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悉地生源(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悉地生源(三)

 

  陆  思恶趣苦:

  一、思地狱苦:如释迦世尊《本生经》中说:[于三宝、业果驳以为无,生寒地狱。]

  二、《密经》中说:[缘于上师生嗔恚,生嗔一念等一劫,所积善根尽摧毁,若犯密戒根本罪,直至未忏净之间,刹那等劫住地狱。]

  三、《入行论》中说:[对于菩萨若生嗔,生嗔刹那等一劫,长住无间地狱中。/<谁是菩萨不易知,故易犯,故对众生应作清净观。)

  四、又《入行论》中说:[大热大寒等地狱,其能作者为谁何?乃由我心所造成。]

  五、又《入行论》中说:[若堕三途中,已离救护力。]颇公解释说:[如梦寐间乍觉,已堕恶趣,举目四望,无能作我救护者,但蜷伏悔恨而已。故皈依求救,今日须作,远离皈依救护之事,从此不复再作。]

  六、龙树菩萨说:[镇日须忆念,极寒热地狱,亦当念饥渴,逼迫诸鬼趣,多愚苦傍生,当视当忆念,断恶修乐因,难得瞻部身,得时于恶因,当励力断尽。]

  七、龙树菩萨又说:二切乐中无过漏尽乐(佛证究竟涅盘),一切苦中无过无问狱。]又说:[如是猛利剧烈苦(地狱),纵然经百俱胝岁,倘有恶业犹未尽,彼于诸苦不能离。]

  八、颇公说:[修地狱时,亦如修本尊,然不过易宫殿为苦境,如赤足涉水,或涉冰雪,犹不能忍,若生彼中,何堪忍受!故未堕之先,应于粗重恶业,忏除令尽。]

  九、思饿鬼苦:如《俱舍论》中说:[于印度王舍城下五百由旬,是其居处,水草全无,昏昧而过。其饿鬼王二刚因既有善业,复有粗重恶业,故既感天果,又受饿鬼果报,彼名法王,能为地狱有情示现何业感何种报之相。当思将堕此者,临命终时,厌见饮食,呼吸断后,如梦乍醒,即见饿鬼相现前。形状奇异,或头大颈细,颈不胜头,或腹大脚细,脚不胜身,或手足别处,或足趾向后,或因饥火中烧,呼吸生焰,或因骨节相击,行时作声。甚至骨踝相摩,行动发火,畸形诡状,不能阐述。]

  十、龙树菩萨说:[饿鬼以贪匮乏故。]此如菩提道次第所说,[饿鬼以上品樫贪,而感匮乏饮食受用。]又说,[所生诸苦常不离,饥渴寒热力乏怖,诸苦生起无有尽。]

  十一、饿鬼之生因:如《菩提道次第》中说:[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

  十二、《玛澈》教授中说:[饿鬼业因:乃阻止自他财施,或于僧伽以嗔恚心,以饿鬼等名呼之,或作盗业,堕饿鬼中。]

  十三、思畜生苦:如《俱舍论》中说:[傍生胜者长一劫。]此言畜中如龙寿命可至一劫,受苦时亦长。其他畜类,受苦时间则无定。

  十四、生傍生因:《玛澈》教授说:[主要由于轻毁正法,及于说法者不敬,已入佛门者起内讧,互揭过失等业因。]十五、堕傍生业因,极易种下。大德常说:[吾人与我守门之犬,彼此相易,刹那间事耳。应思吾人与其所受爱乐否?]

  柒  皈依三宝

  皈依因及境

  一、班禅·洛桑却季绛称说:[皈依因有二:  一、生怖畏恶趣苦。二、知唯三宝能救护。皈依清净与否?以是否具此二因而定。]此言一,当思易堕三途苦,而希求救护;二,当认识何者方能有此救护之功德能力,具此二因,始为正皈依。

  二、藏中谚语也说:[畏苦而思救,畏寒而思衣,畏雨而思伞。]

  三、月称菩萨所著《皈依颂》中大意说:[佛为断一切恶,证一切功德者;断证之工具为法;断证之良伴为僧。]

  四、依上师教授要诀说:[须知现前能说法者上师即佛;法为所说菩提道次第之教义;僧为能依菩提次第,如法修行之良伴。]

