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吕澄: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吕澄: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

 

  通途所说南方佛学,乃指以前由印度传到锡兰并逐渐远播东南亚各处的佛学而言。南方这一名词虽然不太恰当,但用来表示这一系统的佛学确有它特殊的性质,还是很方便的。这一系佛学原来属於上座部,在它传播期的漫长岁月中间,已曾有过一些变化,像搀入了方广道人的理论或者密教的作法,可是作为它的中心思想的,始终不外乎上座部学说,而且後来仍旧是恢复了它的纯粹性的。

  现在,就全体佛学看来,南方佛学可说比较接近於原始佛学,值得重视,但它谨守上座系统的旧规模,不免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从这样性质来理解它,可以在部派、典籍、学说、实践等方面分别举出些特点来说一说。

  第一,就部派说,南方佛学可算是保有着上座系统中和法藏部相类的面目,或者就说它是法藏的南系也无不可。根据律家所传,上座部在释迦佛灭度以後百余年,教团开始破裂时分了出来的,是代表保守的一派。其後还继续有分裂,所以最初的派别称为根本上座,南方佛学就曾经被看做是这一类。当然,根本上座部其先曾流传於印度本土各处,象敍述佛学部派最着名的「异部宗轮论」便说从上座分出说一切有部的时候,本上座转名雪山部(依淸辨菩萨的解释,这因依雪山居住而得名),这说明了印度北方雪山一带原来是上座部流行的重要地区。不过其後说一切有部在北方的势力发展了,上座乃逐渐消失。因此,从无着世亲菩萨时代(公元第五世纪)以来,卽将锡兰所传的佛学看成上座部的代表(象世亲的「成业论」里说到承认「有分识」的上座部,玄奘法师所译的一本称为赤铜鍱部,这就是锡兰的城市名字用来代表上座部的)。到了律天尊者时代(公元第八世纪)更认为整个上座部都存在於锡兰(律天所着「异部宗轮论部执略集」说上座部分为大寺、无畏山、只陀林住三派,完全照锡兰当时的派别而言),大概那时候散在印度各地的上座部都已式微了。

  不过,南方流传的上座部学说,实际并不纯粹是正宗。从来印度的佛教史家都看它做上座部的别传,常常用「分别说」这一名目加以区别。有如玄奘所译无性菩萨释「摄大乘论」说到上座部称阿赖耶识为有分识的一段(论卷二),结论就作如是等分别说部云云。而淸辨敍述当时(公元第七世纪)大胁亢驼坎克姆鹧Р颗闪碛梅直鹚挡康拿扛爬ㄉ献低持谐ニ狄磺杏胁克嗟囊恍┡杀穑ㄏ窕夭俊⒁獠康取O昙麥[辨所着「异部分别论释」)。由此可见属於分别说范围内的南方佛学,算不得是根本上座。现在,我们从南方七部毗昙中「论事」一书的敍述刊定它学说之所宗,特别以各部派争论得最利害的十个中心问题(依「成实论」卷二「十论品」所举)说,南方佛学是主张:一过去未来法无体、二并非一切法都实有、三四谛可以顿得现观、四一定没有「中有」、五阿罗汉不退、六、没有眞实的「补特伽罗」(详见「论事」第一品六、七、八章,第二品九章,第八品二章,又第一品一、二章)。这些主张都和从上座部分出来的化地部相同。不过化地最重要的一种主张是佛在僧数,它的涵义说佛和二乘(声闻、缘觉)同一解脱并同一修道,而南方佛学反对此说,主张佛和二乘修道不同(参照「论事」第八品五章),这倒更接近於化地分出的法藏部。另外,我国萧齐时僧伽跋陀罗翻译了南方律论「善见律毗婆沙」,因为论中所译的戒本很像法藏部的四分戒本,所以一向误认为四分律论,这也可证明南方佛学和法藏部是有密切关系。我们说,南方佛学不妨看作法藏南系,其理由在此。

