的。因为初级菩萨常有退转。所以我们还是要将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作为我们人生的最高目标、最终归宿,在极乐世界成佛之后再回娑婆普度众生,才是最佳坦途。

第二节净土宗

一、净土宗概说

为对治众生身心疾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佛教典籍,浩若烟海。只要是佛陀金口所说的法门,都是可以出三界,离轮回,了生脱死,得解脱,最终究竟成佛的第一法门。法法平等,并无高下。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初期,人们根性较利,对佛法容易生起信心,任选一法皆能成就。佛陀法运中,正法五百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禅定成就;末法一万年净土成就。根据时节因缘和众生根器,在中国,大乘祖师专弘一法,专弘专修,到了唐代逐步形成各种宗派,形成生机蓬勃,兴旺发达的景象。中国大乘八宗是:天台宗,法相唯识宗,禅宗,律宗,华严宗,三论宗,密宗和净土宗。

净土宗所依经典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世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共五经一论。

净土法门从东汉时传人中国,到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创莲社集体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123位高贤人人瑞象往生,用集体的实践,证明了净土法门是万人修万人去的无上妙法,宣告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正式大规模传布。再经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奠定净土宗的理论基础,传到善导大师,建立了独特的教判、教理、教法和仪轨,完成了中国净土宗的正式建立。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疏》中说:“因为广说西方净土之事,即以净土为宗。”迦才大师说:“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大约从唐高宗时起,净土宗即被人们广泛认同,成为一个圆包圆超一切法门的独立的大乘宗派。净土宗是专指念佛求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宗派,而不是求生东方阿閦鞞佛净土、弥勒兜率净土、药师佛净土,更不是求往生唯心净土。

净土宗的纲宗是信、愿、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净土法门的正行。

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宏名。阿即无,弥陀即量,一切无量就是阿弥陀。阿弥陀佛即是无量佛。此佛功德无量,智慧无量,度众生无量,神通无量,光芒无量,寿命无量,一切皆是无量,都是不可思议的无量。以无量寿和无量光统摄一切无量。无量寿就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空寂如如不动的本体实相。无量光就是性空缘起,产生万事万物的妙有,佛光普照的大智慧的力用。无量光寿的实相,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寂照一如的真如本性。

《阿弥陀经根本秘密神咒经》说:“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经,三字之中是具足。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莲池大师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净土宗修学的十六字纲领。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莲池大师说:“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

印光大师发展了莲池大师的十六字纲领,提出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修学弘传净土宗应“以净土经论为准则、以祖师教法为依止、以信愿持名为纲宗、以诚敬实修为要务。”

净土教法是不可思议的难信之法。中国大乘各宗祖师多是“教学本宗,行归净土”。

净土宗是普被三根的无上妙法,是万修万人去的最保险、最稳妥的法门,是中国佛教信众最多的一个宗派。在末法时期,今生欲得真正解脱,欲得当生成就,欲得究竟成佛,唯有净土这一法门。舍此净土一法,凡夫无以成佛道,菩萨无以度众生。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易行、易往生、最容易成就佛道的无上妙法呢?这是因为:

(一)修行简便:只要求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只要一句佛号老实念到底,就是菩萨万行。

(二)条件很低:只要信愿念佛,烦恼未断也可以带业往生。

(三)时间最短:不用三大阿僧只劫修福修慧,尽此一报身,一念十念必定往生。

(四)环境最优:极乐世界依正无比庄严,与诸上善人同学同修。

(五)成就最大:往生极乐即为不退转菩萨,必定当生成就,一生成佛。

净土法门之所以易行易成就,就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本愿力加持。昙鸾大师说:“但以信佛因缘,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加持,即人大乘正定之聚,即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菩萨)”。

真正修习大乘佛法的各宗祖师大德多是赞叹极乐,修学净土,求生极乐的。

因此我们也应该一心归命净土,老实念佛,求生极乐。

二、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有关的经论有五百种之多,明确讲述净土的经论也有两百多种。历代祖师大德从中选择五经一论为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五经一论是:

(一)《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二)《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量良耶舍译)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唐般若译)

(五)《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般刺密谛译)

(六)《往生论》(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

五经一论将弥陀西方极乐净土的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完整讲述。净土宗即依五经一论而立宗。

清代以前的祖师大德,读诵讲述及注疏,多集中在前三部专讲弥陀净土的经典。作为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尚无定论,但净土三经常被合刻流传。清代彭绍升居士《重刻净土三经序》中说:“净土三经者,大小《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是也。此三经者,如鼎三足,不读小本,不人信门;不读大本,不入愿门;不读观经,不能成就三昧门。三经合,而净土资粮备矣。”

晚清魏承贯居士,将《普贤行愿品》补为净土根本经典,合刊为《净土四经》流通。他说:“普贤行愿品,乃华严一经之归宿,非净土一门之经也。普贤告善财五十三参,遍游佛国,得无量门,皆证道之实,而末后独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者……修净土而不读行愿品,则其教偏不圆,故以殿四经之末,为净土之归宿。”

印光大师认定《普贤行愿品》应作为净土根本经典,他说:此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示生西方,愿自肇起华严。”又说:“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

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定为净土根本经典是印光大师首先提倡的。他说:“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土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又说:“此经(指《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这样,印光大师在1934年,最后确定净土五经一论为净土宗根本经典。经印祖楷定后,得到了中外净业学人的一致拥护认同。

(一)《佛说无量寿经》

本经是释迦佛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的。本经内容详尽,义理深邃,境界宏大,被称为净土宗第一经。

大国主世饶王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法,欢喜开解,捐弃王位,出家修道,法号法藏。在世自在王佛加持下观察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经五劫思维,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大愿圆满,创立了西方极乐世界而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圆成净土而成佛的。所以阿弥陀佛与娑婆众生的法缘最深。西方极乐净土依正无比庄严,是十法界中最殊胜的道场。阿弥陀佛救度一切众生的恩德尢量无边。

本经三辈往生中,行持虽有优劣,但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是净业修持的纲宗。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执持名号即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本经的核心内涵是信愿行,就是净土三资粮。

