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万行法师:行动才有说服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万行法师:行动才有说服力

 

  大家好好看看这幅对联。上联:心无谦卑日伴高人莫助。心无谦卑的人,即便高人天天陪伴着你,你也没办法受益;你的心门紧闭,他也没办法帮助你。你想进步,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打开。而且你还得把你屋子里的破烂家私清理干净,搬出去,外面的红木家具才搬得进来。我们只要稍留意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无论你怎么用心教,他都没法进步;而有些人你只要轻轻一点拨,他就上去了,他很容易接受别人好的思想。

  下联:胸无大愿遍寻贵人不得。有句谚语说:烂泥扶不上墙。你自己没有志向、理想和抱负,不努力,不渴望进步,靠别人把思想灌输给你,是不会有效果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贵人的帮助,但贵人帮你,要看你是不是块好材料,是不是棵好苗子。古人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我们天天发愿天天立志,不到三天三个月就丢掉了,然后又重新发愿立志。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万行十八岁出家就立下志向,一直到现在,二十几年都没有动摇过,改变过?因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当初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他流血、流泪、流汗、忍气吞声都毫不在意,心甘情愿。

  你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必须为你的理想抱负支付成本,否则你的理想抱负是实现不了的。如果你没有为你的理想支付成本,轻而易举地成功了,很容易得到的东西你也不会珍惜。你付出的成本越大,你越会珍惜,越会用心呵护。所以大家以后就不必遍寻贵人了,只要立大志发大愿,贵人自然会来找你。人家一看,你有大志向,是块好材料,知道一帮,你就会成功,自然会来帮你。如果你胸无大志大愿,整天游手好闲混日子,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谁也帮不了你,就是佛菩萨也帮不了你啊!所以,如果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便不知道如何获得也不要紧,自然会有人来帮你。

  在养正堂写这幅对联,大家一进来就能看到,这也是我真心想对大家说的话。当初为什么给它取名叫“养正堂”呢?就是为了培养大家的正信正念。有了正信正念,才会有正知正见正行。没有正信正念就去做事就去行,可能会导致方向性错误。你以为你在行善,实际上可能是在作恶。在养正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佛学见地,将来才能到自在堂用功打坐,深入修行,获得大自在、大解脱。如果你不具备佛学的正知正见,或者都是邪知邪见,到了自在堂你也不会用功。我希望东华寺常住修学佛法的基本功,比如正确的打坐方法、对佛法的正确认识、人生观的树立都能在养正堂里完成。这幅对联非常重要,如果你真悟透了,按对联所说的去做,你会终身受益,谁和你接触都会受你感染,也会受益。希望东华寺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这幅对联和东华家风牢牢记在心里。

  大家坐在养正堂里,是不是感觉比在房间里更暖和啊?(众答:是。)你们看我多英明啊(师自笑…),当初我坚持要做1.2米厚的双墙,所有的设计人员都反对,说造价成本太高。现在养正堂里面基本上是四季恒温,大家都受用了吧!所以有时候一种选择、一个决定,你问十个人,会有十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可能把你给听糊涂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听完大家的建议,你会更糊涂。当初我这么做,就是想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养正堂的座位下铺了一层很厚的塑料,潮气不会往上串。当时也有人反对说:“铺这么厚的塑料,都接不到地气了。”我说:“整个寺庙就这一块铺了塑料,周围不是一样有地气进入养正堂吗?不过,现在城市的房子都打上厚厚的混凝土,再铺上瓷砖,地气确实受阻,上不来。

  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那么多地震和火山爆发?就是因为太多土地被高楼大厦、钢筋水泥覆盖,地表不能呼吸所致。土地也是有毛孔的,也需要呼吸,当它被水泥覆盖,不能呼吸,气足了憋在下面得不到释放,就会愤怒,就要爆炸。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病呢?就是因为我们人失去了地气的滋养,身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人体之气必须与天地之气进行对换,才会达到平衡。比如:一棵树种在花盆里,你怎么给它施肥,它都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你把花盆打碎,让树根接到地气,结果可想而知。又譬如:现在有许多人得皮肤病、脚气病,为什么?脚整天被鞋子捂着不透气,没机会和土地接触,身体的电释放不出去,身体就会阴阳失衡。在高速公路上细心的人会发现,公路两边的花草树木长得特别茂盛,为什么呢?因为整条公路都铺上了水泥,受阻的地气只好从公路两边往上冒,结果就催长了两边的花草树木。

