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略论·4月07日讲课记录 宏演法师 第四章 略示修法 一、正明修法 (一)、正修时应如何 1、于加行应如何(准备工作) 文:“金洲大师报传加行六法,谓:一、于住处整理洁净,陈设佛像。二、端严陈设无谄供品。三、于安乐座端身迦跌,或半迦跌坐,至诚发起归依之心。四、于面前虚空中,观想深广二派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无量安住,分明显现。五、对于助道顺缘,障道违缘,若不积忏,道则难生。而积忏方法,以七支行愿,最为扼要。彼中初于礼敬支,有三门总礼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颂是。谓非仅礼一方一世之佛,须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决定心,运用清净三业,恭敬而礼。” 解:在正修行中,分为加行、正行、结行三次第。在我们一生或每日修行中,可分为正修、未修两部分。先讲讲在正修前应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依金洲大师所传有六法:(一)净地设像。(二)庄严供具。(三)入座皈依。(四)观想圣像。(五)积资忏净。(六)三事求加。 (一)净地设像,在适当的地方整理清洁,设佛堂供养佛像。净地设像分四,(1)、净地。现观庄严论云,须具五功德地:甲、易求资粮(容易生活)。乙、无盗贼残害(无野兽残害)。丙、不易生病(不太寒太湿太燥)。丁、常有胜友(法侣,指见行同道。择友,须信业果,轻现世,重後世。)若已得定,通达正见,方可独居。戊、修法顺缘(距上师不远,随时得问难),此为修行共法。若修定,尤须具此五者,而於师友更为重要。(2)房舍。不求宽广,但行住坐卧,亦须稍有回旋余地,最好有大德曾经闭关的房舍。(3)作意。为迎请三世诸佛,所以应该打扫洁净。好比迎请贵宾必须先将房舍打扫干净。如何洁净?发起为除自他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罪垢,积聚净业,成就佛道。(4)、陈设。谓身语意的所依。身,即佛像,如横列,则以右为上首。首设上师宗喀巴,次佛,次菩萨,再次护法。语,即经籍。须置於像之右,如属杂著,则另列之。意,即以铃杵及塔等法器,列于佛像之左。如住岩穴修者,不便多陈,则以青稞,列为五聚,以表示不空。就中以设像尤为重要。 (二)庄严供具,在佛像前整齐摆设供品。所谓无谄供,有两种。1、不是由欺骗、抢劫、敲诈而来。2、不是由邪命而来。出家五种邪命:甲、如出家人,以神通求供。乙、自说功德。丙、占卜吉凶。丁、高声现威。戊、说所得利养以鼓动人心。由邪命来者,不可以用来种福田。在家邪命:不正当的经营,短斤少两、以小易大、以坏易好、利己损人等等,即属邪命。但以劳力远运,以贱售贵,则非邪命。如为报恩故,投桃而获报李,则非过。如以诱致则成过。总之以来源与发心是否清净为要点。发心,要远离世间八风,发菩提心。 (三)入座皈依,在座上结跏趺或半跏趺端身正坐,至诚发起归依三宝的心。用柔软毛垫,方圆不拘,先於地下画白字形,表地为金刚地基,置吉祥草三四茎,草向内,表佛成道时,有吉祥长寿诸加持。坐法以毗卢遮那七支坐法为最庄严身相,加上调息,为八支。即脚跏趺,脊端直,头微俯(如禾结实状),肩平,眼视鼻端(按系眼微闭,顺鼻端看下去,离身约尺许,非注视鼻端,不可弄错),口齿任自然、舌(微触)抵上,两手结入定印,加上调息为八相,此八相与圆满次第有关。 上座后发心思惟。先发起菩提心,为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拔苦予乐),愿速成佛。能发大乘菩提心,则一切集资忏罪求加持,皆成为大乘法。否则,所修的大乘法,也变为世间法。所以上座后应作如是思惟:我在生死海中,从无始来得到人身,也不知有多少,总在无意义中空过。又想释迦世尊:最初也和我一样,世尊在无数次人身中,舍己利他,发菩提心,已经圆满成就佛道。我们应该急起直追,为利乐如母一切有情,速得解脱,愿速成佛。如是发心,即合于大乘法。并应思暇满难得,吾人今幸获得,又值师闻法,应即荷担救度众生事业,愿速成佛。 皈依应具二条件:一皈依境,二皈依因。境即所观的对象。皈依境各派传承有不同的观想仪轨。这里不多讲述,想如法修持的,可以找依止师,依传承传授。