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归趣。十方众生只要信愿持名,必蒙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带业往生西方极乐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即不退转,必定一生成佛。往生凡圣同居土,就是圆生上三土,即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也就会圆证三不退,即位不退,不退入凡夫位;行不退,不退转为二乘,永为菩萨行;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如法身大士。

《无量寿经》的译本,自汉朝到宋朝,共有十二种,现仅存五种,以曹魏僧康铠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为流通本。

由于五种现存的《无量寿经》译本文义有差异,有人希望会校出一本尽善尽美的文本,因此出现了宋王日休校辑的《佛说大阿弥陀经》、清彭际清节略的《佛说无量寿经》,清魏承贯会集的《无量寿经》及民国夏莲居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四种会校本各有特点,对弘护净土宗功不可没,但都仍不尽人意,义理均有缺失之处。虽然不必将会集本作为正式佛经,但可作为原经入门的参考,类似注疏的作用。因此,如夏莲居会集本等仍可读诵。为佛法纯正而论,最好流通读诵原译本,一般以曹魏康僧铠本为主。

(二)《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是大乘经典中最为普及流通最广的一部,天下丛林,早晚课诵必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不归心西方净土,一致认知念佛法门确是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对症良药,是圆顿上乘的无上妙法。本经言简意赅,世尊无问自说。以古今流通的鸠摩罗什译本为准。

世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净土依正无比庄严。又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世尊三十六次叫着舍利弗名字,讲说极乐妙境以启信,三次劝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殷勤劝称名念佛:“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结果是必蒙佛接引,必生极乐。“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本经所示的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欢喜信受,依教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净土行人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的善男子、善女人。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蕅益大师指出:“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其教相为大乘菩萨藏所摄。

除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外,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有《佛说小无量寿经》(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现存二种译本,秦译精要流畅,流通最广。唐译准确详备,力保原貌。参读二译,可相得益彰。

因发现襄阳石碑经本,有人建议将“二十一字”补入经文,即在“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下加入“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经莲池大师甄别,蒲益大师和印光大师认同,说明此“脱文”是解经之语,不属于原经文,但可以在经文之外,讲经时保存其意即可。

《阿弥陀经》的注疏中,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幽溪大师的《弥陀圆中钞》及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三部最为精当。印光大师赞叹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王舍城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唆使,囚禁父王频婆娑罗王,并将母亲韦提希夫人幽禁在深宫。韦提希夫人在深宫遥拜释尊,释尊便亲自带着大目犍连和阿难从空而降,现在韦提希前。韦提希夫人禀告佛陀,愿离秽浊现世,往生到无忧恼的佛国。释尊即以神通力,显现十方无量诸佛国土。韦提希夫人从无量佛刹中,选取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并恳请释尊开示往生彼国的方法,于是释尊便金口演说这部经典。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讲净业三福和十六妙观,因此又简称为《观经》。

净业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于人天福(世福)。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福)。三福中或修持一福、二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经中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义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充分彰显了阿弥陀佛与众生同体,感应道交的密因。

经中为下根凡夫敷设称名念佛法门,与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而达实相念佛的作用是等同无差别的。临终十念称名即往生,体现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证明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是苦海慈航,不退的风帆,往生成佛的正因。所以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本经以念佛为宗,往生西方净土为归趣。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中最后一品,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就是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的境界。

普贤菩萨教导大家,若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称为普贤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因果相应。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利益众生,直至究竟成佛。

普贤十大行愿功德无量,得到三世诸佛称叹。普贤菩萨以十大行愿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誓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并且以十大行愿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法身大士导归极乐世界,证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乃华严一生成佛最后一着,实为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胜异方便。

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普贤行愿为能入,法界缘起为所入。本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疾速成佛”为归趣。华严经是一生成佛之法,最终归于求生净土,所以说净土一门乃十方三世一切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无上妙法。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和盘托出了净土宗修持心要。楞严选佛场上选中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和大势至菩萨的根大(见)圆通。印光大师将本经定为净土宗根本经典。

大势至菩萨是专修专弘净土宗的初祖。他在因地专修念佛三昧,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同归西方净土。

本经以亲友母子相忆为喻,说明心佛众生是同体的。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后,均能常随佛学。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道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专门忆佛念佛,即可就路还家,母子会见,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本经指出念佛的纲宗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都摄不舍,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就是净念相继。若能经常净念相继,那么一心不乱及念佛三昧均可证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佛法门以佛的果觉作净土行人修持的因心。念佛为至心称名念佛名号,即可全摄佛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

本经以忆佛念佛为宗,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归趣。

(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往生论》或《净土论》,是世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造的一部论着,属于宗经论,由菩提流支译为汉文,本论前部分以五言偈颂为总说分,第二部分是长行又叫解义分。

因为本论是世亲菩萨“我依修多罗(即佛经),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所以应将此论视作佛陀的圣言量。

世亲菩萨自己在一开篇就发愿往生极乐净土:“释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如何才能往生极乐净土呢?就要精修五念门:

1、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

2、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就是要称名念佛。

3、作愿门:心常作愿,发愿一定往生彼国。

4、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国土有十七种庄严,佛有八种功德庄严,菩萨有四种功德庄严,依正一共二十九种功德庄严。

5、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

五念门,就是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礼拜门是信,无真信,不会真诚礼拜佛,作愿门和回向门是愿,发愿与诸众生同生极乐。赞叹和观察是行,是观像、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观察门也是为了生信发愿。赞叹门称名念佛也是在信愿前提下的行。五念门成就,必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

由于《往生论》深邃难懂,昙鸾大师作《往生论注》,非常详尽。印光大师称赞说:“昙鸾大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即世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昙鸾大师在《注》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理论,对弥陀极乐净土信仰的中国化及中国净土宗的建立都有划时代的贡献。太虚大师说:“昙鸾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

