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八) |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八)
二、五取蕴(Panca UpadAnakkhanda)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起,此是色之坏灭。此是受,此是受之生起,此是受之坏灭。此是想,此是想之生起,此是想之坏灭。此是行,此是行之生起,此是行之坏灭。此是识,此是识之生起,此是识之坏灭。 「蕴」,就是「聚」的意思。在一个蕴裡面有不同样的法聚合在一起。五蕴是指构成身心的五种因素,说为「取」蕴,是因为此五法组成了「执取」(upadana)的目标,即凡一切与有漏有关及会被执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皆名为取蕴5。它们的次第是从最粗的到最微细的,最粗的就是色,最细的就是识。 色( rupa)是被破坏之意。被什麽破坏?被冷、热、飢饿、口渴、苍蝇、蚊子、风、烈日及爬虫所破坏。色法有二十八种,即四大元素与二十四种所造色,所造色是缘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四大种色是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这些是色法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在它们的组合之下造成了小至微细粒子,大至山岳的一切物质。四大元素可譬喻为大地,所造色如依靠大地得以增长的树木。 色生起的因缘有四种,即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在此「业」指过去善心与不善心裡的思心所(cetana)。从结生的生时小刹那开始,在每一心识刹那的生、住、灭三个小刹那中,业都产生色法,业继续在一世中产生色法。 从结生心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的生时开始,心生色就持续生起。结生心不能产生心生色,因此投生时只有业生色生起。根据诸论师的看法,名法在生时最强,色法在住时最强,心只能在它最强的生时产生色法。 时节(utu)是指火界,也就是热能。从结生心的住时开始,在业生色聚裡的火界即能产生时节生色。在此后的一生当中,由一切四种因产生的色聚裡的火界都能在住时产生时节生色。外在无生命的火界,也产生时节生色。称为食素(oja)的食,从吞下后开始,达到住时能产生食生色聚;已达到住时的食生色聚裡的食素,能再产生新一代的食生色聚。由其它三因产生的色聚裡食素也能产生食生色聚。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食滋养色法,导致色法生起。四种食的生起,是由于有过去的爱;有过去的爱,所以有无明;有无明所以有行等,如此轮迴便开始了。 根据佛陀的教导,色法以极微细的粒子形态存在,这些微粒称为色聚,它们可能比原子更小。如果有系统的修习四大分别观,便能照见这些色聚。当照见色聚时,会发现它们一生起就立即坏灭。所以色法是连续不断破坏的过程,它们是生灭无常的;因一直受到无常的压迫,互相侵夺压挤,所以是苦的;在色法中没有一个能控制或主宰的自我存在,所以是无我的。 如此了解色,能去除观不淨为淨的颠倒,离开对段食的执着;若以此了解受,能离开对触食的执着;若以此了解想,能离开观苦在乐的颠倒;若以此了解行,能离开我的颠倒,离开对思食的执着,超越见漏。若以此了解识,能去除观无常为常的颠倒,能离开对识食的执着,超越无明。如此便不执于世间,解脱自在。 《杂阿含经》中佛陀说: 在我未开悟之前,我不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引导朝向色灭之道。我开悟后,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引导朝向色灭之道。 依据佛陀的教导修行者对于色法、色法的生起、色法的坏灭、领导朝向色灭之道都如实了知。 受(vedana)是一切觉受相,指领受和体验所缘。受念处已说明,不再赘述。 想(sanna)其特相是在心裡作标志或印记,知道所缘之间的差别,譬如「褐色」、「绿色」等。作用是通过以前所作的标志认得相同的所缘,或知道记号,令心以后能再次认得「即是这个」,如木匠在木板上所作的记号。现起是心所注意的记号,依据该记号或相去注意所缘;不深入的取所缘,也不取所缘太久。近因是所缘的显现,如眼见一根长长会动的东西,通过以前的印记,知道牠是蛇,赶紧跑开。 行(sagkhara)是行作相,一切心所法6 除了受、想二者之外都是行蕴。行是一种力量,如同轮子转动,造作种种业。行蕴中的每一心所有自己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 识(vinnana)为一切识知相,能识知所缘。由认识知道所缘、目标,识知色为色,识知乐为乐,识知苦为苦。识蕴存在身心的中心位置,所有其他的蕴好像都绕在识蕴的周围。就如旋转盘,转盘的外围容易看见,轴心的部分旋转很快,不容易看得清,以为它是不动的。同样的,识蕴速度快,一般人会误以为是不变的。 《无我相经》说,五蕴有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胜、劣、远、近十一种7 ,修行者可从十一方面了解五蕴。例如粗色是五根的色,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色聚的色,是较粗显的色。细色,微细的色,如地、水、火、风等。人类的色是比恶道众生的色胜,而天人的色是比人类的色胜得多,人类的色,天人闻起来是臭臭的,所以他们不喜欢在我们的附近。 依照《阿毘达摩论》的观点,只有地、火、风三大能直接通过触觉觉知,水大只能间接地从观察其他色法黏在一起而得知8。 《无我相经》说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是「不自在」(avasavattanaka),意即不是我们能控制、选择的,五蕴不会依个人或自我的意愿而生起;它们由于因缘和合而生起,由于因缘坏灭而坏灭。如果它们是「我」,我们可以选择让色成为这样,不要让色成为那样。我们要生起这个受,不要那个受。但是它们是缘起法,是无常、无我的,我们对于它们没有自在9。五比丘10听闻《无我相经》时,思维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因而证得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以譬喻说明如何观五蕴11: 色蕴,好像聚沫,空虚、无实体,随时可能破碎。 受蕴,好像水上泡,空虚、无实体,一生即灭。 想蕴,好像阳燄,连续不断地欺骗我们。就如渴鹿看到阳光水气的折射以为是水,赶快跑过去喝,结果是乾燥的泥土;兔子要去菜园吃白菜,看到稻草人以为是人,它就不敢去吃。 行蕴,就如芭蕉树干是空心、无实体,而芭蕉树干由许多层鞘组合,每一层有自己的特相、形状;行蕴也是许多心所的组合,每一心所有自己的特相与作用。 识蕴,如幻,好像变魔术一样,连续不断地在欺骗我们,让我们看不清真实世界的情况。 佛陀以五种譬喻分别说明五蕴,显示五取蕴中每一取蕴都是空虚、无实体的、无自我的。既然众生由五取蕴所构成,除五蕴外,别无他物,那麽众生中那裡能有实质或恆常的自我存在呢?以上是五蕴的简要说明,若想详细了解,可看《清淨道论》「说蕴品」。 别无他物,那麽众生中那裡能有实质或恆常的自我存在呢?以上是五蕴的简要说明,若想详细了解,可看《清淨道论》「说蕴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