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四(六集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四(六集续)

 

  五十二1

  一  尔时,生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已,

  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363 二  “尊者瞿昙!刹帝利者有何2之欲求,有何之近行3,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刹帝利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军为所托,于地而

  起思慕,以自在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婆罗门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婆罗门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真言为所托,思慕

  祀祠,以梵世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居士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居士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工巧为所托,思慕作

  业,以作业之完了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女人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女人者欲求男子,以庄严为近行,以儿子为所托,思慕

  不共有之夫,以自在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贼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

  何之究竟耶?”“婆罗门!贼者以取为欲求,以稠林为近行,以刀杖为所托,思慕闇

  黑,以不现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沙门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沙门者欲求忍辱柔和,以慧为近行,以戒为所托,思慕

  无所有,以涅槃为究竟。”

  三  “尊者瞿昙!是希奇。尊者瞿昙!是未曾有。尊者瞿昙了知刹帝利之欲求、近行、

  所托、思慕与究竟。又,尊者瞿昙了知婆罗门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

  知居士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女人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

  昙了知贼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沙门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与

  364 究竟。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以后,

  六 集 第五 昙弥品                                   九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九八

  终生归依。”

  注1 增一阿含三0(大正藏二、七一四b),中阿含三七(大正藏一、六六0c)。

  2 kim adhippaya应作为kimadhippaya之复合语,以下同类语皆仿此。

  3 “近行”之译,依玄奘之俱舍论(称友释论三一0页十一行以下)之同语而译,思索数数对

  境游行。

  五十三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相庆慰,交谈欢喜感铭之语

  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

  二  “尊者瞿昙!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耶?[即]现法之

  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期能完成二利而住,[即]

  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尊者瞿昙!又,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

  利而住者何耶?[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

  三  “婆罗门!只有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

  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譬如一切步行有情之足迹,摄于象迹之中,象迹可

  谓为第一。婆罗门!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者,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

  住,[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婆罗门!譬如家屋一切之椽木,皆向于屋顶、趣于

  365 屋顶、集于屋顶,屋顶可谓椽木之上首。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

  譬如割取灯心草之人,割取灯心草已,捉住其尖端,上下振动,左右振动而予捆缚。

  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将一群之庵婆果自茎割取,附著于茎

  之一切庵婆果,则悉为其同类。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一切

  小王皆随属于转轮王,转轮王可谓诸小王之上首。婆罗门!正如是,……乃至……

  婆罗门!譬如任何之星光,亦不值当月光之十六分之一,月光可谓为彼等光之上首。

  婆罗门!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期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法

  之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若多修此一法、多所作,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

  法之利及当来之利。”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

  六 集 第五 昙弥品                                   九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00

  塞,我自今日以后,当终生归依。”

  366       五十四1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尔时,具寿昙弥为当地之人,住于生地七

  僧院之全境。然而,具寿昙弥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于彼处之客比丘众。

  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弥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

  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谓:“我等以衣服、卧具、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

  于诸比丘,然而客比丘众却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有何因、何缘,而客比丘众却去

  而不留,舍弃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念言:“彼之具寿昙弥,谩骂、诃责、

  烦恼、打击、冷笑于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昙弥所谩骂、诃责、烦恼、打

  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驱逐具寿昙弥。”时,当地之优婆塞众,

  诣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

  于此处。”

  二  尔时,具寿昙弥,从其处离去,而往其他住处。具寿昙弥亦于其处谩骂、诃责、

  烦恼、打击、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弥所谩骂、诃责、烦恼、

  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谓:“我等以衣服、

  367 饮食、卧具、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于诸比丘,然而客比丘众却去而不留,舍

  弃住处,有何因、何缘,客比丘众去而不留,舍弃住处耶?”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

  念言:“彼之具寿昙弥谩骂……乃至……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

  弥所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当驱逐具寿

  昙弥。”时,当地之优婆塞众,即诣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

  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于此处。”

  三  尔时,具寿昙弥,又由其住处往其他之处。于其处昙弥亦谩骂、诃责、烦恼、

  打击、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亦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具寿昙弥,

  则去而不留,舍去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谓:我等以衣服、饮食、卧具、

  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比丘众,然而客比丘众舍住处而离去,有何因、何缘客比

  丘众去而不留,舍去住处耶?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作如是念:彼具寿昙弥,

  骂……乃至嗤诽客比丘众;又彼客比丘众亦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具寿昙

  368 弥,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驱逐具寿昙弥,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即诣

  六 集 第五 昙弥品                                   一0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0二

  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

  于此处。’

  四  尔时,具寿昙弥自谓:“我为当地之优婆塞众,从生地七住处被驱逐,我今将往

  何处去耶?”时,具寿昙弥念言:“我宜当诣世尊之处。”时,具寿昙弥,披衣执钵,

  诣王舍[城],次第而往王舍[城]之鹫峰山,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

  一面。世尊语于坐在一面之具寿昙弥曰:“婆罗门昙弥!汝从何处来耶?”“大德!我

  为当地之优婆塞众,从生地七住处被驱逐而来。”

  “婆罗门昙弥!既为如此,汝不可予以非难,彼等从汝所到之处予驱逐汝,汝从

  所到之处被驱逐而来我处。

  五  婆罗门昙弥!往昔有航海诸商人,携视岸鸟2上船入海,彼等不能发见陆岸,

  即由船上放纵视岸鸟,鸟则往前方,往后方,往北方,往南方,往上方,往海隅,

  彼若得见近岸则去,又,彼若不见近岸,则返回其船。婆罗门昙弥!正如是,彼等

  从所到之处予驱逐汝故,汝从所到之处被驱逐而来我处。

  369 六  婆罗门昙弥!往昔,高罗婆王有名为善住之尼拘律树王,彼有五条枝,荫凉而

  悦意。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所覆者,为十二由旬,根之入[地]者

  有五由旬。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果,大而宛如二升之釜。又,其树

  王之果,甘美而宛如蜜蜂之生蜜。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一干,为王

  及后妃之所食;一干为军众之所食;一干为市民与地方民之所食;一干为沙门、婆

  罗门之所食;一干为禽兽之所食。又,婆罗门昙弥!无有守护善住尼拘律树王果之

  人,然而,不相互损害其果。然而,婆罗门昙弥!有一人,饱啖善住尼拘律树王之

  果,折枝而去。其时,婆罗门昙弥!住于善住尼拘律树王之天神谓:‘呜呼!是希

  奇,呜呼!是未曾有。彼之恶人,饱啖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果,折枝而去。善住尼拘

  律树王,令无生当来之果。’婆罗门昙弥!因此,善住尼拘律树王,尔后不生果。

  370 婆罗门昙弥!其时,高罗婆王诣天帝释迦之处。至已,白天帝释迦言:‘尊者!善

  知,善住尼拘律树王不生其果。’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起神通之行,令暴

  风雨[吹]倒善住尼拘律树王,使连根拔起。婆罗门昙弥!其时,住于善住尼拘律

  树王之天神而于一边苦痛、忧愁、流泪,哭泣。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诣住

  于善住尼拘律树王天神之处,语住在善住尼拘律树王天神曰:‘汝天神!何故而立

  六 集 第五 昙弥品                                   一0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0四

  一边苦痛、忧愁、流泪,哭泣耶?’‘是则,尊者!暴风雨生起,[吹]倒我之住处,

  连根拔起。’‘天神!汝虽然住于树法,但仍暴风雨生起,吹倒住处,连根拔起耶?’