  我们东华寺所处的地形就像一个锅或者一个漏斗,上面大,下面小,天地的灵气源源不断地接进来,所以住在这个“模具”里特别养人。为什么那么多人来了之后都觉得这里很清净,磁场很好呢?就是这个原因。相反,如果我们把寺院建到山顶上或山坡上,八面来风,还能养人,还留得住人吗?不仅不能养人,而且呆上一百天,风都把你吹垮了。这就是风水学,或者说环境学。现代人不信风水学,但你换一个讲法,讲环境学,他就信了。风水就像模具,什么样的模具就出什么样的产品。比如把我们养正堂的听众席设计成内弧形,所有的人都与主席台上的主持人面对面,气场就很融洽,台上台下就容易合而为一,彼此就容易沟通。如果换成外弧形,尽管你们还是面向我,但能量场的力量是往外扩散,彼此的场能是分离的,就不容易沟通,气场就不融洽了。

  再延伸到家庭,道理也一样。一个家门开得太多,气就留不住,家庭成员就各想各的,各自打算。过去那种庭院式的建筑,如果是三进门(前门、厅门、后门)开在一条直线上,一穿到底,这在风水学上叫“一箭穿心”,不管什么人住在里面,不出一百天,肯定得心脏病。所以门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充其量只能两道门对开,最好是开成“之”字形。

  世间最高的学问是风水学,也叫阴阳学。出世间最高的学问是佛学。对一个未得道的凡夫来说,环境对他心理的影响占了80%。而一个入了道或者有一定禅定基础的人,他的心力可以改变80%的环境风水。过去讲“三分风水,七分人为”,就是说先天的风水只要占三分就是好风水,还有七分不足可以靠人为弥补,但前提是只有真正懂风水的人才能改变这七分风水。

  风水说多了,你们就把我当成风水先生、算命先生了。许多信徒来东华寺,总想让我算命,看风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们知道我怎么做吗?我就说:“算命可以,看风水也可以,但看一卦一百万!”这样一说,就没人再找我算命看风水了!(师笑)如果你真的出一百万,我还是很高兴的,一百万可以给寺庙做很多事啊(众笑)。

  养正堂的设计,外面是一道大门(相当于人的嘴),两扇窗(相当于两只眼睛);室内是蓝白色的吊顶,像野外的蓝天白云;还有六百只一瓦的小灯泡象征着满天星辰。这样的视觉效果会影响人的心理,人一进来,身心自然放松,思维自然变得缓慢,杂念自然减少。我们个人是无法扭转宇宙之气的,只能利用宇宙和大自然之气来改变自身。

  我们东华寺的坐向是:坐东朝西偏北16度。这个格局的寓意是:凡是来到东华寺这个模具里的人,即便没有道心不思道,只要住上一百天,也会思道渴望道。那怕你修得不好,不开悟,但道心道念也不会退转。

  问:我是个瑜伽修行者,请教您,现代瑜伽修炼者要想融入佛法的修行,该怎样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另外,我们一家三口都决定今年在东华寺过春节,但亲人不理解,请问您出家二十四年了,是否面对过亲人朋友的质疑?我来之前看到您书上有一张回眸微笑的照片,第一感觉是您真帅。不过,今晚听到您的开示,您的智慧、沉稳、干练、祥和,让我觉得真实的您更帅!

  师:“帅”和“庄严”这两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和层次,以后别再说我帅,要说我庄严(众笑)。“庄严”这个词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庄重、很沉稳、很大气。而“帅”给人的感觉是漂浮。不过世间上对男性形象最好的赞美可能就是“帅”了。

