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四、广所转得 |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四、广所转得
【论文】 一○·五四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四解所转得。 【述记·卷五十九】 此中有三:初、总举,次、别解,后、总结。此即初也1。 下、别解中,二果别故,即分为二2:就3涅槃中有二:初、总出圣人涅槃4体,次、别解释四种涅槃。初、总出体,即此文是。此简“菩提”,名“所显得”,文意可解。 言“真圣道”者,谓真5圣所起道,名“圣道”。妙观察智为“能断道”,解脱道位,正证涅槃,有加行心为希求故,若非断道,印证名“得”,通三智品,除成所作。若言证真理之圣道,于中唯正体智,非后得。此依“大”位,若通三乘,随其所应。由此涅槃,在缠未显,离障方显。故体一如,约显成别。 【疏翼】 《枢要》卷下云: 下明大涅槃体有二义:一、理三事:即于真如有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义故。二、体三事:三体各别故,合名大般涅槃﹝凉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寿命品〉之二云“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别抄”卷六中,引《瑜伽》卷五十〈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末云: 云何依施设安立﹝藏文作“phuv po gdags pa rnam par gz/ag pa gav z/e na/”﹞?谓有八种依﹝藏文作“phuv po ni brgyad po 'di dag yin te/”﹞:一、施设依﹝藏文作“gdags pa'i phuv po dav/”﹞,二、摄受依﹝藏文作“yovs su gzuv ba'i phuv po dav/”﹞,三、住持依﹝藏文作“gnas pa'i phuv po dav/”﹞,四、流转依﹝藏文作“'jug pa'i phuv po dav/”﹞,五、障碍依﹝藏文作“bar du gcod pa'i phuv po dav/”﹞,六、苦恼依﹝藏文作“sdug bsval gyi phuv po dav/”﹞,七、适悦依﹝藏文作“dga' ba'i phuv po dav/”﹞,八、后边依﹝藏文作“tha ma'i phuv pa'o/”﹞。 云何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藏文作“srog gam/ skye ba'am/ gso ba'am/”﹞、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藏文作“skyed bu z/es bya bar miv dav/ brda dav/ gdags pa dav/ the rnad du 'dogs pa dav/”﹞;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如是生类、如是种姓﹝藏文作“gav la brten nas miv ni 'di z/es bya/ rigs ni 'di z/es bya/ ris ni 'di z/es bya/”﹞、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藏文作“kha zas ni 'di lta bu z/ig za za/ bde ba dav sdug bsval ni 'di lta bu z/ig myov/ tshe ni 'di ltar riv/ yun ni 'di srid cig gnas gnas/ tshe 'di tsam z/ig thub ces bya bar miv dav/ brda dav/ gdags pa dav/ tha sbad du 'dogs pa'o/”﹞。 云何摄受依?谓七摄受事﹝藏文作“yovs su gzuv ba'i dvos po bdun te/”﹞。即自己﹝藏文作“bdag dav/”﹞、父母﹝藏文作“pha ma dav/”,〈意地〉第二之二卷二中以自己及父母为一摄受事﹞、妻、子﹝藏文作“bu dav chuv ma dav/”,〈意地〉第二之二以妻、子为一摄受事﹞、奴、婢、作使、僮仆﹝藏文作“bran dav/ bran mo dav/ las byed pa dav/ z/o was 'tsho ba dav/”,〈意地〉第二之二以此四为一摄受事﹞、朋友眷属。七摄受事﹝藏文作“mdza' bwes dav/ grogs po dav/ blon po dav/ be du dav/ snag gi gben mtshams nas rgyas par yovs su gzuv ba'i dvos po bdun po 'di lta ste/”,〈意地〉第二之二作“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其余三事为“五、宅邸肆事,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此中只说有情为所摄受事,未及营建诸事﹞如前〈意地〉﹝第二之二﹞已广分别。依此了知诸有情类有所摄受﹝藏文作“yid kyi sa las 'byuv ba bz/in te/ gav dag la brten nas sems can rnams yovs su 'dzin pa dav ldan par wes pa'o/”﹞。 云何住持依?谓四种食:即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藏文作“zas bwi ste/ kham dav/ reg pa dav/ yid la sems pa dav/ rnam par wes pa'i zas te/”﹞。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摄养诸求有者﹝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sems can byuv ba rnams gnas wiv 'tsho bar 'gyur ba dav/ 'byuv bar 'dod pa rnams la phan 'dogs pa'o/”﹞。 