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导归净土──净嵩法师百日纪念谈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导归净土──净嵩法师百日纪念谈话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相,法名释净嵩)往生百日纪念,想同修们今天对上师的怀念会更加深切。上师曾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的往生是应该放鞭炮来庆祝的,上师这一句话可说是智慧的语言;虽然如此,但同修们难免也会有种种的怀思。在这纪念的时节,我先简短讲几句话,再由领众(净慈居士)来主持,让大家表达对上师的种种感念,畅所欲言,抒发情怀。

  怀念一个人不只是徒然的怀念,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去体会他的精神和志愿,而去学习他的精神、实践贯彻他的遗愿,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和志愿才是他真正的生命。所以,我们学习他的精神,贯彻他的遗志,就等于在延长他的生命。这样的怀念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也才是上师所盼望、所欢喜的。

  上师的精神是什么?上师的遗愿又是什么呢?上师从小进入一贯道,登台说道,这一切无非都是在寻求真理,同时也想将真理传给每一位众生;而到了最后遇到佛法,才真正的进入真理的领域。从阿含、般若、禅、密,一直到净土,可说净土是上师登峰造极的精神领域,净土才是上师真正的志愿、遗志。上师的遗志,大家应该是常在我心、永怀不忘的,也就是:第一,要大家一心念佛,第二,要大家弘扬弥陀本愿。这两点可说是宗祖善导大师所讲的「自信教人信」的最佳诠释。

  念佛与弘扬弥陀本愿是可以同时并行而不相悖的。从念佛来讲,目前我们净土宗念佛会的本山──象山弥陀村净宗书院,维持每天念佛,而且长年不断;中部道场有俊荣师兄在弘扬、领导、贯彻。从弘扬来讲,我们也成立了「法物流通处」,主要是结缘我们净土宗这一套书,地点先从大台北开始,只要是可以放书的据点,都会尽量放置,然后再扩大到全省各县市,希望各县市有当地的人能够发心来分送;慢慢的也会扩大到各图书馆,甚至各寺院。

  再来,书院临登山口旁的一面墙很大,上师在生时,就希望能够好好的利用这一面墙,最好的利用就是竖立「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像。我们象山登山口可说是最佳静态弘扬的地方,因为每一天,尤其是例假日,登山客非常多,所谓「一入耳根,永成道种」,竖立佛像,还有六字佛名,人们一看佛像就会念佛。佛像明天早上就会来悬挂,佛像挂上去之后,登山口的地点我们也会放佛书、放结缘品。

  再来,我们净宗书院不只是鼓励同修来共修,也欢迎外人来参加,所以佛堂会设计、布置得很庄严,我们委托设计的赖教授最近比较忙,否则早就来开工了。既然我们欢迎外人进入书院念佛,大门就必须要打开,甚至要敞开大门。小门一打开,首先面对的是一扇窗台,窗台的地方,目前规划要放置一尊阿弥陀佛的接引像,门一打开,举眼就可以看到阿弥陀佛;而既然要开门纳众,所以庭院就会做整体的设计,既然要做整体的设计,尤其是窗户佛像的周围也要一体设计,所以就想到「中观书院」缘起的碑文──大家一定看到碑文已经拿下来了,这也可说是上师的高瞻远瞩吧!上师生前几次交代执事,书院要改名,缘起碑文应拿下来。而且考虑到,如果这里是念佛的道场,而碑文的内容和念佛会有矛盾,同时如果那里设立佛像,周围也要有相关的庄严布置,这个碑文也就不很吻合,这一点可说上师在生前就已预想到了。因此,大家原本舍不得拿下来,但也不得不赶在百日之前完成上师的遗志。目前原来放碑文的地方会暂时安立宗祖善导大师的法语「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一段法语可以说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宗旨,也是整个佛教的精华与结论。原来「中观书院」缘起的碑文,是上师创立现代禅的缘起,很有纪念性,将来再找适当的地点竖立。

