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三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三讲

  《律海十门》第二门,“高洁大行因相门”,这个就是我们要立的志向。真正要修别解脱戒的话,都要有这个“高洁大行”。“高洁大行”如何能得到呢?就是下面讲的那些。

  什么叫“高”?“高”就是高尚,一般就是“无我”,这是最高的;有个“我”,私心杂念的就不会高了。无我、舍己为人的叫“高”。那么“洁”呢?当然,没有染污的了。能够无我就不起烦恼,不犯戒,这是清净的,洁的。那持戒清净、不起烦恼的染污,而自己又是“高”呢,就是说,没有我自己,把自己排开,无我。我们经常提醒你们,在戒堂里边的事情,要一辈子记住的。戒堂里边不准说“我”这个字,什么意思?大家就明白了:修行的人,不能有“我”。你说一个“我”的话,那就是有我执的表现。所以说只能称自己的法名,你的法名是什么就说什么,不能说“我”要怎么,“我”想怎么。你有个“我”在那儿,就是我执用事了。说一个法名呢,那就是说假安立的补特伽罗,就是这么一个东西,那是可以用。这一点,当然戒堂出来之后就不限制了,说话也随便了,“我”又跑出来了,但是大家要警惕这个“我”。

  海公上师他就是一辈子没有说“我”,说什么呢?“能海,能海”,都是这样子的,都称自己法名,这个是我们的榜样。记得有一次,天黑黑的,在近慈寺,海公上师从院子里过来,前面有个比丘,他也不知哪个人,“哪个?”很凶的,海公上师很客气地——“能海,能海”,这个谦虚的态度,我们可以学习。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不说“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高洁大行因相门”,我们在讲菩, 萨戒的时候讲过,菩萨戒里边有。可能有些人没有听到,有些人听是听到了,可能也忘掉了。那么我们在这个时候也重复一下,将就那些没有听到的;如果都听过了,我们就跳过去了。

  乙一 三聚戒联带关系

  “不具精严律仪戒……”,这个就是说三聚戒的联带关系。菩萨戒里边三聚净戒: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都是菩萨戒里边的支分。这里讲的就是菩萨戒里的一段,即别解脱戒跟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的关系。那么这里我们讲的是别解脱戒,就把这一段引下来。

  丙一 缺律仪戒摄善不生生亦不全不胜(一颂半)

  不具精严律仪戒(七众律仪或无或有但学不修修无次第或不殷重)

  摄善(戒度以十善为体)无成他方惧 (有情万类怕你害他)

  施戒忍进次第兴(虽有超越而不殊胜)

  戒度性戒十善体(此与律仪戒同体戒度缺余度无用)

  静虑缘缺(不得资粮故)得复失(如虫食木)

  双运般若但言论 (所谓止观双运胜义不离只言说尔)

  这个律仪戒,我们说七众的别解脱戒,那么要得菩萨戒、修菩萨戒的,他必定要先受过律仪戒才是菩萨戒的法器。一般就是说至少受个五戒、八戒,当然直接受的也有,但是从殊胜的来说,先要受过一个别解脱戒,然后进入菩萨戒。菩萨戒里边也有共同的别解脱戒,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不共的跟共的,在菩萨戒里边的别解脱戒是共的,主要是离开身口七支跟十善戒。而这个不共的别解脱戒呢,就是没有受菩萨戒之前的别解脱戒,这个是不共的,单独的。那么这是各是各的了,两个是有共同性,但不是绝对一个东西。而受菩萨戒之前,一般说最殊胜的话,先要受不共的别解脱戒,受了之后,才是菩萨戒的法器。

  “不具精严律仪戒, 摄善无成他方惧”。那么这里讲的是菩萨戒,假使你受菩萨戒,而不严格地、精密地受别解脱戒的话,那么你摄善法戒“无成”,不会成功;“他方惧”,人家害怕你。这是什么说法呢?别解脱戒里边,身口七支——不杀、不盗、不YIN、不妄语,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那么这个东西呢,如果你说你律仪戒不受的,你单是去做摄善法戒(六度),你假使布施他东西,你自己别解脱戒不严持的,他就对你怀疑、害怕了——你给了他东西,你是不是要把他杀掉?我们说钓鱼的时候,鱼钩上挂一点蚯蚓去给它吃,布施它吃,但是还没有吃好一半,把它钓上来了,杀掉了。那么你没有持杀戒的人,你给他东西,人家害怕的。你布施他东西是不是上了钩子你要把他杀掉了?或者偷他的东西,或者搞YIN欲的事情,或者什么的?都要怀疑的。那么你这些事情,你没有别解脱戒的话,你摄善法戒是搞不成功的,人家都害怕你,不敢接受你的。所以说这个别解脱戒跟那个摄善法戒的关系,是它的基础。没有别解脱戒,摄善法戒搞不成的。人家害怕你,不敢接受你东西的。

  下边是摄善法戒,就是六度。“施戒忍进次第兴(虽有超越而不殊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按照次第一个一个上去的,修的时候最容易的就是布施;布施基础有了,修持戒;持戒之后忍辱,再精进,最后禅定、般若。那么这个我们说在菩萨的十地里边,也是初地圆满布施度,二地圆满戒度,三地忍度……,一个一个地圆满,就是有层次的,按着次第的,不能超越。那么你戒都没有的话,后面的忍、进、禅定、般若当然不会有了,前面的布施也不圆满。

  我们说这个六度,每一度都有六个度。你如果在布施里边没有持戒,没有忍辱,没有精进,你这个布施也搞不圆满;如果没有般若的话,布施仅不过是布施,不能叫波罗密。布施波罗密一定要有般若在里边,能施、所施、中间的施法都是三轮体空,这样子三轮体空之后才能叫“布施波罗密多”。不然的话,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到彼岸,只是世间的布施。那些善是世间的善,你要证到“波罗密多”的话,决定有般若的成分掺在里边。所以说你如果缺一个,这六个都不会完整。

  “戒度性戒十善体(此与律仪戒同体戒度缺余度无用)”,在六度里边,戒波罗密多的体性就是十善。我们说身三口四意三这十个善法,在菩萨戒里边,别解脱戒的体就是这十个善。这十个善没有做到的话,你看看你做事情怎么行?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做到这十个善。那么静虑,最前面的是“忍进施”,没有戒是不能完整。尤其是后头的,没有戒就不能完成忍,没有忍就完成不了精进,都是按照次第来完成的。

  静虑呢,“静虑缘缺(不得资粮故)得复失(如虫食木)”,没有戒的资粮,静虑也不会得到,因为是因缘不够。在《禅定品》里边,“因缘具足,则能得定”,那么因缘不具的话,静虑的定也得不到了。但是有的人他没有持戒,但是他也得定了,这个定是不可靠的。今天得了定,明天不一定来——“得复失”,偶尔得到了之后,还会失掉。他下面旁边注的是“如虫食木”,那是一个公案:过去有一个人,把一棵树柴劈开来一看,里面有“天下太平”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是白蚂蚁蛀那个树,跑进去吃那个树,恰恰巧就吃了这四个字出来。也没有人教它,它们自己碰巧把树蛀了这四个字出来。但是这样子是偶尔碰巧的,你下一次再叫白蚂蚁再蛀那四个字出来,搞不成。那就是碰巧得了一些定的话,你说下一次要再得定的话,不会了。

