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四十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这个地方念起: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接着看。「又据《净土论》(即《往生论》)」,《往生论》上说,「今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往生论》上这一段话说得很好,也说明为什么念佛人求生净土要发菩提心。今发菩提心者,是说本经,本经三辈往生,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一生成就的最高修学指导原则,就是这两句话。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修净宗,如果没有信愿,就是没有真信、真愿求生,佛号念得再好、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所以他肯定的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全靠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就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多少。那什么叫功夫浅深?完全讲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有几分真诚、有几分恭敬,从这个地方说。如果你的心念是万分真诚、万分恭敬,你一念就能够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这叫顿悟、顿修、顿证,一念当中就能完成。这个道理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现代量子力学家也给我们做了证明,这不是假的,决定是真实的,有理论,还有事实。释迦牟尼佛当年为我们做示现,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是个最好的例子。在中国,一千三百年前,禅宗六祖惠能给我们做了示现,也是示现给我们看顿悟、顿修、顿证。《华严经》上讲的信解行证,他在一念当中完成,没有先后。他们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信愿不足,半信半疑,虽发愿往生,这个世间有留恋,放不下。所谓功夫浅深是从这一方面说的。真正相信的人,真正发愿的人,只希望往生净土,不想在这个世间多住了。这个人的心恳切,这个人用心深,所以他的品位就高。

底下这一大段是第三段的解释。「释曰」,这是念老的注解。「发心有异者,谓有两类。初者,行者于因地中,具发以下之三种心」,下面所讲的三种心。第一个,「须识有无,与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了是明了,达是通达,明了通达,从本以来,也就是说,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惠能大师开悟,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他见到了。我们常常也听说染污,染污是什么意思?染污不是自性,染污是妄心,生灭心。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就是说的自性,这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不动,真心没有念头,所以起心动念有这种生灭现象的,前念灭,后念生,这全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是阿赖耶一边的现象,自性没有这个现象。惠能大师说的五句全是自性的现象。学佛没有别的,诸佛如来无非是教我们要认识真心,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妄心的叫凡夫,用真心的叫佛菩萨,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心。

「自性本净」,前面说了很多,不用再说了。「至于识达有无,实为悟心之玄关」。识是认识,达是通达,认识通达有无,这实实在在是开悟的一把钥匙,这就很重要了。什么叫无?念老举《心经》上的经文做例子,《心经》上有,「无眼耳,乃至无智亦无得」。这段经文说的是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到最后连大乘佛法也包括进去,无智无得是大乘,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凡夫,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从凡夫到诸佛菩萨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这是佛知佛见。「一连串之无字」。

「又即《大涅槃经》云: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这是《大涅槃经》上佛说的一段话。前面讲逆境顺境,入超禅已,全都超越了,顺逆境界都不可得,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一法你能见到的。换句话说,逆顺入超,全都是六道十法界里头的事。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见思烦恼里头变现出来的,清净心里头没有见思烦恼。十法界从哪来的?十法界从妄想分别里头出现的,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再说,一真法界,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从哪来的?从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无明习气。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仅仅说十法界、六道,不仅仅说这个,包括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统统是虚妄的。真的只有一个,常寂光净土。那是什么?那是真如,那是自性,那是实相,那是第一义谛,它是真的。为什么是真的?永恒不变,没有生灭。它没有波动的现象,也就是没有生灭的现象,这是真的。只要有生灭现象就不是真的。

实报庄严土有生有灭,我们真的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实报土就现前,这就生;等到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它就没有了,就不见了。实报土没有变化,只有生灭,没有当中变化,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经上告诉我们,《华严》圆教初住菩萨把无始无明断掉,就是放下了,实报土现前。他在实报土里要多长的时间无始无明习气才能够灭掉?佛告诉我们,需要三个阿僧祇劫。这时间太长了,这天文数字,所以这些人叫无量寿。虽然寿命这么长,他没有变化,就是他没有衰老,生到那个时候什么样子,到离开实报土的时候他还是那个样子,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他没有衰老、没有变样子。为什么?它里面没有波动现象。不像十法界,十法界有波动现象,它那里没有,它完全是无始无明习气。不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有波动现象,习气没有波动现象。所以实报土里面的山河大地,树木永远长青,没有花开花落的现象,也没有春生夏长的现象,没有,永恒不变,不可思议的境界。

