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基本教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基本教法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成觉之种。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曾说:“一切有情皆藏如来种子,仿如牛乳涵藏奶油一样,因此一切众生也皆蕴有证悟的本质。圆满的佛性是法身,是遍满诸法之空性。由于空性亦遍满一切众生,因此众生也皆具成觉之种。”一切种种实相皆无分别。因此在这点上,佛与众生平等无差别,没有所谓优劣、尊卑、大小之说;也因此一切众生皆具有证悟之本质——如同牛奶能挤奶油、芝麻能榨出麻油一样,众生也必能证悟成佛。但要达此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拥有宝贵人身,而要获得人身则须具足十八种功德——包括八种善缘和十种福报。

  八种善缘

  人若生于:

  1、地狱道。

  2、饿鬼道。

  3、畜生道。

  4、佛法不及之地。

  5、无佛出世之处。

  人若生为:

  1、安于享乐、不求进步之长寿天人。

  2、不解业力,不信前世、来生之持邪见者。

  3、喑、聋、瞽以及心智障碍者。

  以上统称为八逆缘;反之,则称为八善缘。

  一个人若处于以上任何一种状况,便无缘修习佛法;因此,我们必须具足十种福报——包括自身的以及得自外力的福报二类,各五种。

  五种自身的福报

  1、生于人道,拥有人身。

  2、生于佛法流传之处。

  3、五官正常,运用自如。

  4、不曾犯过五种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人若曾犯其中一项,便无法在此生成佛)。

  5、深信三宝,并对三宝虔诚。

  五种他力的福报

  1、生于佛出世之处。

  2、生于佛宣流法音之处。

  3、生于佛法仍盛之时。

  4、能得明师指导,学习佛法。

  5、生于修证法脉仍存之处。

  三种信心

  除此外,我们还须具足三种信心:

  1、相信因果业力以及证觉之境。

  2、对开悟成佛之愿深具信心。

  3、对明心见性以及三宝之功德具有信心。

  我们必须具足上述的一切功德福报后,才能脱离轮回。

  成佛之道,障碍无穷。我们的身体之足以称为“宝贵”,是因为藉着它,我们才能避免诸恶,奉行众善,横越生死轮回之海,成就觉悟之道,圆满证悟佛性。因此,人身较任何一切——包括天人、那伽(龙)等都优越。事实上,它甚至远比如意宝更为珍贵——因为后者只能满足轮回世间的愿望,而珍贵的人身则可圆满成佛的祈望。

  由于此种大利极难获得,因此我们必须持守戒律、修行十善,切勿浪费修行的宝贵机缘——它是极为难得的。佛陀曾做下面的比喻以显示此种机缘的稀有:一只盲龟在海中游泳,海上漂浮着一根圆木,上有一洞。木头被海浪拍打翻来滚去,而盲龟则每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投生为人与盲龟的头探出水面恰巧套入圆木之洞的机缘是一样的。因此,人若有此福报,应觉庆幸,为了自己和他人,更应充分利用所遇到的机缘。我们应善用此人生,跨越轮回之海,一如使用船只横度海洋一样。

  要开悟成佛,我们必须对佛性具有信心。若缺乏信心,我们的心智便无法开展,就如腐烂的种子无法长成正常的植物一样;因此,信心若不全,功德便不全。虔诚和信心代表对因与果的领悟:善因产生安乐,而恶因则导致痛苦;烦恼障引起各种不同的痛苦,而证觉则全然远离了无明迷惑和痛苦,诚属非常神圣珍贵。要达此成就,我们必须对如师示道之佛、自身即道之法、引导开展菩提心而悟佛性之僧团生起虔信之心——虔诚与信心就如水分之于秧苗,若具足这些功德,我们便能亲遇许多伟大的上师,并接受珍贵的教法。因此,当这宝贵人身具备八种善缘和十种福报,以及虔诚和信心时,我们便拥有了成觉的基础。

  大家或许会问:我们已投生为人多次,且遇上师指导修行,为何仍不开悟?原因在于我们身陷错误的情况而不自知——例如:执着此生、沉迷世间的欲乐和安逸、不解成佛法门、只求自身解脱。以下有四种良药可以对治这些缺失,即:常观无常、了解轮回之过患与因果业力之实相、修慈悲观,以及发菩提心。

  常观无常以消除对此生之执着

  佛陀曾说:“世间彷如秋云一般无常,而生与死则像舞者快速之舞动。”因此,我们要常观死亡,观想来日时间又减,以及日后终不免要分离。观死亡时,我们要观想:自己的呼吸停止、神识溃散,而身体则变为一具死尸。观生命日短时,我们要观想:去年至今年、上月至此月、昨天至今天,甚至今晨至现在,生命又减少了一些。《入菩萨行》说:“生命日短,无法增添,因此我们必然都要进入死亡。”

  观分离时,要观想:不论我们有多少亲朋好友,等死亡一到,都不免要分别;不论我们多富有、曾经多貌美,到最后都不得不将此抛诸于后。

  另一个观无常的方法,就是观想:不知何时,有朝一日我们必然都要死;而在死亡时,我们不知将是何种情况——当我们面临死亡时,除了修行的领悟外,什么都帮不上忙。

  我们可以确定:曾经出生到世上的人都已死或将死;连成就的伟大上师、有名有势的人物、家财万贯的富豪都会死亡,无一能幸免。死亡乃必经之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的组合,而任何组合的东西终究不免溃散——这是无常与变异的本质。

  生命分秒都在减少,因此,死亡是一定的——消逝的分分秒秒都带领着我们更逼近死亡。它仿佛是射手射出的箭,穿过虚空,直到正中箭靶,而箭在空中刹那都不曾停过。同理,从我们出生到死亡,生命一刻也没静止过。生命像一条流动的小河,由于河流不断,它也潺潺不停地流着,而生命就此奔向前去。它不断变化,在变化中亦如此。我们的生命日日逼进死亡,仿如犯人走向刑场一样。

  我们的寿命长短从来无法预测,尤其处在一个像今日一般的世界:有此在母胎里就死了,有些则死于出生之时,更有些在婴儿、壮年、老年时死去的。

  肉体本身并无价值,它只不过是因缘业力下的一个组合之物;倘若我们对它做个分析,根本找不出任何具体实存的东西。通常,任何我们可以呼出其名的,其实都是死亡的触媒,甚至吃的、喝的东西和药物,在某些情况下都可置人于死地,其他东西亦然——生命实如泡沫般脆弱。

  死亡时,财富对我们没有任何助益——不管人在一生中曾累积过多少财富,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地离开。甚至,财富有时还是有害的,它造成人的贪婪与嗔嫉;若我们在聚财过程造了业,终必会尝到它的苦果。亲朋好友在我们临终时也帮不上忙——不管他们多有权势、多能干、多富有,也无法保护我们免于死亡;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帮不了忙——不管它曾经多强壮、多敏捷、多活跃、多迷人,也无法让我们避免死亡。它就像太阳,无法不西落。它不仅无法保护我们,反倒成为我们许多痛苦的原因:它常感到痛苦、不适、饥饿、口渴,以及害怕被攻击;而且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它造了更多的业,带来更多痛苦。

  观无常时,我们也可以观想那些已过世的人,认清这也是我们将来有一天的下场。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位垂死的人时,便能想像以前他强壮、俊美、欢乐的模样,但病魔突然让他失去了一切力量、外表变得暗淡、心中更是痛苦,他在痛苦中挣扎,医药不再有效。他明知自己无法逃避了,要求亲朋好友围绕着他;他吃下最后一餐,说出自己最后的愿望便断气了。不管他在一家、或在一国之中的地位,他的身体还是要被带走。有些亲朋好友或许会哭,想留住他;有些或许因过分哀伤而晕倒——但他永远不会回来了;他的身体不是被埋掉就被火化、或丢入河中,因此我们应该观想:有朝一日此景此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无法幸免。

  倘若我们知道某人死了,不论我们认不认识他,都应作如是想:有一天,我也会像那个人一样。我们也应忆起那些在我们家族或在故乡死掉的年轻或年老的人,并想:很快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在人们心中空留记忆罢了!经典上说:“明天我们无法确知会面临什么——是这个身体,或另外一个身体的我。”因此,为来生早做准备,比为此时此生而努力更为明智。佛陀也曾说:“生为死之始,相见致分离;有得必有失,成为败之本。”

  常观无常之益可让我们了悟到生灭的本质,进而消除对此生的贪恋。这些教法远非有些人所认为的悲观——事实上,由于它能让我们舍掉对无常、对无益于幸福安乐之事的执着,因此,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心灵上的究竟宁静;它使我们成佛的愿力不退转,帮助我们消除嗔恚。以此,我们终能了悟法尔如是的平等性。

  苦

  倘若你认为死亡可以接受,因为人可以再投胎生于人道或天道享乐,那么很明显的,这是对轮回的一种贪恋。要对治它,唯有真正了解轮回的过患。一般而言,我们有三种苦,即:苦苦(一切苦之根本原因)、行苦(安乐境之瞬变),以及坏苦(包括肉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深入说明:“苦苦”就像一颗疔疮还未冒出头上的那种不适感,“行苦”则像吃饭时食物中掺着毒药,而“坏苦”便像一颗已长出的疔疮一样。“苦苦”让我们有漫无所从、无从感觉之感,“行苦”让我们感觉十分幸福快乐但其实只是一种假相罢了,“坏苦”则真正让我们感受到极大的痛苦。

  五蕴是“苦苦”根源,但凡夫不认为这就是苦,因为就像他们为瘟疫所困时,便不再注意其他小毛病了。然而,修行有成者却能迅速觉醒地认出它,好比疫病稍退时,就连小伤口的痛也能马上感受到一样。“苦苦”像人的头发,凡夫像双手,而悟道者则像眼睛:当头发碰到手时,人不会有不适之感受,但一碰到眼睛,我们便无法忍受了。

  轮回世间的欲乐是“行苦”最根本的原因。《因果经》说:“天人的王国和人道众生的家国都是招苦之因。”一个人在其间不管位子爬到多高,终究都要跌下。因为。基本上人都喜贪图眼前快乐,而导致恐惧得失的痛苦。

  由五蕴所组成的身体,产生了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神识一入身体,痛苦的觉受便马上引起我们痛苦的感觉。

