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九、修习集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九、修习集谛

  修 习 集 谛

  乃至有蕴执,

  尔时有我执,

  我执故造业,

  依业后受生。

  九、 修习集谛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

  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学集谛,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证悟,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不论是小乘法藏、小乘显乘法藏乃至大乘密续教典,都是建基在于四圣谛的教义上,以证悟四圣谛为基础的。

  当知做为一个菩萨行者,能真实净化内心并能以法利益众生,必须具有利他心,利他心则来自于出离心。若对自身的痛苦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出离,未曾想过自己痛苦应断,又岂有可能帮助有情离苦得乐?因此,当先认识自己的轮回的苦因即是集谛,依此推而广之,确切再予挪移到有情身上,实属必要。所谓无苦无出离,乃是由思维自身苦策发厌离,生起欲得解脱的心;进而思维众生苦策发大悲,一心勤求救拔而生起欲求佛果的心。要言之,若不具出离心,单修下士道或人天乘,佛法无以深入,同时修学大乘佛法等同没有基础,出离心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

  那么,如何发起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的出离心呢?当知解脱不在于外在,所谓解脱是指断尽烦恼而说的,有欲断烦恼之心也才名之为出离心,因此除了具足共下士道修心以及思维苦谛过患,发起厌离之外,也应进而思维自身苦因集谛的过患,生起欲断之心。如宗大师说:

  [ 集谛次第不专念,不得正解断根本。]

  为此,简述修习集谛之理。

  一、 思维集谛的定义:

  是指引生我的苦谛有漏因位之一分、轮回所摄的染污品谛,是属于轮回有情身心所摄(非无情物或山河大地),或者令彼众生感得苦果谛的近取因与俱作缘,即称为集谛。就三界六道众生而言,虽然正报与依报有所差异,业界也有不同,但都同样是来自于各别众生心中的烦恼与业力所驱使而感得的。

  二、 思维集谛的种类:

  集谛分二,即烦恼集谛与业集谛。

  (一) 、思维烦恼集谛:

  烦恼是造业的主因,也是感果的助缘。就如种子本身虽有长芽的能力,但是若无土壤、阳光、水份等外在的因缘也无力长芽一样。因此若无烦恼,不但不造新业,也无以滋润旧业。如二乘阿罗汉,因为已断了三界九地的分别与俱生烦恼障,即使仍有往昔一些恶业尚未感完,但却不再新造轮回引业,也不可能继续轮回,可见烦恼确是轮回的主因。

  相反的,心中有烦恼即会继造新业,烦恼才是一切苦因,这也是为什么拜忏或忏悔的理由,并不仅为了消业,更须去除烦恼。如法称论师说:

  [ 仅只忏悔业障如同儿戏,实应忏悔烦恼。]

  噶当派祖师内邬苏巴尊者也说:

  [ 我不胜烦恼,则戒不清净,定慧无从生,轮回莫能出。]

  如上可知,思维与对治烦恼的重要性。为此,应该充分认识了知烦恼的定义、行相、种类、生起之之理、对治之道以及过患,而不能只是满足于下士道修心,得少为足。由于让自他众生痛苦不乐的主因,就是在于众生本身的烦恼系缚,基于这个理由,应先认识烦恼的行相。

  1. 正明烦恼,分二:

  (1) 思维烦恼的总相,即:

  ① 不寂静相 ―― 就是令内心现起不宁静、不祥

  和、不安乐相。譬如有人毁谤你或当众曲解、误认你为小偷,则立即生起烦恼相(现嗔心或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在此之际,先前宁静之心转成不寂静,这就是烦恼的总相,遍在一切个别烦恼上。