  ‘尊者!云何树住于树法耶?’‘天神!于世间之中,求树根者取根,求皮者取皮,

  求叶者取叶,求花者取花,求3果者取果。因此,天神!依彼而不可发不欢心或不

  喜心。天神!如是之树乃如实住于树法。’‘尊者!我不住于树法之故,暴风雨生起,

  [吹]倒住处,连根拔起。’‘天神!汝若住于树法,则汝之住处当可如前。’‘

  371 尊者!我应住树法,愿我之住处如前。’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起神通之行,

  令暴风雨而起善住尼拘律树王,生起美根。正如是,婆罗门昙弥!当地之优婆塞众

  将住于沙门法之汝,从生地七住处之全境予驱逐耶?”“大德!云何沙门住于沙门法

  耶?”“婆罗门昙弥!世间有沙门,即使被骂,不以骂而报;即使被嗔,不以嗔而报;

  即使被嘲弄,不以嘲弄而报。婆罗门昙弥!如是,沙门住于沙门法。”“大德!当地

  之优婆塞众以我不住于沙门法,而将我从生地七住处之全境予驱逐。”

  七  “婆罗门昙弥!往昔有名妙眼之离诸欲外道师,婆罗门昙弥!又,外道师妙眼有

  数百之弟子,师妙眼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又,婆罗门昙弥!于心不信其师妙眼

  [为诸弟子]说生于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

  婆罗门昙弥!于心深信于其师妙眼[为诸弟子]说生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

  善趣、天世。婆罗门昙弥!往昔有名牟犁破群那之师,……有名阿罗那之师,……

  有名为瞿陀梨之师,……有名害提婆罗之师,……有名储提摩丽离诸欲之外道师,

  婆罗门昙弥!又,师储提摩丽,有数百弟子,师储提摩丽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

  372 婆罗门昙弥!然而,于心不信其师储提摩丽[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者,凡身坏

  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婆罗门昙弥!深信师储提摩丽为诸弟

  子说生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婆罗门昙弥!于汝意云何,以恶

  心诃骂离诸欲,拥有数百眷族、弟子之六师耶?彼当生多之非福。”“大德!唯然。”

  八  “婆罗门昙弥!若以恶心诃骂离诸欲,拥有数百眷族、弟子之六师外道之人,则

  彼当生于诸多之非福。凡以恶心诃骂具有正见4一人补特伽罗,则彼自此更当生诸

  多非福。何故尔耶?”“婆罗门昙弥!我不说有更大非福较于损伤同梵行者。故婆罗

  门昙弥!应当如是学:

  九  我等对于同梵行者,应不怀恶心。

  六 集 第五 昙弥品                                   一0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0六

  婆罗门昙弥!汝应当如是学:

  373           妙眼牟梨破群那          阿罗那之婆罗门

  随著瞿陀梨之师          儒童之害提婆罗

  牛群主储提摩丽          于七国王之国师

  于过去世而不害          保持名誉之六师

  离腥气而住于悲5         超越诸欲之结使

  远离诸欲之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彼所有诸弟子众          其量有几百千数

  远离腥气住于悲          超越诸欲之结使

  远离诸欲之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此等外仙乃贪离          已为静虑之蔓者

  持有恶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责者

  当生起多之非福          有如是之人者则

  为佛弟子之一人          随著正见之比丘

  持有恶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责者

  从此以后更增加          生于非福之人者

  有舍弃见处之人          勿伤害善性之事

  彼乃圣众之第七          是名为补特伽罗

  未能远离其诸欲          信与念以及精进

  寂止以及观察者          五根之下随一者

  扩伸遭遇于比丘          首先第一被毁伤

  扩伸毁伤于自己          尔后损恼于他人

  一切防护于自己          人善于保护他人

  于是乎防护自己          恒自无损而贤智”

  注1 中阿含三0(大正义一、六一八b)。

  2 “视岸鸟”,是航海者使用以发见陆地之鸟。

  3 phalattkika是phalatthika之误。

  六 集 第五 昙弥品                                   一0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0八

  4 “具正见”谓得预流果之人。

  5 “腥气”是喻忿气。

  374   摄句:

  王象、鹿住、负债、周那、二之现见者及与

  差摩尼、根、阿难、刹帝利、不放逸、昙弥

  第二之五十

  第六 大品

  五十五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又,尔时具寿守笼那住王舍[城]

  之寒林。其时,具寿守笼那宴坐屏处而心起此念:“我乃世尊诸弟子中,发精进而住

  者之随一,虽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脱。我家有财宝,我受用财宝而能得作福,

  我宁可弃学而返劣,受用财宝且作福。”其时,世尊以心了知具寿守笼那心之所念,

  犹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消失于鹫峰山,现于寒林具寿守笼那之前。

  世尊坐于设席。具寿守笼那问讯世尊,而坐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守笼那曰:

  375 “守笼那!汝宴坐屏处而心岂非作如是念耶:‘我乃世尊诸弟子之中,发精进而住者

  之随一,虽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脱。我家有财宝,我受用财宝而能得作福,

  我宁可弃学而返劣,受用财宝且作福?’“大德!唯然。”“守笼那!汝于意云何,汝

  往昔在家时,曾巧于弹琴耶?”“大德!唯然。”“守笼那!汝于意云何,若汝之琴弦

  太强张,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守笼那!汝于

  意云何,若汝之琴弦太缓,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

  “又,守笼那!汝之琴若不太强张,若不太缓,调于中庸,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或

  堪于使用耶?”“大德!唯然。”“守笼那!正如是,若发勤精进太过则为掉举,若精

  进过缓则为懈怠。是故守笼那!汝住于平等之精进2,又守根3之平等,又于此中

  取相。”“大德!唯然。”具寿守笼那回答世尊。其时,世尊以此教授具寿守笼那已,

  犹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于寒林消失,现于鹫峰山。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0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一0

  376 二  尔时,具寿守笼那住于平等之精进,又守根之平等,又于此中取相。时,具寿

  守笼那,单独远离,不放逸,炽然精勤而住,不久善男子等正由家而趣向非家,所

  希求者,彼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中,自以通慧作证,具足而住,证知生已尽,

  梵行已住,所办已办,无再还现状。而又,具寿守笼那为阿罗汉之一。其时,具寿

  守笼那得阿罗汉果已,而作此念:“我宁可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说究竟智。”

  于是,具寿守笼那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守笼

  那白世尊:

  三  “大德!凡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

  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者乃信解六处,即:出离信解、远离信解、无恼害信

  解、受尽信解、取尽信解、无痴信解。

  四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唯依信而信解出离。’

  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比丘,不见己之所

  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出离;依嗔之尽,离嗔之故,信解出

  离;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出离。

  377 五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贪著利养、恭敬、名

  闻而信解远离。’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

  比丘,不见己之所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远离;依嗔之尽,

  离嗔之故,信解远离;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远离。

  六~九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信戒禁取为最胜,

  信解无恼害。’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比

  丘,不见己之所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无恼害;依嗔之尽,

  离嗔之故,信解无恼害;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无恼害。……依贪之尽,离贪

  之故,信解爱尽;依嗔之尽,离嗔之故,信解爱尽;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爱

  尽。……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取尽;依嗔之尽,离嗔之故,信解取尽;依痴

  之尽,离痴之故,信解取尽。……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无痴;依嗔之尽,离

  嗔之故,信解无痴;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无痴。

  一0  大德!如是心正解脱之比丘,即使见眼前多眼所识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

  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即使闻]多耳所识之声……乃至……[嗅多]鼻所识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一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一二

  378 之香……[舔多]舌所识之味……[触多]身所识之触……[乃至]了别多意所识

  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离,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

  一一  大德!譬如石山之不缺,不脆,坚合于一,即使从东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不动,

  极不动不震。又,即使从西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乃至……又,即使从北方而来之

  暴风雨亦……又,即使从南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不动,极不动不震。正如是,大德!

  如是心正解脱之比丘,即使见眼前多眼所识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

  动,唯观于灭。[即使闻]多耳所识之声……乃至……[嗅多]鼻所识之香……[舔

  多]舌所识之味……[触多]身所识之触……[乃至]了别多意所识之法,彼心不

  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

  信解出离时          又心之远离

  信解无恼害          又信解取尽

  信解爱尽时          又心之无痴4

  晓了处生[灭]        心正得解脱

  心正之解脱          寂静心比丘

  已办之情事          无增无所办

  379           一厚之石山          如风无摇动

  如是色与味          声香触亦全

  可爱非可爱          如是人弗动

  心坚住解脱          唯随观谢灭

  注1 参照中阿含二九(大正藏一、六一一C),杂阿含九(大正藏二、六二b),增一阿含一三

  (大正藏二、六一二a),四分律三八(大正藏二二、八四四b),MahavaggaV,I,I-19

  等。

  2 “平等之精进”,是与精进相应之奢摩他。

  3 “根”是信等之五根。

  4 “信解时”之语,是补解之。

  五十六1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一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一四

  一  尔时,具寿叵求那患病、苦痛、极危笃。其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

  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具寿叵求那患病、苦

  痛、极危笃。大德!愿世尊哀愍,往具寿叵求那之处。”世尊默然而许。如是,世尊

  于日晡时分,从宴坐起,往具寿叵求那之所。具寿叵求那遥见世尊来,见已,欲于

  床上而起2。时,世尊告具寿叵求那:“且止!叵求那,汝于床上勿起2,此处设有

  席,我可安坐。”世尊即坐设席。世尊坐已,而告具寿叵求那:“叵求那!汝病痊愈

  耶?得予存命耶?苦受减退不进耶?不增进而病情知减退耶?”“大德!我病不得痊

  380 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力士以

  利刀刃殴头,正如是,大德!最强之风殴我之头。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

  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力士以革纽缠缚其头,

  正如是,大德!我之头最为剧痛。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

  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善巧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执利

  牛刀刳腹,大德!正如是,最剧之风刳我之腹。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

  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有二人之力士,执持羸

  人之两臂,在火坑之中炙焦,正如是,大德!身最甚热。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

  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其时,世尊以法语向具寿

  叵求那示现,劝导,赞励,庆喜已,从座起而去。

  二  如是,具寿叵求那于世尊去后不久命终,命终之时,彼之诸根欢喜。于是,具

  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381 “大德!具寿叵求那于世尊去后不久即命终,命终之时,彼之诸根欢喜。”

  “阿难!叵求那比丘之诸根,何不欢喜耶?阿难!叵求那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

  未得解脱,听说法已,彼之心自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时时听法,时时研求其

  义,则有六种胜利,以何为六耶?

