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3) |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3)
85 第三 五十[经]品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一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一二 第一 安稳者品 [一O四] 第一 安稳者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安稳者1之教、法教2,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安稳者之教耶? 四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此等为如来所舍弃、 断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舍弃,如来说 示适宜之教,故如来称为安稳者。 五~九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此等为如来所舍弃,断根, 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舍弃,如来说示适宜 之教,故如来称为安稳者。 一O 诸比丘!此为安稳者之教、法教。’ 注1 ‘[由欲、有、见、无明之]四轭之[脱离]为安稳因,’(注)。 2 ‘法教者乃法因。’ [一O五] 第二 执取 ※ 二 ‘诸比丘!何者之存在,何者之执取,生起内部之乐苦耶? 三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为根据。’ 四 ‘诸比丘!眼之存在,执取于眼而汝等生起内部之乐苦。耳、鼻、舌、身、意之 存在,执取于意,汝等生起内部之苦乐。 五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惟之:眼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而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一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一四 ‘然则!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不予执取,而生起内部之乐苦否?’ ‘大德!不然。’ 86 六~一O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然则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不予执取,而生起内部之苦乐否?’ ‘大德!不然。’ 一一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鼻、舌、身、意,因 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乃生:‘我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 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0六] 第三 苦 ※ 二 ‘诸比丘!我说苦之生起与灭没,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苦之生起耶? 四~九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之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此苦之生 起。以耳与声……以鼻与香……以舌与味……以身与触……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 三者之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诸比丘!此乃苦之生起。 一O 诸比丘!何为苦之灭没耶? 一一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其 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由取之灭尽,则有之灭尽,依有之灭尽,则生之 灭尽,依生之灭尽,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尽。如是而此一切苦蕴灭尽,此乃苦 之灭没。 一二~一五 以耳与声为缘生耳识……以鼻与香为缘生鼻识……以舌与味为缘生舌 识……以身与触为缘生身识: 87 一六 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其 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依取之灭尽,则有之灭尽,依有之灭尽,则生之 灭尽,依生之灭尽,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尽。如是而此一切苦蕴灭尽。诸比丘! 此乃苦之灭没。’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一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一六 [一O七] 第四 世间 ※ 二 ‘诸比丘!说世间之生起与灭没。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世间之生起耶? 四 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 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 此即世间之生起。 五~八 以耳与声为缘……以鼻与香为缘……以舌与味为缘……以身与触为缘…… 九 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爱之 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 世间之生起。 一O 以何为世间之灭没耶? 一一~一六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 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如是灭尽此一切苦蕴。 一七 比丘等!此即世间之灭没。’ 88 [一0八] 第五 胜 ※ 二 ‘诸比丘!何者之存在,以执取于何者,恋着于何者,有人或以‘余为胜者、’ 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耶?’ 三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为根据。’ 四 ‘诸比丘!眼之存在,以执取于眼,恋着于眼,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 为同等、’或‘余为劣者。’ 五~九 耳之存在……鼻之存在……舌之存在……身之存在……意之存在,以执取 于意,恋着于意,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 一O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而不予执取,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 同等、’或‘余为劣者’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一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一八 ‘大德!不然。’ 一一 ‘耳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二 ‘鼻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三 ‘舌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四 ‘身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五 ‘意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而不予执取,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 同等者、’或‘余为劣者’耶?’ ‘大德!不然。’ 一六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于鼻……于舌 ……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于解脱而‘我解脱’之智 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89 [一O九] 第六 系缚 ※ 二 ‘诸比丘!为说可系缚之法与系缚,且谛听。 三 比丘等,何者为可系缚之法耶?何者为系缚耶? 四 诸比丘!眼为可系缚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即是系缚。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为可系缚之法也,凡对此生欲染, 于此即是系缚。 一O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系缚之法,以此称为系缚。’ (一一O) 第七 执取 ※ 二 ‘诸比丘!为说可执取之法与执取,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可执取之法耶?何者为执取耶? 四 诸比丘!眼为可执取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是执取。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为可执取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 此即是执取。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一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二O 一O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执取之法,于此称为执取。’ [一一一] 第八 了知(一) ※ 二~七 ‘诸比丘!于眼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于 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 以破除苦恼。 八~一三 诸比丘!于眼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于耳……于 鼻……于舌……于身……于意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 90 [一一二] 第九 了知(二)1 ※ 二~七 ‘诸比丘!于色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于 声……于香……于味……于触……于法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 以破除苦恼。 八~一三 诸比丘!于色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于声……于 香……于味……于触……于法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 注1 暹罗本一一一和一一二合为一经。 [一一三] 第十 侍闻 一 一时,世尊住那提卡砖堂。 二 时,独坐冥想之世尊,宣说此教法曰: 三 ‘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依爱之缘…… [参照一O七、四]……如是则生起一切苦蕴。 