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中国天人之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源头(释青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中国天人之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源头(释青平)

  中国天人之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源头

  ——作为天人相感与沟通的手段的《周易》

  释青平

  内容提要

  当我们对中国的天人之学的追根溯源时,我们发现,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其思想的发源、以及其完整呈现的雏形。《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人用于穷究天人之际、博通事理之变的奇书,它是天人相感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它的权威,则在于它一次又一次占测事件的灵验与神奇,而这种灵奇,从古到今,几千年反复被实践着、验明着,也因而更增添对它的推崇与敬畏。

  本文还想说明的一点是,《周易》绝不仅仅只是一部思想论著,故而绝不能抹杀其占筮价值,它的卦爻辞,只是用来显示对预测事件内在演变规律的揭示,你不占测,便断然不可知解。《周易》体现天人相感之处还在于,在天,它是天道运行规律的呈现,在人,你却因自己的德行而可与之相感。《周易》更在预测的同时,向你告知天道之所系,教你如何积极应对、自强不息、把握人生,故而《易》实为大道,实为圣人之道,这又是《周易》思想价值之所在。

  当我们对中国的天人之学的追根溯源时,我们会发现,无论后代思想家如何从各自的角度对天人之学展开论述,它们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其思想的发源、以及其完整呈现的雏形。

  最让人感觉奇妙与不可思议的则是,不仅《周易》为天人之学提供了相当完整的思想源头,而且《周易》立侪群经之首,还主导了中国天人思想几千年。以至于中国历代最优秀的思想家在阐发自己的学说时,我注六经也好,六经注我也好,有两部书都是他们必注的,其一为《老子》,另一则为《周易》。要注的理由,在《老子》大约是找到了天人之间形而上以及辩证关系的思想表达,而在《周易》,却不外可以穷究天人之际、博通事理之变。

  然而,《周易》又为何可以用之于究天人之际、通事理之变呢?实际上对这个问题,我曾有着长时间的困惑。无论是《老子》还是《周易》,我开始全都读不懂。《老子》读不懂还好办,把整本书背下来,许多不懂之处慢慢也就懂得了。但《周易》却是一部无论费多大的劲都很难读懂的书,它言语简约、论断明晰,吉凶祝福,一目了然,明显就是一本巫书,从这一角度,对它的功能大体可以推断几分。然而在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之下,我感兴趣的却是它自身所蕴含的哲理思想,似乎觉得这才具有值得深究的思想价值,才可以透析其内在蕴含的真正奥秘。可当我用这一思路去理解《周易》时,我却发现,这本书越看反而越是不能懂,在思想上,它不外暗含一种易象演变之理,而且似有牵强附会之处,如此而已,何至于会形成如此重要的地位?再看它的卦爻辞,更是觉得繁复错杂、古怪突兀,令人不知所云,像是一部难解的天书,它的思想价值又从何处体现?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自己的方式曲解误读着《周易》:认为《周易》不过是一个框,是后人爱将自己的思想往里头装。因为中国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传统,前圣先贤被塑造得太高了,后人便不好意思再说自己的话,只能以代圣人立言的方式,曲隐地表达自己要说的思想。所以我一度以为,后代思想家对《周易》的注,不过是借之以达己之言的工具。而且,中国的确除《周易》之外,再没有可以表达变化发展之理的一套话语系统,碰到这方面的哲学问题,除了《周易》,似乎也找不到其它更为合适的思想工具。这当然是我的毫无根据的揣度,而且明显不合事实,因为后人的《易》注我并没看过几本,没看过就没有发言权,而且若是看过,这种乖谬倒错的想法便也不会产生。