  第二,明确了南方佛学的部派所属以後,我们对於南方佛典为何在文字上内容上都和北方的显然不同,也可了解它的原因。据眞谛法师的「部执异论疏」(吉藏、圆测诸家着述所引)说,化地部分派的原因之一,卽在於它变更了佛典所用的语言。晚世西藏佛教史家也传说着佛家根本四部(上座、大小⒂胁俊⒄浚┯糜锔鞅穑献坑靡恢种屑溆铮殪惰笥锖投锫缘乃子镏洌ㄏ昙级干剖沤谭ㄔ戳鳌褂⒁氡綯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by Bu-ston,Parb Ⅱ,p.100)这当然指化地部等上座派别而说。至於从化地再分出法藏部,依照「大集经」卷二十二说,他们受持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顚倒解义,顚倒宣说,以倒解说覆隐法藏,故名达磨(法)毱多(藏)。由此法藏部的经典对於其他部派的特别是化地部的,非但解释不同,并且各部分的次序亦复歧异。现在我国翻译的佛典里就有大胁肯低车闹邪⒑⒃鲆话⒑钟谢夭康某ぐ⒑⒃影⒑美醋鞫哉盏淖柿峡茨戏降乃牟浚ㄖ小⒃觥⒊ぁ⒃樱┚洌淖稚希ù右粢氲淖担┐蔚谏隙荚淙桓鞅穑庥Ω檬呛湍戏椒鹧綮斗ú叵低车囊皇掠泄氐摹>驼庖坏悖绻幽戏椒鸬淅锏穆鄄厝タ矗染跸宰拧D戏接衅卟柯凼椋乃承蚴牵骸阜ň邸埂阜直稹埂附缢怠埂溉耸┥琛埂嘎凼隆埂杆浴购汀阜⑷ぁ埂U饫锩娉ァ嘎凼隆挂恢郑溆嗟亩枷啻鹚怠5庑┞凼榈慕峁购懿尾睿锩婧孟衩挥幸欢ǖ牧怠4忧把д呒湟渤⒔呛捅狈椒鹧Ю锏母髦峙甲龉冉涎芯浚蟮秩衔造丁干崂ヅ肌棺钕嗬嗨疲ㄏ袢毡镜难д咦滴脖婵铩⒛敬逄┫投甲鞔怂担N颐侵溃綮斗ú夭康摹杆姆致伞梗ň砦迨模┮约奥陕邸概崮妇梗ň砣┧档铰鄄乩炊剂芯儆形省⑽尬省⑸恪⑾嘤Α⒋λ馕宸郑导蕝u系结构「舍利弗毗昙」的五个部门,所以法藏部的毗昙当然为「舍别弗」一类,而南方佛学由於部派的关系,也必在论书方面看到这样交涉的情形了。这还可以进一层去研究。根据我国译籍里的资料(像「分别功德论」「撰集三藏传」等所说),最原始的毗昙结构出於佛说,而由大迦旃延结集,呈佛印可。依眞谛法师所传,这就是「九分毗昙」(九分名目,见圆测「解深密经疏」所引,但文字有讹略处,现经考订,应该是戒、世间、因缘、界、随眠、慧、定、业和诸蕴,这些都连着「分别说」而立名,如说「分别说戒」等)。最初用毗昙方法解释「九分毗昙」的至少有两大派:随文分析的是目犍连系统,现在北方所传「施设足论」还保存它一部分的雏形;另外以义为类的是舍利弗系统,现存「舍利弗毗昙」也可看成它的缩影;但这些原本都不存在了。我们以为,南方论书大体卽由「舍利弗毗昙」的各分发展变化而成,这像「法聚论」「人施设论」出於无问部分,「分别论」出於有问部分,「界说论」出於摄和相应部分,「发趣论」出於处所部分,它们中间的脉络都比较容易弄得淸楚。因此,我们可以说,从论藏方面去看南方佛学和法藏部的关系,它们有密切的联系是极其显着的。

  第三,就由於部派的限定,南方佛学在基本理论上突出了两个特点,一心性本净说,二佛道不共说。心性本净的典据是南方「增一部」经文。「增一部」「一法品」的第六节有对举体裁的两段,大意说:「心性本净,为客尘染,凡夫未闻故,不如实知,亦无修心。」「心性本净,离客尘垢,圣人闻故,如实知见,亦有修心。」这样的解释心性本净,在佛家各派用「分别说」方法理解佛说的都相信它,只是对於自性净心和客尘烦恼的内在关系看法各有不同。有些部派以为客尘所染的心使夹杂着染汚,在离染的时候,必须转变染汚部分成为淸净。又有些部派以为客尘所染不会影响到心的本质,它依旧是离染的,所以解脱之时只是使染汚不再生起而己。南方佛学同於後一说法,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见「论事」第三品三章)。他们根据这一看法解释一切,乃至最重要的「灭谛」概念,也以为是後有爱的消灭,使後有不生(见「分别论」第四「谛分别品」,梁译「解脱道论」卷十一「五方便品」释四谛段也用此说)。其次,佛道不共说和法藏部的主张相关。法藏部执,佛和声闻乘等同一解脱而不同一修道。声闻系等的共同修道是什麽呢?依「长部」「中部」的经文所说,这以四念住为重点,从一方画看,念住是一行道,也是一乘道,可以贯彻始终而达到究竟的(由此,化地部系统都相信「道支皆是念住所摄」,见「异部宗轮论」)。但佛道在此以外,还有不共的施戒等十波罗蜜。南方经典「小部」(卽「杂藏」)的最末一种「本行藏」就集录了有关各类波罗蜜的本行事蹟,具备了後世所谓「菩萨藏」的雏形,这可以证明南方佛学是怎样地重视佛道(「杂藏」和「菩萨藏」都是法藏部独有的经典体裁,见「四分律」卷五十四、「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至於佛道和声闻等道所以截然两途,在发端时卽已有其根据,声闻等始於厌离,佛始於悲,所以发展就各各不同了。南方「论事」第十八品三章,特别破斥北道派所主张佛无慈悲的异说(北道误解悲和贪着为类,所以有那样主张),用意卽在这上面。

