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一讲 |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一讲 我们这次讲经是第二个单元的开始。1992年开始到1994年的秋天是讲第一个单元。其间,经藏以《阿含》为主,律藏以《沙弥戒》为主,论藏以《俱舍》为主。 这个,我们已经学过了。 同时,在讲之前还听了一遍《广论》,让大家知道了整个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广论》之后就是《沙弥戒》 。因为讲《阿含》的老师没有,就请顾兴根老居士讲解了《遗教三经》;论藏讲的时间最多,主要是讲《俱舍论》。现在第二个单元是讲戒律。 我们经过两年的锻炼,现在产生了十几位新的比丘,当然沙弥还有,基本上以比丘为主了。那么现在开始就要讲戒律了,这是第二个单元的计划,基本上实现了。开头是讲《律海十门》,这是通的——四众弟子都能听。之后,就要讲《比丘日诵》里平时念的那些内容,如《毗尼违顺观》 、 《十一门教诫》等,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在清凉桥时出了戒堂就学的。接着,因为戒本前后还有一些《辨识阿含》里没有的内容,那看起来戒本还得要略略地销一下。戒本讲好之后就讲《新学比丘行护律仪》,这也是我们在清凉桥时出了戒堂之后必看的书,那时候没有讲。这次现成的本子我们已经在请了,到时候可能会到,那么我们就讲这个。另外还有一本也是我们以前必学的书——《净心诫观法》,这本书好象是没有,不晓得广化有没有,以后再看一看。这个呢,只好是自己看了。这两本都是道宣律师著述中关于我们修戒必定要看的书。律仪就是说,戒条是讲的那些止持,就是什么不该做,但是行住坐卧的那些威仪呢,《沙弥戒》里有很多门,比丘戒里也有很多——在《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中广讲。所以我们准备在比丘戒本之后,讲威仪。 过后,就要讲《辨识阿含》,《辨识阿含》是把戒本的二百五十条详细打开来讲的,就是制戒的因缘,戒相的开遮持犯。另外还有摄修心要,每一条戒如何修法,对此海公上师都有他传承的教授教诫和自己的亲身经历,都集中在那里。在《辨识阿含》之后,我们就要讲《根本阿含》,那就是二十犍度。 经藏四阿含是《长阿含》 、 《增一阿含》 、 《中阿含》 、 《杂阿含》 。 律藏里也有四个阿含:《辨识阿含》、 《根本阿含》 、 《杂细阿含》 (也叫 《细杂阿含》 )、 《正宗阿含》。其中《辨识阿含》和《根本阿含》海公上师已经编辑成册,这就是我们的教材。我们也正在联系,希望支援一些《四分律藏》 。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还请得到,每个人都请了《四分律藏》,现在要请也有,但很贵,假使支援我们就可以参考了。 今天我们要讲《律海十门》,在《律海十门》的后面,海公上师讲了,基本上是从《律海心要》 中摘下来的(律海选七)。 1《律海心要》是藏地学习的很重要的一本书,海公上师翻译藏地戒律的文稿中,以这本的内容为最广。以前在戒堂中,大家对别解脱戒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经过了羯磨仪式,得到了比丘戒。那么别解脱的真实含义,我们现在就要开始把它慢慢地广讲了。 贰 别解脱戒的重要性及出家在家的比较 甲一 云何调伏所作界限制度唯佛独说 首先,把《律海十门》中别解脱戒的一些要义先讲一下。 2 总如其所有,尽其所有,一切诸法一时现知、如实观见者,唯佛能也。大觉之心于法不思议等,及住劫时分之义,等等细微;及诸有为因缘,缘起出生,细微众理;及殊胜调伏,俱有界限,守护之功益,不护之众罪,所缘业果细微之理等,唯佛一人之行境所成,与他有情之现量无比者。 是故颂云:「于种种因一切知,徧知(现量知)无尽非识知。」如来徧智力如是。此之所云,应知奇特者,如弃冗曲(洗钵水也)于荒芜之处等之琐细分别调伏律中所有界限细微众事,如理守护者,于现人天增上及得解脱之成就。不守护者,现在人天及解脱障碍修行,且种种心愿不遂。如是等类业果细微之理,唯彼大觉一人之智现知,其他有情之心慧于境,决定不可比也。故于调伏所作界限制度,唯佛独说,现知诸业究竟所作故也。3 〖眉批〗除顺时就地由大众共许不背戒条之僧规外,决不许任何等人私心自立制度章程。 第一,我们要知道:佛,得了一切智,具足十力,能够最明晰地了解一切业果,一切声闻缘觉都不能如佛一样地那么仔细。一切缘起的法,因果、业果的问题,一丝一毫的道理,佛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子的智慧,之后才能制戒。所以说律藏只有佛能制,等觉菩萨尚且不能参与。在戒律中有很微细的戒,如用水、取水、倒钵水之类,都有明细的做法。那么对这些看起来很熟悉的事情,为什么佛要这么制戒?这是佛的密意——这样制了之后可以在将来感解脱的果,如果这些小地方不注意的话,后来的果就得不到。佛是从业果方面明察了需要这么做才告诉我们这么做,并不是故意给我们找些麻烦。这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说比丘戒里边很多是小的、看起来好象不用重视的事情。在《根本阿含》里边还说到剃下的发、剪下的指甲不能乱丢,而要摆在什么地方,这都有明细规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都是佛的智慧,教我们这样做,可以很快地趋向解脱道。此中都有密意。我们一定不要以自己的凡夫之心来猜测,认为“这是过去了、这是繁琐的事情,现在不需要了”,这些认识完全是错误的。 这里先要强调:一切业果的微细道理,只有佛的智慧能够现量地了知,其他一切有情(包括一切菩萨)都不能圆满地知道4。所以说,因为佛有这样圆满的智慧来制定别解脱戒,那只有佛能制、佛能说,其他的人一概没有权利来改动。至于现在很多的人要私心杂念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借口所谓现在客观的现实,来制定一些改变的方式,这都是不符合佛的本意的。当然因地制宜的方式,佛的开许是有的,但是戒条的原则不能超越。在不超越原则之下,当地有些特殊情况,经过大家共许——僧制,也可以通行。但是僧制绝对不能违背佛制,这一点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重点,我们说戒律是佛制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要记清楚。没有佛的智慧不能制戒,也不能改动戒律。所以说佛没有说开的,我们不能乱开,佛说要制定的我们也不能违背,这是一个重点,我们要知道。 甲二 别解脱戒的重要性 乙一 是三乘天人等共所依止之根 〖眉批〗一、是三乘天人等共所依止之根 由此教言显示,若于根本别解脱其中不作依止者,于现在人天之地位少许微点亦不能得,致若取得解脱地位者,云何而能。若是于别解脱律仪,及彼名诠所作指示调伏之中,真实依止,并于别解脱戒中法理,如其所说守护之住类者,则现世增上,及究竟决定解脱上善,并一切智地等位,即平稳快乐能获得也。