  三  阿难!世有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得会如来,如来对

  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听其说

  法,彼之心自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是乃时时听法之第一胜利。

  四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然

  而得会如来之弟子,如来之弟子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一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一六

  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听其说法,彼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是时时

  听法之第二胜利。

  382 五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又,

  亦不得会如来之弟子,然而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彼如闻,

  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之故,[彼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

  是时时研求其义之第三胜利。

  六  阿难!世间有比丘,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于心未得

  解脱,彼命终之时得会如来,如来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乃至……[清净

  之]梵行,彼听说法已,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解脱。阿难!是时时听法之第四胜利。

  七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不得解

  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然而得会如来之弟子,如来之弟子对彼说法,开示

  初善、……乃至……清净之梵行,彼听其说法,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解脱。阿难!

  是时时听法之第五胜利。

  八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而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不得

  383 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又不得会如来之弟子,然而,如闻,如通达,以

  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彼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之故,[彼]

  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得解脱。阿难!是时时研求其义之第六胜利。

  阿难!此等乃时时听法,时时研求其义之六种胜利。”

  注1 杂阿含三七(大正藏二、二六六c)。

  2 samanco pi是samancopi之误,而且对此语形存疑,或许可作为samacopi(sam-cup之aor.

  3.sg.)耶?

  五十七1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尔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

  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二  “大德!富兰那迦叶施设六生类,[谓]:施设黑生类、施设青生类、施设赤生类、

  施设黄生类、施设白生类、施设极白生类。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黑生类,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一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一八

  [谓]: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捕兽者、凶暴者、捕鱼者、盗贼、杀贼者、狱卒

  以及其余一切之残忍业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青生类,[谓]:黑信解

  2之比丘以及其余一切之业因论者、业果论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赤

  384 生类,[谓]:尼干提外道,一布者3。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黄生类,[谓]:

  在家之白衣与裸形之弟子。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白生类,[谓]:活命者、

  女活命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极白生类,[谓]:难陀互茶、吉舍删吉

  茶、末迦利瞿舍梨。大德!富兰那迦叶施设此等六生类。”

  三  “阿难!一切之世人同意富兰那迦叶施设此等六生类耶?”“大德!不然。”

  “阿难!譬如贫穷无所有之穷困4人,取得人所不欲之一[肉]片:‘阁下!汝

  啖食此肉,而给与代价!’正如是,阿难!富兰那迦叶施设彼等沙门婆罗门所不同

  意之此等六生类,宛如如此之幼稚,不明,不知适用法,同于拙作。阿难!我亦施

  设六生类,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阿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阿难!以何等为六生类耶?

  四  阿难!世间有一类,为黑生类而生起黑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黑生类而

  生起白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世间亦有

  385 一类,为白生类而生起黑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白生类生起白法。阿难!世

  间亦有一类,为白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黑法耶?

  五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或猎师家、或竹匠家、或

  车匠家、或补羯婆家,贫穷而缺乏饮食受用,活命困难且衣食乏少。又,彼乃色恶,

  形丑,矮陋,病多,或眼眇、或手残、或跛者、成半身不遂而不得食、饮、衣、乘、

  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

  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

  难、地狱。阿难!如是为黑生类生起黑法也。又,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白法耶?

  六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乃至……不得……卧

  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语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善行已,

  以语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阿难!如是为黑生类

  生起白法。又,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七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乃至……又,彼乃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一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二0

  386 色恶,形丑,矮陋。彼即剃除须发,披著袈裟,由家出而趣向非家。彼则如是出家

  而断五盖,以慧衰损心之随烦恼,心则安住于四念住,如实修七觉支生起非黑非白

  之涅槃。阿难!如是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又,阿难!云何为自生类生起

  黑法耶?

  八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罗门大族之家,

  或长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众多之金银,有众多之资生具,有众多

  之财谷。又,彼成就形色端正、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饮、

  衣、乘、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

  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

  趣、险难、地狱。阿难!如是为白生类生起黑法。又,阿难!云何为白生类生起白

  法耶?

  九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乃至……且得

  [……]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语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

  行妙行已,以语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阿难!如

  是为白生类生起白法。又,阿难!云何为白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387 一0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罗门大族之

  家,或长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众多之金银,有众多之资生具,有

  众多之财谷。又,彼成就形色端正、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

  饮、衣、乘、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即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自家

  而出,趣向非家。彼则如是出家而断五盖,以慧衰损心之随烦恼,安住于四念住,

  如实修七觉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如是为自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难!此等为六种生类。”

  注1 集异门足论第一六(大正藏二六、四三四a)。

  2 “黑信解”是沙门事。

  3 “一布者”以单一之布片覆盖阴部。

  4 analiko应为analhiko亦可如暹罗本作anaddhiyo。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二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二二

  五十八

  一  “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以何为六耶?

  二  比丘!世间有比丘,一切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一切漏以受用可断

  者,则以受用而断;一切漏以忍受可断者,则以忍受而断;一切漏以避脱可断者,

  则以避脱而断;一切漏以除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一切漏以修习可断者,则以

  修习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以眼根律仪防护而住。诸比丘!不以眼根律

  388 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以眼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

  与衰损之娆恼不存在。如理思择,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律仪

  防护而住。诸比丘!不以意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

  以意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烧恼不存在。诸比丘!不以律仪防护而住

  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以律仪防护而住者,则彼等诸漏与衰损之娆

  恼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受用

  可断者,则以受用而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受用衣服,唯为防寒、防热、防蚊、虻、风、

  日、蛇之触,乃至为覆蔽阴部。如理思择而受用饮食,不为游戏,不为迷醉,不为

  庄严,不为庄饰,唯为此身之住,为持续,为防止伤害,为摄受梵行;又,思择如

  是我昔之受可亡,又新受当不生,又我当生存,应无罪,且应住于安稳。如理思择

  而受用床座,唯为防寒、防热、防蚊、虻、风、日、蛇之触,乃至除去季节之侵害,

  为得乐宴坐。如理思择受用病缘药与资具,唯为防已生恼害之受,无恼害最为第一。

  诸比丘!彼若不受用其(衣、食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受用彼者,

  389 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受用可断者,则以受用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忍

  受可断者,则以忍受而断耶?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堪忍,[忍受]寒、热、饥、渴,[忍受]蚊、

  虻、风、日、蛇之触,[又忍受]毁嗤之语,[又忍受]已生之剧、粗、利、不悦,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二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二四

  非可意,能忍受夺息,身之苦受。诸比丘!彼若不能忍受其[寒等],则诸漏与衰损

  之娆恼当生;如是,忍受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忍受可断之漏者,则以忍受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

  以避脱可断者,则以避脱而断耶?

  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避凶暴之象,避凶暴之马,避凶暴之牛,避

  凶暴之狗,[避]蛇、橛、荆地、坑坎、堆阜、污水处以及漂不洁物之处。谓坐于所

  不应之座,谓游于所不应之境,谓亲近于所不应之恶友,有智之同梵行者深信作于

  恶处者,彼如理思择而避此不应之座、或此不应之境、或此不应之恶友。诸比丘!

  彼若不避其(象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避脱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

  娆恼则不存在。

  390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避脱可断者,则以避脱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除

  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耶?

  七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欲寻,令断、除、遣、灭。

  如理思择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不能忍受

  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除、遣、灭。诸比丘!彼若不除遣其(欲寻等),则诸漏与

  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除遣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除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修

  习可断者,则以修习而断耶?

