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纯粹的净土法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纯粹的净土法门

--2009年8月讲于沈阳

慧净法师 讲述

前 言

余庸愚慧浅,虽修学佛法多年,始终难得其奥;虽也专修净土,可对往生乐邦,始终把握不定。烦恼妄想如暴风驰雨,没有片刻停息,硬以佛号伏之,反倒更加猛烈。导致长期以来,终日彷徨无依,始终忧虑不安。

后幸得浸阅净土宗善导流系列著述,顿觉股股清凉流入心间。啊!原来弥陀十劫以来始终在召唤我等流浪孤儿,急切地盼望我等速速归家。由此方知,虽然我们都是业力深重的凡夫,仍皆可往生极乐莲邦,这都全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专称佛名,就已乘坐在弥陀的大愿船上,必定会安稳地到达极乐故乡。

己丑(2009)年夏,大众迎请慧净法师到沈阳开示净土法门,法师欣然慈悲应允,末学在旁聆听,法喜充满,受益匪浅。法师之开示,从头至尾,不涉高深玄妙的理论,完全是自己真信仰的自然流露。比如法师说到:

这种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没有信仰你就没有生命,没有解脱的生命,没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对我们来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对我们重要,儿女对我们重要,丈夫妻子对我们都重要,但是最后都会舍我们而去。与我们同在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我们自己的信仰

这些话句句令人心潮澎湃,语语彻见真谛,未夹杂半点修饰,完全是真实信心的表达。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法师则开示:

有人说:我念佛没有固定数目(定课),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忆佛念佛。其实不是这样。除非他确实已经习惯了,不然一天统计起来,佛号念不到几百句。如果一天当中固定念一千句佛号、五千句佛号、一万句佛号,你再怎么样的忘记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万的数目。所以说我们初学的人就要固定数目,久而久之就成习惯。那时,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会忆佛念佛,就会嘴巴不自觉地时常念起佛号来,自自然然就会这样。

这些话浅白而铿锵有力,一针见血地切中现代人浮躁懒惰的弊病,使人不禁愧从心起,起顽廉懦立之效,印象深刻。

为了帮助有缘的莲友能进一步深入学习慧净法师于沈阳的精辟开示,末学不揣浅陋,对开示的内容略加编目整理,但由于水准有限,缺漏在所难免,恳请大德不吝惠予斧正。

南无阿弥陀佛

惭愧后学陈羽 谨识于沈阳大佛寺

第一章 隋唐净土与宋明净土

法师自谦

我不会讲经,也不会开示,即使现在跟大家相聚,也只是闲聊。

两种净土

净土法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隋唐净土,一种是宋明净土。

隋唐净土 纯粹的净土

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流,也就是上传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一直到善导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因为纯粹,所以正确;因为不掺杂、不庞杂,所以没有模棱两可。

依照这个法脉修行,就是所谓的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万个一万个往生。也就是说,只要依照这个法门去修,任何人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当生就是极乐圣众之一。这就是隋唐净土,也就是指善导流这一净土法门。

宋明净土 掺杂的净土

宋明净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净土。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却不一样。因为宋明净土已经掺杂了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在里面,所以看起来教理很丰富、很磅礴,可是已经掺杂了圣道门的思想,其结果就是导致修学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法宝遗失

为什么宋明净土会不纯?因为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著作,也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纂于《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渐地遗失于我们中国,而流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

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通过日本朋友,把我们中国所遗失的经论邮寄回来。并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把这些已经失传的经论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为善导流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传于我们中国,导致以后的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的教理书籍作为依据,只好各自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所以天台就依天台的教理解释净土,华严就依华严的教理解释净土,禅行者就以禅的教理解释净土,这样净土就不纯粹了。

易行道

纯粹的净土是容易的法门,也是殊胜的法门。龙树菩萨在他的《易行品》里就说,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个人都做得来,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能够快速成佛,这个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足资往生极乐净土,非常简单,不需要诵其他的经典,持其他的咒语,修其他的法门;如果还要夹杂其他的经典咒语,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够往生,它就非常的繁杂,就不简单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六个字,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才能够普被三根,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够学得来,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都能够修得来,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确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简单的背后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简单,可是这一辈子不一定能够成就,或者是简单也能够往生,可是往生后还要很久才能成佛证果,这样就不殊胜了。

乘船喻

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是简单容易又轻松安乐的法门,他用「乘船」来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体健康不健康,行动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轻松安乐,平等地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一种比喻,意在说明生死轮回的了脱,不是我们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们凡夫其实只有造业的力量,并没有脱出轮回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龙树菩萨说,任何法门,除了净土法门,其他都是「难行道」。

难行道

难,龙树菩萨用一种比喻,就是「走路」。我们若要到千里、万里之远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飞机就很轻松。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够到达,因为路途遥远,潜藏的危险很多,困阻重重。

龙树菩萨又作了另一个比喻,好像我们一双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吗?我们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么也不可能举起来的。龙树菩萨以这种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难。说难如登天,坐飞机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时飞行,但是没有飞机,我们能够登上天空吗?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弥陀佛的愿船,不管你是出家众、在家众,会修行、不会修行,心清净、不清净,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你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可说「专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掺杂的修行

宋明净土也是以念佛为主,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要加上种种的条件,要累积其他的功德来作为助行。累积其他的功德作为助行,能够累积得来的那就好,累积不来呢?你要怎么办?