  五、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我们对一切智佛世尊的信心,反不如对一黠狡卜师巫婆的信心为重。]此语是值得皈依三宝者深思反省。

  六、颇公开示说:[藏中于皈依境错误者不在少数。侠日扎仓(地名)有大力鬼神,经此者彼往往为祟。  一日有遇此者恐其作祟而拜之,夜间见众鬼趋前分肉,一鬼不得,全体骚然,大力鬼回顾其人颈瘿,顺手抓取其颈瘿与未得肉鬼,次日颈瘿顿愈。归以告人。别有患颈瘿者,听得后携供品而往。夜又见分肉而余一块。大力鬼与其人置脑后,次日不惟前病未愈,且脑后又增加一病。]颇公举此事,为明余鬼神为不应皈依处。

  应知总义

  七、如经中所说摄要而言:谓佛身功德具庄严。三十二相随行好;语功德具六四故,一音说法随类解;意之功德具悲智;事业功德令众生,暂时究竟皆能获,离一切苦得安乐;法功德者诸佛德,从教证法灭道谛,断过修德依修行,以及现证而出生;僧功德者圣为主,彼亦由念法功德,如理修门应忆念。

  应知差别

  八、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说:[接受皈依之差别,认佛为皈依大师,应知法为正皈依,僧为修皈依良伴。]

  九、又说:[不说有余皈依处,差别为知内外师,及教差别惟皈依。三宝等义应善知。]外道虽亦有戒定,然不如内道圆满。能示无倒应取应拾之法,唯佛堪能。外道大师所不能。故惟皈依三宝。

  皈依功德

  十、积广大福:《摄波罗蜜多论》中说:[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大藏,瓢所不能量。]此言皈依之福德,极为广大,不可测量。]

  十一、所积罪障能减灭:如经中说:‘天子将生为猪身,帝释亦不能解救,彼皈三宝念功德,命终得生极乐天。]

  十二、人与非人不能为灾:许多大德常说:‘真实皈依即护身符,人与非人难为灾。]

  十三、随愿皆成:《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先于三宝供养皈依启白者,当易得成办。]

  十四、甘丹派大善知识普穷瓦说:[我现在对[皈依]修力串熟的时候,在病中疼痛时,不禁呼出三宝来代替呻吟,不料佛尊等也就随呼声而来临。]

  十五、妥默让波大师对于皈依获得修悟的情况,是有很多,兹录一事:当大师行抵拉萨河畔时,见有人马七八匹,都是一人一骑涉水渡河,涉至河心,人马俱沉没下去。大师一见此情,惊慌说道:‘哎呀!坏事!太险啦!]当即双手合十念道:‘度母!度母!圣母!圣母!]急呼而声泪俱下。就这样除一人一骑未见浮出外,其余人未离马都安抵彼岸。那一人一骑已被水冲走了。突从大师背后出现一身材高大的人,未带何物,身穿旧白毪衫,腰系马兰草带,口中说道:我去,我去。对于河水,毫无疑惧地跨步涉渡,伸手去拖出漂没的人骑。获得安全后,不见那人的去向。以此大众都惊叹希有!大师问道:是怎样浮出的?人们答说:‘由于尊者你祈祷圣母,那人大半是圣母所化现而来的。]大师说:‘许是圣母也可,真是奇事!只要自己能全心信托。三宝是不我欺的。]

  十六、常生善根速得佛位,如《大悲白莲花经》说:‘以语敕(咒)诅彼田中种子,令不成种,无有是处。世间凡夫,虽犹贪着世间福利,然以对三宝,对境力大,故将来必得佛位。]

  遮止学处

  十七、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遮止学处皈依佛,于他天神不礼供;皈法不残害有情;皈依僧伽则不应,与外道等共同住。]

  奉行学处

  十八、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说:[奉行学处于佛像,不应讥谤等当知。]十九、甘丹派大德贡巴瓦以文殊像问阿底侠尊者道:[此像好恶如何?]尊 者答道:[文殊像无不好者,工稍次耳。]言毕置顶上。

  二十、《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佛之塑画形像,随为何种,美恶不应讥弹,不应置不净处(如坐处、卧处),及质当,悉当断除。应视同真佛,为可敬之田。]

