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难陀法师:佛法与你 第二课 什么不是佛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难陀法师:佛法与你 第二课 什么不是佛教

 

  佛 法 与 你

  Buddhism For You

  (第 二 课)

  什么不是佛教

  English by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Translated by

  Theravada Samadhi Education Association

  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达摩难陀长老英文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学会编译 佛法的精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一个犯了错或走入歧途,常会推卸说是别人造成的,其实一切都是自心所造。一切宇宙人生万法都是由心作主、主宰与创造的。

  正如牛车的轮子,一定随着驮车的牛前行;痛苦也必定跟随着心存染污与世情的人。

  正如鲜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凝固;恶业有时候也不会立即遭受恶报。但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恶业犹如潜藏在灰烬中的琥珀,随时都有可能突然地被引燃而变成大火,不可收拾。

  铁锈终将铁块腐蚀殆尽,心存恶念的人也终将摧毁自己。一个行恶的人必定会在两个世界中受苦------今生与来世。在今世遭受各种各样的苦,然后带着恶业往生,继续在来世受苦。

  作恶之人常会想到“我作了恶业”,内心当下就会受折磨,而且将来一定会受恶报,就算他跑到空中、海中、山洞里,都无法逃得了恶业的果报。

  因此,不论是为自己、为他人、或甚至是为了财富、地位、子女等,绝对不要做坏事。舍弃恶业吧!你绝对办得到!否则佛陀就不会这么说了。正因为我们都能办得到, 祂才劝勉我们「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一个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快乐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他常会想到:「我做了好事」,内心当下就安乐无比,乃至想到:「我的善业能生生世世得善果」,内心就更加快乐了。

  在生命的旅程中,信心是养分;戒行是庇护;智慧是日照;正念是夜灯;守戒能保护自己不受苦难,并引领我们过正当的生活。

  人们常常一不注意而忘失惭愧心、或变得莽撞无理、或伤害他人而毫无悔意;因此,一个人能谦虚恭敬、放下执着、身口意清净而最后开启智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出生时,口内就含着一支利斧,愚痴的人用它来造口业就会割伤自己,因此,大家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说好话,不要说坏话;说实话,不要说谎话;我们应该只说不会后悔与伤人的善语。

  一个人要善于护念身口意的行为,当我们想要做或正在做任何事时,要自问:「我做这件事是否会害自己、害他人或害双方?是否会引生苦果?」如果会,就不要做。如果已经做了,就要反省:「有没有使自己或别人受到痛苦?」如果有,下次不要再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以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于是他什么事都不做,这种人虽然不会犯错,但却不是圣人,而是愚痴无知的庸人。只有双手各持善恶的量尺,护念身口意行为,努力止恶行善、反邪归正、转染为净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自净其意

  心地不清净的人,人生道路将是崎岖不平而多灾多难;心地纯净的人,人生道路必是平稳顺心而安然无殃。

  一个人心里如果老想着:「他虐待我,他嘲笑我,他殴打我…。」而又抓着怨恨不放的话,他注定将愤怒难消。因为我们的愤怒不是别人造成的:是你自己内心抓着怨恨不放,才气个没完没了,只要你一念放下怨恨心,愤怒当下就烟消云散了。

  屋顶如果没盖好又不去修好,房子就会漏水;同样地,心如果没训练好又不调伏好的话,贪心就会偷偷地渗入心田,而一颗训练调伏好的心,贪心是渗透不进来的。追逐名利权情等欲望的人是愚痴的,因为这些欲望只会带来苦恼,而不会带来快乐。一块大岩石,即使狂风吹来亦是文风不动;而一个有智慧的人也是不为荣辱所动, 坚若盘石。

  一个心不安稳的人,必然烦乱躁动,到处攀来附去;而一个心灵安稳的人,必然是安详自在的。因此,能善巧地调伏自心才是有智慧的。

  一个连眼耳鼻舌身外五根都不能收摄的人,是不可能修行觉悟的,而一个能收摄外五根而又善调内意根心地的人,才能修行觉悟。

  正如一位卫兵,小心镇守城门,一位修行者也要善于守护自心远离内外的染污危害,不能有一念的轻忽。

  太阳光辉四射能让白天明亮起来;月亮柔光皎洁能让黑夜变得更美;军纪能让军人更显得威严;而禅修能让一位追求觉悟的修行者超凡入圣。

  有位大学教授向一位法师请益佛法,法师泡好了茶,帮他倒满杯子,然后又不停地倒,茶水四散流溢,这位教授最后忍不住便说:「茶已经溢出来了!倒不进去了!」法师见机就说了:「你的脑子就像这个茶杯一样,你满脑子都是成见妄念,如果不先将脑子净空,法水怎能进得去呢?」