  答:帅呆了就庄严了。

  师:对,这个说法好,帅呆就庄严了(师乐、众笑)。

  刚才问的第一个问题,瑜伽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上的第一个宗教就是瑜伽。实际上这个词应该读瑜伽(yu qie)。瑜伽是人天相应的意思。但是,现在全中国的人都把它读成瑜伽(yu jia),如果我读瑜伽(yu qie),你们反而会说我没知识。当初释迦牟尼佛就是修了瑜伽,觉得瑜伽不究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才走出瑜伽团体,到山里去独修,最终彻悟了真理。经考证,瑜伽已有一万年的历史,而佛教只有三千年的历史。实际上比佛教历史更早的宗教还有很多,但形成格局、成片成势的,佛教要算第一了。瑜伽、耆那教、印度教的起源都比佛教早,为什么没有形成格局,成片成势呢?这与它们的第一任老板、第一个祖师爷的出生背景有关。他们的创始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而释迦牟尼佛出生的背景很高,所以他创立的佛教很快就传遍了全印度,乃至全球。想想看:一个太子当和尚,影响力有多大!以太子的身份出去传法,速度有多快!而一个平民百姓出家,就是成就了,成佛了,成了教主,又有多少人信你呢?就像我现在回老家说我成大师了,人家会说:“你不就是那个张小三、李小三吗?”(众笑)你再是什么大师,回到家乡也不过是个笨小三,当初满嘴鼻涕的小屁孩,怎么会是大师呢?所以祖师说:“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为什么过去的英雄功成名就之后,都不愿意衣锦还乡呢?无论你现在有多大成就,多么风光,穿着多么富贵气派,阵势有多大,老人家一看:这不就是当初那个流浪街头没饭吃,到处打架的刘小三吗?刘邦不就是刘小三吗?但是我们学佛后,哪里有众生就应该到哪里去度众生,甚至更应该回老家去教化自己的父老乡亲。

  第二个关于如何处理亲情的问题。我出家了,父母都健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每年都回去看望他们。我想把接他们到庙里来住,但他们来了,吃顿饭,住一宿就走了。我问为什么不多住几天,他们说:“哎呀,你们寺庙的规矩多,不习惯。”他们觉得在庙里不自在,只是来看看我。

  尽管我们出了家,但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放弃家庭,不顾亲情。有一部份出家人告诉居士说:既然你学佛信教,就要放弃工作、老婆、老公、孩子……全部都要放下。这就是邪知邪见,不懂佛法的真实精神。佛教首先讲报四重恩,其中就有一个报父母恩。如果一个修行人对自己的家庭都不负责任,亲情关系都处理不好,不能让家人安心,即便出了家,他的心也不会安。一个对家庭都不负责的人,会对亲朋好友同事和他人负责吗?既然不能负责,又谈什么成佛度众生呢?

  但是,家庭亲情的确很磨人,世间上最难超越的恐怕就是亲情和儿女私情了,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但是,一旦做了就要负责,尤其对父母要无条件地孝顺和遵从。古人讲尽孝不能等待,孝养父母是每个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乘父母还在,乘我们现在还有这个能力,一定要好好善待父母,孝养父母。即便父母的思想观念错了,说的话不对,我们也不能马上反驳,让他们伤心生气。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和他们不一样,见的世面、经历的事情都不一样,难免和他们有代沟。我们可以不按他们说的去做,但他们的话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听。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老去,我们怎么对待父母,我们的下一代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第三个问题说我帅。你只看到我好的一面,没看到我发脾气的样子。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但是,就像照相一样,我们总是把好的一面对着镜头,把不好的一面掩藏起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数人都是这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和观念。交朋友,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也要让对方了解自己不足的一面。既然你做了我的朋友、同事,在欣赏我优点的同时,也必须了解我的缺点,接受我的缺点,否则彼此是很难友好、持久地相处、合作的。而人犯错误往往是周围的人给了他机会,如果不给他机会,他的恶习就无由施展,他好的一面就会发挥得更好。所以佛教有个观点:管好你的身口意,不要给对方造业的机会。如果你没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让对方造业了,你要承担一半的罪业。

  问:请上师介绍修行法门。

  师:你可以把我的《降服其心》多读几遍,里面讲的都是修行方法。《善用其心》讲思想、心态方面多一些。实际上在《降服其心》中我讲了一百多种修行方法,社会上传的很多修行法门都跳不出这些范围。尽管所用的名词名相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理念是一致的。学佛的关键是落实。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有所造诣,有所成就,都必须去行,光想光说,你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行动必须走在语言之前。

  问:是否可以用王道推行宗教?

  师:道讲究自然,不能完全靠人为、勉强,甚至压迫的方式去推动。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好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比如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个正直、阳光的人,大家也都喜欢与坦诚、率真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既然如此,为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正直、阳光、坦诚、率真呢?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吸收和消化能力不一样。不仅如此,还有些人看人做事的心态是负面的,他们的素质不够,无法把自己阳光的一面发掘和展示出来。