  ② 苦恼相 ―― 是指外相现粗恶不调柔的烦恼相

  状,如当一生嗔时即无端地迁怒于人事物,甚至行之于外而拍桌、摔椅、痛哭、失眠、茶饭不思等,这些都是因为内心有烦恼,心想不开则引生的加行与外相。

  (2) 思维烦恼的别相 ―― 可依次思维其定义与特征。

  佛经说烦恼的种类千差万别,总说八万四千种,即二万一千贪所摄、二万一千嗔所摄、二万一千痴所摄、二万一千贪嗔痴合一所摄,也因此,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的八万四千种烦恼。此中,集摄为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由六根本烦恼所导出),再予集摄则是贪嗔痴三毒。故应结合自心认识烦恼各别的行相。

  首先,六根本烦恼(或名十种烦恼)―― 即五种非见(或称五

  钝使):① 贪、② 嗔、③ 痴、④ 慢、⑤ 疑(染污疑)、⑥ 染污见。

  其中,染污见又名五种见(或称五利使),即:① 我见、② 边见、③ 邪见、④ 见取见、⑤ 戒禁取见。思维无明所产生的根本烦恼,不外乎是在这六根本烦恼的范畴之内,也由此导出大大小小的随烦恼;因此必须了解定义才可内观自心,到底自己是生起什么样的烦恼。

  ① 贪 ―― 凡是缘著内在及外在的可悦爱境而随

  逐耽著,不想舍离的心所,即称贪心。一生贪心,就如油著布难以洗除。不论是对自己的有漏色身、功德、条件,或是外在可悦爱境的器世间或贪著来世……等,都是生贪的所缘;但是有时也因对象不同,所生的贪心仍有不同。另外,贪心属于恶心所,有力导生或造作轮回所摄的善恶业。若从行相上看,与欲求功德的善法欲似乎也极为相似,但本质上却有其差异之处。

  ② 嗔 ―― 即缘著外在的无情器世间,或对自身

  与他方有情等不可悦爱境所发起的乖离忿恼的心所,亦即不喜欢、忿恚、抗拒、厌背,甚至生起谋略伤害的意乐,如火上加油。一般而言,造作恶业是以贪心为根本因,以嗔心为直接因,有此嗔心唯造恶业,难以转变为善性的本质。所谓 [ 生嗔九因 ] ,主要就是指缘著我与我的亲人被伤害 ―― 过去被伤害、现在被伤害、未来被伤害而生嗔心,也有缘著他人在三种时际对我的敌人好而起嗔心的。

  ③ 愚痴 ―― 指愚无知,心不明了,愚蒙染污为

  性。当下特指愚蒙于业果、三宝、前生后世等实相,认为当下及时行乐、造作恶业也没有关系的愚痴。这是生起功德的极大障碍,诚如宗大师说:

  [ 身体的最大障碍是死亡,心灵的最大障碍是愚痴。]

  ④ 慢 ―― 因为执著有一个实有的我,故于我的

  出身、长相、容貌、财富、地位或功德等也执为实有;基于执我为实有的关系。因而缘著我的种种条件生起贡高我慢、睥睨一切之心。若有慢心则易轻视有情,不生慈悲,障碍生起功德,也障碍发起利他心;若有慢心,即使别人有慈悲心想予以教化,也极难得到真理。如云:

  [ 我慢高山,德水不入。]

  ⑤ 染污疑 ―― 怀疑有三种,即:合理具义的怀

  疑,等分的怀疑及不如法不具义的怀疑。当下所说的,是等分的怀疑及不如法的怀疑,如认许三宝大概是没有吧!前生后世大概是没有吧!即是缘著实况,心住于有无二边的中间而不能确定有无对错或偏向于无知、颠倒那一边的犹豫心所。由染污疑(属恶性),将导生邪见。

  上述贪、嗔、痴、慢、疑即称五种非见或五钝使,又称思惑,是属于心续上、情绪上、习性上的错误颠倒的烦恼。

  以下是五种见或五利使,又称见惑,是属于见地上、见解上的错误颠倒的烦恼,即:

  ① 我见(即坏聚见或称萨迦耶见)―― 即执取我、我所

  为实有 ―― 依相似理由、一向颠倒执取我不是假名安立,而是在五蕴上有一个真实的我,我去找可以找得到的见解(属染污慧)。我见属于颠倒了解,明明身躯是因缘和合而安立,是坏灭性、无常性,欲执著有一个实有的我,这种俱生执著遍在轮回众生心续中,由此生起一切烦恼,它即是轮回根本、生死主因,也是三有的主宰者。

  ② 边见 ―― 即执取我为实有的常边见(增益见),或

  妄计我若没有实有,即等同我完全没有的根本无的断边见(减损见)。实际上,诸法名言中缘起有,名言中自性无,是离断常二边的中道。

  ③ 邪见 ―― 依于相似学说、理论等理由而安立的颠倒

  见,如不承许前生后世、没有业果、没有轮回、没有解脱等,甚至主张世间是由创世主所造或无缘而生,这种 [ 于无计有 ] 的增益与[ 于有计无 ] 的减损即称邪见,也是染慧为性的执著。若具邪见,学佛极难相应。

  ④ 见取见 ―― 指缘著自所执著的我见、边见、邪见

  等,妄计最为殊胜、染慧为性的谬执己见的见地。

  ⑤ 戒禁取见 ―― 即缘著恶戒、恶禁行、可舍戒或轨

  则,如外道执取著持守牛狗戒、独脚站立(印度外道所持守,以为如鹤立可生天)等戒与律仪是能真正净罪断惑的解脱道,这就是染慧为性的戒禁取见。

  其次,二十随烦恼 ―― 是由上述十种根本烦恼而随行导出的烦恼,内分三项,即初为八种上品随烦恼:

  ① 昏沉 ―― 于所缘境不明晰的心所。

  ② 掉举 ―― 即贪心所摄之一分,不能专注于善所缘的心

  所。

  ③ 散乱 ―― 是散乱于所缘境的心所。

  ④ 忘念 ―― 不具正念而忘失。

  ⑤ 不正知 ―― 不具察觉力。

  ⑥ 懈怠 ―― 不勤精进。

  ⑦ 放逸 ―― 不具戒慎。

  ⑧ 不信 ―― 不具信心。

  由于在一切染污心中都有这些烦恼的踪迹,涵盖范围较广,故

  称八大随烦恼。

  再者是二种中品随烦恼:

  ① 无惭 ―― 观待自身而言,对所造作的一切恶行,完全不

  内顾自己而觉羞耻,随自意乐,即称无惭(对自无渐)。

  ② 无愧 ―― 观待外境而言,对所造的一切恶行,完全不外

  观他人而觉羞耻,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论,我行我素,无所谓,即称无愧(对外无愧)。

  由于此二烦恼遍于不善法,随行于我的不善心而生,故称二中

  随烦恼。

  最后是十种下品随烦恼:① 忿(忿怒)、② 恨(怀恨)、③ 覆

  (覆藏)、④ 恼(苦恼)、⑤ 嫉(嫉妒)、⑥ 悭(悭贪)、⑦ 谄(恭维)、⑧ 诳(欺骗)、⑨ 害(伤害)、⑩ 骄(骄慢)。

  由于这些烦恼乃是各别而起,且仅与意识同俱相应,助伴少范

  围小,故称十小随烦恼。

  上述是我的烦恼的种类。那么,我的烦恼的生起次第是什么呢?

  2. 思维烦恼的生起次第―― 即如《中观宝曼论》说:

  [ 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我执故造业;依业复受生。]

  意指从我的俱生法我执(如缘著某个宝石,起一个实有执著)而生起俱生人我执,由俱生人我执(执取有一个实有的我能受用它)而生起非理作意分别心(后想这宝石全方位都很珍贵,分别增益它超越实况的完美),由非理作意分别心而生烦恼(由这样的非理作意分别心妄计极好、实有不变,而起贪烦恼),有烦恼就造业,由造业就轮回受苦,这就是烦恼的生起次第。

