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四)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③释“有禅无净土”

【论文】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 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走错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耶?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辨。

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四料简》第三联“有禅无净土”。有禅,即参禅工夫到家,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但是,这位禅师“无净土”,没有起信、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意思。“十人九蹉路”要紧连下句来理解,即当“阴境若现前”之际,十人中有九人——言其绝大多数,由于难敌惑业而作不了主宰,蹉跎于生死关头,耽搁下来,依旧溺沦于生死苦海。

“见思烦恼,不易断除”,这是吾人学佛修行必须明确的关键问题。见思烦恼,即见思惑,如何不易断除?如何才能断除?对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以及其利害关系,不明确、不清楚,以致如何修持的路头搞不清,辜负自己发心学佛一场。论主印光法师在本论“正宗分”中,“一般法门仗自力,断惑甚难”一节文中说:

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者,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可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法音》2010年第6期第45页)

见惑与思惑,合称见思惑,与尘沙、无明,共称三惑。三惑造成二种生死,职此之故,众生不得成佛。二种生死,名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如《大宝积经》一百十九卷云:

有二种死。何等为二?一者分段;二者变易。分段死者,谓相续有情。变易死者,谓阿罗汉及辟支佛、自在菩萨,随意生身,乃至菩提。(《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大正藏》第11卷675页中)

“相续有情”即因为惑、业、苦三者相续不断,沉沦于三界(欲、色、无色)生死苦海中的凡夫众生。如《楞严经》卷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大正藏》第19卷117页中)变易生死为超脱三界的贤圣(阿罗汉、辟支佛、自在菩萨)于进修无上菩提(佛果)过程中的所历诸阶位。总之,因见思惑成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惑成变易生死。如果说,变易生死是从觉悟走向愈益觉悟乃至究竟觉悟而成佛的“生死”的话,那么,分段生死则是从迷入迷,于三界六道“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的生死。因此,对于你我和一切学佛的人来说,如何摆脱、冲破“分段生死”这一关口,是为切要中最为切要、关键中第一关键。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严重的利害关系,所以,不言而喻,这是你我和一切学佛人的当务之急。无论何宗何派,凡学佛者皆应如是。如梦东(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正是这个意思!

按通途常规的教义教理,即完全仗自力的了脱分段生死的方法,在前面正宗分:“一般法门仗自力,断惑甚难”中,已作简略说明。若欲详知,自可研阅世亲菩萨《阿毗达摩俱舍论》、高丽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等。仗自力断见惑证得声闻四果的初果须陀洹果,尚须天上人间往返受生死七次以断欲界的思惑,然后上生无色界上边的“五那含天”以断除色界、无色界的思惑,然后证四果阿罗汉,方得告别三界,了脱分段生死。佛陀也鉴于这不是一般中下根机的人所能办到,因此,以彻底悲心,别开一线生路,说此净土法门——仰仗佛力,但凭信愿念佛一心不乱,便得往生;一得往生,便超三界的分段生死而优入圣域,更不退转。由于净土法门,事出非常,功高格外,所以相对于一般仗自力的通途法门来说,被称为特别法门;也正是由于如此,往往不是被人们所轻忽,便是被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释迦世尊于经中(《佛说阿弥陀经》)再三地说,这是“难信之法”。

仗自力了脱分段生死者,被称为是“竖出三界”;仗佛力往生西方者,被称为是“横超三界”。纵览古今西天东土,颇多高提祖印、为人天眼目的大祖师、大禅师、大善知识,洞悉断除见思惑之不易、出离分段生死之甚难,以故绍隆如来金口宣说的净土诸经,作论着疏,普劝世人,求生净土。其自身则禅净圆通,而为“有禅有净土”的出格高人。至于一般禅师兼修净土者,概亦不乏其人。不过,由于种种因缘关系,仍有不知不明不信受者,以致失此“横超三界”之大利,殊堪痛惜!