  二十一、恩师说:[于经上置物,乃至不能置佛像,如以[哈达”置经上作供养则可。若于经上堆积[哈达]铃杵等则不可。]

  二十二、所谓皈依体,乃心中至诚希求救护之念。以三宝为极大依怙,而生希求三宝救护之心,非口诵为皈依之体。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能令心变动之皈依,关系极大!无论居士及出家老比丘,已娴习诸仪轨者,是否内道行列中所摄,尚不敢断定。因其是否已生起令心变动之皈依,尚不决定故。]

  二十三、《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

  捌  深信业果业决定之理

  一、如佛经中说:[从善因唯生乐果,不生苦果。从不盖口因生苦果,不生乐果。]又说:[由作此此业,得此此果,作破彼业,得彼彼果。]是故诸苦乐,非从无因、及根本自性(如大自在天许根本自性为常)、不顺因(外道许乐之因为常,常因得无常果,为不顺因)等而生。

  二、又经中说:[世间清净此正见(业决定),谁能获此正见者,百千劫不堕恶趣。]

  三、《菩提道次第》中说:[堕地狱有情,暂得凉风,亦由昔所积盖口业而生(此应知地狱有情,未种现善业,何以暂得凉风?此依大乘经藏说,佛放光地狱暂得清凉,除此余诸有情受热苦时,暂得凉风之乐,亦依昔所积善而生)。又受刺扎之微苦,亦由过去所积之不善业力而生故。]如是当知业决定义。业增长广大之理。

  四、如《集法句经》说:[虽作微小恶,后世招大怖,能有大损失,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后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可作。

  业不作不得

  五、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作颂说:[善恶二因若未作,则不当受苦乐果,由于业不作不得,如是当知如法性。]

  业作已不失

  六、如《戒经》说:[假使时间经百劫,所作之业不亡失,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

  七、宗喀大师常说:[业随有情,如影随形,虽以不受后果之阿罗汉,亦须偿还旧业。]如个军比丘已证四果,甚难乞得饮食,须偿还旧债。

  八,恩师开示说:[遇不善知识命求清净本心,说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孰不知不思善恶,亦不能令昔所积业习亡失,而昔业仍如影随形,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不思善恶,亦不能不受)。]总于黑白二业果,心生决定当励力。

  九、《地藏经》说:[以此十善业道,当得成佛,若人乃至存活以来,下至一善业道,亦不护持,犹云我是大乘,我是求无上菩提者,此补特伽罗最为诡诈,说大妄语,于一切佛前欺诳世间而说断灭。如其愚蒙,自作其死,必颠倒堕落…(言颠堕即一切恶趣之异名)。]

  十、经中说:[能忍辱者为妙士夫。]又说:[自能敬人因,能获人敬果。]

  十一、业果最极隐覆,难生决定信,唯当凭信佛语为正量。《三摩地王经》说:[月星可陨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大地变为虚空,虚空变为大地,此绝无之事,纵有此事,而佛语亦无虚诳。

  十二、经中说:[于一证果有情,生嗔恨心而拂其意,虽忏除清净,然于证道当迟缓一劫。]孰为证果者不易知,故诸大德再再叮咛说:[常起防护不善心,虽小罪恶亦勿染。]

  十三、《入行论》说:[千劫所积施,及供如来等,凡其诸善行,一嗔皆能坏。]

  十四、恶业常久之义:如龙树《亲友书》中说:[于一日中,乃至日日中,起心动念,非嗔即贪,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之时极少。]《宝鬉论》亦说:[如贪嗔痴所作之业,皆属不善,反是为善。二日之中,乃至日日中,不属于贪嗔痴所作之业极少。

  十五、阿底侠尊者记事中说:[尊者以神通力见印度有修大威德能怖金刚法者,因忽因果,死堕饿鬼,欲向西藏来,当使藏地饥馑不安,尊者乃修垛玛施食,以息灾厄。

  十六、仲敦巴尊者说:[仁者心莫粗,此(因果)缘起甚细。]此言对因果当细心谨慎,其要义通缘起、空性。

  十七、众多善业不善业,孰先成熟?博多瓦说:[如多人争渡,强者先登。彼此力弱,则视船先开近何人,彼远近相等,则视与船夫之亲疏而定,又若先登则视何人先打招呼。]