  以下我们谈谈六道众生的痛苦——六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以及天道。

  下三道众生的痛苦

  地狱道中有八热和八寒地狱,其中八热地狱依其轻重次序有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熬、众热、无间(阿鼻)等地狱;而八寒地狱则有恶疱、裂疱(注:极寒逼身,致身上生疱,甚至冻裂)、呵啰啰、臛臛婆、虎虎婆(注:寒气逼身,牙齿打颤、口出异声)、青莲(注:身寒分裂如莲华)、红莲、大红莲等地狱。

  饿鬼道中有两种饿鬼众生:其一是所见食物,或有人看守不得碰、或马上化为废物、或仅是幻象、或由于自身胃大如谷而喉咙却细如马毛致无法下咽;另一则是食物一入胃内,便感觉仿佛吃下了一团火或秽物。饿鬼道众生在冬天都觉得阳光很冷,而在夏天连月光也觉得奇热无比,因此,他们活得都像行尸走肉一样。他们是如此痛苦,以致有个故事说,佛陀有一位弟子行经饿鬼道时,有位妇人托他代寻出去为她及五百名子女觅食却不曾回来的丈夫。当佛陀的弟子找到他时,他说他遍寻不着食物,只夺获一位慈悲的和尚吐在地上的少许口水。他在虎视眈眈的群鬼当中,如获至宝般护着,拳头紧紧握着不放,直到指甲戳进肉里,穿过手心。

  畜生道众生有许多种:多足、四足、无足等……。大部分的动物都住在海洋、平地和森林中。它们或遭人鞭打、或被关于笼中而失去自由、或遭人类欲取其毛、骨、肉、皮、真珠等而被屠杀或支解、或为了食物而互相杀食等,亦受无量之苦。

  上三道众生的痛苦

  人道众生之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阴炽盛(注:原文为失去所拥有的)等。

  生苦:中阴身在飘荡一段时间后,又再次投胎进入母亲子宫,并在此待上三十八周。在此过程中,如同出生的时候,有许多无法想像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痛苦,只是绝大多数人已无记忆。

  老苦:年轻时,我们的身体又壮又直;年纪变大时,我们日益衰老,开始弯腰驼背、手脚颤抖、坐立两难、头发变白甚至掉光,曾经柔软如丝的皮肤变得十分粗糙且布满皱纹,而一度清亮如初绽莲华的外表也显得惟悴不堪。年轻时,我们对一切都很乐观,也有许多力气做任何事。渐渐的,力量消失了,我们无法工作,心情也变得沮丧;曾经十分灵敏的五官退化了,使得我们的视、听和味觉都变得迟钝不敏。年轻时,我们到哪里都受尊敬;年华老去、失掉尊严时,连小孩都会轼蔑瞧不起。在物质上,老人已很难再赚进任何财富,或得到别人支持,因此对自己买不起的美食垂涎欲滴,心中老挂想着它。变老是最糟糕的病症,因为它不可能痊愈,而其他的疾病更是由衰老引起的。在心智上,老人变得健忘、糊涂。密勒日巴说:“若我们不了解不老之本质,则变老的痛苦便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了。”

  病苦:人衰老、生病时,不免要挨刀、受折磨、服苦药,垂涎一些无益身体的东西,深深依赖着医生,把自己的资源都耗尽在医生和医药上,又不时害怕死亡的来临。密勒日巴说:“若人不了解无病之本质,则生病的痛苦便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了。”

  死苦:当人为死神所攫获时,便失去了三宝和护法。那时,我们强忍痛苦、手脚发抖、呼吸急促、被医生宣告放弃、身子也无法坐直,我们进入一片未知的黑暗中而做一个大转变,直朝来生而去,将生前熟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都完全抛弃。此时,只有珍贵法教的修行能帮助我们,而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会制造更多痛苦罢了。断气后,人依个别的业力再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

  爱别离苦:当我们离开父母、亲朋好友时,心里会承受很大的痛苦。

  怨憎会苦:当人碰到怨敌时,会起争执冲突、萌生恨意,导致心中不愉快而感到痛苦。

  求不得苦:人所缺少的便想拥有;但人不论拥有多少,总希求还要更多,因此,人心永远无法满足,唯有更增加痛苦而已。

  五阴识盛苦(失掉所拥有的):人常担心资贼会偷走其财物,或财物会损坏,以致心中不得安宁。

  以上是所有人道众生,不论位高或位低、贫或富的根本痛苦。

  阿修罗道众生的痛苦包括骄傲、嫉妒、常与天神争战,以及死于战斗中。

  天道众生的痛苦包括与阿修罗之间的战争、对已拥有的诸多欲乐永远不觉满足,以及在福报享尽后堕生下道。

  轮回遍及六道,因此只要投生于此是痛苦、都是身置苦海。只要我们能认知轮回的实相,舍执六道,便能远离痛苦,证悟成觉。

  三界

  轮回中共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前我们所谈的都仅限于欲界。欲界中众生的活动全依于外在的现象以及五蕴,色界以及无色界的众生则依靠内在的喜乐。

  在色界中,共有四种层次的禅悟境界(注:初禅至四禅,共有十八层天)。当人入定、一切意念皆息、内心稳着不依外境时,便能生于四禅天。色界众生仍有色相。

  在无色界中,众生色相俱无,唯有微细的心识身。当人修行,达无念境界,具心识较色界众生更为稳着、微细时,便能生于无色界之四禅天。

  人生于无色界时,心无一丝波纹,完全处于安详、静止的定境中,但此并不意味他已脱离轮回。由于本身无明迷惑之根未除,他仍会再投生于色界。若要超越此种障碍,唯有获得明觉智慧,了悟内在如如深义始能办到。

  了解因果业力以助出离轮回

  轮回六道的一切痛苦皆源于自身的恶业。善业生善果,佛陀为了说明此点,曾讲过以下两个故事:当他住于夏拉哇斯帝时,有一位贫穷的波罗门妇人生了一位驼背的儿子,取名古冲。母亲很快就奶水不足,于是古冲常要依赖牛和其他动物的奶汁才能活命。当他长大成年时,他的父亲说:“儿子啊!我们是靠乞讨为生的,因此现在你必须要出去自谋生计了。”父亲给了他一点最起码可以维生的东西后就让他走了。遇见佛陀后,他请求剃度出家。出家初期,他都由其他僧众供养食物,但很快地这些僧众就要求他自己负责自己的食物,因此,古冲又几乎活不下去了。

  当他与其他僧众一起托钵化缘时,总是障碍重重:不是轮到他时,施主已无饭菜剩下;但是若他排第一位接受供养时,残余的饭菜早已锼掉,害得其他僧众挨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佛陀便要他从此排在僧众应供行列的最后一个。有一天,佛陀叫古冲去清扫寺庙,他在打扫时发现许多食物,就这样他恢复了力气,得以不断努力修行,终于证到阿罗汉果。后来当他回寺庙时,发现已有人将那地方整理干净,因此他又不得不出去化缘。第一天,有一户有钱人家邀请佛陀和他的弟子到家应供,但待古冲赶到时,所有东西都已被吃光,他只好饿着肚子。隔天,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带了二个钵——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是为古冲准备的。吃完自己的饭后,他出去找古冲,准备将食物带去给他;但在半路上他遭到野狗的攻击,狗吃掉了所有东西。第三天,阿难宣布当天大家所得到的食物供养都要给古冲,但平常做供养的施主们不肯,因此让古冲又过挨饿的一天。第四天,另一位弟子目犍连又为古冲准备了一个钵,并盛满食物;但他在途中被一块石头绊倒,食物溅落满地被乌鸦吃掉了。第五天,舍利子带了两个钵和食物,但在半路上遇到鬼道众生,被他们耍神通将食物变不见了。第六天,舍利子又带食物去给古冲,但每次当古冲要把食物送进嘴里时,它就消失不见。舍利子只好亲身动手喂他,但这时古冲的嘴巴又怎样也打不开——不管舍利子使什么神通,他仍没办法让古冲吃到东西,而古冲的嘴巴也只有在过了用餐时间后才会打开。舍利子于是问古冲:“你身上最无法忍受的痛苦是什么?”古冲回答说:“我渴死了,请给我水喝好吗?”当古冲把钵托到嘴边时,一个有缘的灵鬼撒了一把灰在里面。当他喝完之后,立刻获得神通,腾空而起飞入虚空——当他示现完后便死了。大家问佛陀,为何已证阿罗汉果的古冲要死得这么凄惨?佛陀答道:“数劫前,有一户富有的人家常常供养波罗门,并布施穷人。当父亲死后,母亲继续行施这项美德;但做儿子的坚决反对,认为母亲若继续这样做,一定会把家财散光。儿子要母亲停止布施和供养,但母亲不听从。后来儿子结婚时,把母亲关在一个房间里,并且不给她东西吃。母亲哀求放她出来,并说她愿离开,但儿子相信,若其母离开必会把剩余的家财带走,于是继续将她关在房里达七天七夜之久,完全没有给予任何食物吃,直到亲友听到传言过来查看求证——他们发现妇人已奄奄一息快死了。当她向儿子要求水喝时,他给了一杯洒了灰土的水。妇人喝完这杯不干净的水后就死了。”

  然后佛陀开示:古冲的过去某世就是这个可耻的儿子。后来他堕生地狱整整有数千年之久,之后虽已上生善道,但仍继续受饥渴之苦,并在喝完掺着灰土的不净之水就死了。虽然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但仍要受过去生恶业的果报。

