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二 轮回实相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二 轮回实相

 

  星期一下午

  二、轮回实相

  如果你终生常怀发乎至诚的利他心,

  当最后一天来临时,我就会没有后悔,

  这是在临终时避免怖惧的最好保障。

  问答:

  问:你认为西方人是否必须学习融合精神及科学探索,才能避免对人类造成伤害?

  答:如果我们只偏重科学发展,却忽视自身的精神发展,也就是如果我们失去人类价值感,将置身险境。毕竟,科学进步的目的是要造福人类。如果科学发展误入歧途,且带给人类更多痛苦及悲剧,这是不幸的。我相信心灵及物质发展必须同步进行。

  问:请举例说明科学没有发现的现象。

  答:意识本身就是。如我稍早前提到,我们的意识刹那生灭,且粗细不同。不谈细微意识,光是认知那些粗糙的意识就很困难了。

  问:如果心超越脑及物质现象,为什么服药及脑部刺激可以改变及控制思想?

  答:意识或心有很多种,某些物质层次关系密切,例如我们当下的眼识是依靠眼睛这个器官,因此,如果眼睛出状况,眼识无法正常运作,眼睛若被移除,眼识也不存在,除非有器官移植。过去的佛教文献中,不乏人们捐赠眼睛或舍身助人的故事。一个人因业所生的器官,例如一颗心,被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且被作用,但造成心的业是属于第一个人。所以,我认为这两个人之间必有很深的业力牵引。

  无论如何,某些意识与器官、脑细胞有很大的关联,这些意识可经由开刀或电子方法受到控制。便细微意识较独立于身体之外,因此,也较难被物质方法所影响,我们待会儿将再回到这个题目。

  问:我们能否意识得到意识?

  答:有些佛教部派认为有自证分(自我认知意识),例如,唯识宗用自证分的存在力证意识真实存在,这就是意识知道意识的例子。

  然而,所有佛教部派都认为,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有效觉知的意识(见分)。而意识在各部派,只有应成中观宗主张见分依于相分(觉知的对象)。唯识宗则认为相分依于见分,见分又依于自证分。以此来看,意识有两种,一种向外,一种向内。向内的意识不必依赖相分,只是向内依靠自证分,因此这是一种意识知道意识的例子。

  但应成中观宗不认同此观点。他们说除了某些学派坚称有自证分之外,并无实据。他们不主张有自证分,也不认为他们的学派需要自证分,但他们仍同意可能有某个特殊意识了知另一个特殊意识。例如,在禅修时,心通常不观外境,只观内境,如观想佛陀,有时会只专心在心上。实际而言,这并非自证分,但可说是稍后的意识了知稍早时刻的意识,或一个特殊意识了知一般意识,因此,这也是意识知道意识。

  问:请再重复四依法。

  答:第一是依法不依人。即使某人是名人,我们也不应因为他所说而全盘接受。因此,第一依法指的是我们必须检视他人所说。

  第二是依义不依语。这代表我们不应只是看文字词藻是否优美动人,因为即使文字优美,但内容错谬,就不应接受。此外,如果有人讲的话没有优美词藻,但都是正知见,那么就该信受。

  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就像先前所提,不同的佛教部派对了义或不了义各有不同见解,以唯识宗为例,可诉诸文字者为了义,但文字所不能表达者为不了义,不了义需以佛法诠释,诠释方法包括指出佛陀思想的基础、依文解义的过患及此教法的目的。

  中观宗特别是应成学派则对了义与不了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表达的目标而言,一是从表达的方法而言。

  就表达的目标来看,毕竟空性是了义,其他都是不了义,需被解释,因为它们不是究竟法性(圆成实性)。就表达的方法而言,提出自性空的经文是了义,因为它们表达究竟法性,但提出需要被解释的世间法,以便了知究竟法性的经文,即使可诉诸文字,都是不了义,因为它们的表现的目标是在世间法层次,变动且非胜义。另一方面,由于自性空是究竟法性,任何分析都不会超越究竟法性,因此,它是了义,就像经文所教。因此,就意义来看,人不应依不了义,而应依了义。

  第四、就了义来看,人不应依曾被二元外境所影响的识,而应依圣人的智,因为这是没有二元分别的智。

  问:理性分析与不可说的观法关系为何?