  八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依远离,依离欲,依灭,以弃舍了悟修习念

  觉支;[又]如理思择而[……]修习择法觉支;[又……]修习精进觉支;[又

  ……]修习喜觉支;[又……]修习轻安觉支;[又……]修习定觉支;[又……]而

  依远离,依离欲,依灭,以弃舍了悟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彼若不修习其(念觉支

  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修习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修习可断者,则以修习而断。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

  福田。”

  391       五十九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那提迦之砖瓦堂。时,木材商之居士,诣世尊之处,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二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二六

  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彼木材商居士曰:

  二  “居士!汝曾布施于家族耶?”“大德!我曾布施于家族。又有比丘众住于林,托

  钵,著粪扫衣,或阿罗汉1成已入于阿罗汉果道者,大德!如是之比丘众,亦作布

  施。”

  三  “居士!汝在家而受用欲,甘于为子所烦累,使用迦尸迦之栴檀,携带鬘、香、

  涂油,爱好金银。欲知何者是阿罗汉,或知何者已入于阿罗汉果道者甚难。居士!

  即使林住比丘,若贡高、傲慢、轻躁、多辩、语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乱、

  根放纵,则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也。居士!林住之比丘,若不贡高、

  不傲慢、不轻躁、不多辩、不语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护其根,

  则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聚落边住之比丘,若为贡高、……乃

  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聚落边住之比丘,若不贡高、……

  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托钵之比丘,若为贡高、……

  392 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托钵之比丘,若不贡高、……

  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受请之比丘,若贡高、……乃

  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受请之比丘,若不贡高、……乃

  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著粪扫衣之比丘,若贡高、……

  乃至……彼依此等之[失]分,应有所诃责。居士!著粪扫衣之比丘,若不贡高、

  乃至……彼依此等之[德]分,应有所称赞。居士!著居士次之比丘,若贡高、傲

  慢、轻躁、多辩、语散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乱、根放纵,彼依此等之[失]

  分,应有所诃责。居士!著居士次之比丘,若不贡高、不傲慢、不轻躁、不多辩、

  不语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护其根,彼依此等之[德]分,应有

  所称赞。居士!汝布施于僧伽!若布施于僧伽,则汝心欢喜。汝起欢喜心,身坏死

  后,当生于善趣、天界。”“大德!我从今以后当布施于僧伽。”

  注1 arahanto者,由前后之文意,可作为arahanta。

  六十1

  一  2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苑。尔时,许多长老比丘众由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二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二八

  托钵而还,坐于讲堂,集作阿毗昙之论。彼时,质多罗象舍利子遮止长老比丘众之

  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此时,具寿大拘絺罗告于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

  393 曰:“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勿遮止长老比丘众之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

  具寿质多罗须待论讫。”

  如是语时,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之亲朋比丘众,语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拘絺

  罗不可轻视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是智者。又,质多罗象舍利

  子能与长老比丘众作阿毗昙之论。”“诸贤!等于不知他人心之差别者,此事难知。

  二  诸贤!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在师或其余随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

  柔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自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

  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

  处,受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诸贤!譬如食苗芽之牛为绳所缚,或禁闭于栏中时,诸贤!有人如是言:‘此食苗

  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

  不然。贤者!食苗芽之彼牛,断绳或破栏,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诸贤!正

  394 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在师或其余随一之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

  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由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与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

  受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三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

  称:‘我得初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

  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尘埃平息,而生泥泞时,诸贤!有人如是言:‘于此四衢

  道之尘埃可不再生起。’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

  者!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过,或有牛羊可通过,或有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

  有再次生起尘埃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

  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初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

  归于下劣。

  395 四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

  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二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二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三0

  劣。诸贤!譬如近于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处雨天降雨,而使蛎、贝、石、砾

  隐藏时,诸贤!有人如是而言:‘于此池中之蛎、贝、石、砾等可不再出现。’诸

  贤!如是言者,谓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此池[之水]人亦可

  饮,或牛羊亦可饮,或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有再次出现蛎、贝、石、砾之理。”

  “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

  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二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

  劣。

  五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

  彼即称…‘我得第三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

  贤!譬如有人,食胜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时,诸贤!有人如是言:‘此人

  396 可不须再食。’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食胜

  妙之食已,于其人之身中,养分存在之间,则不欲其余之食;然彼养分消耗之时,

  即有再次欲食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喜故,……乃至

  ……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三静虑。’……比丘、比丘尼、……乃

  至……弃学,归于下劣。

  六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

  四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四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

  归于下劣。诸贤!譬如山间之湖水不动摇,乃无波浪,诸贤!有人如是言:‘彼之

  397 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

  有从东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从西方……乃至……从北方……

  乃至……有从南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诸贤!正如

  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彼即称:‘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

  劣。

  七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

  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

  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受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之心

  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王或大臣,随著四支部队进行于大道,在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三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三二

  某密林处渡过一夜,于其处蟋蟀之声则因象声、马声、车声、步声、鼓声、细腰鼓

  声、螺声、伎鼓声响而隐没。诸贤!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声,可不

  再次生起。’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彼王或大

  398 臣离去其密林之时,蟋蟀之声则有再次生起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

  补特伽罗,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

  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

  彼则杂处,爱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之心为贪所荒而弃学,

  归于下劣。”

  八  此后,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弃学,归于下劣。时,质多罗象舍利子之亲朋诸比

  丘,即谓具寿大拘絺罗之所。至已,白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大拘絺罗以心了悟质

  多罗象舍利子之心,了知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或有天

  神,告曰:‘大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耶?”“诸贤!

  我以心悟心,了知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天神亦言:‘大

  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将此义告我。”其时,质多

  罗象舍利子之亲朋诸比丘,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

  399 之彼等比丘众白世尊言:“大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

  “诸比丘!质多罗则不久将思念出家事。”

  九  尔时,质多罗象舍利子,不久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自家趣向非家。尔时,具

  寿质多罗象舍利子离群独处,不放逸,炽然精进而住。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

  家,得无上梵行已,于现法自了知、知证,具足而住。[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

  作已作,不再还复现状。如是,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亦为阿罗汉之一。

  注1 中阿含二0(大正藏一、五五七c)。

  2 原本无此“一”字,次有“二”,故译者私加之。

  六十一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仙人堕处之鹿苑。时,有众多长老比丘食后,

  自乞食还,坐于讲堂,集作此论,谓:“诸贤!于波罗延弥德勒所问之中,世尊说: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三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三四

  凡知两边已2        智慧不染中

  我说彼大人         彼越世之缝

  诸贤!以何为一边耶?以何为第二边耶?以何为中耶?以何为缝耶?”

  二  如是所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

  400 边,触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

  此而了知可知,通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

  现在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了

  知可知,通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四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

  不苦不乐受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

  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现法苦尽。

  五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识是

  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乃至……于现法苦尽。”

  六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

  边,识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

  401 了知可知,……乃至……于现法苦尽。”

  七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萨迦耶是一边,萨迦耶之集是

  第二边,萨迦耶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

  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八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我等皆按照己辩才而记说。诸

  贤!我等当诣世尊之所。至已,当告此义于世尊,如世尊之所记说,我等则当受持。”

  长老比丘众回答彼比丘:“贤者!唯然。”时,长老比丘众诸世尊之所。至已,问讯

  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长老比丘众,将诸[比丘]所谈论之一切白世尊言:

  “大德!何为善说耶?”“诸比丘!汝等之异门说者悉是善,复又,我乃于波罗延弥勒

  所问中之所说:

  凡知两边已          智慧中不染

  我说彼大人          彼越世之缝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三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三六

  402       此事我当解。谛听!善思作意!”长老比丘众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

  曰:“诸比丘!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触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

  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比丘!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

  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注1 杂阿含四三(大正藏二、三一0b)。

  2 suttanipata verse No.1042。

  六十二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行于憍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入名为檀荼迦波迦之

  都邑。尔时,世尊于道外一树下设席而坐。又,彼诸比丘为求住处而入于檀荼迦波

  迦。时,具寿阿难与众多之比丘俱,为沐浴身体乃往阿致罗筏底河,在阿致罗筏底

  河沐浴已,上来缠著一衣,为干支体而立。

  二  尔时,有一比丘,诣具寿阿难之所,至已,白具寿阿难曰:“贤者阿难!世尊曾

  记说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所言则

  完全存念于心2耶?或者为天神所告耶?”[阿难曰]:“贤者!世尊如是所记说。”

  三  尔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

  难白世尊言:“世尊!我与众多之比丘俱,为沐浴身体,而往彼阿致罗筏底河,在阿

  致罗筏底河沐浴已,上来缠著一衣,为干支体而立。大德!其时,有一比丘,来

  403 诣我所,来已告我曰:‘贤者阿难!世尊授记说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

  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所言则完全存念于心耶?或为天神所告耶?’大

  德!如是说时,我告彼比丘曰:‘贤者!世尊如是所记说。’”“阿难!其比丘应为出

  家未久之新学,或若不然,则应为愚昧无智之长老。我记一向之事者,何有二意之

  理?阿难!如是我对提婆达多完全存念于心而记说之补特伽罗亦不见。阿难!若提

  婆达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

  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然而,阿难!以提婆达多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

