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四

 

  【160】我们对弥陀的忆念有两种情况!160】我们对弥陀的忆念有两种情况!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五面。我们讲到这个佛法的因缘观,佛法的因缘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你自身的因缘,就是直向的因缘。

  你未来要往哪里而去?那么你自身的因缘,当然是跟菩提心、空正见有关系的,你怎么去调伏引导你的业力跟思想,这个是你自身的因缘。

  但佛教的另外一个因缘观,是横向的因缘,就是你跟众生跟佛陀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我们讲因缘的时候,那自然是有差别的,世界上只要有相状,就有差别。我们从现实的人生来看,人跟人之间的因缘,的确是有亲疏远近的差别。有些人,你看在一起,他们有说不尽的话,这因缘深;有些人因缘相对浅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佛法的因缘观,尤其唯识的思想就是:所有的外因缘,都是从内因缘创造出来的,都跟你的心态有关系。佛教的因缘观永远是由内向外解释的,跟外道不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他们在因地的时候忆念、互相的忆念有浅深的差别,所以造成今生的因缘,也就有亲疏的差别。那么我们今天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不是说跟众生因缘的互动,我们更关心的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给我们多大的力量来加持我们,这个我们很关心,是吧?你往生净土是佛力加持,我们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把娑婆世界的力量降到最低了,我们把业障忏悔到一定的程度了,但临终的时候我们等待弥陀的降临,有些人很快的,阿弥陀佛就来了;有些人要等一段很长的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你跟阿弥陀佛的互动的关系,的确有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我们要在临终的时候,除了我们自身的准备,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调伏,我们怎么样能够跟阿弥陀佛建立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应力量,让弥陀早一点出现,让弥陀对我们的加持力达到最高。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件事情:你要对弥陀功德的真实的忆念。因为佛陀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出来了,当然忆念是双方面,你说你忆念阿罗汉,那就没有什么效果,因为阿罗汉他根本不想跟你忆念,阿罗汉,是吧?他不想跟你忆念,你忆念他也没什么用。但作为佛陀不一样,佛陀是有发愿的,他“众生无边誓度”的,他已经跟我们忆念了,关键是我们是不是也释放相同的力量来忆念他。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对弥陀的忆念有两种情况,就决定你临终的时候有两种因缘。第一个我们来看“二人相忆”,就是说一个是佛,一个是众生。假设我们对佛陀的忆念是念念相续、心心相合,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但是这种忆念呢,是断断续续的,缘浅相隐,你没有很真正的去投入的去忆念佛陀,而你更多的是把忆念放在忆念娑婆世界的人事,那么这种情况到临终,佛陀对你的加持力相对会比较疏远,相对会疏远。就是你来自于佛陀的加持力会比一般人薄弱,佛陀对你的摄受力、加持力相对薄弱,这第一个。

  第二个“二忆念深”“见尧于墙,见舜于羹”“存乎中,形乎外”,,,就像孔夫子,他经常看到尧在墙壁上显现,看到舜在吃饭的肉羹中显现,因为他内心经常忆念,也就产生外在的相状显现,就是缘深相现。他对佛陀有决定性的忆念,强大的忆念,超过对娑婆世界的忆念,那么这种人到临终的时候,他会得到佛陀更多的加持、更多的关怀,因为他释放更多的忆念出来。

  好,那么这个地方,在蕅益大师把这个忆念的概念,他把这个临终的时候的忆念,把它开出两种力量:第一个佛力。佛陀是“能应”,弥陀大愿力,阿弥陀佛创造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在忆念我们,因为他因地的时候,弥陀发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他所发的愿都是想要帮助众生,所以他每一个愿,四十八愿,愿愿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在忆念我们,但是作为我们众生的心力啊,我们有自性功德力跟名号功德力,就像儿子一样,是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蕅益大师提出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来,我们解释一下:

  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块,你就不用操心啦,佛陀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已经该做的做了,他已经在实践他的理想;那么对我们来说呢,心力不可思议,很重要,你心中的忆念,当然这个地方你要有很确定的信仰,这个地方就是强调你要相信你做得到。蕅益大师在讲三力的时候,他很强调你的心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呀,祖师提出两点,很重要的概念这个信仰,建立两种信心:第一个从因缘的造作上,对自己的信心。他说:“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你临终的时候你要这样想:我过去的颠倒妄想,做了太多错误的忆念,但是我现在回过头来,“苟一念回心”,我把我的心力忆念佛陀,我随时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因为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净土法门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忘掉你的过去。诸法无自性,你不要再想你过去是怎么不堪了,你要建立一个新的信仰:你相信你做得到。净土法门就是注重未来,你的心好好的想着未来就好了,想过去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过去不等于未来。所以你相信你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我虽然过去,我错过很多的对佛陀的忆念,但没关系,我虽一路以来“昏迷倒惑”,但是我“苟一念回心。”因为阿弥陀佛随时在等待我们,我们只要回心转意,我们随时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永远不会嫌太迟,这第一个概念,你相信你心的改变,一定会改变你的因缘,这第一个;