论文“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是说临命终时的情形。如论文所说:“阴境者,中阴身境。”前引经(《楞严经》卷三)言,众生“生死相续,如旋火轮”,亦称曰“四有轮转。”“有”,如常所言“四生九有”,“三界二十五有” ,三界亦称“三有”。有,即有漏、有烦恼、有生死、有因有果的意思。四有者: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俱舍论》卷九)。生有者:六道众生受生的一刹那间。如《大乘义章》云:“报分始起,名为生有”(隋·净影寺慧远着《大乘义章》二十卷,《大正藏》第44卷618页下)。死有者:六道众生临死时一刹那间。《大乘义章》云:“命终报谢,名为死有”。本有者:从生后至死前,寿命有异,长短不定。《大乘义章》云:“生后死前,名为本有,对死(有)及中(有),故说为本(有)”。中有者:经“死有”的一刹那间,便入中有。中有,即中阴身。《大乘义章》云:“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两身,即前世身与后世身;即死后至下一生受生之前的这一阶段。今据《大乘义章》卷八,介绍中阴身的有关问题。

1、中阴身的“有无”:依大乘经论说,有无不定,上善者或重(zhòng)恶者(如五逆等)趣报疾速,则无中阴;余业(平生善恶不显着者)则有中阴。

2、中阴身的“生分”:胎卵湿化四生,皆有中阴;所有中阴,皆是化生。

3、中阴身的“形类”:中阴身的形态,依其前生之业,将往何道投生,中阴身便现该道形态。若欲生天道,则仿佛似天人;乃至将堕落地狱的中阴,仿佛地狱形类。

4、中阴身的“形量大小”:若是将欲投生人道的中阴身,其身形有如“有知小儿”(大约相当于四五岁孩童的大小),趣生天道的中阴,比天人身量小。投生余道的中阴,皆比该道众生的身量小。

5、中阴身的“形色”:如《地持经》卷八说,中阴身的颜色,有好(善)、恶两类。好色中,又有极好(大善)色和微好(善)色的分别。恶色中有极恶色和恶色的分别。极好(大善)色的中阴身,如明月光;微好(善)色的中阴身,如“波罗捺”衣。极恶色的中阴身,如夜黑暗;微恶色者如黑羊毛光。

6、中阴身的“趣向差别”:要堕地狱的中阴身,堕时足朝上头朝下,直趣地狱;至地狱中受报之时,形如人立。中阴上生天道时,如箭射孔。中阴投生余道则倚行(用行走的方式)。

7、中阴身的“相见不同”:一般说来,是上能见下,下不能见上。如地狱中阴,相互但见地狱中阴,不见余者;畜生中阴,能见畜生、地狱中阴,不见余者;乃至天道中阴,能见下五道一切中阴。

8、中阴身的“所食不同”:欲界中阴,具足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此中段食但食人间食物的香气。天道中阴,无此段食,但有识触、意思食等。

9、中阴身的“衣服有无”:诸天中阴,一向有衣。人道中阴,则不一定;有福德者、有惭愧者中阴有衣,余者则无衣。

10、中阴身存在的“时分”长短:教中人有三种说法。一说:极短一念,极长七日,若过七日不得生处,则前中阴灭已更受一中阴。二说:中阴极长七七四十九天,必得投生处所。三说:中阴身寿命长短不定,乃至下一生处的父母未和合来,常在不灭。《大乘义章》的着者净影寺慧远法师认为,此三说中,第三说(长短不定)为善。

11、中阴身的“阴质”:中阴身形,色极精微,无有余缘,能坏其根。即是说,中阴身是人间人类看不见的极其精微的色质,即俗所谓的神识生命,所以是不可摧坏的(世人被他杀或自杀,不过是肉体被摧坏而已,神识生命则是永在的)。如是中阴身具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并且非常猛利敏感,其程度超过诸天;一切世界,应受生处,见闻无碍,具有求生的快速自在之力。

12、中阴身的“染净、圣凡”:中阴身有染有净;染污者投生六道之中,清净者则超凡入圣。(《大正藏》第44卷618、619页)

《大乘显识经》卷下云:

识弃故身,新身未受,当尔之时,识作何相?佛告大药王子言:譬如人影,现于水中,无质可取;手足面目及诸形状,与人不异。体质事业,影中皆无。无冷无热及与诸触,亦无疲乏、肉段诸大,无言声、身声、苦乐之声。识弃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大正藏》第12卷185页中)