  我们修行人经常有这些事情,这一天坐得很好,定的味道很强,甚至于可以看到一些东西。但是你明天希望再能得这个境界,没有了,甚至一辈子都不现了。为什么?偶尔得到的,过去的善根,一刹那一闪过就完了。这就是因缘没有具足的了,仅不过是偶尔这么现一下,你要把它保持下去的话,做不到的。那么你这个禅定也一样,你如果没有戒的话,得不到禅定——因缘不够;就是偶尔得到一下,也仅就是这一下子,不能保持的,“得复失”,得了之后也会失掉。那么有戒的基础在那边,不会失掉。除非你犯戒,我们以前就看到的,大家都知道那个外道的公案……。(3B)得了禅定有了神通,是五通的外道了,就是国王的女儿的手一碰的话,他的禅定没有了,神通也就没有了。所以对五欲如果沾染的话,外道的通都尚且起不了,何况佛教的这个无漏的定?更难了,得不到的。

  “双运般若但言论(所谓止观双运胜义不离只言说尔)”,“止观双运”,我们说修定的话,先是修止,把心定下来,然后再定下来之后,修观。当你修观的时候,止的成分要减下去;当你修止的时候,观的成分要减下去。总是一个强一个弱一点,有所偏。等到你修得成熟以后,修止把观就带起来了;修观,定也带起来了,两个能够双运——就是平均地一起起来了,这个是修禅定得到成就的最后一个阶段。那么你说要“止观双运”这个高级阶段的般若的出现,那你没有戒的话,这是空话,“但言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做不到的。所以说你止观双运也好,要得胜义的般若也好,你没有戒的话,这是空话!纸上谈兵,根本是做不到,不会出现的。

  丙二 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饶益行(一颂)

  自行不能全六度(菩萨行之资粮)

  别余善法(六度以外之法)多苦集 (皆世间有为生灭坏聚之法也)

  临阵无兵(贪瞋现前无正知见)工无器(利生成人无六度方便)

  饶益有情(以世间知见利他)何所依(众生莫不怀疑恐惧)

  下边就是说三者关系了。没有别解脱戒,摄善法戒就搞不成,这六度都不成功;六度没有的话,饶益有情戒也搞不成,菩萨戒里边基础就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有了之后,摄善法戒能够搞起来;摄善法戒(六度)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饶益有情戒全部是利他,不是为自己了。自利的功德没有的话,你要想利他——饶益有情呢,那也做不到的。

  “自行不能全六度”,自己菩萨修行,六度的摄善法戒假使不能做好的话,“别余善法(六度以外之法)多苦集(皆世间有为生灭坏聚之法也)”,那么你其他做一些好事,就是六度以外的,“别余”,“别”就是除了六度以外的那些善法,都是有漏的。“苦集”,这个我们学过《俱舍》知道,“苦”是果,“集”就是烦恼跟业。从烦恼起造业,造业之后感得这个世界苦的果。这个都是有漏的流转的因,因跟果。那么你假使离开六度波罗密多,六度是波罗密多到彼岸,你离开六度到彼岸行的善法都是世间的善法,都是流转生死的苦集二谛。

  所以说在下边,我们在黑板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看看,不晓得你们看了没有?有些人他说行菩萨道,对修持不重视——只要利益众生就可以了,自己修行的事情可以放下。我们以前也有这样的人,写这篇文章就给他看一看:你自己的善法都没有修成,你要想去利众生,最多是一个世间善法,不会成菩萨行的。菩萨道是要出三界、证菩提的,那你这样子的,自己的功德都没有,表面上作一些好象是利生的事情,好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但是呢,根子上说,都是苦集二谛的东西,有漏法,流转生死的东西,不能出三界的。

  “临阵无兵(贪瞋现前无正知见)工无器(利生成人无六度方便),饶益有情(以世间知见利他)何所依(众生莫不怀疑恐惧)”。

  “临阵无兵”,打仗的时候,两军相对、要展开白刃战的时候,你刀没有带,那你非死不可啦。人家要展开白刃战,大家短兵相接了,你说你没有带刀,你怎么办?那就是说这个“阵”,敌人是什么?贪、瞋、痴,烦恼。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用别解脱戒把它对治了,你没有别解脱戒对治的话,等于打仗没有武器的,你打什么仗呢?“正知正见现前”,就是别解脱戒提起来了。

  “工无器”,你要饶益有情的时候,你自己要有六度的方便。你没有这个方便,等于说这个木匠没有刨子、斧子等工具,你做什么东西呢?做不出来的。没有工具,你做不出东西来的。工匠都有工具的,木匠有木匠的工具,铁匠有铁匠的工具,乃至现在的机器厂,那有很多的机器的,工作模具等。你这些没有的话,产品怎么出来呢?出不来的,那就是自己六度没有的话,你要想饶益有情的效果是达不到的。

  “饶益有情何所依”,那么你要想饶益有情呢,没有依据的。工具没有,产品不会出来;打仗的时候没有武器,不会打胜仗。那么你要饶益有情,前面两个(律仪戒、摄善法戒)没有,怎么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呢?不可能的。看小注:“以世间知见利他”,就是前面说的苦集、有漏法;“何所依”,你这样子利他,“众生莫不怀疑恐惧”,我们说一般人,你突然和他特别亲近,他要怀疑的:你为什么对我那么要好?总有所企图。菩萨他对你要好是无私的,他饶益有情戒是以别解脱戒为后盾的,他使人家不怀疑的。假使说没有前面两个,你突然对这个人特别要好了,他总会想起你要打他什么主意,要害怕你的,对你怀疑的,不会相信你的,甚至于逃避你,当你是个坏家伙:“哈,你为什么一下对我那么要好啦?”

  丙三 总三聚正学之法(半颂)

  持声闻律(七众戒)舍劣心(不起一念小乘自利之心)

  摄善(学六度)悲怀(有情若父母)饶益行(行广大行)

  这个就是说我们行菩萨戒的时候,是不是声闻的别解脱戒不要持了?有的人说“这是二乘的戒,我们不要它,菩萨戒是大乘戒”,这个,我们说依宗大师的抉择,声闻律是要持,但是声闻的心不要有,“持声闻律舍劣心”。什么叫声闻心?自了汉的心,单为自己了脱生死,不顾一切众生的苦恼的。声闻律是断烦恼的,我们烦恼不能不断,但是二乘自利的心不能有,所以声闻的律是要持的,但是二乘的下劣的心——只是自利,自己了脱,不度一切众生的心——要舍掉。这是菩萨要做的,不是一概地排斥,连声闻律也不要了。所以说有的人认为行菩萨道,这个比丘戒持不持没有关系,不是菩萨戒有开性罪的吗?但是什么时候开性罪、什么菩萨可以开性罪,都有标准的;你不是那个人、不是那个因缘,不能开!我们昨天讲的,一个门,该开的时候要开,不该开的时候就是要关。这是持戒的一个开遮持犯。你不能说永远开在那里,那个不要紧的,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你东西都偷完了,怎么没有关系呢?功德财都偷完了,你还怎么修行呢?所以说声闻律是要持,但是声闻的下劣的自利之心不能要。

  “摄善(学六度)悲怀(有情若父母)饶益行(行广大行)”,那就是说,前面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要持,但是二乘的心不要有。下边的摄善法戒就是六度,“饶益行”就是饶益有情戒,这个都要作。这三聚净戒不能偏,依顺别解脱戒为基础,摄善法戒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饶益有情戒就是悲怀利他,为众生,一切众生都当父母地度他。这个就是菩萨戒的三聚净戒,不能偏,而基础还在别解脱戒。

  我们这里讲的别解脱戒,《律海十门》重点是别解脱戒,那么要持别解脱戒,能够持成就。成就别解脱戒有什么方法呢?有方法的,修行都有办法的。你说别解脱戒好,你就是持不了,怎么办呢?有方法。下面就是介绍如何把别解脱戒持好的一些方便。

  乙二 成就律仪戒之方法(一颂)

  具足律仪戒因缘(此戒云何能生)

