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能发大愿,于当来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事属稀有!但须具何等基础,乃堪宣说?佛言: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文殊为诸佛之师,深悉:弘扬法华,全凭运用菩提大心;真与三昧耶境界相应者,化度自然适宜。若基础未立,须依三昧耶戒附属条文,随时检点;一一纯熟与条文无违,庶能安住其心,而有宣说法华资格。必求释尊金口亲宣者,俾大众知所注意也。释尊所说四法,分详如下:

  一者修正行,谓两种亲近处。云何第一亲近处?在离恶熏习:一不亲近权贵;二不亲近外道;三不亲近世俗文章;四不亲近一切凶戏;五不亲近屠夫畜贩;六不亲近声闻四众;七不亲近女人;八不亲近非男;九不亲近沙弥小儿。然此中有来问法者,皆随宜与说,无所希求;而为女人说法,不起欲念,不露齿笑,不现胸臆;若入俗家,不与处女寡妇等共语;一人独入,尤须一心念佛;常好坐禅,闲处摄心。云何第二亲近处?在观大空:知一切如实相,不倒不动不转,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无碍无障,无量无边,都无所有,但以因缘现。

  此两种亲近处,总名菩萨正行;初浅后深。浅者志在调伏习气;深者志在融会性体。习气甚多,要因对象煽起。不应亲近之对象,略分九种;性体未融,姑作避境之举。若能融归大空,恒与三昧耶戒相应;则固不须避境;任何对象当前,俱不能为害耳。

  第一亲近处重摄心。权贵,如国王大臣等;位高势大,喜怒无恒,每挟其权力以凌人。外道,统摄未知正道之辈;分别二见执著不舍,每以似是而非之说惑世。世俗文章,总括一切戏论之作;增人妄想,乱人正志,不惟消耗有用光阴已也。一切凶戏,带杀害性。屠夫畜贩,或直接杀生,或间接害物。声闻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虽胜外道,究滞化城;焦牙败种,等同废物。女人之身,对未能净心之男众,牵引力极大。非男五种(内分天阉、人犍、嫉、妒、忽变、半月、见对、法论八等)或失丈夫气概;或具女子作用。沙弥小儿,童稚无知,见识未定。凡此种种,若与亲近;阿赖耶识隐受熏习,惑业增长;皆菩提心之障碍。然所谓不亲近者,只因自力未到不动境界,恐被恶业转移耳;非拒绝此辈不与相见。此辈苟来问法,必随宜示以真理;或权或实,不离一乘正旨;亦不希求其必接受也。至对女人说法,尤须严肃,不容苟且;一涉放逸,过失丛生;最好不入处女寡妇之家;入亦不敢共语,以杜流弊,心心念佛,不敢他缘;则未见性者入俗之权法也。坐禅摄心,斯平日修正行之常课矣。

  第二亲近处重显体。体本绝无所有,实相如如;名为大空,一相不立之义也。由摄心而观如实大空;知一切相无非幻影,随缘偶现;众生只凭局部经验所得,以不正之理路武断是非;谓之颠倒见。乃至小乘自诩非常,惟苦,无我,不净为正道;犹是颠倒。必的的明心见性,方称究竟不倒。不动者,深见本体,不被颠倒事所摇动也。不转者,功行坚固,不复退转也。生灭出入起伏诸相对法,或名或相,无非符号施设;性遍一切,而非有实质;故曰无碍无障,无量无边:因缘牵引故,则随时表现。