三、中国净土宗弘传史略

(一)早期的弘传

原始佛教中早有往生佛净土的思想。佛灭度六百年左右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经)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往生佛国净土的思想,在早期大乘佛教中,已经普遍弘传。龙树菩萨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第二释迦。他在《十住毗婆娑论》的《易行品》中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称我名自归,即人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随着公元前2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后,公元2世纪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也很快地弘传开来,并迅速遍及全国各地。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接着吴支谦(220年来中国)与西晋竺法护(265年来中国)等译出《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鸠摩罗什(343—413)、刘宋宝云与量良耶舍(424年来中国)等逐次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等净土重要经典,净土信仰才真正逐渐普遍弘传开来。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往生西方极乐是阙公则及其弟子卫士度。晋代名僧支遁(314—368)他是着名般若学专家,他在《阿弥陀佛赞》中非常仰慕极乐净土。竺法旷(327—402)常诵《无量寿经》。说明在3世纪的中国,在上层僧俗中已有弥陀信仰,只是影响不大。

(二)净土弘传的始创人——慧远大师

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334—416),山西雁门楼烦人。2l岁与弟慧持同人道安大师门下,听讲般若,豁然大悟。当时中土流行弥勒兜率净土信仰,道安大师及其弟子多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后来慧远与其子弟达到浔阳(江西九江)建成庐山东林寺,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南方禅法也因此而兴盛。各地高贤云集东林寺,往来达三千人之众。390年慧远与刘遗民等123位真信之士,在东林寺共结白莲社,共修净土法门,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123位高贤人人瑞象往生,以集体的实践证明西方净土与念佛法门是真实不虚的,可实修实证的。这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震动寰宇,宣告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土大地正式大规模弘传。

慧远大师三次见阿弥陀佛,全身心皈命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本愿力摄持下,依《无量寿经》和《般舟三昧经》修观想念佛,证念佛三昧,这是上根贤人可修的念佛法门,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禅法。

慧远大师被尊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三)净土宗的建立——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

慧远一百年后的后魏时代,昙鸾大师(476—542)遇菩提留支,传给《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即对净土生起深信,依《观经》而专修念佛三昧。他在山西汶水(现交城县)石壁玄中寺着的《往生论注》中提出十大净土理论,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

l、阿弥陀佛名号本体说:无量光寿就是万物空寂的本体,就是无为法身智慧万德。

2、二道二力说:净土为易行道,其他通途法门为难行道。净土法门是佛力摄持的特别法门,特别重视他力,但佛力是往生的增上缘,还得精修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成就,方可往生极乐,成就道业。净土法门是自他二力感应道交的法门。

3、佛力增上缘说:“论言修五念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佛为增上缘。”

4、念佛力强于业力说:历劫造罪业,应堕三恶道,但其业力大大小于称名念佛的功德力。昙鸾大师指出:“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

5、带业往生说:昙鸾大师说:“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菩提分。”这就是带业往生的理论根据。

6、净土止观说:净土的止(奢摩他)有三个意思:“一者一心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净土的观(毗婆舍那)有两种意思:“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即国土、佛、菩萨)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国。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7、净土菩提心说:极乐净土是纯一“大乘善根界”,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天大众都是永不退转的大乘菩萨。大乘菩萨行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提心。净土法门的根本基点在于发菩提心。《无量寿经》指出三辈往生正因,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土法门的菩提心有其特别内涵。昙鸾大师说:“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所以净土的菩提心,上求佛道就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下化众生就是摄取众生同生极乐国,共同成佛。

8、凡夫皆得往生说:昙鸾大师说:“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9、清净心生净土说:《往生论》指出:“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昙鸾大师说:“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修学五念门,必然成就这四种心,即四种清净功德,必生极乐净土。

10、五念门成就,自在往生成佛说:昙鸾大师指出:“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自在业成就。”又说:“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五念门的功德,和合成就随意自在业,自在往生极乐净土,自在究竟成佛。修五念门是因,得自在是果,因果和合,自力他力和合,就是随顺修净土法门。

隋唐时代,中国佛教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隋朝智顗(538—597)创立天台宗,吉藏(549—623)创立三论宗。到唐朝,杜顺(557—640)开创华严宗,道宣(596—667)弘传南山律宗,玄奘(600—664)、窥基盛传法相唯识宗,慧能(638—713)、神秀弘扬南北禅,开元三大士首建密坛开创密宗,道绰、善导大师集净土信仰大成,创立净土宗。佛教的弘传多姿多彩,盛况空前,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道绰大师(562—645)原精研《涅盘经》,48岁到山西文水(今交城县)石壁玄中寺,仰慕昙鸾大师而专修净土,口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七万为限,相续无间。他开讲《观无量寿佛经》近二百遍,广弘净土法门,证念佛三昧。84岁瑞相往生,着有《安乐集》。道绰大师一生经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是中国大分裂后终归统一的时代,也是佛教逐步走进鼎盛发展的转折时代。道绰继承昙鸾大师的净土理念,先依《观经》修念佛三昧为主,后转为称名念佛为主。他认为通途法门主要凭自力修证为难行道,为圣道门。以他力为重,由阿弥陀佛本愿力摄持往生弥陀净土,究竟成佛的易行道为净土门。他极力劝修易行净土法门。道绰大师坚持弘扬昙鸾大师的净土理论,并身体力行,对净土宗的发展影响巨大。道绰大师是将称名念佛大力普及到普通民众中去的先驱者。

善导大师(613—681)是道绰大师的弟子,从道绰学《观经》精修净业,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西方净土依正庄严。33岁后到长安光明寺弘传净土法门,每念一句佛号,即有光明吐出,故人称光明和尚。一时“阿弥陀佛”念佛声声响彻长安。他是集净土教法的大成者,完成了净土的教法、判、仪规等,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着有《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般舟赞》、《往生礼赞》、《法事赞》等流传于世。善导大师继承发扬了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提出念佛凡夫皆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提出“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的净土修持纲领。净土宗至善导而完全成熟。在善导大师教化下,长安日诵名号数万者,无计其数,称名念佛法门已逐步深入民众。作为昙鸾、道绰的代表,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二祖。

净影慧远(523—592)甘肃敦煌人,隋朝统一天下后,人长安住净影寺,故称净影慧远,以与庐山东林慧远有别。着有《无量寿经义疏》二卷,《观无量寿佛经义记》一卷,《大涅盘经义疏》二十卷,《维摩经义记》八卷,《十地经论义记》十卷,《大乘起信论疏》二卷,《地持论义记》十卷、《大乘义章》二十卷等。他对净土经论的解说,影响很大。他认为修观往生名定善,修业修心回向为散善,对善导大师也有影响。他又认为上品往生为大乘之机,中品往生为小乘之机,下品往生为大乘始学初机。他的净土理论对吉藏、迦才、智者大师均有影响。

