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把握眼前的心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把握眼前的心念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起,据地称王。当时有一位燕国童子,听说赵国有很多戏剧文化和学艺者,走路的步伐很好看,便特地前往赵国学了几年的步伐。结果,非但学不好,甚至忘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方式,到后来只好用爬的爬回燕国。

  这虽是一则很荒谬的故事,但是却有很多人像那位燕国童子一样,将本具的真如自性迷失了。本具的自性能(又可称为佛性)就像我们自然走路的步伐——出生后,只要是健康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他就自然学会走路。

  从婴孩至童年,走路是一项很自然的本能。但是,那位燕国童子却偏偏舍弃自己原来的步调,去学戏子的步伐;结果不但没学成,反而连原本的能力都失去了。所以说,我们若想求真如佛性,一定要向原有的本性去探求。

  有一次,慈济护专办恳亲园游会,学生和家属及懿德母姊们,大家都集合在操场上,由学生发号施令;家长和懿德妈妈、爸爸们则听候号令,大家一起游戏,连校长夫妇也参加了。学生们是那么的天真,当需要几条领带时,就不分是校长或家长的,统统拿来运用;也不管彼此是否认识,大家都玩在一起。要几根头发,也是很高兴地把头伸出去,要长、要短,皆任君选择;还有拿鞋带、裤带当道具的,也一样不管认识与否,只要有就拿来运用,连校长的鞋子也被借走了。

  玩「两人三脚」的游戏也是一样——不分身分高低、不论年龄老幼,大家玩在一起。奔跑时,若跌倒了再爬起来,不计较输赢,一切都由学生判定;只要众人玩得高兴就好,这也就达到游戏的目的。

  人生与此相同,每个人若能守住这分天真,人与人之间不要有任何计较;也不管输赢,只要尽了自己的本分就好。在人生道上,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不管老少,本性都是相同的。

  学佛,首先要反妄归真,了解自己的本性。但是,我们常会迷失自己的心念。比如说了一句慷慨话后,也许等一下就要后悔;也许因昨天的行为或人事上的疏忽,今天就感到后悔。凡夫的人生,常会因往事而后悔,就是因为当下的那一念没有掌握好,没有彻底的了解自己。因此,我们要守住当下现前的这一念。

  常有人问我:「师父,您这一生有什么计划?」我都会说:「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不过却是时时把握住现前的每一秒。」因为现前的一念若能守住,就不会做错事、讲错话,也不会懈怠、懵懂了。

  佛陀说:「见性学道难」——因为人经常会迷失「现前」的这一念。总之,学道不难;只因无法守住当下的心念,才会变易为难;若能守住现前的这一念心,并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那就很容易了。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有一位富家小姐,据说她也是名企业家之一。她对现实有很多不满与厌恶感,心中有许多烦恼。她问我:「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追求到人生的目标?」我说:「人,生活于世间,只要有所追求就不会心平气和。」

  接着她又说:「师父!难道您不会因追求而有所烦恼吗?」我说:「这种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从不去追求任何一件事,因此,从未有过追求的得失感。」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不难了解:物质富有的人生不见得快乐,而过平淡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欠缺的失落感!因为只要心境踏实,不觉得缺少什么,就不会有追求的烦恼。许多物质富有的人们,内心永远不满足、永远觉得有欠缺,这实在是苦恼无边的人生。

  另外,还有一位小姐问我:「成功的标准,到底如何订定?」她的问题,我觉得很奇怪。成功怎会有标准呢?人心追求的目标无穷无尽,如何才算成功呢?我回答:「当你心满意足时,你就成功了;如果不满足,就没有所谓的成功。成功的意思就是满意,成功没有固定的标准。其实,快乐或烦恼都只是一种观念、心境而已。」

  记得有一次,一位慈济委员带了七、八位先生女士来看我。委员说:「师父,他们的母亲在几天前被一位酒醉的驾驶人撞死。他们原本非常不谅解,坚持要肇事者赔偿。后来,我劝告他们说:『能原谅别人就是福。』又讲了许多类似的案例,让他们的心情平静下来,并且告诉他们:『原谅对方就是功德。把心平静下来才能好好沟通,您们的母亲也才能入土为安……。』」

  委员接着又说:「他们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毕竟,人命的价值不在于那几十万元的赔偿费,他们决定让母亲入土为安。后来,双方都很心平气和地沟通。肇事者酒醒后非常自责,而且受害家属对他那么宽厚,他更深感惭愧!他跪在老太太的灵堂前,至诚地忏悔说:『我一时酒醉犯下大错,而大家竟然对我这么宽厚,让我非常感动。我原本是个不负责的人,喝酒后经常打骂太太。现在我要以行动表示真诚的忏悔,从今天开始,我绝对不会再喝酒,也会对家庭负起责任。』」