功德有真实的跟虚假的,其实我们所做的功德都有贪瞋痴,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实的,这些功德能够作为往生的资粮吗?同时宋明净土思想的念佛还强调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谓要达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断见惑、思惑达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尘沙惑达到理一心,这样往生品位才更高,这种见解就跟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见解天差地别、风马牛不相及了。

极乐我家乡

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立的。十方众生有圣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恶人,所有的众生都涵盖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为所有的众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以及在极乐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

万德洪名

任何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正因、正业、功德资粮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这句名号是圆满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圆满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具足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超越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

要往生极乐世界,它的正因、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这句弥陀名号之中。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往生者来讲,对成佛来讲,毫无欠缺、毫无遗漏,圆圆满满地具足,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称名必生

依据善导大师这一法脉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又说: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来就为我们发成就极乐世界的愿,发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能够让念佛人统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所以善导大师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说: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由于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又说: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总之,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则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必生弥陀净土,无一遗漏。故善导大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说: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门,是「定得往生」的法门,是「易得往生」的法门,是「皆得往生」的法门,是「齐同不退」的法门。

如果不是这个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个心不定的人,谁敢说他现在已经往生决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专修善导大师这个系统的,就不敢这样说。

经典依据

这个法脉是有经典根据的,如果不根据经典,不根据释迦牟尼佛所说,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不管建立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佛教法门都必须依照经典。

那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所依据的是哪些经典呢?是净土三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了非常多的经典,其中有关弥陀净土的经典,大概有两百多部,都讲到阿弥陀佛,讲到极乐世界。

净土三经

在这两百多部当中,从头到尾,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去」,文文句句都纯粹地在讲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讲阿弥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三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所以这三部经被称为「净土三部经」。

正依旁依

要阐释这个法门,必须依据这个经典,才能够纯粹,其他的只是作为补助,不能作为百分之百的依据。所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别。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据,旁依则是只取该经中相关的部分作为补助,不相关的就不采取。所以净土法门的正依经典,就只有「净土三部经」。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他们纯粹都是依据净土三部经来阐释净土法门,不夹杂其他的教理在里面。所以这一味药是经过严选的,因此既纯粹无杂,又契理契机。

专修必定

我们这个既专又纯的净土法门,它在方法上简单容易,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够往生。如果不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定,或许能够往生,或许不能够往生。

因为一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他的心无形中就专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专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一个人如果专依靠,而所依靠的对方是可以依靠的,那岂不是当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专,那就不一定。不是说不可能,是不一定。

第二章 第十八愿与第十九愿

四十八愿分类

我现在要依《无量寿经》有关往生的愿,作为我刚刚所讲的道理的依据。

阿弥陀佛总共发有四十八大愿,若将四十八大愿归纳分类,可以区分为三种:有关极乐世界国土的、有关阿弥陀佛本身的,还有就是有关我们往生功德的。

极乐果报 难思难议

这四十八大愿当中有关净土的,比如说前面,第一愿「无三恶趣愿」,就表示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因为弥陀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要救度会堕落三恶道、有三恶道之罪业的众生,使他永远不再堕落三恶道,所以发了「无三恶趣愿」。

第二愿是「不更恶趣愿」,使念佛人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发愿要到十方世界去救度众生,永远不会再堕落三恶道,这是第二愿。

第三愿是「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是「无有好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一样金色,相貌都相同,不管你是以什么身份去的,相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三十二相,甚至八万四千相,相貌都相同,具足万德庄严,如《庄严经》所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第五愿到第十愿,凡是往生弥陀净土的众生,都具有六种神通。

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凡是往生弥陀净土,都当下证入灭度、涅槃,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有这一种功德、功能。

接下来,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是「寿命无量愿」,表示第十一愿所证的佛果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寿,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光。祂能够使我们任何众生,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出家还是在家、甚至是善人还是恶人,一旦到了那里通通成佛。本来他应该堕落三恶道,可是他到那里之后,他不需要再堕落三恶道,凭弥陀的愿力消除他三恶道的罪业,凭弥陀的功德,使他能够快速成佛。

单从这第一愿到第十三愿就可显示出极乐世界殊胜庄严难思难议的果报,因此善导大师赞叹并阐释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念佛即是涅槃门。

又说: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摄生三愿

四十八愿之中弥陀发救度十方众生的愿在哪里?就在第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所以这三个愿叫做「摄生三愿」。

摄生三愿就是以这三个愿来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够像刚刚所讲的,第一愿到第十一愿,都能够成佛,第十二愿、第十三愿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无量寿。

所以跟我们在这里最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三个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如果没有这三个愿,即使极乐世界再怎么样的清净庄严,再怎么样的超越十方国土,我们都没有份,所以这三个愿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

当机愿 结缘愿

这三个愿是弥陀用来摄受救度十方众生的,但是这三个愿的内容不一样,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阿弥陀佛为了普遍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必须要有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

在这三个愿当中,十八愿跟十九愿,这两个愿叫做「当机愿」,就是符合这两个愿,今生今世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符合二十愿的众生,叫做「结缘愿」,就是今生今世没能往生,但已经跟阿弥陀佛结了缘,阿弥陀佛永远也不会放弃他,仍等待机缘成熟时来引导他,使他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古德形容第二十愿说:「吞钩之鱼,在水不久。」

第十八愿 易中易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弥陀的呼唤 二、愿生弥陀净土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净土宗善导流宗风」略讲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香港净土宗「慧莲净苑」落成法语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导归净土──净嵩法师百日纪念谈话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简介 序 目录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用惭愧心来消融自我

印光大师:用惭愧心来消融自我

【历代高僧】净土初祖 庐山慧远

【历代高僧】净土初祖 庐山慧远

净土法门不仅利益身后且益生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