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福德日记:6月14日─思惟慈、悲的意义 |
 
福德日记:6月14日─思惟慈、悲的意义
世尊成道后,应梵天之劝,为世人说法,令众生离苦,这是出自慈悲之心。如经、论所说「佛灭一切漏,无比大慈悲」、「除于二边为说中道,佛以慈为首」。 佛就是以慈悲来救度我们这些凡夫,所以世尊被称为「谋最上利益的悲者」。 因此,慈悲是佛道的根本。如《大庄严论经》所说:「如来教门、大慈为本。」慈悲是佛教实践上的中心德目。所以凡是皈依三宝之佛弟子都必须修学慈、悲法门。修行者必须是「住于慈者」,特别是出家修行者,更必须为世人「依慈悲,依同情,依怜悯,为他人说法。」比丘、比丘尼不是因为背弃世人才出家,而是由于真正的爱世人才出家的。 慈与悲的差别──传统上说「慈」是「带给众生利益与安乐」;「悲」是「除去有情的不利益与苦患」。对受苦者起同情时就是慈,决心拔除其苦时就是悲。简单地说就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 《大智度论》记载:「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不仅如此,行者还必须深入思惟:「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十地经论》也有同样概念:「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与「乐」还包含给予众生「乐因」,拔苦还包含去除众生「苦因」。如此思惟才算是彻底、完全地掌握慈、悲的意义。 「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出《大般涅槃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