  十八、善知识贡巴瓦成就坚定三摩地、亲见本尊、具广大神通,但内心深处,仍不乐意以见本尊和具神通为修行的主要成果。仍然是于菩提道次第一一法门,精修获证。特别是他对于业果,生起决定信心,而以严持三律为主要。贡巴瓦对其弟子勒乌树巴说:[勒乌树巴:如果明后日有人间你,你对你的善知识所有一切教授秘诀中,以什么算是最主要的?你将会把神通或亲见本尊作为最主要的。你应当说是善知识说,最主要的是对于业果,一次比一次生起大的决定信心,而清净的守护所受的戒律仪。]昔诸大德亦说:[我等方行皈依、闻法、修学、供养,若谛察自心,究于业果,生起决定与否尚不可知。须察是否生起为善,嫉恶(非嫉恶人,乃指恶心),此二心之猛利心力。]

  十九、惹穹瓦说:[我于老时,唯依《贤愚因缘经》。]经中多说因果事记,为修业果必须之圣言量。

  二十、有一次康隆巴同普穹瓦相会时,康隆巴说:[听说善知识你唯说业果为极要。我想现在不计闻、思、修三业,唯修这一业果法门为最难。]以此普穹瓦答道:[正如你所说那样。]普穹瓦又说:[我在这年老时,结合口头说法,也不离《贤愚因缘经》。]又说:[我们应当诵出的是善句,驱出的是不善事。]又说:[不作高不可攀的法,将是如贪馋香谷粒那样…(言多数口味,易起修欲)。]

  二十一、瑜伽自在成就大师弥拉惹巴讲说他行诸苦行时,锡瓦哦说道:[至尊大师:当师求法的时候,不管是在上师前,信解恭敬承事,及行诸苦行,或是求得法后,去到山中勤修等的那般毅力,随想一种,心力都似乎难以胜任。思想大师那些事业的时候,就感觉到吾人所作的,都是此生世间之法,以此是不能解脱生死轮回的。大师!这如何是好!]说后悲泪不止!至尊大师说道:[思惟轮回及恶趣苦的时候,对于信解恭敬及毅力,倒也没有特别不对的过患,但是有心的人们都是从闻得业果之法后,对于业果生起坚信的这一毅力,它有一切功能。在对于所闻法,还没有生信之间,是保留在知的境地,是还没有舍此世八法的心。因此,业果一法,最为重要!对于粗分的业,常时现起,是还没有生信的征相。而随即去搞许多与空性的言说教理合与不合的作法。殊不知空性教理,更为微捆。以此[知]、[信]二者都更难生起,于空性生信后,随即得知于业果中,自显空性。而对于业果的取舍,止恶修善诸法,自然地向往而精进不懈。由于诸法的根本,是[坚信业果],这一法门,以此精勤于[止恶修善]的作法,实为重要!我最初没有通达空性的理义,由于深信业果,所以造下深重的罪恶之后,想念决定要堕入一二途,而生起怖畏。自然地生起对上师信解,及修汝精勤的毅力。我愿你们也依照我的话,如我现在这般去修密法,能独自去到山中,勤修起来吧!这样老僧决担保是能够解脱轮回的。]