云何流转依?谓四种识住,及十二因缘﹝藏文作“rnam par wes pa'i gnas bz/i dav/ 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i yan lag bcu gbis te/”﹞。即色趣识住﹝藏文作“gzugs su gtogs pa'i rnam par wes pa'i gnas dav/”﹞、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由依此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生死随顺流转。 云何障碍依?谓诸天魔随有彼彼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藏文作“'di lta ste/ lha'i bu'i bdud de dge ba de dav de dag la brtson pa rnams la bgegs byed pa'i phyir be bar gnas pa gav yin pa'o/”﹞。 云何苦恼依?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藏文作“'dod pa'i khams thams cad ni sdug bsval gyi phuv po z/es bya ste/”﹞。由依此故,令诸有情领受忧苦﹝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sems can rnams kyi sdug bsval ba dav yid mi bde ba bams su myov bar 'gyur ba'o/”﹞。 云何适悦依?谓静虑等至乐,名适悦依﹝藏文作“bsam gtan la sboms par 'jug pa'i bde ba la ni dga' ba'i phuv z/es bya ste/”﹞。由依此故,诸有情类若即于此现入彼定,若生于彼,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sems can rnams 'dir yav sboms par z/ugs wiv/ der yav skyes nas yun riv por bsam gtan la sboms pai 'jug pa'i dga' ba so sos bams su myov bar 'gyur ba'o/”﹞。 云何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藏文作“dgra bcom pa'i rgyun gyi phuv po rnams te/”﹞。由依此故,说阿罗汉任持最后身﹝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dgra bcom pa la tha ma'i lus 'dzin pa z/es bya'o/”﹞。 问:阿罗汉弃舍诸漏永尽,住有余依地,当言与几种依共相应耶﹝藏文作“de la dge slov dgra bcom pa zag pa phuv po dav bcas pa'i sa la gnas pa phuv po de dav ni ldan z/es bya/ de dav ni mi ldan z/es bya z/e na/”﹞?答:当知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藏文作“'di lta ste/ tha ma'i phuv po gcig dav ni gcig tu ves par ldan no/”﹞,与六摄事不共相应﹝藏文作“yovs su gzuv ba'i dvos po drug dav ni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藏文作“'jug pa'i dvos po thams cad ni gcig tu ves par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 bar du gcod pa'i phuv po thams cad dav yav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与所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藏文作“phuv po lhag ma rnams dav ma yin mi ldan pa yav ma yin z/es bya ste/”﹞。是名依施设安立。 【论文】 一○·五五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疏翼】 第二别解涅槃果中,第一总举数。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别解四种涅槃,于中有二:初、总举数,次、广解。此举数也。 【论文】 一○·五六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疏翼】 第二别解四涅槃果中,第二广别解释。于中有三:一、出四涅槃体,于中有四:一、别解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别解有余依涅槃,三、别解无余依涅槃,四、别解无住处涅槃。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广解也。于中有三:初、出四涅槃6体,次、凡圣7三乘辨别8,后、总结简。此即出体。 初涅槃中,文意可解。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者,此出体也。即七真如中,“实相真如”理。彼9云:二空10所显,约诠所辨。涅槃依“得”显故,以相即真11,如前第八卷解12。 此如《佛地》第四13卷“清净法界”解14。 “虽有客染”等者,释本来自性有十种义15。 “具功德”16者,以能顺生诸功德故。功德性故,名之17具德。 凝寂湛然,故“无生灭”;众生真性,故“平等有”;法性与法,理非一异;如前第八已解释讫18。 “离一切相”者,离所取相;“离一切分别”者,离能取相。“寻思路绝”,显唯内证,非粗心境;“名言道断”者,显真自相,非假名言所安立处,非言依故,异有为法。