  为了让我们明白善业之果的成熟是自然而来、毫不疏漏的,佛陀又说了下面的故事:在佛陀的时代,有一户谦卑朴实的人家生了一个女儿。女孩长得很特别,不仅外表端庄——尤其特别的是,在她出生时身体还裹着一层白布衣。当她日益长大时,布衣也跟着变宽、加大。到了适婚年龄,她表达了想出离轮回世间的愿望,于是她的父母供养了她袈裟;但她向双亲说,若他们能答应协助她去见释迦牟尼佛,那么她就很感激不尽了。最后,她终于见到佛陀了,她请求佛陀为她剃度出家;当佛陀答应时,她的头发自然落地,而她的白衣也变成僧尼正式的五件式法衣。她非常精进修行,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陀的侍者阿难问佛,这位女孩前世曾累积何种功德,以致今生能成就证果?佛陀回答道:拘留孙佛曾有一世示现娑婆,每一个人都非常尊敬他。当时有一位和尚行脚过一个又一个城市,鼓励大家向佛做供养。有一位名叫达那卡的穷苦妇人与她的丈夫住在一间小茅蓬,他们只有一块布可以遮身,但由两人共用,所以若有一人使用它蔽身外出时,另一人便要赤着身子留在家里。有一天,达那卡遇到这位云游僧,后者告诉她行施供养的大功德利益。达那卡恳求这位和尚稍等一会和,她立即回到小茅屋对丈夫说:“遇去生由于我们吝于供养布施,今生才会如此贫穷困苦。倘若今生我们再不累积功德,来生一定又会因遭遇同样命运而受苦,因此,请允许我去做供养吧!”她丈夫欢喜地同意了,达那卡于是示意云游僧过来站在茅蓬外。和尚说:“把你所有的东西供养出来,我会为你祈祷。”达那卡回答:“我只有身上这块布而已。”于是她走进屋内取下蔽身的布,用手递出门外给那位和尚,并且心中知道别无其他选择,从此自己只能留在茅蓬内等死。和尚将供养送去给佛,当时佛正向一群王公贵族说法开法。和尚一到达,佛马上问:“做为供养的那块布在哪?”并把布拿在手里。一些国王误解意思,以为佛也变得如此贪重物欲,连一块破布都要。佛读出了他们的心念,于是说:“这块布的供养比任何你们曾做的供养都还殊胜。”然后他道出此供养的细节。一对贵族夫妻于是取下自己华丽的衣服和装饰,派人送去给那对贫穷的夫妻,好让他们也能来听法。佛后来传了无数的法,让许多人从轮回中解脱。

  释迦牟尼佛最后总结:“贫穷的妇人达那卡就是这位裹着白布的比丘尼的前生。达那卡由于清净发心的供养,使得她在九十一劫中,生生世世都覆披着白布——她再也不曾贫穷受苦。由于接受并聆听我的法教,以及发愿出离轮回所累积的功德,这位尼师已证得了阿罗汉果。”

  论藏说:“业力皆由轮回的一切所造;更具体地说,它来自十善业和十恶业所成熟之果。”

  十恶业

  (一)、身业

  1、杀生:为了赚取酬劳、或获取财富、或贪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生(人)。

  出于憎恨或欲置怨敌于死地的仇恨行为而杀生(人)。

  由于无明愚痴或祭祀之用而杀生(人)。

  2、偷盗:使用暴力。

  暗中窃取。

  鱼目混珠。

  3、邪淫:与亲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间有不正当之性关系。

  与他人配偶有性关系。

  与男或女之出家众有性关系。

  (二)、语业

  1、妄语:妄称已经有神通。

  言而无信。

  信口开河。

  2、两舌:公然大肆挑拨离间。

  故作有礼却暗中挑拨离间。

  破和合僧。

  3、恶口:恶言相向。

  公然指责他人之过。

  话中玄机,暗指他们之过。

  4、绮语:念诵不具功德之咒语。

  诉说无益事情(闲聊)。

  对非根器者传法。

  (三)、意业

  1、贪欲:对自己的身体、功德、财富产生执着,紧握不舍。

  对他人的财富产生嫉妒。

  对既不属自己,也不属他人的东西产生依恋(国家、地方……等)。

  2、嗔恚(破坏之欲):生于仇恨心。

  生于嫉妒、竞争心。

  生于怨恨心。

  3、愚痴(邪见):认为善业不会带来快乐,而恶业也不会导致痛苦。

  不信真理之道,因此也不致力于成就真理之果。

  认为根本没有佛、法、僧三宝。

  若我们不断造作上述十种恶业,必会生于地狱道。

  若偶尔犯作,便会生于饿鬼道。

  若非常少犯,则会生于畜生道。

  另外一种说法是,若人嗔念重,便会生于地狱道;贪欲重,生于饿鬼道;而无明业重,则畜生道不免。

  我们也可以如是说:若人对佛菩萨犯下罪业,便会堕于地狱道;若对父母或重要的人物造了恶业,便会投生饿鬼道;而对象是一般人的话,便会生于畜生道。

  之所以会造恶业的根本因素在于无明(痴)、贪欲(贪)和仇恨(嗔),因此,净除这些烦恼障便成为首要之务。

  自作自受

  业果永被造业者而非任何其他的人所受。若此非属实,则表示我们的业行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或我们受害于非我们亲自造的恶业——其实以上二者皆错。

  善恶分明

  善业或恶业必然会各自结成善果或恶果。例如,有毒的种子能提炼毒药,而药用的种子可取来制药。

  忽视恶小而为

  一粒小种子亦可长成大树,结出无数果子,因此,小小的善业或恶业也会产生巨大的结果。

  因果不爽

  除非我们用方法将业力消除或净化,否则即使历经百千万劫,它仍完整如初,直到有朝一日因缘成熟,再次开花结果。佛陀曾在经典上说:“火或会变冷,风或会为绳所捉,日月或会掉落地上,但因果永不会改变。”他又说了下面这个故事,证明我们绝逃不出自己的因果业力:从前有一个国王名巴哇瑾,他拥有八万四千位后妃,生了一千位王子和五百位公主。那时,花盛菩萨住于一处丛林中修行并讲经说法,有一天,他以其睿智和远见宣布因缘终于成熟,从此将云游四方,随机教化利益众生。其他的菩萨提醒他:“您年轻力壮、外貌无瑕,修行上又有成就,必将招致国王的嫉妒。您的处境将会十分危险。”花盛菩萨回答:“若我只顾虑到自身的安危,便无法护卫三世诸佛的法教;诸佛牺牲自己,完全无视己身存在才能悟道证觉——人只有在完全舍离对色、声、香、味、触等的执着时,才能真正保护法教。末法时期,若人能一次持定一净戒达一永日,则其所获功德将比虔信众生累劫供养如恒河沙数多之亿万诸佛美食、琼浆、宝伞、明灯等之所得远胜许多。”

  花盛菩萨于是四处云游,经过许多城市乡镇,为大家讲经授法而令九千万众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他来到了巴哇瑾国王的皇宫,为王说法开示了七天,其间他自己也严守斋戒。第七天,一千零八十六位后妃仅瞥了这位出家人一眼,便当下全都证入退转正觉;年轻少女也都聚集一起,向他献供,并领受法教。看到这位比丘的庄严宝相,巴哇瑾国王被自己的嫉妒心蒙蔽了双眼,认为比丘在向他的眷属传授邪道,于是命一千位王子去取花盛菩萨的性命,但被拒绝了,最后只有御屠嘎切答应去做这件事。王命嘎切用一把利刀将菩萨的手脚砍断、割下耳鼻并挖出眼睛,让他以后不得再以色欲之眼看他的妃嫔们。任务执行完后,由菩萨的身上向四方放射出万丈光芒,然后再摄回自身;从他的筋脉涌出的是牛奶而非鲜血;被砍断的四肢现出八吉祥记以及二十二瑞相。看到此景,王和他的眷属心中充满了不安。七天后,他们回来发现菩萨的身体并没有变为死亡的苍白颜色,终于明白花盛菩萨是位已证不退转地的不凡菩萨。巴哇瑾王哭泣道:“我造了极大的罪业,一定非下地狱不可了!”这时,有八万天神化现空中,更证实了王的恐惧不无道理。巴哇瑾王心中充满悔恨地说:“花盛菩萨请听我说,请速如满月般醒来。无嗔无恚的上师啊!请似艳阳般醒来。您曾累劫修持宽容,如今您的大悲和修行在何方?大慈大悲的人啊!请醒醒说话呀!”说完这番话,巴哇瑾国王将菩萨的法体放入棺内,旁边置满了药草、檀香、杜松和香料。大家为法体举行茶毗,并建塔供养骨灰、舍利。有九千五百万年之久,巴哇瑾国王每天做供养,并藉四力修行以消除业障。此四力是:忏悔力、修善力、弃恶力、仰止(三宝)力。国王死后堕生地狱,受尽极大痛苦;又经一百万劫,他的眼睛被挖了出来,手脚则被砍断——巴哇瑾国王的命运正显示出因果业力的丝毫不爽。释迦牟尼佛在故事之后向其侍者阿难说明:巴哇瑾国王曾是他某世的前生,而花盛菩萨后来则成为莲华师佛,也是无可匹敌的冈波巴的前生。

  因此,我们应了解并审慎处理因果与业力,想办法净除它,而非抗拒它!这点非常重要。

  十善业

  若舍离十恶业,它们便转变为十善业。在法道上,十善业包括:

  (一)、身业

  1、护生。

  2、广大布施。

  3、持戒。

  (二)、口业

  1、说真实语。

  2、为不和之众说调和语。

  3、说柔软语。

  4、说具义语。

  (三)、意业

  1、生起赞赏、感恩、满足的心。

  2、对人仁爱慈悲,乐意相助。

  3、培养正确知见。

  以上之根本原因乃建基于贪、嗔、痴之净除,因此,我们要拓展这些心灵上的功德,才能为己、为他寻得安乐。人若能修十善,便会投生人道或天道;除了修十善,又能生起出离心的话,便会证得阿罗汉果;而除了上述之外,若能再发菩提心,则必会开悟成佛。

  三种众生:

  下根器者:只图轮回的欲乐享受者。

  中根器者:虽愿离轮回,但纯为己利者。

  上根器者:具出离心,具为一切众生修菩提心者。

  修慈悲观以培养真诚

  若我们能对一切众生具大慈之心,会蒙受无量利益,因对众生具有慈悲心即是对诸佛献供。一切众生会想亲近我们、保护我们,如此,我们不但为自己带来安乐,更能利益整个周遭;我们不会受暗器或毒药伤害而痛苦,愿望也会不费力地就自然实现,临终后并会投生善道。

  修习慈悲心后,除了不再执着于本身的利乐外,更是一心只为他人。慈悲是一种希望众生皆得安乐及乐因的发心,目标乃是祈求一切无尽无余众生的福祉。有关这方面,佛陀讲了一个慈悲甚至可逆转恶业的故事:在古代的瓦拉那西,国王强具托(意为“慈力”)为一切众生修习慈悲观。此时,有一名叫卫斯拉瓦那的灵鬼和他的眷属来到了瓦拉那西,但没有人依礼供养饮食来欢迎他,他很生气,为了泄愤,他将怒气化成一阵瘟疫,因而病死了上万的人。国王强具托眼看着他的人民受苦,心中非常悲伤,便和他的臣子们修慈悲观,藉此功德力将瘟疫平息了下来。有一天,当国王正穿过一座花园时,遇到了化为婆罗门的卫斯拉瓦那和他的随从们,其中一人并代为发言索求食物,说明已经挨饿好几天了,国王遂要求他的侍从准备新鲜的食物,但是先前发言的那个人插嘴道,他们只吃新鲜的生肉。强具托王陷入沉思,心中想着只为满足某人的口腹之欲而杀生是否恰当。他决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要求御屠切开他的筋脉,将肉切成薄片拿去供养婆罗门;但御屠拒绝为王切肉放血,于是国王自己动手,并拿去供养婆罗门。当大家正高兴地享用美味时,国王为他们开示一切有情生命的珍贵,因此不应任意伤害他们;他同时也为卫斯拉瓦那讲说五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

