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念佛胜易》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宗法师

【正 讲】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我们来学第一章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

先解释标题。在佛法当中,机和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契理契机”,一切佛法不过是机和法的关系,如果机和法脱离了,就成为戏论,就不能成为真实的佛法。 “机”就是指众生,指我们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机;“法”就是指佛法。佛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佛法是为众生而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众生,就有什么样的法来相应于他,解脱他、救度他,所以,这个法呢,一定要应机, “应”就是适应、顺应。法如果不应机,我们就没法修学。比如说,禅宗也很好,密宗也很好,天台、华严都很好,可是这些不应我们的机,这些法只能尘封在图书馆里边,只能存在有学问、有智慧的人那里。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这是就我们这样的根机了。或许有的人读到这里,他有点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修别的法门哪! ”那就和净土法门不相应了,就不是净土法门的根机了。净土宗特别强调从我们机的角度来择法,这一点提供给大家来考虑。

佛法法门很多,我们能接触到很多书籍、录音带、VCD。凡夫的心理特点往往是这样子的:如果讲“这个法门好,殊胜! ”我就学这个,“那个殊胜!”就学那个,往往不是从众生的机这一边出发的,所以说就不太现实。佛法要有现实性,你要把自己的机做一个了解,看清自己的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法。

比如说做生意,各行各业都赚钱,但是你呢,要选择一个自己能赚到钱的行业。

我们学佛,也要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法跟我们适应?不要好高鹜远,讲的话很大,做起来通通做不到,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佛法就失去价值了。

《序言》开头说: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佛法法门本身并不比较其高下,而是从现实效果和利益出发,能顺应我们的根机,这个就是妙法。一个法门再好,但不能顺应我们的根机,那就不是妙法。我们如果生病了,到药店买药,我们会不会这样, “哇,这药是进口的,四百块钱一粒,很名贵!”结果它是治偏瘫的;你是得了感冒,你把它买回去吃了管用吗?如果你得了感冒,你就买感冒的药,你不是从药品价格的高低来判断,能够对你的病症,这就是一副好药。

这是说明我们不要以凡夫的知见判断这个高、那个低,而是从我们众生的根机的角度出发,以我们能不能解脱生死这个角度来判断。底下说了:

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点在哪里呢?在娑婆世界;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呢?叫做末法时代;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择法修行的人,要慎重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环境、地点对我们有很大的障碍性, “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是苦恼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佛在经中讲,是造罪造业深重的众生,是被诸佛所舍弃的众生,《悲华经》里边说“一千四佛所放舍者 ”,过去佛通通放舍了,为什么放舍了呢?我们罪业太深重了。这样的众生,既然是别的佛所放舍的,依别的教法,就不能得救了。

末法时代的教法

现在是末法时代,已经不是大圣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时代了,正法时代的行持标准,末法众生不能适应。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说“夏葛冬裘”,夏天就要穿凉爽的单衣,冬天就要穿暖和的棉皮大衣。你说 “这件T恤衫很好,是名牌的,我很喜欢它!”到冬天你还穿着它,那就不合时宜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同样,你说“这个法很好”,是很好,但是是正法时代所行的法,你到末法时代再来修,你修不来了嘛!比如讲 “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的基础,以戒得定,以定发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然后得解脱。但是这个教法到目前就不行了,近代弘扬戒律的弘一大师,他的修持和名望都是很高的,弘一大师讲,我们中国的戒,从宋朝就断掉了,他说自己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比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 “受三皈的沙弥”,没得到清净的戒体,为什么?传承断了。

在我们末法时代,要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呢?《大集月藏经》告诉我们说:“末法时代,亿亿人起行修道,无一得者,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站在时代的角度来判断,只有念佛这一法;站在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来看 ── 娑婆世界烦恼强盛,罪业深重,没有佛力把我们救拔出去,怎么可能得救?有句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的水是浊浪滔滔,跳进去能洗得干净吗?洗来洗去还是有黄泥,对不对?怎样才能洗干净呢?一定要有一个人把你从黄河里边拽出来,在净水里给你洗才能洗得干净。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光是一条黄河了,是 “五浊恶世”,我们堕落在五浊恶世当中,六根对六尘,起心动念,无不是染污之法,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洗刷干净,怎么做得到呢?从时间、处所的角度讲,我们必定要仰靠一个外力,能把我们从娑婆世界拯拔出去,转生净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清净。