  二十二、欧仲·宣教师菩提罗扎启问至尊弥拉惹巴道:[至尊大师:我想大师许是金刚大持,化现为人相,为利有情意义故,而作诸事业的一位导师,否则,以我等凡夫众生来说,依照大师你那般信解事业,及为法故行诸苦行,总觉自心有所不逮……以此我启问上师是金刚大持,或是菩萨的化身么?]至尊弥拉惹巴大师说:[我是谁之化身,我自己也是不了解的,许是三恶趣的化身。你们对我见为金刚大持……等,随你们所见为何一种,随即获得那种的加持。以此你们作这样的信解吧!想我是佛菩萨的化身。这诚然是你们对我的纯洁看法。但是对法来说,比这样大的邪见,是没有的。这是还没有看见尽善尽美地修学正法的伟大。总的说来,由于正法的伟大,如像我上半生本是造下极大罪恶的一凡夫,后来,我深信业果,生起舍此世心,身语意三门能够虔诚地勤修正法。这样与证得佛果,距离是不远的。特别是由一位具足德相的上师前来摄受,获得成佛捷径——[密乘]之教授与要义,使你没名言的障覆,赤裸裸地得见其中灌顶及教授秘诀后,而能够作到勤修不懈。这样,此一生中,毫无疑虑,是决定成佛的。如果在此生中,造下十不善业及五无问罪,毫无疑问,死后立即堕入无间地狱。这由于对业果,不能生信,则修善力弱之故。对于业果,坚决生信时、对于恶趣苦,能生怖畏,由希求证得佛位之心,先须对上师生起信解,中间勤修诸教授,最后充实修证通达等方面的毅力。一切具有毅力的凡夫众生,都会生起,而且不弱于我。有夸张为佛陀,及菩萨的化身。这是由于对密法捷径,还没有生信的原因。现在,你们当修深信业果,并当思惟前辈诸师的史事德行,及业果、轮回过患、暇满难得、死无定期等法门。发奋勤修密法。我也是由厌弃美好衣、食、名声三者,心生勇气,身亦相应,克服痛苦,去到无人荒山勤修,由此而生起修证诸功德。愿你们随学于我,勤奋精修吧!]

  二十三、宗喀大师《菩提道次第》中说:[菩萨者,最为有力之罪福田。引经语略言之:于菩萨生嗔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宰堵坡(塔)毁坏焚烧,所生之罪为尤大。若于胜解大乘菩萨前,净信瞻视,称扬赞叹,较将十方剜眼有情,以悲悯心,仍生其眼,复将前诸有情放出牢狱,于转轮王位或梵天乐而安立之,所生福德,尤为超胜,无可数量。然无神通者,不易知谁为菩萨,故当殷重!]

  二十四、大德昂旺夺德巴为弟子说法,不择时地,一次于桥上见一弟子,命供曼遮为说要法。乃说:[自无始以来,乃至未解脱生死,于微细业果,当加殷重。若不加注意,虽为大成就者,不免堕三途苦。]

  二十五、珠康巴·格勒嘉措大师著述中说:在他专修菩提道次第时,有一次去取水的途中,见一蜂略一飞起,复堕于地。这样反复数次,他想这是什么缘故,近前仔细一看,原来是蜂的胸部,有一蚂蚁的锐牙,紧紧钳入。由这一因缘,使他思惟业果,凡自已所积一种恶业,必须受果。蜂有翅有目,蚂蚁无翅无目,但是[业力牵引],暂时成了这样的情况。以此他生起了佛所说善与不善业决定等教义,任何时候都是真实无欺的殊胜的决定知解,由此引力对于整个菩提道次第所有悟达,都如云会集心中而生起了。就这样他从依止善知识法门起,直至止观之间,所有有功用与无功用(任运)的修悟,次第经过,而自己获得不退的定解。

  二十六、大善知识觉勒格西说:[了达空性后,于业果愈生忍信。]故于业果不殷重,而自谓自证空性者,不堕常见,即堕断见,即非中道观。

  二十七、康萨仁波伽说:[在拉萨三大寺中,虽供一盏茶,堪称上品供,因其中有不少菩萨。然而供者有末得福报者,因偶于彼等作不善业,而相抵消。]

  二十八、恩师开示说:[虽或名有情,或名意生,或名能作者,但安立假名,皆无自性,而无可缘,然黑白业之异熟果,是有能受果之有情。自性虽无,然造作何业,受何种果,决定无违,且为助伴,了知此即彼,此理趣甚奥妙!]

  二十九、应以业果为宝鉴而照自己,不可以照他人,须心与善法相符合。恩师说:[余与一法友参大德地摩仁波伽。法友博通经教,广问诸法,最后地摩活佛对他说:[你所问者,皆是正法,惟与汝心,皆相距甚远。能令法与汝心符合则甚善。]

  次依四力而忏净。

  三十、经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此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八干颂释》中说:[若以四力如说而忏,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

  三十一、(一)依止力:如宗喀《菩提道次第》中说:[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由于皈依三宝功德,一念菩提心能消多劫罪过。

  三十二、(二)能破力: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追悔昔罪能破力。]此言能直破劫夺罪性,故能破力须作如毒入腹想,深生追悔。欲生此心,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

