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九

 

  (3月10日  下)

  一、碟片导视《孔子拜师》

  【看前提示】:

  1、建立人生宗旨离不开师友。

  从这一集中我们要去体会师友对我们建立人生宗旨的重要性。

  【总摄大意】:

  拜师过程

  1、拜师。左太使拒而不见。

  (1)供养。母亲和孔子带了供品作为供养,是为表法。

  (2)违礼。按礼制左太使不能收布衣之人为徒。收孔子作弟子属开缘。

  (3)考验。让孔子在门外等了一天,是考验他。

  2、等待。体会母意。

  母亲一直默默在门外陪孔子等左太使回来,直到孔子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孔子自己体会到母亲的用心与母亲直接告诉他效果完全不同。

  给我们的启示,人与人之间,心跟心的真正沟通,与其像我们那样常常用语言表达,跟别人说我想帮助你、我对你怎么好,结果让别人听起来很烦,不如真正用心,用行动去帮助一个人。这是我们需要调整的地方。

  3、障碍。吹鼓手们两次出现。

  一次是孔子问左太使何为圣人时;第二次是孔子在门外等待拜师时。法师说不发心则已,一发心障碍就会出现。

  4、国社拜师。左太使答应收孔子为徒,在国社拜师。

  左太使提出很多条件,包括放弃为照顾母亲挣干肉,总之就是为了立志于学而放弃一切。相当于我们的皈依。找到了自己这一生的人生方向,宗旨在内心扎根了。“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即指这一天,孔子十五岁就找到了他要努力的人生方向,而我们呢?检点一下,都“而立”了、“不惑”了,还是依然迷惑。

  5、母亲病逝。去国社求学。其间母亲为孔子求学劳累病逝。大家要去体会孔子和母亲之间的这种心。

  二、法师导视  开演内涵

  【忆念母恩】

  (1)讲法时未请不应说,讲法者先观你的根器,如果你的根器具足,不请也应说。孔子就具足根器,并用真诚的行动证明了。左太使在那时作出违礼制的决定,收他为弟子,这就是开缘,戒律中也有开缘。

  (2)所以外在是次要的,内在的希求心才是最关键的。没有足够的希求心,再丰厚的供养师长也是不会摄授的。如子贡去拜孔子为师时带了很多黄金,孔子看都不看。

  我们拜师的心是怎样的?有没有说拜了师后一生都决定跟着师长,按师长的教授去学去做?孔子之前的老师冉夫子和他母亲是铺路的,左太使是孔子遇到的真正的人生导师。

  (3)母亲对孔子的那份用心感人至深,忆念母恩求加持。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慈熏习,次应修悲。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嗔不平恶涩,如调善田。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此有中三,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佛以慧眼观知,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人未做过我们的父母,不仅我们这一生的母亲,一切众生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先观这一生母亲的恩,再观一切众生为母亲。

  孔子对母亲的感恩心透过几个简单的动作表达出来,要修念母恩:“忆念母恩求加持”,“‘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悲心、增上意乐、正修发心”,“自他相换”。古时大孝之人很快能成就,很容易生起观一切众生是母亲的心,很容易发起菩提心。

  【需破魔障】

  1、团体在前进中肯定是有障碍的,无魔障不成正法。

  孔子发心立志于学,母亲的病逝从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个障碍。

  宗咯巴大师造了《广论》后魔宫震动,所以建立教法的过程是会流血流泪的,是要有人为之付出的。

  吹鼓手就是魔障的代表,我们都是五欲系缚的魔子魔孙,现在我们要从五欲脱离,魔就不愿意、就会来干扰。

  2、孔子在国社拜师,相当于皈依,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导师,孔子的那种皈依心情比我们更真切。检点我们自己有没有常常检查自己和善知识的这份约定?有没有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思维业果】

  3、思考题:得到善知识亲自摄授、手把手地教的因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得到像孔子那样的善知识的摄授?

  4、共同讨论:反省自己这一生,有没有对一个人,曾经为了他的心灵提升,曾竭尽全力地帮过他?有的举例说明,没有的说明原因。

  同学回答:自己参加了一个学佛小组后,发现两年来老同修们为了自己甘愿牺牲自己的学习进度,默默做自己的陪练,非常感动。于是发愿也这样对待后来的新同学,于是三年来对一个同学尽力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发心饶益他。这样发愿后,他再无理,再怎样对自己观过,自己都能平静对待,一样地帮助他。

  法师摄义:用行动感化比讲道理效果要好很多。比如上文中孔子母亲默默陪他等左太史,孔子终于自己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效果远比母亲自己直接告诉孔子好。

  5、得善知识摄授是有因的,反省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因?

  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因为道之根本在依师,没有善知识我们的宗旨很难建立,若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就会很快建立。

  (1)师长如何去传递宗旨的?有一次一位大德对一个弟子说: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与其敬诸佛,何不敬有情。当师长满含泪水望着弟子说出内心对菩提心的体验,弟子当下就得到加持,对菩提心生起觉受,善知识当下就将菩提心的力量传递到了弟子的心里。

  (2)法师说自己以前剃度后不久,同其他几位法师一起去广济寺看师父,倒了几趟车才到,师父给每人送了一块表,对大家说:时不我待,佛教的未来靠你们。当时自己内心触动非常大,对师父为佛教为众生的心能体会到一些,内心的力量就升起来了,这就是善知识的加持。

  (3)我们平常观过太重,心性不调柔,善知识在我们面前就算有这样的言行,我们也不懂。所以大家要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别人,将来才能感得善知识心心念念想着你、心心念念想着来帮助你、想着你的提升进步,愿意把时间精力花在你身上,有了这样的善知识,你能不进步、菩提心能不发起来吗?

  (4)“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 得善知识摄授就有这样殊胜的利益。

  【如理作意】

  6、如理体会善知识的加持摄受。

  (1)我们常常因为善知识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认为善知识生气了、不高兴了,我们就非理作意,实际上我们应该如理作意。

  (2)在我的感受里也觉得师父对我不太好,心转不过来。一次与一个法师谈,法师的话给自己很大启发:有几种人:你的亲人、你的知己、你的敌人,会对你好。善知识对你不好是因为他希望你好,所以不断提醒你修改毛病习气。

  一位大德也说过:善知识真的想教你的时候,他对你没有一个好脸色,你举手投足都是错,不是打骂就是呵斥。而你被呵斥一顿后这个毛病就再也不敢犯了,用师父的话说就是帮我们消业。

  (3)比如你爱睡懒觉,怎么也改不过来,这就是业,善知识呵斥你一通,你到点就能起床了。靠善知识推你一把,你就能超越习气了。感觉善知识对我们不太好,所以就有苦受。但对善知识真的要感恩,没有善知识,我们很难建立宗旨,如果没有冉夫子、没有母亲、没有左太使、没有吹鼓手,这些正面反面的策励,孔子的宗旨也很难建立起来。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后五篇文章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四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