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七) |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七)
法念处 Dhammanupassana 法念处分别而说指五蕴中除身、受、识外的想、行蕴;不分别说是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涅槃也是属于法念处。所以一切法的了解,有为法、无为法的了解,都是包括在法念处的修行裡。有法念处,才能使四念处的修行成为解脱的法门,若法念处的修行成就,则解脱成就。 法念处的内容分为五盖、五取蕴、内外六处、七觉支、四圣谛五组。前三组是「四识住」catu-vinnana-tthitiyo)的观察,亦即观察「识」住于色、受、想、行四个对象上的执取现象,后二组是与圣道相应菩提分的增长。因此,法念处的内容,正好反应修行者从染污至清淨的过程,亦即经由对五盖、五取蕴、内外六处等涉及尘染面的观察,从中领会无常、苦乃至无我、无我所,进而开展七觉支、四圣谛,成就解脱的过程1。 一、五盖(Panca-nivarana) 复次,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法,随观诸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安住于法,随观诸法,亦即依五盖观察诸法。 盖是烦恼的别名,因为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我们看不清身心的实相。贪、瞋、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是深入止观首要面临的五个障碍。佛说:「有五法能为黑闇,能为无目,能为无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觉,不转趣涅槃。2」此五法能使心智黑暗无光,令人无法照见实相,开展智慧,乃至不能转趣涅槃。五盖障碍禅那生起,有五盖是不可能发展禅定与有力量的观,降伏五盖才能发展有力量的观,才会有安止的经验。对于修习止禅的修行者而言,镇伏五盖,令五盖暂时不起作用,才能证得禅那。五禅支能对治五盖,成就世间第一禅定。定禅支对治贪欲盖;喜禅支对治瞋恚盖;寻禅支对治昏沉盖;乐禅支对治掉举;伺禅支对治疑盖。然而对于观行者而言,随观五盖的重心,是如实的观察,生起时了知其生起,坏灭时了知其坏灭,灭尽后了知其于未来不再生起,对整个从生至灭的过程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一)贪欲盖(kamacchanda-nivarana) 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法,依五盖观察诸法? 诸比丘!比丘内心有贪欲时,了知:我内心有贪欲;内心无贪欲时,了知:我内心无贪欲。了知未生之贪欲生起,了知已生之贪欲灭尽,了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修行者必须了解自己心的情况,若不能察觉内心的贪欲,又怎麽能观照它呢?贪欲如何生起?因为有可意的所缘与有不如理的作意。当六根见、闻、觉、知可意的所缘时,认为所缘是美丽的、可喜的、不会改变的、我想拥有等不如理作意,贪欲心生起。修行者对于自身是否生起贪欲应了了分明,当未生之贪欲生起时应了了分明,已生起的贪欲趋于坏灭时应了了分明,乃至已捨断的贪欲从今以后不再生起,也应了了分明。烦恼的捨断有「暂时断除」与「彻底的断除」两层面,正念等善法取代了烦恼,禅定的力量镇伏了烦恼,世间智慧力随分断烦恼都属于「暂时断除」,当正念等善法的力量不强时,烦恼可能再出现。至圣道时,每一圣道断除应断之烦恼,证得圣果智,此时是「彻底的断除」,彻底的断除的烦恼于未来不再生起。 此处有一问题需稍作解释,即:法念处中对于「贪欲盖」、「瞋恨盖」的观察与心念处的「有贪心」、「有瞋心」的观察相同吗? 不论心念处或法念处,都是对心裡现象作观察,了知它们生灭的情况,但在修习法念处时,较强调自相与共相的观察。自相可从特相、作用、现起、近因四方面观察,共相即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察。透过自相与共相的观察会对身心情况更加清楚,观智也能渐趋成熟。 如何对治贪欲?练习如理作意,离开不如理的作意,注释书说明六种对治、灭除贪欲的方法。 (一)要取不淨相,指内心记住十种不淨3 、可厌目标之任何一个,便可灭除贪欲。 (二)要修不淨观:有识不淨观,观身体的三十二部分,以及无识不淨观,观尸体。