  还有,大门外我们会做电子广告牌,每一天都会有法语;同时也会做布告栏,写上法语,所写上的法语,在真谛上来讲是佛法的,尤其是净土的;在俗谛上来讲,就是有关修身养性以及生活方面的。到时候我们会以格言的方式,让人家容易记,容易受持。这样,法语就必须要很多,因为要常常更换,比如说一周换一次,或者几天换一次,因此,也必须仰赖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比较简短,而富含警惕意义的语句。当然我们会引用经文及祖师的法语,可是要让它比较生动活泼的,也必须要另外再写、再制作,比如:「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短短两句十个字,也觉得很有意义,如果印在脑中,一天要开始了,现在就来念佛吧,或者是匆匆忙忙要去上班了,就一边走路一边念佛吧。另外,我们这里是登山口,也可以和登山的情景相配,比如:「一边登山,一边念佛,步步莲花托足,时时佛光护身,身轻体健,却病延年。」类似这样的文句,都会让人很有印象而想到念佛,凡此种种无非都是为了贯彻上师的遗志。

  简短讲到这里,接下来请领众来主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对上师的怀念。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三.十八)

  【附】

  莲花三喻

  净慈居士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是上师往生百日的日子,首先报告一下我的心情和想法。

  上师的开示与遗志

  我先念一下上人为我们制作的「上师的开示与遗志」:

  一、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二、净土是众生最后的依归。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扬弥陀本愿。

  三、引导大众归入弥陀本愿的救度,了却了我对大家一桩愧欠和责任,也为现代禅划下一个圆满的句点;我满怀感恩与喜悦,难以言表。

  四、我自己信佛、念佛,并喜得以往生净土──希望与我有深缘者,亦如是。

  五、我自勉勉人:同修都能在安心、喜悦、感恩、惭愧、谦卑、宽恕中相互提携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为重,依弥陀本愿,常行念佛。

  六、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协助各组组长,并且在佛法上要相亲相爱,因为: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从现代禅到净土宗的大转变当中,我们对于上师遗志的解读,教团后续的方向和同修修行的方式,很多人观点、想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认为应该掌握上师架构现代禅思想、创立现代禅教团、建设象山小区,然后舍禅归净、现代禅教团改成弥陀共修会、迎请慧净上人为弥陀共修会导师指导同修修行……它的整体精神是立基在哪里,这样才可能有全盘的了解,对于上师的慈悲与苦心,也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上师的根本精神与理想

  要了解上师的根本精神与理想,我们先看上师于《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中的自述:

  为什么叫「现代禅」呢?本来「如来禅」「祖师禅」「现代禅」都只是假名,而内证的实际内容却是无法以语言文字清楚表达的。所以古来禅者都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并没有多少话可说。不过如果禅者是为了满足众生离苦得乐的愿望,则所流露出的言教,便无法离开世俗性,因此也就可以依照世俗的方法和世俗的习惯将之分类。譬如将一部份教法归类为「阿含系佛教」,一部份教法归类为「般若中观系佛教」……等,但无论这些言教被归类为什么,都只是方便教而已。

  「方便教」犹如敲门砖,为打开牢门的工具;在实际修行的意义上,方便教是引导众生契入涅槃的善巧方法。《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无挂无碍、无贪无瞋,喜悦清凉、轻松宽坦的大智慧(或大安心),这是佛陀创教引导众生的最终目的地。所有的经教,不论是阿含、般若、中观、禅、密或净土,都是为了引导众生到达涅槃而设立的。正因为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到达目的地的方便,所以它们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义,并不就是实相本身,我们切不可对它产生执着。……

  既然连「禅」之一字,都无可说了,为什么还说「现代禅」呢?这就是刚才所讲的:凡随顺众生离苦得乐之愿而说的,就多少具有世俗的知识意义,因此是可以归类,可以评论的。不过,有些人感到不解:过去既已有了如来禅、祖师禅、临济禅、曹洞禅……又何必在台湾另提倡现代禅呢?我要说明的是:内证的悟境虽然可以默照不说,但若有所说,则应尽量契应时代根机!今天如果我们是在深山为一个人说法,那么说法风格的弹性可以很大;但如果我们并不是以单一的个人为对象,而是着眼全世界,以整个现代人类为对象的话,则说法的方式便要仔细斟酌了。现代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尽管和古代的禅宗并无二致,却是特别以理性的现代人为对象──由于它是以生活在科学时代、民主时代的现代人为主要施教对象,因此称为「现代禅」。……

  虽说「门门都是解脱门」,但过去禅宗所教的修行法门,大体是以农业社会的时代背景而说的,而我们今天所处的却是另一个全新的时代──除非我们只陶醉在个己的禅悦中,否则真有心弘扬佛教真理贡献当前人类的话,即应为时代开创出一条不须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不须违逆科学、理性思惟,仍然可以获得解脱的修行道路──我想这应该是现代佛教徒一致努力的目标,并且也是我提倡现代禅的主要原因。

