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阿耨楼陀造:摄阿毗达摩义论 第三 摄杂分别品 |
 
阿耨楼陀造:摄阿毗达摩义论 第三 摄杂分别品
<1> 心与心所法,依自性相应, 彼等次第现,数有五十三(注1)。 受因及作用、门所缘所依, 依照心生起,随宜而相摄。 一、摄受(注2) <2> 此中先说摄受,受有乐、苦与不苦不乐的三种。 又依乐、苦、喜、忧、舍的差别有五种。 此中乐俱善异身识只有一个,同样的苦俱不善异熟 (身识也只有一个)。 其次喜俱心:有贪根四个(注3)、欲界净(心)十二个(注4)、 乐(俱)推度(心)(注5)及笑(心)二个, 如果十八欲界喜俱心、以及称为第一(禅)、第二(禅)、 第三(禅)、第四禅的四十四个(注6)大(色界心)及 出世间心,共有六十二心。 关于忧俱心,唯有嗔恚相应的二心,其余一切五十五(心)(注7) 唯是舍俱心。 <3> 乐及苦与舍,是名三种受。 应知由喜忧,差别成五种。 乐苦各一处,忧在于二处, 喜有六十二,舍俱五十五。 二、摄因 <4> 在摄因中: 所谓因中,即贪、嗔、痴及无贪、无嗔、无痴的六种。 此中的五门转向(心一),二种(前)五识(十)、领受(心二) 、推度(心三)、确定(心、即意门转向心一)及笑(心一), 名为十八无因心。(八十九心除十八无因心),其余一切七十一心 唯是有因。 于此(有因心)中:二种痴心,唯一(痴)因,其余十种不善心 (贪根八心,嗔根二心)及十二智不相应欲界净心,如是二十二心 则具有二因(注8)。十二智相应欲界净心及三十五个大(上二界) 与出世间心,如是四十七心(注9),具足三因(注10)。 <5> 贪嗔及愚痴,是三不善因。 无贪无嗔痴,善因无记因(注11)。 无因十八心。二心唯一因。 二因二十二。四十七三因。 三、摄作用(注12) <6> 在摄作用中: 所谓作用,即结生、有分、转向、见、闻、嗅、尝、触、 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及死的十四种。 其次应知由结生、有分、转向、五识处等的区别,则彼等 (八十九心)的差别处但成十种(注13)。 此中二舍俱处推度(心)、八大异熟(心)(注14)及九色界、 无色界异熟(心)共十九心,名为结生、有分及死的作用。 其次(于无因唯作心中的五门转向及意门转向)二(心) 是转向作用。 同样的(二种前识的各二心及二领受心)是见、闻、嗅、尝、触、 领受(中)的(各一)作用(注15)。 (无因异熟)三(心)(注16),是推度作用。 意门转向(心)于五门中成为确定作用(注17)。 (以上)除了(世间异熟及)二种转向(唯作心)之外, 其余的善(心二十一)、不善(心十二)、(圣)果(心四)、 唯作心(十八)共五十五(心)(注18)为速行作用。 八大异熟(心)及三推度(心)共十一(心)为彼所缘作用。 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舍俱推度(心)(注19)、依结生、 有分、死、彼所缘及推度的差别,有五作用。八大异熟(心), 依结生、有分、死、彼所缘的差别,有四作用。九个大(上二界) 异熟(心)(注20),(依)结生、有分及死(的差别)有三作用。 喜俱推度(心),依推度及彼所缘的差别,有二作用。 同样的确定(心,即意门转向心),依确定、转向的差别, (也有二作用)。其余一切(五十五)速行(心),三种意界(心) 、及(二种前)五识(十心,共六十八心),依次发生成为一作用。 <7> 作用有十四,名为结生等。 依心生起处,区别为十种。 六十八二九,八二心次第。 一二三四五,说示作用处(注21)。 四、摄 门 <8> 在摄门中: 所谓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及意门六种。 此如,眼即眼门,同样的耳等即耳门等, 但意门是说(转向之前的)有分。 此中依五门转向(心一)、眼识(二)(注22)、领受(心二)(注23) 、推度(心三)(注24)、确定(心一)(注25)、 欲界速行(心二十九)(注26)及彼所缘(八)(注27)的差别, 有四十六(心)于眼门中相应生起。 同样的依五门转向及耳识等(注28)的差别,也有四十六(心)于 耳门等相应生起。 于一切五门中的五十四心(注29),唯是欲界(心)。 其次于意门中:依意门转向(心一),速行(心)五十五(注30) 及彼所缘(十一)的差别,有六十七心(相应生起)。 有结生、有分及死的作用的十九(心)(注31)、是离(诸根)门 而生起(即不从任何门而生起)。 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种前)五识(十)、及 大(上二界速行心)、出世间速行(心二十六)共三十六(注32)(心) ,如是依次适当地(于六门中)唯从一门(注33)生起。 