下面,佛告诉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无明是假的,没有,你到哪里去找无明。性本解脱,自性没有烦恼,无需要解烦恼、脱生死,自性没有生死、没有烦恼,所以性本解脱。无明本来没有,《楞严经》上有一个比喻,比喻很好,「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笑话佛弟子当中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现象常有,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我们小时候念书,抗战期间,十一、二岁,念小学,小学五、六年级就有军训的课程。因为打仗,怕日本人打来的时候逃难逃散了,小朋友自己要能够懂得照顾自己,所以五、六年级的小朋友就要受军训训练。军训,早晨上学,在升旗之前,这些教官,那个时候有一些低级的军官,像少尉,像当排长那样子,派到学校教我们小学生。紧急集合,一吹哨子,三分钟服装整齐就要把队排好,学紧急集合。就发生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的事情。有同学服装很整齐,帽子都戴好了,他因为太紧张了,太紧张的时候,他到处去找,找什么?找帽子,到处去问,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人家说,你帽子不是戴在头上?一摸,果然戴在头上,这个迷,有原因吗?你能找出来吗?这就叫无明。无明真有,你找不到。一觉悟,觉悟就没有了,迷悟在一念之中。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别的同学有,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搞一、二次。楞严会上举这个例子举得好,没有原因。要有原因,可能就是紧张,这一紧张、一慌乱就迷了。

所以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这个东西是根本,无明是六道、十法界轮回的根本。这个东西根本没有,自己以为有,所以佛将无明上头加两个字,无始无明。那我们看到这两个字把意思错会了,无始以为大概这个时间很久,说不出来了,这无量劫之前产生的无明。不是的,不是这个意思。无始就是根本没有,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根本没有,是你一念错觉。所以佛在经上这个话说的意思是很深很深,是一念不觉。那个一念不觉就叫做无明。这一念不觉没有原因,这一念不觉不是真的,觉是真的,不觉不是真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晓得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性有相无,理有事无,有无要搞清楚,法性是有,法相是无。那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这是根本。根本是阿赖耶,枝叶从阿赖耶生起,第六识、第七识、前五识,阿赖耶是根本识,是无明的根本。这七个识,七个识起作用,产生了五十一个心所法,这就慢慢生,生这些枝叶。根本没有,枝叶从哪来?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无明解脱故,这时候无明没有了。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为什么?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常寂光,寂是寂灭。寂灭到什么样程度?现在科学家讲的三种现象全都没有。科学家也很了不起,把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现象区分为三大类,整个宇宙不超过这三大类,第一个是自然现象,第二个是心理现象,第三个是物理现象,物质现象。佛法也是这个分法,佛法把它分为两类,科学分成三类,有个自然现象。佛法,我们前面学习智者大师十乘观法。十乘观法里面,第一个教我们观不思议境界。智者大师给我们说,把法界总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两个字,色、心。色是物质,心就是受想行识。所以色心就是经上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是心法。受是感受,想就是你能够想前想后、想过去、想未来,这个能力很强。行就是色心二法相续不断,前念灭,后念生,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很相似,所以相似相续,这行法。识就是阿赖耶,本识。阿赖耶最大的功能,所以阿赖耶叫藏识,藏是什么?仓库,储存印象,能够储存过去你所能记得的,这一切东西都藏在阿赖耶里头。也有不是记忆,你的妄想、你的幻想,你的幻想也收藏在这个资料库里头。所以阿赖耶里面东西非常丰富,很复杂。这个东西都不是好东西,因为有这个东西,你才有十法界、才有六道轮回。

这个身体死了之后到哪一道去,完全是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哪一个种子力量最强,它就先受报,力量弱的后受报,这强者先牵。就因为这么一个关系,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念佛人要把阿弥陀佛念熟、念透,这个力量最强,临命终时,念佛这个种子牵引你到极乐世界,原理就在此地。所以不可以对其他的境界产生深刻的印象,那个事情很麻烦。一般人情执很深,他喜欢的人念念不忘。尤其老人,看到自己的儿孙,儿子不想了,想孙子。儿子不可爱了,为什么?长大了,胡思乱想,不听话了;孙子还小,听话。孙子长大了,也不行了,重孙子。这个总是,总在放在心上,念念不忘。那他到哪里投胎?如果这一生做人还做得不错,五戒十善还行,来生可以得人身,就去做他孙子的儿子了。他喜欢他,不愿意离开他,他就这么来了。所以祖父母、曾祖父母又回来了,又做他的儿孙。这种情形有。如果你爱别的东西,你就到那一类去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有人养宠物,对宠物的那个爱,那个疼爱,超乎对家里头任何一个人。他要喜欢那个小狗,来生很容易去堕狗胎,去堕畜生道;喜欢小猫,他就变成小猫,这个很可怕。