  的确,历史上是有些帝王将相利用他们的政权来传播佛法。但是,一旦他们的政权过时过期,人们该信什么,不信什么,还是回复原态。在当时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好现象,但过后还是行不通。这就是根器和缘分的问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能听到《金刚经》已经是大福报了,如果听到《金刚经》又能受持,则是更大的福报和功德。为什么?这说明你曾在一佛、二佛乃至七佛那里都种过善根,修过福报。有的人知道佛法很好,但不去受持,这是业力使然;也有很多人不仅信佛,还出了家,但并不是真正渴望道;还有一部份人甚至只是感觉寺庙的氛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很适合他,就干脆到寺庙来生活。比如当初我出家并不是因为信佛,而是感觉寺庙的氛围特别适合我,出家人的理念我特别欣赏,特别能接受。直到出家一两年后,对佛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才真正生起了道心和出离心,才立志要好好修学佛法,将来弘扬佛法,做一个合格的法师。

  有的人认为我们出家人是在情感上受了打击、刺激,或事业上遭受了挫败,才出家学佛的。的确有这种情况,但并非每个人都因为这个原因而出家。可以说每个人信佛出家都各有因缘。佛教主张用自然的方式传播佛法,比如我把寺庙的门打开,你进来,我就给你讲,你请教我,我就给你说,几乎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在传教。而基督教不一样,他们是主动去敲你的门,说:“上帝让我来给你传福音。”采用的是一种主动的方式。而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每次来都会给你带点礼物,一直说到你信上帝,接受上帝为止。我们中国很多学生到国外留学,才下飞机,就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基督徒很热情地问你:“你需要什么服务?”然后帮你拎包,找房子,带你去大学、商场等等,给你无微不至的帮助与服务,弄得你不好意思,最后不得不信他的教,跟着他去教堂听布道。而佛教不同,你跑到东华寺来,一问我不说,二问你不说,三问我还把你吼一顿:“别说了!”或者说:“你的根器不够,回去悟吧。”所以基督教在西方国家传播特别容易。而中国人的头脑很复杂,不像西方人那么单纯。如果有一天我们和尚也挨家挨户去敲门传道,送真理,肯定会被骂:神经病!传什么教!佛教里面不是有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吗?你来到这座寺庙,必定是心中有所疑惑,需要出家人为你答疑解惑。如果没有疑惑,你怎么会登三宝殿呢?

  问:请问上师,佛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任务是什么?

  师:你们认为是什么?佛教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做什么?怎么做?

  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无论这个世界是好是坏,只有你自己成了光源,才能发光发亮,照耀他人。

  答: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认真修行办道,其次是做好净化人们心灵的工作,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但现在很多有钱的中国人都往国外跑,女孩子也想往外嫁。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外国人崇尚中国文化呢?

  师: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以学汉文化为荣。

  问:从物质上来说,我现在什么都不缺,有十几家自己的公司,有房有车。我很感恩上师。2003年我就跟上师学佛至今,我发大愿不出家,要赚更多的钱来供养上师,供养父母,供养东华寺和所有的僧尼。我带着母亲走遍了东南亚所有的寺院,但我的心最后还是回到了东华寺,因为我们的心系着上师和东华寺的僧众。记得2003年第一次见到上师时,他刚从洞里出来,穿着一袭白褂长衫,胸前挂着一串珠子,就像仙人一样飘了过来。当时我的感觉是:好美啊!一副孤傲不羁,目空一切的样子。我和我的道家师父给他顶礼,我妈妈瘸着腿也给他顶礼,可是他拂袖而去。当时我觉得这位师父真是神仙啊,太高傲了!但是,当2008年我们再次来到东华寺时,上师带着我们全家参观了整个东华寺。那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谦卑,什么叫大菩萨。我一直后悔自己对上师的错解,看上师光盘,我一直在流泪:2003年上师最需要我们这些弟子帮助的时候,我没有出力;等寺庙建好了,我却来享福了。出家师父们的房子里都没有空调,但我们住的上客房有空调,冲凉房里样样俱全。师父对我们这些弟子真是太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只有一个心愿:弘扬上师的法门,让更多的人受益。

  师:你说2003年见到我,我已经记不得了。不过想起十二年前出关时的情景,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十年建庙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梦醒来,庙建好了,当时的煎熬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我这个人没心没肺,什么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留在心里。当事情发生时,可能很煎熬;一旦过去,就真的过去,没有痕迹了。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是非常反对这个观点的。中国人都有信仰,而且天生就有信仰。我们信什么?信老天爷,信玉皇大帝,不然怎么说头顶三尺有神明呢?这种信仰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虽然中国人没有系统的信仰,信仰某种具体宗教的人很少,但只要是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儒释道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构成的。所以不要再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已经渗透进骨髓里,这种信仰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而西方人把宗教分得很清楚,你信什么教,他信什么教,所以西方国家的宗教与民族战争不断。