其次三意界(注34)从五门生起。 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共三十一心)从六门生。 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从六门生与离门生(注35)。 大(上二界)异熟(心九)唯离(诸根)门生。 <9> 心生由一门,五门与六门, 六门或离门,及离一切门, 如次三十六,三与三十一, 十种及九种,作五类显示(注36)。 五、摄所缘 <10> 于摄所缘中,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 触所缘及法所缘。 此中色即色所缘,同样的声等(注37)即声等所缘。 其次法所缘又摄净(色)、细色、心、心所、涅槃、施设 (名言和概念)六种。 此中一切从眼门(所生之)心,唯以色为所缘,而此(所缘必定) 唯是现在的。如是从耳门等(所生之)心,亦唯以声等(为所缘), 此等(所缘)也唯是现在的。其次意门心的六种所缘,或为现在、 过去、未来,甚至离时的(涅槃、施设等), 均适当也相应以为所缘。 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的所缘亦有六种, 大多是于过去有之末(即前生临死时),由六门摄门的现在、 或过去、或施设(概念)的称为业、业相和趣相(注38)。 彼等(色等、现在等、业等所缘诸心)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等,随其次第唯以色(声、香、味、触)等一一为所缘。 三意界(领受心二、五门转向心一)以色(声、香、味、触) 等五为所缘。 其余(十一)欲界异熟(心)(注39)与笑(心), 唯以欲界的一切为所缘。(十二)不善(心)及 (八个)智不相应(注40)(共二十个)欲界速行(心), 除去出世间,以其余的一切为所缘。(四个)智相应欲界善(心) 及(一个)称为第五禅的神通善(心共五心), 除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以其余的一切为所缘。 (四个)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和(第五禅的)唯作神通(心) 及确定(心),普遍于一切所缘。 在第二(识无边处)和第四(非想非非想处) 的无色界(心)中(注41),只以大(无色界)为所缘。 其余(二十一个)大(上二界)心等(注42), 以一切施设(假法)为所缘。 出世间(八)心(注43),以涅槃为所缘。 <11> 二十五心缘小界, 六心缘无色界境, 二十一心缘名言, 八心唯缘涅槃境, 二十心中离无上, 五心除最上道果, 六心普缘一切境, 如是相摄有七类(注44)。 六、摄所依 <12> 于所依(注45)中:所依,即眼、耳、鼻、舌、身及 心所依处(注46)六种。 此等(所依),于欲界中得有一切,于色界无鼻(舌、身)等三, 于无色界一切都不显现。 此中五识界(注47),如其次第、各别依止五净所依(注48)而转起。 称为五门转向(心)及(二)领受(心)的意界, 唯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其余称为意识界的推度(心三)、 大异熟(心八)、嗔恚(心)二、初道(心一),笑(心一)、 及色界(心十五),唯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 其余的善、不善、唯作(心)及无上(出世间心)有依止 (心所依处)或不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无色界异熟(心四) ,则不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 <13> 欲界七识(注49)依六事, 色界四种(注50)三所依(注51), 无色中一意识界, 应知彼唯不依止(注52), 四十三心(注53)有依止, 四十二心(注54)生起时, 或有依止或无依, 无色异熟无依止。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杂分别品第三竟。 [注 释] 1. 心所法五十二,一切心法合为一,故说五十三。 2. 说明受的问题,参考 Visuddhi-magga 460~461页 (华宇版,下册39~40页)“受蕴”。 3. 贪根四个是:喜俱邪见相应无行、喜俱邪见相应有行、 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4. 