  后来因为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我学到了一种简易的《周易》占法,并下决心用占测事件来检验《周易》中吉凶论断的可靠性,同时十分认真地将每次占测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在记录到前60卦时,我的惊奇与日俱增:只有2卦与结果不符,2卦警示我占法出错,7卦结果没有出来,其余49卦全都与事件后来所发生的结果完全一致,其准确性达到令我相当惊讶的程度。于是我终于明白了,《周易》之所以可以究天人之际、通事理之变,实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用于天人相感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它的权威,则在于它一次又一次占测事件的灵验与神奇,这种灵奇,从古到今,几千年反复被实践着、验明着,也因而更增添对它的推崇与敬畏。

  试验下来,最让我深有体会的则是:《周易》本就是一部天书,它的卦爻辞,你不占测,你便断然不可知解。而经过占测,你却会发现,原来卦爻辞只是用来显示对预测事件内在演变规律的揭示,其精妙与准确,通常清晰细致、丝丝入扣,甚是不可思议。而且,《周易》体现天人相感之处还在于,在天,它则是天道运行规律的呈现,在人,你却因自己的德行而可以与之相感,因为揲筮起卦,全在人为。而《周易》,更在预测的同时,向你告知天道之所系,教你如何积极应对、自强不息、把握人生,故而《易》实为大道,实为圣人之道,这又是《周易》思想价值之所在。

  本文试图从三个视角,用自己所得到的一些体会,论述《周易》与天人之学的一些问题。

  一、《周易》对中国思想家的影响

  我们追溯中国天人之学的思想源头,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周易》。因为《周易》它作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思想体系,它是最早阐发天人之学的一部经,“文王演八卦,周公定爻辞” ,这是周代之始的事,而中国历史上对后代发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以及他们所论述的天人之学,都远远晚于《周易》。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后代阐发的天人观念之端倪,其实已相当完整地见之于《周易》,甚至可以这么理解,《周易》之后的天人之学,只是《周易》天人之学的思想展开,虽然被精致化、细致化了,但却并没有超出《周易》所涵概的思想范围。

  所以《周易》又号称群经之首,这句话到少可以意味着:第一,它是群经中的第一部经,当然也是群经之中天人之学最早的阐释者;第二,它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乃至于秦汉至清代两年余年,绝大多数中国思想家都为《周易》做过注。

  以下,我们先略举《周易》之后,中国思想史作为发端的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看一看他们所受《周易》的影响:其一为老子,他开启了中国道家学说,其二为孔子,他则开启了中国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作为主流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除佛家为外来传入者,他们俩人所开创的学派,占据其中之二。

  虽然在思想影响上,儒家作为官方正统思想,似比道家来得显赫,但因为史传“孔子问礼于老子”,故而历史上又通常认为,老子要早于孔子。

  老子在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在这里阐释了其大道的源流与万物的化生之理。然而如何解释这一、二、三呢?前两个尚无分歧,因为道先是无形无象,然“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之始生,必得先有一个有形有象的母体“一”,故道生一;有了有形有象的母体之后,它“负阴而抱阳”,必然两仪分判、阴阳呈现,故一又生二。

  接下来的问题却是:为何又有二生三,然后才是三生万物?这“三”指的又是什么?老子并没有注出其答案,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后人的解释不免多为推测。其中说的最多的,是将“三”喻之为天、地、人三才,因为老子说过“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说天地人以象世间万物,而道横贯其中,那么道为一,而天地人则为三。然而,这里值得我们深究的是:又为何老子在生一、生二、生三的出语处,没有说到任何具体的事相,却以绝数字来抽象地表达,而数字又为何可以表达出具体的事相?这一表达是否是老子特有的发明?或是老子之语有所依据,这依据又源自何处?是否在老子之前,也可见到与之相类似的表达?