  佛陀开示完后做功德回向,然后向他的弟子们如是说:“强贝托王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而发的。诸位若能遵循慈悲的典范,严守五戒,必能证悟成觉。”佛陀在故事讲完全后向众徒透露,他的过去某生即强贝托王,而他的五名苦行者的弟子在过去世是卫斯拉瓦那和其随从。

  在我们对一切有情修习慈悲观时,首先要回想累世的母亲对我们的慈爱。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就像一只小虫子全须依赖他人,之后,母亲辛苦养育我们:给我们衣服穿、找地方蔽身、事事都想让我们高兴,甚至在她本身不富足的时候也会想尽办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她给孩子的东西都是经过劳力辛苦获得的。母亲照顾我们不受水火伤害、碰撞跌倒等种种危险;她担心我们的健康,也关心我们的一切:出生时,我们什么都不懂,母亲教我们说话;当我们结结巴巴说出第一句话、会走第一步路时,都让她欣喜若狂;她监督着我们的教育,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成为顶尖拨萃之人。

  若有朋友帮我们一点忙、给我们一杯茶喝,我们就会觉得很感激,那么,想想母亲为我们做这么多,我们又该如何感谢她呢?

  然后,我们要再想想看,我们已在轮回中流转了无数生,因此,一切众生都曾在此生或他世生为我们的母亲,一切众生也都曾对我们非常慈爱,所以我们要修慈悲观以为报答: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及乐因。接着,我们要将对母亲的慈悲扩及自己的亲戚、朋友,然后是同胞,而最终则普及于法界一切有情——甚至是仇敌。吉天颂恭尊者说:“若你无法忆起母亲的慈悲恩情,就想想一位至友吧!然后由此向外扩展。”

  慈悲代青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及苦因的愿力。倘若你的母亲或至友正在急难中,你便有责任拉她们一把;即使你的母亲是个疯子,你也一定要帮忙。同理,你一定要度尽受三毒烦恼障污染的一切众生;可能的话,一定要改正他们的知见。

  若人对一切都具大慈悲心,便能证到佛的功德,好比佛自己说的这个故事:在印度的瓦拉那西城出生过一个小孩,他的父亲是个船长,但在一次寻宝的航海中遇难死去了。孩子的母亲从未向他提起其父亲的职业,深怕他也会到海上工作而遭溺毙。孩子非常尊敬母亲,但有一天当他了解到真相后,便向其母表示要上船工作的意愿。母亲抓住了孩子的后脚跟,泪眼婆娑地哀求他不要去。孩子动了怒,对着母亲的头一阵猛踢,但母亲依然祈求孩子不会因伤害她而受到报应。

  在一次航行中,年轻人的船被鳄鱼撞坏了,他漂流到了一块陆地,在那里,他受到许多美貌仙女的招待,供养他美食、妙饮、锦衣和财富;在那之后,不管他到那里,都受到更多仙女更热情丰盛的招待。最后,他到了“铁城”,但当他一踏入后,身后的城门马上关闭,且上了拴。他通过重重大门,最后看到了一个可怕的景象:有一个巨人头上顶着一个正在转动的铁轮,这巨人正在吞喝由头上渗出的浓血。札欧布莫(年轻人的名字)问巨人为何受如此悲惨的折磨?他答道:“因为我伤害了我的母亲。”札欧布莫马上了解到业力已将他带到“铁城”,因为他也曾踢母亲而伤害她。

  此时天空传来一阵声音:“把被绑的松开,未被邦的立刻绑上。”刹时,头上有铁轮的巨人被放开了,那转动的铁轮移到了札欧布莫的头顶,他开始接受可怕的痛苦折磨。他问:“铁轮在我头上要转多久?”天空传来的声音回答,轮子将紧紧定在他头上六万年。札欧布莫又问:“是否还有其他人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回答是任何伤害母亲的人都会受同样的苦。札欧布莫由于受折磨,遂对其他众生产生了很大的怜悯心。他发愿:“愿我承担一切有此业力而同受铁轮之苦者的痛苦。”札欧布莫刹那就解脱了,轮子浮在空中约有一棵棕榈树高的距离;之后他就死了,并投生到兜率天。

  佛陀接着说明,他在过去某生即是札欧布莫。在发现母亲隐瞒真相前,他将所赚的钱都给母亲,自己亦觉得十分快乐;但对母亲拳打脚踢后,自己就吃尽苦头。

  终生修习慈悲观是证悟菩萨道的方便法门。慈悲是诸佛智慧的本质,也是能将一切化为良药、治疗心疾的甘露——它是驱除无明之暗的智慧光。

  菩提心可指引证悟成觉

  皈依

  发菩提心之前,我们必须接受皈依,但具大法力的世间神鬼,如山神、树神、天神、龙神等,或自己的父母、亲人,都无法授与我们皈依,原因是能授与皈依者必须自身已离一切恐惧、痛苦,以及痛苦和无明之因。凡夫无法避免恐惧、无法成为皈依的对象,而佛是已完全净除无明、恐惧和痛苦者,法是证觉的唯一之道,僧则是修行道上唯一的法友。大家常有这个疑问:若人在皈依时心存疑虑,是否仍会受到庇护?答案是:在此情形下,即使由一位具德的上师授与皈依,也不会得到三宝的庇佑。因此,人若要接受皈依,就必须全然地无疑无惧。

  皈依的功德力在佛陀的故事里可以看出来:当佛陀在灵鹫山上时,当地住着一位名叫巴贝的人,他是一群嫉妒佛陀教法的外道道师的虔诚徒弟。这些持有邪见的人怂恿巴贝说:“那位叫佛陀的人有如遍知者般骄傲,他已经把很多年轻人变成了尼姑与和尚,这将对我国不利,所以你必须要这么做:在你家外面挖一个洞,在洞里生起一堆火,然后找一张薄薄的草皮覆盖在上面藉以掩饰陷阱;接着,办一场午宴,把食物都洒上毒药,再去邀请佛和他的随从前来赴宴。如果佛如他自称的是一个遍知者,便会预知危险而拒绝参加;否则,他和他的随从将不是被火烧,就是被食物毒死。”

  隔天,巴贝邀请了佛陀和他的随从前来午餐,佛陀知道要调伏这户人家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便接受邀请。巴贝返回家里,相信佛接受邀约正表示其自称的遍知全是假的;但巴贝的妻子把他所做的事全看在眼里,心里感到很害。她说:“倘若你杀死了佛陀,你一定会非常悔恨的。”巴贝深怕妻子会把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将她反锁在小房间里。这时,佛陀在灵鹫山上指示阿难:“虽然平时都有我的弟子在前引路,但今天任何人都不要走在我前面。”说完,佛披起法衣、拿起食钵,便和他的随从往巴贝的家走,一路上大梵天和帝释天也都护随着他。

  当佛陀到达拉加嘎哈时,大地震动六次,群众均感敬畏。眼见佛陀就快到达巴贝家时,有一位在家居士哀求佛转身回去,并提醒他巴贝有意陷害他。佛陀回答:“你想火会伤得了我吗?当我生于畜生道时,都曾避开火灾的危险;现在我已证悟,火还会对我造成什么伤害吗?由于我已净除贪、嗔、痴等三毒之火,因此一般的火无法伤我。”

  当佛陀的金足踏上覆盖的草皮时,地上的洞马上化成一个开满莲华的池子,许多蜜蜂围绕着嗡嗡作响,天神洒下成罐的檀香,群众心中充满了神奇。这时,巴贝和他的假道师们一直躲在屋内。巴贝的妻子听到群众的欢呼声,深怕巴贝诡计得逞,于是把门撞坏逃了出来。当开满花的莲华池映入她眼中时,她刹时喜极而泣。佛陀越走越近巴贝的家,巴贝心里一阵恐惧,毛发都竖了起来,最后他跪倒在佛陀面前说:“如来,我因误交了法友而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请原谅我由于邪见而产生的一切作为,将来我再也不会犯作任何恶业了。请留下来吧!我会再准备没有毒的新鲜食物供养。”

  佛陀回答道:“你不必另外准备食物了。即使当我生在畜生道时,毒害的危险也对我毫无影响;现在我已证悟,任何危险的东西更是不可能再伤害我了。在你分发食物之前,先念这些句子:‘贪、嗔、痴为轮回之三毒。佛已净除三毒,更将摧毁三毒之力;法乃清净无毒,以佛法之力,毒将被净化;僧伽净极无瑕,以此殊胜僧团之力,毒亦将被净化。’由于我——佛陀——轮回中之无可匹敌者,已完全证悟,故毒害无法侵我;由于圣法——最圆满的法教,以清净而着,故毒害无法侵我;由于僧伽——最殊胜的众合,乃净极无瑕,故毒害无法侵我身。贪、嗔、痴三毒造成众生的烦恼业障,藉由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力量,人心才能完全免受三毒的侵害及污染。”佛陀就此将食物里的毒净除,而巴贝也皈依了佛陀。他记住了这些句子,每天念三遍并做供养,从此被佛陀调伏而成为他的一位虔诚的弟子。

  任何人要做皈依前,都必须先了解轮回是痛苦的,并对能庇护我们免于痛苦的三宝生起信心。佛陀是三圆满身(法、报、化)的化现,已完全净除任何障碍,圆满了智慧和慈悲,具足一切殊妙功德。

  佛法包括三种层次的法教,均由诸佛菩萨之智所证,实为道之真理、离苦之真理。

  一切曾发愿欲度众生者,皆列属为僧伽。凡夫僧指较四清净僧、尼之层次更高者,而圣僧则指一切已出轮回之证悟者。

  不过,究竟之皈依即是佛,因为他是法身、是智慧的本体、是法的圆满表现、是僧的究竟境界,他离于生、住、灭,完全清净,无任何染着。佛如一位医者,法如治病良药,而僧则如护士。就像医生诊断病情和病因再开出处方治病一样,佛陀也宛如一位医者,说出轮回中各种层次的痛苦及其原因,并教导我们佛法,帮助我们脱离痛苦,得到安乐。譬如由护士处取得药物一样,我们也经由僧伽获得指导修行。若我们能如实遵循法道。将远离痛苦,达到勇猛无惧的境界。