以此之故,别解脱者,总三乘道之根本,一切功德依止之地基,遮止烦恼及罪行之水堤。彼调伏学处之教示者,圣教之内库,教之中坚,所有一切佛子唯一喜爱之重宝,一切重苦能消除清净唯独灵妙之药。佛般涅槃后免弟子等随取外教族(系)之戒禁仪式,且令彼等观佛律仪,授受须要,相数颇多,精严中节,折伏憍慢,倾心赞仰,归投正道。 〖眉批〗注意 别解脱羯磨仪即是三乘道果之真根本 复次,譬如树木,身干枝叶花果、聚集发生、依止增长,悉由彼树地下埋藏密行生长之根,从小渐大,理如羯磨。是故三乘道果,及俱有一切法行,皆依地下树根之别解脱戒羯磨仪式粗业所作而密成之。5 别解脱戒的重要性,第一,三乘(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人天,共同的基础都是别解脱戒。人天福报,离开戒也得不到。大家都知道,五戒十善感人天的福报,别解脱戒感声闻,要是大乘的戒就感佛的果。大乘的戒也没有离开别解脱戒,对此,我们在讲菩萨戒的时候都清楚地讲了。菩萨三聚净戒就是别解脱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可见菩萨戒没有离开别解脱戒;而别解脱戒里边也有大乘的成分——我们在戒堂里对大家说了,你们要发心就是要发把一切父母众生都要度的心,这个心就是大乘心。在受比丘戒的时候就是发的大乘心,所以这个别解脱戒不是小乘的,那么后来受了菩萨戒当然更是大乘的。 书上有个比喻:假设一颗树,它的树干、树叶、花、果等的生长,都是靠树下的根,虽然埋藏在地下的根是看不到的,但这个根却是重点。从这个根慢慢地发芽、到长成树干、树叶,最后开花结果,一切都是从根上来的。因此我们说,这个重点就是羯磨,这里强调了羯磨,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道果、一切俱有的法,那些功德,都是依靠这个树根——别解脱戒的羯磨而来。所以我们在作羯磨的时候,都是经过再三的考虑,再三地把它完善——把羯磨如法,这个根子就有了,三乘道果是从羯磨的根上而来的,所以,羯磨不能随便!我们已经把所有应当符合四分律的,全部依照四分律改正了,那些通俗的、一般流行的方法、不对头的,全部纠正了;她们比丘尼要三人一坛的,也满了她们的愿了。我们本来的规则是不能超过三人——授大戒时,人数限定一人、二人,最多不能超过三人。但是现在外面的都是起码六个、八九个乃至三十几个都有(指一九九四年前)。这个羯磨的如不如法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三乘道果,我们发的大乘心就是将来佛果的根子就在这个羯磨上,所以这个是极端重要。我们在授戒的时候,也花了很多的心血,参考了很多律藏——南山律、四分律、僧祗律、五分律,基本上能够参考的资料全部都翻过了,然后采取最如法的羯磨。所以这次传戒也是大家各人的福报了,在我们授戒的时候,戒师都能够很重视这件事。 当然这中间有辩论。有人认为,明朝见月律师制订的《三坛正范》已经流行好几百年了,我们不要随便改动。但是,不是我们开始改的,在隆莲法师传戒的时候,就改动了一些地方,后来我也发现那本《正范》的后面也附了一篇文章,认为里面有缺陷。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根据律藏如法地改正了。这就是说已经把你们的根子搞正了,这是羯磨的仪式,是很重要的。一般人认为这是一个形式,但是我们说,真正讲律地说呢,三乘道果的树根就在这个羯磨上面,所以至关重要。 乙二 明一切功德依止之地基 〖眉批〗二、明一切功德依止之地基 律藏中赞云:此根本调伏者,是大阿难罗汉法完全所作之导引良师。能作种种增长及摄持,犹如树根之主干。如来正法普聚于此。如是云云。应观此别解脱戒,定是一切功德所依之地体也。如是颂云: 若凡大地生植等所依 从彼种子发生能成变 如来调伏 再再戒 进 等为基 如是现业福德以生举 律仪功德住处应常忆 如是住者说是住调伏 于此住中转依彼岸竟 不如是住彼岸何处觅 答 凡属收获一切地中有 无过依止律仪胜白法 于中守护不违寻生长 尽其所有润摄种种生 藉此之意,龙树圣者大体颂云:戒者因中无因如大地,一切德业依体佛善说。如是云云,应善观也。 第二,别解脱戒是一切善法功德依止的地基。造房需要地基,那么一切善法依哪里生长呢?依别解脱戒!必须有戒。没有戒,一切功德长不起来。 乙三 能遮止一切烦恼罪行之水堤 〖眉批〗三、能遮止一切烦恼罪行之水堤 复次,别解脱戒于彼烦恼与罪行一切遮止譬如水堤者,谓于律仪若不依止,则烦恼罪行等,别无方便阻止。如调伏颂云: 若其河津无坚固堤防 大水冲泛横流致灾患 如是调伏圣心之水堤 遮止坏恶业行护田亩 第三,遮止烦恼。我们的修行是为了断烦恼,第一步是要把它遮止,不让其滋长出来。要遮止烦恼,依什么方法?就是别解脱戒。除了别解脱戒,你如何遮止烦恼呢?你烦恼都认不到,烦恼相如何、烦恼如何发生、危害性如何、如何使烦恼不现行,方法都没有。而方法就在别解脱戒里面。所以说,要制止烦恼的横流,不使它泛滥的话,就要别解脱戒的“堤防”。对此,我们在讲《俱舍》的时候基本上也介绍了一些 6。这个防“水”的“堤”能够防止洪水泛滥冲坏我们的房屋等财产的,就是别解脱戒,所以别解脱戒非常重要。 乙四 示律行勿得杂染 〖眉批〗四、示律行勿得杂染 以私见参杂,以名利污合,嗜欲沾染 如是别解脱戒经云,若业性者, 律仪杂染非妙行 诸毒参差良药剂 少年别有疯狂疾 童子二足钩锁系 囚-人+力行旋转大海深 救济涉渡不善能 若彼妙行度自他 决定船浮津梁稳 途中阻惑(杂染)扫荡清 王道胜行善导引 第四,我们在别解脱戒里边,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掺进去。你自己的意思掺进去,把一些名利习气加进去的话,那就是甘露变毒药了。本来是甘露水,你自己的私心加进去了,以这样的方式来持戒的话,那就是很好的甘露里边,你加了一些毒药。毒药再少,吃下去一样死掉。因为这样严重,所以别解脱戒一定要依佛的原意、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要掺杂自己的意见。 现在很多人认为持午的问题可以开放了,或者说现在的人体质差,应当要吃几顿,甚至于说有胃病的一定要少吃多餐,一天吃个七八顿,每顿少吃一点。你这样的方式!难道佛的智慧还不如现在的医生吗?这个你想一想,我们到底是皈依佛呢?还是皈依医生呢?如果皈依医生的话,又何必穿袈裟呢?你去学医好了。既然你皈依佛了,就要依佛而行。佛的智慧,我们认为决定不会比医生差,他教我们吃一顿,我们现在开许两顿了,还要胆小的话,那你修行的勇气也太小了。我们要出离三界,要度父母众生,头目脑髓都要牺牲,你难道连一顿饭都牺牲不了?这个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同时你要知道,这一顿饭吃下去,你的后果如何?咽一口一个小罪,一个小罪就是在地狱里边要呆很长时间,那你吃一顿饭要去好多次,划不划得来呢?你现在吃了一顿饭,认为没有什么了不得,但是后来地狱的果报,你受起来就感到后悔都来不及。佛的智慧,他告诉我们“不要吃”,就是“不要吃”对,不要自以为聪明。