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大师 佛法自东汉传来中国后,随着净土经典的传译,净土信仰相继兴起。早期信仰博杂,弥陀信仰、弥勒信仰、阿閦佛国信仰,各皆有之。东晋慧远大师「结集莲社,共期西方」之影响,使广泛之净土信仰趋向专一的弥陀信仰。随后来祖师的大力开显,弥陀信仰一统净土信仰,独立成宗,普及于佛门,深入于民间,以致形成「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之局面。故但说「净土宗」,即专指弥陀净土信仰。 慧远大师于开启中国净土信仰影响甚巨,其思想以般若禅观为主,未正依弥陀本愿建立净土宗理论体系。然信仰一旦兴起,法义自待显彰。慧远大师往生后六十年,北魏昙鸾大师兴世,开显他力本愿,力劝称名往生,使净土宗易行之道得以弘开。 昙鸾大师早期学修四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与龙树菩萨结下深厚法缘,后遇印度来华高僧菩提流支,得其所译之《往生论》,承续印度净土法脉。随即舍四论讲说,专修净业。因《往生论》辞简理幽,大师特为之注,融龙树天亲思想于一体,详加阐发,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大明净土教法乃上乘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论注》义理广博,偏标念佛。以佛名为经体故,名即法故,名号即实相身、为物身故,名号自能止一切恶、生一切善故,一切外凡夫人称名皆得往生故,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故。如是开启中国净土宗新纪元,净土宗「三经一论」地位因此确立。 《论注》之要在二道二力之判释,开篇即对龙树菩萨「难易二道」详加阐释,大显难易之别,以明二力之异,如是对比,将他力易行道特别拈出,所谓: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为圆显净宗「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佛力住持,即入正定」之理,《论注》结尾引用弥陀三愿为证,大明他力易行疾至纲宗。 引第十八愿,以明生「因」: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引第十一愿,以明果「体」: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 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引第廿二愿,以明果「用」: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如是三愿,共明「念佛必往生,往生必成佛」之理,第十八愿是因(往相回向),第十一、廿二愿是果(还相回向),可谓从因至果,皆是佛力。故《论注》结示一宗大义言: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自力修行之难,其因虽多,根本在「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欲了生死、疾成佛道者,岂不当舍难行之自力,归于易往之他力!《论注》最后劝言: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往生论》文辞简约,义理幽深,普通行人,难明其旨。因《论注》的阐发,使其幽光显发,慧心朗耀。后《论注》失传,《论》亦乏人问津,尘封大藏,《论注》于净土法门之重要可见一斑,诚如印祖所赞「乃净业行人之大导师」也。中国净土宗判教思想的建立、他力本愿的开显、称名念佛的首倡、凡夫入报的初显,均在昙鸾大师,其《论注》可谓净土宗一大奇书,上承印度净土教法脉,下开中国净土宗先河,道绰善导即承继其思想,完善、独立净土教法,自成一宗。 四、道绰大师 昙鸾大师后,净土法门弘传渐盛,他宗大德于净土多有着疏。然多依其本宗义理诠释净土,未畅弥陀本愿真义,尤其摄论宗行人视《观经》五逆十恶「有愿无行」不能往生,须待来生「愿行具足」方可得生,此一「别时意趣」说,直接影响净土弘传,如《释净土群疑论》云:「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净宗法义在如是因缘下,自待法脉相续,来哲开显。此际完全舍他宗之教,承继昙鸾思想,正依弥陀本愿开显净土教法者,即隋之道绰大师。 道绰大师初习《涅槃》、《般若》等经,后参访石壁玄中寺,见昙鸾大师碑文,为其巍巍高德及纯笃信仰深心感伏,即舍涅槃广业,专修念佛一行,日念佛七万遍,影响所及,七岁小孩皆能念佛。 道绰大师私承昙鸾法脉,专弘净土,一生讲《观经》近二百遍,可谓「不以繁重为忌,唯期人各悉知」。所著《安乐集》总有十二大门,广引经论,劝信求往。其开显净宗之功,在「圣净二门」判及「教赴时机」论。 ㈠圣净二门判:《安乐集》云: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道绰大师融二道二力为一体,总判大乘圣教有二种胜法:一谓圣道,二谓净土。所谓「圣道」:即自力修行,此土断惑证圣之法。所谓「净土」:即他力念佛,净土往生成佛之道。一切众生虽有佛性,无量劫来未得解脱,即因未遇二种胜法故。然圣道一法,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就时节因缘论),二由理深解微(就根机与教法言)。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大师初引《大集经》证,次引《大经》第十八愿为证,本愿救度之理大彰,为末世凡夫大开往生之门,成佛之道。其第十八愿之释,乃融会《观经》五逆十恶之往生而取意之文,取临终摄平生,取恶人摄善人,取十念摄多念,可谓悲心彻髓,欲使「一形造恶」之机得以安心,随之「系意专精,常能念佛」,则「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道绰大师从「大圣隐没、众生机浅、圣道理深」等方面说明圣道之难证,以此凸显净土易往横超之超胜独特。前之龙树昙鸾偏于「行」门论难易,道绰大师从内因外缘、机法两面等将一代时教大分二门,净土「宗」义立显。其圣道一种已由「难行」而至「无行」矣,所谓「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如是「起恶造罪」之机,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矣。 ㈡教赴时机论:佛法虽多,贵在契时被机,若不契时,不应机,则法益难得。道绰大师出家时正遇北周武帝废佛法难,感于法衰之象,故特别注重时节因缘、机教相应,《安乐集》第一大门「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言: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今是何时?