  想受皈依戒的人必须向一位现世的上师求授。受了皈依戒后,有以下数点很重要:不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对三宝做身和意的供养;吃、喝任何东西前,要先做供养;不以放弃皈依戒做为交换或保身的条件。

  藉由佛、法、僧三宝大悲大智的功德,我们要反覆接受皈依戒。

  在皈依佛以后,我们就不要再皈依世间鬼神或具有法力的神祇,因为他们还未净除无明,其智慧仍不足以帮助他人解脱痛苦。

  皈依法以后,我们不要伤害任何有情的生命。佛法是对治暴力和无明的良药,若我们无法对他人有助益,至少也不要伤害他人,因为就如我们喜爱并追求和平安乐一样,一切其他众生亦然。

  皈依僧之后,我们就不应再与持有邪见(反对法道)或不信因果者交友来往。一般而言,法友是很重要的。一棵长在树林中的药草会将会将四周的植物转变为草药,而一株毒草也会将旁边的植物变成毒物——就像这样,若我们与善法友为伍,便会受到激励,修持进步;若与俗念重者交往,便往往会堕入红尘,忙于俗事。

  当谈到尊敬佛时,同时包括了视佛陀像和法照为我们的皈依对象;谈到尊敬珍贵的法教时,也指任何书写有关佛法的经典、法本和佛书等。平常我们不应将之置于地板上,若你看到一本佛书放在地上,想想看,那里面是一个殊胜的教法,包含了清净心灵业障、获得圆满智慧和慈悲的法门;有了这层了解,我们应将它放置在高处。

  我们也要尊敬僧伽,此指一切不同层次的僧伽,包括初入僧团和已得高度成就的大师们。他们都同样发心,誓愿证觉,也都有成就的一天。他们绝非普通人——我们应记住这点,尊敬他们,尤其是男女出家众。

  皈依的利益

  皈依后,我们首先进入了佛道。但佛法的本意并非仅把人变为佛教徒而已;由于佛的慈悲与智慧,他悟出一个领众生脱离一切无明痛苦障碍的法门,因此,皈依是我们接受更高的戒律以及密续灌顶的基础,也是一个清净前世恶业,获得庇佑免受人与非人侵害的方法,所以接受皈依戒并常念诵皈依祈请文是很重要的。藉此方法,我们可以达到所愿皆满、累积福慧资粮、与恶道绝缘、快速圆满证觉的结果。虽说轮回无尽,但我们亦可藉由皈依断离它,因此这是一条愉悦的道路。当我们学法修行时,有时虽也会遭遇障碍,但仍应怀喜悦的心情精进努力。

  精神导师(上师)

  皈依时,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师是很重要的。任何欲求成就开悟者都必须于一位精神导师的指导,因为一个人无法知道自己该如何去累积善业功德、清除业障——三世诸佛也都依上师指导始获成就开悟的。上师即如我们初到一处陌生地方时的指相协助,他是我们通过危险区域时的守护、是一艘船的船长,若缺少他,我们便无法度过轮回之海。

  精神导师共有四种:普通的上师、已证各种菩萨地,和已证报身、化身的上师,他们均依众生的根器而做应化。刚入门还未能与佛菩萨相应时,我们可以找一位普通的上师指导;当障碍多少已消除时,便能依止一位菩萨上师;当越过资粮道时,便能寻求一位已证化身的上师;而当已登上菩萨地时,便能追随一位已证报身佛的上师。这四种上师中,哪一种最为慈悲呢?当我们处于业力与烦恼的黑暗中时,根本看不见修证高深的上师的圣颜,因此,只能先追随一位普通的上师学法入道,再渐次开展智慧,终至有缘遇到一位修证较高的上师。依此而论,则一切上师中以普通的上师于我们的恩惠最大了。

  不同证量的上师具有不同的功德:佛已净除烦恼、所知二障,完全解脱,证得遍知,并获得两种智慧(如理智和如量智);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上师身心已清净,并在智慧的了悟上有所修持。

  普通的上师又分三种:第一种具有八种功德:持戒严谨、深入佛法、证悟教理、具大慈悲、勇敢无畏、宽大包容、无有厌疲、言语善巧;第二种具有四种功德:显密精通、具有智慧判断他人恶习之力、行作善行、具指出他人烦恼障之力并指导对治法门;第三种则至少须具有两种功德:了解大乘法教之义,并奉行菩萨道。在此基础上,一位金刚上师还须曾接受灌顶、深解生起与圆满次第教法,并守三昧耶戒;他可能还须具足许多其他更殊胜的功德。

  当我们观察一位上师,发现以上条件具足时,便应依止他。了解上师之珍贵,我们要对他恭敬、向他顶礼。当他进入室内时,我们要起立相迎,并时时策励自己。明师难遇,我们要向他供养食物、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例如医药和金钱等。视上师如佛,我们更要如那洛巴和密勒日巴一样,全然无疑无侮地承事顺从。而最重要的是要精进修行,以此供养,令上师欢喜。受法时,我们要专心一致,并以身、囗、意三门全神投入修行。若上师欢喜摄受,我们便有更大的成就证觉成佛。

  受法时,我们应发菩提心,观自身即是病人,而上师正是为我们除去病障的医生。当我们接受法教时,应以正确的观念将其牢记在心,并避免犯以下三种错误,如同倒置杯子、破损杯子、在杯内装进毒物一样。若杯子放倒时,便装不进任何东西;同理,心若不开,便无法吸收教法。若杯子有裂缝破洞,水便会流出;同理,若我们无法专注,便会将所学的忘失。若杯内有毒,倒进的东西不管多好喝都会受污染;同理,若我们具全贪、嗔、痴等来受法,法便无助于我们。因此,我们要以纯净的发心来接受教法。

  承事上师之功德

  依止上师的菩萨将不会堕生恶道、不会受损友之牵连,也不会由大乘法教中退转。此等之人将超越凡俗,很快证悟成佛。

  七支别解脱戒

  在受菩萨戒之前,要先受七支别解脱戒之任何一戒,此乃由于后者为前者之基础。例如,若你邀请国王到你的住处,首先你必须将房子上下打扫干净并加装饰,因为唯有如此才配欢迎一位像这样的贵宾;同理,要邀请一位名叫菩提心的国王,我们的心必须要完全清净,无任何恶念或邪念才行,因为只有在此情况下,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开展。七支戒条中又分为两类;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众的戒律。在家居士戒又名优婆塞与优婆夷戒,包括基本的五戒,即:不杀生(尤其不杀人)、不妄语(尤指修行上)、不盗窃、不邪淫、不饮酒。出家戒建立于在家戒的基础上,它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编按:新译“正学女”,旧译“学法女”)、沙弥、沙弥尼等的戒律。若想为自己和他人求得祥和安乐,我们必须持守这些戒律。行为举止若不依法,则不论我们多努力,都无法得到安宁。佛陀曾说过一个故事,它正显示出持戒的重要性:佛陀的过去某生中,在卡希卡的树林里住着四位高贵的众生:一只鸟、猴子、兔子以及大象。它们四位同喝一处。泉水,因此很快就结成朋友。

  有一天,它们决定要对其中辈分最高的致以最大敬意。为了断定个别的年龄,每一位都要回想当自己第一次看到附近那棵娘格罗塔树时,其树高多少。大象说:“我一定是最老的。记得当我出生时,树影斜映在我身上”猴子说:“我一定比大象还老。当我出生时,树高与我等齐。”兔子说:“我一定比你们二位都老。当我出生时,树才开始发芽,我还摘了一片嫩叶吃哪!”鸟接着说:“我比你们全都老。当我出生时,吃了生长在泉水之南的一棵树的果实,于是娘格罗塔树的种子从我体内排泄出来,所以我就把它种了。”四位便依此互相尊重:大象将鸟置于其头顶,兔子放在颈上,猴子则坐在背部。鸟接着说:“由现在起,我们终生都要持守五戒。”它们确实做到了,而且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这么做,鸟便教导一切有翅膀的,大象启蒙一切有尖牙的,兔子带领一切有爪子的,猴子则为一切有毛的众生宣说此项要义。

  祥和安乐的气氛弥漫全国,连国王和大臣都感受到了他们互相道贺。国王认为功劳来自他以佛法治国,国家因此而繁荣:王后认为此系因他们夫妻关系清净,不犯邪淫而带来的福报:王子们认为这是他们孝顺、敬重父母的缘故;而人民则以为这纯粹来自他们服从国王领导的结果。每个人对于国家强盛的原因均持不同看法,因此产生很大的议论争执。国王只好召来一位具大神通力者,他说:“国家之所以会繁盛并非你们的功劳。在卡希卡树林里住着四位伟大的众生,它们持守五戒,并教导其他族类也如此做——由于它们的努力,才会有今天这番景象;而国王和臣民也都因净守这些戒律,整个国家才蒙利受益。这些动物死后,都投生到三十三天。”天道之尊帝释曾欢喜赞叹地说:“由于大家互相谦恭敬爱,忍受林中艰苦的生活,更经由鸟的教导和持戒,天下苍生因而和睦安详地过着生活。”佛陀说出此鸟即是他过去世中的某一生,而侍者阿难是那只象、舍利子是兔子,目犍连则是猴子。

  因此,人若想在今生或来世无病无忧,一切平顺无阻,便要严守戒律。已入大乘法道、皈依三宝,并持任何一支别解脱戒者,都已具足发展菩提心的基础。

  二菩提心

  只有慈悲心、希望他人好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藉着法门将其彰显——此法门就是胜义(究竟)菩提心和世俗(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前者乃为明空不二、无所依缘障碍、离于言诠概念所指,而后者则包含了愿、行二菩提心。一旦发了菩提心,我们便不能舍离任何众生。

  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愿菩提心”代表一种证觉成佛的愿力,好比我们期望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而“行菩提心”则像实际启程前往这个地方。

  愿菩提心

  发菩提心时,我们要着重在两点上:证觉成佛(追求诸佛之净智),以及平等无别地利益一切众生。只要有众生之处,便有烦恼障;只要有业障处,便会有不同层次的痛苦产生,因此,我们要发愿解脱一切有情的痛苦。