  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

  阿难!譬如有[深]逾人顶之粪坑,其粪充满边缘,有人[落]入其中且没[至]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三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三八

  彼顶。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稳、欲自其粪坑救出[彼]。其人绕行其粪坑之周

  围,彼人不见有如毛之尖端不涂粪之处,可捉住其处而捞起,即不见于是。正如是,

  404 阿难!我不见提婆达多有如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

  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阿难!汝曾闻如来分别人之根智,

  则得信[如来]。”“世尊!今是时。善逝!今是时。世尊赐予分别人之根智,诸比丘

  闻世尊之[所说]应予受持。”“阿难!若尔,则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阿

  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阿难!我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

  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善法隐没,不善法现起。

  惟是,彼之善根乃未断,故善当生由彼善根3。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退

  法。阿难!譬如有种子,不破、不腐、不为风与热所伤害,播种于良田 -- 善熟、

  善保存、善修治之地中,阿难!汝了知此种子是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

  405 “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而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善法隐没,不

  善法现起。惟是,彼之善法乃未断,故善当生由彼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不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

  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法。

  四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不善法隐没,善法

  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根未断,故不善当生自彼不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退法。阿难!譬如有种子,不破、不腐、不为风与热所伤,播种于善熟、善保

  存之大石上,阿难!汝了知此种子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

  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罗者亦有善法,亦有

  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善法现

  406 起。惟是,彼之不善法未断,故不善当生自彼之不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

  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五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三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四0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白法,

  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

  难!譬如有种子,是破、腐、为风与热所伤,播种于良田--善修治之地中。阿难!

  汝了知此种子,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

  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

  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黑

  不善法,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

  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

  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如是说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类之补特伽罗外,相对三类之

  407 补特伽罗能施设耶?”“阿难!能。”世尊曰:

  六  “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

  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善法隐没,不善法

  现起。惟是,彼之善法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

  法。阿难!譬如有石炭之燃,炽然,置于石上之一焰。阿难!汝了知此燃烧之石炭,

  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又,譬如夕暮日落之时,阿难!汝

  了知光明应没,黑暗当生耶?”“大德!唯然。”“阿难!又,譬如于中夜食时,阿难!

  汝了知光明已没,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

  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

  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善法隐没,不善法生起。惟是,彼之善根仍未断,

  408 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

  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

  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七  又,阿难!我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

  善法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不退法。阿难!譬如有燃烧之石炭,炽然之一焰,欲置于枯草堆上,或薪堆上。

  阿难!汝了知此燃娆之石炭,当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又如夜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四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四二

  明,日升之时,阿难!汝了知黑暗当没,光明当生耶?”“大德!唯然。”“阿难!又

  譬如于中夜食时,阿难!汝了知光明已没,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难!

  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

  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善法现

  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

  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

  409 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八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无有毛尖端之

  不善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白无罪法,当于现法圆寂。阿难!譬如冷而无火之

  石炭,欲置于干燥之草堆,或薪堆之上。阿难!汝了知此石炭,应不[燃烧]而增、

  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

  补特伽罗,此补特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以心观心,了知彼,此补

  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不善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无罪白法,当于现法圆寂。阿

  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

  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阿难!于此中,前三类补恃伽罗中之一类补特伽罗,是不退法,一类补特伽罗,

  是退法,一类补特伽罗,是堕于地狱。阿难!于此中,后三类补特伽罗中之一类补

  特伽罗,是不退法,一类是退法,[一类]是般涅槃法。”

  注1 中阿含二七(大正藏一、六00c)。

  2 cetaso亦可为cetaea。

  3 kusala一般言为kusalamula暹罗本有kusala mula是kusalamula的误写,以下仿

  此。

  410       六十三1

  一  “诸比丘!我当说决择法之法门。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比丘众即回

  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四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四四

  二  “诸比丘!以何为决择法之法门耶?

  诸比丘!应知欲,应知欲之缘起,应如欲之差别,应知欲之异熟,应知欲之灭,

  应知趣欲灭之道。诸比丘!应知受,应知受之缘起,应知受之差别,应知受之异熟,

  应知受灭,应知趣受灭之道。诸比丘!应知想,应知想之缘起,应知想之差别,应

  知想之异熟,应知想之灭,应知趣想灭之道。诸比丘!应知漏,应知漏之缘起,应

  知漏之差别,应知漏之异熟,应知漏之灭,应知趣漏灭之道。诸比丘!应知业,应

  知业之缘起,应知业之差别,应知业之异熟,应知业之灭,应知趣业灭之道。诸比

  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灭,应知趣

  苦灭之道。

  411 三  诸比丘!应知欲,应知欲之缘起,应知欲之差别,应知欲之异熟,应知欲之灭,

  应知趣欲灭之道。如是说者,是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此等五欲绳也。[谓]:眼所识之色可爱、可乐、可喜、可意,能引诸

  欲,随顺染著。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可爱、

  可乐、可喜、可意,能引诸欲,随顺染著。又,诸比丘!此等虽是非欲,但等于欲

  绳,即于圣人毗奈耶中所说:

  人之分别贪为欲          世之妙者不为欲

  人之分别贪为欲          为妙者唯住于世

  智者于此中去欲2

  四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欲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差别耶?

  诸比丘!色之欲是差别,声之欲是差别,香之欲是差别,味之欲是差别,触之

  欲是差别。诸比丘!是名为漏欲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异熟耶?

  诸比丘!不论欲何者,皆生起于各类之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

  名为漏欲之异熟。

  诸比丘!何为欲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乃欲之灭。即此八支圣道,乃趣向欲灭之道。所谓:正见、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四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四六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欲,

  412 如是知欲之缘起,如是知欲之差别,如是知欲之异熟,如是知欲之灭,如是知趣于

  灭欲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欲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欲,……乃至……应知趣欲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五  诸比丘!应知受,……乃至……应知趣受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

  耶?

  诸比丘!有三种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

  六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受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差别耶?

  诸比丘!即:有染污之乐受,无染污之乐受,有染污之苦受,无染污之苦受,

  有染污之不苦不乐受,无染污之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是名为受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异熟耶?

  诸比丘!不论受何者,皆生起于各类之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

  名为受之异熟。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受之灭。即此八支圣道,乃趣向受灭之道。所谓正见……乃

  至……正定是。又,比丘!圣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缘起,如是知受之差别,

  413 如是知受之异熟,如是知受之灭,如是知趣受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受灭之梵

  行。

  诸比丘!应知受,……乃至……应知趣受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七  诸比丘!应知想,……乃至……应知趣想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有六想。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

  八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想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差别耶?

  诸比丘!色之想是差别,声之想是差别,香之想是差别,味之想是差别,触之

  想是差别,法之想是差别。诸比丘!是名为想之差别。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四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四八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异熟耶?

  诸比丘!我说:想以言说为异熟,随想而我乃如是想。诸比丘!是名为想之异

  熟。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想之灭。即此之八支圣道,是趣向想灭之道。所谓:正见、

  414 乃至……正定。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想,如是知想之缘起,如是知想之差别,

  如是知想之异熟,如是知想之灭,如是知趣想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想之梵

  行。

  诸比丘!应知想,……乃至……应知趣想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九  诸比丘!应知漏,……乃至……应知趣漏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有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一0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缘起耶?

  诸比丘!无明是漏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差别耶?

  诸比丘!有令行地狱之漏,有令行傍生之漏,有令行饿鬼境之漏,有令行人界

  之漏,有令行天界之漏。诸比丘!是名为漏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异熟耶?

  诸比丘!无论何者无明,生起各类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名为

  漏之异熟。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灭耶?

  诸比丘!无明之灭是漏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漏灭之道。所谓:正见、

  ……乃至……正定是。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缘起,如是知漏

  之差别,如是知漏之异熟,如是知漏之灭,如是知趣漏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

  灭漏之梵行。

  415     诸比丘!应知漏,……乃至……应知趣漏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一一  诸比丘!应知业,……乃至……应知趣业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

  耶?

  诸比丘!我说思业,思已而以身、语、意造业。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四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五0

  一二  又,诸比丘!何为业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业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业之差别耶?

  诸比丘!有业受地狱,有业受傍生,有业受饿鬼,有业受人界,有业受天界。

  诸比丘!是名为业之差别。

  诸比丘!何为业之异熟耶?