  答:经文一再告诉我们,自性空是不可思且不可说。但经文也一再地说,为明白自性空,必须听经闻法及实观。因此,当法是不可思且不可说时,意指这已超越认知及分析的范围,就像圣人在禅定状态中所经历的法是不可说,也非凡夫所能认知的所缘。

  获得智慧有三种很重要的途径,智慧业源包括闻、思、修。从听经闻法及思考得来的智慧,不会不可思、不可说,否则这两种智慧就不存在。如果法是全然的不可说,那么佛陀应该就会保持完全沉默,六庄严也就不会讲经说法,但他们不断地说法且著作等身,他们解释这些主题,不是因为不可说,而是因为有所说。

  但是,当你反复思考这些你已耳熟能详的主题意义,并在禅定时到达非常高的境界,将生起殊胜经验,这个殊胜体会一点也不像你先前所经历的可言喻或可分析的体会,它既无法想像也不可说。例如电视广告说很多食物、糖果等非常好吃,但你并无法想像,直到你真正用舌头去品尝,除非你真正尝到滋味,你无法说“哦,它真甜!”对于它的甜度、种类、程度等,你无法说得太多。同样地,禅定经验的实用,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了知,其他外人无从知悉。

  问:什么是时间观(时间的探索)?

  答:佛法教义对时间的解释有很多种,四大部宗赞成同一种诠释,应成学派则有独特的主张。我先前所提的时间观,指的不是那种时间观。在此我所指的是检视过去已发生的事、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及未来将发生的事。很多历史学家总是说历史会重演,这就是鑑往知来。

  问:法王详细解释过不见正因,但如果不见某物如何能了知它呢?

  答:“不见”在此指的是不觉知那些假如存在就可被感受的事物。因此,“不见”可做为不存在的因相。它还可以再细分,比如某人怀疑夜晚的湖上是否有烟,不能说因为没看见任何烟,就说没有烟,因为基本的怀疑来自于夜晚很难看得到烟。但尽管在夜晚,可以用无法观察到火,来证明湖上没有烟,因为产生烟之前必须有火,而且即使只是星星之火,在夜晚的湖边也仍清晰可见。这个例子可说明如果不见直接的因,就可归纳果不存在。

  另一方面,在大白天时,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到火而证明没有烟,因为白天里很难从远处看到火,在此距离下,我们宁可证明远方看不到烟,就可证明无火。这是由不见果,反过来推论没有因。

  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例如,我们要借由观察到和某特别事物的矛盾之物,证明此事物不存在。如果怀疑远方某处是否寒冷,可借由看到熊熊燃烧的烈火证明当地不冷,因为火和冷互相矛盾,看到火可证明不冷。就此例子来看,观察到某物的矛盾之物,可做为不见正因的因相。

  问:能否请您多说些有关我们已具足、且可让我们证得佛性的本质?

  答:这牵涉到佛性。最细微意识的性质是清净的,贪、嗔等都是妄心,且不存在于本初心性中。在无上瑜伽教法中,所有概念心都是粗品的心识,它们在白显、红增、黑得及明光等深层意识显现前运作。佛性是本具的明光心,明光心是最细微意识,它存在于一切意识的最深处,就像我们或多或少具有慈悲,尽管大小不一,我们也都拥有分辩善恶的明觉功能,虽然微不足道,但都是基本的善缘。

  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

  四圣谛的行相

  苦谛。四圣谛的十六行相可对治十六种错误概念。苦谛的四行相是无常、苦、空及无我,理解这四种行相,就可对我们以苦为乐的四种误解,这四种误解就是把苦当成清净、喜乐、恒常不变及有我。

  由于变易是五蕴的本质,我们知道它们是“无常”,因它们深受业力及无明影响,它们的实性是“苦”,因此,在此所指的苦,是深受我们误以为乐的力量所影响。

  由于五蕴没有自我实性,因此它们没有永恒的自我,且生灭无常,由于“无我”,当五蕴和合生灭时,自我也跟着生灭,因此,自我是“空”,而由于五蕴不因自力而和合,它们是无我。

  除了毗婆沙宗的一个支派正量部主张有一个不可说我,而对无我产生质疑外,所有佛教部派都认同苦谛有此四行相。此外,我们现正谈论所有佛教部派都主张的苦谛中的无我,只是强调没有独自的我,而非大乘佛教所称的细微无我。因此,相较于大乘佛教例如中观应成派所指的无我及空性,苦谛的无我及空性算是粗略多了。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有人持反对意见问说:

  见谛则解脱,

  何需见空性?