  说到中华民族正经历伟大的复兴,我们应该做什么。我觉得有两个人的回答还比较准确:首先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但还要加上一句:随时待命听招呼。比如作为和尚,我们的职责不仅是把寺庙管理好,如果县领导有意让我们配合地方搞旅游,我们也要配合好。所以第一步是守本位,第二步是听招呼。只有在听招呼时,一个人的格局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在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如果人家还叫你做别的事,你不做,作为出家人,你就是没有奉献精神。共产党员不是有一句话,“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吗?那么,我们出家人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我们不仅是佛陀的工具,也是众生的工具。众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要有呼有应,一呼就应,这才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心态。

  现在的出家人不应该还持过去的老观念,让想学法的信徒来求法。只要人家想知道,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一个人只要能做事,能奉献,这就是你的价值所在。如果你很有能力但从不做事,谁都没有从你身上受益,你的价值从何体现呢?学佛的人都知道菩萨还有一个名字叫“不请之友”,你不请我,我主动去帮你。《阿弥陀经》是怎么来的呀?没有人请佛讲《弥陀经》,佛是无问而自说的。就像有的信徒来到万行面前,很想让万行给他指点两句,但又不好意思开口。我知道他的内心状态,就主动问他:“今年多大了?属什么的?是干什么工作的?……”主动为他解惑。一个学佛的人必须有为众生服务的心态,而且只要人家接触了你,就能受益,只有这样,你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

  问:我们学佛应该从何做起?

  师:先从做人开始。做人的标准是以佛为标准。我常说一句话:学佛先做人,做人先学佛。大家在心里念一念。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很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很有意义,让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缺了你就不圆满。生而为人,就应该工作,对得起自己的一日三餐。如果还有机会让我们做更多的事,我们就应该以欢喜心去接受和面对。既然有这个机会和平台,你也有这样的头脑、才能和健康的身体,就应该多做事。

  有的人很想做事,但没有机会、平台和环境,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都不具备。而有的人具备这些外在的条件,又不愿意做事。实际上做得越多,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你的功德福报成就得越快。抛开因果来谈,你的人气也会越来越旺,人脉越来越广。管理学上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我再加上一句:人脉决定成败。你再能干,再细心,再会用心,没有人气人脉,你的成功也很难持久。

  人气是如何聚集的呢?为众生服务。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五年、十年,自然你就把人气聚集过来,把人脉建立起来了。你不要想着一付出马上就有收获,不要有这种索取的心态。一个人从付出中得到的收获会更大。如果你有付出、奉献的心态,你的心量、张力和格局会越来越大,能力会越来越强。都说干大事的人有大量,没有大量怎么能成大事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佛多年,都没有与佛相应,自身也没有改变呢?有个概念大家要搞清楚:想成佛,就必须以佛的标准、格局、心量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会进步,才会一步步向佛靠近。你学了佛,还和身边的人一般见识,跟他们比较、计较、对抗,这怎么能说明你是在学佛呢?学了佛就该与佛一般见识,不该与人一般见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

  问:我想学佛,是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师:这要看你的因缘。你想出家,如果父母阻拦反对,而且他们确实需要人照顾,那就说明你出家的因缘条件不具备。但是,在家是不会妨碍你修行学佛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家庭尽职尽责,就是在修行。

  一个人无论学佛与否,首先都要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在奉献。我有一个观点:你每天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去做坏事,这本身就是在做好事。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还需要人做好事吗?之所以还需要人做好事,说明还有一部份人没有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到位。没做到位的原因很多:条件不具备,能力、实力不够。所以有一部份人条件比较好,能力因缘都具足,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之余还有多余的力量,就出来做好事。

  所以出家与否是看自己的因缘,千万不要认为出家才好修行,才会有成就,在家成就不了,这个观念大错特错。出家佛叫悉达多,在家佛叫维摩诘,他们都成就了。出家佛弘法主要是靠外缘的力量,靠在家人护法。在家人护法的力量往往比出家人的大。出家人只是个“演员”,需要在家人为他搭建舞台。一个出家人想弘法,没有好的舞台,是没办法圆满的。

  大家知道佛的第一座寺庙叫什么名字,是谁建的吗?是给孤独长者建的祇园精舍。你们再看东华寺建得这么好,是谁建的呢?你们以为是万行建的?万行又不会做生意,又不会印钞票,只是一个给信徒看家的和尚,信徒把钱和物捐到寺庙里,我只是把它们用好,把庙盖好而已。寺庙真正的主人是你们信徒,不是我们和尚。所以希望你们经常回家来住啊。你们看,盖这个养正堂花了好几百万,都是功德主捐助的。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修学环境,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有条件做事不去做,就是一种罪恶。就像刚才有人说:“我们吃这个地球,又糟蹋这个地球。”没错!我们人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糟蹋这个地球,也可以保护、保养这个地球的。我们这张嘴既可以宣扬功德,也可以传播是非,就看你想扮演什么角色,给自己什么定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好人或者一个坏人,但是既然学了佛,就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好人,一个奉献者,这是一种高尚的选择。

  问:我在家修行有很多牵绊,请问应该如何处理?