  我们在《周易·系辞上传》中,却可以看到与老子完全相同的思维结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固然,我们在《周易》中见到的是生一、生二、生四、生八的语式,但深究其内在逻辑我们却会发现:周易是由太极而生两仪,两仪以阴阳二爻象之,而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则为八卦,八卦可以象征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而两个八卦重合又可以形成六十四卦,以此则可以象征宇宙万物演变发展的规律,以此,我们便可描模出《周易》演变的内在逻辑,它可以将之归结为如下的语式,即:“易有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两仪),二生三(三个阴阳爻互叠而成八卦),三生八卦(八卦可象征万物的基本构成),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可表象万物的运行规律)”,由此我们发现,照此逻辑语式,其呈现出与《老子》略有不同却精神完全相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照此语式的前半部分,几乎可见老子之语脱胎而出的痕迹。

  老子晚出于《周易》,《周易》八卦是周代开国之君周文王所创制,而六十四卦之卦爻辞,又相传为周公所确定。虽然文史考证可以推测《周易·系辞》可能会晚出于老子,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一生一、生二、生三的模式,却是《周易》诸卦象所内蕴的逻辑演变模式,没有《系辞》篇一样清晰明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周易》是一部真正以数字化的形式用于抽象表达宇宙万物的书,其64卦,只是阴、阳两爻二进制逻辑演绎的组合。而老子的思想,全书仅有一处以数字的一、二、三用于抽象地表达宇宙万物,这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以数字来表状万物,并非《老子》所侧重,它不似《周易》全书的数字化逻辑演绎结构;其二,老子既然引用数字来表状万物,即非其所侧重,大约也不会是他自己之所独创,若论定其有所依据,其可依据的,说是《周易》大体是可信的。

  从《周易》卦爻辞上看,里面大量记录了当时为国家大事而占测的资料,可见《周易》实是周代王朝官用的占测工具,老子为周代史官,依理推知,老子对《周易》不可能不熟悉。所以,说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乃受《周易》的启发,并以此演绎与《周易》相接近的天人思想,却并不是不合情理的事。

  而且老子的思维结构中,还留有诸多《周易》思想的痕迹。《老子》中对事物的构成的理解是 “万物负阴而抱阳”,以阴阳论万物,这原本就是《周易》的思维起点。而《老子》中用“反者道之动”阐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其实也是《周易》诸卦演变所反复体现的内在规律。《老子》与《周易》在许多思想上都有相当可比的一致性,两者必然一个为影响者,另一个为被影响者,而老子晚出于《周易》,可推知大约还是老子受到了《周易》的影响。

  当然应声明提是,此处所陈述的,仅是本文的一点浅见,要论证尚需更多资料,但却大体可以窥见《周易》对老子思想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孔子则是一位对《周易》极具好感的思想家,故而历史上有“韦编三绝”的传说,可见孔子对《周易》的痴迷。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认为了解《周易》便可以无大过,这是他对《周易》的盛赞,可为何孔子却要说再多给自己几年的时间、而且如果50岁就开始学《周易》的话?为什么孔子不说50岁之前学《周易》、却要说50岁之后?人生学习须及早,这位思想大哲却把学《周易》推到自己的晚年,这确乎是一个很奇怪的事实,这是否说明,孔子所说的50岁,必定有种相当不同的意味?那么,50岁又对孔子意味着什么?

  总有不少学者愿意将孔子的注《易》,看作只是对《周易》内在哲学思想的解注,甚至认定是孔子开创了思想解易之路,从而使《周易》摆脱其巫筮性与神秘性,他们竭力否定《周易》自身所具有的占测价值,并倾向于将《周易》的预测性,视之为江湖小道伎俩、穿凿附会之说,对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对于《周易》的价值,究竟该定位在其思想性,还是定位在其预测性,这在历史上原本便是争议极大的事,两派观点各执一辞、莫衷一是,而作为争议论据之发端,两派也都不免引述到历史上最早的述《易》者——孔子。照说,两派的学术论争原可有助于将某一思想价值往深处开掘。但当中国经历过以唯物主义思想定于一尊的时代,当今学界的主流思想便不免纷纷倒向一边,大多学者都倾向于将《周易》的预测价值斥之为荒诞。现在,让我们试着从孔子的“五十以学易”这句话为基点,来解读这50岁之语所隐含的蕴意,从而看出孔子对《周易》某些具体而又细微的判断。

