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果硕仁波切:声闻乘道次第概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果硕仁波切:声闻乘道次第概述

 

  怙主果硕仁波切讲于2010年4月屏东大威德金刚火供法会

  佛陀弘法四十九年期间,曾于初、中、后三个时期分别四次宣说四圣谛的教法—对于苦谛(轮回中一切的痛苦)要认识它,关于集谛(导致痛苦的原因)要断除它;对于灭谛(涅槃的究竟安乐)要证悟它,关于道谛(证得涅槃的道路及方法)要修持它。因此佛陀住世弘法期间,共宣说了十二次四圣谛的教法。

  佛陀每次宣说四圣谛教法时,均以四种层次宣说,例如宣说集谛时,分为因(观苦果之因)、集(观招集苦果)、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缘(观诸缘成就苦果)四种行相分别讲授,由补特伽罗执着有自主的〝我〞(人我与法我二种执着中之人我执。),由此执着导致业与烦恼,由业与烦恼系缚众生于轮回中不断流转,因此,业与烦恼是行者需断除的对象。宣说苦谛时,分为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苦(观此身是苦)、空(观因缘所生故空)、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四种行相分别讲授。宣说道谛时,分为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如(道契正理,故如)、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四种行相分别讲授。宣说灭谛时,则分为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四种行相分别讲授,合称为「四谛十六种行相」。此为声闻乘教法主要之内容与观修方法,融摄了戒、定、慧三增上学,不只小乘行者以此为修持的依归,大乘行者亦须修持上述之内容。

  声闻乘的教法中,亦包涵了五道十地(「五道十地」,也就是资粮、加行、见、修与无学等五道,与见白(初见白净法之道)、种性(种姓无乱从此得故)、八人(阿罗汉为第一至预流向为第八圣)、见(最初现见人无我)、薄(欲贪微薄)、离欲、已办、独觉、菩萨地、佛地等十种地位。)的修持方法。就资粮道而言,当声闻乘行者对轮回生起不退转的出离心,即是具备了资粮道的证量。行者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之后,藉由持守戒律,获得三摩地的禅定力(止),在以此定力观修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梵文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人我空与法我空,进而达到止观双运,即具备了加行道之证量。当行者现证人我空的同时,即具备了见道的证量。若行者对于人我空的证量能坚固不断,即具备了修道的证量,修道的过程可分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等四种果位(又称为八向住:四向及四住果,分别为预流向及预流果,一来向及一来果,不还向及不还果,阿罗汉(应供)向及阿罗汉(应供)果。),这四种果位皆是行者对于人我空证量不断所获致的结果。行者入于预流果之后即是获致解脱的圣者,此四种果位可再细分为二十僧伽(《现观庄严论》〈一切相智品〉说:「诸顿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师子贤论师主张此二颂明说的僧众有:顿根、利根、信解、见至、人家家、天加家、一间、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全超、半超、遍殁、现法寂灭、身证、麟喻等十七项; 隐说的僧众有:预流果、一来果、阿罗汉向等三类,共计有「二十僧众」。)。

  阿罗汉由于修习人我空及四谛十六行相已臻究竟,最后可分别证得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阿罗汉虽断除了一切烦恼与业障,但因蕴体(五蕴和合而成之身体)仍然存在,故称为有余涅槃。待蕴体消失之后,仅剩以人我空所证悟之涅槃,即为无余涅槃。有余及无余涅槃皆是由持续不断的观修人无我而证悟,行者欲证悟人无我必须认知有漏(烦恼)的蕴体是由业与烦恼感召而得,随时都可能崩坏,所以是无常而非恒常存在。轮回中的有情众生因业与烦恼的牵引而取得蕴体,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现象无非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生老病死等显而易见的痛苦;坏苦:变苦,表面看似安乐,本质却是痛苦的现象;行苦:自出生之后即不断趋向坏灭,丝毫不能自主的痛苦。)。虽然天人没有苦苦,而地狱众生则没有坏苦,但在三界轮回中,自最底层的地狱乃至最高的有顶皆无法脱离行苦。所有的有情众生皆懂得远离苦苦,部分的众生明了坏苦不值得追求,但对于行苦却不易察觉与认知,但行苦却是遍及三界轮回的痛苦,因此,痛苦乃是轮回的本质。欲远离痛苦就必须断除引发痛苦的原因---业与烦恼,而业与烦恼乃是依附于补特伽罗有自主的我的执着。在大乘教法中,称此种执着为粗分的我执,欲断粗分的我执,唯有不断观修人无我,证悟人我空,才能断除业与烦恼,自轮回的痛苦中解脱。