医生说的营养不够等话,这些都是世间的一些贪欲、世间的一些不正之见,不要往戒律中掺进去。 戒律里面掺杂了私心杂念的话,就和甘露里加了毒药一样。这里面举了几个比喻:一,很好的良药(戒律)本来是对治烦恼病的,你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掺进去的话,等于掺了毒药,这个药不但是不能治病,反而把你毒死。二,年纪轻轻的人本来很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疯了,有疯狂的病,那就没有用了。一个年轻的人,本来我们可以培养,可以什么事都能干,但他是疯的,有什么用呢?毫无用处,再年轻也没有用。三,假使一个人的两只脚被捆住了,脚铐铐起来了,这个人就做不来事了。所以说,别解脱戒再好,你如果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掺杂进去的话,那也成了一个不起作用,甚至于甘露加了毒药,反而毒的作用大起来了。所以,我们在持戒当中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知见掺进去。这现在是最多了,最普遍的——什么“戒现在应当怎么样了,哪个戒该不要了”,都是私心杂念来看的。佛的智慧相对我们的智慧,那是不可比的。声闻、缘觉、菩萨、等觉菩萨都不能与佛比,那我们又有好大的智慧想来改佛的教呢?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错误的。持戒的人一定要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对佛的话绝对地不折不扣地相信。 我记得《广论》中博朵瓦大师也感叹,说现在的人呢,佛的话跟你讲得苦口婆心,再再地讲,倒听不听,反而如果算个命,说你今年不对,你该怎么怎么做,就拼命不折不扣地照做了——就怕死,怕自己倒楣。佛的话不在乎,而那些看命先生、或者那些医生的话却信得不得了,全部依照执行,那么你到底是皈依佛呢,还是皈依什么呢?这就有问题了。所以,既然《广论》里也提出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把它当重点地看。7 乙五 是制象之钩 是沟篱等外护等 〖眉批〗五、是制象之钩 是沟篱等外护等 又调伏赞云: 戒是驱驶心象利钢钩 善施辔勒调伏精调伏 亦如墙篱沟濠外护防 诸漏水堤即是调伏律 如是云云,别解脱戒者,彼于烦恼及诸罪行遮止之方便力,如防水患之坚固堤、或如闸、坝等喻是也。或如驯调象骡等之铁钩,以极尖利者,为善能调伏。为于无始之心习烦恼,及未经驯良之心识威力转成调伏,能作殊胜方便故。又教中复云,马过村城必善持辔。别解脱戒之总要者,凡心所作,于非是处趣入机会之阻止,且于佛所赞喜之正道直趣,是修持者最胜之方便也。 由别解脱戒经颂云: 心马之口积练难 尖钉随顺穿入口 辔勒是彼别解脱 如何清净不稍违 粘着世业不能超 解脱无常观最妙 烦恼军阵决胜回 若谁持戒得坚固 空性乐欲或未成 彼烦恼军作扰动 合离流浪最后胜 第五,别解脱戒的作用,这里强调一下:一切“非是处”(就是不对的地方),有什么机会叫你进入做错误事情的时候,都给你遮止了。就是说,真正持戒的话,做坏事的机会都给你切断了——你不会做坏事了,那么一切正道都可以趣入。所以持戒的人呢,做坏事的机会都给你截止了;做好事的正道,修行正道的门对你都开放了。那你照这个做就最对了。如果认为别解脱戒是一个束缚身心的事情,那你放弃这个条件了,坏事做了没有人阻止,好的事情也没有方便进去。对别解脱戒不重视的后果就是这样。 乙六 是教乘之内藏 诸教之中心 〖眉批〗六、是教乘之内藏诸教之中心 云何解脱戒所指示之调伏,是教乘之内藏,及教中之坚固心要者,由调伏赞云: 诸佛世尊独觉一切等 菩提甘露学力满清净 净意罗汉具足诸功德 悉皆因由调伏佛教诫 〖眉批〗 学教人更须注意 尽其所有诸行大觉尊 殊胜调伏宝藏满藏蓄 照明生死法炬善明朗 若成相反涅槃无得成 觉道不通世途之关津 纵彼经藏支分一切行 学未入律决不转成器 以故如来净戒最珍奇 第六,三藏十二部的中心是什么?当然,解脱是要靠般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然后能度一切苦厄,生死轮回就从般若里断。但是般若从哪里产生?从戒!所以说,真正的三藏十二部——佛的教证心藏,就是别解脱戒。我们从某一个观点说,别解脱戒,就是从佛的身口直接流露出来的。我们要学,就是学佛的身口。别解脱戒里面就是这个。那么意,佛的意呢?在菩萨戒里也有,那是以般若为主了。但是身口就是佛的身口,我们直接向佛的身口学习,当下做到能够跟佛相近相似,这个就是别解脱戒。所以这是心藏。 (1B)到这里说一个话,“尽其所有诸行大觉尊,殊胜调伏宝藏满藏蓄,照明生死法炬善明朗”,假使你不这样子重视别解脱戒、以为其它更重要的话,“若成相反涅槃无得成”,那么你要成涅槃之道,是没有希望的。 下边更明显——“觉道不通世途之关津”,修行的菩提道跟流转的世间法,它们不同的关键在哪里?就在戒律中。即使你把经藏支分一切都修得很好、学得很好,而没有进入律藏的话,决定不成法器!所以如来赞叹净戒是最珍贵最奇特。就是说,你经藏论藏学得再好,你如果没有戒的话,律藏没有的话,决定不能转成法器的。既然法器都不能成就,那你成涅槃之道、涅槃之果当然是不可能的。律藏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来,它是一切教证的中心,是心藏。 乙七 教海之指南 王路之引导 〖眉批〗七、教海之指南 王路之引导 但勿杂错 复次,由别解脱经所出者: 大觉调伏大密海 无边无底具方便 坚固入住得心安 别别解脱必如是 此是正法最胜王 道程一切胜导引 远行僧集众比丘 由此学习自他路 虽持律仪而紊乱 清净妙药杂害毒 第七,一切教海的指南就是律藏。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正”是什么?合戒的叫“正”,从般若流露出来的叫“正”。从般若流露出来的一切都是合戒律的。这两者不会矛盾。如果说从般若出来的,却跟戒违背了,那就错了——你这个空性证错了,不是真正佛的中观见。 中观见是很微细的,我们将来在第三阶段要学中观。这个中观不是靠说“一切法空”,好了,你就懂空了。我们要如何达到真正的“空”,不是一句话就解决得了的。我们藏地的传承至少要四个阶段:先要学有部,一切法的缘起学到,然后再进入性空。“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是龙树菩萨的话。那么先要学有部的缘起——一切法有了,有部的“有”,法如何有的?如何缘起生起来的?一切法生灭的因缘如何?把它搞清楚,然后进入经部的空。经部里把有部的很多东西空掉了,然后又进入唯识的空,把外境空掉。然后进入中观的空。中观里边又分自续派和应成派。最后要把自续派空的不彻底也除掉,达到最高的应成派的空见,那时候才说是达到了真正的中观正见。这不是一下子能得到的。但是如果我们依律行持的话,当下就符合佛的中观正见。因为真正的中观正见绝对是符合戒律的。因此,从戒下手,当下中观正见就含在里面。所以,这是最便宜的方法。 要得到中观正见谈何容易?