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1.认假为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1.认假为真

   (一)公案本文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日月未明,佛与众生在什麽处?」

  (识起迷情於佛与众生之异别处,未开悟行者,佛性被妄想习气所覆盖。)

  大同禅师曰:「见老僧嗔便道嗔,见老僧喜便道喜。」

  (日月未明众生,众生见惑深广,以见取见,均属妄想计度者,未理解现象界诸事端之原由,而妄以己意下定见。试看禅师道得、道不得,均各放叁十棒,嗔也?喜也?禅师已证得我、法二空,清净心何有嗔哉,何有喜?)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我们人时时生活在这个认假为真的世界里面,把你所看、所听的境界都当真,其实那不是真正的事实、境界,但是你太相信你的眼睛及耳朵,所以常自己欺骗自己。如果在你起心动念间,不管多合理、多认定为真实,你能不去执着它的话,境界过了,一切终归寂静。其实也不是真会有那回事情,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也可能没有发生,故不会像你所想像的这样。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常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迷惑,进而以自心情见,一厢情愿地认知。像这个公案一样,你太相信你所看的,看到禅师笑,认为今天禅师心情很好,谁知道他的心情?是真是假的境界呢?

  又如一个人的眼所见,耳所听到的,若非事实,仅是表相之时,对无理性的人,常会相信自己所见、所听,而随缘应缘,当然就会活在痛苦的深渊中。例如有一天你见到你的那一半,与你所不认识的人在路上走,还有说有笑的,也许你以为眼见为凭,而不加以询问清楚,即会心中有碍,久而久之,夫妻俩会发生间隙,最後闹离婚结束。又如某些居心不良者专门制造冤屈来害人,你若不客观、不超越情见,常会被卷入一些是是非非之漩涡中,当造成错失时,後悔都来不及的。所以有所见、所有听,都要能以平常心来看事情,多为别人想一想,他为何会如此做,是否有背後的无奈、不得已的苦衷?

  2. 释题

  「认假为真」的公案,时时显在我们日常生活间,吾人常以熟悉的思想模式在认知事情、判断事情,见、闻、嗅、味、触等所引发的心境认知,均是依自心所薰习的习气在思考、断定。人们不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舔而不分别酸甜苦辣,嗅而不知香臭,触而不分别软硬坚实,就会活在凡夫痛苦的境界里。故众生时时生活在错误的认知中,才会有诸多的烦恼情境。

  本公案告诉我们,不要常常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去看果报背後的因。如果这个现象还不能清楚明白的话,就是凡夫一个。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触的境界,你都误认为真,当然会痛苦无量。现在社会就是这样的,明明杀了人,没有亲眼看到,到了公堂上找不到证据,白的可以讲成黑的,黑的可以讲成白的,一切都要证据,但证据何者为真,连法官都会很难判定。证据、证人有时还是靠不住的,就怕别有用心的人。

  世间事哪一个是真实的?没有真实的,只是一时的表相而已,一百个人看见同一件事後,有一百个不同的解读,这哪会有真实可言!所以世间的一切都不能太当真,我们也常常会认假为真,读见本公案後,智者应常保持平常心,不为所见、所闻来影响你的心识觉受。

  3.  语体文解

  僧问:「日月未明,佛与众生在什麽处?」日月未明是凡夫,凡夫也有佛性,日月未明者,那佛性在何处呢?凡夫的个性又是什麽呢?此公案缘起现象界,未开悟行者,佛性被妄想、习气所覆盖,所以还是生活在一切的假象中。

  禅宗行者,常常以日、月、星辰分别代表我们的第八、第七、第六识。日明时智光会显现,照破一切烦恼情见。月明时可清楚认知诸八识种子,不会乱起妄执八识种子为真,而入幻想妄执诸境。而第六识除分别了知诸尘境外,有无量的分别情见,是造业的元凶祸首。此後叁识关系着我们的业力与行为,故日月要明,才足以控制第六意识的妄为,永脱烦恼,证得无上菩提。而前五识仅会了知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若不与後叁识联用,原则上是不会造业缘的。还没有证悟以前,佛性还没有现,这时候佛性与众生性(第八、第七识)在什麽地方?

