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文献丛刊》总编序(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宗: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本愿为宗,以念佛为因,以往生为体,以成佛为果,以还相利生为用。其教理完备,自成体系,亦称净土门、净土教。是弥陀成就、释迦宣说、诸佛证诚之特别教法,以弥陀本愿为发起因缘,以净土三经为正依经典(《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简称《大经》、《观经》、《小经》),由昙鸾大师开显、道绰大师继之、善导大师集其大成。因三位祖师一脉相承,共显法要,「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理得以弘开,由此独立为一宗。

净土宗行法简易,利益超胜。可谓下手易成功高,用力少得效速。士农工商,贫富贵贱,皆可遵行,皆可得益。一代圣教,法门虽多,唯此一法,不受时限,不简根机,通于正像末三时,契于上中下三根。因其简易超胜、普摄群机,自释迦宣说、祖师弘开以来,即成为八大宗派中影响最深远、摄化最普及、利益最弘深之一宗派,并终成佛法一大归宿、群生一大依怙。今藉整编《净土文献丛刊》之缘,就净土宗之根本、心要、建立等,作一简述,使广大行人,明念佛一法何以独立成宗,何以统摄圣教,何以普利群萌。

壹、净土宗畅佛本怀

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宿何在?本怀何在?诸宗于此,各有所论;通观圣教,出世本怀,朗然自明。

在一大藏教里,有二百余部经典宣说净土法门,尤其重要的大部经中,处处指归。如「注重心法,以求开悟」的《楞严》,藉《念佛圆通章》特别宣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净土法门;又「导三归一,开佛知见」的《法华》,则有「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之极说,更有「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之导归;而纯为诸大菩萨所说成佛的《华严》,终以普贤十大愿王摄华藏海众同归西方净土。如是皆诸大乘经于宣说他法之际,兼说净土、导归安养也,诚如古德所云:「诸经所赞,多在弥陀」、「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再观净土宗正依经典,此义愈明,大要有六:

一、弥陀净土殊胜超越:㈠本愿发起殊胜:阿弥陀佛于因地时观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结为四十八愿。明弥陀愿力弘深,总诸佛之心愿,别成一佛大愿。弥陀一佛,即如经赞:「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㈡极乐国土超越:弥陀愿言:「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其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我等双。」如是大愿,所成净土,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善导大师赞云:「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二、十方众生普度无遗:弥陀愿言:「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即是以万德洪名,摄化十方,普度一切。《观经》五逆十恶之往生,大彰愿力之不可思议。此即以极恶最下之机,显极善最上之法。善导大师赞云:「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三、念佛具足无上功德:念佛一行,易行功高,三经于此,皆有详明。《大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弥陀经》明诸余众行皆少善根少福德,唯称名一行为多善根多福德。《观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善导释云:「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四、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念佛一法,极简极易,至顿至圆,乃一代时教中极难信之法。多有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得。《大经》云:「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五、一佛亲宣诸佛证诚:念佛一法,奇特超胜,至极难信,《弥陀经》中释迦不请自说执持名号,决定往生;诸佛舒舌证诚,普劝念佛。如是同体大悲,将净土一门推至极致。所谓「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也。

六、特留此法住世度生:《大经》「特留此经文」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以是可知:释迦一生说法虽多,其余法门,终因众生根机不堪,随时节因缘而逐一消失。唯有净土一门,易行功高,久远流传,恒度众生。

如是通观,即知释迦说法虽多,终极旨归,出世本怀,实在西方净土、念佛一门。《大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小经》(唐译)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此即佛于净土经中自明净土一法,乃本怀极致。诸余法门,可谓净土一门之前方便、化前序,如印祖《文钞》云:「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贰、净土宗之根本

净土宗行持极简,利益至深,虽为一宗,圆收万法。其根本何在?欲知此,须明净土之生起始末,众生之往生因缘。观净土三经,知极乐净土之缘起、十方众生之往生,根源在弥陀本愿。因有弥陀本愿之发起,方有极乐净土之成就、十方众生之往生。略以三义明之。

一、明本愿发起因缘:阿弥陀佛因中号曰法藏比丘,依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为成就净妙国土,请佛为其广宣经法。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法藏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四十八愿因兹而发,极乐净土由是而成。以此可知:弥陀愿力由世自在王佛开启,集诸佛愿力之精妙而成,既为一佛别愿,亦可谓诸佛总愿。以一佛摄诸佛,以一法摄众法。所谓阿伽陀药、总持妙法、他力之门,尽显于此。

