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七章 声闻未度变易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七章 声闻未度变易死

 

  第七章 声闻未度变易死

  本章有四节 一 声闻以为诸根不作是涅槃 二 一切法不生 三 五类无间种性 四 两种一阐提

  第一节  声闻以为诸根不作是涅槃

  经文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白话解

  声闻认为妄想生灭是苦,追求脱离生灭苦海的涅槃。但他们没有懂得生灭和涅槃的真实义,不明白一切自性妄想都无实性,把生灭和涅槃完全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如果修得六根休息,六尘不显现的境界,就是涅槃。如此想法,不可能修到自觉圣智。因为藏识不灭,直到如来自觉地,藏识都与变易生灭共转。

  经文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①,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②。

  [注]

  ① 凡愚说有三乘 乘,有载的含义,能载修行人度过生灭苦海到达理想的、圆满的彼岸。以修菩萨行为核心的如来乘兴起之后,便有声闻乘、缘觉乘和如来乘这三乘之分,称声闻、缘觉二乘为小乘,如来乘为大乘。如来自觉缘自得,非由他力可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乘不是乘,只不过是未到真实处的方便法门。这些话是对佛子说的。佛否定了三乘,说只有一乘,即是一佛乘。又说,一乘也非乘,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超越二边见,入万法如如的殊胜境界。

  ② 生死轮常转 在如幻三昧中,面对不思议变的景象,菩萨离相不生心,趣向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声闻乘、圆觉乘及外道缘相生心,妄想不断,前灭后生,永不止息,所以说他们生死轮常转。

  白话解

  说有三乘法,说可修到完全没有心量,这是愚痴凡夫的说法。已过去的、将要出现的与及现在眼前显现的种种境界,都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他们不能如实了解这些影像的本来面目,把这些影像和心外的境界联系起来,以为是实有的事物,因而生死轮常转不停。

  第二节  一切法不生

  经文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白话解

  既然生死轮常转,为什么所有如来佛都说‘一切法不生?过去、现在的如来这么说,将来的如来还是要这么说。因为一切法都是自己心中显现的,不能说它有性,不能说它无性,离有无二边。

  经文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

  白话解

  一切法的种种性质,有性、无性、常性、无常性等等都不生,一切法都像兔角马角一样,是愚痴凡夫妄心所生的、并无实在的妄想。

  经文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白话解

  一切法不生。修习接近自觉圣智境界的人,不会产生任何法性的自性自相。不像愚痴凡夫那样妄想执着有无、常无常等二边见。愚痴凡夫总是依于自己既有的识身,执有执无,强加给自心现量种种自性、自相。

  经文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白话解

  由于藏识摄受心外境界在自己心的影像,便有种种识相展转生、住、灭,愚夫对如此种种生、住、灭现象,在识相的发生、形成和消灭这些问题上陷入二边见,希望产生种种性,因而生出有性无性、有相无相等种种妄想。这等愚夫,还未到圣位贤位的境界。修菩萨行的人应当修学一切法不生的观点。

  第三节  五类无间种性

  经文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①。云何为五 ?谓声闻乘无间种性 、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注]

  ① 无间种性 人们的性格不一样,这决定了人们接受不同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修学禅定中表现出不同种类的品性。无间,指对所听闻的修行法门没有隔阂,容易融合。听法人跟说法人两心相通,随着说法人的引导进入种种微妙境界。修行人的这种心性,称为无间种性。

  白话解

  佛菩萨教化众生,依众生不同的根机施设最易成就的方便法门。因此要善于分析众生的种性。根据实践经验,可把众生分为五类无间种性。这五类无间种性是:声闻乘无间种性,圆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经文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白话解

  根据什么可知道谁是声闻乘无间种性?如果能随说法人的引导,断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所生的烦恼,即时感到浑身轻松安乐,连每一个毛孔都感觉到熙怡欣悦,很乐意修习所说的法门,不喜欢修习观因缘虚妄而得觉悟的法门。便说这种人具有声闻乘无间种性。

  经文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①,习烦恼不断②,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注]

  ① 起烦恼断 起烦恼,指三界所起的烦恼,即以欲界的欲爱、色界的色爱和无色界的有爱为主所引起的烦恼。修习色界四禅及无色界四定,能断除起烦恼。

  ② 习烦恼不断 在深三昧境界中,由于藏识流注的作用,因不思议熏和不思议变生起的生灭现象所引起的烦恼,称为习烦恼。亦说这是无明习气引起的烦恼,又称为无明烦恼。声闻乘、圆觉乘和外道还未能断习烦恼。

  白话解

  声闻无间种性的人可证入菩萨地中的第八地。他们断起烦恼,未断习烦恼;只能超越分段生灭的干扰,还不可能脱离不思议变易生灭的干扰;便像狮子吼那样宣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们如实了解人无我的观点,认为这就是涅槃境界。

  经文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①,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注]