  师:每个人的因缘条件不一样,可以说这就是你的业力。为什么你不能像出家人那样单纯地出家修行呢?因为你世间的功课没有完成,还要继续完成你昨天没有完成的功课。我经常开玩笑说:“为什么我这一世还要做和尚呢?因为上一世没做好。如果这一世没有完成做和尚的使命,下一世还是要继续做和尚。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一世一定要做一个优秀的和尚,来世就不再做和尚了。

  问:那您来世想做什么?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来世要做什么?我也问过自己来世要做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做和尚!(掌声、众笑、师乐)

  师:来世做个什么和尚呢?做个清闲自在的和尚,不要像这世这么累。每个人做事只要努力尽力就好。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都是来历练、考验、成就我们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很多磨砺的人。我们能为大众做点事,应该感到幸运,不要有抱怨之心:为什么这种事让我碰上了?为什么要我做,不让别人做呢?因为今天你多为别人做点事,明天你会更好,因果循环是真实不虚的。

  有时我们会问: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得不到回报,没有受益呢?第一,因果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你做得还不够;第二,你做的方法可能是错的,你认为你做的是好事,实际上未必是好事。你认为帮这个人帮对了,可能恰恰帮错了。本来这个人是需要你的激励,但你没有激励他,而是给他钱财上的资助,结果滋长了他的惰性。所以在扶贫这件事上有这样一个观点:扶物质之贫,还要扶精神之贫。给予他人物质,还要给予他人精神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一个贫穷的人,物质是其次,只有让他的心灵成长,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对症下药,即便给予了很大的物质上的帮助,收到的成效可能会很小。

  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个缘分的问题。所以释伽牟尼佛在度化众生时,经常告诉弟子:你今天要去度这个人,你和他的缘分好,本来他是不信佛的,但你一去他就会生欢喜心,就会信佛。这个缘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是因为过去世他在你这里受益了,所以这一世一见到你他就欢喜,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反对。佛教里说:“未成佛,先结众生缘。”你有了广大的善缘,做事才会有贵人相助。你没有大愿,就没有行动力,就不会广结善缘;你有了愿力,才会努力去实践你的愿力,当你努力时,你的贵人就会越来越多。

  问:请问上师如何超越情欲?

  师:情欲超越升华后就变成了慈悲心。如果你能把心打开、放大、扩展,它就是慈悲心。实际上情欲和慈悲从某个角度讲是同一个力量,只是处于不同层面而已。大家都知道,当初释伽牟尼佛是看到众生深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无法超越和解脱,想通过修道找到解决之道,才出家修行的。实际上还有一层原因,身在皇宫中的他,看到堂兄、叔父们那么激烈地争夺王位,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改变父辈们之间的争斗,亲情的推动力让他生起了大悲心,使他不得不想办法去改变这种局面,从这个角度他改变不了,就从另一个角度去改变。所以才有后来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出家、悟道、回到家族里度众生。

  所以一个人的情感往往是驱使事情发展的原动力。佛教有一句话: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学佛,才奉献。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情,也是大悲心。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世间上有很多人为情所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闻道、得道。只有当你入了道,与道沟通了,你的身心灵才会真正的充沛、富有,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与满足。

  为什么有许多人拥有了财色名利还不满足呢?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官和物欲,他努力的方向错了。一个人真正的需求,是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之后,对精神的需求。当初佛祖在物质上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为什么他的心还不安,还不满足呢?看到皇宫中奢靡的生活,他觉得是愚昧,是迷失了方向。一个人不应该把心放在感官、物欲的满足和享受上,这些是短暂而不真实,不究竟的。就世间事而言,什么事都比不上学佛更重要更迫切。当然,出家学佛并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只接受别人的供奉,出了家一样要劳动,要工作。唐朝佛教那么兴盛,和尚也一样耕田种地。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他的付出是会让很多人受益的,他所接受的有限的供养与他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

