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略谈佛经中的譬喻(德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略谈佛经中的譬喻(德诚)

   略谈佛经中的譬喻

  德诚

  譬喻是梵文“阿波陀那”的意译,意思是以了知之法,显未了之法。譬喻一方面暗示了佛理的深奥;另一方面又解释了佛理中的深奥。

  佛陀是一位非常善用譬喻的圣者,在

  《中阿含业相应晶波罗牢经》第十文中有:

  “波罗牢伽弥尼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甚奇。瞿昙所说极妙。善喻善证。”

  这位居士向佛陀请教,世尊用了许多设问法来举例为其解答,他不禁讶异世尊是如此的巧譬善喻,因而赞美世尊是“善喻善证”:善于利用譬喻、善于举例说明。世尊自己也常讲:“汝今后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这是在《杂阿含》卷四十二中说的。

  在《法华经》卷二的譬喻品内也提到:“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佛陀说法时,若遇弟子不懂的,佛陀就会用譬喻的方式,来带领弟子、教导弟子,使其了解佛陀的智慧及悲心。

  由此可知譬喻在佛理的诠释上,是能不能够契入佛心、了不了解佛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大智度论》内提到:“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着故。”譬喻并不是佛法论议的本身,而是为了庄严论议,藉譬喻来解释义理,使人经由譬喻而了解、而悟入。《大智度论》还提到·:“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譬喻本身就像要上楼的梯子,借着这个梯子,使众生得入佛法的堂奥。

  譬喻也像是包裹着苦口良药的糖衣,为的是使人易于服下。因此众生难以理解的佛法,就需要用譬喻来使人明了。《大智度论》卷卅五:“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就是形容这个譬喻的。

  譬喻本身具有几种作用:第一能够使人集中精神,引起学习动机。《阿含经》中数度提到,佛陀与比丘们在树下打坐或在山林经行时,佛总是随机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教导弟子。

  有一回众弟子跟着佛陀在树林里打坐,佛陀随手抓起一把树叶,问比丘说:“是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地上的树叶多?”就在众弟子集中精神准备回答这个问题时,世尊趁机开导弟子:“我所说的涅槃寂静之正法,如同我手上的树叶这般少,一切世间非饶益的非法,就如同地上的叶子那么多。”

  又有一次,佛陀与众弟子在经行,世尊随手用指甲抓了一下泥土,问弟子:“是指甲沾的土多,抑或大地上的土多?”弟子回答:“大地土多。”佛陀便开示弟子:“你们要好好修行,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由此可知,譬喻能使人进入某一种情境,专心、投入地学习、思考,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譬喻,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佛经中有一则关于欲望的譬喻。大意是说有一位有钱人,一日心血来潮,想养只小狗。动了这个念头之后,他便到街上去买来一只小狗。

  这只小狗在有钱人家里长得很快,不久便长成一只强健、凶悍的大狗。这位有钱人起先是很高兴,但是到后来,他发现这条狗的眼神有些不太对劲儿,阴阴的,透出一股吓人的凶光,他心中一惊,这不会是……不会是一头狼吧!于是他即刻买来一个铁笼,把狗关起来,并请动物专家来鉴定,最后确认——这的确是一只狼。这位有钱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然而有一种名叫“欲望”的动物,会在我们的心中成长,“欲望”的意念微细的时候生动可爱,你对它没有戒心,甚至好奇难耐。可是待它长大,一旦大到你控制不了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狼,咬伤了他人也更加咬伤了你自己。这个譬喻是以浅喻深,以具体喻抽象来说明教理的。

  《阿含经》中佛对欲的性质以譬喻论述,真是一针见血:“若比丘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比丘当知: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鸲鹆,饶诸音响;欲无反复,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冢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欲无厌患,如饮咸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村;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又如空的观念太抽象,不易理解,佛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中,即以诸法如幻、如焰、女口水中月、女口虚空、女口响、女口干达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十种形象来譬喻空的境界。

  对抽象难解之理,譬喻也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不只佛自己说譬喻,有时连弟子们也会主动要求佛陀说譬喻,如弟子问佛,过去有几劫?一劫有多长?佛即回答:“我能为汝说,而汝难知。”弟子即要求佛:“可说譬乎?”