“唯真圣者自内所证”者,显能证者必唯胜人;“其性本寂”者,释涅槃名,以圆寂义是涅槃故。 下三中、出体义、释名等,准此解。 【论文】 一○·五七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疏翼】 一出四涅槃体中,第二别解有余依涅槃。 【述记·卷五十九】 显其因尽,苦依未尽,异熟犹在,名“有余依”。 “依”者,身也。就实出体,故是“真如出烦恼障”。此中“有余”,约二乘说,以言“虽19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以其所离,显此涅槃。以大乘中难见相貌,从易处说。 【论文】 一○·五八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灭,故名涅槃。 【疏翼】 第一出四涅槃体中,第三别解无余依涅槃。 【述记·卷五十九】 有漏苦果所依永尽,由烦恼尽,果亦不生,名得涅槃。亦就实出体,通三乘释。 【论文】 一○·五九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疏翼】 第一出四涅槃体中,第四别解无住处涅槃。 【述记·卷五十九】 “所知障”者,显唯菩萨得,非二乘。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 “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者,显缘此涅槃,生悲智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缘此虽起悲、智二用,体性恒寂,故名涅槃。 此即第一出涅槃体。 【疏翼】 以上第二广别解释涅槃果中,第一出四涅槃体讫。 【论文】 一○·六○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广别解释涅槃果中,第二约凡圣三乘辨别四涅槃具不具。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三乘凡圣20分别涅槃具不具。于中有二:初、凡圣21三乘具不具,二、问答分别。 “一切有情”——若凡、若圣22,“皆有初一”。由此经说:一切有情平等共有23。凡夫、二乘有学,未证后三涅槃;二乘无学、不定种24姓未入地者,有初二;定姓者,有初三;直往入地菩萨,有初及第四25;无学回心入地菩萨,有初二及第四;如来具四种;有此六位差别故。 若断缚得果26,及得位次、同时异时,各应广说27。 余者,如文可解。即凡圣28三乘具不具也29。 【论文】 一○·六一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 【疏翼】 第二约三乘凡圣分别四涅槃具不具中,第二问答分别。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问答分别。于中有三:一、问答佛有30有余依,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三、问答断31所知障得涅槃等32。此第一问33。 “善逝”者,佛也34。“有余”三者,理可知故。 为此问者,若35佛“有有余依”,应苦依未尽! 【论文】 一○·六二 虽无实依,而现似有。 【疏翼】 第一问答佛有有余依中,第二答。又分二解:此第一解。 【述记·卷五十九】 此答。 虽无真实苦依未尽之有余涅槃,而示36现为苦谛等,现37似有余涅槃。此即相同二乘苦38解。 【论文】 一○·六三 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九】 又解:与二乘别:约苦依尽,故名为佛“无余依”;有非苦所依身在,故名“有余依”。以佛世尊具有无漏所依蕴在,“是故世尊可言具四”,如来亦有有余可尔。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一问答佛有有余依讫。 【论文】 一○·六四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于中分三:一、外问,二、论主却质,三、正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 此外人问:若二乘有无余依涅槃,“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即《胜鬘经》说无无余依故。彼言:世尊!二乘39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乃至说言去涅槃远。是故彼言无无余依40。 【论文】 一○·六五 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 【疏翼】 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中,第二论主却质。 【述记·卷五十九】 此中41,论主先却质也。 谓《胜鬘经》说,彼二乘都无涅槃,岂有余依涅槃彼二乘亦非有?彼经如何言彼都无涅槃?彼云:唯有如来成就一切功德,故得涅槃;阿罗汉等不成就一切功德,故言不得。言得涅槃者42,是佛方便语43,乃至广说。 彼经说二乘不得涅槃,彼经不简无何涅槃,既有余依二乘亦得,明知彼言有别意趣。 【论文】 一○·六六 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槃,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槃。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身智灭已,无苦依尽无余涅槃。或说二乘无涅槃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 【疏翼】 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中,第三正答。文分为二:一、会解经文,二、申明正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依无44姓者45,二解经文。 此等46论文:前、约有余说无、说有,次、约无余说无、说有,后、约无住唯说于无。总依定姓者47,义意可解。 