  我向委员说:「你能够让受害家属心境平和,进而感化一位浪子回头,真是功德无量啊!」他们其中的一位先生说:「这都要感谢师父!因为有您平时所说的法,才使我们理智地处理这件事。为了报答师父的法恩,我们愿意捐出一百万元,让母亲遗爱人间。」

  这也是所谓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学佛就是要学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以平静的心去处理」,如果追求不尽,那就永远不会快乐。

  跨出第一步

  时间可以使人完成大业,也可以成就个人的道业。每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后,都会历经幼年、少年、中年、老的睥人生过程;从幼年开始是学习的阶段,到了中年便是奋斗的时期,而老年时就要享受这段人生的成果。所以说,「时间」可以完成人生的学业、道业与事业。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

  佛陀一再教育我们:人生,一定要谨谨慎慎,并以一颗最真诚的心,从开始的「因」到最后的「果」。「因」,是非常微小的东西。比如一棵生长在山中的大树,静观这棵树,必须好几个人手牵手才能围绕。所谓「合抱之木,发于毫芒」——这棵大树的「因」,就在小如毫芒的种子之中。

  毫芒,是比喻最渺小、最细微之物。一棵巨大高耸的大树,其根源只是一粒很小的种子;这个渺小如毫芒的种子(因),在山林中慢慢生长、茁壮,终成一棵高耸、巍峨的大树(果)。大家想想,这要经过多少个酷夏严冬、多少岁月的累积,才能长成合抱的巨木呢?从「因」到「果」,就是需要时间啊!

  修行或学习任何事物,就像走路一样——「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多远的路,一定要跳出第一步;这最初的第一步,你若不愿意跨出去,就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同样地,学佛法、世间法或任何工夫也是如此。不管要学什么事情,一定要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埋头苦干,才能学有所成。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关于修行与修道:「修」是修养,「行」是两只脚踩在土地上走,「道」则是自凡至圣的规则,学佛便称为「修行」或「修道」;但是,如果只凭藉理论、光说不练,将永远不能达成修道的目的。所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佛陀的教法不是口头上的理论,而是要我们身体力行。

  常有人说:「我已经做很多了。」其实,这种人一定没做什么事。因为自以为做很多事的人,往往太自满自大,器量又小;就像一件器皿,装不了多少东西就满出来了。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愈深容量愈大,许多东西装进去仍有空间;人也要有这种深广大量的心才行。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做好事,但不必放在心上,因为我们并没有做成多少好事。即使如古人所说的「日行万善」,终其一生也无法将全部的善行积微成山;但是,如果一天做了一件坏事,那就成为「恶贯满盈」了。

  一个人平日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应该做的;既然是应该做的事,就不算什么!但你若是做坏事,那就不应该;哪怕只是一点一滴,都会破坏了自己宝贯的「人生」。

  所以,学佛一定要像走路一样。一个人从幼年学走路到现在,不知走了多长的路,但是脚底下并没有带着路走;脚下若是走一步路一步路,绝对无法「进步」。我们走过的路只有留下足迹,脚上并不会染到污浊的泥土;人的一生,应该也要如此。纵然今天赤着脚在路上行走,沾染了一些泥土尘埃,晚上也必须洗净双足之后才可以上床睡觉。

  总而言之,两只脚应该走路,但不应该拖泥带水。修行的心也应该像这样,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做好人、做好事,谨慎于修养心性。

  自然最美

  修行学佛,重要的不在于找「境界」,最主要的应是「自然」。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带有一分很美的自然之美;只要多数人受到后天社会习气的薰习,使得习惯变坏了。若不能顺于自然,则所追求的理想常会与环境相违背;只要顺于自然,就是美的境界,也就是天性。

  学佛,常会听到「反观自性」这句话。一般人经常让心念缘着外境奔驰忘返,不知反观自照;若能彻底了解自性,便能「明心见性」,这也是修行最主要的目标。

  孔子有一回带学生到龙门瀑布郊游。他站在低处看到急水流花从高处奔泻而下、溪水滚滚奔流的壮观情景时,不禁说道:「水泻两万四千尺,浪花直冲四十里。」可见,龙门瀑布多么壮观。

  孔子看那雄壮的景色不禁入神,忽然间,他发现远处有一个人在瀑布的急流中沉浮着,便赶紧要学生准备救人。正当准备之际,水中的人却一直游靠过来,原来他是在游泳。他在水面上悠哉游哉,还逍遥自地吟诗呢!在这深广的溪流中,湍急的浪涛对他而言,根本不构成威胁。那位泳者高兴地爬上岸后,孔子好奇地问道:「你在激流之中游得这么逍遥自在,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道力?」

  泳者简单地回答:「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道力,只是喜欢水呀!而且我习惯在水中游泳,并不觉得瀑布的水很湍急,这是我喜欢的自然境界呀!」孔子听了大有所悟!

