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增比丘: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第三章 烦恼的调服 |
 
法增比丘: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第三章 烦恼的调服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系缚,对受想行识的系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佛说:“诸贤,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亦恶,着亦恶;彼断贪亦断着。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中阿含]88经,[求法经]) 平常的欲念是不善的,而邪恶的欲念也是不善的。我们要断除平常的欲念,也要断除邪恶的欲念。因此对嗔恚、怨恨、怨结、悭贪、愚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我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等都要断。贪欲是不善的,执着也是不善的。我们要断贪欲,也要断执着。这才是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着法,次第学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我们还要从味(作用)、患(害处)、离(舍离)来观照色、受、想、行、识;于色、受、想、行、识味、患、离以智慧如实见。(见[杂阿含经14经])佛说∶“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造作),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味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对梵行者马干地亚(Magandiya)说:“通过我自己亲身体会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灭,欲的乐着,欲的过患,从而生起对欲乐的出离,我舍离对欲乐的渴爱,我心住于无贪爱,我住于内心的平静。我见到别的众生不能解脱于对欲乐之贪爱,为欲乐之贪欲所吞没,我不羡慕他们(的享乐),我也不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为何如此呢?马干地亚!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欲乐的欣喜,比这凡夫的不净之境,更为快乐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悦。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说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中部1)所以我们要知道色、受、想、行、识的味,对色、受、想、行、识欲的生起的作用,对所喜爱境因触之后的生起不如理作意,识住之后,再攀缘,生起众多不善念。若能当下以戒律抓住自己的心意,思惟耽欲的过患和害处,即能离开生欲之境。若不能,那就会再造业而要受苦了。从因缘法来看,因为无明,所以产生行,因为触所生的乐受,所以生起贪爱心,因为贪爱的缘故所以生起执取,对色及对受的执取。 在[寻相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里谈到五种消除恶念,以对治不净念头的方法:(同[中阿含.增上心经]) (1) 以善念替代恶念----培养起善念,以善念对付恶念,采取替代的方法,这需要有很好的正念基础,能在恶念一生时就发现它,并以有效能克制的善念来替代它。 (2) 思惟恶念的过患与害处----从毁戒,破戒,犯戒与业果方面考虑恶念的危害,并考虑到轮回与恶道的痛苦。 (3) 忘却恶念----以忘却的方式不去理会恶念,这就如同《杂阿含》六四经谈到的四识住的念如何停住的症结所在,若完全不睬它,识不住,不攀缘,不爱乐,不增进广大生长,恶念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营养而增进广大生长。 (4) 缓慢恶念的作用----观察恶念生起的因缘,它的形态或方式,它的作用以及它影响的程度。如此观察的结果就会缓慢恶念的作用,并进而用正确的方法消灭或放弃它。 (5) 击败恶念――以坚强不移的意志,控制住恶念,抓住心压迫并击败恶念,就像以强大的军队,击败来侵的敌人一般。 如此修习的结果,心便得自在,那时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迹。 在[杂阿含282经]中,佛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谈到修习诸根在接触到境时应采取的态度;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1)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喜爱)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2)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不喜爱)故,修如来不厌离(不讨厌)正念正智。 (3)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4)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5)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都舍弃)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所以根触境时,喜欢的要远离;讨厌的不要逃避;中性的(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要舍弃。声闻弟子要惭耻厌恶对境所生的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的心,生起了就要用法灭尽它,舍弃它,这是圣人修根的方法。 在[中阿含] 的[漏尽经] 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1)有漏从见断:由于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圣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并且断除常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见解)、与断见(死了就没了的见解),消除对三世的疑虑,如:我有过去世吗?我无过去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无来世吗等?自疑我是谁呢?众生那儿来呢?有灵魂吗?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2)有漏从护断:由于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有漏从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4)有漏从用断: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5)有漏从忍断:由于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6)有漏从除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因此靠思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法则,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使忧恼不生。 (7)有漏从思惟断: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于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于寂灭,灭尽诸烦恼结使,而达到涅槃解脱的境界。 一般上五盖(nivarana) 的对治是:贪欲(kāmachanda)治以无常观(Aniccanussati)或不净观(asubhanussati);瞋恚(vyāpāda)治以慈心观(mettanussati);掉悔(uddhacca kukkucca) 治以安般念(Anapanasati);睡眠(thina middha)治以光明想(āloka-saññā)及念死(maranānussati);疑惑(vicikicchā) 治以正思惟(sammasankhapa)和对三宝的信心(sadha)来调服。
---------------------------------------------------------------------------------------------------------------- 更多法增比丘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