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5/2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三十七面,倒数第四行,从「如此三事」看起: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就是前面所说的《观经》三福,观经三福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非常重要,佛告诉韦提希,也就是告诉我们大家,韦提希夫人做为我们的代表。我们今天知不知道?这三种业,第一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这就讲三世,三世里面一定会包括十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菩萨要成佛,必须要修这三种业,三种净业,或者是修这三种福;如果不修这三种净业正因,他就不能成佛。这是说明《观经》上说的这三种净业,它的功德包含无量无边的法门,修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三种为最高指导原则;换句话说,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三条十一句就是无量无边法门的落实。所有法门修什么?就修这三条,只是方法不一样,门径不相同,全都是修的三种净业,或者是三种福。我们对这三桩事情要是看轻了、疏忽了,我们这一生修学不能成就,不能怪佛菩萨,也不能怪经典,怪我们自己粗心大意,读这段经文没有能够契入。正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我们是反过来,不解如来真实义。

十一句里面,十句是自利,最后一句是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当我们看到佛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能不警惕、能不觉悟吗?从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念佛法门在大乘佛法,它是什么地位?我想诸位都能体会,在一切法门里面,那是最高的地位、最殊胜的地位、无与伦比的地位。遇到这个法门,能够理解,能真发心修行,那是无量无边、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又说,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显示出净宗法门的广大,不可思议。专修能往生、能成就,不是专修也能成就,这才真正能够显示出法门殊胜。

「又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哪三种?第一个,「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就把佛门全包括尽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持戒,只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的人,就能将他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他就能往生。那没有说发菩提心?真正相信净土法门,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真想往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说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慈心不杀,这是净业三福第一福里面的第三句。我们在这个地方自然就体会到,没有慈悲心,轻易伤害众生的人,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由此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个个都是慈悲,没有一个是没有慈悲心的人。我们修慈悲心,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就知道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桩大事,这跟极乐世界相应,极乐世界的风俗习惯相应,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学习。慈是与乐,慈心跟悲心都是爱心,慈里面,与乐成分多,悲里面,怜悯众生苦的意思多。慈心时时刻刻念着,如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慈心。这第一种。

第二种,「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不是专修净宗的。你看跟前面「三辈往生」最后的一段,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一心三辈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住大乘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就是住大乘者。喜欢大乘,常常读诵大乘经典,这第二种的。这个里面的意思比前面还广,比三辈往生最后一辈意思还广,但是它文字少。「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你看这么方便!六念是什么?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三宝,念戒、念施、念天。施是布施,也就是放下。念天,这个天是讲诸天,对诸天的礼敬,诸天是人间具足德行、福报的人而生为天人,为什么念他?因为诸天,三福头一条他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诸天是修上品十善生天的,值得尊敬。他具足大乘的根机,如果遇到胜缘,殊胜的缘分,他一定会修学大乘。这修行六念。

下面这五句是这一段的总结,也就是说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这三种人,「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句是说前面三种人,他都有功德。第一种,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的功德;第二种,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的功德;第三种,修行六念的功德。可见得这三种人他是真修,他不是说说而已,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做到了。心有六念,身肯定就有六行,表现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人是什么?善人!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心怀六念这是上善之人,他念三宝,恭敬三宝,念戒、念施、念天,这个人心地、心行多善良。能将这个功德回向发愿,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回向求生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彼国,他真有功德能回向。我们一般回向,拿什么回向?实在讲大多数的那个回向都不是真的,嘴皮上的回向。为什么?没做到。经是念了,念了没做到,念了也不懂。譬如净业三福,你天天念,念了回向,行不行?不行。你还是没有孝顺父母,还是不尊重老师,对於小动物没有慈悲心,十善业没做到,天天念它没用处,一天念一万遍也不行。为什么?没有功德。人家念了是真干,全都落实了。要多久?这个都是讲在临命终时,「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在临命终时,一天、七天都可以往生。「《观经》所示」,《观无量寿经》为我们所开示的,「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跟《无量寿经》的内容,这一品所说的,相同的地方很多。我们现在看经文,经文第一段,「往生正因」,这一段是「闻持本经」。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