  孔子对国政曾失望地说:「帮无道则隐。」也就是说,当政治混乱时,他宁愿隐居起来;但是,当他看到这位泳者在激流之中仍能逍遥自在时,深深觉悟到:「在险恶、混乱的环境中,只要抱着欢喜、无争的心态,未尝不是很好的修养场所。」

  人创造环境的美,环境却无法塑造人的美。在丑陋的环境中,只要有一群祥和的人,环境也会变得祥和美好的。人只要有一口清新自由的空气、呼吸顺畅,就是最逍遥自在的人生。像那位在浪涛中游泳的人,因为喜欢自然环境,因此自得逍遥,没有人我是非的纷争。

  希望人人时刻点然心灯、反观自性,不要让心驰逐于外;只看到别人的错、别人言语不好听,而忘了自我反省。

  内谦外让·行功戒圆

  去(八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在盛情难却之下,我参加了一项历史性的活动:南回铁路通车典礼。

  南回铁路的通车,使全省环岛铁路接通,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建设!不难想像,它动用了无数人的心力,逢山开山、无路开路,挖石、造桥、铺轨……,这些都是辛苦艰钜的工程。因为有他们不惜险难地努力付出,才能开出这条美丽、壮观的南回铁路。我心里对这些开路英雄们,怀有最崇高的敬意!

  路,我们天天在走,可是有谁会注意到,踩在脚下这条路的每一寸路面,都是经由许多人付出时间、艰辛劳力所铺设的?所以,走路也要有感恩心——感恩铺设道路者,让我们有一条平坦的道路行走方便。

  人人若能彼此相辅成就、互相合作,社会便能安和乐利。人与人之间,应常彼此感恩,这样,自然会天天喜悦。

  在人群中不生是非,也是做人应该有的基本修养。经云:「离是非,则行功戒圆。」在人群中辛勤付出,但不受人我是非所困扰,任何环境都不影响谦让与感恩的心,就能行功戒圆;立志修行的人若能内谦外让,戒德自然圆满。「戒」是规矩,持戒旨在使自己不去犯规,也能防护外来的伤害,这必须受持谦让与感恩心。

  现代人生活忙碌,更应该保持身忙而心不忙;若心忙,则意必乱——遇到任何逆境,即深感苦恼。这样的心态即使在最好的物质环境中,也一样永远无法圆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身心、不去妨碍他人,就不会障碍自己「行功戒圆」。

  因此,生活在世间应时时保持感恩心,像台东到高雄这条南回铁路,或许离你我很远,但是大家也应该念开路者的辛劳。何况通车之后,来往于东、南部的人们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而交通方便,正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虽然它远在台湾的南端,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时时以感恩、满足、欢喜的心来看待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就是戒、定、慧具足了。

  赤子心

  有一次我行脚到屏东,大同国小的尤老师带了一位小朋友来看我。这位小朋友送了一本作文簿,和一个装着一万五千元、署名「五年甲班小慈济人全体」的信封给我。他很恭敬地说:「师公,这本作文是要给您看的,这笔钱是要捐给慈济医院买病床的。」

  我问:「这笔钱是全班小朋友捐出来的吗?」他小声告诉我:「不是啦!其实那是我和弟弟、还有几个同学的储蓄,以及打工赚得的工资合在一起的。」我说:「那你怎么写五年甲班的小慈济人全体呢?」他回答:「师公,虽然是我们几个人的钱,但是让全班一起做善事,不是更好吗?」

  封面上写着「师公,谢谢您!」的作文簿,原来是五年甲班小朋友写给我的信。其中,有一篇写着:

  「敬爱的师公您好!谢谢您给我们红包,虽然只有三十元,但那却是师公您无比的爱心和关怀。所以,我要永远保存起来做纪念。当我们看见红包外的『佛心师志』四字时,都纷纷讨论它的含义。老师回到教室的时候,知道我们都不了解那四字的含义,就解释说:『佛心』,就是我们要有与佛菩萨一样的心肠去帮助别人、爱别人;『师志』,就是以师公您的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文化』作为自己的志业。」

