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8/15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九十五面,从第一行看起:

「所作如犯」至「洒心易行」,皆劝奉持经戒。经文里是这么几句,「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这几句都是劝导我们要奉持经戒。「本品名如贫得宝」,完全是从比喻上取的名字。「故知奉持经戒、如贫得宝,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极之垂示也。贫者得珍宝,则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此乃以宝喻经戒之妙用也。再者,贫者既得珍宝,则命根所系,自当全力护持,不可更失。此劝行人得受经戒,应善自奉持,如护头目,如有缺犯,应速忏悔,誓不更作」。这个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这一品用一个贫穷的人得到珍宝,用这个比喻。世尊以这个比喻来劝导,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就如同贫困得宝一样的心情,这是释迦牟尼佛无尽的慈悲给我们的开示。

宝就是比喻这部经,比喻经里面说的戒相,前一品给我们讲的五戒十善。学佛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不例外,必须要知道,都是建立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如果把五戒十善疏忽,你这一生必定空过。如同过去李老师常说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老人家甚至用莲社同修来做比喻。他在台中建立莲社,领导大家一起念佛共修十年了,我才认识老师,这十年,莲社同修差不多有二十万人。老师非常辛苦,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七十岁,我在台中住十年,离开他的时候他八十岁。诸位想想,二十多万莲友,这些莲友们每个月希望跟老师见一次面,所以他将莲友组织成为念佛班,一共四十八个班。诸位要知道,二十多万人,四十八个班,每个班的人数我们就晓得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都有机会见老师,这个班里头有空、有闲的人希望跟老师见面,每个星期一次。所以老师他老人家的工作,这我们亲眼看到的,大概是平常人五个人的工作量。单单见客就要很多时间,见客一定要跟大家讲佛法,劝大家念佛,时间大概是两个小时。这是每天都有的,不同的班,每天一定有两个小时接见大众。

除这个之外,他在奉祀官府上班,他是主任秘书,这是他主要的工作,要处理公务。因为事情太多,所以每天上午会到奉祀官府去看一下。还有两个学校的教授,一个是医科大学,另外一个好像是逢甲大学,两个学校的教授。教授比较好一点,一个星期只要上一次课,他不是天天去。另外就是讲经、教学,教我们这些学生。教我们学生,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三个小时,每个星期一次;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星期三;教古文,一个星期一次,星期五晚上。他的时间都排得密密麻麻的,如果想跟他见面,得一个星期之前跟他约时间,一个星期之内是不可能的,真的他没有时间。我们那个时候看到,七十岁的老人,十年如一日,十年之后还是这个样子。老人健康,九十七岁走的。

我们同学们估计老师,至少能够活到一百二、三十岁,根据他体力、精神状况。为什么会提前走了?这是缺少人照顾。而他自己本身是医生,是非常好的中医。同修,这些莲友们对老师很爱护、很尊敬,老师到莲社、到图书馆,都有同修给他做点心送给他吃,而老师绝不会拒绝。而且你送给他,他在你面前吃完之后碗拿过去,让你生欢喜心。慈悲到极处!这次送的面是面条,大概是时间放久了,因为那个硬的面条,一把一把的,都有防腐剂,没有防腐剂它不能放得长久。老师吃了之后知道,这个面不正常,回去用解药就化解了,第一次吃了没事。过了半年之后又遇到一次,他还是吃了,回去之后用药化解来不及了,它这个毒已经扩散。所以这就吃亏了,病了三个多月。我去看他,看了好几次,每次都叮咛我,不要上馆子吃东西,吃东西一定要小心,闻闻味道不对赶快放下。他给我说了很多次,我的印象很深。所以,他是食物中毒伤了内脏,提早走了,不然的话,我相信他一百二十岁太多,至少要超过一百岁。今天饮食起居别人把关靠不住,一定要自己有常识,自己有高度的警觉性,少吃为妙。决定不可以贪口福,这个对自己伤害太严重。

五戒十善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必须要晓得,五戒十善在三福里面,它排在什么地位?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二个「慈心不杀」,第三「修十善业」。五戒是排在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这里头包括五戒。五戒在十善之上,十善在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之上。我们就明白了,今天为什么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你没有孝亲尊师的基础。孝亲尊师是什么?是《弟子规》。所以我这才毫无疑虑,斩钉截铁给同修们说明,不学《弟子规》你就不能学佛,你在佛法上肯定不会有成就。真正有成就那是学者,你搞佛学有成就,你学佛没有成就。这是我学佛六十年的心得,我找到这个原因。古人有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把这个根基打好了。我自己这一生当中有这么一点成就,就是对於传统文化小时候沾一点边。什么时候?十岁之前。我弟弟小我六岁,他就完全没有接受到,你问他他一无所知。