  留意成见

  千万不要心胸狭窄充满成见,不只是因为那是一种顽固的现象,更糟的是,这样的封闭心态会障碍我们,不能觉悟真理,开拓生命的新境界。正如生命旅程的沿途风光是变化多端的,而一个旅人如果闭着眼赶路,那就绝不可能充实旅途的经历与体验了。我们要以崭新的眼界与敞开的心胸来研习佛法,不能盲目的闭门造车,对外多要注意其它教派诋毁佛法的那些成见,对内也要多留心,对那些自称是佛教徒却不明佛理之人所讲的理念或修学方法,不要轻易采信而草率地用它来评断佛法。

  听到自己不能信受的道理,不要轻易的拒绝而斥之为非理,因为,可能只是我们还不明白而已。如果您对事情很容易妄下评断,请您务必要把问题彻底弄清楚,三思而后行。

  佛法之光

  就人们所知,佛教是人们第一个精神力量,它将充满地域、语言、习俗、文明等各种障碍分歧的不同种族拉拢在一起。其动机不是为了国际贸易,也不是为了建立帝国, 更不是为了开疆辟土,而纯粹是一种完全无私心的付出,只为了帮助人们走入正道,趋向终极目标。以下是多位作家、思想家、学者与哲学家对佛教的赞叹—— 康慈.爱德华博士(Dr. Edward Conz):

  全亚洲人都应当以佛教为傲,不只是因为佛教的创立比其他西方宗教早5 个世纪, 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弘扬与流传过程中从来没有诉诸武力,也没有宗教圣战,一直保持其清净无诤的精神。

  威尔斯(H.G. Wells):

  人类历史中,佛教对世界文明及文化的提升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其他宗教。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如果这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宗教能契合现代科学,那必是佛教无疑。

  荷.葛拉汉博士(Dr. E. Graham Howe):

  佛教的圣光与其他宗教的圣光相比较,就像日光与烛光之比。

  钟.卡尔教授(Prof. Karl Jung):

  身为比较宗教学的研究者,我相信佛教是全世界大家所公认最圆满的宗教。

  以上只是你可能认识的名人当中的少数几个评语,他们透过没有成见的眼光检视了各种宗教,发现了佛教的殊胜独特。

  为了要让您认识这个伟大的佛教,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不是佛教』(我们在第三课讨论『什么是佛教』):

  佛教— 没有隐晦的教义

  — 非侵略性— 非盲目的信仰— 非偶像崇拜— 非悲观主义— 非诵念祈求— 非教条式亦非迷信没有隐晦的教义

  佛教绝没有为精挑或特选的信徒而设的特殊密法,佛教经典也绝没有隐晦的教义, 任何人都可以研习并且通达明白。

  非侵略性

  佛教是没有宗教狂热、压制迫害与盲目信仰的。二千五百年的佛教史中,从来没有以佛陀之名义,流下任何一滴血;也没有任何一位国王以利剑传播佛法,或以尖刀强迫别人改信佛教。

  佛陀是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传道者,从过去到现在,佛法能传遍整个世界,全在于它无与伦比的真实内在本质与法义之美善。

  在弘传与教导佛法的过程中,佛陀从不鼓励用侵略或降伏别人的方式,他认为最应该降伏也最难降伏的是自己内心的欲望及染污。

  一个人可以在战场上战胜一千次,征服一千人,但是那都不算什么,只有征服自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征服者。

  非盲目的信仰

  佛教从来就不要信众盲目信仰,修学佛法是要透过智慧生起信心而不只是信仰而已,一个佛教徒对佛陀的信心就像病人对医生、像学生对老师一样,全是因为他们能指示我们一条解脱之道。

  真正的佛教徒不会认为:只要皈依佛陀或信仰佛陀就能得到清净。一个佛教徒只要能在圣道上精进前行,自己亲身去修学体验,就一定能亲证佛法的真理。而行走在这条修学的圣道上,唯一需要的就是正知与正见,而不是单纯或盲目的信仰。

  非偶像崇拜

  虽然佛教徒礼敬佛像,但我们不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是是为了祈求个人健康、财富、名誉而树立神像;佛教徒礼敬佛像,并不是向他祈求精神与物质的利益,而是尊敬其所代表的精神与意义。也就是说,佛像只是代表伟大导师的悲智愿行而已。慈眉善目、安祥微笑的庄严圣像,能让信徒得到心灵的宁静,他们在佛像前鞠躬礼敬是提醒鼓励自己——下定决心遵循佛陀崇高的悲、智、愿、行。

  其他礼敬的修学仪式如供养灯、烛、花、香、果等,很多人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典礼习俗,其实这些亦有其深层的含意:供灯烛是要提醒自己要以智慧光明去除无明烦恼;供鲜花、燃香则是藉花与香的迅速迁变要我们从中体会到:精神物质等世间万法都是无常而瞬息万变。

