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打坐与禅修(无庄)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打坐与禅修(无庄) 打坐与禅修 无庄 打坐是修道者的一门必修功课。历代圣贤多是这么坐过来的,就连禅宗的祖师达摩大师也有9年面壁的盛传。那么是不是打坐就是禅呢? “坐到忘时万有空,渺渺冥冥一真中”。空静当中所有的感觉都消失了,甚至感觉到人都没了……这个是真实的,许多打坐的人都会有这个体验。非常的清净,非常舒服,可以说是常俗没有的享受!那时候没有人愿意下座,很多平时没有的奇妙体验都是在空静之后发生的,所以打坐的人对这个会有一种内在牵引的依恋。人们通常认为“本来无一物”的“明心见性”就是在这个空境里体验到的,而遗憾于下了座就没办法把这个清净美妙的世外桃源留住。所以就不断地打坐以期再寻武陵旧梦。 这样一看,禅很娇贵,经不起红尘滚滚的折磨,必须得辟静室,屏蔽诸缘,凝神屏息,蹑足牵踪……才可以寻觅得到、也还没一定。这个样子的禅本人便不喜欢,为什么呢?不自在!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凡是狭隘的、限制很多的就一并的不喜欢,因为直觉里感觉这个一定不是那个大道。 还记得看电影《达摩祖师传》里有这么一个片段:达摩住在咱们震旦一个很有名的大庙里,有一天晚上他老人家也跟着那帮坐禅僧混场。那帮身定心不定的和尚们,坐了一会就觉得心猿意马了,借机说话、溜号的都出来了,然后他们就看达摩拿了个瓦片在桌子上一下一下磨了起来。其中那个自以为是的大和尚就问达摩在做什么?达摩说“磨瓦成镜”。那和尚不屑地一撇嘴:磨瓦岂能成镜?达摩立即接过他的话头:——那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是啊,这个问题太关键了!那坐禅不能成佛,我们坐它作甚?那什么才能使我们获得那个“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呢? 达摩“磨瓦成镜”(原故事取材于马祖道一的“磨砖成镜”)实际上是想告诉我们:禅不等于工夫(功夫),禅是要开发那个智慧,如果智慧未开,也就是见地不到的话,你就是天天盘腿打坐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那好比是缘木求鱼和刻舟求剑,存在着根本方法上的错误。 禅,本来是无所不在的,也就是说吃喝拉撒睡什么时候都在,如果下了座就不知禅为何物,那不叫修禅,也不是禅宗。如果按照状态来分析,禅可分为动静两相。静,那么就是空净无物的状态,如我们座上所感受到的清净相。那么“动”呢?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也即凡俗相。静相禅大家都理解,那么动相禅呢?恐怕是知之者不多了! “动上有不动,”这个是六祖禅法的第一要义。什么在动?什么不动?我们的见闻觉知在动,也就是正常作用;我们在看,我们在听,我们在感觉,我们在判知结果。但有一个东西是不动的,那就是我们的心不动!这个不动的解释是: “虽有见闻觉知,然不染万境。”关键把握心不动就在于这个“染”字。 “染”,就是污染,也就是说由于对事物的迷惑颠倒和私欲的蒙蔽,看那个问题和事物就不正常了,这个不正常是指失去了道的觉悟。好比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你动心了! 什么叫动心?看见美好的人和物,本来不是归你所有的可你也想占有,占有不了就杂念丛生。或者因为某种恐惧意识无谓地去担心本不该担心的事;对于切身利益过分地在意得到和失去……以及习惯性地攀缘、执着于各种境界里,凡此种种都是。动心,使我们思维经常出离本位,背觉迷尘,离本真的状态越来越远,所以就无法保持那个禅境的存在。我们占据了小有,而舍弃了大有。 “般若无形象,智慧心即是。”在日常生活的动态中,我们怎样找到那个禅境呢?就是要常行智慧,念念不愚。比如遇见那些没有意义且消耗时间的应酬闲聊,我们就应该用智慧把它解除掉;遇见我们虽然喜欢但明知道没有缘分的爱,就不要继续胡思乱想,既妨碍自己又妨碍别人;看穿了生死聚散无常,就没有必要过分的哀伤……只要我们时时以智慧心处事、生活,那么即是禅境不失了。 可这智慧心的开发是个大问题,没有几个“生而知之”的。于是看书、听经、参话头、打坐全都派上了用场。他们统统地是我们开启智慧之心的手段而不是那个智慧本身。所以由此来看我们又不能执于不坐,因为打坐确实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身心素质而使我们近道。不管是坐禅于心还是坐禅于体,都是我们需要的…… 今天,你坐禅了吗?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