  此中分别(方便引入之法)十一支

  菩萨如如善串习(依此条文多多实修)

  利生无障(宏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顺律仪而起)佛加(加持)许(给许)

  “具足律仪戒因缘,此中分别十一支”,佛教是缘起论者,这里又看出来了。要把这个律仪戒具足地持好,也要有因缘。这个因缘,我们把它分别成十一支,十一个支分。你这十一条做到了,别解脱戒决定具足;反过来说,这十一条做不到的话,别解脱戒就不能具足地持,甚至于会退——会退道。

  下面就是修法了,这十一条我们一定要把它搞好,那么你这个别解脱戒决定持得好。

  “菩萨如如善串习(依此条文多多实修),利生无障(宏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顺律仪而起)佛加(加持)许(给许)”,这里还是讲菩萨戒,因为这段文字是从菩萨戒里引过来的。这个就是受了菩萨戒的人——“菩萨”,把这个好好地“串习”,就是把它搞熟练,实际上多多地修,就是多多地实践、多多地修,把它串习得精熟的话呢,那么“利生无障佛加许”,你利生的时候不会有障碍,佛也给你赞叹,加持你,“给许”就是认可你了。那就是说,如果菩萨要具足别解脱戒的话,他做利生的事情呢,不会有障碍,而且佛还赞叹、加持他。这就是别解脱戒跟菩萨戒的关系。下边是小字:“宏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顺律仪起”,这个很重要。宏法利生碰壁了,你自己检查自己,对戒律是不是有不顺的地方。一般说,你如果持戒的话,护法菩萨会加持你,戒的威力也可以把你的障排除。假使你在宏法利生的时候,碰到许多的阻力,那么你检查,就是自己戒是不是不清净?戒不清净的,障自然会起。那么这里是强调要把戒持好、持清净了,然后利生的事情才能够无障,可以做成功。

  这是总说,要具足律仪的因缘十一支,下边就是十一支要说出来了。

  丙一 远欲出离心有三——不顾过去诸欲境(1)

  不顾过去诸欲境 厌弃在家荆刺林(逼迫生恼难得脱)

  轮王宝位(不久仍灭)如草秽(比于圣法) (1)

  第一是“不顾过去诸欲境,厌弃在家荆棘林”,过去的那些五欲的境界不要去回顾它,不要去顾恋那些过去的事。出了家之后,把过去的东西都舍掉了,那你再也不要去留恋过去的事情了。有的人出家之后感到生活上不顺,尤其是害大病的时候,就感到还是家里好,家里有人照顾什么什么的。这个念头一起就危险了,那就是说弄得不好会还俗的。那么要克服这个念头呢,我们就要修这个法,过去的那些五欲境不要去顾恋它,“厌弃在家荆棘林,轮王宝位如草秽”。“在家”,那个家庭,在家的一些生活,跟对着“荆棘林”一样,到处是刺,一碰到身上刺一痛,一碰到就把你皮刮破,没有一个安乐的地方,这个要“厌弃”。在家的家庭生活也好,社会上的那些也好,都是荆棘林,对你是有害无益的。这个厌弃,要厌离它,要弃舍它。

  “轮王宝位(不久仍灭)如草秽(比于圣法)”,轮王的宝位,我们说在世间上,最高的权威、地位、财富、享受就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他是统一四天下,人间的他可以管,全都可以统治;同时有七宝,就是财富也满足——金银琉璃宝,伺侯的王妃也是最好的,那么这样子在人间的享受最高的转轮圣王,我们也要把他看得跟草一样,跟秽(大小便)一样。这里边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是自己出了家之后——出家都是人间出家,天上不能出家的,只有人能够出家,人也是三洲的人,北俱卢洲没有。那么人间最高的享受就是转轮圣王了,要把这个也看得像草一样、像大小便一样,那才是真正把出家的心坚固了;如果你感到在家有很多温暖的地方,出家是辛苦,很困难,这个心一起就完了。你要把在家的那些享受看作是草,看作是大便,那你就不会再去留恋了。

  那么这里边就是说两种了,一种是那些享受的东西,外物,就是财产、妻子儿女之类,一种是内心的烦恼。要把享受的东西——资财看得像烂的草一样,就是垃圾一样,垃圾都是丢的东西,哪个再去把它捡起来?没有的。捡垃圾的人还是有,他是捡那里边值价的东西,真正不值价的东西他不要捡,他也不要的。要把那些享受的东西,就是享受的那个资财、妻子儿女之类的,看作是一个丢掉的垃圾一样。丢就丢了,哪个还要再去拿起来呢?所以要把它看得是草一样。那么那个烦恼、贪心呢,要把它看得是大便一样,这是最脏的东西了。贪心是最脏的东西,大小便一样,屙的大小便再把它捡起来的人恐怕没有的吧?出了家之后把在家的贪心放弃了,你说再把它拿起来,再去享受,起贪心——哪个把大便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你和神经病差不多!要把轮王的宝位,人间最好的轮王的宝位,看成草一样,垃圾一样,看成大小便一样,就是把轮王的享受的东西看成是粪勺、垃圾一样;那些享受的贪心看成是大小便一样,这样子你再不会想过去的事情了。你总不见得比轮王再高吧?轮王的东西尚且要把它看得是这样子的讨厌,你那个家庭有什么了不得?出家的人,轮王出家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其他的都没有,都差得很远。有些人要饭出家的也有,那你比起来简直不可说了。那么,这些过去的欲呢,小小的欲就不要去贪了。轮王的宝位的那些东西尚且看成这样子,你自己那么微小的五欲有什么可贪的呢?要把这个看透了,还俗的心就不会起。

  丙二 不乐未来诸欲境(2)

  不乐未来诸欲境 天魔王宫(憍慢自大之苦)虎豹穴(不免斗争等害)

  意乐清净(无惑扰)无依住(解脱法) (2)

  另外一个,“不乐未来诸欲境”。过去的欲是丢了,出家了、修行了,出了家后,我们说增上生、决定胜两种,等到你把烦恼断掉了,那就是决定胜——证涅槃;如果没有断掉烦恼之前,你是增上生——生人天。那么就是说,出了家修行了,过去的轮王的宝位等等都舍掉了,出了家之后过去的东西都不要了,未来的却还要想。我们说难陀,这个难陀的公案大有这个教育意义,海公上师不厌重复地讲,我们也要多讲几遍,可能新来的还没听到过。

  佛度难陀。佛回家之后来度他父王了,父亲很高兴,他就鼓励那些释迦族里、王族里的人都出家。这时候出家的很多,阿难等等都是佛的堂弟之类都出家了,还有一个难陀。难陀跟提婆达多,他们从小是佛的堂兄弟,都是有三十一相——佛有三十二相,他们有三十一相——气力大得不得了。难陀有一次在街上走,有一头大象挡路,他就一拳打过去,把象打死了;提婆达多看到那头大象挡他的路,就跑过来,把象一拉,拉到路肩上;后来,释迦牟尼看见路上一个死的大象堵起了——过去的路很窄,不像现在有几十米宽的公路,车子都跑不过来——就把象抓起来,一扔,扔到城外去了。释迦牟尼佛的气力比他们还大。但是这个难陀气力也不小,难陀有三十一相。