  第二个从理体上的信心,就是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们心内的佛,所以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把因缘这一块拨开来,我们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把清净庄严的因缘拨开来,他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感应道交是合理的,因为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从一个同体真如法性的加持力来说,我们得到弥陀的关怀摄受是正常的。所以首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一种坚定的信仰,你相信你对阿弥陀佛每一分的忆念,阿弥陀佛都能够接收得到,不管你过去你烦恼有多重、不管你的过去业障有多深,总而言之临终的时候一个概念:人生不堪回首!不要想你的过去了,你专心的想想你的未来更重要。

  【161】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收摄!161】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收摄!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圣贤录》,这个明朝讲到一件事,说有一个做官的叫杨选一居士,当然他娶了几个夫人,他的元配夫人杨夫人,她是学佛念佛的。这个杨夫人她三十一岁以后,就生了一个儿子,可能之前生了几个女儿吧,她生了一个儿子,她就跟她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传宗接代了,所以我现在想要专心念佛了,也希望你能够成全我。她先生蛮不错的,大富贵人家很多房子嘛,就找了一个偏房,打扫一下,就给她住在偏房,专心拜佛、念佛。

  那么这个杨夫人,她在专心拜佛念佛的过程当中,突然间业障现前了,她背部长了一个脓疮,流脓流血,医生看也没有好。但是她专心的还是继续的念佛,念到有一天晚上做梦,她梦到有一个鬼拿刀要砍她、杀她,就赶紧跑,边跑边念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时候看到一念佛的时候,旁边出现一道光明,那么这个光明出现的时候,那个鬼就跑掉了。跑掉以后她醒过来的时候,欸,这个疮就不再流脓流血,慢慢干了,后来就好了。好了以后,当然她就有信心啦,佛号把这个业障给消了,她继续念佛,以后没多久她就预知时至,临终的时候她看到四个童子捧着莲花来接引她——安然往生净土。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什么事呢?就是说杨夫人的成功——消除罪障,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她的关键,她产生一种强大的专修专念的忆念,这很重要。其实我们平常偶尔也会到佛堂,忆念阿弥陀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心没有真正的收摄起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就是说专修专念,不是说你一定要把工作辞掉,而是说你在忆念佛陀的时候,你是不是全心的投入,这个很关键。

  诸位,我们现在创造的每一句佛号,跟临终都有关系。如果你平常都用攀缘心来念佛,就是也打打妄想,也念念佛;念念佛,也打打妄想,这个都是一种空洞的佛号,诸位,这个佛号全部是生死业力。如果你平常念的佛,都是生死业力的佛号,你怎么可能临终创造一个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佛号呢?念佛先不管你念多久,你有半个小时,你就念半个小时;你有一个小时,就念一个小时,但是你的方法很重要,你的心态很重要,你是不是很真实的,把所有的外缘都放下,这个时候,我现在只有一个小时,不要再打妄想了。你是不是成功的把所有的心力,都来忆念佛陀,忆念名号,创造一个能够跟弥陀感应的佛号出来,就是真实功德的佛号。如果你平常的佛号,都不能跟弥陀感应,你临终的佛号,就不可能跟弥陀感应,不可能。

  蕅益大师的观念就是说:没有平时的正念,你就绝无临终的正念了,因为你那个养成等流习惯了嘛。我们先不要求说你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但起码你养成一个心态:当佛号现前的时候,只要你的本尊功德现前的时候,你就把这个佛号当一回事,养成这个习惯。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收摄,这是我的本尊的功德,你就专心的念佛,不管你五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养成一个习惯,佛号一现前,就把心收起来,你临终的时候,你自然会养成习惯。你平常佛号现起的时候,你都不当一回事,你临终也不可能当一回事。