扎根教育是成败的关键,真的像盖大楼一样。孝敬是基础,自以为孝敬不错了,要是跟古人标准一比就差很远。现在有没有人学古人?没有人了。所以,佛法能不能延续下去,我们心目当中是非常的悲观。但是有一线希望,那一线希望是什么?众生有福,佛菩萨会乘愿再来,来救众生。除这个之外,要想在芸芸众生里面让他回头,从根本扎根认真学习,几乎是不可能。当然,诸佛菩萨慈悲至极,众生有心学善,我们深深相信他会再来。这个经典里面的教训,确实字字句句都不可以疏忽。

「贫者得珍宝」,那就发财了,物质生活就不愁,所以欢乐无忧。这是用珍宝来比喻经戒,经戒就是珍宝,我们得到也就无忧,特别是在现在灾难现前,得到这个,无忧了。灾难来了,两种状况,一种,我跟这次灾难有共业,有共业一定在灾难当中过去了;过去了,有好地方去,到极乐世界去,这不是坏事情,好事情,无量的欢喜!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终於想到了,天天想亲近阿弥陀佛,终於满愿,这多喜欢。如果我们自己不在这个共业当中,那是什么人?那是肩负灾难之后重建地球的使命。这些人不是普通人,这些人是大慈大悲、大仁大孝大义之人,他要负责灾难善后的工作,要把人民教好,要把地球带到更兴旺、更好的境界。那我们就知道了,这桩大事情当然是佛菩萨安排的,随顺佛陀教育就是随顺大自然的规律。这部经、这个法门、这一句六字洪名,无上的珍宝,宝中之宝!妙用就是二六时中不离弥陀名号。

「此劝行人得受经戒」,接受这部经。经中我们选的是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三十七就是这一品,这最后一品,这六品经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戒律这一章。我们要「如护头目」,就像保护头、保护眼睛,全身最重要的地方。遇到灾难,把这两个地方保护好,其他地方受伤容易治疗。「如有缺犯,应速忏悔,誓不更作」,如果有违犯,赶快忏悔。什么叫忏悔?后不再造是真忏悔。这早年初学佛,章嘉大师教我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后不再造。今天忏悔了明天再造,这个不是忏悔,那是搞形式。「去恶就善,改往修来」,这两句话就是「舍昔非之恶行」,过去所造不如法的这些恶行。与经戒所说的相违背的就是非,就是恶行,这个要舍掉、要放下。「修今是之善业」,今天做对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经戒都相应,这叫善业。

『朝闻夕改』,「谓从善如流,知过速改」。世间读圣贤书的人,他们都能够闻过欢喜,别人说他的过失,恭恭敬敬接受,感谢来告诉你的人。如果是误会,他批评你的是错误的,你没有这个过失,他来批评你,用什么态度?还是恭恭敬敬接受,感谢他的指教。唐太宗就遇到过,别人批评他,说他的过失,唐太宗笑笑,很感谢。那个人走了之后,旁边这些人说,「皇上你没有,他错了,他是误会,完全讲错了」。他说,「对的,我要不真心诚心接受他,以后人没有敢说我罪过的,那我永远就听不到了」。太宗一生的政绩,谦虚、好学,能包容人,纵然是误会也感激,他是好心,帮助我改过自新。听的人,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没有,要注意以后不要犯这个过失。永远是谦虚、感恩,所以他有成就。从善如流,知过速改,这个人修行才会有成就,念佛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欢迎这样心态的众生。

『洒心易行』,洒跟洗刷的洗是一个意思,「洒心即洗除心垢」。心垢是什么?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这是心垢。「易行」,行是行为,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自自然然就说错了、就行错了,想法、看法改正过来,言行的错误当然也就改变了。「易指变易,谓止恶向善,去邪从正,回小向大,舍伪存真」,这些统统都叫做易行。恶,与五戒十善相违背的,杀盗淫妄酒是恶,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善。圣贤的教诲,这是正,正说;与圣贤教诲相违背的是邪说,邪知邪见。东方的圣人,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正知正见,中国老祖宗说的「人性本善」这是正见。西方人不承认人是善的,他们提倡的,人都是恶人,人都是自私的,人要是动个念头帮助别人,肯定他别有用心,他有企图,跟东方人完全相违背。在这个时候,我们是跟古人学还是跟西方人学?