  既然人可借由了悟四圣谛的十六行相及禅定而解脱轮回,为什么还需要禅修证悟其他空性?寂天菩萨以许多佐证答复,光是了悟四圣谛十六行相的粗品无我及空性,并无法解脱轮回,必须靠了悟最细微的空性才能得证涅槃。

  集谛。集谛的四行相为因、集、缘、生。它们所对治的四种误解是苦是无因的、苦是单因所生、苦是神祗所掌控、苦的相是无常但苦的本质是常。集谛四行相正是破除这四误解的解药。

  执着是苦之根,因此,执着就是苦果之“因”;由于执着,一而再、再而三产生苦为其果,这就是招“集”苦果,可见是诸因、而非单因使成苦果;执着招致苦果“生”,相继存在、生生不息;更为甚者,对轮回的执着是产生苦的助缘,而使诸缘成就苦果。

  灭谛。灭谛的四行相为灭、静、妙、离,它们对治的四种误解为解脱并不存在、有些染污相是解脱、苦相就是解脱相、虽有涅槃无人能证。

  做为这四种误解的解药,我们必须了解,灭谛就是诸漏已尽,生死断“灭”;灭谛也是三毒皆无、此心不乱的“静”;灭谛更是出离三界、无诸忧虑的“妙”境;此外,灭谛是一切灾难皆已远“离”。

  道谛。道谛的四行相是道、如、行、出,对治的四种误解是解脱道并不存在、了悟无我的智慧非解脱道、某种专注相是解脱道、没有永远离苦的解脱道。

  如何理解道谛四行相以便对四误解拔乱反正呢?因为了悟无我的智慧具有证得涅槃的能力,此乃正“道”。因为执着烦恼不如法,所以了悟无我的智慧具有证得涅槃的能力,此乃“道”。因为执着烦恼不如法,所以了悟空性、道碶正理才“如”法。由于此道直指万物实相、丝毫无误,由此“万”行,可趣涅槃。也由于了解无我可根除轮回,因此,由此圣道,可“出”生死。

  简言之,以上就是四圣地十六行相。

  世界

  我们再来仔细检视苦。诚如无著菩萨在他的《阿毗达磨集论》所说,苦有两种——环境所造及众生所造。轮回之苦包含在轮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此三界是根据三种层次的意识所造作,转生无色界必须靠心识住于深妙禅定,转生色界只需较低层次的禅定,而轮回于欲界,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则是因为低层次意识没有达到这些禅定的境界。

  无色界,从粗到细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色界也有四种轮回层次,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更广泛来看,甚至可分为十六或十七天。相较于下界,色界及无色界的众生都被视为转生善道,也都归属于天道。

  欲界众生概分为两类,一为转生善道,二为转生恶道。转生善道包括天人道、阿修罗道及人道;欲界天人道有六种,分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转生恶道为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

  说到世界的数目,我们可以说出一套包含十亿世界体系的说法,就像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些体系都是自然生灭,这可见于世亲菩萨所著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此外,《金刚手灌顶密续》也说,十亿世界的体系称为一个“无边海洋”,每十亿个“无边海洋”称为“连续无边海洋”、每十亿个“连续无边海洋”称为一个“第三连续无边海洋”,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从此之后它们只称作“无边”。尽管创造这庞大数目,但经论告诉我们,整个世界范畴绝对是无边的。和此相似的是,科幻小说经常描述人类进入外太空,并把外太空众生描绘成丑陋又可怕,我个人觉得大可不必。

  无论如何,佛教徒相信世界无尽、众生无边。因此,有些人问:“如果众生无边,那么为度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是否就变得没有意义?”这问题的答案是发愿非常重要,人若发了一个善愿,能否达成是另一回事。例如,如果一个医生发愿要把某种疾病从世界根治,因此投入研究,这是很好的,不是吗?意志力是无限大的,不论是否实际,你的决心,如果一开始就意志坚定,将会广大无边,实现与否,则另当别论。