  如果孔子只看中《周易》的思想价值,那么,“五十以学易”必是针对其思想价值而言,这里面便似乎隐含着某种判断,在50之前学习《周易》的思想,并不为孔子所强调。那么,又为何《周易》的思想不能在50岁之前学习与了解呢?是无法理解、还是学习不了?我们看《周易》,其对天道的揭示精微而细致,有些确是不到一定年岁无法体悟的,但对孔子而言,这绝对不会是强调50之后学易的理由。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 ,而且是“好古敏以求之” ,乃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以孔子的“敏而好学” 的精神,很难让人相信孔子会固执地认为人生在50岁之前就不宜学习《周易》。想来也不会是理解不了、学习不了这样的原因,因为理解是伴随终身的事,一时理解不了,却并不妨碍可以早一点学习了解。

  如果《周易》之于孔子,在50岁之前学习,似乎不会是因为理解不了或是学习不了。那么,如果《周易》吸引孔子的目光,还仅仅只是它的思想价值,那么,又为什么非要50岁之后再学吗?是不是《周易》有某种思想只有50岁之后才有学习的价值呢?这一假设似乎更不合理。孔子说自己在 “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后,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50岁对孔子来说,是已过不惑而知天命的年龄,如果《周易》仅仅只是一部思想书,难道在这时仅仅只能给饱学而又深知天命的孔子多添一些书中的思想哲理与人生教诲?这些哲理又如何可以让孔子“可以无大过”?这些人生教诲又可以教会门生弟子满天下的孔子什么新奇独特的东西?我们应注意到“无大过”这三个字,“无大过”只相关于人生实践,可见孔子在这里所认可的《周易》价值,还是些相关乎人生实践的事。

  孔子平生以“克已复礼” 为已任,所倡导的礼即是周礼,他也曾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所崇尚的文化是周文化。而《周易》又是周代王朝的官方占卜用书,孔子对《周易》便不可能一无所知,更不会接触不到。从这里,我们还可以隐约读到这样一种信息,孔子不可能在50岁之前不知道《周易》,而应该只是在50岁以前没有看到《周易》的价值,那么,是他有意视而不见吗?是对其思想性视而不见?还是对其预测价值视而不见?

  说到《周易》,其价值不外从两方面来体现,其一是其思想价值,其二则是其预测价值。那么,尽管孔子确是以思想注《易》的第一人,然而,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一句话所透露出的论断,显然不会只针对《周易》的思想价值,那么,又是否涉及《周易》的预测价值呢?

  史上记载,孔子55年开始周游列国,前后14年,回到鲁国时已近于70高龄。由此可推断,孔子对《周易》的盛赞,绝不会仅仅只看中其哲理,50岁如果可以帮助孔子“无大过”,唯一可以理解的,就是在其人生实践中,合理地利用了《周易》的占测。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为了施行其见解与主张,但孔子却四处碰壁,壮志难酬,《周易》能帮助孔子“无大过”的,只能是以其精妙的预测性,让这位最后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来自喻的一代大哲,明悉事物变化的内在之理,从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少浪费很多时间。

  另一条可以证明孔子利用《周易》来占测的,则见《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恒卦”之九三爻)。子曰:不占而已矣”。如此可见,孔子提到《周易》,还是将之归类于占测,借以作天人相感与沟通的手段。史传《易传》为孔子所作,《易传》除为阐发易理新开一条以思想解易的新路外,对《周易》卦爻辞的吉凶,也解释得相当明晰,而吉凶断辞的作用显然只能关乎于占测。

  汉代史学家说及《周易》的传授世系,也大都追溯到孔子。

  司马迁说:“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马+干)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谆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周传*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班固也有大致相似的论述:“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矫疵子庸。子庸授江东(马+干)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见《汉书·儒林传》)。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至少秦朝时,由孔门传下来的《周易》之学,确实被认为是筮卜之学,所以秦的“焚书坑儒”独不禁《周易》。 二、《周易》之用的内在逻辑

  《周易》之书,又是如何可以用于占测呢?