  如果心明的话,当然是证到佛性本来,佛性本来就是清清楚楚,它是现量的(佛性是真正的现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虽是能现实量知其尘境,但还不是真正的现量。就以眼根为例,我常讲目测不一定准,譬如说我用尺划等长的“丁”字图,哪条线画比较长?你会说当然是垂直的长,这是否错觉?或再划平行的两条等长直线,一根两端划外箭头,如 〉一一一〈,一根两端划内箭头,如〈一一一〉,考你现量的眼睛,你用眼量一量,你看哪根比较长?哪一根比较短?当然你会说是前者比较长,那又是错觉。因为你看到我在划,所以很清楚看到两根一样长,但内箭头者看起来比较短,而外箭头者看起来比较长;如果没看到我在划,凭我们的直觉,你会说“丁”字垂直线比较长,会说划外箭头的较长,这都是我们的错觉。是你用眼睛看到的,会错吗?故说五根这个现量还是靠不住的。

  又如现在电视常流行的模仿秀,模仿某人在唱歌,你如不见其人像,仅以耳根乍听其声,定会错认是某艺人在唱歌,这也是你耳根的现量,难道会错吗?错!错!一切都是认假为真。故五根只能看到我们现实人生的表相,但是真实的人生还是看不准的,那修行的境界更会看不准了。

  「日月未明,众生在什麽处呢?」大同禅师回答说:「见老僧嗔便道嗔,见老僧喜便道喜。」未悟众生眼所有见,都会以为真的就是这样,真的就是那样,反正你如果看到禅师笑了,啊!今天禅师心情好像很好,为什麽好呢?因为他笑兮兮的,所以你认为今天师父心情很好,有求必应,你就赶快提出问题,他都可以满足你。

  如果禅师今天显示出生气了,你会认为禅师脾气不好,今天不能与禅师随便谈话,他真的生气了。学人应知修证到解脱的人,虽然现嗔相,但他其实不嗔,他只是在应缘而已。譬如说有一个家伙,一定要你生气的揍他、骂他,他才会改、才能听进去,好言相劝,不痛不 没什麽用,所以禅师要现出生气的样子,内心应无生气可言。

  生气是什麽?是表相而已!他内心有没有生气?如如不动的佛性有没有生气?佛性还会生气吗?佛性不会生气的!是你的习气在生气,菩萨为度众生所以现嗔相。如果像佛一样的话,就不会这样,因为佛没有脾气,他度人用灵通力、用他的威德力,不必要现发脾气的样子。

  古僧大德很多藉这个发脾气来度化众生,其实内心是如如不动的。就像公案中的看老僧嗔就是嗔,喜就是喜,为什麽没看到真正的因呢?你看到的是果,我们很多人是这样,没看到真正的因。

  如果修得好的话,夫妻两人要吵架,你知道什麽原因,在吵的时候,你有一个心如如不动,也有另一个心表现发脾气的样子,这时你才感觉到我怎麽有两个心呢?一个心很生气,一个心好像什麽事都跟我没关系,在内心的境界都如如不动,那个如如不动的就是真我,另一个还会现生气的样子就是你的妄我。有一天能体会到这个的话,才会知道我的习气还没有灭,有一个妄想假我在。

  体会到我有一个如如不动的心,就能察觉到我怎麽会发脾气呢?而不会发脾气的那个心,就是我们要找的,你说要见性,就要去认识它,虽然没有完全的百分之一百的认识它,起码你也能体会一下,唉!那个如如不动的心就是这样子。

  我们的体性本来是什麽?是无漏功德性,俱足无漏功德相,它怎麽会烦恼呢?会生气呢?会起无明贪爱呢?怎麽会愚痴呢?不可能!因为痴就是不认识因果,而它(体性)怎麽认识因果?它是佛性的现量,不透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体知观看,但是它早已经超越我们的时空,知道某年为什麽会有这些事情,要怎麽去化解?这要从佛性里面去体会,佛性的现量给你 照,现实的认知那个境界、那个样子;只是凡夫不去体会这个,而去执取妄想所编出来的境界,你认为是合理的境界,所以认贼为父就是这个样子。