  所以,在这里奉劝在家的信徒们,给老板打工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不要想着老板一个月给我二千块,我就干二千块的活。很多人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但你是个佛教徒,就不能这样想,这样做。力量和智慧用了仍然在,甚至越用越多,而且心越用越细,头脑越用越灵活。就怕你长期懈怠不用,有一天要用时,已经开动不了了。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志向,自然会心怀天下,为了理想而努力,不会沉溺于情欲之中,为情欲所困。当然,按佛教的说法,人是分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生理的欲望;色界,有心理的欲望——情欲;无色界,生理和心理的欲望都突破超越了。超越生理的欲望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超越情欲则要下一番功夫。比如说八十年代台湾的歌后邓丽君,我在出家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喜欢听她的歌。一听她的歌,你就知道她是个情种,一生都被情欲所困。她绝对不是被性欲所困,她一出生就已经超越了性欲。而有一种人一出生就被兽性所困,内在没有情感的世界。如果当初邓丽君能有幸听闻佛法,得到明师的指点,她很快就能突破情欲,转小情小爱为大情大爱,生起大悲心,她就真的能心怀天下了。她的力量很大,可惜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记得早年看过宣化上人的光盘,说邓丽君将来会下地狱。当时我不懂,心里疑惑:为什么邓丽君会下地狱呢?看了后面的解释才知道:大家一听邓丽君的歌,就掉进情感的漩涡里出不来。

  而一些现代低级趣味的歌舞,一听一看就让人掉进性欲的漩涡,更可恶!一个圣贤之人,无论他的演奏还是歌舞,都会让人的心灵升华,超越性欲、情欲与物欲。中国传统的歌舞很高雅,是精神上的享受,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什么一曲《高山流水》能让你超越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甚至从精神世界进入灵性世界呢?因为这首曲子本身就来自灵性世界。在座的有谁听过意大利歌唱家帕尔瓦蒂的歌?我在北京看过他的演出,他的歌会把你带进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唱歌要唱高雅的歌,能触动人心灵的歌,让人一听就思道,就想跟你修行。不要认为唱歌是世俗人做的事。出家人并不是不能唱歌,而是要唱高雅脱俗的歌。前些日子我说过,艺术是灵魂美的再现。你心灵的层次高,你表演的歌舞层次就高。你所做的事、你的作品就是你心灵的写照,你灵性的再现,包括吃饭穿衣和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你内心的写照。所以每个人所做的事、每个人的作品,都代表了他的层次、品位、品质与修为。

  问:我在工作或家中念阿弥陀佛时,思想总是不能集中,该怎么对治呢?

  师:你做事时就全身心地做事,不要做事时又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时又想着要做的事。有一种人认为:我学佛了,就什么事都不管了,回到家,饭也不做,碗也不洗,卫生也不搞,什么都不做了,把所谓的学佛放在第一位。学佛是你个人的事,家庭是大家的事,你必须先把大家的事都做完了,有剩余时间才做你个人的事。你什么事都不做不管,结果就是家庭成员对你不满,对你所谓的学佛产生反感,反对你学佛。在这种环境下,你又怎么能安心学佛,把佛学好呢?你必须让周围的人都喜欢你,支持你,你学佛才能真正进入状态。否则,无论你怎么学,也无法与佛产生感应,感受不到学佛的真正滋味。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支持。之所以别人不认可不支持,是我们做人没做到位。尤其是做一件大事时,更需要得到身边亲人的支持。如果最亲的人都不支持,想得到他人的支持就更难了。

  问:为什么我一起心动念,浑身上下就不舒服,甚至会感到很孤独、很恐惧呢?

  师:那是因为你对你所提的问题感觉太迫切了,有些问题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环境来调和的,不能太急。当我们力量不够时,可以慢慢等待因缘成熟,当因缘成熟了,条件具足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实际上我们每做成一件事,我们的作用都是在穿针引线,当外在的因缘、条件具备了,事情也就做成了。就像我手上的这串佛珠,如果没有中间这根线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也就不成其为佛珠,一旦串起来,就成了一件作品。你内心渴望的事、必须做的事,当下就去做;两可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可以慢慢努力,但要把心放平。

  问:请问达到什么状态才是究竟圆满?