  只有经过占测,《周易》的许多内在蕴含的思想,才能让人真正清楚明白,原来《周易》之用,有其独有的内在逻辑:其64卦可以象征着事物的64种状态,而每一卦的6爻,则可以清晰揭示出此时此刻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向。所以,整部《周易》便可以模状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及变化发展的规律。

  占测的过程大体是用分签的办法先确立一个得出的卦,然后再用分签的办法确立一个所测的爻(变爻),当你占问一件事情时,这个爻的爻辞便可告诉你所问之事的预测结果。由此可见,作为预测结果,至少它可以呈现出两方面的信息:其一是卦辞所示的信息,它能够让你看到所问的事处于何种状态;另一则是爻辞所示的信息,它能够让你知道你问的事,所问之事此时此刻将如何变化发展。

  真正令人感兴趣的是,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已是既成而千年不变的固定语词,然而所问之事却又是为新出之事,而且因时节因缘的不同又各各有着万千差别,《周易》又如何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而把预测的结果告诉你?其实,《周易》之妙,恰在于其描绘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周易》自身的易理演变,已含有事物所可能具有的各种状态,而分签占卦的方式,只是让所问之事,与某卦之某爻相对应,于是所问之事所具有的状态,便可以由卦爻之辞以断之。这好比一幅现成的地图,上面已标明了所有的地点,只要你能准确定位,就能让你找到其确切的地点,而分签占卦就如同在模状万事万物的卦爻中进行定位。虽然卦爻之辞的描述可能并不直接相关于你所问的事,但从它呈现之象,你却可以明白其变化的内在规律,从而推断出所测问的结果,因为卦辞呈现出问测之事所处的状态,而爻辞则展示其变化发展的方向。

  我至今仍为所有的占测进行详细的记录,下面举几个占测之例来说明之。

  例如,我记录所占测的第(17)卦,当时,我想买一个东西,期望又便宜又好用,当时还在验证《周易》到底有多灵验,所以大事小事统统占问,为此事而占得“乾之上九” ,这里试以此占为例,分析易卦的内在逻辑。全卦为: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群龙无首,吉。

  依照本卦卦辞“元亨利贞”,可知我想买的东西一定可以顺利买到。若占得“初九,潜龙勿用”,初爻为阳居阳位,位正有利,但龙尚藏而勿用,说明事情尚无有作为,宜耐心等待。若占得“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二爻为阳居忠位,龙在田间,说明事情可初见利益。若占得“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三爻为阳居阳位,位正而宜,说明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必无忧而如愿。若占得“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四爻为阳居阴位,虽位不正,但由于本卦之吉,故亦无过失,如龙跃入深渊之中,虽危无险,说明事情会有挫折,但仍可如愿。若占得“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则五爻为阳居君位,龙已飞升在天,所谋求之事无不顺遂如愿,五爻通常都是全卦中最好的一爻。而若占得“上九,亢龙有悔”,则上爻阳居阴位,位不正,骄傲的龙必造成追悔之事,说明事情适可而止,不可过于强求,强求则不能如愿。

  后来我外出去买东西,果然极容易就买到,应了本卦的卦辞,但东西却偏贵,并不十分如我所占时的预期,说明我不应强求周全,过于苛求则会后悔,反不为美,应了所占测的上九爻。这一卦不仅十分准确,而且教会我应将本卦卦辞与爻辞相互参照来读,在此之前的18卦中,我占测之后只知读所应之爻的爻辞,却不知卦辞有何蕴意。