四~八 缘耳与声……缘鼻与香……缘舌与味……缘身与触……缘意与法生意识, 三者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参照一O七、九]……如是 则生起此一切苦蕴。 九 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此爱无 余离却灭尽,则有取之灭尽……[参照一O六、一一]……如是此一切苦蕴灭尽。 一0~一四 缘耳与声……缘鼻与香……缘舌与味……缘身与触……缘意与法而生 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生爱,依此爱之无余离却灭尽,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二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二二 则有取之灭尽……[参照一O六、一六]……如是则此一切苦蕴之灭尽。 91 一五~一七 其时1有一比丘侍闻世尊而立。世尊见此比丘侍闻而立,见已,乃对 此比丘曰: ‘比丘!汝闻此教法否?’ ‘大德!唯然,我闻此。’ ‘比丘,汝当习此教法。比丘!汝须通达此教法。比丘!汝须受持此教法,比丘! 此教法为梵行之根本者。’ 其摄颂: 安稳者执取 苦世间与胜 结缚与执取 二了知侍闻 注1 暹罗本以下独立一经。若从‘侍闻’之经题看,此亦有一理,似是断绝,唯以下即无任何意 义之经。 第二 世间欲类品 [一一四] 第一 魔索(一) ※ 二~七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 赞美于此,恋着于此者,诸比丘!此比丘可称为入魔之住屋,屈服于魔之权力。彼 之颈,被魔索所缠络,彼即被魔缚所缚,而顺波旬之意欲……诸比丘!意所识之法 92 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着此者,诸比丘! 此比丘则称为入魔之住屋,屈服于魔之权力。彼之颈被魔索所缠络,彼被魔缚所缚, 而顺于波旬之意欲。 八~一三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 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可称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二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二四 服于魔之权力。彼之颈脱于魔索,彼解魔系缚,不顺于波旬之意欲。……意所识之 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者, 诸比丘!此比丘可称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于魔之权力。彼之颈脱于魔索,被解 离魔缚,不顺于波旬之意欲。’ [一一五] 第二 魔索(二) ※ 二~七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 赞美于此,恋着于此而住者,此比丘则被缚于眼所识之色,可称为入魔之住屋,屈 服于魔之权力,以顺于波旬之意欲。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 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被缚于意所识之法, 称为入魔之住屋,屈服于魔之权力,以顺于波旬之意欲。 八~一三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 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不被缚于眼所识之色,称 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于魔之权力,不顺于波旬之意欲……诸比丘!耳所识之声 ……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 93 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 丘则称为不被缚于意所识之法,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于魔之权力,不顺于波旬之 意欲。’ [一一六] 第三 世间欲类(一) ※ 二 ‘诸比丘!余不言A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1,然则诸比丘!余亦 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到达苦之终。’宣说此后,世尊则从座起,而入精舍。 三 时,世尊离去不久,此等之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 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则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 终,而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此教,而未精细解说其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 舍。对世尊所略说,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 四 时,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乃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 敬。尊者阿难于世尊所略说未精细解说之意义,能精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当诣 尊者阿难处。诣已,向尊者阿难,可问此之意义。’ 五 于是,此等比丘来诣阿难处。诣已,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交谈亲爱、恳热之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二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二六 语已,坐于一面。 94 六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向尊者阿难曰:‘友阿难!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余 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则,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 而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此教,而未精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 舍。友!世尊去后不久,吾等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余 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则,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 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此教,而未精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 对世尊之略说,而未详细解说者,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友!于此,吾等 心生思念:‘诸友,此尊者阿难为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 难或对世尊之略说,而未详细解说者,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来诣尊者阿难 处,诣已,可向尊者阿难以问此义。’请尊者阿难,以为解说。’ 七 ‘诸友!譬如有人欲得树心,为求树心、探寻树心而巡行,于有树心之挺拔直立 树前,舍其根,舍其干,思向枝叶以探寻树心。当大师现前,于世尊之外,向吾问 此意义,汝等尊者之所思,此义亦犹如是。诸友!此世尊,知而示知,见而示见, 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语者、说者,为赍持利益,是施与甘露味之法主如来 95 。而今正是向世尊奉问此意义之时,世尊为汝等赐予释答,汝等对此应护持。’ 八 ‘实则友阿难!世尊知而示知,见而示见,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语者、 说者,为赍持利益,是施甘露味之法主如来,而今正是向世尊奉问此义之时。世尊 为我等释答,我等当护持于此。然而尊者阿难,为大师所赞扬,有智之同梵行者所 尊敬。尊者阿难对世尊之略说,能以详解此教之意义,而未予详加解说。尊者阿难! 当不为难,请为解说。’ 九 ‘然则,诸友!且谛听,善思惟,我当为说。’ ‘唯然,友!’此诸比丘应答尊者阿难。 一O 尊者阿难答说,如次曰:‘诸友!世尊为汝等说:‘诸比丘!余不言由行往世 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而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得达苦之 终。’如是,诸友!世尊略说示教,而未精细解说其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 对此教之意义,余如是详知: 一一 诸友!凡夫依彼以为世2想,若有以为世想者,于圣者之语义彼称之为世。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二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二八 诸友!依何以为世想?以为世思者?诸友!若依眼以为世想,以作为世思者,诸法 友!若依耳……依鼻……依舌……依身……诸友!依意,以为世想、以为世思者, 于圣者之语义,彼称为世。诸友!若因彼以为世想,以为世思者,于圣者之律,彼 称为世。 96 一二 世尊为汝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 而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解说 其详细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诸友!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精细解说其意义, 此教之意义,余如是知。然而汝等尊者若有意愿,当诣世尊住处,以奉问此义,世 尊将予释答,则应护持。’ ‘唯然,友!’此比丘等应答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往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 坐于一面。 一三 坐于一面之诸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余不 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而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 可达得苦之终。’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解说其详细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大德! 世尊离去未久,吾等心如是思念:‘诸友!