昔日法尊法师进藏,学《菩提道次第》,开始学的人很多,学到止观章时很多人都退了,到最后他把“毗钵舍那”一章学完毕业时,只剩他一个人,其他的人都退掉了——这个很难学。跑马山有“宁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一说。就是说背石头虽然辛苦吃力,但是还可以熬得住,而学止观时脑筋里边痛得不得了,简直耐不下去,都要跑掉了。这说明止观很难学。但如果你从戒下手,当下就是符合般若的,所以说这是最直截了当的方便,不要轻视。 乙八 戒是教之中心 解脱之门 〖眉批〗八、戒是教之中心 解脱之门 〖眉批〗 一者教 二者行证 此别解脱佛之圣言,于中所示教法有二种义:一教示能仁自在解脱妙行广大根子具有涅槃之方法,教于能作导师类中,于大涅槃之下而教示别解脱戒者;二佛言如是更及此义思惟,乃至于别解脱经能起作业而并于涅槃亦成就者。 〖眉批〗 三者指示羯磨是真教体 今者于汝作指示 依出家性具恭谨 信解无疑倍努力 比丘聚中作前锋 如是云者,并于调伏中而更赞扬羯磨;且佛指示彼是真正教体。是经与法现行之调伏故;教示教理现实所依故;教示教理转成佛法一如之手印也(舍此,正法即不住世)。由是以观,于佛教义中趣入,于佛欢喜之道中学处乐欲之一类等,及由教义之内藏调伏所作中,应恭敬实作。 〖眉批〗 四者业不超祷请为要 如是(设若)各各一切于调伏所作中间,业不能超,而所作是必须要者,即依彼中云: 任何分位业碍不能超 净心于佛大作恭敬祷 奋勉紧握调伏发胜愿 如何须要示汝必须要 此之所说,应善观之。如彼别解脱戒者,是教义之中心,若不依止此戒,则别无解脱方便之门。若能依止此戒,则于解脱住位安隐快迅,有广门之解脱能力,如佛所赞。设于彼戒功德偶然思惟正念,则如久旱之苗集注时雨也。如是颂云: 〖眉批〗 叹世学者舍戒不学 百千妙善恰时律法名称智人渺不知 大慢不学 再再学持数量契入先后成就皆愚昧 虽学无次 口说般若无眼昏迷不识五度彼岸津 若不能实践律仪 则是无智之铁证 菩提所缘行境无能了辩始终无归趣 于大般若究竟体用自然茫茫 第八,教证的中心解脱之道也就是在别解脱戒里面。他这里讲了很多,都是别解脱戒的重要地位,大家在学戒之前一定要把它肯定下来,然后才不会对戒产生一些轻视或者是需要修改之类的不正之见。 〖眉批〗 引龙树圣师空义以证明必须依戒修行是共通大道 如龙树圣师有颂云: 大觉及诸缘觉等 声闻一切决定教 解脱道者(戒定慧)一性同( 理事不二) 无你我他作不二(任何宗乘决定依戒而作修行) 如是等颂应参。夫一切诸法住理观察之见若无者,则于轮回解脱之方便亦无。然而即以此观察住理之般若体上,现在依附之我执的亲友所作是谁?乃至于轮回解脱之能作是谁?(我执是病;空见是医;戒行药调。)如是知别解脱戒,是能作别别(惑业苦等)解脱之最胜方便,大调伏中之秘密调伏。若是不明全部要点,而但于戒之名诠仰慕渴欲持诵、或复思惟大意要点等、悉皆能作,尔后解脱之正因也。 这里还有一个颂,很有意思,是龙树菩萨所造。 “大觉及诸缘觉等,声闻一切决定教,解脱道者一性同,无你我他作不二”,不管你是大觉之道——菩提道、菩萨的成佛之道,或者是声闻缘觉的道,所有根本解脱的道都是同一个性的。什么性?不管哪一乘,都是以别解脱戒作为基础的,这是同的,三乘的基础都是别解脱戒。所以说,我们要成佛,如果离开别解脱戒的话,那就是南辕北辙,是没有办法得到的。 〖眉批〗此则开示前文用功之法门次第应熟诵 复次,设于解脱轮回之解脱道,能得之住理观察的般若非决定须要者,且止勿论。若其定实须要,应于般若波罗密经卷等,及经大宝解释诸论,其中密意如何所显,当善观寻。并于诸法住理观察之见,尤作殷勤,如感重疾剎那系念。由彼见知轮回根本,我执行相。忿怒谴责,痛极拋弃。于是拔尽根子,不再作害,是能得解脱道之须要也。 〖眉批〗甚深定慧非戒无从下手 而诸法住理之现量证得之般若,欲能生者,于心一境性住之寂然净地(心), 是必须要。于彼净住成就者,于心之烦恼,及罪行所有之自在力,要不能行。且于善法所缘之中,一念执持之能力须当须要。于无明之扰动现行,能施忍耐。于不恭敬及放逸烦恼众多种种不一,皆是发生败落四道(波罗夷)之门,而于彼处善能遮护之能力,是所必要者也。 〖眉批〗转引起道之次第是入戒门路之前行了知 是故,应于彼(戒)作恭敬,了知有暇圆满难得、死无常、业因果报、轮回罪咎长远等。积想胜解(慧行刻意),乃至于轮回中爱欲瞋倒之意想解脱,而住心一境性之类,决定出生勇猛大力,一切举起。于是善护三门,打破罪失;乃至如其圣教所说之止作上,所有中间作业须少许亦不逾越律仪之清净行为等,是(般若上)所须要也。由此观之,别解脱戒之律仪诚为能得解脱之不二方便也。若于此不相应者,则一切功德依止之地基(决定)无有。如是应知明了善作而期成就。 〖眉批〗 引经作证次第 若于别解脱律仪正作依止者,静虑般若等自然次第出生也。经云:比丘依净戒律仪修行所作者,于静虑中长时安住;能成静虑中修行所作者,于般若中长时安住;能成般若中修行所作能作者,则于彼贪瞋无明自心正确明见,能作清净解脱成就也。此皆佛说,应细观行,时时提起。 最后我们再念一段。“若于别解脱律仪正作依止者,静虑般若等自然次第出生也”,假使你能够真正依止别解脱戒行持的话,那么静虑(定)、般若(慧)自然会按照次第出生。你别解脱戒持好了,将来的定慧是决定能够得到的。 这里引一本经说明。“比丘依净戒律仪修行所作者”, 假使你是一个比丘——当然我们修行最圆满的是比丘身,也不排斥在家。但是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毕竟有差别,后面讲得很多,我们改天再介绍,今天是介绍一下别解脱戒的重要性。这里就是说比丘依照“净戒律仪”修持,依照这个别解脱戒(具足戒就是比丘的戒,戒中最圆满)好好修持的话,“于静虑中长时安住”,你只要对别解脱戒如法地修行、如法地行持的话,就在静虑中可以长时安住了,那静虑就在里边了——很快能够得定了。“能成静虑中修行所作者”,假使你能好好修静虑的话,“于般若中长时安住”,就安住在般若之中。这三者是有因果联系的。所以,先把戒得到,定就在其中,定得到之后,般若也就在其中。 “能成般若中修行所作能作者,则于彼贪瞋无明自心正确明见,能作清净解脱成就也”,能在般若中如法修行,能够“作”的话,解脱道就在手中,解脱涅槃马上就能够得到。由此可知,要得到解脱涅槃的话,必须要有般若;要有般若的话,非要静虑不可;要静虑的话,非要持戒不可。所以最根本的还是在戒律方面。反过来,你没有净戒的话,戒没有的话,决定得不到定。即使得到也是邪定,或者是世间的有漏定——不能出生死,不能产生般若的。要是没有定的话,般若不能产生;没有般若的话,解脱也得不到。 所以说,佛在世时,出离王宫去访道,六年苦行访道,到处去参访善知识,都得不到圆满的解答。因为它们都不是佛的正道——没有般若,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正定,没有正定就是没有别解脱戒。外道苦行的禁戒很多,但都不是别解脱戒,不能得解脱,而只能是感一些有漏的果,甚至恶果。我们经常说,持牛戒持狗戒的,人家看起来很辛苦地在修(持牛戒的是吃水吃草,睡在草地上;持狗戒的甚至要吃屎的),就问佛:他们这样精进地持那些禁戒,那么将来能感什么果呢?佛说,他们如果持戒不犯的话,将来就做狗做牛。他们要持牛戒嘛,那将来就感做牛的果,持狗戒的,将来会做狗——满他的愿啦!如果他还要破戒的话,那要下地狱去了。