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一节 三法无差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一节 三法无差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现象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性的体相。天台宗自居于圆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本来圆满具足所有的性能,每一现象都具有对立的本性,彼此完全具足又互不混淆。天台宗所立的「圆融三谛」和「一念三千」说,就是具体说明实相涵义的(后详述)。

  天台宗人在实相论的基础上,又进而探讨了如何认识实相,体证实相的问题,提出了一条新思路,认为万法与真理不分离,真理与心性不分离,万物与心性不分离,并把万法的法性、真理的中道、心性的佛性三者等同起来,进而强调佛性既是众生的本性,也是万法的本性,强调佛性与真理同样具足万法,强调心(佛性)即理(真理),心(佛法)即法(万法),认述了心性的内涵、性质与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三法无差」、「三因佛性」、「性具善恶」、「佛性中道」和「无情有性」等学说。这些学说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重视佛教实践主体的自觉体悟,重视主体心性的现证。在创立和发展天台宗心性论的学术活动中,慧思、智顗、灌顶、湛然、智圆和知礼等天台学者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尤以该宗实际创始人智顗的贡献最大。智顗所首创的性具善恶论和佛性中道论也是该宗心性论学说中最具匠心的内容。佛性中道亦作「中道佛性」,内容涉及教化论、修证论、存有论、真理论和境界论等,尤富有真理论的特征,为减少重复,我们将在「中国佛教的真理观」一章中结合「三谛圆融」说加以论述。

  第一节 三法无差

  「三法」,指的是心法、众生法和佛法。「三法无差」是说心、众和和佛的关系问题,认为三者的体性都具足宇宙万有,且互摄互融,并无根本的差异。也就是说,每一法都融通其它二法,彼此没有本质差别。

  一、心无差

  是指一念的心体能融通各种因果关系,容摄一节事物,具足宇宙一切生命界——「十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同时,一念心体也是具足一切事物的本来相状——「十如是」,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心的这种体性和佛、众生二者的体性无有差别,是为心无差。天台宗人强调心具足一切事物,还用「三道」与「三轨」相融通的理论来论证。智顗说:「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注释:《妙法莲华经玄义》卷5下,《大正藏》第33卷,744页上。〕「三道」,谓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具体指的是:苦道,即以惑和业为因,招感六道轮回的果;惑道,也称烦恼道,指迷惑恼乱事理的妄心;业道,由妄心所发的身、口、意三业。「三轨」,指三种轨范。即智顗在解释《妙法莲花经》经题的「妙」字时,提出十妙说,其中三法妙即为三轨:真性轨,即真实不变的理性,也就是真如实相(「谛」);观照轨,即破除迷妄现真理的智慧作用(「智」);资成轨,助成观照作用的行持(「行」)。三道和三轨相即,彼此相通,圆妙自在。如,真性轨即是苦道,是说众生心因迷于苦道,也就迷于法身;若出离苦道,也就不得有法身了。观照轨即惑道,是说众生心因迷于明(般若)而生无明(无知);若已了解无知即明,也就不得有明了。资成轨即业道,是说众生心有恶才有善(解脱),离开恶也就无所谓善。总之,三道三轨,是说众生的生死流转与佛教的修持规范相即不离,融通无碍。智顗强调,三道即三轨这一妙旨为十界中的每一界所具足,而十界又悉具于众生心的一念之中。也就是说,包括佛和众生在内的十界同在一心之中,一心可知十界,因此心与佛、众生是没有根本差别的。

  二、众生无差

  这是说,与佛相对的众生各具足十界、十如是,众生的这种情况和诸佛的所悟,本心的所具,在体性方面无有差别。智顗就众生法中的心法说:「明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三界别无法,唯是一心作。」〔注释:《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上,《大正藏》第33卷,693页中。〕「一法」即一心。这是说一心摄一切法。此处所言的一心,乃就众生心的意识形态而言。一心摄一切法,就是众生的意识融摄了一切法(十界、十如是)。而众生法就是一心,除此一心外别无他法。所以众生法就是心法。关于众生法中的佛法,智顗说:「如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觉)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也。」〔注释:同上书,693页上。〕「佛之知见」,即佛的智能、觉性、佛性,意思是,众生经过开示而能悟入「佛之知见」,表明了众生法中藏有「佛之知见」。由此也可说,众生法就是佛法。

  三、佛无差

  佛了悟十界、十如是而成就正觉,也就是既觉悟了自心的本性,又融通了众生的迷妄。迷和悟虽然不同,而真体并无差别。智顗说:「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只百界千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注释:同上书,696页上。〕「百界千如」,指佛等十界又各各相具,为「百界」。百界的每一界又各具十种事理(「十如是」),共有「千如」,即宇宙整体,是为佛的境界。智顗认为,众生的一念心体,若由迷转悟,在悟的境界就同样具足了百界千如。因此,佛与众生、心的体性实无差别。

  天台宗的「三法无差」说,阐扬了心、众生和佛的平等性、统一性原理——三界各各具足十界如是、百界千如是,也就是说,对宇宙生命、宇宙万物体相的觉悟内容都是相同的。「三法无差」说又强调了迷悟的相对性原理,认为迷悟二者是相对而言,一体两面,彼此融通的。「三法无差」说还突出心、众生、佛三类主体的证悟作用,其中的心法作用尤为重要,也可以说,心法是沟通、融摄众生与佛的基础。可知天台宗人对心的主体作用的重视是异常突出的。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

 

后五篇文章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72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71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70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69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68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