  二者防过失:一不说他人是非;二不毁訾三乘经典;三不轻慢诸余法师;四对声闻人不扬其短,不赞其美,不生怨嫌;五对来问者不以小乘答,但以大乘说,令得一切种智。

  真实明心见性,不妨随缘赞毁;总以遮情表德作手眼,绝无情执参杂其间。摄心未纯,言动每沦过失;初心菩萨为预防故,遂有第二安住之方。中分五事:一不说他人是非者,本性未复而计较是非,辄增尘相缠缚;心性隐没滋甚;宗门所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同此义也。二不毁訾三乘经典者,三乘虽属权教,要能作一乘预科;钝根所不可少;若不解方便之道,一味毁訾,将使钝根退失求道之心;不啻驱其走入一阐提路。三不轻慢诸余法师者,谓一切未会深旨之法师,虽得少为足,将浅作深,不能引人上一乘正轨;然于三乘教不无辅助之处;若加以轻慢,自己先堕增上慢之过矣。四对声闻人不扬其短,不赞其美,不生怨嫌者;声闻人以持戒为主,心性未了,而欲持戒无失,其事极难;是故短处时被发露;此须体恤其艰,勿扬于众;然此道实非究竟;此辈行者纵有一得之长,亦不应赞美,藉免奖励“不了义”之失;至此等根机,不易遽变,勿以其甘心权教而怨嫌之。五对来问不以小乘答,但以大乘说令得一切种智者,以一切种智接引学者之大乘,即是一乘法;提倡法华,恒以此旨为正宗;有来问道,所答必勿离宗;若来机惟慕小乘不求高尚者,任其退席可耳。

  三者善教化,以四事自检:一以质直心宣说是经,常舍嫉妒、恚慢、谄诳、邪伪、轻蔑诸行;二对三乘四众说法,不得率尔破斥,令其懊悔;三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四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适可而止,虽爱广闻者亦不为多说。具诸善巧方便,得好同学,共持法华。

  一乘以常转法轮为心;初机菩萨施此教化,虽不能与见性精熟者比伦;要可以四事自检,而为众宣说。质直心者,称性径行,不落分别;所有委曲不正行法,如对他人起嫉妒乃至轻篾等等,皆应时自检察不令存在;一有存在,本性便没;虽口说是经,而法流不通,效率殊尠。三乘之道,虽不了义;钝根四众,仍须赖以遮情;遽加破斥,徒令彼辈进退失据,一无所成;要须俯就机宜,方便引入一切种智耳。诤竞由不谅解对方立场而起;浅学之人自以粗境为是,执为戏论;一乘行者知其弱点所在;然未能开其所知障,则姑纵之;禅宗所谓“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盖不应与彼辈同一见识,必欲诤论求胜也。最高法理,当机能企及者,自应方便演为言说以开示之;若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不必再说;说亦只令彼辈从意识展转攀缘,不得相应,故说法以简要为主;虽遇好学之人,惟许于提要外令其自行参究,俾真实启悟;不应多说。具此四事以教化众生,庶称方便善巧;可以接引当机,相与共扬《法华经》也。

  四者恒慈悲,略分两类:一对大乘人常以慈心摄之;二对非大乘人兼以悲心摄之。不论在家出家,均导以法华妙旨;其人虽不接受,亦许种一远因;及己成佛,乃以神通智慧调练之。具此慈悲者,说法能普利众生;常为四众、国王、大臣、梵志居士等之所供养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所在处有来问者,诸天恒昼夜拥护,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三世诸佛共加持故。

  诸佛之化度众生,恒以大慈大悲行之;尤以大慈为主;盖即摄受一切之普贤心,为一乘法之根本也。权教大乘虽云普度众生,然未与普贤心相应;只从粗迹行其慈爱,所得等于人天小果;宣说《法华》之人,须常依三昧耶戒提起此心;对于大乘人但知不了义者,恒施以此种法流,导入一乘真实之境。若一向惟习小乘外道之辈,不解大乘为何事;则兼施以大悲,随机示以殊胜教法,在在不失法华宗旨。当机或在家或出家,平等摄化;其人纵不信解此道,隐隐中已潜起菩提种子矣。因地菩萨其事如是;及证佛果,则直运神通智慧大用,示以种种不思议瑞相以导之;向之隐种远因者,尔时皆能接受加持,心顿清净,得蒙授记也。