  「师公,我恨不得快快长大,跟随师公贡献社会,让社会充满爱心。师公,我们这几天做了一件善事:二甲的一个小朋友被砂石车撞得很严重,但是他家很穷。我们这群小慈济人知道了,就捐出零用钱给他作医药费;我们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捐出了六千元。师公,我们做得还不错吧!但是尤老师更伟大,他的儿子发生车祸住院,他还不忘帮助别人,他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

  另一篇的开头也提到红包的事,但后面是这样写的:「前几天,我在路上看到好多孩子在欺负一只小狗。那些孩子用石头丢牠,还抓牠的尾巴,甚至骑在牠的背上呢?我觉得那只小狗好可怜哦!为什么现在的人愈来愈残忍了呢?那些人真是没有公德心啊!」

  也有小朋友提到:「师公,我常想不通一件事:为什么有些人要开挫鱼场呢?这些鱼的嘴巴都挂着鱼钩,多可怜啊!假如把人换成鱼,想起来有多可怕、多痛苦啊!我们政府为什么不禁止呢?」

  还有一篇作文更发人深省,这位小朋友除了发愿要以慈济大四志业作为他的志业——「让全台湾人个个都知书达礼,个个有爱心」之外,并说:「师公,大人真奇怪!又没有人规定春节一定要赌博,那大人为什么都在赌博呢?他们还说小孩子不能抽菸、喝酒、吃槟榔,可是大人在赌博的时候,却把香菸、酒、槟榔全都拿出来。我就想:『小孩子不可以,大人就可以吗?』大人也是人啊!他们的身体也会生病,又不是钢铁。所以,我决定长大后,不但要教我的孩子们遵守『三不』——不吸菸、不喝酒、不吃槟榔,我自己也会遵守这『三不』。」

  以上,是一群十一、二岁孩子所说的话。孩子的心性,就是如此地纯真、清净无染!我曾一再地告诉大家:父母是子女的模范,父母呈现的生活形态,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如此,孩子的行为才不致有所偏差,将来也不会有「养子不教谁之过?」的遗憾啊!

  谈修行

  修一分好心

  提到修行时,很多人会说:「太早了!我现在还要担负家庭的责任,必须等到责任完成后才能修行。」也有人会说:「太慢了!如果我早知修行的好处,就不至于拖家带眷的,如今是放不下了。」

  事实上,修行并非出家人的专利;而出家后若不知修行的真义,则同样无法断除一切烦恼。

  修行的旨趣在于「明心见性」,我以为「明心见性」这四人字的含义就是「修心养性」。因此,修行就是:于内,「修」心养性;于外,端正「行」为。而这分展现于内、外的功夫,并不限于出家修行的人才能做得到。

  有句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不妨将它改为「人之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人心应该都是一样的,都与佛菩萨有着同等的善念爱意;但是,由于人的习气、观念不同,以致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所以,我们才必须下功夫修心养性。

  心与性的差别何在?凡夫称之为心,圣人称之为性;心性本来是一体的,只是清净的本性被世间的欲念污染时,它就变成凡夫心了。修行就是要下功夫好好修心,去除心中贪婪、瞋怒、愚痴、骄慢和猜疑。

  往往有人会说:「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去修行?」只是我们如何厘定好心的标准呢?例如你在开车时,见到路旁有人受伤,你心想:「我很想上前帮忙,但怕会被诬赖人是我撞倒的。万一好心没好报,岂不是自找麻烦?」诸如此类的心念,究竟是好是坏呢?

  真正的好心是要经过洗炼的,要修习到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时,能够非常自动、没有一丝一毫考虑即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这分显露美善本性的洗炼工夫,就是修行。

  所以,不管有无宗教信仰,每个人都必须为「修」心养性、端正「行」为痛下功夫。

  灌溉善种子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修行的目标是要忘记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而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得乐,是修行者的自然风范。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活动的功能,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纯净的良知;我们若能为大众献出自己的智慧,发挥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必能造福社会人群。

  不计较自身得失,以众生为重的修行是佛法的真理;若能将我们平时所学的理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学以致用、成人利己,自然能够心生欢喜。

  想获得这种欢喜,要靠长久心来孕育、培养,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当我们拥有一颗纯良的种子时,就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及空气,才能成长。

  我们应该把握因缘,好好保护善念;有好因缘与善种子,内外健全,就能使修行的心永不退转、厌烦。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一、净觉之路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二、心灵风光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三、福田心耕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四、知恩报恩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五、希望清泉

 

后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你我都是活菩萨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无常与永恒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缘起

证严法师:欢喜自在·自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