【论文】 一○·六七 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姓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槃;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疏翼】 第二正答中,第二申明正义。 【述记·卷五十九】 下依不定姓,第二解申正义48。 余文易了。 谓有“二乘”者,简“不定姓”“身、智”灭位。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二乘能证此灭,可说二乘有无余依。非有身、智在时,可说二乘名有无余依。依实“真如”说,三乘无别;依“菩提”说,三乘差别;亦可依“无住处”说,三乘有异。然今且说“菩提”差别。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讫。 【论文】 一○·六八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三问答断所知障得涅槃等。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三、问答49所知障得涅槃等。于50中有三:一、问应不得涅槃,二、问应得择灭,三、问菩提障51。 此外人问。“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52,得无住处”? 无住处者,是涅槃;涅槃者,体解脱缚。其所知障,“既不”能发业“感53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前言断所知障得涅槃故54。第二地犯戒愚55,是所知障,虽亦发业,但障所知不招生故。 今为此难:若全不发业,既无毁犯56三业,非于尔时,断烦恼障故。勿以《佛地论》第七说及所发业、果57是所知障58,便谓发业能感于生! 【论文】 一○·六九 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疏翼】 第一问应不得涅槃中,第二论主正答。 【述记·卷五十九】 此、是正答,其文可解。 “令不发生大悲般若”者,真如为所证缘起,复起后得智59。后得智,即“般若”。般若能起“大悲”,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如既智60不证,悲亦61不生故62。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断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一问应不得涅槃讫。 【论文】 一○·七○ 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断彼,不得择灭? 【疏翼】 第三问答断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二问应得择灭。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问应得择灭。于中63:初、问,后、答。 此又外问,涅槃即以择灭为性故64。 【论文】 一○·七一 择灭离缚,彼非缚故。 【疏翼】 第二问应得择灭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五十九】 答中有二:初、答非,后、答是。初中有五:一、答,二、征,三、释,四、难,五、通65。此66论主67答。 由慧简择,缚断得灭,名择灭故。由所知障不缚有情、招生死苦,故断彼已,不得择灭。 【论文】 一○·七二 既尔,断彼宁得涅槃?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二外人复征。 【述记·卷五十九】 外人复征68:涅槃亦是解脱缚故。 【论文】 一○·七三 非诸涅槃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涅槃。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槃;非此涅槃,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三论主释。 【述记·卷五十九】 此、论主释69。 非一切涅槃体皆择灭。此若不尔,一切“涅槃皆择灭”者,即性净涅槃,应非涅槃70,体性非是择灭摄故。 “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得择灭”。此既不尔,故不得择71灭等。 余文易解,不劳烦释。 此中意说:涅槃性宽,择灭体狭,“非诸涅槃皆择灭”故。由此涅槃与彼择灭,应作四句:有是择灭,非是涅槃——谓烦恼障因中所得灭;有是涅槃,非是择灭——谓本来性净涅槃,及无住处,或六行得灭,是彼分涅槃72,非有73择灭故;有俱者,谓有、无余依涅槃;俱非,可解。 故以74四涅槃初、后二种——谓性净、无住处,即体于真如上立。中间有余75、无余依,二择灭摄,断缚得故。 所依缚尽初得果时,名为择灭。所依后无,方显涅槃。后依无时,由前择力,故《对法》等说:恶趣等名见道断76;《瑜伽》说是非择灭摄77。 【论文】 一○·七四 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四外人复难。 【述记·卷五十九】 第四、外人复难78。 谓前说言所知障非缚断,不得择灭,即79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亦非断缚得80,于四无为中,是谁摄耶? 四无为者,《五蕴论》说:一、虚空,二、非择灭,三、择灭,四、真如81。《百法论》、《瑜伽》82等说六,加不动、想受灭。《对法》83、《显扬论》84说八,分85三性真为三86。 因此则广明无为义者,如前第二卷87、别抄88等解。 【论文】 一○·七五 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五论主通难。 【述记·卷五十九】 下、论主答。 此89二于四中,非择灭摄。《显扬论》第十八说,此二无为“暂时离系”,非“毕90竟离系”故91。 问:彼92非择灭,云何暂离93?永94不复生故。 答: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永害随眠故。非择灭中,《瑜伽》第五十三说“非择灭,非一向决定”;“一向决定”者95,学见圣迹,于卵、湿二生、北拘卢洲、无想天、女人96身97、扇搋迦98、半择迦99、无形、二形等生,及于后有若爱、若取100,所得非择灭,一向决定101;余,则不定。