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9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9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一     海涛  辑

  1.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

  2.学佛并不能保证我们一辈子都在顺境中,学佛只是让我们能够身在痛苦里,心却不被痛苦所掌控。

  3.透过单纯地接受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世界,学会面对这些逆境,并观察我们怎么面对它。

  4.修行就在我们这个身体。修行不在于我们读了什么书,也不在于我们记得了什么道理,而在于我们能够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是如何为外界所引动,我们的心又是如何因这些引动而起了喜恶的反应。

  5.往内去观察我们自己是佛陀的方法,也是历代禅修者共同秉持的方法。

  6.以生病的身体为老师。

  7.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我们的心,不让它受外在的变化所遮蔽。

  8.错把五蕴的感受当成是主宰,其实那只是短暂的现象,可是我们大多没有这层的观察,很容易就被感受的假相所主宰。

  9.生病的时候,让生病的身体成为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引导我们迈入新的道路——让心引领我们。

  10.照顾我们的心,让心不会因为身体的舒服与否,就跟着起舞。

  11.心,也像一面反射镜,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心的投射,是我们决定了自己所感受的这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真的以我们所认为的面貌存在。

  12.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

  13.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二     海涛  辑

  1.戒、定、慧三者的核心在于智慧:他不是指开悟这个层次的智能,而是指我们在面对人世这实存的经验里面,能够去辨识什么会导致痛苦,什么会导致快乐的因果关系的智慧。

  2.除非我们能如实的去观察所有的因果相互的变化,我们不会发现自心是如何的被蒙蔽,又如何的自我欺骗。

  3.但为什么人们不想要脱离苦,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不想看苦。

  4.因为我们不想看苦,所以不能认知苦,当然就不想脱离苦了。

  5.知道苦的因果循环是让我们愿意修持戒律的根本动力。

  6.戒律的目的,并不是要控制或形塑我们,而是要让我们保持醒觉,在保持觉察力的增长上去持守这个戒律。

  7.犯戒是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强,才会犯戒。

  8.持戒,是帮我们在提升内心的专注力与智慧的开发上,建筑一道保护墙。

  9.唯有对自我内在的有限性能有所觉察,我们才会意识到需要持戒,以保护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10.定——培养专注平静的心。

  11.追求内心的平静,关键不在于要有很好的老师,也不在于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重要的是要懂得训练自己的心。

  12.训练我们的心能够找到合适的修行的场所,也就是所谓的「业处」。

  13.培养专注力的目的是让心能够平静和安定,之后才有能力进一步观察觉知的心。

  14.戒、定、慧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15.在观照自己的心时,不管是什么念头、感受,都得直接面对它们,去看这些痛苦或快乐是怎么生起的,更要去观这些痛苦或快乐生起的根源是什么。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三     海涛  辑

  1.在观的过程中,不管念头是什么,觉知的心若是清净,就可以清楚觉察这些念头所引起的感受与反应,念头只是进来然后就离开,心却不会被这些喜恶情绪带着跑。

  2.觉知自己的心,对于所接触的任何状态不执着,可是也不逃避,而是去直接观察。

  3.痛苦烦恼都有它们的家,贪有它的家,烦恼、瞋恨也都有它们的家,你就是观察它们,然后让它慢慢回到它各自的家。这比喻是要告诉我们,对待烦恼不是去讨论应不应该有烦恼,而是能够清清楚楚的看着烦恼来了,让烦恼自己回家去,始终保持「自己做主人」这般的清明。

  4.由于定力和智慧的增强,也会进一步地支持与强化戒行。

  5.戒、定、慧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绝不只是单一命题,或者只是阶梯式的次第。

  6.修行的场所是我们的内心,而非任何其它的事物。

  7.心的特性就是会去抓取对象,这种抓取是一种贪爱,有了贪爱,就会想进一步保持它、拥有它,于是就会对可能失去它、不能掌握它产生恐惧和焦虑。

  8.我们长期顺应着心的这个特性活着,在它的惯性思惟下运作而不自觉。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是活在焦虑、不安与矛盾里,这是由于我们顺着我们的心要去追寻什么、去抓取什么的习惯性导致。

  9.法的价值就是在看到心是无常的,心所抓取的对象也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

  10.如果有永恒不变的事,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夸大性的期待,导致我们希望它永恒不变。

  11.佛陀在帮助我们看到心的特质,期望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

  12.我们的心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不随着惯性反应进入一个惯性的制约历程,我们在当下就可以灭苦。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四     海涛  辑

  1.知识的累积事实上只是记忆的增加,并不是观察。

  2.佛教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丰富的细微描述,知道这些描述只是记忆,并不是真的知道,唯有透过自己的观察去体会到这些细微变化,才是真的有了智慧。

  3.我们能够观察自己所产生的痛苦与快乐,而且是持续不断地观察,这持续不断地观察以及自我的诚实面对是一种精进。

  4.「放下」——不执着我们任何的思考与感觉,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动,而不执着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甚至连想它就是这样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5.当我们把修行变成一个熟悉的习惯时,心会比较平静,身体的负荷也会比较低,接着就有余力去观察内心的种种想法是如何生灭,并能随时提醒自己放下、不执着。

  6.让我们不住任何执着,只活在当下、活在觉知的观照里。

  7.苦并非绝对的真理,只是一种暂时的经验。心可以超越它,获得解脱。

  8.佛教的一个重要世界观,是颠扑不破的因果法则——每项行为都有一个同等与反向的作用力。

  9.佛陀深入实相本质的智慧,让他了解到这个道德的宇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然即是如此运作。

  10.无论是现世受报,或未来世受报,符合因的果报必然会出现。

  11.心是一切事物的先导:以恶心思考与行动,忧愁必将随之而至,就像车辙跟在牛车后面一样;以善心思考与行动,快乐亦必随之而至,如影随形,永不分离。

  12.一旦我们放下错误的执着,实相就会呈现出来。由于实相难以言传,因此最适合也最不让人误会的方式,就是留白,别愈描愈黑——这就是「否定方式」的本质。

  13.一切心灵提升都得依赖正见与纯净的行为。

-------------------------------------------------------------------------------------------------------------

更多HT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8戒律与禅修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7佛教的修行是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6准提妙法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5优婆夷净行法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4《菩萨学处辑

 

后五篇文章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30培养正确的修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31开发智慧的方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32父母菩萨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33供佛利生仪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34大智慧、大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