天台宗创始人,天台宗三祖智顗(538—597),荆州华容人,隋炀帝赐他智者大师封号。他深信弥陀,常修般舟三昧,其门人求生净土者很普遍。他弘扬净土的着述有《观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义记》及《净土十疑论》等。智者大师赞成昙鸾大师判净土宗为易行道,往生净土便可不退转,认为弥陀净土优于弥勒净土,十念往生是实时可得的实际利益,并非“别时意”。如何往生呢?他说:“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这是依他的“一念三千”的观点说的。他认为一念即具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尽管弥陀净土在西方十万亿佛刹之外,动念即是生净土之时。所以他认为一念一生死,一念即往生。他提出的极乐四种尊土得到普遍认同。

1、凡圣同居土;为四凡六圣杂居土。圣人在凡圣同居土是应身。

2、方便有余土:为阿罗汉、辟支佛及地前菩萨所居之土,尚有无明根本惑未破故称有余。

3、实报庄严土:又叫实报无障碍土,属于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居之果报土。

4、常寂光净土:为妙觉菩萨及佛所居。

智者大师认为凡夫只能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

吉藏大师(549—623)是三论宗的巨匠,着作达三十八部百余卷,他以三论宗来解释净土。他认阿弥陀佛是化佛,弥陀净土在三界内,修念佛三昧方得往生。他的这些观点受到了善导大师等的批评。

窥基大师(632—682)是玄奘大师的继承人,法相唯识宗的实际创立人,与善导大师同时在长安弘法。他虽然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但非常重视弘扬弥陀信仰。玄奘重译《阿弥陀经》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深入研究了弥陀诸经及昙鸾、道绰、善导、慧远、智者及吉藏等人的着述,胜赞弥陀净土,写下了《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简称《西方要决》)、《阿弥陀经疏》、《阿弥陀佛通赞疏》及《大乘法苑义林章》等着作,对弘扬净土信仰起了积极作用。

迦才受道绰影响,整理净土诸论着,撰有《净土论》三卷,主张以观想念佛为主。《净土论》共九章,是净土宗的重要论着。

(四)中唐以后的净土弘传

中唐以后,在上层人士中仍主修念佛三昧,而称名念佛已逐渐风行于中下层民众。

比如江浙丹丘怀玉,持戒精严,每日口诵称名念佛五万,共诵《阿弥陀经》三十万卷,临终感佛来迎,佛光充室,遂说偈往生。吴兴齐翰,东虎丘寺主,亲见西方净土而往生。称名念佛有瑞相往生者,日趋增胜。

承远大师(712—802)四川绵竹县人。谒见慧日慈愍法师(680—748),教他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众生,从此专修净土。到衡山弥陀台精进念佛,常感圣境现前。大师教化众生,劝告勉励念佛求生净土,并将经教法语、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承远大师九十一岁在般舟道场弥陀寺安详往生,被尊为净土宗三祖。

法照大师(717—821)一日入定往极乐净土,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遂登南岳衡山从承远大师学净土教法,从此专修净土。676年在钵中见“大圣竹林寺”胜景,并见文殊菩萨讲经。678年到五台山亲聆文殊菩萨开示:“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文殊菩萨为他摩顶,并授记:“你因念佛,不久当证得无上道果。世间善男子善女人,如欲快速成就佛道,应当修持念佛法门。”法照大师创立五会念佛法,民众称念佛号声,遍及宫廷内外。法照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四祖。

少康大师(?—805)浙江缙云县人。到洛阳白马寺读到善导大师的《西方劝导文》产生对净土的信仰,便到长安善导影堂礼拜善导为师,从此专弘净土。他到浙江建德县,乞得之钱,令小孩念一声、十声“阿弥陀佛”,给一个小钱。一年后满城男女老少人人念佛,“盈于道路”。他登座高唱阿弥陀佛,每念一声佛号,口中随出一佛,人称后善导。少康被尊为净土宗五祖。

怀感着有《净土辟疑论》七卷,怀憬(640—701)作《释净土辟疑论》,都是重要的净土着作。

这一时期,称名念佛迅速向民众普及。长安地区李知遥最善五会念佛,被民众视为教师。潜真,临终枕手称念弥陀往生。知玄,曾代表佛教在金殿与道士辩论,是四川眉山人。宣宗复尊佛教,他为三教首座,曾奏请重兴天下佛寺。后来到彭州丹景山,常望西方净土,念佛往生。山西以并州地区净土信仰最盛。四川成都大慈寺无相禅师,提倡念佛禅。居士中白居易等,归心净土者甚多。

慧日大师是山东莱州人,经海路去印度十三年,拜圣迹,求梵本,由陆路于719年返国到长安。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着有《往生净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赞》、《愿生净土赞》、《西方赞》等。慈愍三藏劝告人称名念佛,认为念佛者必生净土。他主张禅净双修,禅净戒并修,特重般舟三昧。

天台宗三祖智者大师(538—597)是天台宗的创始人。他主张依《般舟三昧经》唱念弥陀,求生西方净土。从此天台宗行人多“教学天台,行归净土。”其中荆溪湛然,四明知礼等均极力弘扬净土法门。飞惕法师着《念佛三昧宝王论》说明念佛是“无上深妙禅”。

华严宗法藏法师,李通玄、澄观、宗密等都极力弘扬净土。

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大师(600—664)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窥基大师(632—682)着《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等弘扬弥陀西方净土。

总之自唐朝起,净土法门不但在佛教信仰者中广泛传播,并普及于上、中、下各阶层民众之中,而且大乘各宗各派都在重视和弘扬净土宗。

(五)宋朝时期的净土弘传

由于845年唐武宗灭佛,以及881年黄巢起义,佛教遭受到空前破坏。885年又发生周世宗毁佛之难,寺院破坏,经典章疏,多已散失。隋唐数百年鼎盛的佛教,元气大伤,各宗各派,一蹶不整,只有禅宗尚能独存。净土宗由于其三根普被,利饨全收,执持名号,方便易行,且能乘佛愿力,带业往生,更由于净土念佛法门,早已深入民间,为一般民众接受,所以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广泛弘传,信仰者日益增多,恢复发展得更快。宋朝专修净业的大师很多,最着名的有永明延寿大师、省常大师和元照大师。