欲界净心十二个:即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 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的四个, 于欲界善心、异熟心、唯作心中各有四个,便成十二个。 5. “乐俱推度”,原文 Sukha-santraa 等于 Somanassa-santraa喜俱推度心。 6. 四十四心是:色界初禅有善、异熟、唯作及出世间四道四果共十一心, 如是二禅十一心、三禅十一心、四禅十一心,共四十四心。 7. 五十五心:贪根中四个舍俱心、痴根中二个舍俱心、 无因善异熟心中除乐俱身识及喜俱推度心的其余六个舍俱心 (舍俱眼识、舍俱耳识、舍俱鼻识、 舍俱舌识、舍俱领受心、舍俱推度心)。 无因不善异熟心中除苦俱身识的其余六个舍俱心 (名如善异熟心中所列),无因唯作心中除笑心的其余二舍俱心。 欲界净心中的十二个舍俱心(善心中四个、有因善异熟心中四个、 有因唯作心四个),及第五禅二十三个舍俱心 (色界善、异熟、唯作三个、无色界十二个、出世间八个)。 8. 二十二心具二因,即贪根八心具贪、痴二因,嗔根二心具嗔、痴二因, 十二个智不相应欲界净心具无贪、无嗔二因 (因智不相应故没有无痴因)。 9. 四十七心是:十二智相应欲界净心,色界十五心、无色界十二心、 出世间八心。 10. 三因是:无贪、无嗔、无痴。 11. 无贪、无嗔、无痴,在善心中为三善因; 但在异熟、唯作的净心中则为无记因。 12. 关于心的作用,参考 Visuddhi-magga 457 页以下 (华宇版,下册34~39页)。并可参考昙摩结: 《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与心识活动》,见本书《附录》。 13. 十种是:结生、有分、转向、前五识处(见、闻、嗅、尝、触)、 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及死。 14. 八大异熟心,即指八个有因善异熟心。 15. 各二心、各一作用;即二个眼识(善异熟、不善异熟)为见作用, 二耳识为闻作用,二鼻识为嗅作用,二舌识为尝作用, 二身识为触作用,二领受心为一领受作用。 16. 三心,即善异熟善俱推度心、善异熟舍俱推度心 及 不善异熟舍俱推度心。 17. 意门转向心,有识知(色、声等)六所缘的特相。依其作用。 则于五(根)门及意门中有确定、转向的(二种)作用。 即意门转向心所缘之境,如果是从五根门而来的,即起确定作用。 故说于五门中,成为确定作用。 18. 五十五速行心: 即 二十一善心(欲界八个、色界五禅五个、 无色界四个、出世间四道四个)、 十二不善心(贪根八个、嗔根二个、痴根二个)、 四异熟心(出世间四圣果)、 十八唯作心(二十唯作心中除去五门转向及意门转向二个) 共五十五心。 19. 二个舍俱推度心:即无因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及 无因不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20. 九大异熟心:即色界五禅五个,无色界四个。 21. (一)六十八心(五十五速行心、一五门转向心、二领受心、 十个二种五识)唯一个作用与一处; (二)二心(喜俱推度心及意门转向心)有两个作用与二处; (三)九心(色界五个异熟心、无色界四个异熟心) 有三个作用与三处; (四)八心(八个有因善异熟心)有四个作用与四处; (五)二心(两个舍俱推度心)有五个作用与五处。 22. 眼识二:即善异熟和不善异熟二。 23. 领受心二:即善异熟和不善异熟二。 24. 推度心三:即善异熟二、不善异熟一。 25. 确定:即意门转向心。 26. 欲界速行心二十九:即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八、笑心一。 27. 彼所缘八:即欲界八个大异熟心。彼所缘作用心共有十一个, 因三个推度心前已别列,所以这里只提八个。 28. 耳识等的等字,是指鼻、舌、身三。 29. 五十四心,即如上述的四十六心,加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各二个, 共成五十四。 30. 五十五速行心,见本品注十八。 31. 十九:即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色界及无色界异熟心九个。 32. 三十六心:即二种前五识十、色界及无色界速行心十八 (即善心九、唯作心九)及出世间八心。 33. 从一门生:即二种五识中的二个眼识从一眼门生,两个耳识从一耳门生 ,两个鼻识从一鼻门生,两个舌识从一舌门生,两个身识从一身门生 ,以及二十六个速行心从一意门生。 