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自我与转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自我与转世

 

  我们或许会怀疑,如果“自我”不存在,那么转世再来轮回的到底是什么呢?(注6)转世是确实有的,但是转世和自我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关联。轮回当中并没有一个自我在创造一世又一世的生命,并让我们产生“我又重新出世了,在我重新出世之前我曾经是某某人”的念头。实际上,重生转世的并不是同样的自我,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并不是同一个“我”,诱发所有这些转世再生的并不是同一个“我”。

  为了解释真正的情形,佛陀开示了“十二因缘”的观念来阐明万物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的关系。“十二因缘”解释一件事如何起源自另一件事,一件事如何依赖另一件事而存在。例如,一朵花来自一粒种子,一粒种子长出一株幼苗,这株幼苗最后长成一朵花,然后,这朵花会制造出更多的种子,种子又再长成花,一直如此下去。所以,这其中有一种连续性(continuity),但是,除了这个连续性之外,种子和花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它们的形状、颜色、特质等等都大不相同。然而,它们之间有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依存的过程(a process of depdendence),也是缘起的过程(a process origination)。在这种依存的范围内,变化时时都在发生;无明的产生也是如此。由此无明的关系,某种行为和活动发生了,由于这些行为和活动,某种转世再生必定会发生;由于转世再来,生、老、病、死等等的痛苦必定会发生,这一切的因素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个因素都是由另外一个因素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因缘。虽然其中具有连续性,但是没有一样事物保持不变地一直延续下去。佛陀开示道:从这一生转到另一生是由于因缘,而不是由于“自我”或一个连续不断地化现的实体(entity)。

  让我们以Gmb(Karmapas)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转生的形式。Gmb已经转世过许多次了(注7),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表示这许多Gmb是同一个自我的化现。首先,我们必须审察一般凡夫错误的“自我”观念。我们认为:“这是我,这是我的一生,也是我唯一有过的一生。”我们以为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就是这一生。然而,如果我们审察一下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已经不住在同样的躯体里了。当我们是小婴儿时,我们的身体只有两英吋长。但后来长为五英吋高。心也是一样。在婴儿期时,我们连母亲都不会叫,而且非常笨拙;长大以后,我们学习读和写,我们的心经历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把这个“我”和“我的”当成是我。可是,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从一个步骤到另一个步骤之间,除了俱生的连续之外,没有一件事物保持原样。然而,我们却把“我”当成是一直不变的“我”的倾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一般人及自己有错误的知见。转世的“祖古(tulkus)”和伟大的仁波切(rinpoches)也是一样;除了他们尊贵的心及利生事业的连续性之外,他们既没有不断地示现的自我,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质本体,但是由于我们的迷惑,我们认为他们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个人。

  “蕴”的梵文字义是“积集”、“聚合体”或“堆”,含有许多不同的东西堆成一堆的形象。由于我们看到的是一整堆,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堆。”可是,当我们仔细地审察这所谓的“一堆”时,我们会发现它含有许多不同种类的东西。然而,我们以粗略的观点,将一堆整体化为一个单一的本体,并把它当做是单一的事物看待。所以,当我们审察自己的存在,及从一世到另一世的状况时,我们会发现,每一世都有许多不同的个别事件及难以数计的细节。由于有这多不同的元素,我们粗略的觉知作用往往将它们简单地标示命名为“我”。对五蕴的这个认识及思考过程显示,自我的幻相是如何产生的。这就像是一座山,它是由许多块不同的土组成的,我们给它“山”这个名字,纵然它是由数以万计的土块构成的。同样地,因为我们有了“我”的观念,我们也有欲望,这些欲望最后会造成各种烦恼,这些烦恼最后会造成痛苦的生起。要从痛苦中解脱(开悟),就要了知这个“我”是一个幻相、一个错误,“我”或“自我”事实上并不存在。一旦我们看清这一点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要任何东西的“我”了,再也没有不喜欢任何东西的“我”了,再也没有烦恼的“我”了,因而也有没有恶业了。

  我们不应该把这个连续性当做是一种东西。当我们有自我的幻相时,例如,即使在婴儿期和成人期之间,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变得不同了,然而,我们对自我的错误影射,使我们以为这两个我还是一样的。 我们或许会说,这个“我”一直都在那儿,但是,这并不正确,因为连续性和自我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连续性并不是使某种东西延续下去的实体,因此并不是自我的代名词。连续性的连续作用本身就隐含了改变和差异。所以,连续性在追溯一件事物如何变成另一件事物,然后再变成其他事情。我们可以追寻事物之间的关联,但是,这并不表示因为连续性的存在,某种永远不变的东西而时时存在。所以,随着转世的喇嘛们永续的是无间断的佛行事业。我们死的时候也是一样。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再也没有用了,但是,我们的心仍然继续下去。可是,心并非如同一件固定的东西般不变地持续下去,续存的是连续性——我们可以追溯心如何由一种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这就是所续存的。那个心在来世还会继续存在,但是,它并不是像自我或某种宛如自我的连续体一样是固定不变的。

  总而言之,无常、痛苦、空性及无我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苦圣谛的四种主要的禅修方向。当我们比较了解现象的空性时,我们自然就会开始明了无我,我们的嗔恚、贪执及无明也会减低。当这些烦恼都减弱之后,痛苦也会减小。

-------------------------------------------------------------------------------------------------------------------

更多创古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四圣谛的禅修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小乘道的修持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注释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大乘·四无量心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大乘·相互依存性

 

后五篇文章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五蕴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自我的审察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禅修方法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小乘的禅修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小乘·五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