当以何方便而得解脱?大师以圣言为准,选择契于时机之教法云: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 「今时众生,应称佛名号」,显末法众生解脱之道唯在念佛,以此独立净土门。昙鸾大师于难行道中说「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明五浊之世无佛之时,自力修行总为难行,可谓时机愈后,修行愈难。道绰大师深观时机,本着教赴时机理念,特作圣净之判,以明圣道之难证、净土之易往,从而舍圣道归净土,舍自力归他力,本愿称名之说得以显彰,凡夫往生之道得以大开。 五、善导和尚 从龙树菩萨至道绰大师,净土宗对一代时教之大判得以确立,所谓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似三实一,互为诠释,浑然一体。上来祖师于判教体系的建立、法义的开显,及于称名念佛的力行,使净土宗趋向独立。然净土宗教法体系仍待完善,三经义理有待融通,方便真实犹待开显,行门仪则亦待规范。唐之善导和尚,从无量光明土乘愿而来,内住弥陀本愿威德,外承昙鸾道绰法脉,大成净宗,广开法要。其思想博大精妙,上合弥陀悲愿,下契众生根机,大要如下: ㈠明净土教法乃大乘菩萨藏摄,顿教一乘海收。所谓「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 ㈡明弥陀为报佛,极乐为报土;托佛愿力,五乘齐入。所谓「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㈢明净土法门本为凡夫,不干大小圣也。所谓「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虽为凡夫,不碍圣者,圣若回心,亦得往生。所谓「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㈣明凡夫称名,愿行具足,往生无疑。所谓「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㈤明本愿在称名,称名必往生。所谓「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㈥明要弘二门,示方便真实。所谓「定散俱回入宝国,即是如来异方便」、「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㈦明专杂得失,示专修念佛。所谓「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思想光照大千,极畅佛怀,所著《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可谓西方指南,行者目足,法然赞为「弥陀直说」,印祖赞为「净业指南」。其于净宗之特别开显在要弘二门、正杂二行,以此明弘愿真实教法、念佛往生直道,使净业行人观净土三经有清晰脉络可依,不至迷于方便而舍弃真实。今就二义,略示如下。 ㈠要弘二门判:《观经疏》云: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此「要弘二门」判,是善导大师融会《大经》、《观经》要义,对净土宗的细判,「要门」即《观经》所说十三定观与三福九品,一为定善,一为散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弘愿门」即《大经》所说弥陀本愿,一切善恶凡夫,皆依弥陀本愿而得往生。此二门者,要门为方便,弘愿为真实。《观经》即广开方便之门,导归真实之愿,其流通分特显此深意: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是《观经》宗旨,亦是净宗法眼,正明释迦「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观经》所说虽多,结归在此。古来诸疏虽多,皆未着眼于此,善导大师通彻圣意,独显其心要言: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要弘废立」之文,大畅佛怀,明释迦废要门、立弘愿真义,方便与真实以此大明。三经文似不同,正为互显法义,共明一理也。《大经》正明弘愿教法,直说四十八愿,所谓「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观经》大开方便之门,导归真实一法,所谓「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小经》尽舍方便,结归真实,所谓「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㈡正杂二行判:依「要弘二门」义,善导大师更有「正杂二行」判,正行有五:专读诵净土三经、专观察极乐依正庄严、专礼拜阿弥陀佛、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五正行外,自余众行,悉名杂行。五正行中,又以称名一行为正定之业,其余四种是为助业。所谓: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观此即知,善导大师判行是以顺佛本愿为宗旨。称名为正定之业,即因「顺彼佛愿故」。往生之业,唯在念佛,因此释而明。本愿称名之旨,由此大彰。 正杂之判,明正行之重要;正助之分,明正定业之重要。如是详判,导归专复专之念佛,所谓「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故知「正杂二行」判,意在舍杂行归正行,藉助业入正定业。只要顺彼佛愿,专修念佛,则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善导大师集净土思想之大成,以「楷定古今」之势,确立净土宗旨;以「唯信佛语」之诫,守护无上信心。其着疏现存五部九卷,既有教理的大力显发,亦有行仪的系统建立,安心、起行、作业并彰,法门利益大显。诚如《观经疏》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自此,净土教法大兴寰宇,六字洪名普行人间,古德述其盛况云:「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可知莲风盛行,香溢四海。 由龙树菩萨至善导大师,净土宗正依经典、祖师传承、教判思想、行门仪规等相继完善,净土教法从一代时教中超然独立,自成一宗,前后历时达五六百年,经历了一开显、发展、成熟的漫长历史。五位祖师,虽处不同时代,无不宗于弥陀本愿,开显念佛往生一法,此净土宗传承心要也。因法脉一致,净土宗「三经一论」之正依地位得以确立,祖师传承清晰可辨,宗义得以畅显。 扩展阅读: 智随法师法师佛教文集 智随法师佛教博客 智随法师佛教问答 智随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