延寿大师(904—975)原依止禅宗法眼宗二祖德韶禅师学禅,961年住永明寺,故后人称永明延寿。他综合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提出“心宗”,编出《宗镜录》一百卷,开创了禅教合一的新局面。他以儒家“尽忠立孝”、“济国治家”善行为“第一福田”,提倡以孝治天下,将孝放在忠之前。他着有《万善同归》三卷。他要求佛教徒要入世,加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他还着有《神栖安养赋》一卷,极力弘扬弥陀净土信仰。他的《四料简》对当时禅者不敬净土的流弊大声喝斥,提出净土圆超禅宗等诸宗的思想,致使不少禅者不敢轻视净土。从此禅净双修在禅宗中普遍流行。《四料简偈》是: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印光大师对《四料简偈》倍加赞叹:“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永明延寿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六祖。

省常大师(959—1020)钱塘人,于992年在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仰慕庐山慧远结社念佛,因大师特别重视《华严经·净行品》特组织123人的“净行社”。宰相王旦为社首,翰林学士苏易简等士大夫参加,自称净行社弟子。还有其他信众一千多人参加念佛,盛况超过庐山东林莲社。临终时他高唱:“佛来也!”随之坐化。省常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七祖。

元照大师(1048—1116)号湛然,杭州人,先学律宗,后研学天台教观,是着名的律师,着有《资持记》、《行宗记》、《报恩记》等着作。元照大师笃信净土,他说:“生弘律苑,、死归安养。”临终时命弟子诵《观经》和《普贤行愿品》,“趺坐即化,徽宗谥号大智律师。”

宋代兼弘净土的禅师有义怀(989—1060),他继承延寿之教,一生兼弘净土。义怀的俗家弟子杨述,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宗晓为义怀徒孙,以弘扬净土而闻名,着有《乐邦文类》、《禅苑清规》、《念佛回向发愿文》、《观无量寿经序》、《西方净土颂》等。义怀的第四代法孙怀深,苦口常劝人修净土,常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着有《劝告念佛颂》。四川人清了(1089—1151)着有《净土宗要》,以念佛为公案,禅净双修,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参究,以求开悟和往生。

天台宗四明知礼(960—1028)建念佛施戒会,结万人每年仲春念佛。临终时大声念“阿弥陀佛”数百声,安然坐化。遵式(964—1032)召集僧俗专修净土,写了很多净土念佛忏仪的着作,世称慈云忏主。他行归净土,也集众念佛。他主张“十念”为十口气念,每晨坚持。他在《晨朝十念法》中说:“修净业者,须每日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号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遵式的《往生净土忏愿仪》,是善导净土忏仪的发展,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净土忏法仪规的大成。着名居士王日休(?—1173)着有《龙舒净土文》并会集《无量寿经》为《大阿弥陀经》,影响很大。另外戒珠(985—1077)编有《净土往生论》也很有名。

(六)元明时期的净土弘传

元明时代,禅宗仍发达,出了多位禅宗大德。净土宗因进一步深人民间,“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的景象更加壮观。禅宗大德及有识之士提倡禅净一致论,以净土为归宿。弘传净土的主要有云栖袜宏、憨山德清和灵峰智旭。

袜宏大师(1535—1615)字佛慧,别号莲池,人称莲池大师,因住杭州云栖山,故称云栖袜宏。因见一老太婆每日称名念佛一万,了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心栖净土。3l岁出家,参“念佛是谁”开悟。莲池大师着作等身,均收在《云栖法汇》中,虽是禅宗大德,却精修念佛三昧,专弘净土法门。着有《阿弥陀经疏钞》,是净土宗重要着作。临终向西称念佛名往生,寿81岁。他认为禅净一致,在《净土疑辩》中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他引用中峰大师语:“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他强调念佛统摄诸行,在《普劝告念佛往生净土文》中说:“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他主张万行归于念佛一行,念佛一行具足万行。他指出:“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波罗密;一心念佛,一念分明,即般若波罗密。仰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他提倡的是称名念佛,“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之要。”莲池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八祖。

蕅益大师(1599—1655)名智旭,号西有,17岁读莲池大师《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后皈信佛教,24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禅净双修,求生净土,多次闭关念佛。大师专弘净土,扭转了当时轻视净土的潮流,使莲风一时大振。大师着述甚丰,《弥陀要解》成为净土宗最重要的注疏之一。其他着作遍涉禅、教、律乃至儒道。他认为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就是广义念佛,所以教禅二宗都是广义的念佛法门。一心念佛者必止恶防非,精进持戒,精进律仪者亦必须发愿决定往生,以一心念佛为事。大师主张持戒是因,净土是果,念佛必须持戒。蕅益大师指出持名念佛最为简易奇特,普被上中下三根,又摄事理圆融不思议的方便。所以他劝人应该依莲池大师提出的信愿行三资粮具足而期生西方净土。蒲益大师明确提出“大智慧人”,“必须勤念佛”,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念佛法门是为中下根者设的方便法门的错误观念,打破了“大智慧人”的优越感,也打破了有的人试图将净土法门,人为分裂为所谓“净土三流”即重理性解悟的慧远流,禅净双修的慈愍流及一心称名念佛的少康流。他认为净土宗只有一流,都是净土念佛流。他说:律教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以净土法门统摄禅教律,是圆包圆超一切法门的无上妙法。他在《灵峰宗论》卷六中说:“从此谛信念佛法门,至圆至顿,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他主张摄禅归净,说:“然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蕅益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九祖。

德清大师(1546—1623)学澄印,号憨山老人,1617年返庐山建法云寺,专心净业是着名的归心净土的禅师。

到明代,居士持戒念佛思潮兴起。与苏轼“三苏”并提的“三袁”中的袁宏道(1568一1610)作有《西方合论》被蒲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激进的思想家李贽(1527—1603)也归心净土,着有《净土诀》一卷,劝修净土。协助明成祖取天下的姚广孝撰《净土简要录》,劝说除疑生信,求生西方,作《诸上善人咏》,记122人往生西方事迹。庄广还居士日课佛号五万声,编《净土资粮全集》六卷,述往生净土行法。