  以表相看事情有何错?「见老僧嗔便道嗔,见老僧喜便道喜。」错在那里?现在先来说明看事不见其因的毛病,以夫妻来说,夫妻本来和乐得很,有恶因缘来,夫妻要吵架了。夫妻吵架开始,会说另一半令人讨厌的事,慢慢会从冷战到热战,到互相打来打去。如果你有智慧的话,用你的体性来观察因缘,就不会这样冒然无知。

  某甲、乙夫妻俩吵架,中间一定有个某丙在制造事端,某丙也许是你的冤亲债主,它在制造事端,你看不到,我们凡夫看不到这个,没有修行看不到这个,就像我们看到这个图型(平行或垂直的两条直线),看不准!看到对方的错,本来也没什麽,只是你先生比较懒散一点,袜子都不脱,穿久了袜子会臭又不脱,平时倒无所谓,今天看了特别不爽,为什麽呢?就是有某丙在制造问题,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个?

  平时都无所谓,没有障碍的时候,你会心平气和的说:「你的袜子该脱了吧!那麽臭还穿着。」但今天有障碍就不一样了, 会以非常不好的口气说:「袜子那麽臭还不敢快脱掉,烦死了。」你一失去理智地这样说,另一半听了就不爽快了,他当然也不会高兴,也不给你好脸色看,这样就种下了冷战的因。

  明天再看哪一件小事不如意,照样又看不顺眼,两、叁天後就开始热战,打起来了!这是冤亲债主在做怪。当我们有修证到体性、佛性显现的话,虽然业力不可能马上化掉,但是我们会知道是怎麽一回事。譬如说有的人灵性比较高的,怎麽今天心慌慌的,表示有事情要发生了,要特别小心点,随时能念佛号消灾。

  如果你知道有个无形的第叁者侵到你们夫妻之间,这时候你的另一半没有修行就不要怪他,因他是无所知,等一下要吵的时候,你自己就不要那麽认真地吵,可将大声化小声,本来要打两拳的,现在改打一拳就好,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即能化无,这样就会避过去的。

  业现起时,我如果注意到的话,另一半要发作时,我不要理他,对他说:「我要出去走一走。」本来要打架的,现在你一走就错开来了,果报即能不成。修行就是在修这个善观因缘,脱离业障的牵扯。修行不是在於你懂得很多理论、道理,懂得多、做不到也没有用的!我们讲的那麽多,听了那麽久,懂了!但真正要用时,能否及时拿出来用,这才是最重要、最实际的。

  禅修的人面对障碍时,你只要放下一切的话,心的灵通力就来了,冥冥之中可以感觉到结局怎麽样,但是你体会的境界没有那麽圆融,因为我们没有修证到诸佛的境界,因此只要你能放下一切的话,当下你的心念是什麽?就可以证到它,然後你一天一天过,最後境界现起时,哦!原来就是这样子。一切因缘怎麽转,跑不出你佛性的现量,它早就能控制了,不只早就知道,你还能控制整个结局;修行就是在控制这个“缘”,才能够避免因缘果报的应现,过去的因不让它成形,一成形就成就果了,我们说“因”要透过“缘”才能成为“果”,在这个缘来的时候我就控制住缘,所以让它成不了果,那这个因永远不能成熟,往无数劫延後。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在控制这一个缘,因、缘和合才能成为果的。“因”你不能改变它,“果”不让它成就,那就要控制这一个“缘”。

  所以你不要看禅师在发脾气,你就说他在生气发脾气;看他高兴,你说他今天很高兴,其实禅师无所谓的高不高兴,他也不会说对那件事情特别喜欢。按语说:日月未明,众生见惑深广,以见取见。以见是以自己的见解、习气,去取看到的尘境。以你五根所对的尘境(这是见),然後以你自己内心的见解有关的意念,当做你所看的一个结论,那不是很离谱吗?