  诸比丘!我说业之异熟有三种。[谓]:于现法[受业],于[次]生[受业],

  于后次[受业]。诸比丘!是名为业之异熟。

  诸比丘!何为业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业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业灭之道。所谓:正见、……

  乃至……正定是。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业,如是知业之缘起,如是知业之差别,

  如是知业之异熟,如是知业之灭,如是知趣业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业之梵行。

  416     诸比丘!应知业,……乃至……应知趣业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一三  诸比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

  灭,应知趣苦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愁恼亦是苦,所欲者不得亦是苦,

  略之则五取蕴是苦。

  一四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起耶?

  诸比丘!渴爱是苦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差别耶?

  诸比丘!苦有大、有小、有迟去、有速去。诸比丘!是名为苦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异熟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谓求于外,凡为苦所克服,为心所捕捉而忧愁、疲劳、

  悲哀、椎胸而哭、陷于迷乱。或又凡为苦所克服,为心捕捉,谁知灭此苦之一句[或]

  二句[之咒文]耶?诸比丘!我名为以迷乱为异熟或以求为异熟之苦。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灭耶?

  诸比丘!渴爱之灭是苦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苦灭之道。所谓:正见、

  ……乃至……正定是。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苦,如是知苦之缘起,如是知苦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五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五二

  417 之差别,如是知苦之异熟,如是知苦之灭,如是知趣苦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

  灭苦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灭,

  应知趣苦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诸比丘!是所谓决择法之法门。”

  注1 中阿含二七(大正藏一、五九五b)。

  2 S.1,4.7.杂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一九九a),法蕴足论六(大正藏二六、四八二b),俱舍

  论八(大正藏二九、四一C)。

  六十四1

  一  “诸比丘!如来有六种如来力,如来成就此力,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

  吼、转梵轮。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如来于世间中,如实知处是处、又非处是非处。诸比丘!又,如来如

  实知处是处、非处是非处,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

  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三  复次,诸比丘!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及因。诸比丘!

  又,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及因,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

  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418 四  复次,诸比丘!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诸

  比丘!又,如来……乃至……此亦如来之如来力也。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

  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五  复次,诸比丘!如来随念多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行相与处

  俱,随念多种之宿住。诸比丘!又,如来随念多种宿住,所谓一生、二生、……乃

  至……行相与处俱,随念多种之宿住,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

  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六  复次,诸比丘!如来以超人清净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应业而生。

  诸比丘!又,如来以超人清净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应业而生,诸比丘!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五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五四

  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七  复次,诸比丘!如来由漏尽……乃至……以通慧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又,

  如来由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

  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吼、转梵轮。

  419     诸比丘!此等为如来之六种如来力。如来成就此力,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

  作师子吼、转梵轮。

  八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2之处为处、非处为非处。诸

  比丘!如[问]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

  智,依处为处、依非处为非处而作问。

  九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

  熟,依缘与因。诸比丘!如[问]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与因,如来

  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与

  因而作问。

  一0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之杂染、清净及出离。诸比丘!如[所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

  及出离,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之杂染、清净及出离。

  一一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宿住随念。诸比丘!如[

  420 所问]宿住随念,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宿住随念。

  一二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有情生死。诸比丘!如[所

  问]有情之生死,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有情之生死。

  一三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漏尽……。诸比丘!如[所

  问]漏尽……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彼以如实智问漏尽……。

  一四  诸比丘!于此中,所谓依处为处、依非处为非处,如实智是说入定者,非非

  定者。又,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因与果,如实智亦说入定者,非

  非定者。又,所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如实智亦说

  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宿住随念,如实智亦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

  有情之生死,如实智亦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由漏尽……如实智亦为入定

  六 集 第六 大品                                     一五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五六

  者,非非定者。诸比丘!如是,定是道,非定是邪道。”

  注1 杂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七c)。

  2 yathabhutam nanena应为yathabhutamnapena,以下仿此

  421   摄句:

  守笼那、叵求那、六生类、漏、木材商

  象中胁丽1、波罗延、水、决择法与师子吼

  注1 “象中胁丽”,在文法上有点不正,随其文意亦不甚明白,可勉强牵强其文意相当于前文之

  质多罗象舍利子,质多罗是“丽”之意义。

  第七  天神品

  六十五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能证不还果。以何为六耶?

  二  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无慧。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不还果。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能证不还果。以何为六耶?

  四  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无慧。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者,则能证不还果。”

  六十六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二  即:惛忱、睡眠、掉举、恶作、不信、放逸。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

  422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六 集 第七 天神品                                   一五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五八

  四  即:惛忱、睡眠、掉举、恶作、不信、放逸。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者,则能证阿罗汉果。”

  六十七

  一  “诸比丘!比丘以恶人为友,伴随恶人陷于恶,亲近奉事恶友,又堕于恶友之见,

  而言圆满上进之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上进之法,而言圆满于学法者,无有是处。

  不圆满于学法而言圆满于戒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于戒而言可断欲贪、或色贪、或

  无色贪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比丘以善人为友,伴随善人进善,亲近奉事善友,又怀善友之见,而

  言圆满上进之法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上进之法,而言圆满于学法者,则有是处。

  若圆满于学法,而言圆满于戒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于戒,而言可断欲贪、或色贪、

  或无色贪者,则有是处。”

  六十八

  一  “诸比丘!比丘欣于杂处、乐于杂处、耽溺于杂处之乐,欣于众、乐于众、耽溺

  于众之乐,而言乐远离、独处者,无有是处。不乐远离、独处,而言取心相者,无

  423 有是处。不取心相而言圆满于正见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于正见而言圆满于正定者,

  无有是处。不圆满于正定,而言断结者,无有是处。不断结而言证涅槃者,无有是

  处。

  二  诸比丘!比丘不欣于杂处、不乐于杂处、不耽溺于杂处之乐、不欣于众、不乐

  于众、不耽溺于众之乐,而言乐远离、独处者,则有是处。若乐远离、独处,而言

  取心相者,则有是处。若取心相,而言圆满正见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于正见,而

  云圆满于正定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于正定,而云断结者,则有是处。若断结,而

  言证涅槃者,则有是处。”

  六十九

  一  尔时,有一天人于后夜,容色绝妙而遍照只多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

  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

  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善言、有善友。大

  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如是,彼天说已,[大]师许可。时,彼天思:

  “[大]师许可我。”问讯世尊,右绕已,即消失。

  六 集 第七 天神品                                   一五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六0

  424 二  时,世尊是夜过后,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后夜,容色绝妙,

  遍照只多林,来诣我所,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白

  我言:‘大德!此等六法1,能令比丘不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

  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善言、有善友。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诸

  比丘!如是,彼天语已,问讯我,右绕已,即消失。”

  三  如是语时,具寿舍利弗问讯世尊言:

  “大德!我知世尊所略说之广义。大德!世间有比丘,自恭敬(大)师,又称赞

  恭敬[大]师;又劝请不恭敬[大]师之其他诸比丘恭敬[大]师,又真实再三称

  赞恭敬[大]师之其他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乃至……

  恭敬学,……乃至……善言,……乃至……有善友,又称赞有善友,又劝无有善友

  之其他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实再三称赞有善友之其他诸比丘。大德!我如是知世尊

  所略说之广义。”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如是知此我略说之广义。善哉!舍利弗!

  425 世间有比丘,自恭敬[大]师,又称赞恭敬[大]师,又劝不恭敬[大]师之其他

  诸比丘恭敬[大]师,又真实再三称赞恭敬[大]师之其他诸比丘。又自恭敬法,

  ……乃至……恭敬僧伽,……恭敬学,……善言,……有善友,又称赞有善友,又

  劝无有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实再三称赞有善友之其他诸比丘。舍利弗!

  此乃我略说之广义,应如是知。”

  注1 六法之名目,参照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二九c)。

  七十

  一  “诸比丘!比丘不寂止、不胜妙、不得除灭,依一趣性而不证,然依三摩地而当

  受用多种神通,谓:一已为多,多已为一,……乃至……乃至梵界可转身1自在者,

  无有是处。谓:以超人清净之天耳界,可闻天及人、远与近之声,无有是处。谓:

  以心观,了知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即:]以有贪心可知有贪心,……乃

  426 至……以不解脱心可知不解脱心者,无有是处。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

  ……乃至……如是,行相与处所皆可随念种种之宿住者,无有是处。谓:以超人清

  六 集 第七 天神品                                   一六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六二

  净之天眼,可见有情,……乃至……随业而往,可见有情者,无有是处。谓:由漏

  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比丘寂止、胜妙,得予除灭,依一趣性而证,且依三摩地而可受用多

  种神通,……乃至……乃至梵界可转身1自在者,则有是处。谓:以超人清净之天

  耳界,可闻天与人、远与近之声,则有是处。谓:以心观,了知他有情、他补特伽

  罗之心,[即:]以有贪心可知有贪心,乃至……以不解脱心可知不解脱心者,则有

  是处。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与处所皆可随念

  种种之宿住者,则有是处。谓:以超人清净之天眼,如有情之死与生,劣与妙,好

  色与恶色,善趣生与恶趣生,随业而往,可知见有情者,则有是处。谓:由漏尽,

  以无漏之心解脱……乃至……作证,具足而住者,则有是处。”

  注1 'va samvattissati是vasam vattissati之误,暹罗本为正确。

  七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虽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证见之力。

  以何为六耶?