(七)清朝时代的净土弘传

清朝继承明朝的政策,既扶持藏传佛教又尊重汉传佛教和儒学。乾隆通令取消官给度牒制度,使僧尼数量大增,佛教有所复兴。但到道光时国运颓败,佛教更加衰败。佛教内部各宗融通,已无对立之势。佛教内部多遵莲池、蕅益大师的各宗汇归净土的主张,甚至雍正也肯定莲池大师的禅净合一的主张。清代有截流、省庵、彻悟三大师,大力弘传净土。

截流大师(1628—1682)讳行策,其父为憨山大师的朋友,因父亲梦见憨山大师人卧室而出生,故名梦憨。大师出家后,精进修行,肋不席地,精修五年而开悟,继而专修净业,倡兴莲社,常起精进佛七,曾组织一次长达三年的佛七,只称念一句名号,唯专唯勤,影响深远,功德无量。截流大师特别重视真信切愿,成办净业,写有《劝发真信文》,认为只要真信念佛,自然感应道交,必蒙佛接引往生,如磁铁吸针。截流行策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十祖。

省庵大师(1686—1794)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大师出家后严持戒律,日止一食,肋不贴席,终生不懈,精通天台性相诸学。1719年瞻仰四明阿育王寺佛舍利,五次燃指供佛,常开法筵,讲《法华》、《首楞严》及《阿弥陀经》。江浙一带四众弟子,倾心归仰。后来住持凤山梵天讲寺,屏诸外缘,专修专弘净土,结长期念佛会,人称永明延寿大师再来。大师预知时至,遍辞护法居士后,开示“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说毕,合掌称念佛名而寂。大师着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劝发菩提心文》、《续往生传》等流传于世。大师特别重视发菩提心,圆成净业。他痛斥狂禅,指归净土,提倡精进念佛,主张先求往生成佛,就是普度众生。大师对于一些人发愿再生中国,童贞出家,广度众生的行人,痛诉为“愚执”。指明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省庵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一祖。

彻悟大师(1741—1810)讳际醒,号梦东,京东丰润人。出家后精进修学,通达性相二宗及三观十乘诸教法奥旨。后来一心归命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净土法门。大师在红螺山资福寺建成净土道场。大师往生前一日即指令徒众设涅盘斋。当日申时对大众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垂接引,吾今去矣。”在大众响亮的佛号声中,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往生。供养七日,白发转黑,光泽异常。大师着有《梦东禅师遗集》流传于世。

彻悟大师提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被印光大师楷定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并开示净宗修持八大要领:

l、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2、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3、以摄心专注而念佛,为下手方便。

4、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5、以坚持四重戒法,为人道根本。

6、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7、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

8、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大师这些开示,理事圆融,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自力、佛力、自性功德力,三力和合并运,必完成就殊胜净业。彻悟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十二祖。

清朝时代,民间观音信仰,弥陀净土信仰都空前普及,“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的景象更为殊胜。比如四川省遂宁市的广德寺、灵泉寺为着名的观音道场,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观音会,每次近一个月。周围数百里民众,多以村乡为单位,自发组成“朝山进香”团,唱着佛歌念着佛号,端着香盘,系着统一围腰,打着旗帜,击着锣鼓,到遂宁拜佛,数万、上十万信众每天在遂宁两大寺院及大街小巷游行念佛,十分壮观。如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说明佛教深入民间基层,深人民心,净土信仰普及到每个家庭。

在清代,净土信仰在居士中蓬勃发展,念佛社,念佛团,念佛组广泛成立。弘传净土的居士也很多。彭际清(1740—l796)名绍升,字允初,又号知归子,江苏苏州人,1769年中进士,辞官不就,专修净土,常闭门念佛,发愿回向。57岁时念佛安详往生,着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等,编有《净土圣贤录》九卷,影响极大。胡琏编有《净土圣贤录续编》。

杨文会(1837—1911)号仁山,安徽石埭人,发心刻印《藏经》,创设“金陵刻经处”。他通过日本友人南条文雄在日本广求自唐以来散失的经典,择要刻印,同时协助日本编辑《续藏经》。他与英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译为英文,流通国外。他创办学校,培育佛教弘法人才,设立只洹精舍,请谛闲法师讲天台宗,自讲《大乘起信论》。着名高僧太虚大师,及欧阳竞无等,都是他的优秀学生,着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杨仁山居士也认真地弘扬净土,他认为:“净土一门,括尽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皆趋净土一门。”他在《阐教编遗编》中与日本友人“阳辩阴资”,批评日本净土真宗,系统阐述了他的忠于净土经论的净土思想。杨仁山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佛教振兴之父”。在杨仁山指导和影响下,谭嗣同、桂柏华、黎端甫、梅光羲、李证刚、欧阳渐(欧阳竞无)等,各擅专宗,有独到造诣,对中国现代佛教都有相当贡献。夏莲居居士撰有《佛说大乘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及《佛说阿弥陀经》(会集本)。

沈善会是杨文会同时代人。太虚大师认为他是“夺禅超教律之净土”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修净土,一不可以修定,二不可以参禅,三不可以伏断妄想,四不可以摄教归一。认为只要在深信切愿下长时记数持名即可,他特别提倡早晨的十念念佛。他解释“一心不乱”就是出声散念佛名,无间无休。他作偈说:“散念为易,一心为难;舍易取难,过头狂谈”。自修只需信愿散念,深信弥陀他力接引,是清代净土的发展成果。因此净土法门在民众中,在愚夫愚妇,三教九流,下层民众中,极受欢迎,扎下了极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净土永远立于不败不衰的保证。

(八)近现代净土的弘传

从民国至现今,净土的弘传有两个高潮,一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印光大师为中心的弘传,一是80年代至90年代以净土法门法师为主的弘传。