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 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而诸比丘!余亦不言未达世间之终而可达得苦之 终。’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解说详细之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之略说示 教,而未作详细解说其意义,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 一四 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为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 97 敬。尊者阿难或对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作详细解说,当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 吾等往诣尊者阿难之处,向尊者阿难当可问此意义。’因此,大德!吾等往诣阿难 住处,向阿难请问此意义。 一五 大德!尊者阿难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说其意义。’ ‘诸比丘!阿难是贤者,诸比丘!阿难是大智者。诸比丘!汝等若向余问此之意 义,余亦与阿难之对此所释答作完全相同之释答。此即其意义,当如是对此护持。’ 注1 依注之‘世间之终’(lokassa anto),谓轮回世界之终,即言终结轮回之转生。 2 对loka-sanni,loka-mani注有loko ti sanjanati c'eva mannati ca,乃‘以为世想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二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三O 者,以为世思者’。 [一一七] 第四 世间欲类(二) ※ 二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证正觉之菩萨[时],起如是之心:‘余心曾触世 间之欲念,于今,已成过去、灭尽、变坏。于此,余心或对现在之欲念有多动,或 对未来之欲念有少动。诸比丘!当时余起如是心,对余心曾有触之世间欲念,于今 已成过去、灭尽、变坏者,于此,余为自己应不放逸,常防护正念。’ 三 然而诸比丘!汝等心亦曾有触世间欲念,于今已成过去、灭尽、变坏。于此, 汝等之心或有对现在之欲念多动,或有对未来之欲念少动,然则诸比丘!汝等之心 亦曾有触五种之欲念,于今已为过去、灭尽者。于此,汝等为自己应不放逸,常防 98 护正念。 四 然而,诸比丘!此为须知1之境,眼之灭,离色想2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 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五 说此之后,世尊即从座起,而入精舍。 六 时,世尊离去未久,此等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3 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 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简略说示此教而 未详细解说其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有谁能详 细解说此教之意义?’ 七 时,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乃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 敬,尊者阿难或对世尊之略说,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当诣尊者阿难住处。 诣已,向尊者阿难请问此之意义。’ 八 因此,此等比丘往诣阿难住处。诣已,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交换亲爱、恳熟 99 之语后,坐于一面。 九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言尊者阿难曰:‘友阿难!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然 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4,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 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略说示此教而未 详细解说此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友!世尊离去未久,吾等心生思念:‘世尊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三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三二 为吾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 略说示此教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所略说而未详细解说 者,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友!吾等心生思念:‘诸友!尊者阿难为大 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难或对世尊之所略说而未作详解说者, 当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则诣尊者阿难住处,向尊者阿难问此意义。’尊者 阿难,且请解说。’ 一0~一一 ‘诸友!譬如有人欲得树心,寻求树心,探索树心而出往巡行,应于有 树心之树前5…… 一二 ‘然则诸友!且谛听,当善思惟,我将说此。’ 100 ‘唯然,友!’此等比丘应答尊者阿难。 一三 尊者阿难作如次言曰:‘诸友!世尊为汝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 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 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诸友!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详细 解说其意义,余如是知此教之意义。‘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 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诸友!于此,世尊乃说示六处6之灭尽也。 一四 诸友!对世尊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其意义者,余如是知此教之意义。然则, 汝等尊者若有意愿者,当往诣世尊住处请问此义,即如世尊所释答,则应护持。’ ‘唯然,友!’此诸比丘应诺尊者阿难后,即从座起,往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 坐于一面。 一五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然则, 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 身之……意之灭,以离k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此 101 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大德!世尊离去未久,吾等心生如是思念:‘诸友!世 尊为吾等:‘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 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略说示教而未详细 解说此意义者,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三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三四 一六 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乃大师所称扬,乃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 敬。尊者阿难对世尊之略说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者,或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 等当诣尊者阿难住处,可向尊者阿难请问此意义。’ 一七 大德!因此,我等往诣阿难住处,向尊者阿难请问此意义。大德!尊者阿难, 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说此意义。’ ‘诸比丘!阿难为贤者,诸比丘!阿难为大智者,诸比丘!汝等若向余问此意 义,亦与问于阿难之此释答,完全相同之释答。此乃其意义,如是对此应护持。’ 注1 为心之防护,应不放逸,应常正念,谓非于过去之已知境(ayatana-vidita)是于未来当 知境(ayatana-veditabba)之意。 2 ‘对色之想’乃色之概念。对香、味、触、法亦然。 3 以下本经(一一七)和一一六经之异,唯此‘中’之文句而已。 4 于原典:‘离欲’换用nirujjhati‘灭’。余仿六节以下之文而用‘离欲’暹罗字作virajjati。 5 参照一一六经七。 6 六处(处于上面译为境,同一原语)之灭尽谓涅槃。 [一一八] 第五 帝释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灵鹫山。 二 时,诸天之主帝释,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之诸天主帝释,如次白世尊言:‘大德!于此大德!或有情于现生不 102 得入涅槃,乃以何为因?以何缘耶?大德!又此处,或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乃以 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 ‘诸天之主!眼所识之色快意、可乐、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 美于此,恋着于此而住者,则喜悦、赞美于此,而恋着于此而住者之识,则依止于 此,取执于此。诸天之主!有执取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五~九 诸天之主!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可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着于 此而住者。则喜悦、赞美于此;而恋着于此而住者之识,则依止于此,取执于此。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三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三六 诸天之主!有取执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一O 诸天之主!于此,或有情现生之不得入涅槃,乃此因、此缘。 一一~一六 诸天之主!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 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则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 者之识,则不依止于此,不取执于此。