《观经》云: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又《经》云: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知,阿弥陀佛一佛一法一净土,圆摄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净土,四十八愿称为「超世愿」,即超越诸佛之愿,如经所赞:「发愿逾诸佛」。《大经》赞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密意幽深,意显净土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也。

二、明本愿度生根本:四十八愿,广大无边,圆摄一切,大分三类:摄法身愿、摄国土愿、摄众生愿。意虽有三,归宗是一,所谓化度众生,如善导大师云:「一一誓愿为众生」。虽同为众生,义则有二:一欣慕愿,二生因愿。欣慕为导,生因为本。其摄生之愿有三(十八、十九、二十),要在第十八愿,所谓「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为本愿王,亦称王本愿,以称名一行,普摄一切。四十八虽广,核心在此,归结在此,可谓诸愿悉归此愿,此愿统摄诸愿,如线贯珠,浑然一体。善导大师开显此义云: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故知:四十八愿,分观则各有其义,总观则愿愿皆含念佛往生义,愿愿皆于众生摄取不舍,但能念佛,即蒙光明摄取,入弥陀大愿海。

三、明往生正定业:第十八愿明机法一体要义,所谓弥陀为众生而成佛,众生因弥陀而往生。其要在三心(至心、信乐、欲生)十念(乃至十念),三心为导,十念为归。三心摄欣慕之愿,十念即往生之行。十念者圆满之数,即业事承办意,义通上下,所谓「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此愿明往生之业,唯在念佛。弥陀因中誓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此即法藏菩萨五劫思惟,选择以名号度众生也。何故别选称名一行为其本愿,以为往生之业?要而言之,其因有二:称名易故,称名胜故。舍难取易,舍劣取胜,此弥陀本愿选择之深义也。所谓「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四十八愿为因,六字名号为果,由四十八愿成就六字名号,由六字名号成就众生往生,此四十八愿之心要,善导大师释此义云: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又云: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故知:四十八愿之根本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之根本在念佛往生。净土宗之根本在于此,净土宗之建立源于此,净土宗之传承依于此,净土宗之修学本于此,舍此即非净土宗矣。

叁、净土宗之心要

净土宗义理丰富,内涵深广,就心要而言,大要有二:一者报佛报土,二者凡夫入报。

一、报佛报土

西方净土由弥陀大悲愿力所成,清净庄严,超逾十方,或称极乐,或云安乐。所谓「极乐」者:至极之乐、无苦之乐、无衰之乐、无比之乐、恒常之乐也。

《阿弥陀经》云: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大经》云: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如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之境,是法性之土、清净之地、妙相之境,无染污相,无轮转相,无颠倒相。无以名之,名曰「净土」,善导大师谓之「无为涅槃界」。虽示现西方,实则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自受用与他受用一体,只要往生,皆得身心清净,随意自在,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如《大经》云:「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三经详明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黄金为地,七宝庄严」、「衣食自然,随意自在」、「鸟能说法,水能悦体」、「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六通具足,愿行圆满」、「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常乐我净之德,尽显其中;自利利他之道,圆彰无遗。如此净土,是弥陀愿力所成无为涅槃之境、是自他解脱究竟圆满之地、是十方诸佛共赞劝归之方、是一切众生安身立命之处。因其独特超胜,易往易取,故诸佛净土虽多,西方净土独超众外,自成一宗,以一佛土圆摄诸佛国土,以一妙法总持无量法门。

净土法门理事圆融,究竟圆满,但为化度十方,尤其大悲于苦者,故所重在事不在理(理在事中)、在境不在心(心境不二)、在果不在因(因在果中),特指方而立相,示以依正庄严,明标往生处所。此可谓于无方中说方所,于无相中立妙相,于无生中示往生也。以此而建立法化,摄归净土,此至极善巧之处,极方便而至真实,所谓大圆镜智者,莫过于此。又因往生而证无生,因见弥陀而明心性,因自成就而游化十方,此至极圆满之处,所谓同体大悲者,尽显于此。悲智双圆之法,体用无二之道,生佛一体之用,圆彰无遗。故古德赞此法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如是高妙净土是何境界?古来诸家所判不一,有报土论(圣人可往凡夫无份),有报化二土论(圣人生报土凡夫生化土),有四土论(佛入寂光净土、菩萨生实报土、声闻生方便有余土、凡夫生凡圣同居土)。其论虽多,有一共性,即不许凡夫往生报土。唯昙鸾、道绰、善导所判与诸师不同,明弥陀为报佛,极乐为报土,凡圣通往,五乘齐入。