印光大师(1861—1941)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人。2l岁出家,读《龙舒净土文》而皈信净土。26岁到红螺山资福寺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33岁护送藏经由北京到普陀山法雨寺,在藏经楼阅经,励志精修净业二十余年,早证念佛三昧。30年代方受信众启请大弘法化。1930年于苏州灵岩山闭死关念佛。一生弘化,以身弘法,道盛德隆,为人天楷模。有《印光法师文钞》等流传于世。自从1917年徐蔚如居士刊行印光大师数篇文钞后,受教化求皈依的信众无计其数。印光大师自奉节俭,待人慈厚,事事躬亲,注重惜福。广印经书,结缘流道,不遗余力。敦信因果,尽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大师高擎世法行善积德,出世法念佛求生净土的法炬,抚慰了民众备受苦难的心灵,使佛陀正法深入民众人心。1937年顺应妙真和尚等请求,移锡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1940年冬月初三开示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日凌晨又说:“念佛见佛,决定往生。”说完即大声念佛,晨二时十五分坐起洗手后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此后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至五时,如人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荼毗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现。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印光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与慧远、善导等一样,精通佛法真义,重理论解悟,精修念佛三昧,又承继了昙鸾,善导的称名念佛为主的修行行门。既重信愿行又重他力摄持和自力念佛修行。既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重视融通儒家精髓,主张学佛先学做人,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人天乘的基础打好。他又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出世间法教化众生。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诸佛圣言经教,中依净宗祖师教化,下契近代众生根机。信众赞叹印祖:“法雨老人(指印祖)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蒲益),步武资福(彻悟)。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昌明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二百年来,一人而已。”弘一大师赞同此评价说:“诚不刊之定论也。”

近百年来,高僧大德,虽教学本宗,都行归净土。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天台宗谛闲法师、俊虚法师,法相唯识宗的太虚大师、印顺导师、律宗的弘一法师等都以净土法门接引众生。

我们修学净土,遇到问题,应该首先请教《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有定论,有开示的,要坚决依教奉行,不必怀疑。印光大师没有开示的,要进一步参照净土经典和其他净土祖师的教导,千万不要师心自用,以为自己比印祖更高明。这是事半功倍的修学,可以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后,佛教逐渐得以复兴。大陆民众又可以拜佛,学佛和念佛了。80年代以来中国港台地区佛教也得了很大发展。

在北京居士林,以黄念祖老居士为主,首先恢复弘传净土法门,他着有《无量寿经解》、《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净土资粮》、《谷响集》等。郑颂英、张妙首、林克智、张秉全、张育英等着名居士也撰文弘扬净土。在四川省海山法师、昌臻法师领头举办念佛七。专修净土的着名道场,如苏州灵岩山寺的明学法师、山西交城县玄中寺根通法师、江西九江东林寺的果一上人、传印法师、大安法师等都在专修专弘净土法门。台湾地区的道源长老、妙莲长老法师、慧律法师及李炳南老居士、李圆净居士等也在专弘专修净土。净土法门法师以音像方式弘法,他讲述《无量寿经》(夏莲居会集本)的录音、录像带,在各地广泛流通,接引数以千万计的民众修学净土法门,掀起了新一轮民众修学净土的高潮,功不可没。

民国期间其他宗的大德都归心净心,弘扬净土。倓虚法师写有《念佛论》,谛闲法师教补锅匠弟子老实念佛,站着往生了。宝静法师讲《弥陀要解》,圆瑛法师三次梦见佛陀教他弘扬净土,他后来专门讲《弥陀要解》等净土经论,将自己的方丈室改名为“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弘一大师三次求皈依印光大师,他虽为律宗祖师,但行归净土,临终时写“悲欣交集”后吉祥卧,念佛往生。禅宗大德120岁的虚云老和尚,接引众生时,只教人念佛。四川禅门巨匠四川乐至报国寺中兴大德离欲上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成都北门创立了“离欲念佛堂”,教人念佛求生净士。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虽有高潮和低潮时代,但一直没有衰败,没有断裂,而是在民众中一浪高过一浪地不断发展。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没有哪一个宗的信众有净土宗多,比得上净土宗深入各界民众中,扎根基层人心中。可以预言,净土宗将更加普及到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心中。

四、净土宗十三祖师谱系

在上文我们已略述过净土宗十三祖师的生平及思想。在这里只简单小结一下净上宗十三祖师的谱系:

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净土宗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

净土宗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

净土宗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

净土宗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

净土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

净土宗七祖杭州昭庆省常大师

净土宗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

净土宗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净土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

净土宗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净土宗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

净土宗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净土宗前十二祖师是印光大师审定的,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是四众弟子一致推举的,现已约定俗成,而且也是很恰当的,不应再变动。

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师谱系,与其他宗不同,不是师徒法嗣直接传承,而是净土祖师直接从释迦世尊、马鸣、龙树、世亲菩萨接受传承的。这也是净土宗特别殊胜的特色之一。

净土宗祖师,都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大士,其本迹是不可思议的。弘传净土应当“以净土经论为准则,以祖师教法为依止,以信愿持名为纲宗,以诚敬实修为要务”。对净土祖师的教法,一定要依教奉行。净土宗祖师依时节因缘,弘法净土时各有特色,在信、愿、行、自力和他力等方面各有侧重,比如昙鸾大师更重愿,善导大师更重信,少康等大师更重持名念佛,慧远大师等更重自力观想念佛,重念佛三昧,彻悟大师重执持名号,且重散心念佛。印光大师是净土宗集大成者,他对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重他力接引,也有很多中肯的评价。印光大师既重自力信愿念佛,又重他力接引。由于近代科技昌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福薄慧浅,他还特重学佛先学做人,重视道德伦理的重建。他继承永明大师“万善同归”思想,还印赠很多儒家道家善书,如《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等。印光大师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宝库。修学净土宗应该首先依止印光大师。依止印光大师就是依止净土宗诸祖师,就是皈敬释迦、弥陀真实教义。