  ① 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 《圆觉经》中,佛答净诸业障菩萨说四有为相: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譬如坐禅,似乎忘了我身,忽然微受针艾刺激,便知我身还在,这是“我相”。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还是从自心流出的认识,或悟另有一物主宰生灭。这种悟性,亦是自心所想,心有少想,都是“人相”。已离三界,仍受禅中变易生死的幻境所惑,这是“众生相”。以为已得清净心,面对一切幻相,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仍有觉察之心和所觉之相,即是“寿者相”。大乘经典说修行地都说有三贤位,三贤位中的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这四个阶位,称为长养圣胎,执着长养圣胎,是“长养相”。有造作能力的人、称为士夫,追求造作神通,是“士夫相”。

  白话解

  各别无间种性(即外道种性)的人,在坐禅中或未忘我相、或还有人相、或跟着心中众生相转、或虽已觉一切如幻,但还未离寿者相、或觉得是圣胎长养相、或觉得是士夫造作的神通相,这些都是修习有为法起幻观幻出现的境界,叫做有为相。那些人对如幻三昧中见闻觉知的有为相产生如此种种错觉,以此为涅槃境界。

  经文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白话解

  亦有另一种外道的荒谬见解,认为不思议变易生灭现象另有作者造作出来的。见到这些景象,以为是圣妙天、自在天等天神出现了,是涅槃境界了。因为他们未建立法无我的观点,才会有如此荒谬见解,所以他们未得解脱。

  经文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白话解

  这些声闻乘无间种性和外道种性,都未出离生灭妄觉,却自以为已离生灭苦海。为转变他们的错误知见,应当弄清楚他们的特点。

  经文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白话解

  缘觉乘无间种性的人,如果闻说某些令其易生感触的因缘,感到紧张,甚至毛发竖直,由于惧怕而悲哀哭泣,眼泪鼻涕一齐来。由于心情极度专注,对与此无关的心外事物,则全不在意。进入这种境界,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好像有了神通,或离或合,发生种种变化,听闻说法人说什么,便跟着产生什么变化。这种人属于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果知道他是缘觉乘无间种性,便随顺他的特点,对他说缘觉乘法门。

  经文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白话解

  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类型:一、修习自性清净圆明的“自性法”无间种性,二、修习离性非性而得圆满正觉的“离自性法”无间种性,三、修习唯依自力得自觉圣智的“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四、修习平等看待所有法界、任何境界都清净殊胜的“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经文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白话解

  不论听说自性法、离自性法、得自觉圣法、外刹殊胜法,也不管面对自己心中什么样的不思议境界,都没有恐惧心,并能一心专注,毫不动摇。这样的人属于如来乘无间种性。

  经文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白话解

  不定种性的人,不论说声闻乘、圆觉乘、如来乘这三种中的哪一乘,都能随说法人的引导悟入如来地,修得圆满圣果。这样的人称为不定种性。

  经文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白话解

  这些都是初发心修习菩萨行的人,为了引导他们超越无所有地的境界,于是建立这些种性。让他们能迅速净除藏识种子引起的习烦恼,确立法无我的观点;使乐住三昧的声闻,亦能证得如来最胜法身。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盘那果,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白话解

  世尊把上面的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须陀洹那初入流,二果往来三不还,

  四果名为阿罗汉,声闻四果仍惑乱。

  所谓三乘与一乘,我说其实不是乘,

  愚夫少智说诸乘,圣智悉离种种乘。

  经文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白话解

  我说第一义法门,远离二边善观察,

  立足诸法无所有,何须建立三乘法?

  色界四禅无量相,无色四定三摩提,

  一切受想全寂灭,一切心量都不起。

  白云按可以说释迦牟尼是伟大的教育家。施设五类种性进行教化,就是当今教育界积极推行的因材施教。

  第四节  两种一阐提

  经文

  大慧,彼一阐提①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注]

  ①一阐提 小乘经典说的一阐提,指犯了弑父、杀母、破和合僧、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这五逆罪的人。在这专为发大乘心的大比丘、大菩萨说的《楞伽经》中说的一阐提,指本愿“未度尽一切众生誓不入涅槃”的“菩萨一阐提”。

  白话解

  现在,说说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芸芸众生欲求解脱,谁去转化?

  经文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白话解

  有两种一阐提:一种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一种是菩萨初发心时便发大愿不入涅槃的一阐提。

  经文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白话解

  怎样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指那些坚持恶见,口出恶言,诽谤菩萨藏,言行背离经律的人。因为他们舍一切善根,所以此等人不得入涅槃。

  经文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白话解

  第二种一阐提,指菩萨一阐提,菩萨本愿度无尽众生,如果还有众生未入涅槃,菩萨便不入涅槃。其实这些菩萨已到涅槃境界,只是不显示入涅槃的法相。表面上跟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相似。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怎么说‘毕竟不入涅槃’?

  佛告诉大慧: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已是涅槃境界,只是示现不入涅槃之相,说这是毕竟不入涅槃,这不同于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

  经文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

  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白话解

  即使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由于如来神力的作用,也会复生善根。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不舍弃一切众生。正是这些原因,菩萨一阐提毕竟不入涅槃。

 
 
 
前五篇文章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八章 三种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4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5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6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7

 

后五篇文章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六章 自觉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五章 渐净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五章 渐净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四章 圣智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三章 藏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