心净国土净

佛法里有两句话,一个叫“心净国土净”,一个叫“国土净心净”。圣道门修行的人以前面那一句为他的宗旨,心清净了,国土就清净了,道理讲起来虽然不错,事实上呢,凡夫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大话好讲,大事难做。佛菩萨就不一样,阿弥陀佛就 “心净国土净”,他的清净愿心庄严,就形成了清净的极乐国土,这话是菩萨的身份才能讲得出来、才能做得到,对凡夫来讲,就不切实际。

依我们净土宗来讲,“佛土净心净”!极乐净土是很清净的,我们的心虽然染污,但是,到了极乐净土,自然心就清净了,开悟了,证无生法忍了。

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我们来到大连的海洋公园,这里环境清净优美,一个星期的工作压力当下就放松了很多,就感到心地清净了很多,对不对呀?凡夫就是这样,内心总是随着环境而改变,我们没有以心转境的力量,只是心被境转。心既然被境转,就要选择好的境,就是要到净土去。你如果能做到境被心转,那就无所谓,你可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了,下地狱也不要紧了,因为你心能转境,地狱之火对你毫无妨碍了。可是,我们不是这样的根机。

愚痴造恶之辈

既然心被境转,对境界就要有所选择,那就从娑婆向往极乐,所以“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看清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

哎,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一点哪?

“讲我愚痴,讲我造恶,听着太难听了。”有没有人说“我不是愚恶,我是贤善”?

“贤善”,也有一点啦,比较起来,大家在座各位能念佛、能修行、想解脱、吃素、持戒,比大街上的人当然是贤善了!但是,这里讲的 “愚恶”,不是依世间的善恶为标准来判断的,是从我们人的本性上来反思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哪一个断了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断贪嗔痴的烦恼,就具足三毒,三毒不恶吗?我们起心动念不是 “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吗?《地藏经》明确告诉我们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执、我见,“我”字当头,都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叫做恶。这个 “恶”是本心上的,所谓“恶众生”、“造恶众生”。

“愚”又怎么解释呢?有人说“我并不愚啊,我读书很聪明啊,我很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从佛法的角度,你开悟了,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了,那就不愚了,不然的话,就是两眼一片黑,是愚人。

净土宗对机的认识,和其它法门相比,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修学圣道门,一定要有那种大丈夫的气概,自己敢于承担,说 “彼亦丈夫我亦然”、“脚踏毗卢佛顶而过”,很有豪情壮志,因为圣道门,要自我修证成佛,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勇气,那圣道门你是修不来的。净土门就不一样了,来到净土门,就很谦卑地把自己放下,认识到自己是个愚恶的众生,而仰靠佛力往生净土。

所以,印光大师讲:“愚夫愚妇之辈,老实念佛,往生净土。&rdquo

古德还有这样的说法:“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修行圣道的人,他的智慧开发到极点,才能断烦恼、离生死。但是,学净土宗就不是这样子的, “还愚痴”,还愚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自己跟聪明,来到这个法门,也不是怀着那种谦恭的心,而是依自己那种思辩的心,这样就不叫“还愚痴生极乐 ”了,“还愚痴”就是“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依念佛而往生。”这不是口上讲的,而是心中踏踏实实这样认为。

来到净土门之内,不要把自己的智慧夸得很高,《无量寿经》讲:“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光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诸佛的智慧尚且不及,那你凡夫来到念佛门里边,还谈什么智慧呢?老老实实放下来好了!

所以,认识到自己是这样一个众生,而老实念佛。

弥陀本愿

能够相应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处所、这样的根机,是什么法门呢?

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之妙法,

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能够适应我们娑婆世界、末法、造罪众生的,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我们自己想一想,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什么法门可以得救呢?让我们设想,现在把六字名号拿掉,任你怎么修行,能解脱吗?是不可能解脱的。

“弥陀本愿,称名念佛”,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一般来讲,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在这四种念佛中,有人认为称名念佛是最低的,观像念佛就比较高极了,观想念佛更高级,实相念佛是最高级的,通过持名念佛达到实相念佛,这是一般的观点。

但净土门不是这样子的,称名念佛,靠佛力,最容易,是佛的本愿,观想、观像、实相念佛,靠自力,不是佛的本愿。佛的本愿最殊胜,不是佛的本愿就不够殊胜。你再怎样殊胜,但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选择,没有符合佛的本愿。如果不符合佛的愿心,用再怎样 “殊胜”的心想去往生,就是自力,就不是佛力了。自力与佛力,怎么可以相比呢?

