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 |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谈起 一、平等 “文殊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1] “平等行者则无所得,亦不受戒,是故诸法等如虚空了虚无故,所以者何?其虚空者则无所行,是故天子,学戒如此则无禁戒,彼所戒者何所为戒,其不学戒学戒当尔,则学于空,何谓为空,不乐身口不慕其意,无染不染是贤圣戒,如是住者则无所住,其无所住学平等戒。”[2]文殊菩萨提到,诸法平等如虚空,诸法平等不可得,与大圆满法见地一致。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境相诸法显现之时分,无有方分实事即平等,自觉心性亦不分前后,犹如虚空一般平等性,过去已灭未来尚未生,现在不住即菩提心境,无实根底离去诠表境,自性平等如空极开广。 外境,内心及此二所依之觉性三者,皆是其平等之性。一切外境显现,空之本色,无微尘分,亦无方分实体,三世空净,则为体性平等;显现不灭,不可度量,不可思议则为显现平等;心识所现,刹那无方,自然空寂,则为心识平等;不灭游戏,种种显现,则为不灭平等;觉性空明,无有中边,则为空明平等;一界普生,没有界别,则为一界平等。”[3]尊者指出虚空一切平等,显现体性平等、心识平等、不灭平等、空明平等、一界平等即法界平等。与文殊菩萨见地两者没有差别。文殊菩萨是大圆满法的指导者。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平等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七节及附录一。 二、无念 “文殊师利告逮法忍诸魔眷属,卿等何故不各归宫,诸魔报曰:吾等于今忽然不复见己身宅,何况当复见魔宫殿自然常住。又问,汝等宫殿为在何所?诸魔报曰,一切诸法无主无念,是为诸法之宫殿,空无想愿诸法恍惚乃为宫殿,于彼无往亦无来者。”[4]文殊菩萨指出,一切诸法无来无去、无主无念,也可以说无住无着,这是菩提智慧的本性,与大圆满法见地一致。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引用《六界续》:“自觉平等空性伴,此中串修时机大,获得无念之妙身,遂得我之悲心光,此与我身同妙机。”[5]大圆满法以法性平等、空性无念,无住无着,追求三身任运,显现大悲周遍。大圆满法空性、法性平等观与自生童子瓶身妙用,与文殊菩萨见地没有差别。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念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及附录一。 三、本净 “若有菩萨,眼见色者永无想受,不别好丑不怀思想,无应不应无增无损,晓了本净而达空慧,此菩萨者立于法忍,于诸生法不有妄想。”[6]文殊菩萨指出,菩提智慧因明瞭本净而生成,因此不增不减,不别美丑,无分别心,犹如虚空。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本净之体全无所得故,如虚空性本初则清净,元成本性谁亦未曾作,现法不灭随处皆可现,轮涅普生离前后始终。”[7]指出本净无所得,无所作,犹如虚空,与文殊菩萨见地一致。显现大圆满法即文殊菩萨的传承。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本净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一节及附录一。 四、虚空 “譬如虚空,悉无所行皆无众生,是谓修行,又修行者,不处今世不由后世,在于三世皆无所行,至一切法亦无所行,一切诸法悉无所受亦无所生,空无言教、空不证空说是语时,三万比丘漏尽意解。”[8]文殊菩萨指出,虚空中无行、无受、无教、无众生,虚空自然圆满。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句义宝藏论广讲》中引用《声应成续》:“界有内外之分别,外者认为无云空,内界即是炬光道。”并说明“由于觉性专注于外境虚空,故现起彼之清净空明之证境,与之相应此则说为虚空”。又引用《大虚空续》:“内外皆为法之界,而是清净所行境,佛与有情无二别,岂能由业来改治。”并说明“如是应观境为虚空,空为法界相,法界之范围内把觉性连环链安然不动而置观之,即是大圆满法门所专注的目标,直观现实之本面,则承认此为所谓‘界觉无二之密意’。”[9]提出大圆满法窍诀是证悟虚空自然智,法界自空,以无云晴空修炼脱噶四光脉的见地,与文殊菩萨见地大体一致,虚空包容一切。只是文殊菩萨没有直接说明四光脉的修炼。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虚空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及附录一。 五、本净、无修 “天子又问:如今仁者不修梵行乎?文殊答曰:不也。又问,不净行耶?答曰:不修净行,如天子言,以何等故不修净行,无家居不梵行不受不惑,亦无所行亦无不梵行,假使学者清和梵行,悉无所行亦无非行,尔乃名曰大净梵行,其行天子YIN怒痴行乃曰正行,游于欲界色无色界,是曰清行,愍伤众生,其不习行YIN怒痴事,不游三界,彼不清修,亦无所行,乃谓为行。”[10]文殊菩萨指出,一切所行皆净行,看似不修梵行,无所行,但实际日常生活一切善恶行(注:有时行为看起来像恶行),皆是净行。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引用《六界续》:“见修垢染普远离,……无我亦无我眷属,无界亦无觉性身,无善亦无恶异熟,无命亦无断命想,无福亦无培福境,无佛亦无有有情,无处亦无有空性,无法亦无闻法众,无境亦无三世性,三世资粮亦非有,是故一切皆无有。”[11]指出大圆满法无有见修垢染,无我无界,无善无恶,无福无培福,无佛无有情,非有非空,无法无境,无三世诸佛,与文殊菩萨见地一切皆净,异曲同工。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本净、无修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一、二节及附录一。 六、本超因果 “于时世尊,欲得开化五百菩萨,则以威神现示文殊,文殊师利即从坐起,偏出右肩右手捉剑走到佛所。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当以善害,所以者何,皆从心发因心生害,心已起顷便成为杀,时无央数诸菩萨众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无吾我及人寿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无有父母无佛法众,亦无作者亦无受者,无行不行亦无果报,意自贪身而堕颠倒,愚戆凡夫悉不能解,心反处颠倒计我父母。