日夜不间断。我修这个法门为什么?就是求生极乐世界。

【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这是往生正因三类差别里面的第一类,往生正因。「右文」,右面这段经文,「乃本品之首段」,往生正因的第一大段。「明第一类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得生」。这段经文,「全自《宋译》」,《宋译》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个经题就是《宋译》的经题。第一类的正因,一共有六句,也就是六段,六个小段。第一段,「受持本经」,《无量寿经》;第二是「求生净土」;第三是「发菩提心」;第四是「严持诸戒」;第五「饶益有情」;第六「忆佛念佛」。念老向下为我们讲解。第一,「《观经》曰读诵大乘」,净业三福第三,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观经约论》云」,《约论》是注解,「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佛是什么样的心?佛是什么样的愿望?都在大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佛是谁?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由此可知,世尊为我们说的大乘经,就是说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经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叫「真如不守自性」。自性是觉,不守自性就迷了。因为迷了,所以才造业,才感受现在的报应,全都是自作自受。所以,大乘经不能不读,读大乘经,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大乘经典对我们有这样的好处。

我们再继续看下去,「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大乘经典重要,那我们要不要读大乘?要。读哪些大乘经典?这一部就够了,不要太多,这一部把所有大乘的精华全包含在其中。不要去浪费时间、浪费精神,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对了。经不能不读!开始读读不下去,读不下去要勉强。还有个方法,如果有缘你听讲。为什么读不下去?读了枯燥无味,虽然天天念,不明其义,所以没有法喜。如果你念的,字字句句都懂得,那趣味无穷。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把经教里这些义理搞明白,落实到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确确实实它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美满。这个与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富贵贫贱毫不相关,任何人学习,他都能得到,这是真的。要知道一个人贫贱富贵,那是过去生中所修得的,它不是性德。你觉悟了,你明白了,这是性德。修德跟性德相应,你才真的明了。首先明了的是自己,你会很快乐、会很安慰,为什么?完全彻底明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是做些什么,起心动念是净、是染、是善、是恶,感得今天现前的果报。你富贵你会安於富贵,贫贱你会安於贫贱,安於这个是把它一笔勾销,我从今之后我要修成佛之道。富贵可以成佛,贫贱一样也可以成佛。好像贫贱人成佛比富贵还容易一点,为什么?富贵难分难舍,不容易放下,贫贱的人什么都没有,很容易放下。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你看这在三千年前,他为我们所示现的。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的时候做国王,他把国王舍弃,不要了,出家做一个苦行僧,过这样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这样好,容易成就,他才表现这个样子,真的放得下。我们学佛,这一点不能不细心去体会,他为什么做这种示现?他的示现肯定对我们是有益处的、是有帮助的。觉悟的人,来生再不干六道轮回;来生还搞六道轮回,你还是迷而不觉。真正觉悟的人不干这傻事,必定要在这一生圆满功德。大乘经对我们的好处就太多,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现前得到的利益是什么?《法华经》上说的「佛知佛见」,你跟诸佛如来有同样的智慧、有同样的见解。如果不明佛心、不契佛智,实在讲他不能往生。这里说「纵生彼国」,纵然你生到极乐世界,你也见不到阿弥陀佛。这一句是告诉我们,一定要读经,一定要听教,有缘分要听教,没有缘分读经。黄念老的注解注得好,在这上用功,一生就一部经,决定正确。

「今经首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念老在此地说,「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华严》。又此经乃世尊独留於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这部《无量寿经》,佛在这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将来佛法在这个世间灭尽,这一天是什么时候?还有九千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以中国古人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佛灭度的时候在周穆王。根据中国的记载来算,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一万二千年的法运,三千年过去了,底下有九千年,我们这九千年当中,才过三十八年。我们是末法,一千年算是一个阶段,我们是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刚刚开始,才过三十八年。最后佛法确实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消失也是逐渐逐渐的消失。为什么会消失?没人学了,没人学就消失,有人继续学,它就不会消失。那我们知道,我们看现前的现象,大家都偏重在净土,修净土的人最多,为什么?净土容易,经典少,总起来说也不过是五经一论,总共就六门东西。现在的人愈来愈怕麻烦,愈来也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又何况我们今天的基础,实实在在说跟古人相比差得太多,唯有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我们真能够得到一点利益。