  再举一占测之例,如我所占测的第(47)卦,那一天,与我同住的观云法师去他老师家,晚上本该回来,那一天我也恰巧有事要找他,后见他老不回来,就占了一卦,占得“革之上六”,其全卦为:

  革:巳曰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六二,巳曰乃革之,征吉,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依照本卦卦辞“革:巳曰乃孚,元亨,利贞,悔亡”,革为变更、变革,可见得此卦有变更之象,而此象有亨、有利,也可以有悔,就看具体之爻如何变化了。若占得“初九,巩用黄牛之革”,初爻为阳居阳位,位正有利,其《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这说明其势还不利于变更。若占得“六二,巳曰乃革之,征吉,无咎”,二爻为阴居阴位,位正,说明利于变更,无有过失。若占得“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三爻为阳居阳位,位虽正,然此象正说明变更的过程中还多有曲折,若不谨慎,当有凶险。若占得“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四爻为阳居阴位,位不正,说明照原来的方式变更为不利,但如果能及时更改,则可以转凶为吉。若占得“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五爻为阳居君位,说明变更极为有利,可大有作为。若占得“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上爻为阴居阴位,位正,亦说明安住于已实施的变更是有利的。

  当我占问观云法师是否回来时,得革卦,从本卦之卦辞可知,事有变更。而得到其上六爻时,我从断辞的“征凶”与“居贞吉”上,已知出行对他不利,若安住则得正(贞=正)且吉,由此我断定他大约会住在老师家而不回,但对“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一爻辞我却不甚明白。到了晚上九点半时,观云给我手机发了一个短信,说因故而不回,晚上将住在老师家中,而我则回短信给他,告诉他在八点半(20:25)时我已测知他将不回。到第二天他一回来便急着翻看我所记录的结果,经他的解释,我才明白了爻辞前面部分那8个字当作何解?在《易》中,位居上位的是君子,故应指观云的老师,位居下位者为小人,故应指观云,观云原来是想回来的,但老师因有事而突起变故,让他不要回来,故而是“君子豹变”,而观云只有顺从,改变自己原来的主张,故而为“小人革面”,而结局则是,若他非走不可,则“征凶”,对他不利,若他顺从其师而安住其处,则“居贞吉”,对他来说即是正确的选择,而且极为有利。

  这一卦同时让我感悟到了一点,原来《周易》的卦爻之辞非占测而不可得解,对于“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这8个字,以义理解《易》的人,可以说出各种各样的说法,你却很难断定孰是孰非,但只有在占测中,你才会明白,原来这8个字就是对你占测之事的精确描述。事实上,在占测中确有不少卦,你只能知其吉凶,而对卦爻辞,却深觉迷茫难解,可待事情发生之后,再参看占出之辞,你会恍然悟其天机,这让人想起“天机不可泄”之箴语。

  在占测过程中,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事情很值得考究。

  其一,同一件事不可复占。在占第(15)卦时,因前一卦占测出一件事情将发生的结果是我所不情愿见到的结果,我为之忧虑,于是此卦是在不到三个小时之内,对同一件事情的重占,得到的竟然是《蒙卦》,打开书时即见书中给出的提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这无非是告诉我易卦不可复占,应对初次所占的结果深信不疑,直若神灵在与你相告白。这一事件的结果与我第一次的占测相一致,同时让我清楚易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其二,无聊小事不宜占测。事实上,我在开始记录易占结果以验证其正确率时,我占了许多无聊的小事,绝大多数也都是在两三个小时将发生的事情,后来无不一一验证。尽管这类小事有助于让自己增添对易占的信心,但却是不宜多占的。在占第(40)卦时,我占了一个相当无聊的小事,这事我只要起身走出门外,便可知其结果,当时心念之所动,仅仅只是想看看《周易》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不料却出现了第二次警示我占测出错的卦。这一卦居然是一个与第(39)卦完全相同的结果,第(39)卦是下午占当时要买的东西,结果完全正确,但(40)卦是晚上所占,结果却是错的。在这之前的39卦,都还没有出现过一个错卦,这一出错令我为之深思,由于同卦前后重复本是概率极小的事(只有1/384),这事让我感悟到:对于无聊小事是不宜用占的。我只是出于对《周易》验证的目的, 而40卦之前全都正确,即应已有确切的信心才对!我同时还想到,(40)谐音“事实”,仿佛是上天在警示我,不应对已清晰的事实再有怀疑。

