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论语禅:事亲并非只是顺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论语禅:事亲并非只是顺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要委婉地劝阻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敬,并不违礼,虽然内心忧虑但不怨恨他们。”

  在《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一般人理解为要绝对服从父母,不要违背父母。在这里孔子再次提出“不违”。孔子被批判为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其问题也就在这里。因为有人把“无违”解释为凡是父母说的都必须绝对服务,不许违背。宋明理学家强调父权的绝对权威,所谓“孝顺”,就是“以顺为孝”,凡是父亲说的话都必须遵循,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实际上,孔子并不是这个意思,他主张必须不违背“礼制”,所以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后边省略了什么呢?我们认为无违后边省略的是“礼”。所谓礼,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礼节仪式和各种典章制度,也可以统称为礼法。所谓“无违”,就是按礼法去做。礼法规定可行的,就去做;不可行的,就不能做。礼法到今天来说就是法律、纪律、规章、制度,你不能因为要“孝”父母,就去犯法。不合社会道德规范,不合法纪制度,不合礼节,即使父亲说了,也不能干。所以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子女对父母一味顺从。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犯了错误,作子女侍奉父母要“几谏”,“几谏”就是委婉劝告的意思。如不接受劝告的意见,仍然抱尊敬的态度不发展到冲突对抗。“劳”是忧愁的意思,劳而无怨,是说找机会再劝告,虽然内心忧苦却不怨恨。孔子这里主张的是对父母的错误要劝阻,劝阻无效再劝阻,做到劳而无怨。《礼记.曲礼》说“三谏不从,则泣而随之”。那么父母做犯法的事是不是也“泣而随之”,这不会是孔子的意思。“泣而从之”是暂时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

  《孝经》对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生气的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篇》)这里“争”当训为“诤”,谏也。

  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追求仁的人,他眼中是没有恶人的,何况是自己的父母。但是仁者眼里没有恶人,并非说可以看着恶人继续犯罪,所以孔子说“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发菩提心,要慈悲度人。因此,对于与自己缘分最深的父母来说,父母犯了错,儿辈怎能坐视不管呢?只是儿辈在劝谏父母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晚辈对长辈始终要有礼,要尊敬长辈,即使父母不听从,也不能怨恨他们,要继续想法将他们的错误降低到最低程度。

  论语禅: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前五篇文章

论语禅:游必有方

论语禅:直心是道场

论语禅:孔子选女婿

论语禅:鲁国君子与瑚琏

论语禅:闭口与闭关

 

后五篇文章

论语禅:一贯之“道”

论语禅:把名位看空

论语禅: 礼让不是软弱

戒邪YIN文集:沈阳男子抢劫施暴遇烈女被咬断舌

戒邪YIN文集:李亮彩考场惊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