  以下乃发心之四缘:视上师如佛、皈依大乘、发四无量心,以及累和福慧资粮。

  首先,我们观想前面虚空有一宝座,上有莲华和日、月轮,日、月轮上端坐着与佛无二分别之金刚上师,旁边为传承上师、无量诸佛菩萨、本尊,并全为护法所绕——观想他们都是慈悲与智慧的圆满化现;接着,我们按照大乘法义做皈依,也就是持守皈依戒直到成佛为止;然后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再做七支供养以累积资粮,即:广作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切供养以我们的根本功德和修行供养为最,包括生起、圆满二次第的观修。忏悔业障最重要的是要清净我们的发心,以及由于五毒所造作的诸种恶业,例如五无间罪等。我们可藉四力清净自己:忏悔力、对治力、舍弃力,以及依止力。

  忏悔力即反省自己已无止尽地造了多少恶业、受了多少苦,并认清远离恶行的重要性。好比人若不小心吃了有毒的东西,便会马上想尽办法清除它;同理,我们也要不计代价地让自己不再造恶业。

  对治力包括修习慈悲、智慧,观想本尊、持诵咒语——尤其是修习大手印。

  舍弃力代表认知恶业将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绝对避免。

  依止力包括皈依、发菩提心和接受灌顶。只要修行其中一项,都能有助我们清净恶业,因此,若我们能依法全修,无疑必能净除一切恶业。金刚萨埵本尊法是其中最好的净业法门。

  随喜他人功德则是对治嫉妒的良方。佛带领一切众生至觉悟之境,因此,我们要随喜赞叹其事业,以及其他一切人的善行功德。

  至于回向功德,我们要以自己和他人,以及三世诸佛的一切功德善业回向所有众生,愿以此之力,众生皆能解脱痛苦,证觉成佛。

  生起“愿菩提心”的利益是:当我们进入菩萨道时,便能接受菩萨法门,斩除恶行之根,成觉之种即播入我们心中。此外,我们还能获得无尽功德智慧,蒙诸佛菩萨欢喜摄受,利益一切有情,快速证悟成觉。

  建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行菩提心”的善果是:个人的善缘不断出现,并能以各种方便与事业利益他人。三世诸佛皆修此道而证觉是,是以此法门乃为成佛之所必需。若我们毁犯了菩萨戒,必无法利益他人,也无法证悟成佛,并可能堕生下道。

  “愿菩提心”的修习包括:不舍众生,常忆菩提心之功德利益,观菩提心乃成佛之种、满愿宝、为一切众生都能安身立命之处。

  若要增长菩提心,我们必须累积福慧二资粮,常生慈悲以开展菩提心。每天至少复诵一次菩萨戒条,并时时铭记在心。避免四恶,常行四善。四恶业乃是:对上师或证悟者说妄语,对他人之善业生疑并抱着遗憾的心态。毁,毁谤其他菩萨,为了己利而欺骗他人。四善业则是: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愿意对上师或成就者打妄语,带领众生行菩萨行,视一切菩萨是佛广为宣说其美善功德,以清净之发心无私利益一切众生。

  行菩提心(六波罗蜜,又名六度)

  我们藉着六波罗蜜多之修习而行“行菩提心”。“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多”则指横越轮回之海而抵达,也代表智慧度。它同时有证觉,以及达此所使用之法门的意义。六度圆满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度

  人若不行布施,便会遭受贫困之苦,投生饿鬼道。有一位饿鬼曾说:“我因太贪执于物欲,又不做布施,因此才投生到饿鬼道。”不修行布施的人是无法利益他人的,当然也无法开悟成佛;常行布施的人则一切具足,生活优裕,且不会投生饿鬼道。布施之修行有如引导我们来世转生善道的一位至友。每个人都期盼安乐的生活,但若无财富,要得到快乐是很难的,而财富之本来自布施。有了财富,我们才能帮助他人,消除他们的贫穷。若能以菩提心行布施,要证道就更无困难了,而平常也不必费心保护自己的财产或金钱——这些人自在无惧;反之,不做布施的人常担心别人会抢走他们的财物,因此紧紧抓不放,反而生起别种烦恼障,阻碍成觉之路。

  布施的定义是一个完全舍离一切私人所有的无执之心。密勒日巴曾说:“修行布施是对治悭吝最好的方法。”

  布施又分三种,即:财施、无畏施与法施。

  1、财施

  不净财施:把有害的东西给人,或为名望、嫉妒、竞争而做布施。因此,勿将武器、毒药之类的东西给人,也勿布施给心不清净的人,因为没有任何有益的结果。布施时,勿以嗔怒或蔑视的态度行之。

  清净财施:向需要的人雪中送炭,例如食物、饮水、衣物等藉此供养成就的上师、三宝、法友、父母、亲戚、受难、生病以及穷困之人。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故要不断地以真诚、恭敬和慈悲的心来行之,并将功德回向,愿众生都能离苦悟道。

  2、无畏施

  向被抢劫或受野兽攻击而处于危险境地中的人伸出援手保护、向病人施药、帮忙遇溺的人,并保护一切众生。

  以上之类别有助于维护此生。

  3、法施

  对法教有兴趣并对上师恭敬者,我们要教导他佛法。授法时要以清净心行之,不应期盼供养或提升自己的声望。心怀慈悲,而以智慧行之,希望他人的痛苦以及苦因消除。依众生之根器,无误地将佛的法教传授与他。法施可助今生与来世持住自己的心。

  为了帮助他人而行布施时,勿怀不舍或回报的心。帮助无量众生开悟成佛,你的布施行为也将转化为无量功德。除此之外,若你能以平等智慧行之,则一切都将臻于圆满。

  无任何期盼的财施,将得到更多的财富;除了自己能开悟成觉外,也能让他人一起证入觉境。布施食物,我们会获得健康的果报;布施衣物,则施者外表端庄华贵;布施油灯或灯具,会得明亮的眼睛;做无畏施,将不受邪灵魔障之侵扰;做法施,可亲见如来,清净一切业障。

  (二)、持戒度

  天人和人若无持戒,即使修行布施,也无法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他们无法遇到佛法,比盲人能看到的多不了多少;也无法脱离轮回,与跛子相较,毫无差别——若无持戒,则法道不全。

  行为举止严谨者将获善妙人身,远离八种逆缘缺失。行为严谨是一切的基础,好比土地让植物在其上成长,养活苍生一样;戒律也像这片土地,滋长佛的一切巨大功德。人若持戒清净,便能证得三摩地禅定的功德,一切所愿皆顺遂。持戒若严谨,人要开悟或亲见如来都无困难;它是我们所能找到最美丽的庄饰,也是一切安乐之根源。

  严持净戒者恒受所有大众的尊敬爱戴,而其功德是心境坚稳清明,不受烦恼障干扰束缚。

  持戒度共有三项,即: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等戒。

  摄律仪戒是将心系于佛法的一个法门,七支别解脱戒即归属此类,它意谓:避免一切不善的念头和行为。

  摄善法戒可使人在法上的心性圆熟,在学习和领悟上有长足的进步。我们要严守戒条、认真学习、领会教义、实证实修。还要恭敬上师,承事供养;照顾病者、关心老人;他人功德,随喜赞叹;他人辱我,宽容相待;一切功德,普皆回向,发愿证悟;供养三宝;修行专注,一心不乱;早晚作课;依止上师,清净己业。总之,我们要修行、保护并增长福慧资粮。

  饶益有情戒包括资助有益的活动、消除众生痛苦、示无知者法道、回报他人恩情、保护他人免于恐惧、赞助布施穷困、引领他人入法、尽满人生愿望、分享功德喜悦、尽己一切之力助人领会佛法。总之,行、住、坐、卧、吃饭、说话时,都要时时提醒自己,将戒律铭记在心。话语勿多,并避免过度犀利之言词;说话时,意思表达必须清楚扼要,对人有礼,不带嗔恚或拖泥带水。

  人不要对财富、名声存有依恋,它是嗔恨、自欺、毁德,以及挫败之根源。执着、贪欲就如梦中饮水,永远不能止渴,因此我们要恒保满足之心。我们所能度化众生的数目完全依自身的能力而定,而欲增长戒律功德的不二法门乃是修行开展俱生智、做回向,尤其要以无分别对待之平等心(或曰智慧)持戒。

  持守戒律之果为人,将达完全证悟;即使在轮回之中,也会得获宝贵人身,财富满足,受人与非人尊敬供养。

  (三)、忍辱度

  人若无忍耐宽容之心,嗔怒便很容易生起,并且摧毁由布施与持戒所累积的功德。《入菩萨行》说:“千万劫来藉由布施和供养诸佛等所累积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毁。”愤恨积在心中犹如身内藏着一颗子弹,痛苦难当、身心不得安宁,甚至无法睡觉。人起嗔恚时,亲朋好友也跟着受苦,不愿与他为伍;缺乏忍辱包容的人,魔障很容易入身干扰,阻断成佛之路。总之,当人发怒时,身心不安详,也无快乐可言。

  忍辱包容的人具有无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萨行》说:“没有比因嗔恨而起的罪业更重的了,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难为的了。”因此,我们要以各种方法稳固、确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乐(包括世俗之欲望),也一定能证悟成佛,圆满心性。

  忍辱的定义是发自慈悲、宁静的内心所带来一种沈稳、自在的感觉。

  它又分为三类: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忍等。

  1、耐怨害忍

  对曾加害我们者,生起宽容之心。若有人诬告我们,或以手脚、言语伤害我们,通常都会对我们以及亲人造成伤害,这时,我们便要修行忍辱。这表示不要让自己的心产生混乱,不报复,也不积怨。有人认为修行忍辱是认命的表现,但事实上,它是培养心中一股力量和明性的过程。

  另一个修行忍辱的法子是认清对方是受缚、无法自主的。例如,一个发怒的人用棍子打人,造成痛的感觉是来自棍子,而非那个人,所以该被毁的是棍子,但它本身并没有自由意志,全凭他人控制;然而打人者的心也非自主的,他完全受制于嗔恨和愚痴,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平息的是他的愤恨,而不是做出反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省自己的业力在整件事中所扮演角色——我们现在所遭受的伤害,事实上是源自于自己过去生的业力,也就是说,过去某生中,我们一定也造作了与此类似的恶业,以致今天才须自尝恶果,而且非受不可。

  另外,我们也要看看自己身体的弱点。倘若我们没有肉身,就不会感到痛苦,因此,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有肉身这个事实本身就构成了痛苦原因,我们也毋庸去责怪别人。