现在人崇尚西学,否定祖宗,不相信世间有圣人。古圣先贤教你的东西,他们心目当中,都是这些聪明人设计这些愚弄人民,来维持他封建的势力,他是这么个想法。谁是谁非?谁是正、谁是邪?今天社会动乱,地球灾难现前,这是业因所感的果报摆在面前。灾难的因是什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西学没办法了,他们现在急着到东方来找,到印度去找,希望能找到化解劫难的方法。即使他找到了,他能不能相信?能不能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用真诚心来接待?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拿着什么心理?怀疑的心,试试看有没有效,这就难了!

唐朝时代惠能大师的开悟,什么原因?神秀跟五祖至少也有二、三十年,每个人都知道,五祖的大弟子,五祖的助教,接大众的时候常常代五祖说法。祖位没有传给他,传到惠能。惠能在一般人心目当中一无所长,乡下人,土里土气的,他懂得什么?真正认识他的就是五祖一个人,没有人认识他,衣钵传给他。什么原因?我曾经讲过,神秀学习的心态,印祖说的诚敬,神秀有百分诚敬,他得的是百分利益。而惠能是有万分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不一样。与学习时间久暂不相干,与认识字不认识字、与有没有听讲经统统不相干,关键在诚敬。现在的人普遍没有诚敬,不讲诚敬,认为诚敬是封建时代古老的东西,是那些聪明帝王用这些东西骗老百姓的。现在人用什么心态?都要怀疑,打问号。你说好,拿证据出来证明你是好人。这样的心态,学古圣先贤之道不行,他自己的关口太紧了,对古人东西也是怀疑,所以他永远不能开悟,永远学不到东西,再努力、再认真只能学个皮毛、学个常识,今天讲的佛学。学佛他不可能,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下手,要从真诚下手、恭敬下手。

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菩萨吝啬、吝法,不是。佛菩萨说的老实话,没有东西给人。佛菩萨所有的那一套,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自性里为什么不能够流出来?就是因为贡高我慢,没有诚敬心,把你的门堵塞,你自性里头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透不出来;你能把门打开,不就显示出来了,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为什么不把那些障碍放下?问题在这个地方,不能不知道。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这种慈悲,你这种心态感受不到。慈悲确实加给你了,跟加给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诸佛菩萨能接受、能得受用,你排斥,你不能接受,所以你不得受用。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你自己也会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想不诚、不敬、不仁、不义。所以,佛菩萨对你没有办法,只好在旁边看着什么时候回头,人要一回头,诚敬心就生起来了。诚敬要不要学?不要学。我早年在台湾,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见到蒋总统,他自然就好像那个恭敬态度就流露出来,没有人教他。说话声音低了,走路脚步慢了,行动缓和了,他自然那种恭敬心出来了。确实没人教他,都是从内心。所以,「诚於中而形於外」,一点都不错!所以止恶向善,去邪从正,回小向大,舍伪存真,要真干,要真懂得。

如是则『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你真能够依教奉行就「自得感应,佛力冥加」,三宝冥冥当中加持你,「凡所愿求皆得圆满」。由此可知,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把「佛氏门中」删掉,「世出世法,有求必应」。向谁求?向意念当中求,念什么它就现什么。我们念善,善境界现前,我们念恶,不善境界现前,没有一法不是心现识变的,所以自得感应,一切愿求皆得圆满。善愿,圆满的善,恶念,圆满的恶,一切法从心想生。依着经戒的教诲,那是善愿,那是善的圆满;违背经戒,那是恶的愿,恶的圆满,大灾难是恶的圆满。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就晓得佛教里没有迷信、没有妄语。

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佛化政教,大同之治,比中国《礼记》「礼运大同章」讲得还好、还要完备。用我们现在人来说,这一章经文在这里是两行半,是佛法里面理想的大同社会。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三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六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二集)

念佛前要作什么准备? —— 李炳南

《念佛胜易》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念佛胜易》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念佛胜易》缘起 序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