  那么这个时候呢,很多释迦族的人出了家了。那个难陀,他有个妻子叫孙陀罗,非常漂亮,他不想出家。有一天佛去托钵,佛观察他的因缘成熟,要度他了。佛托钵到难陀家里,难陀正在给他的孙陀罗画眉毛,画了一半,听见佛来了,难陀对佛还是很恭敬。他说:“佛来了,你等一下。他来托钵,应供嘛。我把他的东西一放,我马上就上来。”孙陀罗说:“你赶快上来啊,我眉毛还没干你就要上来的,不能太久的。”他说:“一定上来。”结果呢,难陀下去了之后,把佛的钵接过来,把最好的饮食放好了,就把钵还给佛,他想好上去画眉毛去了。结果佛呢,不接他的钵,走了。佛在前头走,难陀呢,拿着佛的钵,又不能说摆到家里去,不行的,只好拿了钵跟在佛后头走。佛呢,尽走尽走,结果也走到他的那个精舍里去了,难陀也进去了;难陀进去了之后,钵摆在里边交给佛,想走了。佛说:“你剃头,出家。”难陀实在不想出家,他想:家里的女人还等他画眉毛的,怎么出家了?不行的。但是佛的威光大得很,他在佛的面前不敢说不出家,硬了头皮就把头剃了,剃掉了嘛出家了,出家了就修行了——哪里修啥行呢?一天到晚想他的女人。那么他总是想机会要逃跑回去啦。但是佛的威光大,他也不敢当了佛面前跑,只好赖在里边。

  他们要值班的,去乞食时精舍里边要一个人值班。那么这次轮到他值班了,他说:“对了,这个值班,他们都乞食去了,我可以溜了。”他就把门关关好,他这个心还是好的——东西怕人家偷了,把门关关好。他想门关好之后他好跑了,关了东门西门开,关了西门东门又开,关不好。关来关去时间耽搁很久,他说:“干脆不要关了,东西偷掉了我赔好了。”他也是一个王子,他说:“我赔得起。”他就这个门不关就走了。走了之后,他想佛去乞食,他们一大批比丘呢,都是走大道,这时候很久了,佛快回来了,他说:“他们走大道回来,我走小路。”他就去走小路去,走了一半,偏偏碰到佛走小路来了,佛说:“你干啥啦?”他不好说了,只好老实说了,他想他女人。佛说:“你想女人,可以可以,你回去,我以后有办法,你先回去再说。”后来过了两天,佛说散散心,就带他游览去了。来到一座山上,有一棵枯树,枯树上边一个老的痴的猴子,老得来牙齿掉了,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聋了,这么一个在树上坐在那里。佛就指指那个猴子看,说:“你这个猴子看到没有?”他说:“啊,这么看,看到了。”佛说:“这个猴子跟你那个孙陀罗夫人比比怎么样?”他说:“哎,这个怎么好比呢?”他的女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这个猴子是又老、又瞎、又聋,毛都掉了,牙齿也没有了,这么怎么好比他的孙陀罗夫人,这个不好比,不好比。“对了”,佛说,“你好回去了。”

  回去之后,过了一天,佛带他到天上去,他就看到很多天子都是天女围绕。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很多天女,没有天子,难陀就问佛了:“怎么这个地方没有天子,只有天女呢?”佛说:“你自己去问。”难陀就去问了:“你们那些地方都有天子,天女围绕。你们这么多天女怎么没有天子?”那些天女说:“哦!那是人间有个难陀,他出家了,修行了,将来升天,就升到这里,我们在等他。”这是很快的,人间几十年,在天上呢?我们学过《俱舍》就知道,天上一会儿工夫。那么难陀高兴得很了,他说:“我就是难陀哎,你们伺候我好了。”天女说:“不行的,你这个身体臭的,还没有生到天上来。现在不能去,你快回去,回去以后,你命终以后就生这里了。”难陀很高兴,那就是持戒精进,升天嘛——就是这个,为了未来的欲持戒修行的,这个也不要。那么难陀的公案就再讲下去。

  难陀就这样子持戒精进——他将来为了升天,目的还是天女。过了一段时间,佛又带他去游了,这下游地狱了。游地狱之后,又看到地狱各式各样的苦,苦具,刀山什么都有。还有油锅里面煎罪人的,油锅里煎,狱卒把他用叉子叉起,往油锅里丢,里面滚,叫喊的那个样子。一会儿工夫,只有骨头了,什么肉都烂掉了,都化掉了,烧熟烧烂掉了,都垮下去了。看得很可怕。跑到一个地方,一个锅子,没有罪人的。狱卒旁边空站在那里,难陀就问佛了:“这么什么原因啊?”佛说:“你自己问嘛。”他就去问了,问狱卒:“他们都在把罪人叉进去煎,你们这个锅怎么空在那里没有事干哪?”他们说:“哦!这个样子的,人间有个难陀,他为了天上享福修梵行,出家修行了,他将来死后就到天上享受,享受好了之后呢,天福享完了就到这个油锅里来了,我们等他呢。”地狱里的时间更长了,天上享福多少年,一下快得很,他锅子的火都架起来了,就等他来了,来受。那个难陀再也不敢说我就是难陀了,一说的话,把他叉进去,不得了。赶快来不及就跑掉了。这样子他就是心定下来了,就是修行不是为了贪这个未来的欲了。

  那么这里也是说了,“不乐未来诸欲境”,我们出家人修行,不是为了将来贪那个天人的果报。

  “天魔王宫(憍慢自大之苦)虎豹穴(不免斗争等害)”,天上最殊胜的就是他化自在天,也就是魔王的宫。我们说五欲最好的地方,就是他化自在天。欲界就是须弥山,四天下,东南西北洲,上边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最高的一层,那就是五欲最高的一层。所以说天魔王宫呢,“虎豹穴”,好象虎豹的窝一样,里面就是有了这个享受呢,最最好的享受都在这里,但是有斗争,跟虎豹住在一起一样。做国王的人,都是提心吊胆的。他虽然享受是最好了,但是跟邻国一打仗的话,如果打败了,头就砍掉了,就完了。如果国家里的大臣造反,他也是头砍掉了,把家宅都抄了,妻子儿女都给人家或者是杀掉了,或者是配给人家作奴隶,作什么去了。那这个东西,“虎豹穴”,都不离斗争,所以说这个也不要,过去的固然不能贪恋,未来的也不要去追求。

  “意乐清净(无惑扰)无依住(解脱法)”,“意乐清净”,就是我们的发心、意乐也是求解脱,不是为了贪着五欲的境而持戒;“无依住”,依解脱而住,不要依靠这个五欲而住。就是对过去的欲境不要去贪着,不要留恋,未来的欲境不要去希望,贪恋。

  丙三 不乐现在诸欲境(3)

  不乐现在诸欲境   国王长者利养尊

  反吐不食不尝味   在家对境舍贪着(在家不能全离当对境正知)

  出家永弃不少遗 (3)

  那么现在的呢?现在的什么?利养恭敬。

  “不乐现在诸欲境,国王长者利养尊”,现在的五欲,出家人嘛,现在就是最高的利养是什么呢?国王长者请你去了,拿最好的东西给你吃,拿最好的东西供养你。这个也不要去贪着。这个当下能够看破很难了。有的人供养了一点钱,红包一上来,高兴得不得了。我在解放前看到过一个赶经忏的,赶了一半散包子了,散包子嘛,本来是他们辛苦了,给他们吃。他拿了个包子很高兴,就“呸呸呸”,很高兴,当然不是马上就吃了,总要念完了休息时候再吃。他拿了包子,我看他尽“呸”,那就是说心里很满意,“啊!那个包子来了,今天好大吃一顿”。这个不要贪着,这个小小的包子有什么呢?国王长者的利养那比这个超胜多了,要看成什么东西呢?“反吐”,反吐就是呕出来的东西。你再好的饮食吃到肚子里边,吐了,那吐出来的东西,你说:“再吃下去吧。”——死也不吃!那东西臭得很,样子也不好看。没有吃下去,色香味触都好,但是吃下去了,经过你牙齿一嚼,吞到肚子里去,再吐出来呢,那就是变得来再也不想吃了,那个味道也不好闻。“反吐不食”,反吐吐出来的东西你再也不会吃了,“不尝味”,你也不会去尝一尝,味道也不尝。不但不吞下去,尝尝味道好不好?也不会尝,哪个把自己吐的东西“尝尝看,这个味道好不好吃?”不会有的,都来不及扫掉它了。