四土三辈九品往生,像我们这些凡夫,《观经》上讲,这三类我们是最后的一类。上辈往生的,大凡夫;中辈往生的,小凡夫;下辈往生的,就是凡圣同居土的,叫恶凡夫,都造了恶业。学佛以后没造了,学佛之前都造了,有意无意都造了恶业,这是恶凡夫。能带业往生,三辈九品都能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别轻看了带业凡夫,这个恶凡夫,如果遇缘殊胜,说不定上上品往生。他遇到好的善知识,真正跟他有缘,佛不度无缘之众,真正跟他有缘。什么叫真正有缘?他真相信他、真听他的话。别人跟他讲,劝他,不听,那个人来劝他,他听,这叫有缘。没有缘,佛菩萨给他讲,他都不听,他都怀疑。听了之后,他真肯放下,真干。这个里头缘就有顿有渐,根利的所谓一闻千悟,他就能放下;根稍微钝一点的,慢慢放下,也就是说他是循序渐进,每一年都有进步。这个进步就是放下多一点,到彻底放下的时候,那真开悟了。

放下不在事,在心,心里面确实不执着了,这是真实智慧。事上放下是福报,心上放下是智慧。心上放下管用,能往生;事上放下,心不能放下,不能往生,人天福报。这个道理,我们修净土的同学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譬如我拥有的财富,我有很多财富,我心里确实放下了,不再以为这个财富是我的,有可以,没有也可以,不放在心上,这是智慧,他能往生,不障碍他往生。事上,这个财富怎么用法也是有缘分,有缘多做好事,没有缘,没有缘就算了,不碍往生。如果心里放不下,事上虽然放下,做多少慈善事业,捐了多少钱,放下了,心里并没有放下,他不能往生。他得的福报是人天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做再多的好事也不行。心里老是牵挂,你看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帮助了多少苦难人,救了多少众生,着相。这个着相没离开名闻利养,纵然把钱财都舍尽,福报在人天。福报大,人间没有,他就到天上去,天人福报大。这些事,如果佛不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透彻,我们怎么会晓得?

这部经肯定一直到末法,法灭尽了,它还留在世间一百年,它最后灭。这部经灭了之后,还有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住在世间还住一百年。那个时候不要听经,闻到这句佛号,能信,真正能相信,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能去、都能得生。这个法门的广大,功德的无量,确实没有能够相比的。我们很幸运,在这个时候就遇到,遇到了肯定得生。所以,这部经、这个名号,「为末后众生」,就是末法最后的一百年众生,「留作津济」。津是水,好像是小河;济,这是船,帮助你渡过这个河水,用这个水来比喻六道轮回。此岸是六道,彼岸是极乐世界。这部经可以帮助你,这句名号可以帮助你,渡过生死苦海,达到涅盘的彼岸。

「又此经,亦兼指《无量寿经》汉、吴、魏、唐、宋」五种的原译本,以及王龙舒的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连这个本子,《无量寿经》有九种不同版本。这个地方诸位能看到,你看汉、吴、魏、唐、宋五种,王氏是王龙舒的,彭氏是彭际清的,魏氏是魏默深的,就是魏源的,九种本子,这个是夏老师的本子,夏莲居的会集本。九种本子,无论哪种本子都可以。「但能受持,均是正因」,九种本子都好。「但此会本,独称善本,故持经功德弥胜也」,「弥」是更加,你持这个本子的功德是更加殊胜。为什么?这个本子会集得最完美。上面所说的这八种本子,对於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这个本子是最完备的、最圆满的本子,可以说是集前面原本、节会本之大成。其他本子里面都还有漏失的,这个本子没有。所有经本里面所说的,全都融会在这个本子里头,所以这个本子难得。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出来,王龙舒没做出来,魏默深也没做出来。在他手上用了十年的时间,不容易!三年会集成功,又七年每年修订,修改补充,十年会成这个本子。最初的会集三十七品,我们印了一千本做为纪念,把校正的本子跟原本一对照,你就知道了。莲公大师的用心真的是良苦,这个本子对往后九千年众生来说,是莫大的贡献。黄念老注解,里面引用一百九十多种的经论注疏。我们读这部经,等於说是把净宗历代祖师重要的开示全都读到了。莲老是集经的大成,黄念老是集古今祖师注解的大成,真难得,实在是不容易。我们的缘殊胜,全都被我们遇到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五七集)

大安法师:念佛人正确的目标定位

道证法师开示念佛的方法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三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三三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