若是一般的圣道修行,共通的以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断烦恼、证菩提作为解脱之道;特别法门,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为什么称为特别法门?就特别在弥陀的本愿,印光大师说: “不可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有的人虽然自认为弘扬净土,但是都是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反而自误误人。

我们学净土的人,一定不要把自己原来修行圣道的观念和心态带入净土特别法门当中,那样就混淆了,就不纯净了,就不专一了。

为什么说唯有称名念佛是佛本愿呢?《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解释 “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是根据《观经》说的“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以称佛的名号,作为佛的本愿,因为称名简单容易,如果以实相、观想、观像念佛作为佛的本愿,那我们就做不来,就不能得救,这样,佛的大悲就不圆满。所以,称名是佛的本愿。因为称名念佛是佛的本愿,所以它最殊胜。

有的莲友说道:“观想念佛不也是正行吗?不是《观经疏》里边讲的观察正行吗?”这里有细微的区别。《观经》一开始讲定善十三观,定善十三观是要在定境相应的心中,很清晰地浮现极乐净土的庄严景象,那么,定善十三观毕竟是比较困难的,做不到怎么办呢?佛接着又讲散善三观,也就是三福九品,有 “孝养父母”等世福,有“具足众戒”等戒福,还有“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等行福,这是能修散善之人所修的,那还有的众生连散善也修不了,怎么办呢?《观经 》到第十六观就开持名一法,造罪造恶的众生,专依念佛,往生净土。所以,《观经》最后只付嘱持名一法: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阿难,我讲的这部《观经》你要好好地受持,《观经》的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于持无量寿佛名。”不是定善十三观等。

在《般舟三昧经》有一位菩萨,观想成就了,观到阿弥陀佛了,他就问佛:“欲生西方,以何行法为胜?”阿弥陀佛告诉他说: “欲生西方,当专称我名。”想到极乐净土,就专称我的名号。这就从观想念佛进入持名念佛。

《观经》的次第也是这样子的,定散二善最后进入持名念佛,转定散二善的修行,归入弥陀本愿,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教理。观想念佛也好,观像念佛也好,最后统统进入持名念佛。

圣道门修行的人,他的解释和我们净土宗相反,他是以持名念佛为手段,作为基础、阶梯,慢慢进步,达到实相念佛,以此证悟。

我们净土法门,是种种定善、散善,归入他力本愿,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观经》“汝好持是语”之付嘱文时,非常干脆 ── 可以说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核心和眼目 ── 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从一开始虽然说定善和散善两门的利益,定善十三定观,也能往生净土,散善三福九品,也能回向往生净土,也有利益,但是,这两门不是佛的本愿,如果以佛的本愿为基准,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

这样,我们就有得救之道了。如果以实相念佛作为弥陀本愿,我们在座的各位一个也做不到,如果做得到证悟实相,那就是大菩萨了;如果以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都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唯以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作为佛的本愿,“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念佛最胜最易

祖师云:“念佛最胜最易,极善最上。&rdquo

念佛法门最殊胜、最容易,是善中极善、上中最上。

我们一般的人,对念佛法门的认识有所偏差,要么认为很殊胜、但不容易,要么认为虽然容易、但不殊胜。大多数人觉得“念佛当然很容易了,三岁小孩都会念,但是就这样子念念佛,也能往生吗?如果不再加上其它的修行也可以吗? ”他认为念佛虽然容易,但不殊胜,认为诵经很殊胜,超过念佛的功德,观想也超胜念佛,修别的法超过念佛,“我没有办法修别的,如果有办法,我就修别的了,没办法,只好修念佛 ”;也有的人认为念佛虽然殊胜,但是不容易,“念佛当然殊胜了,可是要达到清净心才殊胜,要达到禅定一心不乱、工夫成片才殊胜,不然的话,散心称名不殊胜 ”。要么许殊胜、不许容易,要么许容易、不许殊胜,这都是有偏差的。

念佛法门不仅最殊胜,而且最容易,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光殊胜,不容易,就不叫殊胜了,因为容易,才叫殊胜。虽然殊胜,但是我们做不来,没有利益,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就不殊胜了。

比如说农民选种优良品种,有两个品种:一个品种呢,只要撒到地里,不需要悉心照料,自然就会收获很大;另一个品种,收获也很大,但是必须要专门护理,白天晚上都要照料它,专家才能做得到,一般的人做不到。那么,这两个品种,哪一个更是优良品种呢?大家没做过农民也知道,第一种才是真正的优良品种,种子好,撒下去就可以丰收。

念佛就是这个道理,不但殊胜,而且容易,殊胜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胜。单是殊胜,不容易,就不能称为殊胜 ── 好是很好,但是与我们无关;如果单是容易,而不能了脱我们的生死,这个容易有什么意义呢?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念佛胜易》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念佛前要作什么准备? —— 李炳南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八集)

 

后五篇文章

《念佛胜易》缘起 序讲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的误区

打蛇遭报应,念佛得安宁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