二皈依因。依班禅大师罗桑却吉降泽说,有二:一生怖畏,二真诚认识。由怖畏三恶道苦,而又极易堕入,为此希求救护,为第一因。由认识明确,实能具救护功能者,惟有三宝,为第二因。以此二因皈依,始为正皈依。正念归依时,先念皈依上师,次念三宝。皈依上师、皈依三宝也有具体的观法,各派传承各各不同,想修持的,可以依止根本上师求授观法。这里不敢乱讲。 (四)观想圣像。在座上观想深观、广行二派传承的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护法诸天,明了显现。一般说在观想归依境的基础上,再迎请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等圣人的圣像与所观境合面为一。这里也有非常详尽的观法,想如法修持的,可以找依止师,依传承传授。 (五)积资忏净。以七支行愿(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忏悔种种罪障,令障道违缘速速消除,积集种种修法的功德资粮。 文:“一、礼敬支。三门各别礼敬中,初身礼者,即‘普贤行愿’等一颂。谓先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复观自己化身无数,量等刹尘,而行礼敬。此须于彼普贤行愿,起信解力,乃能发起。次意礼。即‘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一一尘中皆有一切刹尘数佛,处在菩萨众中,须生起随念彼等功德之胜解而礼。次语礼者,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颂,当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头,一一头中有无量舌,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声赞佛功德。海者,言极多意。” 解:一、礼敬支,分为身口意三门各别礼敬。《普贤行愿品》颂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身礼。《普贤行愿品》颂云:“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依普贤行愿,起信解力,先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复观自己化身无数,量等刹尘,而行礼敬。礼敬,就是顶礼。可以分为短礼和长礼。短礼,由戒经来,五体投地。这是现在汉地的所行的跪拜礼。长礼,估计是藏地行的大礼拜,也称为磕大头。是不是磕长头还有代进一步考证,先存疑。顶礼的时候,要如法作礼,心存恭敬,心态平和。如果头不至地,不算作礼(五体,即两手两膝及头)。总之,应该和平恭敬,如法礼拜,才能生发礼敬功德。比如说,见了佛相,心中生起恭敬,合掌当胸,亦即有十功德。 意礼。《普贤行愿品》颂云:“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观想一一尘土中,化现一切刹尘数佛,处在菩萨众中,心念诸佛菩萨的种种殊胜功德,欢喜赞叹而作礼。依前面所讲观归依境、观资粮田中诸尊圣像,遍满虚空而行礼拜也可以。 语礼。《普贤行愿品》颂云:“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海。” 海者,极多意。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头,一一头中有无量舌,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声,现无数头口舌,赞佛功德。礼敬可以对治我慢,消除身语意罪障。身语意三者,以身礼为主。 文:“二、于供养支中。有上供养者,‘以诸最胜’等二颂是。妙华者,谓人天上妙奇花。鬘者,用各种散花配合连缀而成,此二者,或系实花,或系仿造。伎乐者,有弦器等之音也。涂香者,谓妙香泥是。最胜伞盖者,即盖中之殊胜者是。灯者,谓香油等灯,及能放光之宝珠等。烧香者,指和合或纯一之香料,最胜衣服者,乃衣中之华美者是。最胜香者,谓能放香气遍满三千世界之香所掺合之香水是。末香者,香粉也,亦可燃烧。以此堆积,造成坛埸更加彩画,量等须弥者是。