  “在家对境舍贪着(在家不能全离当对境正知),出家永弃不少遗”。在家的,他五欲境不能舍离,那么对境的时候,要把贪心去掉。事情不能避免,但是不要生贪心。而出家的好了,他就是干脆了,“永弃”,永远抛弃,拖泥带水一点也没有了,“不少遗”,一点也没有剩下的东西。

  ……(4A)这样的人,他出家之后,这个庙蹲蹲,不如法,那个庙住住,很辛苦,我们国内的几个地方,汉地的庙、重要的丛林都去过了,藏地的庙也去尝了一下味道,藏地更辛苦了。他们不像我们汉地的丛林制,吃饭自己搞,自己花钱,衣服自己备,学法还要供养他的师父,藏地以前就是要搞金子供养的。这个,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的就知道了,供养东西,你少少地供养十块钱,拿不出来的。那么你要真正有福报才能学到法了。我们就是有这些人,到那里去,第一藏话不懂;第二,生活的费用都负担不起,何况供养呢?所以不行,到处不行。想来想去,最温暖的是家庭,回家去了。这个就没出息了。想想过去的欲境,跟现在一对比呢,就完了。那就是要过去的欲境跟大便一样地讨厌,那就不会回家了。未来的,就是天魔王宫;现在的,就是“反吐”,吐的东西不能再吃了。

  那么这就是过去未来现在的五欲境都要舍离,不能起一点贪心。你这样的心有了之后,出家的心就稳了。如果这个心生不起来,不晓得你哪一天总是要变相的。或者是这一辈子变相,回家了,或者是下一辈子升天去了,享受去了。我记得无著菩萨、世亲、师子觉他们三个,好象三个人以前讲好的,哪个先走,他来报信,到什么地方的净土去了。结果有一个人他先走,走了之后,不报信,升了兜率天,没有报信。后来他们有人去看他呢,看他在那里享受五欲,忘记掉了,那就是可惜了——修行的目的不是到天上去享受的。18

  那么这个善巧呢,就是对过去的、未来的跟现在的那些五欲境要这么地观:一个是当草、大便地看,一个是当天魔虎豹穴地看。你人进了老虎的、豹的洞里边,你不死哪个死呢?当然要死的。天魔王宫的危险性有这么大。

  我记得一个公案,这个不是佛教的,是海外一个国家的故事。有一个国王,有一个人很羡慕这个国王,吃得也好,穿得也好,权威又大,侍候他的人又多又漂亮。他就天天想,国王的地位好,很羡慕。这个国王看着那个人说:“你羡慕我啊?我的位置你坐两天试试看吧。”他就在国王的王位上搞了几天,正在享受很高兴的时候,头一抬,一把剑直的挂在上面,一点点小绳子系住的,随时有掉下的可能。“哇”一看,吓得不得了:“你王位上挂一把宝剑作什么?”国王就说了:你坐这个位置时时刻刻有生命危险,打仗起来,败了就杀掉了;老百姓造反你也被杀掉了;宫里边太子要夺位,把父王杀掉也有的。我们中国历史也有,死的可能性很多。就是那么危险,你认为好啊?这个人才觉悟了。这个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要去贪那些。

  丙四 身心堪寂「身得解脱」

  四者身心乐远离(世间五欲)  依止律仪(七众别解脱)喜足生

  独处静居(远诸世闻)堪寂味(有点定意)

  行想慎观颠倒境(不见五欲过患)

  第四个,“身心堪寂”。

  “四者身心乐远离(世间五欲)”,第一个就是说把五欲的心抓住,不管过去、未来、现在的都不要有,这个比丘才当得稳。那么你不贪五欲之后,一天到晚去跟人家散心杂话行不行?这个也不能得道。第四呢,“身心”要“乐远离”,远离“世间五欲”,远离那些杂染。

  “依止律仪(七众别解脱)喜足生”,他依别解脱律仪,这里说是“七众”,重点还是说比丘。他依持戒呢,假使受了二百五十戒,他依戒而行持,不但不感到苦闷,而是感到很舒服,“喜足生”,很高兴,感到满足。这个对持戒有喜足的心,才是对戒可以说稳得住。假使你戒羸,对戒感到麻烦,不想持了,那你迟早还俗,甚至于破戒。所以说对戒、持戒感到喜足、很高兴,“啊,我这个戒持得很好,很殊胜,很满足”,那这样子才能够稳得下来。

  “独处静居(远诸世闻)堪寂味(有点定意)”,他不要跟大家、闹市里不要呆。“独处”,远离世间,这个“独处”不一定是一个人,就是远离世间的愦闹之处。“静居”,清净的地方住。“堪寂味”,在这些地方就跟定相应了,“堪寂味”就是跟定相应了。

  “行想慎观颠倒境(不见五欲过患)”,行动思想要随时随地正知正念观察,不要起颠倒。这个颠倒的境呢,要看它的过患,他这里小字是“不见五欲过患”,所谓颠倒境就是看不到五欲的过患,就是颠倒了。那你随时随地要警觉,要看到五欲的过患。这个身心要堪寂,就是身心要远离五欲。我们说有的出家人,他身体是出家了,二百五十条戒也受了,但是心里想的都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那个东西,世间的“地狱五条根”在心里缠着放不掉的话,那这个戒是不稳固的。

  这里我们要附带说一下,你们受戒了,海公上师经常讲这个公案,你们受戒清清净净,每一次授戒,前面的开示都给你们讲清楚,那么授戒的时候人也少,不混杂,脑筋里没有糊糊涂涂的。其他地方就不一样了,几百人还是少的,两三千的都有,时间又这么短,在里边吵吵闹闹的,人多嘛就不可避免,难安静了,那么里边什么事情,哪有工夫给你们两三千人都讲清楚呢?都搞得什么事也不知道。一天到晚就是,受戒嘛就打斋了,今天吃斋就是馒头包子,明天是什么?豆腐、烤麸了这些。等到说戒的时候,人家在上面问:什么什么……能持否?他心里想:“馒头包子能吃否?” “能吃!” “面筋烤麸能吃否?” “能吃!”……好几个能吃,糊里糊涂,这个戒受好了。海公上师经常摆这个公案,什么“能吃能吃”,胃口好嘛,这个也能吃,那个也能吃——好了,戒牒一拿,好,去了。这样受什么戒呢?所以说这个就是受戒要清清楚楚的,到底能持不能持自己要想一想:这条戒能不能持?能持,那就对了。

  丙五 言思如理「因果能正」

  五者言思习清净(不着过失)

  虽处杂众(烦乱人多之时)不染(着境贪生)纷(心散无主持)

  偶一失调(错说乱想)能速知(警觉)

  深见过患(贵在平时练习)猛利悔

  “五者言思习清净(不着过失)”,前面是身心要远离五欲,这个就是自己的思想跟语言不要去思惟那些恶寻思,或者是杂染,世间的杂染的话不要随便,不要乱说。这个我们很难避免,那个嘴啊,生在那里它就爱说话;说的话呢,就是爱说那些烦恼习气的话。我们再重复那个公案,那天会供跟他们讲的。两个比丘开始讨论经论,旁边天人毕恭毕敬地听他们,后来慢慢慢慢就是家常了,不要听了,走了;再后来呢,烦恼事情了,鬼在吐口水了,“唉,你们这两个人讲这些东西”,“吐吐吐”,口水吐他们。所以说散心杂话不要多说,说到后来会转题的,说到那些烦恼事情去了。有的人就是看了电影,什么都会来了,这个不能看。看电影看录像之类的,对我们修行是有妨碍的。思想,那更要恶寻思不要起;那么语言呢,要少说话好些,要说就说清净的、出离的话,或者是经上的话。最好是讨论经论,自己学过的东西大家互相讨论,这是好的,其他的散闲杂话就最好不要说。言论思想要清净,不要起那些杂秽的语、恶的寻思。恶寻思是什么?就是那些贪,那些东西了。