  我们应该再看看自己心灵的弱点。心总是想尽办法要保护身体,它拒受一切无常的事实,而且又很容易受伤。事实上,伤害我们的人正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教导我们容忍之道,藉此清净我们的恶业,增长我们的功德,引领我们更接近悟道。

  我们也可以藉此观想以修忍辱;此位伤害我者在过去生中一定曾为我的父母、亲戚、朋友,也一定曾非常疼爱过我,因此我不应以恶行相报;再观想他也具有无常之本质,任何时候都会遭遇到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怜悯他。我们可以再观想那些正在尝受三毒苦果众生的痛苦,我们要发菩提心消除它,愿一切都能离苦得乐。

  2、安受苦忍

  当人发愿修行悟道时,一切痛苦应以欢喜心来受,以涵养包容之心。各种痛苦中,尤其是男女出家众所受的有:常要找寻衣食的来源、承事三宝和金刚上师的工作艰苦、受法、传法、劳心劳力、修行辛苦;而且在清晨与黑夜,无论多劳累、多冷或多热、多饥或渴、身体多痛苦、精神多不好……,都要持咒修法。严重时,身体还要开刀接受手术。因此在成觉之道上,我们的确须要忍辱。

  3、谛察法忍:

  坚定毅力,以听闻学习深广浩瀚的法教。当我们听到有关佛、法、僧的广大功德时(注:佛的功德有:遍知、十力、四无畏、十八共法等),不应觉得不耐烦,反应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教法。在这方面,佛陀讲了下面这个故事:许多劫前,有两个伟大的苦行道人——仓偏哈和梅瑾,同住在一处丛林里。有一天,一位逃脱的盗贼经过,拜托两位修道人不要说曾看过他。当他逃跑无踪后,仓偏哈说:“我们真是进退两难了!若说我们看过他,他铁定有麻烦;若说我们没看见,我们又说了谎……。我们该怎么办才好?”梅瑾说:“我们不应执着自己的身体。”一阵子后,国王德弥畔和他的搜索队来到了森林里。当他问两位道人是否看到盗贼时,他们回答道:“大王,如果我们不曾看过自己,又如何看得见一个贼子?”不久,盗贼被发现了,被带到国王那里。国王不了解两位道人话中的意思,遂指控他们说谎,并令吏卒砍断他们的手脚。便梅瑾仙人对国王说:“王啊!大地之尊!若你找寻你自己时,哪里可以找寻得到国王呢?王自己是躲在他的耳朵、或鼻子、或舌头、或眼睛、或心中、或某个他处?”国王仔细思索这些话,恍然了悟无我之义,于是他为自己对两位道人所作的行为感到歉疚。知道国王有悔意,梅瑾说:“就如您领悟到了‘无’,我们也知道,事实上,并不真有手和脚这回事,因此也没有什么被砍断的。”国王接受了佛法,并请两位道人当他的老师。两位于是为他讲授戒律:“王啊!请仔细看清楚持守净戒的真实力量!以此力量,愿我们的手脚回来!”刹那间,两位行都者的手脚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于是国王对二者的修证完全信服,无一丝怀疑,而他从此便勤修身、口、意的尊贵戒律。不管他曾犯作何种恶业,但以其持戒以及二位老师的忍辱功德力,他看到了十方上千万的佛菩萨。佛陀讲完故事后总结说,梅瑾道人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无瑕眼如来;而仓偏哈道人也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梵天如来;国王同样在许多世后证觉,号大成就如来。

  若人为度一切众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将变为无量无边;若以悲智合修,则忍辱之戒将变得非常清净。忍辱之广大殊胜的修行之果将引领我们开悟证觉,也能身体健康长寿、富于声望,甚至当一国之君。

  (四)、精进度

  若无精进,我们便容易堕入懒散的缺失中,无法累积功德、度化他人,也无法证道成觉;若能精进,则我们的功德将如月盈般增长,也能摄收无量佛智宝藏,横越我执之山,快速成就,证悟成佛。精进的定义乃是对累积善德的一种欢喜发心,它能对治疏懒。闲懒之因共有三种:耽于享乐、轻视自己、无益之境等。

  贪图快乐包括好吃懒做、贪恋此生的一切、喜爱社交享乐,以及喜处种种快乐的情境——以上我们要全部避免。佛陀有次向他的弟子说:“人很快会接近死亡,此生的一切活动也会跟着停止,甚至佛的法教也会式微,因此,当你还有力气时,应尽全力努力精进。若你认为可以在死亡那一刻才修行的话,则一切都已太迟了。人或受衰老、或受病痛折磨时,根本无法想到佛法和修行,这就像蛇爬上你的腿部,或危险的火花碰到你的头发时,你会刹时跳开一样。舍掉欲乐吧!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寻求开悟,以及关闭投生轮回之门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了。”

  轻视自己的懒散包括自认能力不足、无法努力工作、认为辛劳终将无益。人必须避免这种错误的想法,鼓励自己朝开悟的路走去。倘若连小虫子都能辛勤努力且获得结果的话,则人更有可能开悟成佛了。观想你既已生人道、获得人身,并了解善、恶业之理时,只要你继续行于法道,便一定能证觉成就。

  今生和来世之痛苦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使用狠毒的手段对付自己的仇敌、留恋不义之财,以及只为今生投注一切努力等。因此,了解无常以及万物非实有之体性后,便能避免耽溺于此种无益之境、不做改变的懒惰。

  精进共有三种:披甲、摄善(修行)、利乐(谦冲)等精进。穿戴心灵的盔甲精进,众生若不尽证,誓不舍善德。我们不应只为某些或有限数目的众生,而应平等无别地为一切众生而精进努力。

  摄善精进代表清净一切烦恼障,例如贪、嗔等,令一切善业,包括六度,圆满增长。我们要不厌其烦地持续修行,充满自信地朝善业行去,如人在酷热中朝海边走去一样。不要因烦恼障、妄念或其他障碍而让自信心动摇退转,应保持心中无我,继续努力。无论在修行的路上有多大的进展,我们都不应有我执。修持精进时,我们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并支持与帮助他们了解佛法。

  利乐(谦冲)精进代表不以累积一点小善或功德而满足,应继续努力直到证悟成觉。任何只图世间短暂安乐的人都不会满足,更何况追求究竟安乐的行者?存着度众的发心,而以智慧、慈悲、空性修持精进,则此功德将变为无量广大殊胜。

  菩萨以清净的发心行精进度,将引领自身登佛证地;甚至在成觉途中,也会感到十分安乐,并获菩萨广大功德。

  (五)、禅定度

  人虽也修布施等,但若缺乏定力,其心会像被烦恼障之利齿咬住一般。心不沈着稳定,便无法证得神通,无法真正度化他人;人无禅定功夫,便无法得到智慧,更不用说开悟成觉了。有定力功德的人能证到种种悟境,对世间一切也毫无执着。人若有定力和智慧,能消除一切心的障碍,了悟法教真义,生起大悲心,将众生安置于觉境。

  禅定(三摩地)的定义是无念和专注。禅定的相反也就是杂念纷纷,它是由烦恼障,例如对家庭、财富、名利等的执着而起的——这些都应避免。人一旦对此生起执着,心无法平静,也无法出离轮回得获证觉;人对事物起执着便注定要不断受苦,因为从此便在冀求得到与害怕失去的恐惧中交替煎熬。想达到清净无念的功德,我们必须禅修,藉以增长定力——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检视自心以了解哪种烦恼障最重,继之,以正确的方法对治。

  对治贪欲执着,我们要对身体修不净观;对治嗔恨,则修慈悲观;对治无明,修缘起观;对治嫉妒,修平等观;对治我慢,修自他相换法;而通常对治烦恼障的方法,则是修禅以定数息。

  1、不净观

  人若对身体起执着,便应观其本质:肉、血、皮、骨、骨髓、胆汁、唾液、尿液、粪便等……,这些并没有我们可以执着的本体;再到坟场看看死尸,它们不是被埋、被秃鹰吃,就是被烧掉了,完全不具永恒不变的本质——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事实上,身体是一切污物的根源:干净的食物吃进嘴里变成秽物,连我们都嫌脏,因此没有什么好执着留恋的。了解以后,我们别再执着这个肉身,观一切都是无常,随因缘而变。

  2、慈悲观

  依照先前我们曾教过的,先观周遭我们最爱的人,想想我们如何希望让他们快乐幸福,然后再把这份心愿延伸到一切众生,以此消除嗔心。

  3、缘起观

  一切都缘于因和果——生、老、病、死的痛苦都建立在种种的因缘果报之上。由子宫出生的人共有十二缘起: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处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我们就这样在迷惑之轮中轮回流转。无明为一切缘起之根本,若将它净化,则其后的因缘也会跟着止息。

  我们的身体是由六大(元素)所组成的:土大形成骨、肉,水大形成体内各种血液、内分泌,火大形成消化、热能,风大形成呼吸,空大形成体腔,识大形成神识。以上各项若缺一,身体便不能存在,因此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4、平等观

  禅观自己所希求的平静、快乐与不受痛苦时,应知别人亦然,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世间和出世间的幸福。以此观之,便能平息嫉妒的心。

  5、自他相换法

  由于轮回众生只重视自己,才会受无尽之苦;而三世诸佛珍爱一切有情,才能证悟佛性。因此,我们应了解自惜是痛苦之源,而爱他才是一切功德之母。我们要放下我执和傲慢,穿他人的鞋子走走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此消除无明。

  6、数息观

  打坐时,我们采毗卢遮那佛之七支坐法:腿以莲华坐姿、打直背脊、扩胸、双手置膝上、手心向上、头稍下倾(收下颚)、唇齿闭合但放松、眼睛向下凝视二到三英尺处。

  身心皆放松,由鼻孔吸、呼气数息——气进出一次为一息。心要保持专注——这是禅修之支柱;专注代表浑然忘我,不复记得禅修之境界。吉天颂恭尊者说:“三世诸佛之路唯专注无扰尔。”若缺此项,便无法证觉。

  做数息时,可以先由一数到五,再由一数到十五,接着由一数到二十一。数息中间若被杂念打断,便要重新来过。这项技巧慢慢娴熟稳固后,再观出息时,气由丹田往上顺着鼻孔出去;而入息时,则气由鼻孔吸入沈进丹田。做数息观时,若中途受到念头干扰,便要把心带回,重新专注在呼吸上。利用以上不同法门练习,我们可将心带入平静沈稳的状态中。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止息法门,但行者应请教自己的上师为为佳。