由于净土法门是圆包圆超一切法门的特别法门,它是从唐代起就一直独立存在的有完善体系的宗派,并不是附属在其他宗派之下的寓宗。其他通途法门宗派的祖师对净土教法也有很多评述。但净土是有宗,其他多为空宗,净土讲信愿行,自他二力感应道交,其他法门讲唯心净土。印光大师明确楷定,有净土就是有信愿行,求生西方净土,而不是“唯心净土”。因此其他祖师,如三论宗吉藏大师,摄论宗的迦才大师等及站在禅宗立场上评述净土的思想,只能起参考作用,否则会越学越混乱,有损对印光大师为代表的净土正信。

五、净土宗研究弘传的原则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以净土经论为准则、以祖师教法为依止、以信愿持名为纲宗、以诚敬实修为要务”,我们认为这是净土宗研究弘传的原则。

一、以净土经论为准则

净土法门是释尊金口无问自说的,十方诸佛共弘的,千经万论述及的大乘无上妙法。我们对净土法门的深切信解,都是建立在净土经论的圣言量基础上的。净土法门所依经典,主要是五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往生论》。我们弘传净土法门,必须一丝不苟地谨遵净土经典,严格地以净土经论为准则。凡是与经土经论有违的言说,我们都坚决抵制或回避。只有这样才不致迷失净土弘传的方向,才不致让信众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而盲修瞎练。也只有以净土经论为准则,才能做到僧团无诤,四众团结。

在修学中,培育弘法骨干树立正知正见很重要。弘传净土首先要讲清楚净土法门的纲领及修持方法,传授八关斋戒,讲临终助念的利益及方法,影响带动四众同修。他们回到原来的寺庙或者家庭,知道怎样具体行持,推动了当地寺庙及基层的念佛活动。

对如来世尊的圣言量,对佛经佛语,我们只能依教奉行,理解的要奉行,暂时未解悟的,要在奉行中去悟人佛的知见。我们切不可以篡改、割裂,否定乃至诋毁佛经佛语,我们也不可以师心自用,以自己分别意识及世俗知见去解释。我们弘传净土法门的一言一行都要以净土经论为准绳。对于非净土经典,只要是佛陀金口宣说的都是绝对真理,都是圣言量,有能力有机缘的我们都鼓励去广泛深入学习,以加深对净土法门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坚定我们的信念。对于条件不具备或老年居士,我们应鼓励他们遵循莲池大师的教导“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而不要杂修或转修其他法门。

二、以祖师教法为依止

学修弘传净土法门应以祖师教法为依止。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结莲社,开创大规模净土法门的弘传先河以来,经过善导、承远、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莲池、蕅益、行策、省庵、彻悟、印光形成中国净土宗的十三祖师传承法系,这一法系是得到普遍认同的。他们与对净土宗很有贡献的昙鸾、道绰、慧日及其他宗行归净土的祖师,如智者、窥基、知礼、太虚、弘一等的教法都是极重要的。这些东土祖师根据净土经论,根据时节因缘,根据弘传对象,应机施教,在净土信愿行及自他二力等方面各有侧重,因此各有特色,但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他们的教法都是中国净土宗的教法。将他们分成什么纯自力、纯他力及自他二力三个流派的日本式分割法是欠妥的。这些祖师都是有修有证的过来人,不少人本来就是倒驾慈航的佛菩萨。我们对他们只能起恭敬心,依止心,绝不能起分别心,把他们对立起来,甚至贬低他们,诋毁他们。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根机,融通、选择某些祖师的教法作为个人修行的依止。这是很重要的。如果用某个祖师的教法去否定其他祖师的教法,那么中国净土宗内部就永无宁日,就会危及中国净土宗的基础,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人称净土法门是他力教(即神权教),攻击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修般舟三昧是纯自力的慧远流,认为慧远不懂净土真义,否认他是净土宗初祖。我们是不能认同这些观点的。

三、以信愿念佛为纲宗

净土法门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对三者的关系开示得很清楚:“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他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浅。”弘传净土法门,指导信众学修,要在信愿行三个方面下工夫,三者是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信愿行不具足,就是印光大师指出的“无净土”。有人主张只要信,不需个人任何修为,任凭弥陀救度,这是他力神教。有的人只愿去极乐享受弥陀早已备好的珍果,这与大乘菩提心悖逆。有的人虽念佛,但不发愿求生净土,这也就不是净土法门。有的只提多多念佛说念上一千万声,即可成就,而无信愿的保任,这也只能是喊破喉咙也枉然的。有的甚至反对念佛,说什么凡夫不可能念佛,是佛念我而不是我念佛,这更是外道邪说。

我们在弘传净土法门时,应该首先要求信众学佛先学做人,深信因果,再心归净土,深信世尊教导:“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坚信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再引导信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切愿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再鼓励劝诫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我们还应尽力帮助信众,深信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特别妙法,建立只要信愿行具足,人人皆得往生的信心。我们应反复讲“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一净土宗的十六字纲领,这就是以信愿行为纲宗。

我们应坚持并努力推广临终助念活动。四众同修,在临命终时,均应安排助念七天,昼夜不断,僧人和清众均应参加。并说服居士的亲属,不得哭泣,参加助念。应广泛建立助念组,将志愿参加者,按居住地区组成小组,平时组织成员学习《临终助念须知》,届时就近参加助念活动,形成制度。

四、以诚敬实修为要务

佛法是讲求实修实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内心证悟的心法。佛法不离世间。佛教一方面要人世间与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要出世间精进修行,这两者都不可偏废。以诚恳心恭敬心老实修行,是我们行持的要务。

应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倡捐资助学,修桥修路,救济贫困,慰问孤独病残,大大改善佛教在社会上民众中的形象。

净土寺院应加强内部建设,谨严戒律,纯正道风,僧团六和,建成环境安宁的修行的道场。应坚持“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指导,以净土为归宿”的方针,严格执行“共住规约”,注重威仪;对不能持戒者,坚决迁单。僧人长年组织学习,注重修持;一般不作经忏佛事,不搞盈利性质的商务。僧人衣单费不要太高,不蓄钱财。加强培育弘扬净土的人才是极为重要的。

引导信众老实念佛,诚敬实修是弘扬净土的主要任务。

 
 
 
前五篇文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一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七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六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五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四章

 

后五篇文章

印光法师的抗日护国事迹

净心深愿归净土

智海长老 净土法门开示(一)

念佛的殊胜利益

圣严法师:念佛法门的层次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