次、无上供养者,‘我以广大’等一颂是。其有上者即世间之供物,此乃菩萨等以神力变成者。此中后二句,凡上二所陈,有欠缺者,一切加之,此是显示礼敬供养等之心与境故。” 解:二、广修供养。共三颂,前二为有上供,后一为无上供。 有上供养者,即世间所有之供物。《普贤行愿品》颂云:“以诸最胜妙华鬘,妓乐塗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修供养可以培植福德资粮,所以,又称为福田。宗喀大师曾经说:“此田若任其荒芜,而不播种,其愚痴直无寻处。此福田,既不分四季,亦不论主权,任何人可种。但须以信犁为耕,而勤播善种。”所谓善种者,即勤修供养是。供佛功德,依经中广说,对于佛像,或佛之舍利,以一花恭敬向空供养,亦可感得涅槃果,又经说香、花、灯、涂、铃、乐、伞、盖、幢、幡,各各皆具十种功德。如供花,感得行者所生世界如花之美,身形壮盛,颜色美妙,身发异香,不感财用困乏,乃至证涅槃。总之,供佛何根,即感何根清明美妙。还有,供养时不论何物,以诚意而供,皆感成佛之果。行供养时,视其发心,若以出离心行供养,得解脱果。若以菩提心行供养,得佛果。此为共说。不共说者,谓供养佛时,所发虽为世俗利乐心,而以所供境胜故,亦如田之土力厚者,纵投以劣种,亦可感清净涅槃果。又供养法,显密各有不同。今依显说,分有相和无相两种供养。有相依颂文计有十种,摄为七种:一、妙华,二、华鬘,三、伎乐,四、涂香油,五、伞盖,六、烧香,七、灯,八、衣,九、最胜香,十、末香。摄为七者,谓烧香、最胜香、末香,总合为香供养。 无上供养者,如颂云:“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无上供,是圣者的供养,为世间所无之物。如普贤菩萨所供的如意宝树、八功德池、甘露、琼浆等,是菩萨以神通威力而变现的。但凡夫也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三、闻法修行供。四、以善根变作供养。无上供才是为真供养。 文:“三、忏悔支者,‘我昔所造诸恶业’等一颂是。依三毒为因,以身等三为根事(根,谓依身口意为发业之根门,事即三门所造十不善道‘业’)。其罪性者,谓由我造。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 解:颂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行人之所以要忏悔的缘因是:(一)心中偶然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立即消灭,无非为罪障所致,故须忏悔。(二)希望能生起通达,乃至辗转增上,必须忏悔。龙树菩萨云:“一切痛苦,皆由恶因而来。一切安乐,皆由善因而来。”凡夫从无始生死以来,所积罪障之多有如恒沙,数不胜数。一日十二时中,身口意所造作的业属于不净者占大多数。以小罪障而言,也可以感恶果。但在恶报还没有成熟时,依忏悔力和防止力,破坏出生异熟果的因缘,就有可能转变恶果的可能性。如果不注意罪性而忏悔,就是杀一只蚊子,其微细罪性,也能日倍增加,二日二倍,三日四倍,四日八倍,五日十六倍。 忏悔以四力忏最重要:(一)追悔力。深信业果,恳切猛勇修忏悔。好比身中剧毒,心生恐怖而急于求救,用这种心求忏悔,追悔力大。(二)依止力。所造罪,外依三宝而来,故须修皈依。依众生而来,须修慈悲,发菩提心。(三)对治力。通过修忏悔使罪性清净。分六(1)诵甚深经义。如心经、金刚经、般若经等;(2)修空观。观作者、受者与所作之事,三轮皆空无自性;(3)持咒。最主要的有金刚萨百字明及三昧耶金刚咒二种;(4)塑像、画像。陈设佛像,以三十五佛(汉地为八十八佛)、药师八佛,为修忏悔的主要所依佛尊。(5)修供养,如前所说。(6)诵持名号。如汉地持阿弥陀佛名号,亦可。总之,凡修一切善因,都可对治罪业。如持戒诵经等等。修忏悔的殊胜在于发心,如布施时发心忏罪,尤为殊胜。(四)遮止力。即摧毁罪性力,以后不再作。与追悔力的差别在:追悔力,是摧毁罪性力。遮止力,断未来再犯),追属既往,遮防未来。如依杀业为生者,遮以後不再作。最好立改不作。其次最低限度,亦应思今年停止不做,或一月,或十日,或一二日停止杀业,以此为忏。并愿以後永不有此以命养之环境,不生此种人家。若能遮止今日不做、明日不做,或竟因此永久不作者,即具足此力。七支中虽皆後後胜於前前,然又依众生业力习气而异。我慢盛者,修礼敬难。