  427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不知此等为顺退分之法,如实不知此等为顺住分之

  法,如实不知此等为顺胜进分之法,如实不知此等为顺决择分之法,不恭敬而作,

  又不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虽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证见

  之力。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时,则堪得[其]证见之力。

  以何为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等为顺退分之法,如实知此等为顺住分之法,

  如实知此等为顺胜进分之法,如实知此等为顺决择分之法,恭敬而作,又作顺益之

  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时,则堪得[其]证见

  之力。”

  六 集 第七 天神品                                   一六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六四

  七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善巧入于三摩地,不善巧住于三摩地,不善巧自三摩

  地起,不恭敬而作,又恒常不作,又不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以何为六耶?

  428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巧入于三摩地,善巧住于三摩地,善巧由三摩地起,

  恭敬而作,又恒常而作,又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

  七十三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不能如实以正智见爱欲、嗔恚、惛眠、掉悔、疑及诸欲之过患。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三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了以何为六耶?

  四  能如实以正智见爱欲、嗔恚、惛眠、掉悔、疑及诸欲之过患。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七十四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寻、恚寻、害寻、欲想、恚想、害想。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六耶?

  四  即:欲寻、恚寻、害寻、欲想、恚想、害想。

  429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摄句:

  不还、阿罗汉、友、天神1、彼(比丘)

  证见、力、初静虑其他之二2者

  注1 “天神”和前面“友”之中间,应加入“杂处”一章

  六 集 第七 天神品                                   一六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六六

  2 虽有“二”,依现在之本文当作“一”

  第八 阿罗汉果品

  七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现法苦痛、困难、烦恼、苦恼,身坏死后,乃堕

  恶趣。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寻、恚寻、害寻、欲想、恚想、害想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现法苦痛、困难、烦恼、苦恼,身坏死后,

  必堕恶趣。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快乐、不困、不恼、不烦、身坏死后,则必

  往善趣。[以何为六耶?]

  四  即:离欲寻、无恚寻、无害寻、离欲想、无恚想、无害想。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快乐、不困、不恼、不烦、身坏死后,

  必往善趣。”

  430       七十六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二  即:慢、卑慢1、过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

  三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则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四  即:慢、卑慢、过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能证阿罗汉果。”

  注1 “卑慢”谓我劣之慢,“卑卑慢”,是劣者谓我劣之慢,出自注释。

  七十七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过人之法,为圣,殊胜之智见。以何为六耶?

  六 集 第八 阿罗汉果品                               一六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六八

  二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护根门、于食不知量、诡诈、虚谈。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能证过人之法,善为圣,殊胜之智见。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能证过人之法,善为圣,殊胜之智见。以何为六耶?

  四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护根门、于食不知量、诡诈、虚谈。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能证过人之法,善为圣,殊胜之智见。”

  431       七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多安乐,且善住,又彼具备漏尽之因。以何

  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乐于法、乐于修、乐于断、乐于远离、乐于无恼害、乐

  于无戏论。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多安乐,且善住,又彼具备漏尽之因。”

  七十九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为

  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巧来,不巧去,不巧方便,为得未得之善法而不生欲,

  不护已得之善法,不勤恒常所作。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为

  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乃来,乃去,又巧方便,为生未得之善法而生欲,守护

  432 已得之善法,勤恒常所作。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八十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久将于诸法得大、广之性。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多光明,多观行,多欢喜,多不喜足1,又于善法不舍

  精进,又更精勤。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久将于诸法得大、广之性。”

  六 集 第八 阿罗汉果品                             一六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七0

  注1 “不喜足”,为不饱满诸善法。

  八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则堕地狱。以何为六耶?

  二  即: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虚诳语、怀恶欲及邪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堕地狱。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生天国。以何为六耶?

  四  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行邪欲、离虚诳语、少欲及正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六法者,如相偕随附生天国。”

  433       八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堕地狱。以何为六耶?

  二  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及傲慢。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随堕地狱。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附随生天国。以何为六耶?

  四  即: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欲及无傲慢。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随生天国。”

  八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是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无慧、顾念身及命。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以何为六耶?

  434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发精进、有慧、又不顾念身及命。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

  八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长。以何为六

  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大欲而不喜足于彼之衣服、饮食、床座、卧具、病缘药

  及资具,且惆怅、不信、破戒、懈怠、失念、无慧。

  六 集 第八 阿罗汉果品                               一七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七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长。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长,非退失。以何为六

  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无大欲而喜足于彼之衣服、饮食、床座、卧具、病缘药

  及资具,且是不惆怅、有信、具戒、发精进、正念、具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长,非退失。”

  摄句:

  435         苦、阿罗汉果、过、安乐及得

  大性、二地狱、最上法及夜

  第九 清凉品

  八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堪证无上之清凉性。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应抑心之时而不抑心,应励心之时而不励心,应欢心之

  时而不欢心,应平等心之时而不平等心,信解下劣,爱乐萨迦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证无上之清凉性。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堪证无上之清凉性。以何为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应抑心之时而抑心,应励心之时而励心,应欢心之时而

  欢心,应平等心之时而平等心,信解胜妙,爱乐涅槃。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堪证无上之清凉性。”

  八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

  耶?

  436 二  即:成就业障、成就烦恼障、成就异熟障、不信、不乐欲、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听闻1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

  耶?

  六 集 第九 清凉品                                   一七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七四

  四  即:不成就业障、不成就烦恼障、不成就异熟障、有信心、有乐欲、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

  注1 sunanto'pi想其意义应作supanto,以下仿此。

  八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

  耶?

  二  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恶心出如来之[身]血、破僧伽、无慧、痴呆

  而哑羊。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虽听闻1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听闻2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

  耶?

  437 四  即:不杀母、不杀父、不杀阿罗汉、不以恶心出如来之[身]血、不破僧伽、

  有慧而不痴呆不哑羊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

  注1 原本脱落supanto。

  2 和前章同样。

  八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

  耶?

  二  即:如来宣说法律之时,不欲听、不倾耳、不起解心、取无义利、舍义利、成

  就不随顺之忍。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听闻正法1,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

  耶?

  六 集 第九 清凉品                                   一七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七六

  四  即:如来宣说法律之时,欲听、倾耳、起解心、取义利、舍无义利、成就随顺

  之忍。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

  注1 sunanto'pi想其意义应作sunanto,以下仿此。

  438       八十九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者,则不堪证见具足1。以何为六耶?

  二  即:萨迦耶见、疑、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嗔、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者,则不堪证见具足。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堪证见具足。以何为六耶?

  四  即 萨迦耶见、痴、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嗔、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堪证见具足。”

  注1 “见具足”,是指预流果。

  九十

  一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已断此等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萨迦耶见、痴、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嗔、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者,已断此等六法。”

  九十一

  一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生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萨迦耶见、痴、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嗔、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生此等六法。”

  九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439 二  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敬、不崇[大]师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敬、

  不崇法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敬不崇僧伽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

  六 集 第九 清凉品                                   一七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七八

  敬、不崇学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于不应近事;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乃

  不生起第八有。

  诸比丘!此等者,是不住处。”

  九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一切行为常;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

  一切行为乐;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一切法为我;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

  作无间业;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奇特瑞相为清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

  住外求应施。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

  九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杀母;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杀父;见具足之

  补特伽罗,不住杀阿罗汉;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以恶心出如来之[身]血;见

  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破僧伽;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说余说。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

  440       九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自作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他作苦

  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自作与他作苦乐之见;见其足之补特伽罗,不住

  非自生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非他自生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

  罗,不住非自与他自生苦乐之见。其何故耶?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善彻见其因,而诸法乃自因而生者。”

  摄句:

  清净、堪、障1、说欲听、应断、我已断

  应生、于[大]师之所作、一切行、母与自作

  注1 依本文之“顺”,应为“障与堪。”

  六 集 第九 清凉品                                   一七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八0

  441             第十 胜利品

  九十六

  一  “诸比丘!于世间中,此六种之出现是难得。以何为六耶?

  二  即于世间中,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是难得;于世间中,说如来所宣

  说之法律补特伽罗,是难得;于世间中,生于圣处,是难得;于世间中,根之无缺,

  是难得;于世间中,为无痴无哑羊,是难得;于世间中,善法之欲,是难得。

  诸比丘!于世间中,此等六者之出现,是难得。””

  九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是证预流果之六种胜利。以何为六耶?