以伏种子令暂102不生现,名非择灭。种子103若遇104余105缘,便能生现,故更生也。由此非择灭106有定、不定。故此中言有永灭者,有不永107灭者。故此二不动、想受灭无为108,既非是永灭摄,说“暂离”言,明“非择灭”。 “择灭”之中,有“唯”言者,显不通“暂离”义;“非择灭”中有“非永”言者109,显不定义。 《对法》第二说:有二应断法,谓诸烦恼,及此110所依受——变易、不变易。如其次第,当知烦恼断,建立择灭;二受灭,建立不动及想受灭111。此二受不生,亦名断。不言二无为中分出,不可为难。 问:既言无间道等,如何是非择?择者,慧也。无间生等,岂非慧也? 答:起无间道等112,若有漏,亦非择。若无漏,不断漏种子113者,定非择灭,有何妨也? 又此应征萨婆多师:不染无知,起无间道断,而非是择灭者,有何意不同有漏道?有漏道,彼宗亦得择灭故。 或复114大乘起无间道别断惑种,余缚因此115方永不生,故是非择灭摄,亦有何爽? 既尔,定知无余先得,所依后116无,方显先灭名得涅槃,故择灭摄。如想受灭无为,后时显故,实得在117前;无余,亦尔。或由先118断惑119,后永120不生故,此义应思! 【疏翼】 以上第二问应得择灭中,第一答非讫。 【论文】 一○·七六 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疏翼】 第二问应得择灭中,第二答是。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解。 此体,虽非缚,而是涅槃障121。“由真择力断障得故”,宁非是122择灭?灭障得故,如烦恼灭,即二无为123,是择灭摄。 次会《显扬》十八文:彼说不动等二124暂伏灭者,谓说伏惑得及无漏心灭惑125位二126时说故。此若约无间道断、解脱道得不动等127,即《对法》第二等文为正,是择灭摄。若约伏惑128得灭定等上建立,即非择灭。 如《显扬》等129。如前第二卷抄130,及《对法》、第二卷抄131解。 不动义,如前显132说133。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二问应得择灭讫。 【论文】 一○·七七 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 【疏翼】 第三问答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三问菩提障。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134第三、问菩提障。 外人135问。 此师说“所知障,亦障136涅槃”等,可解。 【论文】 一○·七八 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 【疏翼】 第三问菩提障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又二:一、却质,二、正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此师答。初、却质。 以“烦恼障”137亦障菩提少分智故,名障菩提;又为有此菩提不起故,亦为障;何得以所知为难?文意可解。 【论文】 一○·七九 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正答。 【述记·卷五十九】 若尔,如何诸圣教说二障障别? 诸“圣教”中“依胜用说”。此义不违,定138各双障,如第一卷初抄解139。 此解140中,第二段文别解涅槃讫。 【疏翼】 以上第二广解涅槃中,第二凡圣三乘分别涅槃具不具讫。 【论文】 一○·八○ 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疏翼】 第二广解涅槃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九】 第三、总结。 以三涅槃为“所显得”。以“自性涅槃”不由显故方得,“本来”寂故;唯有“后三”“名所显得”,障灭显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转依二果中,第一别解所显得涅槃果讫。 【论文】 一○·八一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疏翼】 第二别解转依二果中,第二别解菩提果。 【述记·卷五十九】 下141第二、明所生得142。于中有三:初、出体,次、别释143,后、总结。初出体文可知。 【论文】 一○·八二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 【疏翼】 第二别解﹝所生得﹞菩提果中,第二别释四菩提。此中有二:一、问起,二、答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此、问起也。 【论文】 一○·八三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疏翼】 第二别释四菩提果中,第二答释。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别解菩提。 菩提既四智,四智者何? 于中有九144:一145、出体辨四智差别,二、相应得智名非识等,三、以体摄用,四、转何识得何智,五、明转智位次,六、明本有始起,七、明缘境各别,八、明缘境而用有异,九、指例余门146。 《佛地论》第三解此诸名,有少差别。对彼文147解,理148可知也。 “圆镜”即“智”,持业释。“相应心品”言,通相应法。 “离诸分别”者,《佛地》云:离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境,及行相,二俱叵测,名为“微细”149。 “不愚”者,不迷闇义,由此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智150。“不忘”151者,恒现前义,由此如来成不忘152失法者153。 自性明、善,名“性相154清净”。有漏永亡,“离诸杂染”。“纯、净、圆德”者,“纯”者,无杂;“净”,即155离染;“圆”者,满义。“纯”,简因无漏;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功德。 “现种依持”者,现行,功德之“依”,起功德故156;“种”157,功德之“持”,功德种故。 “能现、能生身土、智影”者,自心、心所不缘著本质,如镜158现余三智影等,名“能现”;余色根等身、土等法159,名“能生”,亲照本质故。又自160身土等法,亲缘之境,于识上现,名为“能现”;三智等法,亲缘不著,但从此生,名为“能生”。又自第八识上别种所生诸法,如自色、心等,名“能生”,依第八别有种故;第八161若现他身诸趣等影,名“能现”,无别种生,但即162识种,唯于识上现,名“能现”。以163智为性,故为智影164。 “无间”,就时;“无断”,就方;一切时能现一切方165、能现一切处影故。 “如166大圆镜现众色像”167,《佛地经》云:如依圆镜众像影现,依佛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平等平等,故以为喻168。 【论文】 一○·八四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疏翼】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中,第二出平等性智体。 【述记·卷五十九】 此、据正义,七通无漏。 “平等性”者169,真如理,智缘于此故,故170言“平等”。此昔171因中,有我执故,自他差别;今我无,故无住172,自他平等。 “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者173,此摄十平等174。今举175慈悲176等余八相177。 “随诸有情所乐示现”者,随十地菩萨所宜现也,谓为十地菩萨现身土影等178。 “无住涅槃之所建立”者,由缘无住涅槃故,此识恒共悲智相应。涅槃名能立,悲智是所立,名为“建立”。或由此悲智所显真如,名“无住处”,即是建立无住处179涅槃。《佛地论》云:建立佛地无住涅槃180。 更无变181易,名为“一味”;无间断故,名为“相续”;余文易了。 【论文】 一○·八五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疏翼】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中,第三出妙观察智体。 【述记·卷五十九】 神用莫182方,称之为“妙”;具缘“诸法自、共相”等,名为“观察”183。筹量境相,妙用胜故。 “摄观无量总持、定门”184者,“总持门”者,“陀罗尼门”;“定门”者,“三摩地门”。虽余三智非无此德,入出诸禅,总持差别,胜余三智。此智能摄藏,故名为“摄”;亦185常观察此总持定门,故名为“观”186。陀罗尼门,如《瑜伽·菩萨地》合有四种187,故言“一切”188。 “功德珍宝”者,谓六度、道品、十力不共189等法190。 “作用差别”者,谓现神191通等192。 【论文】 一○·八六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疏翼】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中,第四出成所作智体。 【述记·卷五十九】 所作之成,成所作即智193故。《佛地论》第六194说195。 “变化三业”者,《瑜伽》九十八说不能化根、心196。言“三业”者,似意业转,如后当知,名似心故197。 以上并是第一、出智体。以作用显体故,辨差别门。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释中,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门讫。 【论文】 一○·八七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二释相应多少明得智名非识所以。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释相应多少,明198得智名,非识所以。 “二十二法”者,遍行、别境199、善法,并取心故。准前寻、伺,因通无漏200。即妙观察二十四法,令说201因果二位通论,故“二十二”,此二十二者202体。 “能变”者,是见分,“所变”者,是相分;或识自体,名“能变”,相、见二分名“所变”;或“能变”是“种”,因能变故,“所变”谓“现”,果能变故。 “智”者,决断了达之义。彼位决断了达相显,故“智用增”203。 【论文】 一○·八八 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三以体摄用。 【述记·卷五十九】 第三、以体摄用。 故《佛地论》第三204卷初,具明功德相摄205:“故此四智,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智为主故,说“智用增”;诸余功德,智差别故206。 【论文】 一○·八九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四转何识得何智。 【述记·卷五十九】 第四、转何识,得何智门。 “八、七、六、五”等,“如次而得”。无性菩萨207及《庄严论》说208。 209观智转五识等,此中唯转第六识得。《佛地论》中有二师说:彼非次故;说法断疑,非五用故。210广如《佛地》,不能繁引,与此无违。 转识得智所以,此中因解舍识、得智,因更重成所转以识为主,例所转得以智为主211。有二复次:初释,可解。第二释中,“识”是分别,“有漏位”“强”。“智”为决断,“无漏位”胜。转强为强,故言得智。此中因解舍识、得智,因更重212成,名智所由。 【论文】 一○·九○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五转识得智位次。于中有四:一、转异熟识得大圆镜智位次,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三、转意识得妙观察智位次,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位次,初中,有二师不同说分二,此即第一师说。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 此第八识初说,可解。若金刚心无无漏识,有漏已舍,无漏未生,应无能持净种之识。如前“所转舍”213中诤214。 【论文】 一○·九一 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疏翼】 第一转异熟识得大圆镜智中,第二师说。 【述记·卷五十九】 无间道与异熟识等俱灭故,既非障法,故不相违。 又《对法》第十,解金刚喻定无间,尽智等生,不言金刚心时,尽智等起215,如何说无间道位,圆镜智生? 