如摩诃提舍长老(MahAtissa)在拖钵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的女人对他笑,他看到女人的牙齿,对牙齿生起不淨观的如理作意,因而透过禅那灭除贪欲。 (三)要修根律仪,有根律仪就能控制贪欲,这是用彼分断的道理。所以要去掉贪欲,身律仪、口律仪、意律仪都是很重要的。如难陀比丘以根律仪而获得解脱。 (四)饮食知量,吃饭的时候知道「量」,适量即可,不要吃太多。 (五)亲近结交善知识,重要是要与有修行的人在一起,不要欢喜与没有修行的人一起。尤其是初学者,若与多贪欲的人一起,容易受影响,生起贪欲。应与少欲知足、有修行的善知识一起。 (六)适当的言谈,讲适合的话,与解脱道相应的话。如果散心杂话,容易生起贪欲。应当常说与去除贪欲有关,有助于解脱,能导向离欲、寂静与涅槃的语言。 在运用六种能灭除贪欲的方法时,心中就没有贪欲。修习止观修行安般念、不淨观达到安止定时,该定力就能暂时灭除贪欲。以观禅来说,应该如理作意观照颜色、声音等目标为无常、苦、无我、不淨,如此会生起观智而灭除贪欲,有时也要观照观智本身为无常、苦、无我。观智生起于意门心路过程中,第一个心是意门转向心,有十二个名法,随后逐一生起七个速行心,应该观照每一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不断努力修习,观智成熟时,取涅槃为目标的四道智与四果智就次第生起。当证得阿罗汉道时,贪欲就被灭除,永远不会再生起。 (二)瞋恨盖(byapada-nivarana) 内心有瞋恨时,了知:我内心有瞋恨;内心无瞋恨时,了知:我内心无瞋恨。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了知已生之瞋恨灭尽,了知已灭尽之瞋恨,于未来不再生起。 佛陀说:对可恨相的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的瞋恨增长强大之因。藉着对慈心解脱的如理作意,可以灭除内心的瞋恨。佛陀说:透过慈悲能达到心解脱。对慈悲数数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不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的瞋恨灭除之因。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瞋恨: (一)学习慈心观,如理作意,散播慈悲可以灭除瞋恨。 (二)培育慈心禅那,培育入安止的慈心禅那,以禅定的智慧之光,散发慈悲。须菩提尊者是慈心禅第一的比丘,他有个习惯,在拖钵时站在每家门前进入慈心禅,出定后才接受供养。 (三)思惟一切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瞋恨会使我们遭受苦报。思维:「我生气有什麽用?于他无损,于己却有害,就像赤手握着火红的铁条想打击别人般」「我的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礼物,退回给我自己享用一样」「我们都是由于自己所造业才投生这裡,未来还要继续流转生死?」时常如此思惟一切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依照我们的业,变成我们未来的存在,如此就能灭除瞋恨。 (四)要多择法,多拣择法,多思惟法,多了解什麽是善法,什麽是不善法。 第五与善知识在一起,不要与容易发脾气的人在一起。 (六)如理作意,说适当的话。如果精进修行证得第三果,便能根除瞋恨。 (三)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nivarana)内心有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有昏沉睡眠;内心无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无昏沉睡眠。了知未生之昏沉睡眠生起,了知已生之昏沉睡眠灭尽,了知已灭尽之昏沉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昏沉睡眠如何生起?时常不如理作意无聊、倦怠、身体无力、用餐后的昏沉与心的软弱是产生昏沉与睡眠之因,也是导致现有的昏沉与睡眠增长与增强之因。透过如理作意致力界、精勤界、勇勐界4等法,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昏沉与睡眠: (一)要饮食知量,不要吃太多,吃饱后容易昏沉;吃太少体力不好。所以修行者要学习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节制饮食。 (二)光明想,光明想是对治昏沉最有效果的方法,观月亮、太阳、灯光;另外白遍或光明遍的所缘也很适合。 (三)改变姿势,若坐时昏沉,可以动一下或起身走动。 (四)来回经行,提起精神,收摄诸根。 (五)亲近善知识, 不要与容易昏沉的人一起。 (六)有助于灭除昏沉与睡眠的适当言论。昏沉与定有关,不容易离开,只有在证悟阿罗汉道才会被根除。因阿罗汉不断地在定中,昏沉不会生起。 (四)掉悔盖(uddhacca-kukkucca-nivarana) 内心有掉举追悔时,了知:我内心有掉举追悔;内心无掉举追悔时,了知:我内心无掉举追悔。了知未生之掉举追悔生起,了知已生之掉举追悔灭尽,了知已灭尽之掉举追悔,于未来不再生起。 时常对内心的扰动不如理作意,导致掉举与追悔生起;透过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就能灭除掉举与追悔。 有六种方法可帮助灭除掉举与追悔: (一)要多闻、知法,知法意思是透澈的瞭解圣典涵义,体会无我、空,如此掉举追悔就不容易现起。 (二)要多向有修行的人、有智慧的人请教,如何处理在不同境界中生起的掉悔。 (三)多学、多修戒律。 (四)是对初业的人说的,与年长有德的人相处,以长养自制、成熟的性格,比较不会生起掉悔。其他的和上面所说的一样,要与有智慧的人、善知识一起,例如与懂戒律的法师一起,掉举追悔就不容易生起,也不要讲不合理的话。追悔在证得阿那含时被根除;掉举很难完全捨离,只有阿罗汉不断地在定中,才能完全离开掉举。 (五)疑盖(vicikicchA-nivarana)内心有疑惑时,了知:我内心有疑惑;内心无疑惑时,了知:我内心无疑惑。了知未生之疑惑生起,了知已生之疑惑灭尽,了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疑指宗教上的疑,就佛教而言是对佛、法、僧三宝,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对缘起、业报有怀疑。 有六种方法可帮助灭除怀疑: (一)要多闻、多学法,多学,无我、空的法,对佛法有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就不会起疑惑。 (二)常向有智慧、有修行的人请教,通过明白圣典的意义,就能远离怀疑。 (三)多学、多修戒律。 (四)决心胜解,对佛法僧有坚定的信心,与深入的了解,心就不会有疑惑。 其他的与上述相同,亲近善知识,与有修行的人在一起,时时如理作意,说适当的言谈。为了根除疑,除了运用上面六个方法外,要精进修行止禅,培育够强的定力,然后以该定力为基础,修行观禅。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当清楚的照见过去因导致现在果,现在因导致未来果时,会了解业力如何产生果报,虽缘生缘灭,而因果确是不爽。接着继续观照内外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有时也反观观内外行法的观智为无常、苦、无我。当观智成熟时,取涅槃为目标的须陀洹道就会生起,此圣道根除怀疑。那时彻底了知涅槃是真实存在的,佛陀的证悟是真实的,证悟涅槃的圣僧团是存在的,缘起、业果法则是不虚的,八圣道分的确是导向涅槃的道路,对佛、法、僧,完全根除对三世的惑疑。 怀疑: (一)要多闻、多学法,多学,无我、空的法,对佛法有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就不会起疑惑。 (二)常向有智慧、有修行的人请教,通过明白圣典的意义,就能远离怀疑。 (三)多学、多修戒律。 (四)决心胜解,对佛法僧有坚定的信心,与深入的了解,心就不会有疑惑。 其他的与上述相同,亲近善知识,与有修行的人在一起,时时如理作意,说适当的言谈。为了根除疑,除了运用上面六个方法外,要精进修行止禅,培育够强的定力,然后以该定力为基础,修行观禅。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当清楚的照见过去因导致现在果,现在因导致未来果时,会了解业力如何产生果报,虽缘生缘灭,而因果确是不爽。接着继续观照内外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有时也反观观内外行法的观智为无常、苦、无我。当观智成熟时,取涅槃为目标的须陀洹道就会生起,此圣道根除怀疑。那时彻底了知涅槃是真实存在的,佛陀的证悟是真实的,证悟涅槃的圣僧团是存在的,缘起、业果法则是不虚的,八圣道分的确是导向涅槃的道路,对佛、法、僧,完全根除对三世的惑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