  另几段是:

  过去曾有「僧服之志」,虽然明知「同巢哀哀侣」乃往昔因缘之所成,在进行安顿工作之时,亦了知:家庭乃是当下寂灭,非我、非我所的。但是,真正深彻难忍的,反倒是不愿「志求正觉」的人们倍加错认「解脱道的最后次第,到底还是要出家去?」「修禅得力之处,到底在山林?」其实,事情的真相是:士、农、工、商,生、住、异、灭的当下,即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涅槃──人们若能自觉体现到这一点,那么何妨「就在那里」「就是这样」地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呢?「佛教偏向山林」「修禅倾向禁欲」,世人对佛、禅之误解由来久且深矣!且让我以居士之身投入「一切障碍」之中,来报答佛恩吧!

  十几年了,我无能也再无意改变他人的信仰,并且也不认为自己的体验是唯一的正确;可是,「历尽千山又万水」,我倍加确认我没有错──佛法的确可以让人就在满足原本的世俗需要中,得证涅槃解脱!

  如果佛教不能指导世人在七情六欲、士农工商之中体验佛法的话,那么我不认为那是究竟、了义的佛教。

  现代禅的修行从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善待身旁周遭的人开始,将人情义理、基本人格做好是每个人的责任;至于引导弟子悟道解脱,则是菩萨僧团的责任。

  生而为人,不论要不要学佛、有没有学佛,都不应该抛弃应尽的责任!否则,他可能「修行」修得不错,但从社会主义、人道精神的立场来看,却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佛法。

  另外,上师也说:

  真正的上师一定以弟子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除非弟子都解脱了,否则上师的苦永远在,他会永远悬念、关怀弟子。

  一个大修行人并没有不变的原则,他只是在变化不居的因缘体系下,不断地掌握新的适当点。

  由以上的引述可看出,上师的根本精神与理想是:一、「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到达目的地(涅槃解脱)的方便,所以它们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义」,「禅」、「现代禅」皆是假名、方便,上师是不会执着的,同修也不应执着。二、大部份的同修,乃至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士,如果不能在原本的生活──七情六欲、士农工商之中修行,必定会遭遇很大的障碍,甚至无法修行,涅槃解脱遥遥无期。因此上师提倡的修行法门尽可能是「不须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不须违逆科学、理性思惟,仍然可以获得解脱的修行道路」、「就在满足原本的世俗需要中,得证涅槃解脱」的法门。三、无论学习何种法门,学佛修行必须奠基于「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善待身旁周遭的人,将人情义理、基本人格做好」。四、上师时刻悬念的是弟子的生活苦乐与解脱生死大事,然而因缘变化不居,上师会因应现代众生的根机、各种时局社会的变化、同修修行所遭遇的因难与瓶颈,不断的提出修正与改革,为我们提出各种方便,设法来解决同修世俗上、修行上的障碍,让我们真正能够解脱,而且真俗圆融──不但能够解脱,而且在世俗生活上也尽可能幸褔快乐。整个上师的精神和理想可以上述四点来掌握。

  上师的理想,以前希望大家能在象山小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现在可以改成「一心念佛,往生净土」。从以前的现代禅时代,到后来从现代禅转型为净土宗弥陀共修会,上师都是本着上述的精神,随时观察因缘,思惟怎样的法门与制度是最适合大家的,最能帮助大家解脱,帮助大家朝决定往生、真俗圆融之心行迈进。

  从现代禅到净土宗

  从一九八八年开始,上师在佛教界公开指导禅修,创立现代禅教团,虽然是以「现代禅」的名称出现,但其实如上所述,上师以为所有的佛法是达到目的地(涅槃解脱)的方便,所以它们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义,「禅」、「现代禅」皆是假名,都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众生的根机所提出的方便。因为时代的潮流以及众生根机的关系,所以先以「只管打坐」「本地风光」等禅法来引导大家。

  事实上,在早期现代禅时代,上师就已经提到,净土是「老禅」,以阿含、般若、禅、密、净土来说,阿含是二十岁,般若是三十岁,禅四十岁,密五十岁,而净土是六十岁,是三根普被,最成熟,最能够引导众生了生死的法门。因此,除了禅门心法外,也渐渐的指导大家「禅净双修」。而且在早期上师指导大家修禅的时候,就已经要大家每天早晚念诵〈净土发愿文〉,也就是如果修禅没有成功,临终时要一心念佛,发愿往生净土。