中阴身是连接前后生的中间环节,由前生惑业决定后生处所,因果相招,法尔如是。因此论文云“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他”是谁呢?并非别人,还是自己的“见思烦恼”的业因所感之果。以未证得无生法忍,于生死分上,不能自在主宰。如佛经云:“世间一切法,唯因果无人”(无人即无我,无自在主宰力)。《楞严经》卷八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大正藏》第8卷143页中)人当临命终时,于脑海中,会将平生经历、所作所为的一切善恶好丑事情,势如潮涌一般地一时浮现,即使为时短促,也会历历分明。回忆到善事好事,心则愉悦,身则安隐;回忆到恶事丑事,心则忧戚,身则痛苦。还有前生所造善恶诸业,若报缘时到,此时也会显现。如论文云:“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身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正是说明业强报先、心随业往而不由自主。这十六字,见唐·灵佑禅师(771-835)《沩山警策》文。灵佑禅师警示出家为僧者曰:

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縠(hǔ)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卍续藏经》第63卷244页)

“縠穿雀飞”者,如《大智度论》云:“鸟来入瓶中,以縠掩瓶口,縠穿鸟飞去,识神随业走。”以瓶喻四大之色身,縠喻呼吸、暖、六识之命根,鸟喻七八识之识神。识神即是识心,乘前生的善恶业而来受报,如鸟雀入瓶;为业所系,如罗縠掩盖。一期报终,随业又去,如“縠穿雀飞”。去必逐业,故曰“识神随业走”。由业绳系于识心,滞于色身之瓶中,而于六道往还。业绳未断,若善业甚少而恶业多故,乍生人天而常沦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倘能断除了见思烦恼,则瓶破绳断,长往不返。是即证无学果得阿罗汉,方名瓶破;业尽情空,不受后有,名为长往不返。

又复应知:“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是说现在的一念心力;“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是说过去所造业力。业力纵然强大,如果临终之际的一念心力,倘能超胜于业力,凭这一念殷重的心力,对受生处是可以起到决定作用的。如梦东(彻悟)禅师云:

吾人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惟重,业力惟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惟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卍续藏经》第62卷336页上)

吾人洞明此理,即应以殷重心,专修净业,则净业必强;心重业强,命终定生净土。若平素存心,旁骛余业,不以净业为重,则“无常杀鬼”,一旦到来,中阴境界现前,便不由汝做得主宰了;“自恨早不预修”,悔之晚矣!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四说中阴身投生时种种情形。其中,人死又托生人的情形如次:

若人中死,还生人中,有何等相?云何希望?其人死时,若生人中,则有相现,云何希望?若生人中,于临终时,见如是相:见大石山,犹如影相,在其身上。尔时其人,作如是念:此山或当堕我身上,是故动手欲遮此山。兄弟亲里见之,谓为触于虚空。既见此已,又见此山,犹如白氎(dié:细棉布),即升此氎,乃见赤氎,次第临终。复见光明,以少习故,临终迷乱,见一切色,如梦所见。以心迷故,见其父母,爱欲和合,见之生念,而起颠倒。若男子生,自见其身,与母交会,谓父妨碍;若女人生,自见其身,与父交会,谓母妨碍。当于尔时,中阴则坏,生阴识起,次第缘生,如印所印,印坏文成,是名人中命终还生人中。(《大正藏》第17卷200页下)

参禅但仗自力,即使到了大彻大悟地步,犹须历境炼心,以冀断惑证真。如莲池大师曰: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不惜口头生醭(bú,旧读pú:醋、酱油等表面上长的白霉)。龙天推出,方乃为人(住持道场,为人说法)。故辞法席者,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竹窗三笔·己事办方可为人》,台北·佛陀基金教育会·1994年版164页)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二)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一)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

《净土决疑论》讲记(三)

《净土决疑论》讲记(二)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学佛人一定要发菩萨心(文白对照)

印光大师: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文白对照)

大安法师:净土宗是怎样传承的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前言)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前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