所以样样都要放得下,就对了。永远记住《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这金刚智慧,一点都不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要练到样样放得下,可以受用,不可以占有,不要有占有的心,不要有控制的心。来到这个世间,把这个世间做为我们观光旅游想,我们居住这个环境是旅店,不是我的,我在这里受用它,我不会有占有的念头。把这个地球当作我们这次来观光旅游的一个风景区,样样可以受用,赏心悦目,绝不找烦恼。你要占有它,就有烦恼;你要控制它,就有烦恼。真正不分别、不执着,你得大自在,你得的是真快乐,确确实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的心量就这么大。经要认真学习,能体会多少,要把这个理、事都落实到生活当中,就得受用了。得受用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

所以,佛与法身菩萨懂得了,他们安住常寂灭光。这一句话里头含义深广微妙,寂灭怎么会有光?寂灭光是自性本来是光的,自性本来有光。那我们现在自性为什么光没有了?我们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光不见了。这一些东西把我们自性的光明障碍住了,我们看不见,可是佛菩萨能见到。如果我们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自性光明就现前。自性光明叫常寂光,常,永恒不断,不生不灭,本来就是光明的。这个光明不是修来的,它是性德,它不是修德。人人都有,就是你看不到,我们的烦恼习气少一分,它就透一分;少两分,它就透两分,佛菩萨能看到。众生看不到佛菩萨,佛菩萨能看到众生。从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就有能力看到这个光。我们凡夫的常寂光,有,变质了,光不变,颜色变了。

修行全凭心地。心地清净的人、心地平等的人,光是金色的。次一等的,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灰色的、有黑色的。佛法叫光,中国俗称为气,练气功的他能看到。在佛法称为光,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这个光应对你的五脏六腑,应对你的意念情绪。所以这个气功高的人,他看到你的光,知道你身体健康状况,你哪个部位光暗,那地方有问题。于是我们就晓得,眼耳鼻舌身都放光,末那跟阿赖耶、意识也放光。不但八个识有光,与八识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有光;十一个善法,有光;二十六个不善法,也有光。诸佛菩萨都能够见到,我们没有方法去隐瞒,他都能看到。

「此乃世尊最后慈悲微切之垂示」。佛在《大涅槃经》里面说,「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这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已经成佛了。这一次是我们地球上众生有缘,有缘是感,世尊在常寂光里头有应,应就现身。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八相成道,住在这个世间八十年,这叫应身。应身跟化身是很相似,化身的时间短,应身的时间长。我们看虚老和尚朝山,两次生病,遇到文殊菩萨,那是化身,跟真身没有两样,时间十几天,虚老身体不好,他来照顾他。十几天,身体恢复健康,可以继续再去朝山,他就走了。这是化身。我跟诸位说过,周邦道老居士的夫人,抗战胜利之后住在南京,见到地藏王菩萨化身。那个时间大概只有二、三十分钟,不长,到她家来化缘,出家人。那个时候我们周师母没有学佛,那是个大善人,好人,也没有给他。法师来化缘,化五斤香油,没有给他,那就走了。走了之后,突然想起来,她家里住的这个房子是中国古老的四合院,是三重的。她住在最后面,到她家里去,必须走大门、二门,三重,才能到她的客厅。她忽然想起,这个和尚怎么来的?没人给他开门,走了之后就不见了,门还是关着的,所以大惑不解。以后在台湾遇到李老师,跟李老师学佛,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师报告。老师给她说,那个和尚是地藏菩萨化身,她才恍然大悟。那是清清楚楚的事情,面对面谈话。当时没想到,怎么来的没想到,走了之后,突然想到,他怎么来的?怎么走的?没人给他开门,怎么走的?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七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