  在二○○三年春夏SARS流行期间,上师深感自己身体状况日益衰弱,同时瘟疫流行诸行无常,对于同修生死大事的关心达到前所未有的迫切感,因此在短时间内密集指导同修净土念佛法门,勉励同修「禅净双修」──「活着的时候努力做一个觉悟者,临终的时候一心念佛」,以永明延寿禅师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为理想。然而更重要的是,上师一再强调「倘若于本地风光念念不退转之境没有把握,则应禅净双修,甚或舍禅一心念佛、老实念佛」,那么即使生前没有觉悟,只要发愿往生净土、持名念诵佛号,命终一定可以往生;因此「有禅有净土」与「无禅有净土」的差别只是生前安不安心、有无疑惑和现法乐住的差别而已,至于命终皆是平等往生;所以上师指示同修可以「禅净双修」,也可以禅净两门当中,舍禅不修只是一心念佛。

  直到上师生病的时候,更加体认到以同修的根机来学禅是很难成就的,所以引导全体同修舍禅归净,一心专修净土念佛法门。

  去年(二○○三)年十月十五日,上师在病中,写信给现代禅同修说:

  非常对不起现代禅的每一位同修,因为我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在未来一段长时间里恐怕仍得在病苦折磨中信佛、皈依佛──生活中有「南无阿弥陀佛」是让我感到庆喜的一大事,也是生命中唯一充满幸福感的依靠,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非常高兴象山小区中深信弥陀本愿、勤喜念佛的同修愈来愈多,感到这都是弥陀不可思议的力量的摄受,当然每个人宿世累劫的佛缘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我深信三世轮回、因果业报,以及鉴于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重于一切,因此振作精神将各班各组领众共修的执事略作调整如下:……

  十月十六日,上师发表「向佛教界公开忏悔启事」,里面说:

  我今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此封忏悔启事,可能会引起「是权是实」等种种猜测与想法,然而对我而言,它的意义再也明显不过了:像上师这样的大修行人都宣称自己「过去功夫使用不上」,舍禅归净,那如我这般劣机的烦恼具足凡夫,若不念佛,地狱是必然栖身之地啊!同一日,上师又致函教团同修,取消「现代禅菩萨僧团」宗派组织,改为「弥陀共修会」。并于征求全体同修同意后,于十一月廿一日,迎请慧净上人为「弥陀共修会」导师。如金柯师兄所说:上师透过这样的方式,从根本上拔去了现代禅心法的基础,让同修们只能截断犹豫,专心称名念佛,追随上师「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判定《观无量寿经》乃「指方立相」之有相法门,也是适合末代凡夫之法门: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又总结净土教的宗旨为:「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往生之业,念佛为本。每一个人只要信仰西方净土实有,弥陀本愿不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管他是怎样的根机──智慧或愚痴、道心强或弱、定力强或散乱、信心深或浅,都可以往生,这才是真正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

  「鉴于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重于一切」,自始至终,上师无时无刻关心此事,思惟选择、顺次导引每位同修适宜之法门,对于现代禅同修的引导,从「只管打坐」、「本地风光」、「禅净双修」,以至于「禅净一体的念佛」、强调信心的他力念佛,到最后则是立本于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弘愿念佛」。

  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

  上师住院期间,上人到医院探望上师时曾提到,上师一生的修行,以及将现代禅改为弥陀共修会,引导同修从禅进入弘愿念佛法门,这样的整个过程,很像《观无量寿经》中「权实废立」的三个阶段的展现:第一个阶段是「为实施权」,为了真实而施设方便──为了「弘愿门」而说「要门」;第二个阶段是「开权显实」;第三个阶段是「废权立实」──废「要门」归「弘愿门」。以莲花做譬喻的话,第一个阶段是「为莲故花」,就是为了莲子,所以有莲花,可是这时莲花还是含苞未开;第二个阶段是「花开莲现」;第三个阶段是「花落莲成」。从上师自身的修行,或者引导同修由禅入弘愿念佛法门,也可以说是这样的三个过程:第一是「为净故禅」,第二是「禅净双修」,第三是「舍禅归净」。