  “虽处杂众(烦乱人多之时)不染(着境贪生)纷(心散无主持)”,虽然在人多的地方,也能够心不染污,“纷”就是心乱掉了。我们看以前一个报上一个报道,说斯里兰卡来了几个比丘,到我们这里来一个代表团,当然要招待他们了,招待他们看什么?看什么戏,什么歌剧,不晓得什么东西,反正记不清楚了,这是很早的时候。结果看了之后呢,人家就注意了,到底他们这几个比丘看怎么样?就看到那几个老比丘动也不动,脸色没有动,看了等于没有看到一样,实际上不在看,在用功;那个年轻的比丘呢,脸上很高兴的样子,那心已经入了那个境去了。这个有道没道马上就看出来了。我们说在这些地方,心不乱掉,那就是很难做到的。看上去歌舞娼妓的地方,心不乱,这个考验,老比丘真正有功夫的能考验一下,一般年轻的人呢,下染缸了,就坏掉了,不能考验了,不要随便去考验。那么在这些地方不染污,也不不昏乱,心不乱掉,就是不着境生贪。“染”就是着了境,生贪了,看了个戏,“啊”,高兴的脸现出来了,那就着境了,贪心生出来了;那么“纷”就是说——“心散无主持”,心乱掉了,没有主持了。

  “偶一失调(错说乱想)能速知(警觉)”,假使万一你“失调”,就是说搞错了,或者起一个恶寻思,或者是一句话说错了,那这样子要“警觉”,“速知”——马上回过来,不要跟着它跑了。马上起正知正念起来,安住正念,不要再跟着那些杂念跑。

  “深见过患(贵在平时练习)猛利悔”,那么要深深地看到这些的坏处,要猛利地忏悔。如果不见过患的话,你就不会收住你的心:反正起一个恶寻思,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心里想一想,也没有行动,人家也不知道,身口也没有做那些不好的事情;或者说两句话,说过就算数了,没有关系。那就完了,那就是越来越多。你要知道它的过患,那就是可以把它制止,慢慢慢慢少下去。深知过患之后还要“猛利忏”,起了这个念头,不好的要忏悔,说的坏的话更要忏悔,这是“贵在平时练习”,平时要看过患。凡是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第一要见它的过患,当下起什么坏的作用,对你修行起什么不利的方面,再看以后的果报又如何。这些看到它的过患之后,不敢,就不敢说了。如果不知道那些过患的话呢,肆无忌惮,无所谓。犯戒一样的,“见堕”,看到犯了这个戒,将来堕在哪里,受什么苦。

  昨天我想起以前那个,好象是《僧护经》里边的。他在散果子的时候,僧团里边有水果了,对他的师父有偏爱,多散了七个,结果后来地狱里受了很多的苦,最后呢,生到饿鬼里去。他受了饿鬼的身呢,地狱苦固然是出离了,但是有七个铁丸子从他的口里吞进去又出来,出来之后又进去,铁丸子是烧热的,吞进去当然焦头烂额,把肠子都烧焦了。结果他的业报呢,吞下去出来之后又好了,好了之后,第二个铁丸子就又进去了,不断地受苦,这就是七个果子受那么大的苦。常住是三宝物,所以把三宝的东西一定要看重视。这篇好象就在这里,执掌三宝物,要罗汉须陀含,只有讲因果的才能管、做三宝的管事情的人,否则的话要懂因果的、知律的。假设不懂因果,不知律的,不知好歹地把常住的东西乱用的话,愚痴波罗夷,这是很危险。

  丙六 自顾尊高「菩提不远」

  六者自尊(菩萨自尊)不轻蔑(羞耻恶行放逸)

  自许凡夫下劣辈(不说我辈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

  闻诸菩萨难行事  猛勇(不畏难)勤修(不苟安)令渐能

  “六者自尊不轻蔑,自许凡夫下劣辈,闻诸菩萨难行事,猛勇勤修令渐能。”这个就是说菩萨戒了,当然我们别解脱戒也可以说了。

  这些戒,有的人认为这个是佛在世时那些利根的人持的戒,我们现在是二十世纪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太空时代,这个戒不适合了,要改了,不要那么艰苦的,不要持了。要自己生“自尊”心,不要说“自己是凡夫,持不了戒的”,这个心不要起,“不轻蔑”,不要看轻自己。

  “自许凡夫下劣辈(不说我辈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自以为我是凡夫,末法时期的有情,这个我做不到的,这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们做不到的,不要做了。“闻诸菩萨难行事”,听到菩萨难行能行的事情——你们受菩萨戒,有些人烧个疤都舍不得,你看怎么发菩提心,怎么发呢?有的人把头上烫了几个疤,那么要发心,这是要代众生受苦,将来要行菩萨道,是发一个愿作这么一个标志,这是可以的,那么手上烧一些做一个象征性的也可以。一点都不敢烧的,那太没有勇气了,将来菩萨行怎么行呢?我们说菩萨道有些事当下是做不到的,并不叫你做,但是发心要发起来。你心都不发的话,永远做不到,这是等流果,那个同类因没有的话,等流果起不来的。那么开头,菩萨戒如此,我们别解脱戒也一样。别解脱戒,不要看了这个很难行,“二百五十条戒,把我捆都捆死了,我们只要持个五戒就够了,现在末法时期差不多了,可以了”,这个心不要起。二百五十条戒都是保护你的、防身的铠甲,你不要这个东西,敌人武器来不是把你刺死了吗?这是保护自己的,越多越好。

  菩萨难行的事情,“猛勇(不畏难)勤修(不苟安)令渐能”,虽然现在做不到,也要发愿将来一定要做到,这个愿要起来。“不畏难”、“不苟安”,勇猛勤修就是不要怕困难,勤修,不要苟安,苟安就是“推到明天再说吧”,这样子。“令渐能”,慢慢慢慢做,就是能够现在做的。

  这里是说菩萨戒了,我们说别解脱戒一样,现在能够实行的,马上做起来;实在做不到的,就发个愿,将来一定要做到它,那么能够达到做到持戒的资粮、因缘把它积集起来。你说“我将来要做到”,发个空话,那也没有用的,就是要积聚那些做到的资粮,那就是积极地行动起来。即使现在做不到,发愿将来要能做到。菩萨戒如此,别解脱戒也是这样子。因为很多现在认为别解脱戒都是过时了,很难做到。的确有些微细的是难做到,但是我们要发愿,总是将来要有个条件能做到。同时积极地在积集这些条件,准备将来能做到它。否则的话,你永远就不做,永远做不到。

  丙七 柔顺不恼「成悲和顺」

  七者调柔(虽自尊而不傲慢于人)观己过

  不伺他非不放任(地狱有情不缺佛性不舍犯罪)

  悲心补救(如理,方便)无损恼(勿但骂责)