诸天之主!无取执之比丘入于涅槃。诸天之 主!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识……意所识之法快 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 则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之识,即不依止于此,不取执于此。诸 天之主!无取执之比丘入于涅槃。 一七 诸天之主!于此,或有情之现生入于涅槃,乃以此因、乃以此缘。’ 103 [一一九] 第六 五结乾闼婆子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灵鹫山。 二 时乾闼婆之子五结,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立于一面1。 注1 以下同一一八经,唯五结天子换‘诸天主帝释’而已。 [一二0] 第七 舍利弗 一 尔时,尊者舍利弗住舍卫[城外]之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园。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共相问讯,交谈亲爱恳热之 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同住之比丘舍弃戒而转向俗 身。’ 四 ‘友!不守诸根之门,不辨食物之量,不专心于觉醒者,当即如是。友!实则 104 彼之比丘者,不守诸根之门,不辨食物之量,不专心于觉醒者,则彼对完见极净之 梵行,欲终生续行,未有如是之理。 五 友!实则彼比丘若守诸根门,辨食物量,专心于觉醒者,彼能终生续行完具之 极净梵行,则有如是之理。 六 友!如何为守诸根之门耶?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三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三八 彼若不摄护眼根而住者,则以此为因,有贪、忧、恶、不善之法来袭于彼。然而彼 为实行摄护其眼根,达到守眼根,眼根之摄护。以耳……H鼻……以舌……以身…… 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别相,彼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则以此为因,有贪、忧、 恶、不善之法来袭于彼。然而被为实行摄护其意根,达到守意根,意根之摄护。友! 如是为守诸根门。 七 友!如何于辨食物之量耶?友!于此有比丘,深思省虑以摄取食物,不为戏奢, 不为庄严庄饰,只要此身之存住,对此继续,以防危害,乃为梵行之利益。思:‘如 是,弃除旧之苦感,不生新之苦感。余有生活之质,无有过误,应得安乐住。’友! 如是于食物辨量。 八 友!如何专心于觉醒耶?友!于此有比丘,于日中因经行安坐,以除心诸障碍 之法1。于夜2之初分,因经行安坐,以除心诸障碍之法,于夜之中分,右胁作狮 105 子卧,以一足叠于另一足,正念正智,胸置起床之想,而于夜之后分起出,因经行 安坐,除心诸障碍之法,友!如是为专心觉醒。 九 然而友!应如是修习:‘守我等诸根之门,于食物辨量,专心于觉醒。’友! 汝等必如是修习。’ 注1 avarana=nivarana,谓指贪欲、嗔恚、惛沈、掉悔,疑等五种。 2 夜间之十二小时三分而称为初分、中分、后分。 [一二一] 第八 罗喉罗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外]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园。 二 时,世尊独坐冥想,心起如是之思念:‘罗喉罗正完熟解脱之法,我更指教罗喉 罗以灭尽诸漏。’ 三 于是,世尊于晨早着内衣、持钵衣,为托钵赴舍卫城中,食后从托钵归来,以 呼尊者罗猴罗曰:‘罗喉罗!当取座具,我等为日中之休息,往安达林。’ ‘唯然,大德!’尊者罗喉罗应诺世尊,持坐其随世尊之后而行。 四 其时,有数千之天神等,亦随世尊而行:‘今日世尊更为指教尊者罗喉罗,于灭 尽诸漏。’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三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四O 五 时,世尊已入安达林,于一树下坐于所设之座,尊者罗喉罗亦礼拜世尊,坐于 106 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尊者罗喉罗曰: 六 ‘罗喉罗!汝于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否?’ ‘不也!大德,非是。’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 ‘眼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眼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以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想、行、识所摄者,此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否?’ ‘不也!大德!非是。’ 七~一O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一一 ‘意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四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四二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如认 识否?’ 107 ‘不也!大德!非是。’ ‘法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 ‘意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意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想、行、识所摄者,彼亦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否?’ ‘不也!大德!非是。’ 一二 ‘罗喉罗!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 眼触,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想、行、识所摄者,亦厌嫌于此……于耳……于鼻 ……于舌……于身……厌嫌于意,厌嫌于法,厌嫌于意识,厌嫌于意触,凡以意触 为缘所生之受、想、行、识所摄者,亦厌嫌于此。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 于得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再 生。’ 一三 世尊宣说已!尊者罗喉罗心欢喜,欢受世尊之所说。而于此宣说之释答,尊 者罗喉罗无所取着,其心由诸漏解脱。数千之天神等亦起离尘远垢之法眼,‘凡集法 者、皆灭法也。’ [一二二] 第九 系缚 一 ‘诸比丘1!为说可系缚之法与系缚,且谛听。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四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四四 108 二 诸比丘!何者是可系缚之法?何者是系缚耶? 三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诸比丘!此等称为 可系缚之法。凡对此之欲染,此即是系缚于此。 四~八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诸比丘!此等称为可系缚之法,凡 对此之欲染,即是系缚于此。’ 注1 参照一O九经。 [一二三] 第十 取执 一 ‘诸比丘1!为说可取执之法与取执,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可取执之法?何者为取执耶? 三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2……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取执之法。凡对此之欲染,即是取执于此。’ 世间欲类品第二 (终) 其摄颂曰: 魔索说二经 以世间欲类 又以说二经 帝释与五结 尊者舍利弗 与及罗喉罗 系缚与取执 以此名此品 注1 参照一一O经。 2 以下一二二经之三同以下。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四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四六 109 第三 居士品 [一二四] 第一 毗舍离 一 尔时,世尊住于毗舍离[城外]之大林重阁讲堂。 二 时,名为郁瞿娄毗舍离之居士,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毗舍离人郁瞿娄居士,白世尊曰:‘大德!于此1或有情于现生不得 入于涅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大德!于此而又,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 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 ‘居士!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 恋着于此而住者,则喜悦、赞美于此,恋着于此而住之诸识,则依止于此,取着于 此。居士!有取执之比丘,则不入于涅槃。 五~九 居士!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 所识之法……居士!有取执之比丘,则不入于涅槃。 一O 居士!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入于涅槃,即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一~一六 居士!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 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则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之识, 即不依止于此,不取执于此。居士!无取执之比丘,则入于涅槃。居士!耳所识之 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居士!无取 执之比丘,则入于涅槃。 110 一七 居士!于此,或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注1 参照一一八经之三。 [一二五] 第二 发提 一 尔时,世尊住发提族中之发提村。 二 时,名郁瞿娄发提村人之居士,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发提村人居士郁瞿娄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不入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四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四八 于涅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一六 [应如前经之详说] 一七 居士!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二六] 第三 那烂陀 一 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婆瓦利加庵罗林。 