  弟子也喜欢用譬喻来向佛陀告知目前的心境、心情。在《法华经》卷二的第四品信解品即有一例,摩诃迦叶向世尊说明,得闻声闻弟子舍利弗授记未来必定成佛的心情,好比是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也好比如贫子得父一般。

  佛还告诉弟子如何在修行的急切与懈惰中取其中道,《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即以琴弦之急缓为一个巧妙的譬喻。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心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则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大意就是说,有一沙门夜里背诵释迦佛以前七佛中的第六佛迦叶佛所遗留的训诫,诵时声清哀而急,很有不耐背诵的退志;佛问说:你还没有跟我学道以前,在家里做什么工作?沙门答说:爱弹琴。佛说:那么琴弦放得太松时,弹出什么音?答说:不成音。又问说:弦绞到太紧时,弹出什么音?又答说:也不成音。佛说:弦若绞准,又怎样?答说:诸弦绞准,音韵高低得中,而众音和谐了。佛说:沙门学道,也要这样,不要急于成道,也不要懒散而退转,要有恒心修练,终有一天会成道的:若急于有成,即过劳而身疲,身疲即意懒,意懒即生懊恼。则修持退转,必造出许多的罪业。所以学道者,需要清心净志,意趣安乐,这样学道,就不会退失道业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六章《舍爱得道》文中有:“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佛陀这个譬喻非常好,心就如同水一般,若是清净、平静则能感得一切物照映于上,心若妄动、污浊,就同水混浊一般,万物不现。佛法就是心法,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到的就是我们的心!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意思是只要你把心清净下来,你本具的智慧就会显现!若是你的心不清净,夹杂着爱欲、瞠恚、愚痴,那是无法入道的。

  又以轮回的轮,给人旋转不已的印象;再用:如旋火轮,在汝顶上旋,给人进一步炙烧的感觉;用烈火来譬喻欲望;而三界则用火宅来形容、譬喻。这些都是让人产生被焚的急切炙痛。用浮木入海,不着两岸;一人与万人战;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如以一人之力,欲截四十里洪流,来譬喻精进、勇猛方能超脱轮回、出离生死。

  《法华经》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佛经,由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的譬喻较注意发挥说理例证的作用,篇幅相对较长,在铺陈故事情节方面特色独具,在众多运用譬喻的佛典文学中具备典范意义。其中“火宅”、“穷子”、“药草”、“化城”、“衣珠”、“髻珠”、“医子”七个譬喻,较为著名。

  以下是《法华经》譬喻品中说三界火宅部分的经文: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陨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欵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械、若以几案、从舍出之。’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勿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竟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以上经文大意是一家非常富足的人家,孩子们都在房子里非常快乐的游戏着,突然房子起火,然而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却不知大难临头,仍然玩得不亦乐乎,可是老父亲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他向孩子们直接说,你们现在身陷苦海,赶紧逃离,估计没有人离开,这样后果不堪设想。他该怎么办呢?此时,他心生一计,对他的孩子们说,如果你们现在离开宅子,我会给你们更好的玩具,让你们玩得更好。孩子们听了都争先恐后地离开了宅子,避免了灾难的降临。老父亲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并给了每个孩子远远超出他们想象的好东西,因为他的财富无穷。

  这则譬喻就是说明世间众生虽身在苦海(火宅),但却毫不知情,仍然贪恋于世间红尘种种,并不听佛法的“好言相劝”。而佛身担普度众生、救赎世间的重大责任,就要让众生尽快脱离苦海,尽快“到彼岸”,所以,佛在度众生时采用了方便的方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就像例子中的老父亲给了他的孩子们远远超出他们想象的好东西一样。因为佛法无边无际,智慧、善巧方便无量。

  譬喻或以生动的形象,或以曲折的故事表现深邃幽奥之佛理,可使人因浅知深,更可使抽象的理念与感性的形象和谐统一。也让人更加认知与理解说法者所要教化的内容,当然也充分提升了修学者的接收能力和效果。譬喻是理解佛法或为人解说佛法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前五篇文章

观世音菩萨·经典 013 悲华经 大施品第三(北凉,昙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唐太宗《百字铭》解读(慎独)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看佛教的“花花世界”——从几则有“花

观世音菩萨·经典 014 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唐,玄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和合”从寒山、拾得祖师说起(阿莲)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咏月诗中的禅意(王早娟)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 从《寒山诗》看寒山子生平(肖太国)

葛印卡老师文集:法的温和甜美

葛印卡老师文集:新生命四十年

葛印卡老师文集:吉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