  反观自照,思维由因而感果,有果必有因。目前我在感果之中,具有苦谛也具有无量引业,尤其烦恼的恶分别心及两种颠倒执著(人我执与法我执)在心中根深蒂固,是十分明显的。

  由知烦恼的生起次第,继而应知:

  3. 思维烦恼生起之因,分六:

  ① 烦恼的随眠种子 ―― 这是不相应行法,有引

  发后后烦恼现行的一种感果能力,如我心续中的三毒等种子虽处于随眠状态,但遇境接触,则立即引发现行。

  ② 烦恼的所缘境 ―― 如云:

  [ 贪爱顺情,嗔嫌违情。]

  是说,如遇可悦爱境时则起贪著,难以分离;遇不可悦爱境时则生嗔是恚,起伤害想,这些境界也是生起烦恼的因素之一。

  ③ 恶友邪师 ―― 由于亲近了恶友、恶知识等恶

  缘,就受了影响与薰染,令自增生烦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德有说:

  [ 遇醉象仅害一生,遇邪师恶友则害多生。]

  ④ 错误言教 ―― 如听受不正知、不如法、相似法

  的言教,得到错谬误导的修行之理,这也是生起烦恼的因缘,如指曼尊者未证果前,因听受外道的邪说而杀害有情的公案。

  ⑤ 串习力 ―― 烦恼虽不是心识本质、不入心体,

  但若常常串习而不对治,则像夏天的野草自然蔓延。

  ⑥ 非理作意 ―― 即增益一向如此,或增益颠倒,

  超过实况,如四倒见 ―― 无常执常、不净执净、以苦为乐。无我执我,由于境上的实况与所执所现的有极大的差异,故依此而起烦恼(如对某人起贪著,则增益全好,成不客观)。事实上,轮回有情没有全好全坏,有一部份是增益的结果而起烦恼,依于上述,故应进而思维烦恼的过患。

  4. 思维烦恼的过患,或有几种:

  ① 障心不能自主 ―― 由坚固的烦恼种子,令心不自在。

  ② 坏善法 ―― 不乐于造善业,远离了涅槃之法。

  ③ 造恶业 ―― 习于造诸恶业,恶名昭彰,也为护法、师长

  与圣者所呵斥。

  ④ 增生颠倒见 ―― 一旦生起烦恼,即令自己已有的颠倒错

  谬见地更加坚固,增长不舍。

  ⑤ 坏戒 ―― 令所受持的净戒成不清净。

  ⑥ 令心散乱不安宁 ―― 令心续具足烦恼者不得寂静。

  ⑦ 令失功德 ―― 令功德未得不得,已得趋于衰微。

  如是思维我的烦恼集谛。接着,必须思维我的业集谛。

  (二) 、思维业集谛:

  1、 正明所集之业:

  凡是一种能令与彼同俱的心王,心所没有自主地趋入境者,如磁铁能把铁引到某一方位;或说,与造业者的动机有关的行为或新因,即称为业。

  业有两种:

  (1) 思业 ―― 或称意业,即令造作业行或业道的心所,即思心所。举凡造业时,都是先由此一心所驱动,如云:[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就是这个意思,故须格外观照自内心意的加行与行相,因为业必与造业者的动机有关。

  (2) 思已业 ―― 指身口二业,就是由意业的思心所推动或自作或教他作的外在加行,如依身而伤害、依语而谩骂有情等身口业行。

  总之,就种类上看,所集之业唯有身口意三业 ―― 透过三门造作三业 ―― 集摄为思业之意业以及思已业之身口二业,依此而造作并成立了善与恶的业行。

  业也有分为有漏与无漏两种,有漏业又分轮回所摄的引业与满业。

  ① 引业 ―― 引是牵引,能引异熟;凡是能够牵引感得投生六道随一之业,就是引业,也称为牵引之业 ―― 如造作伤害众生的业行是感得恶趣的引业,造作利益众生的业行是感得善趣的引业。恶引业决定引生恶趣,善引业决定引生善意趣,这是决定,不会变动的。准此,引业可分:

  a. 非福业 ―― 此为恶引业,由此牵引感得投生欲界的三

  恶趣。

  b. 福业―― 此为善引业,由此牵引感得投生欲界的四种

  人道与六种欲天的善趣。

  c. 不动业―― 此为有漏的世间止观所摄持的善引业,由此

  善性为本质的不动业能牵引感得投生上二界。

  ② 满业―― 满是圆满,是指在引业所感的果报中圆满与不圆满的业,如由持戒感得人道,若不仅持戒,又常行布施,则感得人道时富饶而受用圆满;又如由持戒感得人道,但因往昔不行布施,来世即感得乞讨或受用匮乏。很明显,满业是不决定的,善满业可能在恶趣感报(如龙的受用),恶满业也可能在善趣感果(如依乞讨维生者);也就是在善引业或恶引业中,满业都有圆满或不圆满的。

  总言之,欲界的业,是以贪著五欲尘为主;色界的业,是以贪著定乐为主;无色界的业,是以贪著更深细的定乐为主。大致上都是依著各别有情的不同心思而造作不同业行,致而感得三界随一的投生,故名三界唯心造 ―― 意指遮破了心之外的作者,三界乃以意业为主,并推动了身口加行,而感得三界不同的生命形态与果报。

  2. 思维如何集业之理:

  凡夫如我者,除了依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摄持或依殊胜福田力(如塔寺、供像、净土法门等)所造诸业才是随顺集谛,也是对治法、解脱因之外,若由染污品的十二因缘所缘起,或由烦恼推动造作诸业,则是真实集谛,是有漏有覆(指与烦恼相应的)的轮回业因。

  也就是说,若由无明与烦恼推动,第四禅天以上为得舍受而造业增长,或从初禅天乃至第三禅天为得定生乐受而造业增长,是有漏有覆的轮回善性的不动引业,是真实集谛。若为得来世诸五欲尘乐受而造善业,是增长福业;若于今生未死之际,为得现法乐受而造恶业,是增长非福业,这二者所造业都同样是真实业集,一是有漏有覆的轮回善引业,另一是有漏有覆的轮回恶引业。所以,思维我所造诸业 ―― 除了以三主要道及少分依福田力外,含遍都是能令流转生死的苦集二谛一重因果!诚如龙树菩萨说:

  [ 由妄执有我,遂起贪等垢,遍计依他转,凡愚受诸苦。此一切唯心,如幻相现起,次造善恶业,遂生善恶趣。]

  三、 修习集谛的生起之量:

  无始迄今,自心烦恼等集谛过失一直压伏、映蔽著慈悲等功德,现在应予认识并努力将慈悲等功德压伏、映蔽著烦恼等集谛过失,才名真正修行。

  思维我的苦因集谛是轮回的苦果苦谛之因,身心苦不堪言,皆来自于自身造作集谛的苦因而有。我的集谛就是我的烦恼与业,我的烦恼让我有有有的痛苦,没有有没有的痛苦,可说烦恼无孔不入,无日无之;观照自心,依此推动的业行有哪些呢?包括思业、思已业或引业、满业,皆为轮回所摄。这些有漏业行我都已具足、正具足、将具足,现今既已了知此诸过患,即应生起猛利厌离欲断之心,生起能断除的对治道。

  要之,凡一切时、一切处,能任运自然地生起知彼集谛过患不贪著三界一切圆满,策发厌背三有苦及苦因、希求解脱乐及乐因的意乐,就是修习集谛的生起之量。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集谛、生起出离心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能生起修习集谛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止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前五篇文章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十、修习四谛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十一、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十二、修习十二因缘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十三、修习解脱道――增上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十四、修习共中士道

 

后五篇文章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八、修习苦谛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七、修习共下士道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修习深信业果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五、修习真实皈依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四、修习三恶道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