  师:所以你要修嘛,不修怎么知道什么是究竟圆满呢?而且还要多读佛经,你才知道怎样修行才正确。佛法的落脚处和最后的归宿都在经典里。很多学佛人对学佛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到哪里去都答不上来。学佛首先要解决我们的烦恼问题。如果你活着都没有解决,都没有受益,你说死了能受益,能往生极乐,这符合逻辑吗?就像你做生意,活着的时候都没赚到钱,你说死了以后会发财会有钱,那不是可笑吗?佛法不是为死人服务的,恰恰相反,是为活人服务的,是解决我们现实人生的问题,怎么活的问题。至于怎么死,那只是佛法的一小部分。对死人的服务更是顺手捎带,不值一提的小事。结果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把佛法扭曲了,搞颠倒了,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要文化没文化,要素质没素质,事业更谈不上,生活毫无品质,那些没学佛的人一看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都不跟你学佛了。你想让人跟你学佛,你拿什么去说服人家,打动人家呢?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佛人呢?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有品位,素质高,修养好,有智慧,有慈悲心,样样都比不学佛的人好,我不用宣扬,你自然会来问我:为什么你活得那么有滋有味,家庭又和睦,而且还升官、发财呢?回答很简单:我在学佛嘛!(众笑、掌声)

  有一部份学佛的人禁欲,闹得夫妻不和;还有一部份学佛的人所谓的修苦行,结果要什么没什么,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一副穷酸的样子。你学佛学成这样,怎么弘法,怎么说服别人,怎么让别人信你呢?你要用事实跟人说话:我学佛之后,变得快乐了,有爱心了,心量大了,家庭和睦幸福了,事业成功了……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你度人才有说服力。你要度他人,必须先把自己度成功。本来有的人没学佛之前,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结果学了佛之后,听某个师父对他说:“哎呀,你太执着吃穿了,这样会损福报的,是解脱不了的……”结果他就开始节衣缩食,衣着随便,头发也不打理,一副邋遢的样子。有的女信徒听人家说:不要穿好衣服,不要化妆打扮,这些都是执著……结果把自己搞得像个大妈。这样你还弘扬什么佛法,怎么证明万行上师传的法好呢?你不是在毁佛法,害万行吗?你学了佛,更应该焕然一新,不仅内在改变了,人变得阳光、开朗、豁达、有爱心了,外表也改变了,比过去更好看更庄严了,而且过去戴一千元的手表,现在戴一万元的手表,过去开本田,现在开Q7了……这才证明你学佛学成功了!

  我说的是真心话,这是我多年来真实的感受。实际上真正护持佛法的都是那些成功人士。你没有成功,想护法也是有心无力。你看哪座寺庙不是盖得金壁辉煌?那是谁付出的?是成功人士。你在世间上没有成功,学佛想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你在世间上都玩不转,想在佛门里玩成功,可能吗?很多人主张到寺庙里拜佛:不要穿好衣服,不要开好车,不要拎好包。万行恰恰相反,你到寺庙来拜佛,来看师父,要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就像过节一样,把最好的东西穿上戴上用上。佛教所说的放下、不执着,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宝马、奔驰,人民币、金条,漂亮名贵的衣饰、用物,而是让你在心里放下对这些东西的依赖、贪恋和执著。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手中有金条,心中无金条。可是很多学佛的人是手中无金条,心中对金条的渴望比谁都强烈。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啊!

  所以我们出家人对众生的宣传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你说你多么有修行,多么有能力,盖一座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盖不起来,怎么证明你有修行、有能力呢?你看台湾一些法师盖一座庙就成为世界佛教建筑物的标志,给台湾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对后来人的影响有多大!为什么他们的起点这么高呢?他们并不像许多出家人说的那样:搞这些会影响修行,会如何如何……那么,支持他们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呢?全是成功的信徒,没有这些成功的信徒,他们又如何弘扬佛法呢?我们是信佛的,当官之后,知道怎么利用这个职位去帮助社会和老百姓,我们是学佛的,有了钱,我们知道怎么用这个钱去利益社会,服务人群。如果你不是信佛的,可能当官后你不知道怎么最好地利益这个社会人群,发财后不知道如何发挥金钱最大的效益。

  所以金钱和权利不是罪恶,是服务社会和众生的工具。既然大家有这个需求又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去争取不去用呢?佛教说不执著是指不刻意强求,不贪恋,不是让你不要拥有。

  释万行2012.01.24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对儿女需要执着吗?(肖尧)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三国时期的江苏佛教(远尘)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弘扬禅宗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张兵)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魏晋玄佛异同略论(陈建华)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的北传与东渐(甘芳苹)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打坐与禅修(无庄)

万行法师:轻重缓急就是道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

万行法师:精气神与化身的关系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潮州大颠禅师的道迹(达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