  现在再来谈谈禅师真的应缘,现“嗔”、现“喜”的境界代表什麽!?看到禅师高兴,你说禅师今天高兴,看到他在生气,你说他在生气,其实他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当下他所显现的那种境界,只是与众生应缘所显现的表相,只有在开悟後行者修行的第一阶段,心要大死一番,才会没有五蕴之反应。

  「没反应」在禅宗来讲,就是心大死一番,也就是对一切境都没兴趣、没反应,有点跟木头一样,但木头亦有觉知,你敲它,它是有「扣扣」的反应。而我等内心有觉知但不反应,这是要培养我们的解脱力及禅定力的必然途径。

  有了解脱能力,这时才再回凡。能够当禅师的人都是在这里打滚过,然後再回凡,所以「空有不二」、「菩提圆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平日就随一切境去应缘,看到高兴的,他也可以哈哈大笑。你说修行人怎麽可以哈哈大笑?为什麽不能哈哈大笑呢?只有你才能笑呀!你说修行人是吃素的,怎麽可以吐啖呢?好像守戒的人犯戒,那不守戒的人就可以大方的去做坏事喔!没这回事情!

  你回凡以後,照样可以用坦荡荡的心面对境界,照样去应缘。所以在讲义里有一篇公案,有一个国王以音乐供养释迦牟尼佛时,每当音乐响起迦叶尊者就起来跳舞,看到迦叶尊者跳舞,国王很在意的跟世尊说:「迦叶不是已经证到了阿罗汉果了吗?已经超越了烦恼法,怎麽还执着这种音乐,我一弹他就起来跳舞呢?」世尊跟他讲:「没有!其实他没有跳舞。」世尊讲得太深了,国王不懂也不敢再反驳,好!既然世尊这样讲,应该不会错。

  所以这位国王就继续弹下去,音乐一起,迦叶尊者又起来跳舞,这回国王就说:「世尊怎麽打妄语呢?你说迦叶没跳舞,现在他又跳了!」世尊说:「他没有跳!」国王也不敢再问了,但第叁次音乐起,他又跳了,国王搞不懂就说:「世尊!你说他没在跳舞,要说个道理给我听,他明明有在跳舞呀!」世尊这时才跟他开示。

  世尊说:「你在弹音乐的时候,我们这山河大地有没有反应?」怎麽没反应呢!在山崖这边大声「啊」一声,那边的山也会「啊」的反应一声,你的声波振到树木,树叶也会振动,怎麽没有反应呢?自然界碰到什麽相,它都会有反应,国王说:「对!有反应。」

  世尊说有反应,对呀!那迦叶听到你的音乐,他也反应了,你停他就停,但他有没有执着你的音乐?没有!他只是跟十方众生一样,你起了什麽缘,他就应什麽缘,但他内心有没有应缘?没有!他内心坦荡荡,不会说这音乐好不好听,他只是随音乐起来跳舞。所以同样的,你修证到心大死一番,修入空观後,会否定外在的一切因缘、果报,观一切法不真实,到了那个境界,你就有禅定功夫。翻过空的山头後,懂了一切法都是因缘法,法缘也就是这样,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在的,以前所造的一切业也是不实在的,你有这种能力看破了,就能解脱一切了。

  你怕什麽一切法?好像以前看到绳子就认为是蛇,现在搞清楚了,绳子就是绳子,这样的话,就不再怕绳子了。你现在面对一切法,不管是因缘果报也好,不管是现象界里面的一切法,它没有实性,它是短暂的现象,它是空的,所以认识它以後,还会不会怕它呢?不再怕它,那我再回凡,我再来玩这个法。玩这个法,不是高兴就来玩一玩,而是境界来,我才有反应。

  行者回凡後,在生活之间,照样可以跟一般人一样的生活。所以我们谈五蕴身时,有一个公案说彼五蕴(凡夫五蕴身)与此五蕴(佛菩萨五蕴身)有何不同呢?本来还是一样,但是内容不同,因为你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还没修行以前,本来是虚妄不实在,所以你一直要把它抛弃,认为它不实在。现在你修行到认识一切法的真实相以後,知道这一个五蕴是空,没有错!但是要利益众生,还是要假借这四大来讲经说法,假如没有这四大,要怎麽讲经说法?只是我看了一切法都不真实。若我生病,生病就生病,不会很在意生病怎麽样,不会被色身所左右,生病就生病。