  令彼舍恶发菩提

  第七,“七者调柔观己过,不伺他非不放任,悲心补救无损恼,令彼舍恶发菩提。”自己持戒了,不要看不起人家:“喔,这个人不持戒。”“调柔(虽自尊而不傲慢于人)”,谦虚,固然有自尊心,但是不凌蔑于他,这个是不要看不起人家。自己持了一条戒,就“你看这个人,他这个都做不到,你看这个要不得”,就看不起人家,你自己呢?你现在这辈子固然是能够持一个戒,你前辈子呢?也做不到的,那你慢慢做到了,他也慢慢会做到。“观己过”,假使碰到一些不顺的事情,要看自己的过失。你做了很多好事,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你要怨人家了。不要怨——你过去业报。你现在碰鼻子了,肯定是过去作了一些不好的业,那么你碰到现在不好的果。这个不好的果不是人家给你的,是你自己给的,那怨自己了,看自己的过失,不要怨人家。有的人他发好心,菩萨道或者别解脱戒,发了个很猛利心要持了,结果一持的话,碰了好多个鼻子灰,他就不高兴了,看过失了,甚至于想要退了,这个就是不明因果了。要知道碰到一鼻子灰的话,都是过去的恶业感的,那正因为自己过去没有持戒,所以造了恶业,现在碰了一鼻子灰;如果你再不持戒的话,将来的灰还要碰得更多些。那赶快要持戒。“调柔”不是看不起人家,碰到不好的事情要看自己的过失。

  “不伺他非不放任(地狱有情不缺佛性不舍犯罪)”,“不伺他非”就是不要看到人家的过失,也“不放任”,也就是说他是个犯罪的,或者是个破戒的人,我不去管他、不教育他了,“不放任”就是不放舍他;即使地狱的有情,他还有佛性,所以不能把他放掉。我们发菩提心是不缺一个有情的,不能说“地狱有情我不度的,他们太坏了,十恶不赦,我只度其他的几个道”,这个不行的。一个有情也不能舍,这个才叫菩提心。如果有一个有情不度的话,那就不圆满,不是菩提心,也成不了佛。别解脱戒一样的,别解脱戒我们在传戒的时候也说的,遍法界的有情,情非情器界,都要起持戒的心。有情当然是要起持戒的心——不偷盗、不去打他、不去骂他、不去杀他,等等,那么非情呢,我们说草木也不能随便砍掉的,这是对情非情,都要把持戒的心遍满十方的情非情,然后这个持戒的力量才充裕。某些地方持,某些地方不持,那是叫“留限”,有“留限”的就得不到清净的戒。有的人就说“我人是不杀的,动物好的也不杀的,蛇、老虎那些要害人的,我要杀的”,那你杀戒持不了的;有些人认为是我某些地方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某一个事情来了,我就要怎么样子了。那个都是“留限”,都是不完整。真正持戒就是遍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到这样子,那才是真正的持戒。

  “悲心补救(如理,方便)无损恼(勿但骂责),令彼舍恶发菩提”,要起大悲心,假使他有不对的地方,触犯你的地方,不要去怀恨在心。“无损恼”,“损”就是损害他,“恼”就是使他心里不高兴,就是不要去骂他,不要去责备他,而要“悲心补救”,起悲心来挽救他。他做错事,要如理的方便把他出罪,能够使他不继续犯下去,而不要一味地呵斥人家,责骂人家。当然了,要调伏的时候也得要用一下责骂跟呵斥。我们也诃责调伏,戒律也有,但是心里起慈心、悲心,并不是起瞋恨心,这个要知道。“令彼舍恶发菩提”,目的就要使他舍掉那些恶事——烦恼、造恶、犯戒、恶行等等,舍掉,发菩提心。那么这里别解脱戒呢,发出离心,这是都可以通的。那就是说,对那些犯戒、不如法的人,不能是恨他或者是一味地呵斥他、责骂他,应当起悲心补救他,救他,治病救人嘛。病是要救的,但人呢,是不要恨他的。因为我们说,人做坏事都是烦恼指使他,烦恼作了主之后,他就跟了烦恼跑做坏事了。那么做坏事的是烦恼,不是他,我们应当把烦恼除掉,他这个人要救他,人有佛性,他才能会成佛。“令彼舍恶发菩提”,各式各样的方便使得他把坏事去掉,也要发菩提心、出离心。“成悲和顺”,这是成就悲心,不要去恨人家;“柔顺不恼”,这个题目都是把重点都标出来了。

  丙八 耐他怨恨「自能安稳」

  八者堪忍他方害(不忍能坏一切成就故兴起众恶)

  骂辱捶打刀杖侵

  正观(法空无性)安忍远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渐能三门获清净

  第八是“耐他怨恨”。耐他的怨恨才安稳得了,如果人家对你不好的话,你不能忍的话,一天到晚都生气了。

  “八者堪忍他方害”,即使他方对方故意地害你,确实那个人是恶有情,他各式各样地恼害你,要堪忍,要能够忍下去。“骂辱捶打刀杖侵”,怎么害呢?有的是骂,有的侮辱你,甚至于是打你,甚至于是“刀杖侵”,杀掉你,这个都要堪忍。

  “正观(法空无性)安忍远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渐能三门获清净”,要正观——正知正见观察一切法本来无自性。“安忍远八风”,能够堪忍、远离世间的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个都要远离。这个说是说得容易,作起来却是很难了。

  苏东坡不是有一个公案吗?他作了一首诗,离八风了,“八风吹不动,安住紫金台”,就这么一首诗,他自以为作得很好,拿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一看,批了四个字——“放屁放屁”,带回去给他,苏东坡气得不得了:“我作了那么好的诗,你说我放屁。”马上就渡江去,要找佛印禅师辩道理去了,结果佛印说:你说八风吹不动,两个屁就把你弹过江来了。一屁弹过江,一个屁就把你弹过江,哪叫吹不动呢?所以你文章作得好,没有行持,不行的。真正要远离八风呢,人家赞叹你也不动,骂你也不动,毁谤你也不动,这很难啊。我们说赞叹你不动,已经不容易了——人家赞叹你,总是心里感到高兴;毁谤你不动,说你做了什么坏事,犯了不净行,怎么怎么,那你气得要跟他打、拼命了,这个就更难了。但是这个要安忍!比丘就是要安忍,这样子才能“三门获清净”,忍辱第一道嘛。出家人作比丘就是第一忍辱啦,沙门就是要忍辱的。

  我记得画家张大千,他以前出家了,他坐船,跟船老大不晓得怎么吵起来了,人家就说:“你这个出家人,怎么一点都不忍?”“哦!出家人该忍的啊?”干脆就不出家了,算了。他就不愿意忍辱,那就出家当不成。这个公案,是听说的,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我还不知道。反正出家人就得要忍辱一下。

  “渐能三门获清净”,这样子的话呢,三门就可以清净。怎么三门清净呢?对那些坏的人,不起一个瞋恨的心,这么意业清净;你不以这个恶口来骂他,也不加害他,不以恶言骂他的话,语业清净;身不去加害他,那就是身业清净。他方怎么样子地恼害你,你三业清净,心里不恨他,嘴里不骂他,身也不去打他,不去害他,那么这样子呢,持戒才能有把握。这些都是我们如何把别解脱戒持得好的必要的条件,有十一条。这是第八条。

  丙九 三时正知正念不放逸「不入于恶众善皆举」

  九者诸行不放逸 过去违犯如法悔(有智有畏依仪轨)

  未来(将来事如何作耶)应理谛思行(合于律仪二谛四谛)

  现在(当前最易迷失)刻刻正念知

  如律行住猛心誓(习修之要) 不生毁犯善依止(上师三宝亲近勿离)