那是多危险!没有别解脱戒,再辛苦,再苦行,结果是如此。而我们的别解脱戒并没有那么辛苦,而果是解脱道、菩提涅槃,何乐而不为呀?有些人就感到持戒麻烦,感到不顺不合自己的习惯。本来持戒跟你的生活习惯是不一定会合的。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都是流转生死的习惯,都是烦恼的习气,都是造业的那些,那和要还灭的清净,当然不能全部相合了。你如果不把自己的身心净化的话,不用别解脱戒来净化自己身心的话,如何能得到解脱呢?你要顺自己的习气的话,就永远在轮回之中。你想解脱,那非要改变自己的习气不可。第一步改变就是从别解脱戒下手,所以一定要明确这个重要性。 甲三 出家在家之比较 乙一 劝家中弟子发心出离 〖眉批〗 此下一段文别劝家中弟子发心出离 复次,别解脱中,在家、出离,戒分二类,而圣教特于出离律仪戒性发起胜赞者,为于道中多劫习修之佛子,具大根性之在家住者,藉此生起出离胜愿修行之心,亦由此故正观家性,俾其恳切承继俱有关系心之坚执苦痛溶解消除。8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出家的,要珍惜自己的出家身。有些出家人,在寺庙里待了一阵,碰了很多钉子,最后来一个“出家在家一样修道,倒不如回家去修好了”;有的人回家,家庭里边不要他干事情,也不要工作,有父母养他,好象很安逸,时间也很长,寺庙里的事情都不要干,一天到晚吃饭、看书。但是你这样修行会不会成就?这里,我们就把在家出家的分别也稍微讲一下。念了之后也就是激励大家:得到很稀有的出家身,那就要好好行持修行,不要再放逸了。下边就在家出家的比较介绍一下。 了知家是一切众苦发生长养住处,若住家中现生不能出离者,应当日夜作念,如何乃能成就出离。我愿日夜之中,凡僧百业,布萨自恣,各种羯磨,礼佛诵赞,行住一切威仪,如住僧中,作能成想。于彼此观于出离者,心生欢喜,如是应作。(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之观也) 我们要知道,“家是一切众苦发生长养住处”,一切苦,产生、长养、住的地方就是家庭。我们不要以为家庭温暖,怎么好怎么好,什么方便啊,有人体贴照顾啊……,要知道一切痛苦的发生就是在家庭里发生的,一切痛苦的长养就是在家庭里长养的。一切痛苦住在哪里?就住在家庭里边。 “若住家中现生不能出离者”,那么现在在家的人,今生不能够马上出家、出离的,那怎么办呢?那么痛苦的地方,你待在那里,心里很不舒畅了,或者是精神很痛苦了,但也有办法。 “应当日夜作念,如何乃能成就出离。我愿日夜之中,凡僧百业,布萨自恣,各种羯磨,礼佛诵赞,行住一切威仪,如住僧中,作能成想。”在家人假使因种种因缘羁绊不能马上出离、出家因缘尚未成熟的话(我们这里很多,想出家还是被喊回去了),就是“日夜”——白天晚上都要这么想,这么发愿。就是说自己要发愿,怎样子能够成就出离、成就出家的事情。发愿日夜之中,僧团里面各式各样的事情——布萨、自恣,各式各样的羯磨,礼佛诵赞,念诵,行住一切威仪,“如住僧中”,就跟自己住在僧团里一样,希望都能够成就。这个愿要发,就是说“将来要能够跟出家人一模一样地做”这个愿要发。即使你现在不能出家,但是要发这个愿。你们念的《五字真言》中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就是这个意思。初地菩萨尚且要出家,难道我们现在倒不想出家吗?所以现在一时不能出离的人呢,就要发这个愿——希望将来僧团的事情都能够做到,这样子生欢喜心。 〖眉批〗 前说理此则指出办法条文 复次,教云:菩萨处家,家所系身,无论如何,不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身作证。是故在家菩萨,于现生出离之心,居住净刹之念,于寺致力,恒长依法往还净寺,作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等资粮,正真净洁积集修行也。 下边就说我们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呢?即使是菩萨(在家的),因为家庭所系缚,他不论怎么样努力,无上正等菩提现身是证不到的——佛是出家身。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呢,他说他是什么如来……后来有居士(是不是真的居士我不知道)写信来问此事。我问:这如来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回答说是在家的。这里就说了,在家人“无论如何,不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身作证”,现身不能证菩提的,佛的无上正等圆满菩提证不到的。佛出世都是现出家相。如果在家菩萨呢,“于现生出离之心,居住净刹之念,于寺致力,恒长依法往还净寺,作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等资粮,正真净洁积集修行也”,所以在家菩萨怎么样?这个时候,他一定要发出离心,要发愿,要住在“净刹(僧团)”的念头要生起来;在寺庙里要致力,要努力地培福,依止僧团(有的时候受八关斋戒);把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的资粮积聚起来,就是要把即生成佛的资粮积聚起来。 这是对在家的而言。下边就是出家在家的比较了。 乙二 清净出离五种功德 又清净出离功德殊胜五种出调伏经云:出家五种功益者,谓聪慧出家具学之士夫,得出离已,于自义未全,得成完全。谓能成就涅槃及无上大乐故;将来眷属延绵无绝,传法度人引蔓滋多故;自身不离圣哲亲近承事,常遇大觉罗汉菩萨正士知识,一切胜人作师导故;无权快愉,不计我所而受用累累故;成就赞扬,虽无特殊之胜解妙行,而得圣者之名称,少许所作应道,而得诸佛圣人之赞欢。如是等等应观。 出家有五种功德。“出家五种功益者,谓聪慧出家具学之士夫,得出离已,于自义未全,得成完全”,就是聪明的人,出家都有点聪明,如果笨的人,他就不会想走出家的路——即使是社会上遭到打击,他情愿自杀,或者情愿偷盗,也不会想到去出家的。能够想到出家的总是还有点善根,这个善根就是智慧的善根。所以真正出家的人都有点智慧的,他别的路不选择,就选出家这个道路。那么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是受打击来的了。 (1)“谓能成就涅槃及无上大乐故”,真正有智慧的人出离了,将来能够成就涅槃,无上大乐;(2)“将来眷属延绵无绝,传法度人引蔓滋多故”,将来能够度人,产生很多的善法功德。 (3)“自身不离圣哲亲近承事,常遇大觉罗汉菩萨正士知识,一切胜人作师导故”,自己可以不离开那些圣哲。过去正法住世的时候,很多圣哲都住世,他们的弟子就有机会亲近圣哲,现在是末法时期,当然圣哲不容易亲近,但是你如法地照菩提道次第所说,依止善知识作佛的想,就得佛的加持。这是佛的慈悲了,即使没有圣哲住世,你只要把善知识当佛想,即使这善知识不是佛,但是你作佛的想的话,佛就会加持你,佛就通过这个善知识来加持你,得佛的加持,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 (4)“无权快愉,不计我所而受用累累故”。 (5)“成就赞扬,虽无特殊之胜解妙行,而得圣者之名称,少许所作应道,而得诸佛圣人之赞欢 ”。 这是功德,出家的几种功德。下面我们看重要的对比,五个出家的功德讲了,那么在家的跟出家的对比。 乙三 偏 赞 出 离 丙一 偏赞出离之故 复次,在家与出离二者修行道中,而于出离性类偏赞者,以诸在家等之主要继承相续,并及具有之问题,实是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军,亦成魔所爱惜之民也。若出离者,是为如来及贤圣众之所赞也。 “若出离者,是为如来及贤圣众之所赞也”,而在家的呢,第一个“实是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军,亦成魔所爱惜之民也。”在家人,虽然修行,但是普遍的一些大的苦、害都会碰到,“致苦之魔军”,一切能够产生苦的魔军,在家里边就有这些东西,甚至于最后自己也成了一个魔子魔孙;那么出离的呢,他受到谁的加持呢?如来和贤圣众(贤圣僧)所赞叹的。这两者不同。 丙二 各 各 对 观 (1)在家者,住在罪缘众多贪染之中,出离者,住在完全功德丛林之聚。 (2)在家者,住在恐惧渴仰之中,出离者,住在无畏宽舒之地。 “在家者,住在罪缘众多贪染之中”,在家人所住的地方,各式各样的造罪因缘众多、贪染习气非常之多,都能使之产生贪染。那些财产、妻子儿女,都是生起贪染心的环境。再说在家的职业,做厨师的每天要杀;做屠夫的更不要说,每天杀羊杀猪;钓鱼的每天要钓鱼,要杀;那些刽子手等等,都在造杀业;在家的工作,做生意的要骗人,犯妄语,偷税漏税的犯盗戒。这些都是在家人离不开的罪染因缘,而出家人却没有,所以这一点上两者不一样,“出离者,住在完全功德丛林之聚”,一个是“罪缘众多贪染之中”,一个是“功德丛林”里边住。 “在家者,住在恐惧渴仰之中”,在家的人,没有的要渴仰、追求,有了又怕盗贼来抢——恐怖;而出家人“住在无畏宽舒之地”,毫无畏惧,非常宽舒,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渴仰的。为什么?出家的人衣食自然——你去乞食好了,既不要去烧饭,也不要去买米,什么都不要打主意,到时间拿一个钵去,人家就把饭给你吃了。我们在汉地,乞食制推不开,但丛林制推开了,也是根据佛的原则,我们开了丛林制(僧制),你只要供养仪轨一念,饭就来了,不要你操心的。 佛在世时有一个国王,他出家后,住在旷野森林中,住到后来高兴得很,“好啊!好啊!”叫起来了。人家问他,你干啥哩?他说:“我以前做国王,旁边警卫很多,但是还胆小,总怕有人害我。现在我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住在旷野里边,感到很舒畅,没有人会害我的。到处都没有怨敌,这个舒畅从来都没有享受过。”那就是说出家的跟在家不一样。 (3)在家者,住在广大执持垢粪具足之中,出离者,住在完全执持清净解脱业上。 在家的人都是要积聚了,要这要那,没有的要有,有了还要多。做生意,本来是穷的,弄了一点本钱,慢慢地发财了,你该够了吧!但他不够的,他还要发大财,发大财后,还要发更大财,最后弄到破产。一天到晚就是搞那些事情。而出家人不积聚,他是作解脱之业的。在家人用绳子把自己越捆越紧,出家人解脱,越放越松。这是不一样。 (4)在家住者,诸罪恶行之根基,出离住者,无过善行之根基。 (5)在家住者,众苦聚中住,出离住者,众苦聚中不住。 (6)在家住者,欲爱污泥之所没溺,出离住者,欲爱污泥之中出离。 “在家住者,诸罪恶行之根基”,就是造罪,在家人造罪的机会很多。那么出家人呢,“无过善行之根基”,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过失的,都是善行。这个也是不一样。 “在家住者,众苦聚中住,出离住者,众苦聚中不住”,在家人住在苦里边,他自己要受苦——妻子儿女是牢狱,他放不下,一定要在苦里干,做了牛还不放,还不想求解脱。而出家人在苦里边不住,他离开了,没有苦了。 “在家住者,欲爱污泥之所没溺,出离住者,欲爱污泥之中出离”,在家人的妻子儿女、财产、名誉、地位,社会上的权威,等等,都是爱欲的污泥,使人陷在里面。而出家人一切放下,不但妻子儿女没有,名誉财产地位也不要,那就是从爱欲的污泥里出离,不但陷不到,还能够跑出来。 (7)在家住者,多强合之人类缠绕,出离住者,多方便善巧之智者相聚。 (8)在家住者,生活受用之练习艰难,出离住者,生活受用之练习容易。 在家人有些工作同事讲不来的,偏偏要把他合在一起,你要做生意、你要工作,非要你跟他合在一起不可——“强合”,“缠绕”在这些人中间,而出家人都可以亲近方便善巧的大善知识,这也不一样。 在家人的“生活受用”要去追求,非常“艰难”;出家人的“生活受用”简单、“容易”。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最容易了,三衣、一钵,解决问题了,什么都不要再操心。 我们现在还是根据佛的精神,也给你们创造了条件,三顶衣给了,一个钵也给了,念供养仪轨,饭就来了,其他的如医药费等也报销了,你还要想什么呢?所以说你再不用功,你自己……有的人对钱还放不下,衬钱不发你,大喊大叫地说:哇,不讲因果,把钱扣住了。扣住了给你散东西不是一样的吗?你一定要钱,拿去干啥呢?有了钱之后,自己的贪染习气又来了。我们还不是把你钱扣了,是给你调了东西的——还不要!法器都不要。哎,这些人就不好说了,法器都不要!这个话怎么说呢?要金钱。这是末法时期的人。 (9) 在家住者,竞争敌对颇多,出离住者,竞争敌对无有。 (10)在家住者,贫穷匮乏颇多,出离住者,贫穷匮乏无有。 (11)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离住者,多在善乐中生活。 (12)在家住者,恶处探求门第品级之梯子,出离住者,净法探求高胜现量之梯子。 “在家住者,竞争敌对颇多”,在家人相互竞争的很多,冤家对头也多,做事情总有冤家。你做一个生意就有人跟你竞争——有一个人说他在平阳开了一个百货店,别人在他旁边也开了一个百货店,两家就要抢生意了,每天两家店铺之间就勾心斗角地搞起来了。而出家人就没有这些了。 “出离住者,竞争敌对无有”,没有人跟你竞争的,三顶衣一个钵,你有我也有,抢什么呢?名誉地位大家都没有,用不着抢。但是现在还是有人在出家人里又竞争起来了,争什么?争一个领导者,或者是住持方丈,要争;甚至于要争一个上师地位,可以统率一切、至高无上的上师,“什么人都要听我话的!”也有在追求这个。这个呢,我们说不要追求,你到那个地位,人天、龙天就会把你推出来;如果没有到那个地位,自己蹦上去,那掉下来就粉身碎骨,没有好的。这都是不需要的,出了家之后就千万不要去竞争那些了。 “在家住者,贫穷匮乏颇多”,在家人贫穷的,东西不够的,各式各样的条件很多;“出离住者,贫穷匮乏无有”,出家人没有这些。现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还都如佛世的时候,出家人不要积聚东西,资具不会少的。 