  第四,南方佛学对於实践方法有一套组织完备的说法,它的本典大概是种瑜伽论书。其先有优波底沙上座的注解,题名「解脱道论」,这在我国梁代僧伽婆罗便已翻译了。其後觉音尊者到了锡兰,重整理那部论书,并作了解说,就是现存的名着「淸净道论」。此论全用当时锡兰大寺派的正宗学说,对於不同说法驳斥无遗,像上面提到的「解脱道论」,也在他所破之列。他组织的淸净道,大体依着戒定慧三学的次序,而以定学做中心。本来上座一系的学说最有精采的部分就是定学。此学在北方发展为修行道地,最後组成了「瑜伽师地论」那样的规模;而在南方呢,也由根本瑜伽论典逐渐结构为「解脱道论」「淸净道论」。从前玄奘法师去印度求法的时候,就很了解这一情况,他以为瑜伽学说有南北两系是应该全部通达的。这在「慈恩法师传」卷四里曾一再提到。开头说,是时闻海中有僧伽罗国(卽锡兰),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论者。继而又对着僧伽罗的僧人说,承彼国(卽锡兰)大德等解上座部三藏及瑜伽论,今欲往彼参学。最後,经过玄奘法师摘引瑜伽要文大节徵问那些了解僧伽罗学说的僧人,也不能超出戒贤法师所解的范围。这似乎在北方就可得着它的究竟了,但实际上南北瑜伽是有显着的区别的。南方定学从十遍处特别是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到地色的曼荼罗,保存了上座系里化地立教的宗风(这在「大集经」卷二十二、「喻伽师地论」卷三十六都提到)。这样从十遍处修学,一一都能达到四种禅定的阶段。并且在十遍处以外,还有十不净观、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食厌观和界差别观,合成四十种「业处」。随着学者性格不同,这些「业处」各有所适(像贪行的人适用十不净观和身至念,瞋行的人适用四梵住和四种色遍处等),并对欲界、色界定境也各有配合(像十遍处和安般念通於四禅,而除安般、身至以外的八随念、食厌观和界差别观则限於欲界的外定阶段等)。如此学法比较北方以遍处等作禅定的功德看待的(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四)就更觉具体且切实了。另外,南方佛学关於瑜伽所依的心法生灭作用等解释得也很透彻。在「解脱道论」和「淸净道论」里都扼要地将平常心思的起伏经过归纳为十二种作用,而概括为九类。一、在平静的状态时称为有分心。二、动念时生起警觉好像从睡眠醒来一般,这叫做转向心。三、由此随着五根有五类感觉作用,这都称为见心。四、有了见便对境界感受苦乐,这名受持心。五、由此分别善恶,名为分别心。六、又安立了境界的相状,叫做令起心。七、这样决定发起作用,名叫速行心。八、假使境界强盛,便继续引起反省或者熏习的作用,这名果报心。九、从这里仍旧恢复到平静状态,所谓有分心。在唐人的着述里(如「唯识枢要」等)通称以上所说为「九心轮」,形容它的周而复始地流转不息。卽以这九类心作基础,再加以三界、三性、世出世等区分,便有八十九种差别。从这上面判明怎样由散心到定心,又怎样由染心到净心,修道方法都应该顺差别心的性类而行,所以详细的分别是有其必要的。

  南方佛学具有比较完备的典据,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义理是十分丰富的。上文只从它的部派性质上抉择了一些特徵,不过当作研究的发凡而已。详细解说,请俟异日。

  一九五五保、九、二二、改写稿

  (现代佛学一九五五年十月号)

 
 
 
前五篇文章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学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人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二○○八年行脚体会报告(释传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依教奉行——二○○八年学习二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星火燎原——二○○八年行脚乞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分文不取自在行——二〇〇八年

 

后五篇文章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二〇〇八年二时头陀体会(释亲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二〇〇八年行脚体会(释传昌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解脱之路——二〇〇八年行脚体

吕澄:略述经部学(下)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海城大悲寺印象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