悭吝盛者,修供养难。以杀生为生者,修忏悔难。贪著我者,修随喜难。总之,若无以後不作之忏心,则四力即属不足。又以四力忏罪,依一座说先思业果,次生追悔,次发菩提心,皈依,次依六种对治。最要於礼拜後,须生起以後不再作之心。如是修一座即具四力。 文:“四、随喜支者,即‘十方一切众生’等一颂是,于五类有情所有善业,皆生起随喜之心。” 解:颂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修随喜功德,在一转念间,对他人所作的每一件善事心生欢喜,功德就和他人相等,甚或还胜过他。经中说三千大千世界刹土,皆可以计算,而吾人能於初地菩萨及行佛子行者,心生欢喜,其功德不可算计。随喜分对他对己二种。他的心量与自己相等,即与之等。如他供千灯,我生随喜,所得功德亦同。如果他的善根不如己,我随喜所得,反超胜过他。高我一筹的,我能随喜,功德也得其半。如果对於释迦及诸大菩萨所行利他事业,心生清净随喜,亦可得佛菩萨的一分福报。如果知道对方为利众生而唾弃名位,多闻审思,日夜勤行,修习之所通达、所证得,若能心生随喜,其功德远非平常积福之所能逮。宗喀大师有云“不甚劳而能积福德资粮者,莫若随喜”。至于对怨仇类修随喜,尤其能于冤仇所作善业,生起随喜,即为成就。在初修时,於冤仇随喜本难。然若多修习,慢慢熏习,没有不能成功的。对自己也应修随喜。如宗喀大师云“对自所行善,应离狭隘心”。每作一善,心易生慢,常觉非我不能。应思此善,乃三宝加持、上师教授。愿常能如此,则其功德辗转增盛,不退堕矣。别修於此生善业生随喜者,一令辗转增上,二令以後不断善根。略修,则普贤行愿品一颂,包括五种有情,即如来、菩萨、独觉、声闻(有学无学)为五,或合有学无学声闻为一,加一切众生为五。下座时亦可思此生功德而生随喜。此支属积资。西藏分积、除、增三种行。此则属於积与增之二,对治嫉他烦恼,由此因获得喜悦不厌足果相。 文:“五、请转*轮支者。‘十方所有世间灯’等一颂是。十方刹土一切诸佛,最初证得大菩提时,我愿化身如彼数量,尽其所有,一一佛前,悉皆殷勤劝请说法。” 解:颂云:“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请转*轮,与世间一切利益安乐有关。有请转*轮的人,才有宣说教法之事,修证功德(佛法总摄於教证)由此而生。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正觉後,住观察平等定中,由梵天王供千辐金轮,请佛说法。故经云“由彼梵释请,我今转*轮”。世俗信仰,以梵天释世为无上。佛因梵天之请,始说法,表示佛法殊胜无比。略修,观归依境,诸佛显现,自身捧金轮劝请。广修则化身无量,取诸宝为九聚,以表金轮,劝无量诸佛转妙*轮。或问佛转*轮,必须劝请乎?答若合法器,亦不待启请。然启请而说,有数重要:一、法之重要,二、菩萨(降曲生巴),志勇猛故。愿自与他皆转*轮,以利他故。三、对治谤法业力,并感得清净妙梵,音声果相,及得法螺语功德。二三两项,皆属於积资。转教*轮与转证*轮,皆随众生根机。 文:“六、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示涅槃’等一颂是。十方诸佛,将欲示现般涅槃时,为令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故,请求诸佛住刹尘劫,莫入涅槃。” 解:颂云:“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佛速入涅槃,则少了转*轮的因缘。佛陀的教法,不能长住世间。众生福德日益衰残,而利乐不可得矣。依了义说,佛无涅槃,法不衰毁。依不了义说,由世俗度化因缘,而示现涅槃相。佛欲示现涅槃,故需迅速劝请,勿示涅槃。何以诸大德须示涅槃,因众生根器,若示真常身,为无义利,示涅槃相,方能应机有义利故。启请住世,一为应得度众生增长福德,二不失时因缘。云何失时因缘?如佛昔向阿难示意云一切如来具足四神通,皆能久住沙尘劫,超过一切劫。而阿难当时为魔加持,兼之众生福薄,故失机,为魔乘机请佛涅槃。 文:“七、回向支者,‘所有礼赞供养佛’等一颂是。以前六支,所积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一切有情,为作证得菩提之因。以猛利欲乐而为祝愿,令其无尽。如此以上诸颂,了解其义,如说思修,心不散乱,缓缓念诵,当得无量福德之聚。” 