  既然我执是引发轮回痛苦的根源,因此,行者必须思惟我执是如何产生?我执的状态为何?我执所执着的对象为何?我执具有哪些过患?我执是一种观念与认知,所执着的对象即为”我”或”补特伽罗”。佛教各宗对于如何断除我执,皆有各自的主张,我执可分为二种:一为俱生我执,一为遍计我执,俱生我执是最主要与根本的我执,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的执着,与佛教或外道的宗义无关。遍计我执则是与对于蕴体存在状态的理解相反,此种我执认为蕴体(肉身)是无常、可分割、依他因而生;但蕴体之外却有恒常独立存在且不可分割的”我”,执着我具有常、一、自主等特性,此即为遍计我执。

  俱生我执犹如国王,将蕴体视为任其使唤的奴仆;亦如水手由于熟悉大海,故将大海视为任其统御的领域一般。此种执着认为有常、一、自主的我,对于我的认知并非仅止于认定我是名言或概念上安立,是相对及依他起的;而是执着我是恒常自主独立存在的实体。此种对我的概念与认知属于宗义所提及〝遮〞与〝成〞二者中之〝遮〞(意指否定、破除,分为遮(否定)、能遮(能否定)、所遮(被否定)等三者。)。了解我执的对象与状态之后,行者在修学的过程中,经由破除执着我是常、一、自主等错误概念与认知,会产生空的见解;当对空生起定解之后,进而必须不断的串习空性,此为行者必经的修行之路。

  关于如何破除(遮)我执,在宗义中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若依法称论师的见解:由我是自主及我是自性有此二种层面来破除我执,由我是自性有的概念会引生我是一或多的逻辑论证。我执并不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行者内心中的见解或概念,当我们想起〝我〞时,内心呈现何种见解与感受,我们必须加以分析。由建立我空的概念,可以有许多方法来对治我执。若是俱生我执所执着的〝我〞是真实且有自性的存在,则会有二种可能:一者我与五蕴身(蕴体)是不可分离的相同存在,二者我与五蕴身是可分离的不同存在,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可能。若我与五蕴身是相同的存在,则当我是独立自主且有自性的存在时,五蕴身也必然是独立自主且有自性的存在,我与五蕴身是无二无别且具有相同自性,不可能出现我是独立自主的存在而五蕴身却不是独立自主存在的结果。然而,一旦五蕴身是独立自主的存在,则五蕴身即成为无因生,不需观待因缘而能独立自主存在,离开相对而进入绝对的范畴。如此,则与之前所述,五蕴身属于苦谛,具有无常的特质,是烦恼与业所感召的结果相违背。因此,五蕴身不可能是独立自主的存在,我与五蕴身是无二无别(是一非多)的论点即无法成立。

  既然我与五蕴身非一,则是否可以成立二者是相离的不同存在(是多非一)呢?若我与五蕴身相离,由于五蕴身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所组成,五蕴尚可再加以细分,如此,则原应是常、一、自主的我,也具有多种不同的特质与属性。依此种认知,五蕴各自分离坏灭之后,仍会有独立的我存在;若我无须依赖蕴身,则可以独自存在于花草树木、岩石山林等任何形体之中,此种论点与事实不符,故无法成立。既然我与五蕴身非一亦非多,所以能证成我并非独立自主的真实存在。此种无我的认知属于粗分的无我,行者由了知我执的错误及存在的状态,知道断除我执的方法,依此次第当能渐次契入断除细分我执的修持,如此循序渐进才能对行者产生真正的助益。否则,若略过对治粗分无我的修持,而由细分的无我--如中观应成派所主张的诸法无自性等教法开始修学,则可能仅止于听闻而无法理解,更不易对修行有真正的助益。犹如学生必须由基础的字母拼音学起,再渐次学习较为艰深的学问一般。

  以上所述是关于声闻乘修学道次第的概述,若就菩提道次第广论而言,属于下士道及中士道的修持方法,是声闻乘与大乘佛教共通的修持方法。但行者若基于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而修持下士道及中士道,由于菩提心是以"为利众生愿成佛"为目标,以此发心修持声闻乘的道次第即能成为大乘菩提道的不共修法。我们都是大乘佛教徒,所有的修学次第皆以大乘的五道十地而建立,对于声闻乘的五道十地则较少提及,相关的著作也较为少见。因而于此对声闻乘的道次第做简略的论述,希望能对诸位的修学有所帮助。

 
 
 
前五篇文章

果硕仁波切:尊胜佛母随许灌顶法会开示

星云法师:宽心·人生幸福课 7 如何突破困境

果硕仁波切:藏传佛教修行次第

果硕仁波切:大威德金刚火供法会上的开示

果硕仁波切:大礼拜的功德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宽心·人生幸福课 6 你会成功吗

果硕仁波切:十二缘起支

果硕仁波切:暇满难得

果硕仁波切: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

星云法师:宽心·人生幸福课 5 哪些人不能成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