此唯正义。种现同时、种现异时,复有别释216。即前所言“余有漏”217是。谓善、无记,体218非是障,此名219“非障有漏”之法。 无间生已,四智圆明,无所熏识,诸无漏法种220更不增长,应成佛故,悲智无穷故,“尽未来际”。 前师解《对法》“尽智”生时221文云:彼言无间位后,“尽智”等圆满而生,不言此时,此“尽智”等未起。 又“无间”,有222是俱无间义,隔223越尚称“无间”。俱时,宁非无间?如异念言俱有等。《佛地论》中无此二说,彼文224不分225辨何位心生故226。 【疏翼】 以上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一转异熟识得大圆镜智位次讫。 【论文】 一○·九二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 【疏翼】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于中分二:一、初起位次,二、数起位次。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见道初位现在前者,真见道中,此智即起227。第六引生,非自力起。二障顿断,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俱228起,必同时故229。 【论文】 一○·九三 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疏翼】 第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中,第二数起位次。 【述记·卷五十九】 若渐次断,平等后起。然诸见道,十地间起,如上数明230。“法云地后”,“尽未来”故,第八决定与一俱故231。自力既胜,不由六引。六入生空、七恒法空平等转故。亦不同地、不同因位,一切皆同。 【疏翼】 以上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讫。 【论文】 一○·九四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疏翼】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位次。于中亦二:一、生空观初起位次,二、法空观初起位次。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此、即初解生空观品。 渐悟入者,至“胜解行地终”232。顿悟者“至无学位”,“或至上位”。“上位”233者,谓至菩萨十地位中234。顿渐皆尔。 既不障法空时,明法空观必带生观235。加行入心,虽独法空,入必细故,必违其粗236。此“非有漏”及“无心时”237,通上诸位。 【论文】 一○·九五 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疏翼】 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位次。 【述记·卷五十九】 “法空观品”238要菩萨见道“位方得起”。“法空观品”,准前所叙239。若至佛位,有唯生观240,或唯理非事,有241唯事非理,或二俱观,皆自在故。 余文可解。 【疏翼】 以上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位次讫。 【论文】 一○·九六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 【疏翼】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位次。于中有二师不同说分二:一、第一师说修道位得初起,二、第二师说成佛方得起。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如前四缘中,已解242。第一师云“菩萨修道位中”,第六意识“后得引故,亦得初起”;于净土中起五识故。《佛地论》等亦有此义243。 虽言“初地”即亦得起,然非见道。见道以244后,“修道”“后245得”智“引”246方起。真、相见道中,不缘外事起粗识故。 【论文】 一○·九七 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疏翼】 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位次中,第二第二师说成佛方得起。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师说。 如前四缘中,已解247。无别文义,故不叙之。此中比量简过248,及释妨难,等249如前解250。 《佛地论》有评义,取后解251。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释中,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讫。 【论文】 一○·九八 此四种姓,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灭。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六种姓本有始起门。 【述记·卷五十九】 第六、种姓本有始起门。 地前种增,入地二增;地前用增,入地体增,现起别故252。余文可解253。唯护法义254。 【论文】 一○·九九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于中依四智次第分四:一、大圆镜智缘何境,二、平等性智缘何境,三、妙观察智缘何境,四、成所作智缘何境。初中,有二师不同说分三:一、第一师说缘真如为境,二、第二师说缘一切法为境,三、合会二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第七、所缘何境界门。 初师可解,所以如文255。 【论文】 一○·一○○ 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镜智,诸处、境、识,众相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赖耶亦缘俗故。 【疏翼】 第一大圆镜智缘何境中,第二第二师说缘一切法为境。 【述记·卷五十九】 《庄严论》说:于一切境,皆不愚迷故256。