34. 三意界:即两个领受心及一个意门转向心。 35. 从六门生与离门生:两个舍俱推度心和八个大异熟心, 在彼所缘作用时,从六门生。但是他们在结生、有分、死的作用时, 不从任何门而生(离门生)。 36. 五类: 第一类:三十六心(二种五识十、上二界及出世间速行心二十六) 从一门生。 第二类:三心(领受心二、意门转向心一)从五门生。 第三类:三十一心(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从六门生。 第四类:十心(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从六门或离门生。 第五类:九心(色界无色界异熟心九)不从任何门生。 37. 声等的等字,即指香、味、触。 38. 这一段文,原文不很清楚,兹引其他三种英译本文以作参考。 (1)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by Shwe zan Aung P.120 其次,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也有六种境, 通常它们是在前生之末(临死时)由六门而被摄取(为所缘的); 他们无论是现在或过去事物的对象、或者是概念(施设)它们即名为 业、业相和趣相。 (2)A Manual of Abhidhamma by Naarada Vol. 1. P.174 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的生起,以前述的六种为所缘, 它们大多数是在前生之末经过六门而被摄取的现在或过去所缘 或者概念。 它们即名为业、业相和趣相。 (3)The Abhidhamma Philosophy by J. Kashyap Vol. l. p.111 有结生、有分和死的作用的心称为离门, 此等心的所缘可能全是在前生转死之时的现在或过去的经验, 此等所缘也可能是一种概念(施设),不是(1)前生所作的业, 就是(2)与业有关的工具(业相),或(3)等候他的趣相。 (关于业、业相和趣相,参考本论第五品第十二段;或参考 Visudhi-magga 548~550 页)。(华宇版,下册187 页以下) 39. 其余十一个,即指八个大异熟及三个推度心。 40. 八个智不相应,即欲界善心中的四个及唯作心中的四个。 41. 第二、第四的无色界心,即色无边处有善、异熟、唯作三。 非想非非想处有善、异熟,唯作三,共有六心。 42. 其余二十一个大心,即色界十五心加无色界空无边处三心和 无所有处三心。 43. 出世间八心,即四道、四果。 44. 七类: 第一类:二十五心(二十三欲界异熟心及五门转向心和笑心), 以小(欲界为所缘)。 第二类:六心(识无边处及非想非非想处的善、异熟、唯作各三心) 唯以无色界为所缘。 第三类:二十一心(色界十五心加空无边处及无所有处的善、异熟、 唯作各三心)唯以名言(施设)为所缘。 第四类:八出世间心(四道、四果)唯以涅槃为缘。 第五类:二十心(十二个不善心加四个欲界智不相应善心 及 四个智不相应唯作心),除了无上出世间之外, 以其余一切为所缘。 第六类:五心(四个欲界智相应善心及第五禅的神通善心), 除了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以外,以其余一切为所缘。 第七类:六心(四个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一个第五禅的唯作神通心 及一个确定心),普缘一切境。 45. 所依,原文 Vatthu ,可译为事、所依、依处及基等之义。 46. 心所依处( Hadaya-Vatthu),原文 Hadaya ,即心脏,旧译肉团心。 47. 五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 48. 五净所依:即眼、耳、鼻、舌、身所依。 49. 七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 50. 色界四种:即眼识、耳识、意界、意识界。 51. 三所依:即眼所依、耳所依、心所依处。 52. 无色界中只有一意识界,没有其它的心, 此意识界不依止任何处而独自存在。 53. 四十三心:即欲界异熟心二十三个、无因唯作心两个 (五门转向心、笑心)、嗔恚心两个、须陀洹道心一个、 色界心十五个。 54. 四十二心:即欲界善心八个、不善心(除二嗔恚)十个、唯作心八个、 意门转向心一个、无色界善心四个、无色界唯作心四个、 出世间心(除须陀洹道心)七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