解:为使上述六种功德不唐捐,使其得果,使其无尽,所以须要回向。回向人天,则如苗之不秀。回向二乘,则如种禾仅秀而不实。回向无上菩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切修行,初重发心,末重回向。因回向能控制左右,欲至何地,即至何地。仪轨都以回向为结尾,表示回向的重要。回向也称为愿心。回向菩提,如滴水归於大海,非海枯则此水不能尽。否则如滴水掌中,或器内,转瞬就消失了。 回向有六义:一、回向圆满菩提。二、以三世善根回向。三、回向为利乐一切有情。四、为令善根不尽而回向。五、以方便智慧圆成回向功德。六、回向体相。总之,一为使善根不尽,而愿得圆满菩提。以此心念力即为回向。二项回向,可包括自他善根。即以他人善根作回向,愿依自他善根,自及他皆得圆满佛陀。此即随喜回向,详现观庄严论。修道位圣者,愿自他三世善根,皆回向无上菩提。此之修法,对他善根者先生起随喜,欢喜赞叹,回向他人成佛。然後以此随喜功德,作自回向圆满菩提。三项回向,为自回向,不落小乘。四项令善根不尽。五项回向为方便,即菩提心,无此则堕小乘。六项即智慧,指由无缘通达空性之智慧。若无此无缘空慧而作回向,终是有为法,非无为。 回向与发愿之区别。回向能摄发愿,而发愿不能摄回向。何以故?以愿仅为众生得成圆满佛陀,而没有行动表现。发愿后有所表现,才是回向。所以回向中即具有愿力。故回向可以摄发愿,而发愿不能摄回向。回向应以无上回向为正因。回向属积资,加增上、无尽,为四,则属无尽。回向能对治拨无因果的邪见。 文:“又礼敬、供养、请法、劝住、随喜等五支,即是积集资粮,忏悔支是净除业障,随喜支中,复有一分对自所修善生随喜心,令其增长。回向支者,即将所积所净所增长诸善,虽极微少,汇成众多,现所受乐,虽将终尽,亦能令其绵延无穷。总可合为积资、净障、增长无尽之三种。” 解:密法有积资、净境、增长三行。礼敬、供养、请法、劝住、随喜等五支,属积集资粮,忏悔支是净除业障,随喜支中,有一分对自所修善生随喜心,令增长。回向支者,即将所积所净所增长诸善,虽极微少,汇成众多,现所受乐,虽将终尽,亦能令其绵延无穷。总的合为积资、净障、增长无尽之三种行。 文:“六、于所缘境,观想明晰,而献坛供,请求加被,愿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正清净心。摧伏一切内外障难,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求焉。” 解:(六)三事求加。七支修后,应供曼扎。对于所思惟的善法观想明晰,献坛供养,以三事请求加被。即:1、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颠倒心相违法愿速灭除。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2、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善法愿速生起通达。速速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清净心,3、请求摧毁内外一切障难。摧伏一切内外修法障碍。上来三事,一属障,余二属难。 外障难分四(一)与人作贱卒走仆。(二)被恶友诱惑。(三)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谓非正净意乐)(四)兵灾、王难。(尚不止此,仅举其著者)内障难有三(一)病灾,(二)魔难,(三)乏食。此外尚有密难,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时,则怠惰贪瞋等过患生起,不进反退,就成为密障难。加被的意思是愿速得六加行功德。第一刹那,依三世诸佛功能。第二刹那,使我等违缘远离,善愿成就。三事求加,须恳切,须多次。若未修云敦肱吉,即此三事求加,更应多修,每日须数数修习。最低限下至一周,或一月必须修一次。能广修更佳。有单行广本。否则依略本朗忍加所讲授而修,亦可。末世积资因缘少,积罪因缘多。故於积资忏净支,宜广不宜略。以上讲正修中己初加行法竟。 大家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辗转令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