  真俗圆融的念佛法门

  总结,在真谛(或修行的法门)来讲,上师引导我们的可说历经上述的三个次第──从「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到最后的「废权立实」。因为无论如何,一个法门无法契机时,它可以说只是一个方便的法门,而如果能真正的利益大家,引导大家了脱生死,才算是真实的法门。所以,自力圣道门的修行,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导入真实的方便,最后的他力弘愿念佛法门才可以说是真实。上师自己的修行是这样的展现,引导同修修行也是这样──舍禅归净,舍自力归他力,最后归入他力弘愿念佛法门。

  在世俗谛(或道基以及世俗生活)上,十几年来,上师对大家的导引,不管是在德性、出离心等道基法器以及世俗生活智慧的指导,可以说占了九成以上。进入净土宗后,以前的宗风和俗谛来讲,事实上改变不多。导师慧净上人也曾对大家开示过:在《现代禅的教育》中,所有上师对同修有关道基法器的指导几乎全部适用于现在。奠基于《现代禅的教育》上的弘愿念佛法门必定是一个「真俗圆融」的法门。以前现代禅强调的宗风,譬如:「学佛修行必须奠基于人情义理、基本人格」,「在士农工商之中修行」,「在履行责任义务中修行」,「在快乐随兴之中修行」都没有改变。慧净上人在《净土宗教章》也强调念佛人在俗谛上应「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等,与上师以前的教导是一贯的。而其实弘愿念佛法门比起「止观双运」「本地风光」更是简易可行,更能真正落实在士农工商中修行,更能在履行责任义务中修行,它也是一种乐行,可以在快乐随兴之中修行。上师以前常强调:「诸行无常,生命危脆,大家应以道业为重,勿牺牲大众修行因缘,成就宗教事业。」这是现代禅一贯的宗风,现在也是这样子。大家在履行责任义务中念佛,所有的宗教事业──弘扬弥陀本愿的事业,都应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来做,都应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的前提之下,随分随力的来弘扬弥陀本愿。上师教导大家要成为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事实上也是适用于弘愿念佛法门。上师的理想,以前希望大家能在象山小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现在可以改成「一心念佛,往生净土」,这样的宗风和理想也是没有改变的。所以现在大家在象山小区弥陀村,也是一样分工合作,相互提携扶持,一起来建设弥陀村,教育小蜜蜂,一起一心念佛,弘扬弥陀本愿。上师也强调,我们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论要不要修行,都要以人情义理为本,对于执事也是勉励要「给人温暖,给人方便,要永远感念曾为教团无相布施的同修。」同样的,上人曾指导执事三点原则:「第一、以诚感人,以德服众;第二、纯孝之子,爱敬父母;第三、身止苦中,忍终不悔。」事实上,这对我们贪瞋烦恼具足的凡夫,是相当难做到的,可是执事以及每一位同修都应秉持这样的理念来自我惕励、学习。所以这一段期间,执事在处事上若有任何不成熟之处,也请同修多多体谅、包涵,进而不吝提出建议与指导。

  我在六字名号中

  迎请慧净上人为「弥陀共修会」导师,大众的慧命有所托付,为此上师表达自己的心情:

  引导大众归入弥陀本愿的救度,了却了我对大家一椿愧欠和责任,也为现代禅划下一个圆满的句点;我满怀感恩与喜悦,难以言表。

  最后想说的是,上师已往生弥陀净土,往生弥陀净土就可以证得如同弥陀无量的光寿,所以会时时刻刻的眷顾、摄取我们。我们怀念上师,虽然有不忍或感伤,但同时也应该要庆喜,为上师的此世成就、往生弥陀净土庆喜;同时上师与我们相约百年以后在弥陀净土相见,这样的理想,只要大家奉行弘愿念佛法门,是必定能够实现的。

  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上师舍报前,常以此偈勉励执事同修,而上师的一生也是躬行实践、彻底燃烧自己,可谓「慈悲的化身」「弥陀的使者」。同修若忆念上师,欲报师恩,就应实践上师的遗志与开示:

  净土是众生最后的依归。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扬弥陀本愿。

  最后,谨以上人的一句法语做结尾,我想上师也是同样的心情:

  若想念我时,请念弥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号中。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三.十八)

----------------------------------------------------------------------------------------------------------------

更多慧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一心念佛──净嵩法师往生周年追思佛三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以诚感人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缘苦众生

慧净法师书信集 简介 编者序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 1-10章)

 

后五篇文章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净德昭彰──净嵩法师的德行与遗志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净嵩法师(李元松老师)殡葬法语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略谈三皈──授三皈依开示

禅宗·语录:003 庞居士语录

不动佛·文集 妙喜世界之殊胜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