昙鸾大师初显报佛报土义,其《论注》云:「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并引二十二愿为证,显明此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

道绰大师首引经证,明判为报佛报土,《安乐集》云:「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若弥陀是报佛,极乐为报土,自有疑云: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音菩萨次补佛处?道绰大师释云:「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善导大师为显净宗特别心要,引三部经详明报佛报土义:初引通途《大乘同性经》为证,明「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此与道绰所引是同。若单以此证弥陀是报佛报土,则弥陀报土与他佛报土似无有异,非凡夫能入。为释此疑,更引《大经》为证,以弥陀愿行显其特别之义:「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如是明弥陀报佛报土异于诸佛报佛报土,乃酬因感果、生佛一体之报佛报土也,所谓「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最后引《观经》为证:「《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如是从报身兼化来迎之事证,明报佛报土义。

藉三位祖师逐次开显,报佛报土义得以大明。尤以善导大师所引三经之证,通别互显,因果俱明,理事并彰,使其义理圆彰无疑。善导法脉失传后,报佛报土义隐而不彰,后来弘化者多依天台四土之说,至蕅益大师,始有四土相融之论,所谓「同居众生,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也。印光大师亦有「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由同居而顿证寂光」之说,并有「如水入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失彼故名,得此海号」之喻。如是皆隐显报佛报土义,未直说而已。

二、凡夫入报

西方净土既为高妙报土,普通凡夫,如何得入?若依自力,佛之报土自非凡夫所能入。诸师判极乐有多土,即因不许凡夫入报也。他方净土,类多如此,如善导大师云:「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西方净土之超胜,即在仰仗弥陀愿力,凡夫可入报土。昙鸾大师首明其义,云「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道绰大师承义直判,《安乐集》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云: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

善导大师正依三经,力显「九品唯凡,凡夫入报」义。其《观经疏》详明「报佛报土」义后,以问答开显「凡夫入报」义: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此释虽短,精妙至极,明高妙报土,若依自力,小圣尚难往生,何况垢障凡夫,然托佛愿以作强缘,则可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齐入,凡圣通往矣。弥陀净土之超胜,即在于大悲本愿,特为凡夫之往生也。所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九品皆凡,通得往生,大显凡夫入报之义。此即阿弥陀佛因中发超世悲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乃至十念,皆得往生。

《大经》云: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大师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详观四十八愿,知高妙报土之成就,特为凡夫也。如国无三恶道愿、不更三恶道愿、无有好丑愿等,皆本凡夫而发。并以易称易往之名号摄化十方,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蜎飞蠕动,皆可得生净土。此易称易往之法,虽通摄一切,亦特为凡夫,如是方可度尽阿鼻苦众生。善导大师依三经义理,大开「净土一法,本为凡夫」要义,明净土之全体大用,在于弥陀愿力成就六字名号,以六字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自然易得往生。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即成为净土法门独特超胜之功德利益。大道显于至简之中,至难成于至易之中。故此法门为一代时教中极难信之法,超凡圣之见,离有情之思,非智能测,唯信能入。

综观报佛报土及凡夫入报义,知净土有体用两面之益:论其体,则为佛之境,光寿无量;论其用,则摄化十方,称名皆往。因此胜易二益,净土宗自成佛法终极归宿,以一法而统诸法,以一法而摄万机矣。

肆、净土宗之建立

净土法门于大乘经中处处有说,可谓贯穿一代时教,其义理寓于浩瀚的经典之中,非深入大藏、慧眼见真、透达经义者,实难摄取心要,归宗于本。普通行人,何能深入其中,以得其益。如是特别教法,若不详加甄辨,特别开显,则弥陀本愿难显,释迦本怀难畅。开显弥陀本愿,普利广大群萌,自成祖师大德上契法义、下化众生之使命,建立净土宗势所必然。

净土宗建立因素很多,最要在判教体系的完善。有了独立的判教体系,法门宗旨自显。自古以来,弘扬净土法门者众多,各有其功,而前后一贯,宗旨一致,有判教传承、有法脉渊源者,偏在印度之龙树、天亲,中国之昙鸾、道绰、善导五位祖师。善导大师集其大成,为净土宗实际开创者。