二 时,居士优波离,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居士优波离,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入于涅槃 者,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于此而又,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何为因? 以何为缘耶?’ 四~一六 [可照前经之详说] 一七 于此,居士!或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乃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二七] 第四 婆罗陀阇 一 尔时,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住憍赏弥国之瞿史罗园。 二 其时,优填那王来诣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住处,与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共相问 讯,交换亲爱恳勤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优填那王言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曰:‘婆罗陀阇!此年轻之比丘 等,少年黑发丛生而多显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无娱于诸欲,一生行完具极净之 梵行,以至终生者,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 ‘大王!此乃彼之知者、见者、世尊、应供者、正等觉者之所宣说,而曰:‘来! 诸比丘!汝等对于与母相等年龄之女,当起母心想,对与姊妹相等年龄之女,当起 111 姊妹心想,对于与女儿年龄相等之女,当起女儿心想。’大王!对此亦然,此乃年 轻比丘等,少年黑发丛生而多显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无娱于诸欲,一生行极净 之梵行,以至终生之因、之缘是。’ 五 ‘婆罗陀阇!心乃虚浮者,或将对于与母相等年龄之女亦起欲念,或对与姊妹相 等年龄之女亦起欲念,或对于与女儿相等年龄之女亦起欲念。婆罗陀阇!此年轻比 丘,少年黑发……以至终生,或有他因、他缘耶?’ 六 ‘大王!此彼之知者、见者、世尊、应供者B正等觉者之所说。而曰:‘来!诸 比丘!观察此身由脚掌以上,由发梢之下,以至皮肤,乃充满种种不净之物。此身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四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五O 有发、毛、爪、齿、皮肤、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膜、腓、肺、大肠、 小肠、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鼻涕、关节液、尿、脑 浆等是。’大王!对此亦然,此年轻比丘等,少年黑发……以至终生之因、之缘。’ 七 ‘婆罗陀阇!有彼等身之修养、有戒之修养、有心之修养、有智之修养者,此乃 为之易者。然而婆罗陀阇!无彼等身之修养、无戒之修养、无心之修养、无智之修 养者,此乃为之不易。婆罗陀阇!或有人念:‘当思惟我之不净,’彼思惟为净。 112 此年轻比丘等,少年黑发……以至终生,有他之因、他之缘耶?’ 八 ‘大王!此乃彼知者、见者、世尊、应供者、正等觉者之所宣说,而曰:‘来! 诸比丘!汝等为护诸根而住,以眼见色,则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人若不摄护眼根 而住者,以此为因,贪、忧、恶、不善之法,则来袭于彼。为实行摄护眼根,守护 眼根,以达到摄护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识法,不执总相, 不执别相。人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以此为因,贪、忧、恶、不善法,则来袭于彼。 为实行其摄护意根,守护意根,以达到摄护意根。’大王!对此亦然,年轻诸比丘 少年黑发……以至终生之因、之缘。’ 九 ‘尊婆罗陀阇!是不思议,尊婆罗陀阇!是稀有者。尊婆罗陀阇!依彼知者、见 者、世尊、应供者、正等觉者之所说,此诸年轻比丘,少年黑发丛生而多显活力, 以青春盛年之身,无娱于诸欲,终生以行完具极净梵行之因之缘者。 一O 尊婆罗陀阇!余亦曾不守身、不守语、不守心、不树立正念、不摄护诸根而 入后宫,当时过大欲念恼迫余。然而尊婆罗陀阇!余守身、守语、守心、树立正念 113 、摄护诸根入后宫,当时余未为欲念所恼倒。 一一 奇哉!尊婆罗陀阇!奇哉!尊婆罗陀阇!尊婆罗陀阇恰如倒者起,覆者披 露,对迷路者语示以道,于黑闇举起油灯,言:‘有眼者得见,’如是乃明了尊婆 罗陀阇之说法。尊婆罗陀阇!余归依彼世尊,亦归依法与比丘僧,尊婆罗陀阇!愿 受纳余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信士。’ [一二八] 第五 须那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兰陀饲养园。 二 其时,居士之子须那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居士子须那,白世尊曰:‘大德1!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得入于涅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五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五二 槃,以何为其因?以何为其缘耶?而又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何为 因?以何为缘耶?’ [如一二七经之详说] ‘须那!于此,或有情之……以此为因、为缘。’ 注1 参照一一八、一一九、一二四~一二六经。 [一二九] 第六 瞿史罗 一 尔时,尊者阿难住憍赏弥城之瞿史罗园。 二 时,瞿史罗居士来尊者阿难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瞿史罗居士,白尊者阿难曰:‘大德阿难!所称:‘种种界,种种界 114 者,’大德!世尊所说几何之种种界耶?’ 四 ‘居士!有眼界与可意之色,缘眼识与乐感之触,所生之乐受1。居士!有眼界 与不可意之色,缘眼识与苦感之触,所生之苦受。居士!有眼界与可舍之色,缘眼 识与非苦非乐所感之触,所生非苦非乐。 五~九 居士!耳界与……鼻界与……舌界与……身界与……意界与可意之法,缘 意识与乐感之触,所生之乐受。居士!有意界与不可意之法,缘意识与苦感之触, 所生之苦受。居士!缘意界与舍感之触,所生之非苦非乐。 一O 居士!以上乃世尊所说之种种界。’ 注1 眼界异色界异喜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又喜触因缘生乐受(杂含卷十七、五) 115 [一三0] 第七 诃梨提迦尼 一 尔时,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国之拘罗罗迦罗山中。 二 时,居士诃梨提迦尼,来诣尊者大迦旃延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居士诃梨提迦尼,自尊者大迦旃延曰:‘大德!‘缘种种界,生种种 触,缘种种触,生受种种受。’此乃世尊之所说示。大德!如何缘种种界,生种种 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五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五四 四 ‘居士!于此有比丘,以眼见可意之色,知:‘此为如是1,’缘眼识与乐感之 触,生乐受。又以眼见不可意之色,知:‘此为如是,’缘眼识与苦感之触,生苦 受。又以眼见可舍之色,知:‘此为如是,’缘眼识与非苦非乐感之触,生非苦非 乐。 五~九 复次,居士!以耳闻可意之声……以鼻嗅可意之香……以舌味可意之味 ……以身触可意之触……以意识可意之法,知:‘此为如是,’缘意识与乐感之触, 116 生乐受。又以意识不可意之法,知:‘此为如是,’缘意识与苦感之触,生苦受。 又以意识可舍之法,知:‘此为如是,’缘意识与非苦非乐感之触,生非苦非乐。 一O 如是,居士!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注1 ‘此为如是’于此谓色之可意。PTS本及暹罗本‘眼识’之次有‘当感乐’之语。依注释所示之 意,照另一异本之所示,此语应可省略。 [一三一] 第八 那拘罗父 一 尔时,世尊住跋伽国失悦摩罗山恐怖林之鹿苑中。 二 时,那拘罗父居士,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那拘罗父居士,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得入于涅 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大德!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何为因? 以何为缘耶?’ 四~九 ‘居士!有眼所识之色1…… 一O 居士!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不得入于涅槃,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一~一六 居士!有眼所识之色2…… 一七 居士!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注1 以下同一一八经四~九。 2 以下同一一八经一一~一六 [一三二] 第九 鲁醯遮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五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五六 一 尔时,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国之摩揭罗迦多1城外森林中之草庵。 117 二 时,鲁醯遮婆罗门之众多弟子,采薪之青年等,来诣尊者大迦旃延之草鹿,于 其周围徘徊巡行,以高声、大声,行种种之挑戏2言:‘此等圆头之似非沙门,乃由 梵天足部所生之邪黑丑奴,此等唯为担荷夫所恭敬、尊重、供养、礼赞者。’ 三 于是,尊者大迦旃延出精舍来,告此等青年曰:‘汝青年等!勿作响,我为汝等 说法。’作如是言时,彼青年等默然而止。 四 时尊者大迦旃延,以偈语告此青年等曰: (一)此等犹忆古法之古婆罗门,以戒为第一,而以压其忿,其守诸根门,是 为善护持。 (二)此等犹忆古法之古婆罗门,喜欢法与禅,但今婆罗门,则言:‘吾等摒 弃此,而不予问闻3。’夸醉于本族,则以行非事。 (三)违背于怯弱好勇之徒者,为忿之所压,执种种刀杖,不守诸根门,而勤 空劳者,犹人梦得财。 118 (四)断食露地卧,晨早之水浴,读诵三吠陀,着粗兽皮衣,结发及涂泥,持 咒[取]戒禁,[实履]苦行者。 (五)诈术及曲杖,以水拭颜面,以此等明为,婆罗门要具,为生小利者。 (六)能获于禅定,清澄而无浊,对一切生类,无邪障之心,而此始可达,至 于梵天道。’ 五 因此,此青年等怒而思不快意,来至鲁醯遮婆罗门之处,以告彼曰:‘尊者!愿 有所知,沙门大迦旃延只管嘲骂婆罗门之神咒。’如是言时,鲁醯遮婆罗门怒而思不 快意。 六 鲁醯遮婆罗门心更思念:‘我仅闻此青年等之言,则谤骂沙门大迦旃延,此于我 为不适宜。我当赴彼住处而问。’ 七 因此,鲁醯遮婆罗门与此等青年,共赴尊者大迦旃延住处,与尊者问讯、交谈 119 亲爱恳熟之语后,坐于一面。 八 坐于一面之鲁醯遮婆罗门,语尊者大迦旃延语曰:‘迦旃延!余之众多弟子,采 薪之青年等,来此处否?’ ‘婆罗门,汝之众多弟子,采薪之青年等曾来此处。’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五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五八 ‘尊者迦旃延与此等青年之间,有何等之谈话否?’ ‘婆罗门!余与此等青年之间曾有谈话。’ ‘尊者迦旃延与此等青年之间,有如何之谈话耶?’ ‘婆罗门!余与此等青年之间有如是之谈话: (一)‘此等犹忆古法之古婆罗门,以戒为第一,而以压其忿,其守诸根之门, 是为善护持。…… (二)能获于禅定,澄清而无浊,对一切生类,无邪障之心,而此始可达,至 于梵天道’。 ‘婆罗门!余与此等青年之间,作如是谈话。’ 九 ‘尊者迦旃延!所言‘不守护诸根门’者,迦旃延!几何为不守护诸根门耶?’ 一O ‘婆罗门!于此,有人以眼见色,则心倾于可爱之色,则背拂于不可爱之色, 不能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则彼所起之恶、 120 不善之诸法,不能消灭无余。 一一~一五 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 倾可爱之法,背拂于不可爱之法,不能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心 解脱、慧解脱,则彼所起之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消灭无余。 一六 婆罗门!如是为不守护诸根门者。’ 一七 ‘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议。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以不守护诸根 门者,说不守护诸根门。尊者迦旃延!所言‘守护诸根门,’尊者迦旃延!几何为 守护诸根门耶?’ 一八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以捶ㄕ漶A则心不倾于可爱之色,不背拂于不可爱之 色,使正念现前,无量思虑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 法,则消灭无余。 一九~二三 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于所触……以意识 法,心不倾于可爱之法,不背拂于不可爱之法,使正念现前,无量思虑而住;又如 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则消灭无余。 二四 婆罗门!如是则为守护诸根门。’ 二五 ‘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议!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乃以守护诸根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五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六O 121 门者,说示守护诸根门。奇哉!尊者迦旃延!奇哉!尊者迦旃延!尊者迦旃延恰如 使倒者起,覆者显露,迷道者得示以道,如黑闇中举起油灯,使‘有眼者得见,’ 如是,尊者迦旃延以种种方法,说法使明了。尊者迦旃延!余即归依彼世尊,亦归 依法及比丘僧。尊者迦旃延!容纳余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信士;尊者迦旃延若入 摩揭罗多信士之家时,即请应入鲁醯遮之家,于此,或青年男子或青年女子,当礼 敬、迎拜尊者迦旃延,又有供奉座席与水者,此乃为彼等长时利益安乐。’ 注1 杂阿含经卷九,于三十一经为‘猕猴室’。 2 PTS本为selissaka暹罗本为seleyyaka在暹罗本的注释为selokassaka互相捕背而跳 起,注为彼此于行苦热的(?tapana)‘游戏’。如蛙跳。 3 PTS本虽为jappamase照暹罗本之注解为jahamhase,以jahama,sajjhama之语注 之,以采用此。 [一三三] 第十 毗纽迦旃延婆罗门尼 一 尔时,尊者优陀夷住拘槃荼[城]兜泥耶婆罗门之庵罗林中。 二 时,一青年为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之弟子,来至尊者优陀夷住处…… 三 尊者优陀夷对坐于一面之青年说法教示,感动勉励,使令善悦。 四 时,彼青年依尊者优陀夷之说法教示,为所感动勉励、喜悦而从座起。来诣伊 罗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罗门女处,对彼女语曰:‘惟愿大姊当知,沙门优陀夷能说初 122 善、中善、终善,具足意义言句之法,说明一切具修满净之梵行。’ 五 ‘然者,汝青年!且以吾之名,招请沙门优陀夷,明日受供食。’ ‘唯唯,大姊!’青年应诺彼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即诣尊者优陀夷住 处,而白尊者语曰:‘尊者优陀夷!吾等之师伊罗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罗门女,请尊者 承诺明日受供食。’ 尊者优陀夷默然许诺。 六 于是,尊者优陀夷其夜过后,晨朝着内衣,持钵、衣,入伊罗越奢利族所出婆 罗门女住处。坐于所设之座。 七 其时,伊罗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罗门女,以胜味之硬软食物,亲手饱满供养尊者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六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六二 优陀夷。 八 时,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知尊者优陀夷取食终了,手已离钵。穿履 覆头坐于高座,白尊者优陀夷曰:‘沙门!请说法要。’ ‘姊妹!时机将来。’言罢即从座起而离去。 九 彼青年又诣尊者优陀夷住处,与尊者相问讯、交谈亲爱恳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尊者优陀夷对坐于一面彼青年说法,教导勉励使令欣悦。 一O 彼青年又以尊者优陀夷所说法之教导勉励、喜悦,而从座起,来诣伊罗越奢 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处,言于彼女曰:‘惟愿大姊当知,沙门优陀夷说初善、中善 123 、终善,具足意义文句之法,说明一切具修满净之梵行。’ 一一 ‘青年!汝如是赞叹沙门优陀夷。然余亦请于沙门优陀夷:‘沙门!请说法 要。’彼言:‘姊妹!时机将来。’即从座起而去。’ 一二 ‘虽然如是,然而大姊!汝穿履覆头坐高座作如是言:‘沙门!请说法要。’ 彼尊者则尊法、重法者。’ 一三 ‘然者,青年!汝以吾之名,招请沙门优陀夷明日来受供食。’ ‘唯然,大姊!’青年应诺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来诣尊者优陀夷住处, 语尊者曰:‘尊优陀夷!吾等之师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请明日应诺供食。’ 尊者优陀夷默然许诺。 一四 于是,尊者优陀夷其夜过后,晨早着内衣,持钵、衣,入伊罗越奢利族出身 之婆罗门女处,坐于所设之座。 一五 时,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以胜味之硬软食物,亲手供养尊者优陀 夷至饱满。 一六 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知尊者优陀夷取食终了,手已离钵,则脱履 露头坐低座,而白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何物之所存,阿罗汉说苦乐耶?何物之不 存,阿罗汉不说苦乐耶?’ 一七 ‘姊妹!眼之所存,阿罗汉说苦乐,眼之不存,阿罗汉不说苦乐。其之所存 124 ……鼻之所存……舌之所存……身之所存……意之所存,阿罗汉说苦乐,意之不存, 阿罗汉不说苦乐。’ 一八 如是言已。伊罗越奢利婆罗门女自尊者优陀夷曰:‘奇哉!大德!奇哉!大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六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六四 德!尊者优陀夷恰如使倒者起,覆者显露,迷路者语示以道,黑闇中举油灯,使‘有 眼者得见,’如是尊优陀夷以种种方法,说法使明晓。尊者优陀夷!于此吾当归依 彼世尊,归依法及比丘僧,惟愿尊者优陀夷容纳吾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信女。’ 居士品第三(终) 其摄颂曰: 毗舍离伐地 以及那兰陀 与婆罗陀阇 须那瞿师罗 及诃梨陀迦 那拘罗之父 乃至鲁醯遮 毗纽迦旃延 与婆罗门尼 第四 提婆陀诃品 [一三四] 第一 提婆陀诃 一 尔时,世尊住释迦国名为提婆陀诃之释迦族村。 二 于此,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余未言,所有之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 125 且诸比丘!余亦未言所有之比丘于六触处不须作不放逸。 三 诸比丘!彼等比丘乃漏尽之阿罗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自利已 达,尽于生有之缠结,完全已证解脱者。诸比丘!此等之比丘,余不须言于六触处 作不放逸。何以故? 四 彼等之已成不放逸,彼等已能不再放逸。 五 诸比丘!彼等有学之比丘,未达所愿,以求无上安稳(涅槃)而住者,诸比丘! 此等之比丘于六触处,余言要作不放逸。何以故? 六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有快意,有不快意,此等快、不快之色,以触彼心,触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六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六六 而不存着于此。因心无执着,则起精进无动,不失正念现前,身体轻安而无狂躁, 心住于定,集中于一顶点。诸比丘!余实言观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于六触处要 作不放逸。 七~一一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之法,有快意亦有不快意,此等快与不快之法,以触彼等之心,触而不 存着于此。因无执着于心,则起精进无动,不失正念现前,身体经安无狂躁,心住 于定,集中于一点。诸比丘!余实言观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 逸’。 126 [一三五] 第二 执着 ※ 二 ‘诸比丘!此是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三 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于此凡以眼见色,仅见不乐之色,不见 乐色;仅见不可爱之色,不见可爱之色;仅见不喜之色,不见可喜之色。凡以耳闻 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不乐之 法,不识乐法;唯识不可爱之法,不识可爱之法;唯识不可喜之法,不识可喜之法。 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四 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天。于此,凡以眼见色,唯见乐色,不见不乐 色;唯见可爱之色,不见不可爱之色;唯见可喜之色,不见不可喜之色。凡以耳闻 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乐法,不 识不乐法;唯识可爱之法,不识不可爱之法;唯识可喜之法,不识不可喜之法。 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一三六] 第三 不执着 二 ‘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乃以色为游园,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 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乃住于苦。