  第九条,“诸行不放逸”,正知正见不放逸。“诸行”就是我们修持的那些东西,不要放逸。“过去违犯如法悔(有智有畏依仪轨)”,过去的犯了什么的,如法地忏悔,“有智有畏依仪轨”,“有智”就是知道自己违犯了,“有畏”,看到犯罪的可怕,那么依了仪轨来忏悔。“依仪轨”就是有两种忏法了,一种是对首忏:对人面前忏,犯了戒的,对一个人忏的,对五个人忏的,或者对二十个人忏的,都如法地依照羯磨的仪式忏悔;另外一种是取相忏,有些忏悔不能对首忏的,就是这个罪重,对首忏是不行的,那就是取相忏:修一个忏悔法,修到什么时候?修到你见相——见到好相、瑞相,就是梦见佛,或者定中梦中见到佛放光加持,自己穿了清净的衣服,去沐浴清净身,轻举上升天上去,好的相、瑞相现了之后,那就是表示你罪障清净。那么就是如法地做了。

  “未来(将来事如何作耶)应理谛思行(合于律仪二谛四谛)”,过去的毁犯的要好好忏悔,未来的还没有做的,“应理谛思行”,要谨慎了,该怎么做,要合理的做,要“合乎律仪,二谛四谛”,就是你要做的话,一定要合戒的,又要合道理的,就是二谛四谛了,你这样子做——“谛思行”……

  (4B)那就怎么样子。现在的怎么样呢?“现在(当前最易迷失)刻刻正念知”,最重要就是当下一念了。现在的是“刻刻”,随时随刻正知正念观察,不要出岔子,就是重点还在现在。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没到,当下的这一念要守住,恶寻思、毁犯的身口都不要起来,就靠正知正念。

  “如律行住猛心誓(习修之要),不生毁犯善依止(上师三宝亲近勿离)”。“如律行住”,依戒行住,住在戒里边,行动依戒而行,而且要发猛利心,发誓——一定要如此作!如果你轻轻地,就不会作好,要起猛利的心发誓言,决定要依戒行住!那这个心发了之后,才起效果。我们经常说的,宁舍生命,不要做什么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不要犯戒,这个心是经律里经常说的。但是一般人,小小的一点毛病来了,戒都要来不及放掉了。病来了,赶快开,“宁舍生命不犯戒”这个话你怎么说呢?那么“不生毁犯善依止”,不要生起毁犯来,不要犯戒。不要犯戒就是要靠依止善知识了,“上师三宝亲近勿离”,这是不犯戒的最可靠的一个方便。你离开善知识之后,假使碰到恶知识的话,那就完了,毁戒的事情就会不断地产生。

  恶知识是不能要的,这个也是海公上师给我们说的。西藏的人经常要发愿,就是希望自己永远不要碰到恶知识——恶知识就是叫你不要修行的人,破坏你修行的、引人邪道的那些——就是一辈子、永远,不是这一辈子,是永远不要碰到恶知识;万一碰到了,希望他不要跟我说话;万一他跟我说话了,希望我没有听到或者听不懂。就要发这样的愿。发愿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你经常发这个愿就会起效果,这一个是你自己愿力的原因,一个是三宝加持的原因,就会不碰到恶知识。如果你不发这个愿呢,那恶知识很容易染到你。善知识是很难找的,恶知识却是随时随地都有的,僧团里也还会有。我们这里就是有些人,他经常喜欢接近那些知见不正的人,结果呢,一哄子走掉了,不少。走掉了,悔了,又来了,来了就要考虑考虑了。你欢喜亲近恶知识的,你来了又是那么个脾气,将来又是弄一个帮子,弄一个派系地搞起来了,对我们僧团有妨碍的,还是要谨慎,不敢随便接纳那些。

  丙十 行为合法「身心安乐」

  十者进行(知行合理)依轨则(中律仪)

  不为名闻扬自善(纵不得已之自赞亦当观机如分有时机)

  不行覆藏勇露罪(当下弃恶弃不再取)

  少欲(心)少求(事)无忧恼(缺乏困苦)

  知足常满(以少观多以劣观胜)用节省

  堪忍寒热饥渴苦(以是报障避免此苦复兴彼苦故,而况度生岂能安逸。)

  求谋不遂无尤怨(增历练,增福命,了因果。)

  诸根调柔动履和(时观三业心渐趣定)

  安静不掉不随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见)

  威仪闲雅(不粗暴野俗)无急躁(缺慧之驰跑)

  如理治心跏趺定(动则敬事止则治心二而不二)

  “十者进行依轨则”,第十条,“进行”,就是一切行动,都依轨则、律仪里边,律仪就是威仪、轨则,戒条是戒条,轨则是那些僧团的规则。

  “不为名闻扬自善,不行覆藏勇露罪,少欲少求无忧恼,知足常满用节省,堪忍寒热饥渴苦,求谋不遂无尤怨,诸根调柔动履和,安静不掉不随境,威仪闲雅无急躁,如理治心跏趺定。”这个很长,今天不一定讲得完,先讲一点再说。第十条,一切行动,合理合法的,合威仪的,合律仪的,轨则就是包括僧团的规矩都包在里边。

  “不为名闻扬自善(纵不得已之自赞亦当观机如分有时机)”,自己的好不要赞叹自己了,菩萨戒里边赞己毁他是犯一个菩萨根本罪的,不要为了名闻利养而赞叹自己。反正你说自己好,什么时候该说?教化人的时候,有的时候偶尔说一下,打个比喻,或者举个例子,使他能够进入善道来。这是有的时候偶尔用一下。但是绝对不能说为了名、闻、利,为了自己名气大,或者是有好名,或者是利养,说自己好的地方,这个事绝对不能做。所以说我们说话里边呢,在家人总喜欢吹自己怎么了不得怎么了不得,出家人一定不要这样子做。你这个了不得,你藏在里边好了,功德是要藏的,不能到处宣扬。功德一宣扬之后,海公上师就是这么说的:我们作一个什么菜,要坛子里瓮在那里,瓮一段时间,这个菜就特别香。如果你把它盖子开在那里,那就是做不到那么好吃的东西了。功德一样的,功德要藏的,越藏功德越大,你一宣扬的话,就跑掉了,气味走了,气味也都没有了。甚至于产生我慢贡高,还会着魔,都有可能。我慢贡高一来,就飘飘然了,飘飘然之后,下边就不可靠了。不要为了名闻赞叹自己。

  那么假使有些过失,马上发露,不要覆藏,“不行覆藏勇露罪(当下弃恶弃不再取)”,这个也是很难做。一般人总要说自己好,总不说自己坏。自己犯了什么过失,要当下地发露,不要覆藏。这个要有一定的勇气,没有勇气的话,不敢发露的。自己总要人家说我好,你把自己过失说了,人家就要说你坏了,不亲近你了,甚至于骂你了,就不愿意。

  “少欲(心)少求(事)无忧恼(缺乏困苦)”,少欲、少求,“少欲”就是看到那些东西不追求;“少求”,得了少的、下劣的,心里不忧恼,也不去追求。心少欲,事情上少追求,就是自己少一点差一点也不懊恼。我们自己想一想,假使你跑到一个地方,法会里边散衬,或者是散东西了,大家都散到了,你一个人没有,你怎么想法?不高兴了,“大家都有,我怎么没有啊!”甚至于跟他闹起来了。“少欲少求无忧恼”,没有么就算了,“这个本来就不是我的份,我跑到这里来,碰到了,散点东西,假使我不来,又散不到的”,不要吵了。这些东西都是看看很微细,但是你有道没有道,在这里都看出来了。而关键更大的就是说你能不能持戒,稳固下去,也在这小地方下手,这是缘起论。这些因缘做到的话,持戒决定能够具足、清净,如果这一些做不到的话,你说要持清净的二百五十条戒,那是谈不上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前五篇文章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四讲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五讲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六讲

达亮文集:悲观与乐观

达亮文集:喝茶漫谈

 

后五篇文章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二讲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一讲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 般若波罗密多现证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