一、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智慧深广,法化无边,有八宗共祖、释尊第二之称。其净土要着《易行品》首判一代时教为二: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即大乘通途教法,易行道即净土往生一法。《易行品》理喻相辅,共显其义: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此一难易苦乐之判,首明自力教法与他力教法之别。陆道步行即难行道,喻自力修行;水道乘船即易行道,喻他力往生。自力修行,须勤行精进,有「诸、久、堕」之险难,所谓「修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他力往生,则易行疾至,有「一、速、必」之胜益,所谓「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净土之易行,源弥陀本愿。为彰此义,《易行品》初涉十方诸佛之易行,最后以十方诸佛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结示其易行归宿在弥陀一佛,所谓:

诸佛世尊,现在十方清净世界,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释义有多重,一摄诸佛易行归弥陀易行,二以第十八愿为弥陀易行之本,三别释第十八愿,显弥陀易行在称名往生,所谓「本愿如是: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本愿称名义,因此而显;往生正定业,藉此而彰。

《易行品》一章,特为「伫弱怯劣,无有大心」之凡夫而说,难易苦乐之鲜明对比,极显弥陀大悲普度之法,自给无力解脱之凡夫以解脱希望,舍难取易之用心一目了然。其开显净宗之善巧用心,有似释尊于一代时教中宣说净土:初以难易对比劝舍难行归于易行,再以「诸佛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本愿」摄诸佛之易行归于弥陀一佛之易行;即于难行道中开显易行道,于诸佛易行中选择弥陀一佛易行。足见《易行品》其文虽短,其用意不可谓不深矣。

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为净土宗判教之始,首明自力之难行、他力之易往,首开弥陀本愿他力救度之法。其开显净土宗旨有二:一易行,二疾至。如是简明净土宗胜易二德。

二、天亲菩萨

《易行品》乃《十住毗婆沙论》一品,是正说难行道时,为下劣凡夫别开易行之道,简明净土教法易行疾至特点,净土宗遂有了独立基石。后有天亲菩萨应化于世,特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兴隆净土教法,大显本愿幽光。此《愿生偈》由「偈颂」与「长行」两部分构成,偈颂融摄经义,长行诠释偈颂。观论题即知,此论依《无量寿经》而作,宗旨在「愿生」二字,故此论简称《往生论》、亦称《愿生偈》。所依之「无量寿经」乃净土三经之总称,如昙鸾大师《论注》云:「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王舍城所说即《大经》、《观经》,舍卫国所说即《阿弥陀经》,此三经皆以佛名为经体,故天亲菩萨统称为《无量寿经》。

《往生论》精简至极,是特别阐释易行道之着。其「观佛本愿」、「一心五念」、「速满功德」理路,明易行道学修方向。一心五念为其根本,上通佛之本愿,下能速满功德。一心者:一心归命、一心愿生也,所谓「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五念者: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门也。一心具足五念,五念成就信心,机法一体,信行一如。如是一心五念,自得五果门之益,所谓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其贯穿始终、通摄机法、显彰大义者,在五念门。五念门中,以「观察门」为要,所谓「观佛本愿」也。大分为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眷属庄严。依正明法体,眷属明机益,总由弥陀愿力所成。《论》之初详明二十九种(国土十七种、佛八种、菩萨四种)愿心庄严,最后摄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如是广略相入,明弥陀愿力、净土庄严乃实相身、为物身,以此开启往生信心,显彰「一心归命、愿生宗本」要义。其文辞简洁,义理丰富,特明净土法门之简易超胜,如其赞云: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往生论》宗《无量寿经》开显净宗法义,简而淳,要而着,是纯依弥陀本愿诠释净土教法的一部完整、总持之「论」,所谓「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至此,净土宗「三经一论」格局形成,净土宗理论体系于印度基本建立起来。

扩展阅读:

智随法师法师佛教文集

智随法师佛教博客

智随法师佛教问答

智随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前五篇文章

只要时时一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就能往生净土,请

请问念弥陀圣号与观音圣号有何不同?《印光大师文钞》提及

学佛有八年之久,一直都是净土法门,可是现在由于外界的影

请问净土宗的经文有哪些?又以什么参考书籍来帮助学习经教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且又是弥陀再来示现的,请问为何

 

后五篇文章

《净土文献丛刊》总编序(二)

清净因心就是净土果海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一期 第二天

《净土文献丛刊》总编序(三)

净土法门是谁建立的?

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