  生病的人就是有业障,就像老上师所讲的,业障的人带了一个不好的壳子一样,心照样还是解脱、没有挂碍,所以不要在意病痛,要自在!病痛在意的话,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第一关「色」就没办法破。感情作用也好、思想也好、内心中较微细的一些影像也好,或者你的本心,或是前五识所面对的一些境,在还没有证到心清净以前,这些都不真实;证到心清净以後,把它找回来,还是利用它们。不利用它们的话,你就入灭了,所以还是要假借这色、受、想、行、识来修,但是你很清楚法的起灭,因此你不会被这些假象所迷惑,因为你认识这些都是假象。譬如说你看到一个可喜的事情,你表面上跟大家一起笑或是怎麽样,但是内心还是不动,所以彼(凡夫)、此(佛菩萨)五蕴还是本不同,虽表面上看起来一样。

  如果一个人,修证到人家一看你还有什麽特殊的地方,譬如发光啦!或者常显示些特别能力,到处秀给人家看的话,表示你还有什麽?还有执取些支支节节的不清净心。真正修行人不会随便展现能力给人家看,凡夫也看不出他跟一般人有什麽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真修行者,也就是没有法执也。

  按语又说:众生以见取见,遇法应法,均属妄想计度者。「计度」就是推测,用妄想心去测量。未理解现象界诸事端之原由,现象界背後那个因是怎麽样,你看不到,才会妄执。试看禅师道得道不得,各放叁十棒,这禅师很怪!谈得好的也打,悟道的也打,问错话的也要打,什麽都要打,那你说禅师到底是高兴?还是生气呢?都不准!生气当然是应该要打,某一个人答得很好,好像证悟了也要打,那你是不是说禅师发疯了,高兴也要揍人家,修得不错的也要打,禅师本来就是应种种缘去现他必需现的一种相,无所谓嗔不嗔,无所谓喜不喜,禅师已证入圆通,那有什麽喜?什麽嗔呢?

  但是我们凡夫大概在这种假相上,你看到的就认为这样,其实如果不是为了众生,为什麽他要现不痛快的相呢?若现这个相,心里也坦荡荡的,是现给你看的,所以你要用心地去感受。

  用心感知众生心的状况又如何?举个实例来讲,假设行者有一种能力(灵通),若你心不净,起了嗔心,行者若还有心不净,行者也会引发生气的心!若你气得要命,行者也感觉要生气,这是凡夫的嗔心,感召行者的嗔心种子。而圣人对你所现的嗔心,虽然有所觉,但不会现生气的嗔心,因为他体性不动。妄心、嗔心盖住了我们的本性,所以这个体性就跟他同流合污,本来心不清净时,就会有感而相应。所以这个嗔心发出来的力量很强,你们有没有体试过?有人在吵架,你在旁边感知其嗔心且压不住,你也要冒火了,因大家同一个心性,你跟众生的心相等的,他要生气了,为了生气在咬牙切齿的话,尤是女孩子的嫉妒心,一发出来就不得了,你应有所感知。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打坐课时,课前大家都在打坐,突然感觉怎麽有一嗔心布满了整个虚空,这个嗔心真是厉害。结果打完坐後,开始上课,发觉有一新同学来上课;课後,这位新同学来前谈她受委曲的事,因打坐中心现不平,而产生了嗔心,此嗔意竟布满了整个虚空,可见这个嗔心多厉害;後来,好好开导她,她渐能心平气和。故不要以为心起善、恶念无人知,天知地知、鬼神知,护法菩萨、诸佛皆知,故要随时看好你的心意念要紧,不要常打妄想。

  ( 85 年 8 月 23 日 讲於 法尔 )

 
 
 
前五篇文章

智慧对话:佛心、宇宙与觉醒—圣严法师与太空人米契尔博士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

智慧对话:佛心、宇宙与觉醒—圣严法师与太空人米契尔博士

智慧对话:佛心、宇宙与觉醒—圣严法师与太空人米契尔博士

智慧对话:佛心、宇宙与觉醒—圣严法师与太空人米契尔博士

 

后五篇文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

智慧对话:用四安重建希望家园—圣严法师与萧万长、张淑芬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