我记得海公上师去过那些地方,他说一个比丘看到店铺里一个东西是需要的,只要站在橱窗外看一看好了,马上里边的老板就拿出来供养你了,不要动脑筋的。当然你贪心不要有——看到一个最好的手表,“我看看,我也要”。最近,台湾的净念法师告诉我,在泰国那些地方,如果警察看见一个出家比丘带手表的话,有权力把他三衣剥掉,还要关起来。因为手表就是一个装饰品,也是出家人不准戴的。这些在我们汉地是不重视,但那边却是很重视,警察发现的话可以马上把你关起来,把你衣服剥掉——你不够资格做比丘。 “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离住者,多在善乐中生活”,在家人都是造罪、受苦,出家人都是快乐、做善事。这个对比多得很。 “在家住者,恶处探求门第品级之梯子,出离住者,净法探求高胜现量之梯子”,在家人,他等于什么呢?这就是一个门道——“恶处”,三恶道,你自己一个梯子爬到三恶道去;而出家人的这个梯子却不是到三恶道去,“高胜现量”,就是成佛的梯子了。 (13)在家住者,无量内外习惯紧缚,时时怕脱,自加结套,出离住者,虽有内外习惯紧缚,时时悎寤,力求解开。如是等广大赞说,智者应比观也。 这个最后就是自己智慧的问题了。在家人被各式各样内外的习气捆得紧紧的,不但被捆紧了,还怕丢掉,“自加结套”,抓得更紧;而出家人虽然也被一些习气捆住,但是他有觉悟,能够把它解开,自己有这个自觉心,不把自己捆紧,把它解开。 在家人从小长大的时候,要追求这个、追求那个,最后要追求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之后就一定要追求财富了。我们这儿看到,一般农村里,妻子娶到之后就要造房子,房子造好之后,以后就有孩子,还要洋房汽车……,这么地搞起来,越捆越紧,越捆越紧,没有停的时候了。出家人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不但不被捆紧,反而把它一个一个解开,原来有的把它解掉,没有的不套上去。这是趣向不同,一个是出离,一个是缠缚在三恶道中。 我们把这些文字念了一下,目的就是要大家知道别解脱戒的珍重性。 叁 正说《律海十门》 甲一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我们现在归到《律海十门》的正文——先是制戒缘起。我们说这二百五十条戒是怎么制的?为什么缘起而制的?下面就是讲这个事情。 乙一 皈敬缘起颂 丙一 皈依三宝求加持自他慧心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这也是皈敬颂,同样,皈敬三宝。“稽首礼诸佛”,就是顶礼佛,十方三世佛;“及法比丘僧”,法宝,僧宝。这两句就是顶礼三宝。 丙二 学戒所为 我今学毗尼 令正法久住 下边发愿,顶礼三宝你有什么事情呢?发愿——“我今学毗尼”,我现在要学这个毗尼藏(律藏)。为什么要学?“令正法久住”,目的是要使正法久住。 这是我们学《律海十门》的开端,先是礼敬三宝,然后是学毗尼的目的。下边是制戒缘起了。 丙三 尊者请问 佛说因缘 尊者舍利弗 请问于世尊 过去等正觉 何者法久住 何者法不久 愿如来指授 佛告舍利弗 毗婆尸式弃 拘留孙迦叶 四佛法久住 由广说经法 结戒亦说戒 拘那含牟尼 毗舍二如来 不广说经法 未结戒说戒 时人根善利 但说教授戒 诸恶莫作等 皆除惑证道 彼二佛示灭 种种姓出家 时久生疲厌 无经律摄持 令正法速灭 若众花散置 无线贯串故 被风则涣散 “尊者舍利弗,请问于世尊,过去等正觉,何者法久住,何者法不久,愿如来指授。” 这是舍利弗尊者以悲心问佛的一个问题。 他问,过去的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够久住?——目的是“正法久住”了,所以根据这个题目就把舍利弗这一段文引出来。舍利弗曾经问过佛,过去的佛(我们指的是过去七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够久住,哪些佛的法不久住,希望佛告诉我们。目的也就是参考过去佛的经验,哪些能够久住,哪些不能久住,为什么能久住,为什么不能久住,以便知道如何使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能久住。 佛以悲心告诉舍利弗:“佛告舍利弗,毗婆尸式弃,拘留孙迦叶,四佛法久住,由广说经法,结戒亦说戒。” ……(2A)毗婆尸佛、式弃佛、毗舍罗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个是七尊佛 9,我们戒本后头都有。这里边,有毗婆尸佛、式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这四尊佛的佛法是久住的,为什么原因?“由广说经法,结戒亦说戒”,他们说了很多的经法,同时也结戒、也说戒。 “拘那含牟尼,毗舍二如来,不广说经法,未结戒说戒”,而拘那含牟尼和毗舍罗二如来,他们两尊佛没有广说经法,也没有结戒、说戒,为什么不广说经法、为什么不结戒说戒呢? 原因是:“时人根善利,但说教授戒,诸恶莫作等,皆除惑证道”,因为他们两尊佛的时候,当时的人的根器都很利,你只要给他讲一个简单的教授,如讲一句话“诸恶莫作”或者“众善奉行”,这么简单地说两句,他马上就证果证道了,烦恼也除掉了,这是根利。现在禅宗里边根利的人,给他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或者遇到风吹树叶动,或者听到茶杯“啪!”掉在地上,就会开悟了。这是根利的人,简单给他说两句话,他就开悟了,那就不要广说经法了,没有这个需要;他也不犯戒,也不要结戒、也不要说戒。 当时的人的根机虽然利,“彼二佛示灭,种种姓出家,日久生疲厌,无经律摄持,令正法速灭”,但是他们两尊佛示灭(灭度)以后,后来的种种姓——各式各样的人出家了(种种姓就是当时印度的婆罗门、刹帝利等等各式各样种姓出家的人),如果没有经律摄持的话,“日久生疲厌”,时间久了,就疲了。一句话,“诸恶莫作”,“诸恶莫作”,经常说那几个字,就疲厌起来了。这样子因为没有经律摄持,正法就很快灭掉了。这就是说,为什么广说经法、结戒说戒能够正法久住,不广说经法、不结戒说戒,正法要速灭,就是这个原因:根利的,固然简单的一句话,他可以证果证道、断烦恼;但是后来根钝的,一句简单的话摄不起来,那正法就灭掉了。 佛举一喻来说明:“若众花散置,无线贯穿故,被风则涣散。”在印度,大家看到过,花鬘——把花串成一个环,假使这些花不用线串起来而散置放着的话,风一吹就吹掉了。那就是说经律没有结戒、没有说戒,等于说花没有把它串起来一样的,碰到一定的环境来了,它会散掉——正法速灭,因此结戒、说戒、广说经法,有能使正法久住的好处了。 丙四 尊者请佛制戒 尊者跪合掌 愿如来制戒 令诸弟子众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润尽未来 佛语舍利弗 时至我自知 结戒有十义 遍通各各戒 一摄取于僧 二令僧欢喜 三令僧安乐 四未信者信 五信已增长 六难调者调 七惭愧者安 八断现有漏 九断当有漏 十正法久住 “尊者跪合掌”,舍利弗听到这个开示之后,马上有所觉悟,赶紧跪下来合掌请求:“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正法得久住,流润尽未来。”