  三摩地共有三种:解脱三摩地、摄善三摩地、利乐三摩地。

  当人达到一心不乱的专注境界时,便能由烦恼、沮丧、焦虑、紧张等压力中解脱。此时身心调伏,不再造业,达到无上安宁,无任何烦恼障,对世俗一切不再执着,心也不再依附外境,而能完全领会解脱三摩地之法益。

  声闻、缘觉和佛的无上功德——尤其是无尽的慈悲与智慧,都是藉摄善三摩地而证得。

  利乐三摩地包括:依照佛法尽满众生愿望,为众生解除痛苦、开示法道,保护众生免于恐惧,利用止观法门带领众生悟道。止息为藉由禅定达到心定的境界,而内观是在“止”的基础上完全了悟自己的心性。

  若以智慧、慈悲和空性修三摩地禅定,其功德将变得非常殊胜、广大无边,令人开悟成佛;且在证道过程中,也能得到人与天人内心的安宁轻安,无任何欲执——虽无希求,也会获得轮回世间一切的福报。

  (六)智慧度

  若不修智慧度而只修前五度,我们还是无法自轮回中解脱,因为人有如一位盲者,没有获得指引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智慧引导其他五度至觉悟道。基于此因,有些人认为独有智慧度便足矣;但事实上,所有六度都是必要的。若无智慧,则人无法解脱轮回;若无法门(其他五度),众生会落入声闻涅盘,无法证悟圆满佛性——它们就像一只鸟的两只翅膀。

  人若精进修行前五度,则智慧自然增长;若精进修行智慧度,则前五度之修行必将更为进步——智慧可无缺失地洞视一切诸法。

  智慧共分三种:闻慧、思慧、修慧,也叫做相对智、究竟智、平等无二智,或又称为通达知识之智、超越轮回之原始证智、超越轮涅二境之大证智。

  普通知识指医方明、因明(推理)、声明(语言)、工巧明和建筑。超越轮回之原始证智乃声闻缘觉佛之禅定智慧,或曰对五蕴(不净、痛苦、无常、无我)之本质的证悟。超越轮回、涅盘二境之大证智乃闻、思、修(大乘法)之总智,它也是对遍处空性、超越概念束缚之证悟。(在“大手印”篇将做简短开示)

  金刚乘教义

  我们在六波罗蜜多的基础上还有金刚乘,它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费小力气即能圆满修行、亲证佛性的方便道,因此它也叫做“转化之道”。透过本尊灌顶,我们与本尊合一,凡夫之见因而清净。本尊是行者个人特别的精神引导,与他合一不分,由他带领行者开悟证觉。因此,当我们观想证悟的本尊时,我们不应仅是想像或忘我般地祈求而已,而是更应了解本尊实际上已在我们之内并与我们合一——这也是一个完全唤醒我们心智、证悟圆满佛性的法门。

  讲到观想,有些人说他们无法把形相观想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还未与实相相应,所以不习惯这种修法,但若持续下去,则并非不可能达到的。一位出家师父也必须长时间练习作观想,锲而不舍地努力使他的心更稳着清晰,这样经过几年后,他便能很容易做观修了,因此,这只是一个时间和努力上的问题而已。如果禅修那么容易,我们便不必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做闭关了;由于人心如此难驯,所以许多大成就者上师几乎终身都把时间花在闭关上。任何真心想脱离痛苦的人都必须全心全力朝这些修行努力——尤其是那洛巴六法,因为它等于是密续教法的萃取菁华。

  另外,观想是超越文化的,而它是否明晰,完全依个人心的清净程度而定。当我们修这种法时,心中保持平静和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平静指的是心的稳着,清净则指作观想时的智慧。本尊非有实体,而是透明与空性无二、完全清净无任何染着的。修金刚乘法时,一定要接受灌顶、口传和实修上的开示,这点很重要。

  上师相应法之四身

  佛陀圆满证悟,他具有无量智慧与无尽慈悲的本质;为了度化一切有情、带领众生安置于觉境,他依众生各种根器而化现各种不同的身形。佛基本上有四身:化身(应化身)、报身(法乐身)、法身(自性身)、法界体性身(任运身,亦即三身之一体)。我们应观自己的根本上师是佛之四身的化现——在金刚乘的法门里,这点至为重要。经典上说,若我们视自己的根本上师为一凡夫,不可能获得任何功德;若我们视他为菩萨,有可能得到一些成就;若我们视他为金刚总持,便能证入金刚总持的境界。上师相应法的四身,是一个观视自己的上师并与他合一无二的法门。

  虽然我们有佛的法教,但若无一位具德上师的指引教导,我们还是无法了解其义理以及修行方法,因此,上师是一位教你如何证觉开悟的人。

  大手印

  一切轮回涅盘都涵括在大手印之内,而大手印是一个了悟诸法本质的法门。我们的心受无明迷惑所障,因此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我们总是在盼得惧失中感到迷惑、痛苦,但这一切的外境其实是来自我们的自心本身。透过大手印的学习和实修,我们才能了悟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所看见的也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射罢了,以此,我们便能在内心获得究竟的宁静。

  轮回中的迷惑以及一切过患的根本原因乃是无明。无明产生了两种自我:人我以及法(现象)我。人我形成了“我”以及“我的”观念——我们对“我”生执着,因此排斥“他”的存在,如此的烦恼障又让我们造了业,而一切恶业都是轮回痛苦的根本原因。

  “自我”来自何处?它存在我们的身、心或名上吗?身体由四大(元素)组成:坚实物来自土大、体液来自水大、体温来自火大、呼吸来自风大——这四大元素与外在现象所能找到者相同。既然外在现象无自我,四大元素亦无“我”之存在,那么“我”存在心里面吗?没有人曾看过心,它既没颜色,也没形状、大小,因此,“我”也不存在心里。“我”存在名字上吗?人的名字是暂用的,它也不具实质,因此,“我”也不存在名字上。

  至于法(现象)我,有些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具体真实的存在,倘若我们将它分析至最小的分子,可以发现它们并不单独存在。既然现象也不存在,那么法我又如何存在?以此方法分析自我是否存在,便能消除本身的无明迷惑,对众生——尤其是还未了悟佛法真理者,开展出清净的智慧与慈悲。

  修习大手印前必先完成前行和净业的修法,并具备一个清明宁静的心——这点很重要;然后,要找一位具格的上师。当人证得内在智慧时,便能消除执着与恐惧。修行智慧成就者有觉性可净除烦恼、培养心力,心也确实变得如山般坚稳、如海般深沉、如虚空般广大,之后,人能出生离心,全心全意投入修行,得到真正的祥和与快乐。

  功德回向

  任何获自学习和修行的法益,我们都应与一切众生分享,一起证等正觉,正如一颗水珠落入海洋与海水混合,除非海洋枯竭,否则永不干涸一样。我们的成就亦如是,若能回向一切众生,便能与众生的功德相融,直至证悟前,永不漏失。因此,任何法门都要包括发菩提心、本尊观修、上师相应、大手印以及功德回向,而其中最后一项乃是整个修法中最重要的一环。佛的所有法教都包涵在大手印的五支殊胜道里。

  五道

  当我们发菩提心渐次学习修行时,便会历经以下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资粮道

  人若为证得智慧,积聚福慧二资粮而发菩提心,进而由上师处学法便是行于资粮道。在资粮道上,行者集中在四念处、四正勤,以及四神足之修行。

  四念处即身、受、心、法等念处;四正勤(或译[四正断])是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神足则是欲、勤、心、观等禅足(注:原文为愿、精进、心,观等三摩地)。我们的领悟力将藉着这些修行不断增长。

  加行道

  当人在加行道的修行有成就时,智慧会大增并进入见道亲证智慧。在此道中,行者的重点在于五根与五力的修行。五根是信、精进、念、定、慧等根——被称为五根乃因它可摧毁烦恼障(注:[根]意为生圣道之根本)。五力与五根相同,仅是在修证的力量上较大而已。

  见道

  当人实证四圣谛法时便已抵达了见道,亲证无我之本质。在此道上,行者的重点在于七觉支(或译[七支菩提分])的修行: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觉支。在此境界中,行者生起大喜的感受,因为他已净除基本无明,能度更多众生,且更为接近佛性。

  二种修道

  修道包括世俗修道与究竟修道(注:原文为轮回修道与出轮回修道)。只专心一致地修行便是在世俗修道上修道。藉着世俗修道,烦恼障纵未根除也会止息,让人开展出如四无量念之功德。此道亦为究竟修道之基础。

  在究竟修道上,行者可获得轻安和特别的觉观,并能圆满证悟在见道上所获得的知见。行者在此道上修的是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在这种修道下,菩萨可藉六波罗蜜多的学习与修行而成就十地,已登菩萨地者可具足了悟实证广大殊胜法教的功德。

  究竟道

  已圆证究竟修道时,行者便能证悟佛性,修行上已无任何障碍或尘俗之行为活动,而完全稳固的心也不再受妄念的干扰。行者了悟遍法尔之诸佛一味智。在此境中,行者完全断除了苦因,因此也不再受其果报。由于至此道已毋须再学习或修行,因此,行者进入了称为超越轮回与涅盘的究竟道(又称为无修道)。此时,证觉者便了悟无修之十法——它们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完全智慧、圆满智慧等之无修。

  此时,行者证得佛的无量功德,包括四身、四无畏、十力以及十八不共法等。

  有许多经典、法本都曾开示有关以上五道不同的道阶和次第,并详说随着每一次第所证得的功德、智慧。前面我们呈现给大家的只是一颗种子,愿能帮助行者了解佛法的基本概念,鼓励大家朝向圆满的修证。

  我个人觉得亏欠珍贵的佛法一个很大的恩情,因为它让我打开心窗看到实相。我尤其感谢过去、现世许多伟大的上师,他们牺牲毕生精力保存法教,并带领一切众生安置觉境。现在为了未来世的众生着想,护教的工作就要看我们的了。

  当我们学法、修法时,不要期盼马上净除所有的业障,而应学习如何以更积极的方式正对问题。由于我们极度依缘外境而产执着和恐惧,因此,若想得到无畏和喜悦,唯有藉着智慧与慈悲的修行,坚稳心性始能达到。

 
 
 
前五篇文章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死亡、法性、来生等中阴之直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大悲金光(四)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彩虹(五)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明镜(六)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朋友(七)

 

后五篇文章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追寻无瑕甘露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吉福之流——令世间依佛法而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止贡噶举传承之简介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谢言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序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