  三十三、(三)对治现行力:依《菩提道次第》摄要而说:[对治现行力有六:  一、依甚深经(如般若经),二、胜解空性(特别理解能作罪者、所作罪过、罪性三轮皆空,无有自性)。三、依持诵百字明等咒,四、依形像力(要在对于佛生净信已,而塑其像),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勤供养),六、依名号力(诵佛菩萨名号等)。

  三十四、(四)遮止力:如《日藏经》中所说:[须如覆舟之起追悔,勿徒托空言,要在防护未来。]此中有二:  一、愿未来定期不作,二、愿未来究竟不作。总之,佛为初发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法门,然对治最为圆满者,仍以四力为善。

  与中士共道次第亦即细分出离心修要

  第一、修此求解脱之心:(此中摄思惟总别苦)

  一、经论中说:[思苦能于轮回起厌离心,思苦能折骄慢,思苦能于他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恶修善。]此言思苦功德,极关重要!应知不厌轮回,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

  二、上师教授说:[有情于轮回中,如蜂闭于瓶中,或上或下,终不能出,有情或生人天,或堕三途,终不能出轮回,须将能盖之业烦恼除去,始得解脱。吾等贪着轮回,不知是苦,故无求解脱之心,即不求解脱之法。如人野宿,大水淹没,即觉冷苦,乃起视水自何方来,而思有以堵之,使水不至,而得安睡,即如解脱。砌石堵水,即如道谛。]

  玖  思流转总苦:分六

  三、(一)轮回无定苦:如龙树菩萨说:[有父即子母即妻,有类成怨即彼亲,由有颠倒性在故,诸世间中无决定。]如以经中所说来解释:如目犍连至人家乞食,见其人方食鱼,而打守其旁之犬,其人所抱爱子,乃前世怨仇,目犍连以神通观知而说道:[子食父肉而打母,怀抱被杀世怨仇,犬食鱼骨妻食夫。]月亲菩萨寄弟子书说:[六趣(六自有顶,下至阿鼻)无处吾等未去过,未曾受过之苦亦无有。]

  四、(二);不知满足苦:如释迦世尊《广大游戏经》中说:[所有人王天欲乐,以及人中妙欲乐,彼诸欲乐一人得,其人亦无满足时,无厌足际为苦首。]谓苦者,不满足乃轮回根本。

  五、(三)数数舍身苦:如龙树《亲友书》说:[多生之骨高过须弥。]甘丹派大德亦说:[于生死中,一翻一覆,实非安乐之事。]

  六、(四)数数受生苦:如龙树菩萨说:二  一有情所饮乳,尤较四海水量多,尚有随来世间众,所饮将比此量多。](受生无始,未来无终故)。又说:[彼此成仇所断首,若积大超梵天界,彼此成亲吊亡泪,若积多超大海水。]

  七、(五)数数高下不可保信苦:经中说:[积集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上师教授释说:[前世为王,后世为贼者有之。昔西藏有王极骄,后为人杀,头漂水中七日。]

  八、(六)共住友伴不可保信苦:寂天菩萨《入行论》说:[生时亦为独自生,死时彼亦独自死,苦份他人不取受,作障亲友复何为。]

  拾  思惟别苦  (摄善恶二趣苦,恶趣苦详下士道)

  思善趣苦  (摄人、天、阿修罗三类苦)

  九、(一)人中苦:(摄八苦)一,谋生之苦: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由诸方便营受用,到小有时因租借,盗劫等使财失苦;

  十、二,爱别离苦:《明灯颂释》摄义说:[由离最爱生忧苦,如父母离爱儿女,度日如年极悲痛,哭泣丧明至疯狂。恩爱夫妇同胞等,或因死亡或系狱,或赴边荒难会晤,悲念忧伤苦更长。]

  十一、三,怨憎会苦:《明灯颂释》摄义说:[不欲相会之怨仇,而偏相会所感苦,如诸方黑敌若去,如天复明由怨恨,斗静冲突至丧命,强贼外魔内烦恼,恶缘聚会所生苦,尤较怨会苦更多。]