  然而,这些礼敬的修学仪式并不是佛法中发展心智的直接或真正的修学方法。它们只是提供给初学者的一个方便助缘——主要是因为:初学者常常忘了佛法和修行,不容易念念提醒自己去修学慈悲心、清净心,以及用智慧观察人命无常、国土危脆等现象, 所以才建立了这样的方便法门。其次是因为:佛教信众聚会一处举行法会仪式,能够从中体会到同修情谊和一种团体的归属感,这些也能够激励他更加努力精进,迈向觉悟解脱之道。

  一个佛教徒要注意的是,这些不是向外偶像崇拜或祈求的仪式,而是一种向内修学自己的仪式,是要辅助我们提起正念,遵循佛陀的悲智愿行,如理如法的修行。

  非悲观主义

  我们常会碰到一些人说佛教是悲观主义而加以排斥。这是因为他们听了佛法中有关舍离、放下名利财物、与世间必然有苦等支言片语的教导,然后断章取义,才有这种误解或认知。

  佛陀从来没有抹杀或否定世间欲乐、幸福与物质财富,他也没有反对或不鼓励享受快乐,他只是鼓励大家过一种中道的生活,对于世间欲乐不要过分贪求无厌,因为那会造成我们眼前看不到的苦恼。

  另外,佛法也不是要你勉强去舍离或放下世俗欲乐及名利财物,而是你修学行走在解脱的圣道上,随着你精神层次的提升,机缘成熟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放下的。佛陀从不鼓励也不乐见我们只凭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放弃一切或出家,结果只会让人事后懊恼不已。

  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四圣谛,前两圣谛说明世间必有的诸苦及苦因等义理;第三圣谛阐明苦是可以止息、解脱是可期的;第四圣谛则提出了灭除世间诸苦的详细方法。对于人生抱着一种负面悲观的哲学及心理论述,并消极厌世,这种可以称之为悲观主义。然而佛教除了详细讨论苦的现象之外,同时积极的探究苦的原因及灭苦之道,追寻真正解脱,为芸芸众生开拓了一个生命的出路,因此,佛教是很务实、很实际、很实用、很……的,它绝不是一种悲观主义。

  在个人或公众的人际关系上,佛教主张人与人要和平与和谐的相处,佛陀不鼓励抗争,因此他说:

  战胜只会产生憎恨,而战败者又必然活在痛苦中,胜负到头来都是输家。何不跳脱胜负游戏的牢笼,过一个安详自在的喜悦人生!?

  最重要的是,一个佛教徒怎样表达对佛陀真正的尊敬?要依佛陀的教导,如理如法的修行——诸恶莫作;利益他人;听闻正法;自净其心。

  非诵念祈求

  一位佛教徒不会向佛陀祈求利益好处,也不会祈求佛陀特别或优先来救度他,佛法不是向外祈求,而是要靠自己禅修。禅修的方式可以颂赞佛德(念佛)或经典正法(诵经),也可以在内心对其它众生投射慈悲的心念(慈悲观)。但是,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背诵经典、苦行赎罪、不断虔心祈求、颂赞、画符、持咒、召魂,这些都不能获得解脱。」因此,请记得!所有这些禅修形式,目的都是为了向内转变我们的心,让我们达到更好更高尚的一种心灵质地,离开了我们的心,也就离开了解脱的圣道。一个想过河的人绝不能坐在岸边等对岸靠过来,他必须要自己筑筏、造桥或游泳过去。

  非独断教条式亦非迷信

  佛陀非常反对一般宗教利用信众恐惧无助的心理而让人陷入无知与牵强附会、为绘声绘影的迷信当中。它们独断严酷的教条主义只会让人们内心产生偏狭之见、不容异己,使世界充满不幸、不公、罪行与憎恨。

  佛法教导我们不自赞毁它,佛教不认为只有佛教才有真理,也不诋毁排斥其它宗教,不容异己是一切宗教最大的敌人。佛陀曾说:「不论是什么教派,只要它有真理, 我们就应当接受那个真理。」真理不限于任何宗教派系,不能因为教派之争,就为了否定而否定真理。佛教正是因为这种内在本质与法义的真善美而成其伟大。

  佛陀不鼓励没有意义的典礼仪式,因为他的修道生涯始终是切合现实人生与实际的生活,在现实的人生之外徒增一些无意义的仪式不仅浪费时间及金钱,更重要的是,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发展来说,这些仪式是阻碍我们更上层楼的脚镣。

  佛陀说:最尊敬他的人,就是最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的人。

  部份内容摘自‘禅骨.禅心(Zen Flesh, Zen Bones)’一书。澳洲.伯利肯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 1.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达摩难陀长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2. 佛陀的启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罗睺罗(Dr. Walpola Ruhula) 著

  3. 佛教的特质(Great Personalities On Buddhism) ——达摩难陀长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八)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七)

达摩难陀法师:佛法与你 第三课 什么是佛教

星云法师: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66 小动作

星云法师: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65 露营

 

后五篇文章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六)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五)

达摩难陀法师:佛法与你 第一课 生命的真相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四)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