  二  即:于正法决定,不退法,于作彼[生死之]边际者无苦,[于异生]成就不共

  之智,又,彼善彻见其因,又,[见]诸法由自因而生。

  诸比丘!此等是证预流果之六种胜利。”

  九十八

  一  “诸比丘!谓:观一切行是常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无有是处。谓:不成就

  随顺忍,而当入正性决定者,无有是处。谓:不入正性决定而当证预流果,或一来

  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无有是处。

  442 二  诸比丘!谓:观一切行是无常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则有是处。谓:若成

  就随顺忍,当入正性决定者,则有是处。谓:若入正性决定,当证预流果、或一来

  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则有是处。”

  九十九

  诸比丘!谓:观一切行是乐之比丘,当……乃至……谓:观一切行是苦之比丘

  比,……乃至……

  一百

  ……谓:观一切法是我……乃至……观一切法是无我……乃至……

  一百一

  六 集 第十 胜利品                                   一八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八二

  一  “诸比丘!谓:观涅槃是苦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无有是处。谓:不成就随

  顺忍,而当入正性决定者,无有是处。谓:不入正性决定,而当证预流果、或一来

  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谓:观涅槃为乐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则有是处。谓:若成就随

  443 顺忍,当入正性决定者,则有是处。谓:若入正性决定,当证预流果、或一来果、

  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则有是处。”

  一百二

  一  “诸比丘!观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以善生无常想。以何为六耶?

  二  即:我之一切行,不住而当尽;又,我之意,当不乐于一切世间;又,我之意,

  当出一切世间;又,我之意,当趣向涅槃;又,我之结,当断;又,我当成就最上

  之沙门性。

  诸比丘!观此等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无常想。”

  一百三

  一  “诸比丘!观六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以何为六耶?

  二  即:我于一切行,当现起涅槃想,犹如拔刀之杀戮;又,我之心当由一切世间

  出;我当于涅槃见寂静;又,我之随眠[当]永害;又,我当作所作;又,我当以

  慈心奉事[大]师。

  444     诸比丘!观此等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

  一百四

  一  “诸比丘!观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无我想。以何为六

  耶?

  二  即:我当于一切世间,而无有彼类1;又,我之我[见]当灭;又,我之我所

  [爱]当灭;我当成就不共之智;又,我当善彻见其因;又,诸法由因而生。

  诸比丘!观此等六种胜利之补特伽罗,于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无我想。”

  注1 “彼类”,是爱与见。

  一百五

  六 集 第十 胜利品                                   一八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八四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三有,应断;三学,应学。何为三有之应断耶?

  二  即:欲有、色有、无色有。

  此等之三有,应断。何为三学1之应学耶?

  三  即: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此等之三学,应学。

  四  诸比丘!比丘已断此等之三有,又,已学此等之三学时,诸比丘!此等之比丘

  可称已断渴爱,已解结,依慢之现观,而已作苦之边际。”

  注1 原脱落sikkhasu一语由暹罗本补之。

  445       一百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三爱,应断;又,[此等之]三慢,亦[应断]。何为三爱之应

  断耶?

  二  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此等之三爱,应断。何为三慢之应断耶?

  三  即:慢、卑慢、过慢。

  此等之三慢,应断。

  四  诸比丘!比丘已断此等之三爱,又,已[断]此等三慢时,诸比丘!此等之比

  丘,可称已断渴爱,已解结,依慢之现观,而已作苦之边际。”

  摄句:

  出现、胜利、无常、苦、无我

  涅槃、三无限定1、有爱等为十

  注1 anodhi samvutta应如暹罗本读为anodhisam vutta,然依此摄句第十品之原文为十章

  通常合余之分章法,然虽缺第一0五章之摄句,此为先成立之原形,可想像第一0五章是

  后来窜入的。

  六 集 第十 胜利品                                   一八五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八六

  五十所不摄品

  第十一  三法品

  一百七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贪、嗔、痴。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446 三  即:为断贪,应修不净[观];为断嗔,应修慈[观];为断痴,应修慧。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何以

  为三耶?

  三  即:为断身恶行,应修身妙行;为断语恶行,应修语妙行;为断意恶行,应修

  意妙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欲寻、恚寻、害寻。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欲寻,应修离欲寻;为断恚寻,应修无恚寻;为断害寻,应修无害寻。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欲想、恚想、害想。

  447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六 集 第十一 三法品                                 一八七

  -----------------------------------------------------------------------

  增支部经典四                                        一八八

  三  即:为断欲想,应修离欲想;为断恚想,应修无恚想;为断害想,应修无害想。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欲界、恚界、害界。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欲界,应修离欲界;为断恚界,应修无恚界;为断害界,应修无害界。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常见、随我见、邪见。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常见,应修无常想;为断随我见,应修无我想;为断邪见,应修正见。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448       一百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不乐、害、非法行。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不乐,应修喜;为断害,应修无害;为断非法行,应修法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不喜足、不正知、大欲。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不喜足,应修喜足;为断不正知,应修正知;为断大欲,应修少欲。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六 集 第十一 三法品                                 一八九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九0

  二  即:恶言、恶友性、心乱。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449 三  即:为断恶言,应修温顺;为断恶友性,应修善友性;为断心乱,应修入出息

  念。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掉举、不律仪、放逸。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掉举,应修奢摩他;为断不律仪,应修律仪;为断放逸,应修不放逸。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摄句:

  贪、恶行欲恚、寻、想、界

  常、不乐、喜足、恶言、掉举名为品

  第十二 品所不摄经

  一百十七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者,则于身不堪循身观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爱乐、谈爱乐、眠爱乐、众爱乐、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之六法者,则于身不堪循身观而住。

  450 三  诸比丘!若断1此六法者,则于身堪循身观而住。以何为六耶?

  四  即:欲爱乐、谈爱乐、眠爱乐、众爱乐、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若断此等之六法者,则于身堪循身观而住。”

  注1 pahaya脱落由暹罗本补之。

  一百十八

  六 集 第十二 品所不摄经                             一九一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九二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者,则于内身……乃至……于外身……于内外身……于

  受……于内受……于外受……于内外受……于心……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

  心……于法……于内法……于外法……于内外法,不堪循法观法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爱乐、谈爱乐、眠爱乐、众爱乐、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之六法者,则于内外法不堪循法观而住。”

  一百十九

  一  “诸比丘!成就此六法提谓居士,固信如来,见甘露,证甘露而住。以何为六耶?

  451 二  即:佛证净、法证净、僧伽证净、圣戒、圣智、圣解脱。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提谓居士,固信如来,见甘露,证甘露而住。”

  一百二十

  一  “诸比丘!成就此六法波利居士……善施长者给孤独……质多居士摩师山……

  呵多阿罗婆……摩诃那摩释迦子……毗舍离人郁伽长者……嗢羯吒长者……须罗阿

  摩昼……时缚迦养童子……那拘罗父长者……多婆干尼迦长者……富兰那长者……

  梨师达多长者……散陀那长者……毗阇耶长者……跋耆夜摩伊多长者……蜜荼哥长

  者……婆私多优婆塞……阿利吒优婆塞……萨罗伽优婆塞,固信如来,见甘露,证

  甘露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佛证净、法证净、僧伽证净、圣戒、圣智、圣解脱。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萨罗伽优婆塞,固信如来,见甘露,证甘露而住。”

  一百二十一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六法。以何为六耶?

  452 二  即:见无上1、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念无上。诸比丘!为了知

  贪,应修此等六法。”

  注1 “六无上”之名出集异门足论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b)。

  一百二十二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此等

  六 集 第十二 品所不摄经                             一九三

  -----------------------------------------------------------------------

  增支部经典四                                        一九四

  六法。”

  一百二十三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六法。以何为六耶?

  453 二  即:无常想、无常之苦想、苦之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诸比丘!为了

  知贪,应修此等六法。”

  一百二十四

  一  “诸比丘!为贪之偏知……乃至……为漏尽……为断、为尽、为谢、为离贪、为

  灭、为舍、为偏弃,应修此六法……

  二  诸比丘!为了知嗔……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傲、愤激、慢、

  过慢、憍、放逸……为偏知、为偏尽、为断、为尽、为谢、为离贪、为灭、为舍、

  为偏弃……乃至……应修此等六法。”

  世尊如是所说,彼等诸比丘,对世尊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六集竟。

 
 
 
前五篇文章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续)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续1)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续2)

 

后五篇文章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四(六集)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三(五集续3)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三(五集续2)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三(五集续1)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三(五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