以声为游园……以香为游园……以味为游园……以 触为游园……以法为游园,为法所刺激,因法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诸天 127 世人乃住于苦。 三 诸比丘!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如实知色之生起与灭没,甘味、患难与出 离,不以色为游园,不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如来住于 安住。’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六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六八 四 世尊如是宣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言于此曰: (一)‘色、声、香、味、触与一切之法,谓可乐可爱又可意,乃有限者。 (二)此等于人天世界以为安乐,此等之所灭,此乃彼等之思苦。 (三)己身灭尽,于圣者虽见为乐,但一切世间之所见,则反于此。 (四)为他(愚者)言乐,而圣者于此则言苦;在他言苦,圣者则知此为乐。 (五)触之法难知,无智者乃惑此,为烦恼所覆者则黑闇,不见者则有盲冥。 128 (六)善人开涅槃之道,知见之人,于此有光明,熟于大法1之人,则知近于 此。 (七)为生有之欲所服者,随行于生有之流者,入于魔王之领域者,则不知此 法。 (八)除圣者,谁正知涅槃之道,善知此道而漏尽之人,乃入于般涅槃。 五 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以色为游园,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 比丘!诸天世人D住于苦。以声……以香……以味……以触……以法……2 六 诸比丘!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为……3’ 注1 此八偈和Sn.759-765几乎同样,唯此一句二三言不同,故变成相反之意义,即于此成 为santikena vijananti mahadhamma-kovida于Sn.为santikena vijananti maga dhammass'akovida可以取为‘不熟’[如]兽之徒,不知近涅槃。 2 以下同上之三节。 3 以下同上之三节。 [一三七] 第四 恶意者(一) ※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有者,皆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之利得安乐。 诸比丘!何物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得利益安乐。耳 129 ……鼻……舌……身……意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得利益安 乐。 九 诸比丘!譬如于此只陀林,人人对于草薪枝叶,或运走,或燃烧,或各随所好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六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七O 而处理。’人人将‘吾等’或运去,或燃烧,或各随所好而予处理。‘汝等有如是之思 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 ‘大德!此非我,此非我之所属。’ 一O ‘如是,诸比丘!汝等之眼,此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汝等由于舍此者,乃 为利益安乐。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汝 等由于舍此者,乃为利益安乐。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 [一三八] 第五 恶意者(一) ※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当予放舍,因汝等之弃舍,此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诸比丘!何者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乃为利益安乐。声是 ……香是……味是……触是……法是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此为 利益安乐。 九 诸比丘!譬如于此只陀林……1 一O 如是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乃为利益安乐。声 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 注1 参照一三七经之第九节。 [一三九] 第六 内因(一) ※ 三 ‘诸比丘!眼是无常。眼生起之因、缘者,此亦是无常。 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眼,如何有常住? 130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意生起之因、缘 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意,如何有常住?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眼……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同一经之第九节。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七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七二 [一四O] 第十 内因(二) ※ 三 ‘诸比丘!眼是苦。眼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眼,如何 有乐?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意生起之因、缘者, 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乐?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同一经之第九节。 [一四一] 第八 内因(三) ※ 三 ‘诸比丘!眼是无我。眼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眼, 如何有我?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我。意生起之因、缘 131 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意,如何有我?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眼……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一四二] 第九 外因(一) ※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色, 如何有常?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常。法生起之因、缘 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法,如何有常?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七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七四 [一四三] 第十 外因(二) ※ 三 ‘诸比丘!色是苦,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色,如何有 乐?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苦,法生起之因、缘者, 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乐?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一四四] 第十一 外因(三) ※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色, 如何有我?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我。法生起之因、缘 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法,如何有我? 132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提婆陀诃品第四(终) 此摄颂: 以提婆陀诃 执着不执着 恶意者有二 依因而有三 乃至内外二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七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七六 第五 新旧品 [一四五] 第一 业 ※ 二 ‘诸比丘!余说新旧之业,业之灭尽,以达业灭尽之道。且谛听,当善思惟,余 将宣说。 三 诸比丘!以何者为旧业?眼是所作为、所思念、所感觉之旧业之所成。耳…… 鼻……舌……身……意是所作为、所思念、所感觉之旧业之所成。 诸比丘!此称之旧业。 四 诸比丘!以何为新业?诸比丘!于如何之业,如今于身、于语、于意所作者, 诸比丘!此称为新业。 五 诸比丘!何者是业之灭尽?诸比丘!凡任何由身业、语业、意业之灭尽而触解 133 脱者,诸比丘!此即称为业之灭尽。 六 诸比丘!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 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是。 诸比丘!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 七 如是,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旧业、说新业、说业之灭尽、说达业灭尽之道。 八 诸比丘!凡求利益,具有慈悲之师,而为弟子垂慈悲者,我为汝等已作毕。 九 诸比丘!当于此等之树下,或于此等之空屋行禅思,诸比丘!不为放逸,后日 即无所悔。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 [一四六] 第二 有验(一)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当善思惟,我即说之。 诸比丘!何者为涅槃(成就)有验之道?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见眼是无常,见色是无常,见眼识是无常,见眼触是无 常,见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皆是无常。 134 四~八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见法是无常,见意识是无 常,见意触是无常,见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皆无常。 九 诸比丘!此即彼达涅槃(成就)之道。’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七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七八 [一四七] 第三 有验(二)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诸比丘!以何者为达 涅槃(成就)有验之道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见眼是苦,见色是苦,见眼识是苦。见眼触是苦,凡见 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皆苦。 