  这些世界体系在八十劫中,曾经历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长度各为二十劫,虽然世亲在其《阿毗达摩俱舍论》中,说到世界体系的大小及形状等,但这绝不等同于现代科学的发现,就字义上也很难当真。就像之前曾解释,佛教徒必须接受合乎理、而非悖于理的教法,更不宜接受与现证矛盾的教法。不必依文解义世亲对宇宙的描述。还有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佛经对宇宙的描述迥然有别。

  稍早我曾解释,众生依其心识粗细不同而有三界六道轮回。但佛法指出,众生在三界中不断修行,也无法达到解脱,因为即使达非想非非想处,也不代表位于涅槃的门槛,因为仍然很容易掉回三界中的下界。因此,轮回亦是无边。

  人如何从此生转到来世?首先,我们必须讨论轮回。心续是轮回的主因。法有两种,一为内在意识,一为外在所缘。外在所缘是产生意识的增上缘,比如可被看见的所缘是产生眼识的所缘缘,但物质并非意识的亲因缘。

  为方便解释,我们举眼识为例来看三缘,三缘为增上缘、所缘缘及无间缘,三者各有不同功能。例如,眼识可以看得见、却听不到,这是因为眼根所赋予的功能,即其增上缘。而眼识看得到蓝、却看不到黄,是因为蓝是可观察到的所缘缘。此外,眼识可以知道某物,是因为有前一刹那的识做为无间缘。

  没有先前的心续,就不可能了知。因此,没有先前的意识,就没有后来的意识。以此方法,可说没有第一识。同样地,也没有心续的止息。

  但根据毗婆沙宗,佛陀证入涅槃时即心续止息。龙树菩萨则据理反驳,他说如果此宗主张涅槃为五蕴的断绝,那么证得涅槃发生时,就无人可证涅槃,且活着的人也不会证得涅槃,也就是人不可能证得涅槃。所以,龙树菩萨对涅槃有不同见解。这里的重点是心续永不可能止息。

  来世的好坏取决于此生心识的染净。一般来说,我们受业力牵引而生,无从选择。但临终一刻改变累业却很有影响力,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此时提起正念,将有机会强化善业。此外,当一个人悟境很高且能控制重生,所谓的“转世”就可能发生,而不只是单单的轮回。转世有很多种,我们还是回到主题。

  生死轮回是怎么一回事?当众生从欲界转生到无色界,并无中阴身,否则轮回时,在此生及来世间会有中阴身。死亡过程及中阴身的本质为何?首先,死亡可能是因为寿尽、福尽或意外,根据世亲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的概述,死时心识保持正念,有助来世第一念为善念,也就是死亡时的心识若是良善,可做为来世第一念的亲因缘,但无著的《阿毗达磨论集》更精确地解释,死亡时的心识必须是清净的,才能有助来世初念也得清净。此外,无上瑜伽有更细致的解释,认为修行无上瑜伽大成就者,可将死亡时最细致的光明转为善念。

  一般而言,生前广修善行通常死亡得较为安详平静,而生前作恶多端者则死得痛苦挣扎,但曾有一位欧洲护士告诉我,有宗教信仰者死时常怀怖惧。不过,我还是认为,如果你终生常发乎至诚的利他心,当最后一天来临时,你就会没有后悔,你会觉得所作皆法,你的人生既有意义又有成就,这是在临终时避免怖惧的最好保障。而那些终其一生都在欺骗、欺凌他人者,将会产生深沉的罪恶感,即使朋友无法得知你的内心感受,当临终一刻到时,你心中根深柢固的愧咎就会浮现。

  在死亡过程中,体温从身体不同部位消退因人而异。已累积善业者,体温从身体下部开始消退;但造诸恶业者,体温从身体上部消退,然后,一步步地,外呼吸停止,温度集中到心轮。

  根据无上瑜伽,死亡过程是四大或五大分解。根据此解释,四大或五大的能量是识的基础,它们慢慢消失,并产生一系列幻相。地大的衰败可从身体变小的外相看出,其内在变化,根据秘密集会派,亡者会看到海市蜃楼。水大恶化时,舌变干,眼睛也会沉到头里,亡者的内在征相是看到烟。火大分解时,如前所述,温度集中到心轮,亡者的内在征相是看到萤火虫。风大分解后,呼吸停止,亡者内在会看到仿佛空中燃烧着油灯。稍早前,会有萤火虫或火光闪现,但现在这些都消失了,只剩下红色景象。

  然后,推动意识的细气开始消散,这推动八十种妄想的细气消融成一种白茫的“显现”,这是四空的第一个状态。然后白色显现会融入鲜红或橙色的“增长”,接着融入黑色的“接近证得”。如果医生刚好此时出现,他们可能会宣告你已不治,但根据内分解的解释,这是最细心,我们称为佛性,也是所有识的根源,心续到成佛为止。

  当地光明显同时,意识还在体内,当地光明消失时,识与身就自动分离,这就是最后的道别了!