  四安住法以“恒慈悲”为骨髓;若先达此旨,则以上修正行,防过失,善教化,不必多所修习,自然言动中理,与之同符矣。是故安住第四法,说经之效极大;众生实受其利;所有比丘、比丘尼、乃至梵志居士,皆应供养赞叹;空居诸天如梵王等,无不来侍听;在在处处为作护法;道场有所拥护,一切听法者皆得安心接受,欢喜无碍;所以能获诸天拥护,以说经者确与一乘宗旨相应;一言一句无非在三世诸佛共同加持之中;所发声音恒为诸佛法流所寓;宜接受者得益无量。

  复次,文殊师利,是经于无量国中,名字尚不得闻,何况得见而受持读诵者!譬如转轮圣王降伏诸国,以田宅、衣服、象马、奴婢乃至种种珍宝赏赐功臣;独髻中明珠不肯与人;唯一至宝,非通常战功所堪受故。是经亦复如是。如来为三界法王,弟子能秉法令对治魔障者,为说诸经以利益之;所谓禅定、解脱、无漏、根力、乃至涅槃之城,皆恩物也。但唯一至宝如法华者,则不为说。然转轮圣王于特殊功勋,不惜以髻珠赐之;如来于一乘根器,则愿以法华授之。是经为一切如来秘密之藏,诸经中最;诸佛长夜守护,不妄宣说;今日缘熟,我乃演之。

  名能引性,深者必得佛加持而后有效。然钝根虽得加持,亦不能引起佛性;无明太重故。根机已不相及,而遽与提《法华》之名,殊少裨益;此无量国中所以不闻是经名字也。至法华妙相,更非缘熟不演;受持读诵,须待闻见后行之;故曰何况得见而受持读诵,转轮圣王视臣下功勋大小而颁赏;顶上髻珠乃无价宝,得之则受用如意;然非具特殊功勋,则无获得资格;此借俗谛以衬《法华》之不易闻见也。三乘教中,禅定、解脱、无漏、根力乃至涅槃,只与世俗田宅、衣服、象马、奴婢乃至种种珍宝比伦;惟髻珠始堪譬喻《法华》而已。最高佛性,非得如来三密加持力不能开显其大用者,名曰如来秘密之藏;与显教诸经不同。长夜守护者,隐隐之中恒常护念之也。非机不传,故不妄宣说。今日之得开演胜相,乃适遇机缘成熟而然;最宜珍重!

  论曰:四种安住法,前二为比丘初发大心者言之(见偈语)。后二则通于在家;而以慈悲为根本,教化为方便。一乘所以高出三乘之上,内心能显出真实佛性,恒与大慈大悲相应也。然恒慈悲而不善教化,则度生之力不全;是故安住后二,为行者必具功夫。安住既熟,任运言动,自与前二不相违;不必如比丘多两类戒行作预科也。有当注意者,第一安住法虽为比丘说,而于声闻四众不许亲近。经文详云:“又不亲近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良由此辈为焦芽败种;已发大心之比丘,则与菩萨为伍;若仍与问讯,乃至共住,蒙其消极气习,反增一乘障碍;故须远之;但有来见者,却勿拒绝;随宜示以一乘大道,藉表慈悲本怀;此辈无明深厚,不必希求其信解;虽知钝根不能信解,仍不导以小乘;对呆守小乘之人,不加毁誉,亦不轻慢;宣扬《法华》,理应如是;此则第二安住法之条目也。

------------------------------------------------------------------------------------------------------

更多冯达庵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药师佛·文集 十小咒概说--药师灌顶真言(会本法师)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八 菩萨从地涌出品---从地涌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九 如来寿量品---同

洪启嵩:如何以中华禅开创人类新视野

洪启嵩:佛法猎人的三个阶段

 

后五篇文章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四 提婆达多授记品---见宝塔品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三 宝塔出现品---见宝塔品(上

药师佛·文集 应依经文,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的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