四~八 见耳是……鼻是……舌是……身是……见意是无常,见法是无常,见意是 无常,见意触是无常。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见此亦皆是 无常。 九 诸比丘!此即彼达涅槃(成就)有验之道。’ [一四八] 第四 有验(三)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诸比丘!以何者为涅 槃(成就)有验之道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见眼是无我,见色是无我,见眼识是无我,见眼触是无 135 我,凡见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我。 四~八 耳……鼻……舌……身……意…… 九 诸比丘!此即彼涅槃(成就)有验之道。’ [一四九] 第五 有验(四)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涅槃 (成就)有验之道? 三 诸比丘1!汝等如何思惟于此: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否?’ ‘大德!非是。’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七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八O ‘眼识是……眼触是……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常 住耶?抑无当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是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 认识否?’ ‘大德!非是。’ 四~八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亦厌嫌于 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此。因厌嫌而离 136 欲……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一O 诸比丘!此即彼达涅槃(成就)之道。’ 注1 以下参照三二经 [一五0] 第六 内住 ※ 三 ‘诸比丘!当修此无内住、无师范之梵行。 四 诸比丘!住于有内住、有师范1之比丘,是苦而不安稳,住于无内住、无师范 之比丘,是安稳于安乐。 五 诸比丘!住于有内住、有师范之比丘,如何为苦而不安稳耶? 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有忆念、有志望,为结缚之缘,于彼起诸恶 不善法,此等住彼之内心:‘于彼之内心,住于诸恶不善之法,’因此称为内住。 此等亦轨示于彼:‘诸恶不善之法、轨示于彼,’因此称为有师范。 七~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 触……以意识法而有忆念、有志望,为结缚之缘,彼起诸恶不善法,此等住彼之内 137 心:‘彼之内心、住诸恶不善法,’因此称为内住。此等亦轨示于彼;‘诸恶不善 法、轨示于彼,’因此称为有师范。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八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八二 一二 诸比丘!如是,住于有内住、有师范之比丘,是苦不安稳。 一三 诸比丘!如何是住于无内住、无师范之比丘,是安稳于安乐耶? 一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有忆念、有志望,结缚为缘之诸恶不善法, 于彼不起,此等不住于彼之内心:‘彼之内心,不住诸恶不善法,’因此彼称为无 内住。此等亦不轨示于彼:‘诸恶不善之法,不轨示于彼,’因此彼称为无师范。 一五~一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 触触……以意识法,有忆念、有希望,结缚为缘之诸恶不善法于彼不起,此等不住 于彼之内心:‘彼之内心,不住诸恶不善之法,’因此称为无内住。此等亦不轨示 于彼:‘诸恶不善之法,不轨示于彼,’因此称为无师范。 二O 诸比丘!如是,住于无内住、无师范之比丘,安稳于安乐。诸比丘!修2此 无内住、无师范之梵行。 138 二一 诸比丘!住于有内住、有师范之比丘,是苦而不安稳者。住于无内住、无师 范之比丘,安稳于安乐。’ 注1 有内住、有师范,于注解,注为有内住之烦恼,有规范行之烦恼。于杂阿含经卷八之四O、 四一两经,译为‘有近住弟子、有师’,无内住、无师范之意,应随此而解。意义于六节以 下即明白。内住弟子及师范之有无,以通诸恶不善法有无之意。 2 本经三节vussati有(修),此二O节有(称)vuccati。虽认为那一个都可以,后者较 佳,即‘此称为无内住、无师范之梵行。’ [一五一] 第七 何功德 ※ 三 ‘诸比丘!若外道偏行者等,如是问于汝等:‘诸朋友!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 行,有何功德耶?’诸比丘!彼如是问汝等,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偏行者。 四 ‘朋友等!为苦之了知,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五 然而诸比丘!若外道偏行者之徒,如是以问汝等:‘为苦之了知,于沙门瞿昙 处修梵行。其苦者为何耶?’彼若如是问者,诸比丘!对如是之问汝等,应如是释 答此外道偏行者等。 六~一一 ‘朋友等!眼是苦,为知此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色是苦,为知此苦,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八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八四 于世尊之处修梵行。眼触1是苦,为知此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缘意触所生 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苦也。为了知此苦,而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一二 朋友等!为了知此苦,而于世尊之处修梵行。其苦即此。’ 一三 诸比丘!彼如是问汝等,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偏行者等。’ 注1 于此落失眼识一条。 [一五二] 第八 有因由耶? ※ 三 ‘诸比丘!有依因由1之比丘,不依信,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因由之论 139 辩,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所作已办、不为如是再生。’ 如是因由对他释答耶?’ 四 ‘大德!我等之法,当以世尊为根本……’ 五 ‘诸比丘!有因由、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理由之 论辩,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以‘生已尽……不来生。’对他作如是释答。 六 诸比丘!有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理由之论辩, 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而以‘生已尽……不再来生。’如是向他作释答,其因由者 何耶? 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或内有贪、嗔、痴,知:‘我内有贪、嗔、 痴;’或内无贪、嗔、痴,知:‘我内无贪、嗔、痴。’诸比丘!比丘以眼见色, 或内有贪、嗔、痴,知:‘我内有贪、嗔、痴;’或内无贪、嗔、痴,知:‘我内 无贪、嗔、痴。’诸比丘!此等之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爱好而知耶?或依传 闻而知耶?或依因由之论辩而知耶?或依乐着于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诸比丘!此等之诸法,非依智慧可知见耶?’ ‘大德!诚然。’ ‘诸比丘!此乃其因由,依此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 依理由之论辩,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以‘生已尽……不再来生。’如是释答于他。 八~一二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八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八六 140 触……以意识法,或于内有贪、嗔、痴,知:‘我内有贪、嗔、痴;’或内无贪、 嗔、痴,知:‘我内无贪、嗔、痴。’诸比丘!比丘以意识法,或于内有贪、嗔、 痴,知:‘我内有贪、嗔、痴;’或内无贪、嗔、痴,知;‘我内无贪、嗔、痴。’ 诸比丘!此等之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爱好而知耶?或依传闻而知耶?或依理 由之论辩而知耶?或依乐着于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诸比丘!此等诸法非依智慧可知见耶?’ ‘大德!诚然。’ 一三 ‘诸比丘!此为其因由,依此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爱好,不依传闻, 不依理由之论辩,不依乐着于推理玄想,以‘生已尽……不再生来。’如是释答于 他。’ 注1 pariyaya一般译为‘方便’,此英译为method,余依注释karana译为因由。 [一五三] 第九 诸根 ※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称:‘诸根具足,诸根具足者。’大 德!几何为诸根之具足耶?’ 四 ‘比丘于眼根若见生起、坏灭而住,则厌嫌于眼根,于耳根……于鼻根……于舌 根……于身根……于意根若见生起、坏灭而住者,则厌嫌于意根,因厌嫌而离欲…… 于得脱,有得脱之智慧,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不为如是再生。 五 比丘!以上为诸根具足也。’ 141 [一五四] 第十 说法者 ※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称:‘说法者,说法者。’大德!如 何为说法者耶?’ 四 ‘比丘若为眼之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说法者,此足以称为说法比丘。比丘若 为眼之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者,此足以称为法随法行之比丘。比丘若依眼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八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八八 之厌嫌、依离欲、依灭尽,无取着得解脱者,此足以称达现法涅槃之比丘。 五~九 比丘若为耳之厌嫌……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离欲、为灭尽而说 法者,此足以称为说法比丘。比丘若为意之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行者,此足以 称为法随法行之比丘。比丘若依意之厌嫌、依离欲、依灭尽,无取着而得解脱者, 此足以称为达现法涅槃之比丘。’ 新旧品第五(终) 此摄颂: 业四之有验 无住何功德 有因由诸根 以依说法者 此等称为十 此品之摄颂: 安稳者世间 居士提婆诃 此依于新旧 谓第三五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