  十二、四,求不得苦:《明灯颂释》摄义说:[贫欲求富富求长,每多失意难如愿,农耕求丰实不坚,商求获利反折本,求官求名反遭辱。欲求证悟起烦恼,思安而反得不安,此皆欲求不得苦。]

  十三、五,生苦:如龙树菩萨有颂说:[依于流转如彼故,生于人天三恶趣,实非妙善生彼者。当知即为诸苦器。]《明灯颂》自释说:此言依于轮回,数数受生于善趣广大人天,或三恶趣实非善妙。应知由烦恼受生者,彼所取蕴,即为受苦之器。

  十四、六,老苦:如大德贡他枳麦说:[头白如雪非由灌顶,而由死神吹气,令其速往。额皱非由肉肥,乃世间使者记其岁月,谓其去日已多。]又如甘丹派大德敬安瓦说:[死苦虽烈,为时尚短,老苦久受,较死尤烈。]

  十五、七,病苦;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思惟病苦谓身肉,消瘦皮枯心烦忧,欲受饮食不能享,须忍治疗等诸苦.

  十六、八,死苦:如《大游戏经》说:[将死及其命终时,可爱诸人将永别,后成不来亦不遇,犹如落叶等风流。]此言一般世间凡夫,至终苦况,将永别一切,如秋天落叶,飘去无踪,等同吹风与流水,转瞬即逝而无形。

  十七、(二);思惟非天苦: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作颂说:[思惟阿修罗苦者,彼于天福生嫉妒,热恼其心以为缘,彼身当受多种苦。]阿修罗嫉天福,常与天战,受多种截身、断肢、破裂、惨痛、悲伤等苦。

  十八、(三)思惟天苦:如龙树菩萨说:[身色转变为非妙,不乐本座花鬓萎,衣着垢染彼身出,昔所未有诸污汗,此五预非于天界,诸天人中现起时,亦如世人将命终。]

  十九、经中说:[较之地狱有情所受苦,十有六倍尤为胜。]由其弥留之时特长,故苦尤大。

  二十、上界天苦:如《忏赞》说:[较生欲界尤愚痴,于得解脱极迟缓。]地狱有情受苦已尽,复生人中,乃至成佛,彼尚在定中,如人酣睡。

  二十一、大德阿里巴说:[与其得色界、无色界报,毋宁为一乞丐,尚可闻法修行。]无色界未脱行苦性(外道以为解脱),将在数万劫前闻法熏习,一并忘却,更易堕落。

  第二、抉择趣解脱之道

  拾壹  思惟集谛流转之次第(中摄烦恼之相,集业之相等,此间以修为主,重在认识烦恼之相,余从略)

  二十二、生烦恼之相:《集论》说:[若法生起不宁静,令心愚昧相续,即为烦恼。令心无善堪能,不自在而入倒境。]

  二十三、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思《俱舍》说根本六,见别开四共为十,此诸烦恼当善知,由知烦恼自在故。]

  二十四、烦恼之认识:依《明灯颂》摄释义说:[烦恼主要共为十,贪、嗔、无明、与慢、疑,坏聚见及边执见,能障正见为见取,戒禁取及堕邪见。欲知一一烦恼相,明灯颂释中明显,各别之义当善知。]

  二十五、烦恼生起之次第:如《明灯颂》摄并菩提道次作颂说:[如是应思缘我及,我所而生执实心,执我故于自生贪,于他嗔及较他胜,慢心等之邪见故,于说无我佛世尊,所示业果及四谛,与三宝等执为无,由此邪见及疑虑,余烦恼增而积业,流转而受不欲苦。]以此众苦之根本终为无明,故《释量论》说:[诸过之根本,亦即坏聚见,何者见有我,于彼常贪着,由贪于乐爱,以爱障诸过,见益偏爱欲,作彼我所事,以此于我贪,尔时成流转。]

  二十六、烦恼之因: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烦恼生因略有六,随眠、境界与恶友,邪法、习惯及作意,皆当认识立断除。]

  二十七、烦恼过患:如《庄严经论》说:[烦恼坏自坏他亦坏戒,衰退失利护及大师呵。斗诤恶名余世生无暇,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未受用衰退,失利者为出家何依,施主退信,又为护法及大师所呵责,并且起斗争,招恶名,于余世生无暇中。于世间仇敌,忍辱承事,彼尚能于我作利乐,烦恼不如是,结果获大忧苦。)总说则如《明灯颂》说:[烦恼过患若谛思,彼障诸善及解脱。]