这是舍利弗的悲心,他听到以前的四尊佛因为要正法久住而广说经法、结戒说戒,后两尊佛因为没有广说经法,也没有结戒说戒,而正法速灭了,那么为了不让释迦牟尼佛的法速灭,赶快请佛制戒,使得弟子依戒修梵行,这样子正法可以久住;正法久住,可以“流润尽未来”,这个法的利益可以尽未来际等流下去。 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佛的正法一千年,那是真正得了益的,那时候的人证果证道的很多。像法一千年,也能够产生很多人才,当然证果证道的少一点了,但毕竟法还是兴的。末法时期就不行了,教证二法都差了,教中相似佛教出来了,混淆我们的正教;证果证道的更是如麟角一样,太少了,碰不到了,那么要使这个佛教的利益能尽未来际流传下去、正法久住的话,就希望佛能够制戒。这是舍利弗以悲心劝佛制戒。 “佛语舍利弗,时至我自知”,佛对舍利弗说,结戒时候到了,我自会知道,会结戒的,现在时机还没到,不要着急。我们将来讲比丘戒时都会知道,每一条戒都有缘起的,因为有人犯了戒,佛才制戒。如果没有人犯戒,而佛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人们就要起讥嫌,说“佛这么专制,什么事都不能做”。因为你出了毛病了,给你结戒——以后不要做了,大家都照这个戒做,没有这个戒是不对的,会产生很多弊端。如此大家便能接受了。所以佛说“时至”——到那个时候,我知道的,会结戒的,现在不是那个时候,不要着急。 这里边二百五十条戒,戒相有很多不同,但是总的归纳起来,都有下面这十条意思。“结戒有十义”,佛结戒不是随便结戒的。我们看佛结戒的缘起,好象碰到一个事情结一个戒,具体事上好象是很随便而结戒的,但是密意里边是每一条戒都有十个意思。结戒有十个重要的意思,那属于《正宗阿含》的内容了。为什么要结戒呢?有十个道理、十个原因,“遍通各各戒”,这十个意义通各个戒——二百五十条戒中的每一条戒都有这十个意义含在里面。所以说我们持戒不要死在事相上,要回顾一下每一条戒都是为了这十个意思,总的目标要看清楚,这样就不会死在教条下。 哪十个意思呢?“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有漏,十正法久住”。每一条戒都有这十个意义包含其中。那我们就看一看。 第一,“摄取于僧”,摄持僧团。有的人持了一个戒,要去住茅蓬了——与结戒的第一条就不合了。“摄取于僧”,要适合僧团。正法久住就是靠僧团延续下去的,没有僧团,正法如何久住呢?所以从这一点看,如果你持戒持得好的话,就要把僧团搞好。 第二,“令僧欢喜”。住在僧团里边,不要自以为了不得,“我是持戒的人”,看不起人家,要“令僧欢喜”。我们在僧团里边要做一些事情,为什么过去很多大成就的人,在丛林里边都是做苦事情的?——或者是饭头、水头,或者净头师(扫厕所的),等等,他们使僧欢喜!大家不愿干的事情而你干了,大家就高兴。那么你使僧高兴之后,持戒的功德就有了。你如果持戒硬梆梆的,到处跟僧人闹别扭,你这个持戒就失去意义了。你自以为了不得,到处都跟人家吵架,还持什么戒呢?结戒十义第二条就不符合了。 第三是“令僧安乐”,这些都有具体意思,下面都要讲。 第四是“未信者信”,要使没有信佛的人看见你的样子就信起来。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如法,人家诽谤起来了,你这个持戒怎么持?所以我们每一条戒都要照顾这十个道理。 第五,“信已增长”,人家已经相信的,看到你持戒的样子,能增长信心。 第六,“难调者调”,有些脾气刚强的,在僧团里边是个老大难的人——难调,但是你持戒的话,再犟也能调服,二百五十条戒就有这个能力。如果你不持戒、不信,那就算了,你如果真正想修持的话,决定能调服。 第七,“惭愧者安”,有惭愧的人呢,也能安心。 第八,这是效果来了——“断现有漏”,现在的烦恼可以制止,不让你造业。 第九,“断当有漏”,将来的烦恼可以断掉,彻底断完,证涅槃。 最后呢,“正法久住”。因为做到前面九点,自然正法会久住。那么,如果这二百五十条戒我们能持的话,把这十个意思照顾到的话,决定正法久住;如果你不明确戒的这十义,偏离了这十个去做,那就很难做到正法久住。 所以不要搞个人主义,佛教是集体主义,把僧团搞好,就是正法久住。你一个人再怎么样子的话,也最多是声闻缘觉的人!要摄持僧团,正法久住,绝对是靠僧团的。所以说这二百五十条戒不是你单个单修的,都是为了摄持僧团的,这一点要我们明确,不要贪图安逸,自己搞一套。当然,你自己搞一套也可以——证到声闻果、缘觉果也不是坏事,但毕竟使正法久住的效果达不到。我们真正要利益众生,就要正法久住。要正法久住呢,这二百五十戒就有此堪能性,这个堪能性就是统帅在这十个义之下的,这十个做到之后——二百五十条戒贯穿这十义的话,自然正法久住。所以说,我们持戒,持得好的话,正法就会久住,这不是自己主观的想象,客观就会产生这个效果。 那么正法久住是不是好做呢?也不是那么容易。别解脱戒二百五十条(《辨识阿含》中讲得更详细)不犯,个人的行持不犯,还有《根本阿含》的二十犍度摄持僧团的方法以及羯磨、忏罪和诃责调伏等等,都要会,这样正法决定久住。所以说“羯磨住世,正法久住”,住世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戒堂里给你们开示,也给你们说了比丘戒不是二乘戒,要发大乘心。住持僧团,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就是大乘心。那么我们比丘不要说别解脱戒是二乘。人家毁谤,“你们是受比丘戒的出家人,这是二乘,消极、逃避世间”,那是他不懂,要可怜他,若真正懂的人就不会说那些话了。 下边就是每一条的具体讲法。 乙二 制戒十义 结戒义有十 遍通二百五(凡此二百五十戒,每一一戒皆含有此十种义故) 丙一 摄取于僧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 第一“摄取于僧”。怎么摄取于僧?僧团如何摄取?“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没有得戒的,使他受戒、得戒。那就是你们这一批人,没有得戒的,受戒了,那就是参加僧团了。僧团就是靠得戒的人组织起来的,如果大家不得戒,僧团哪里来呢?所以说,先要未得戒的使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已经得了戒的要安住戒中,对持戒感到很安心。不要受了戒后不安心,到处跑,跑到后来跑回家去了,这样你就不能安住戒中,也不能摄取于僧了;好不容易受了戒,东转西转的,回家庭去了,僧团也组织不起来了。那么这样子没得戒的令他得戒,已经得了戒的能够安住;能够安住的话,“和合共住”,这样子和合——六和(后面要讲),共住在一个僧团里边,“令成僧伽”。这是二百五十条戒的第一个意思。要成立僧团,在僧团里面要和合共住,如法的僧团组织起来,这是第一条。 今天时间到了,明天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