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明法尊者:《慈经》注 第三偈释义 |
 
明法尊者:《慈经》注 第三偈释义
3. Na ca khuddamacare kibci, yena vibbu pare upavadeyyum; 不 和 微小的 行为 任何 以那 智者 他的 呵责、非难 15不应犯智者会指责的任何小行为。 (15)「智者」(vibbu)︰有智的人。「小行为」(khuddamacare)︰微小的行为。 《慈经注》 如是世尊所说的「若要得到寂静」(santam padam abhisamecca),欲证得或欲全部获得的话,当陈述完阿兰若比丘达成所应该作的之后,现在则将陈述不应该作的:「不应犯智者会指责的任何小行为」,这是上半个偈诵所说的。 在这裡的意思是,如此应该作的才作,那些身语意的恶行,属于微小的罪,不是微小的正行,而是非正行,不是整个都是粗恶的,而是说任何非正行的、小量的、微量的非正行。 接着他显示在此见到如此危害的事︰「其他的智者会指责」。此处说其他无智的人是没有准则的,他们会把无罪当作有罪,小罪当作大罪。智者是有准则的,他会确实调查,细察之后,不值得赞美的不赞美,值得赞美的赞美。由此说「其他的智者」。 ﹝补注﹞ 「不是处处有智者」(Lokaniti #7(世间格言))。若是犯过,帮你指出错误的人,必定是智者,应该尊敬他,把劝导听进去。 世尊说「于小(量)罪生怖畏 」。为什麽连犯小罪或小过失,会生怖畏呢?至少有两个理由︰一、因为犯罪则未来有恶报、堕落恶趣的危险。二、因为犯罪而远离涅槃。贪火、瞋火、痴火维持、燃烧很久,表示未来恶报(恶运)很久,或堕落恶趣的机会大增,及堕落久久,而远离涅槃则不在话下。因此,不要让贪火、瞋火、痴火日夜延烧,应学会快快灭绝它们的本领。对「小罪」的定义,《分别论》(Vbh.247.)︰「‘于小罪生怖畏’在此,什麽是罪呢?于小罪生怖畏,是小量、些许、轻、轻量,可作制止、可作防护、可运心生起(而伏住)、可被作意所伏,这些是说小量之罪。如此于小量之罪,或见罪,或见畏,或见过失,或见离脱,依是说于小量之罪而见畏,于此说「于小罪生怖畏」。 ◆ ◆ ◆ ﹝正 宗 分﹞ 世尊在这三个半偈诵中说,想要彻知、贯通、要住于寂静,特别是针对住阿兰若的行者。这裡标示「住阿兰若的行者」,实际是包括所有取得业处,欲住于分别应该作(才作)、不应该作(就不作),作为近行业处的人。说了之后,现在说那些比丘怕那些(树)神的反击(瞋恨),以护卫的利益,作为毘婆舍那的基础禅和业处,「愿(有情)快乐与安稳」等,他现在开始讨论慈,开头这样说── sukhino va khemino hontu, sabba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 快乐 或 安稳 愿他们 一切 有情 愿他们 快乐 自己 (他应该发愿:)愿一切有情 快乐与安稳!愿他们自得其乐! 《慈经注》 在此,「快乐」(sukhino)是「具足快乐」。「安稳」(khemino),是「具有安稳,没有畏惧,没有危难。」「一切」(sabbe)是「没有剩馀」(anavasesa)。「有情」(satta)是「有呼吸者」(panino)。「自得其乐」(sukhitatta )是「心裡快乐」(sukhitacitta)。所说的「快乐」(sukhino)是指「身体的快乐」;「自得其乐」(sukhitatta;having pleased self)是指「内心的(领略快乐)」(manasena)。这两者,一切畏惧与危难的消失,叫做「安稳」。这是怎麽说呢?以便指引出保持修习慈心,「愿一切有情快乐!」 (sabbe satta sukhino hontu),或者说「愿(一切有情)安稳!」(khemino hontu)。或者说「愿(一切有情)快乐!」(sukhitatta hontu)。
-------------------------------------------------------------------------------------------------------------- 更多明法尊者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