  二十八、总结要义:上师教授说:[要在修时,思维轮回如何之苦,然非无因而生,知由业生,然无烦恼,有业不生(如阿罗汉),由烦恼无明,而有我执诸烦恼,以此决定应断一切流转诸苦,而当证殊胜解脱之佛位,故应如理修三学。苦集乃应断,乃至能对治无明,则能出离生死轮回,如是即得涅盘,非为空言,决求解脱。]

  二十九、文殊示宗喀说:[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有漏蕴摄,不得解脱道。]

  三十、《入行论》说:[不思轮回而悲自己,则不能于他生悲。]

  三十一、宗喀佛说:[一须不贪爱世间三界六道圆满,次须昼夜无间厌离轮回,此二乃具足出离心之相。]

  三十二、宗喀佛又说:[见轮回中各种妙享受,即如欲呕吐者,此乃出离心生起之量。]如亲爱者拂我意,即欲往寺中修行,此非出离心,不久时移势易,情形改变,将于此亲爱,倍生贪着故。

  三十三、上师教授说:[大乘菩萨观厌离轮回,较小乘尤广尤深,声闻不住于有道,则住涅盘道,大乘菩萨以盛大方便智慧,不住两道,实为希有!菩萨以大悲方便不住涅盘,以空性智慧不堕三有(非如凡夫由惑业所制,流转三有。)故于自利他利,皆能圆满,菩萨非喜三有,乃厌三有,而悲有情受一二有之苦,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菩萨如莲出污泥而不染,以已证灭染污功德,故不为污染。总之,出离心为大小乘所必修,应有正确之认识。]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三十四、龙树《亲友书》说:[纵使烈火燃头上,周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求证无生较此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盘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涅盘以无病故无老,无老故无死,相续不断故无穷尽,涅盘不是四大日月。)

  三十五、师传菩提道次第释上颂义说:此谓比救头燃更为急者,为灭除生死,世间人皆不能自主,以为随命运转,不知乃受业烦恼支配,应修三学(戒定慧),求证无生(空性),始能出离生死轮回。外道专修定,上至有顶,后复下堕,故应具修一一一学,始证涅盘,涅盘位以无病故无老,无老故无死,相续不断故无穷尽,涅盘不是四大日月,外道有谓涅盘如月、海螺、珍珠,有形色可见,皆属错误。

  三十六。宗喀《菩提道次第》说:[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此慧观及止学(定),生止法者,于上士道时当说,(故)今此略言戒学耳。]

  拾贰  戒学概要

  三十七、佛说:[若其地有人住持戒律,如日月光(知所取舍以教导人),则其地不空,如有我在(戒乃佛之代表),则我不焦虑。:如父母见其子能出头,则不焦虑。)又说:[定慧皆依于戒。]

  三十八、持戒胜利:如《声闻地》说:[持戒有十种胜利。]详如《明灯颂自释》今摄其要作摄颂说:[增上功德死无悔,得美名称眠安适,睡时善神常守护,心无恐惧得权威,非人不能作伤害,怨敌难害如愿成。]

  三十九、具戒始能成佛圆满功德,如宗喀大师《菩提道次第》中说:二类持咒而谤律,一类持律而谤咒,随偏废一,皆不成佛,应具二者,方能圆满。]

  四十、持戒者善神拥护,颇公说:[帝释建幢,则可胜修罗,诸天皆喜,戒是法幢,建之则诸神皆喜,每月十四、十五,四五天中,善神等见有持戒清净者,喜而传报,帝释亦喜,语为吉祥,以为与修罗战将胜之象征。如是展转上界诸天,较登新闻报,尤为迅速普遍。]

  四十一、不守戒过患:经中说:[有类王命虽重大,数违不定得惩罚,能仁教语若故违,如翳罗龙堕畜生。]

  四十二、《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说:[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盘,境处之方际,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

 
 
 
前五篇文章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后五篇文章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益西彭措堪布译:菩萨戒律仪论(十)

益西彭措堪布译:菩萨戒律仪论(九)

益西彭措堪布译:菩萨戒律仪论(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