  当识离开身时,人就会自动地以相反顺序通过八个同一套的“显现”,如果有中阴身,会从黑色“接近证得”的重新显现开始。

  中阴身的本质是什么?中阴身不像我们有实质的身体,而是由细气识所组成的意生身。因此,无论中阴身想去哪里,都可以立即到达。由此可见,它应该比光还快,因为它是借由思想,如果它不是比光快,它可能得在几生之间流转跋涉,因为光是穿越一个银河系就需要很多、甚至几百万光年。

  中阴身的形状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个,有两个南辕北辙的说法。根据世亲及若干密续经论,中阴身的形状类似他即将转生的模样,至于中阴身可以活多久,最多是七天,每七天都有一次小死亡,而中阴身最久连续停留七周,也就是四十九天。但中阴身的一天有多长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依据人道,一种是依据他即将转生的道。

  中阴身什么知觉?众生根据所造善业与恶业不同,会出现美好或可怕的不同显现,也可看到其他中阴身。此外,根据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已修得天眼通而具千里眼的人,可以看到中阴身。

  人离开旧躯壳进入中阴身后,可以看到旧躯壳,西藏把这种情形称为day lok,也就是“死而复生”。我想应该有很多种不同的“死而复生”——从临终过程、从白显心、从红显心、从黑得心,或甚至从明光心消失后的中阴身复活。

  中阴身期间会出现很多显现,因此有许多教法可帮助我们在中阴身时可以辨别,借此提高修行成就。《中阴闻教得度》为修行四十二位喜乐部及五十八位忿怒部圣尊教法的人,提供了修行法门。同样地,修行本尊相应法门,并可对轮回唯心念念分明的成就者,也会在观想中示现许多法门。这些法门主要来自无上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中的时轮金刚教派,不认为中阴身可证得佛性,此派认为佛性当在此生或他生期间证得,这和时轮金刚教派主张佛的色身具亲因缘,再次呼应)

  中阴身与来生相关,来生有四种,或化生、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中阴身是化生,据说当世界体系最初形成时,众生自然具足化生;如果来生是湿生,中阴身时会看到一个令他喜爱的温暖之地,并产生停驻此地的执着;如果来生是胎生,中阴身会看到父母交媾,对母亲产生执着爱欲者,将投生为男,对父亲产生执着爱欲者,则投生为女,在此爱欲里,中阴身停止而新生展开。

  中阴身的停止并结胎在母体里,是同时发生的,在中阴身停止的过程中,众生会经过八个景象,如前所述,从海市蜃楼开始,止于地光明显现。中阴身的意生身很轻微,这八个景象模糊不清且快速掠逝,但我们的色身粗重,这八个景象既清晰又持久,基于此事实,据说修行无上瑜伽密续者,易得人身。

  这就是我们在轮回中几乎无止尽的生死流浪,只要我们在此娑婆世界流转,就得尝尽各种痛苦。简单地说,痛苦有三种,即苦苦、坏苦及行苦,欲界的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及人、天等三善道,都得经历这三种苦。色界中初禅、二禅、三禅的天人只有乐受,但仍有坏苦。从色界四禅到无色界的四天,只有舍受但仍有行苦。因此,可以说众生只要在轮回中,就难逃苦的手掌心。

  对于苦谛的粗略解释到此为止。

 
 
 
前五篇文章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三 轮回的心理学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四 再谈心识和业力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五 灭及佛性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六 道及喜之用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为利益众生而学习

 

后五篇文章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一 佛教内涵的分类

嘉瓦仁波切: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杰仁波切在哈佛 目录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断除世间贪恋才能往生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有善根的人才重视善根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有修有证才能度众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