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由《阿弥陀佛义蕴》管窥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由《阿弥陀佛义蕴》管窥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 净土教典诠释之创见(下)      ●吴聪敏

(二)教法奇特 ── 利钝全收特别法门

    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共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後人所结集的每一部经典,本是佛就其时空、面对听众,所施设既契理又契机的教法。雪公在《义蕴》中,特就经文中所呈现,释迦佛开此次弥陀法会时,两土世尊施教之善巧,以及所教持名念佛之殊胜,而论述其教法之奇特,斯亦其诠释净土教典创见之二。今亦举数例,说明如次:

    1、法门广大,利钝全收

    一般佛经,前文序分,依例皆先记载法会时处,以及与会听众,经家称为「六种成就」,而古来注疏,概多考其出身,叙其生平而已。雪公於本《经》所列十六位尊宿长老和四位大菩萨,认为隐藏有教法之特殊用意,不宜等闲视之。一者:与会人员有智慧第一舍利弗,有愚昧善忘如周利盘陀伽,有菩萨上首之文殊,有当来下生之弥勒等,此正表净土法门之广大,具有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妙用。二者:十六尊宿,各有表法,乃故示楷范,因此後学应借作良药,善自得师。《义蕴?法会众证分第一》有云:

    「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连之神通、摩诃迦叶为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钵之人……此皆系德慧双尊,各有特长之大阿罗汉、等觉菩萨,俱来与会,聆法受持;周利盘陀伽愚昧善忘,亦预其间,同获利益。是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妙用,已於无字句处隐然揭示矣!」

    复云:

    「再或身有障碍,不妨学罗罗之潜积密行;已得道通,尤须戒宾头卢颇罗堕之未能养晦;至憍梵波提之牛、薄拘罗之长寿,当凛果报不虚……此次与会圣贤,其数甚多,特提出以上诸尊者,固为表扬净土法门之大,亦以纠正众生种种邪见,故示楷范,俾自得师。」

    儒书上有云:「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雪公於普通「法会众证分」之与会听众中,却看出为学之大道理,固可谓之善学,亦足见本《经》之善教。

    2、难信之法,无问自说

    本来,佛说法之前,照例皆有启请之人,如《金刚经》须菩提之请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地藏经》文殊师利之启请:「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等,不一而足。唯小本《弥陀》,在十二部中,属第十类,梵语名「优陀那」,译为「不问自说」。此从经文中,自始至终,唯佛直呼舍利弗而自问自答,纯然佛说,可得明证。雪公於此,表显其中「教法」,有四层特殊意义:一者,净土义深,难解不信,故无启请;二者,世尊慈悯,彻底悲心,故不问自说;三者,舍利弗智慧第一,堪为当机,故直呼其名;四者,舍利弗未发一语,可见初闻,亦未深信。《义蕴?佛土依正分第二》有云:

    「净土法门,义理深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众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启请开演。世尊慈悯众生不能出要,乃以彻底悲心不问自说。既肯自说,必求契机之人;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说之。而舍利弗并无一语问答,似初闻之际,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经此分析,当时法会之师资互动情景,可谓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既是善於活看经文,亦是善於诠释教典。

    3、两土世尊,激扬欣厌

    佛法之宗旨在离苦得乐、了脱生死,普通法门必须经历信解行证,始得断惑证真;而净土特别,只要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其中要诀,尤在能否发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之切「愿」,故明末蕅益大师有云:「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然肯心发愿的前提,必先能知苦乐;雪公於此,分析世上学者之情形有三:钝根者,不知苦乐,甘堕苦渊;中根者,昧苦由来,强作达观;利根者,幸闻佛法,却难出要。良以多劫习气,触境生染,虽能看得破,也未必忍得过。为此,本《经》之中,两土世尊,一示现娑婆之极苦,《经》中或正说此世之苦、或反衬此世之苦;一示现西方之极乐,《经》中或说彼世享受欲尘之乐,或说彼世速证速得之乐。如是,使洞悉苦乐,激扬欣厌,其钝根者,遂足以发心向道;中根者,则可知其所苦,有法脱离;利根者,进而转染成净,横超生死。其中教法之特别,就在入手之处诱导众生,更显得善巧。《义蕴?宝树莲池分第三》即如是云:

   「细观本《经》两大纲领,妙用已觉无穷:既可唤醒钝根,使知苦乐,发起欣厌之心,驱其向道;复能教聪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脱离,但办肯心,必能如愿;已经闻法难断尘缘之流,不使强断,却令舍小希大,使得转染成净,横超生死。」

    接着复云:

    「古今大德咸云:『横超生死,乃为特别法门』,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试看全《经》,处处诱掖学人,种种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际,亦无不皆具特别意义也。」

    依此,似见释尊与弥陀,一唱一和,等演双簧,为度众生,循循善诱,可谓极其善巧也。

    4、门余大道,弘传无尽

    释迦世尊监於断惑证真之普通法门,末法众生实难修难成,遂於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另开此「念佛往生」一法。此法之奇特,在於不必经只劫长时,无须辛苦断惑,但凭「信愿持名」,即可带业往生;而一旦往生,则皆是莲华化生、寿命无量、毫无众苦、一生补处。不但上上根如《华严》善财童子,藉以圆成佛道;即下下根五逆十恶,亦可证入九莲。

    何能致此?雪公认为「六字洪名,本如来果海实相」,今释迦世尊,运用善巧,教持名号,是借果以修因;良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此才念一句洪名,早契弥陀三昧果海,是为一念成佛法门,至为奇特!斯则「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是以难信难解,非但法会之初,无人启请;及法会之後,亦唯六方诸佛,现身证信。於此,《义蕴?同赞劝信分第九》特申其义云:

    「今人不信净土法门,或轻视之,本不足异,坐井观天,拘於见也。是法超出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名曰门余大道,看似平常,理实微妙。当时与会诸贤,尚且如聋似哑,无一人启请宣说,岂後世执深小智之人所堪了解?六方诸佛,同出证赞,足徵『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凡测圣界,直等盲人数星。」

    有关经文中,六方诸佛共赞之事,雪公认为不但是证信而已,且足见此教门之伟大庄严功德光寿。盖於此《经》,六方恒沙诸佛,既是同声赞劝,也必会共同演说。如此一来,净土法门当已传遍虚空法界了。《义蕴?同赞劝信分第九》又云:

    「《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师地论》云:『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无能念全。』《经》《论》所云,不过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经》,既已普遍恒沙佛土,乃是永无灭时;此法门之伟大庄严功德光寿,尚有出其上者耶?」

    据此,可知此教法不仅摄机广大,而且将会弘传久远。 (全文完)

 
 
 
前五篇文章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往生发愿分第七

理事圆融观净土

持名念佛是善中善福中福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往生发愿分第七

带业往生

 

后五篇文章

正念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 (摘自《菩萨念佛三昧经》

雪公老恩师往生十周年纪念专题

人间何日成净土——自不能度 安能度人

宝岛遍栽九品莲 由《佛说阿弥陀经义蕴》管窥雪庐老人的净

净土法钥 一言一句一偈一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