……文殊师利勿造逆害当以善害,其受虚无则无归趣,亦无报应,设一切法虚无不实,所受诸法亦复虚妄,幻譬如空亦如芭蕉梦影野马,离欲虚妄而无坚固,以是之故彼无有罪亦无害者,谁有杀者何谓受殃,如是观察惟念本末,则能了知一切诸法,本悉清净皆无所生。”[12]这里提到,佛陀神变,示意文殊仗剑欲杀佛,但虚空因果无住,杀业无住,本自清净,人人一样都可解脱究竟成佛。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引用《一切如来大密意续》:“三身光明性空寂,非是常有无有实,非断而是光明身,非异亦无有外内,空寂通彻虚空身,现空无别无触对,是无生死转变身。语者无生义之语,字不能说而义显,是即超过言说字,意者觉性净如空,无意无心无明显,无有受故无能受,无有想故无我执,无有行故无生处,无有识故无迷乱,无五境故无能取,无欲求故无爱着,无善恶故无异熟(受报),不见有我无我执,真智五门无迷显,一切自性等同佛,身语意中本无垢,无见无修无所行,无地无道无践履。”[13]提到觉性净如空,虚空无善恶,故无异熟业报。无欲无求,无贪爱,一切自性清净如同佛。与文殊菩萨见地完全一致。本超因果,无业熟报应,是文殊菩萨传承空性的特殊见地。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本超因果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五节及附录一。 七、无勤 “当令此经后益流布,又计是经,不应不脱,不精进无所懈,不勤力,不殆废,以此至诚法当普流,往本所生,无去无来,过去无人,不度众生,亦无灭度,人不可得,法无有超,亦无所灭,无有作者,亦无坏者。”[14]文殊菩萨指出,《佛说如幻三昧经》修行重点特色,是无勤无懈,无来无去,无超无灭,无作无坏,亦不可得。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引用《大鹏续》:“相状本净完全遍解体,无勤离作心之障碍除,三种相会境上游戏障,所现不断全收境心中。”[15]指出大圆满法修行无勤本净,自现三身相融任运,法界清净不可得。自然智慧不靠勤劳修,两者异曲同工。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勤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及附录一。 八、平等受戒 “天子,何者名为平等受戒?谓平等堕。何者平等?谓空平等,无相平等,无愿平等。天子,若如是证三解脱门,如实而入则不分别,无所分别则不退转。天子,如是名为平等受戒。复次天子,若修贪欲瞋恚愚痴,若修自身自身根本六十二见,若修颠倒,若修三恶身口意行八邪九恼十不善业道,如是得言正受戒也。天子,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药草树林依地生长,平等具足得言具足,如是天子,此佛法中,若正受戒得言受戒。”[16]文殊菩萨提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在法性中无分别,特称为平等受戒。一切烦恼皆平等看待,都是菩提智慧的种子。这是真正的一种受戒状态。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自觉空明平等正智中,抓着诸法性义为关键,能取无缠即超所取境,心无所缘猛醒大放松,不散无念穷尽密意旨,如空平等无有修不修,此即普贤密意广大界。心于境相有所起动,但不要把心念接续在境后随境走,让其觉醒赤裸坦然,明明了了,此即是普贤实义之密意平等大无碍之关键也。”[17] 又提到:“证悟空明法性之虚空,解缠觉性无碍大平等,执心不缚超一切思虑,一切均等密意一界转,根安乐中心安相融合,外内一味菩提心境中,即见穷尽实相之法性。”[18]尊者认为证悟法性虚空大平等,菩提心不被一切思虑束缚,觉性赤裸澄明,平等成就自然智慧,及十无有自性,不提咒语、手印、三昧耶戒等,自然成就法性菩提。尊者菩提心证平等见地与文殊菩萨没有差别。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平等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七节及附录一。 -------------------------------------------------------------------------------- [1]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46页上. [2]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47页上. [3]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4]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42页上. [5]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6]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43页上. [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8]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48页上. [9]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页. [10]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49页上. [1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7~38页. [12]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50页下. [13]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39~140页. [14]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53页上. [15]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16]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元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27页下. [1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18] 同上,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