有257俗不知,非不愚故。余文可解258。 言“诸处”者,谓内六处;“境”者,六境;“识”者,六识。“此”十八界、或十二处,六根、六识并名识故。“身”,及“土”,定须缘故。 会“不可知”,言“行缘微细”者,行相,所缘也;因既微细,果亦难知;非不缘俗。 【论文】 一○·一○一 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 【疏翼】 第一大圆镜智缘何境中,第三合会二说。 【述记·卷五十九】 言二智者,体是一,用为二。 何故二259俱生,缘俗名“后得”者,“了俗由证真”——证真为先,缘俗智生——故名“后得”。 《佛地论》又说:或似260后得,名后得261。后得,因中262不证真故。或如后得,因中缘俗,真观后生故。 准此解,余所引文勘《佛地论》。因有二类种,果位263恒唯一种,便264生二用现行者265,未获述之266。 【疏翼】 以上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中,第一大圆镜智缘何境讫。 【论文】 一○·一○二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疏翼】 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中,第二平等性智缘何境。亦有三说,疏未别解。 【述记·卷五十九】 此中三说所以,如文267。缘十平等,故通缘真俗,第三说也268。 【论文】 一○·一○三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 【疏翼】 第七所缘何境门中,第三妙观察智缘何境。 【述记·卷五十九】 文、义易了269。 【论文】 一○·一○四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遍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相违。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疏翼】 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中,第四成所作智缘何境。 【述记·卷五十九】 引论文等皆勘,卷数如前270。以显271同类境故272,说缘五境。不定唯尔,故不违也。 五识皆能缘六境,“不违理”故。行相浅近,“缘事”智故,但遮无为,如文证成273。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释中,第七所缘何境界门讫。 【论文】 一○·一○五 此四心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八缘境作用门。 【述记·卷五十九】 第八、缘境作用门274。 成事智,通现净、秽土275;妙观察智,通二土说法276。 【论文】 一○·一○六 如是等门,差别多种。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九指例余门有多种。 【述记·卷五十九】 第九、指例余277门有多。 “如是等门差别多种”:《佛地》有四分心缘278,如前第二279解280。 诸智相、见分别门,如前第九卷解讫281。 相应心所多少门,如前282第三卷解第八识283;第五284卷解285第七识286;第五287卷解六识中288;及次前二十二法289中解。 善无漏门,如随识中辨290假实分别门291,及摄功德门。此论虽无总明处,然随诸识,已明讫,故不繁叙292。 其间智依何定起293;何受相应294;转何界后、识后智生等295;《佛地》虽无,如前已解。 上来总是第二、别解所生菩提讫。 【疏翼】 以上第二明所生得中,第二别释讫。 【论文】 一○·一○七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 【疏翼】 第二明所生得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三、总296结。 是“所生得”,此为结也。就解所转得中297有三:初、总举“所转得”出数,二、别解所显、所生讫,第298三、总结故。 【论文】 一○·一○八 此所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转得。 【疏翼】 第二别解转依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九】 今299总结前300也。 就解转依中,有三,上来第一,解转依讫。 【论文】 一○·一○九 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证得转依”言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转依中,第二简别﹝第二十九﹞本颂所说“转依”之言。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明本颂所说“转依”之言。 “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余三转依,非是果位301,不可证故。设有真如,及无漏道,不是证得果302义,故不说之。 【论文】 一○·一一○ 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转依中,第三辨此修习位能证非已证。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三、明此十地当303能证得304二转依,非已证得,要成佛方证故。此十地无间道,断障为因,解脱道方证于彼故。 上来解五位中第四颂305,虽有略广306不同,总是解十地修习位讫。 【疏翼】 以上第三﹝从第二十六至第三十颂﹞明唯识所入之位中,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如是于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中,第一位至第四位已举﹝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九﹞文合解其各别所入位及所入法用讫,即第四举﹝第二十九﹞颂文正释第四修习位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