  其三,博彩赌博一类不宜占。在占测越来越多得到验证之后,我对《易》占陷入深思之中,我试图将之证伪,先怀疑与否定它,然后再看看到底有多少确是无可怀疑的,而且依据波普尔的证伪原则:真理必有一个可以与非真理之间的界限,无所不能的真理其实一无所能。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用抛硬币的方式来验证易占的准确性,先占一卦,然后抛一次硬币,然后再占一卦,再抛一次硬币,总共10次,我预设预测的正确结果应是,硬币正面(+)对应为吉,而反面(-)则对应为凶。占卦结果是:吉、吉、不吉、吉、凶、吉、吉、凶、不吉、凶,而对应的硬币正反面却是:+、-、―、―、+、―、+、―、+、+。其中吉凶各50%,正反面也各50%,十分符合概率,然而再看其预测的正确性,占对的卦却只有40%。这一试验让我明白两个结论:一是博彩赌博一类的事不宜用占;二是《周易》占出的吉凶,绝不会是随机的概率,随机概率对错应在50%之间,绝不可能出现那么高的正确率。

  其四,心不纯净则不宜占。在60卦之后,由于我原本决定的读书计划面临一次极大的调整,而这一调整又夹带颇多无奈,以及内心随之生起的忧郁与烦愁,于是我连续占出几个似是而非的卦,由于其结果的不明晰与偏差,我将之列为错卦,而这一次错得也确实太多。于是我不能不反思自己的心态,在反思中我领悟到:易占一定要有一种纯净无染、超然物外的心态,否则易占的正确性便会受到干扰。也曾有过易占高手告诉我,《周易》是圣人之道,它能教你要做好事而不要做坏事,心术不正是占不准的,这一回让我有了很深的内心体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天人相感的一些特征:

  其一:天道有常,万物变化发展的趋向有一定之律,万物如果全然随机而变,没有一定之律,预测必不可能。

  其二:人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人可以用分签之类的方式测出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可见天与人之间,有可以相互感应的因素。

  其三:签具作为天人相感的媒介,应具有某种灵性,当然这种灵性并非签具所自有,而应是源自于天之某种神秘力量,它可将其意志附于签具之上而显现。

  其四:《易》占还对占测者的人格品性有相当的要求,其心不正者,则不可以感天而应,可见天心与人心,遥遥相应。

  其五:《周易》的卦爻辞并非一即定之解,它可以适用于占测不同的问题,虽然它呈现的只是一种象征之辞,但依此却可以模态万象,万般事体均可依理而解。

  三、《周易》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说(暂缺)

  《周易·系辞篇》总论《周易》大义,是《易》理之纲要,在此篇中,可以集中了解《周易》关于天人关系的相关论说。

  同时,本文还力图在这一部份中提供论据,说明中国天人之学中几个关键的核心概念,如阴阳、天地等等,乃由《周易》而发源。

  (由于没有时间写了,本篇字数也已太多,浪费了老师的阅读时间,这部份内容只能以后再补上。)

  2003/4/3于苏州西园

 
 
 
前五篇文章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坐禅三昧经》上经禅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佛教的生命观(释中伟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书法与禅家的情感交流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阿含经》中的佛陀(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略论《大智度论》的净

 

后五篇文章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试论自在之物的两重蕴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西方新兴宗教与主流文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简述不同时期三教关系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道教内炼术的发展与术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净明道的文化精神及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