  诸位,我们背后有强大的业力在等着我们,如果你今天没有强大的忆念的愿力,你怎么抗拒生死业力?所以所有成功的人,他不管念佛时间有多久,他的心态一定是圆满的。只要本尊功德现前,你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佛号当作你的所有的功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如果你今天对阿弥陀佛的,就是阿弥陀佛在心中的地位,如果你能够训练成当佛号现前的时候,所有的外缘你都能够放下,你就成功了。因为它在你的生命当中是最重要的忆念了。因为你的忆念,虽然有很多忆念,你可能也贪娑婆世界某一种东西,但是只要佛号现前,你佛号生一切法不生,它能够成功的把所有忆念停下来,你就可以带业往生了。因为它是你最主流的忆念,最有势力的忆念,强者先牵嘛!所以我们不可能断掉所有娑婆世界的忆念,但是你必须对阿弥陀佛的忆念,是最重要的忆念,最主流的忆念。也就是说它是你对所有因缘忆念当中它是最大的忆念,当它出现的时候,所有的都可以放下,你只要养成这种心态,你就成功了。

  杨夫人的成功不是说她能够念佛多久,而是她的决心,她成功的把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当做最重要的事情,这就是阿弥陀佛对她特别关怀的原因,特别加持的原因。所以我们感应道交,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态,你是不是很真诚的去忆念佛陀,这个地方就决定了阿弥陀佛是不是对你有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加持,是这个意思。

  【162】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162】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好,那么我们得到弥陀的关怀、得到加持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转他成自”。这个“他”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种加持力。这四十八种加持力,这已经成就存在法界,而且都已经对我们释放善意的四十八种力量,那么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成功的把忆念阿弥陀佛,当做你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把四十八种力量转成你自己的力量,临终的生时候有四十八种力量来推动你。好,我们来看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好,我们来看消文。那么这个地方,它是先法说,再譬喻。先看法说,佛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接着我们前面说的,忆念佛的功德或者忆念佛的名号,那这样忆佛,主要是对佛陀功德的一种观照,观照力;那么念佛,是对阿弥陀佛名号一种专注,“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那么你这两种忆念都具足,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现前当来”“现前”指的是今生,,“当来”指的是临命终,那么或者是现前,或者当来,你“必定见佛。”

  当然这个“见”不是说眼睛去见,你跟阿弥陀佛就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就跟阿弥陀佛,就能够得到弥陀的摄受,安住弥陀的光明当中,跟佛陀不远了,而且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你就能够破除障碍,那么心开意解,乃至于往生净土。也就说净土的功德,只要做两件事情就好了:忆佛、念佛。

  那么他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就是说我们今天身体什么香气都没有,我们就是一个标准的业障生死凡夫,身口意充满了烦恼罪业,但是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那个明了的心,我们能够成功的放下娑婆世界所有的忆念,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欸,就像这个人,他没有香气,他经常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他就有香光庄严,他就能够成功的把香气、把光明转成自己的香气、自己的光明,就“转他成自”。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的转变的过程,只有一个方法:“忆佛念佛”。

  我们来看这个古德的解释,什么叫“忆佛”呢?“系心佛境,思惟观察”“念佛”呢?“注心一境,系缘不散”“忆佛”它是一种思想的改变,他能够忆念佛的功德,而把佛的功德加以思惟观察。当然佛的功德就是净土的功德,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的庄严,他能够正确的去思惟观察,而产生坚定的誓愿。这个地方应该包括了观照力、誓愿力,“念佛”“就是,一种专注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印光大师强调一句佛号念、诵、听,这是一种专注力。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必须两种力量现前:一个专注力,一个观照力。那么这样子,你就成功的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就叫“香光庄严”。

  我们看它的这个转化有两种情况,“必定见佛 ”,第一个:现前。你可能今生,就能够得到弥陀的光明香气的摄受,比方说在梦中,《法华经》上说的“若于梦中,见诸如来。”其实你在用功的时候,拜忏也好、你在打佛七也好,你要注意你的梦境,因为这个梦境是不能造假的,尤其是你的第八识,得到你第六意识强大熏习的时候,你的业种子产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它会有一点梦境出现。当然你要能够见到莲花、见到光明,这都是非常好的事;或者是在定中,在寂静的心中,譬如说《大集经》上说:“至七七日,现身见佛”,这第二种。当然最重要是临终,《阿弥陀经要解》说:“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是“临终见佛”;或者说“当来见佛”,就是决定往生所念的佛土,见彼佛世界之佛,这是刚开始。

  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运见十方诸佛,见到十方诸佛,那么最后呢,“无明断尽,转识成智”了,见到自性佛。有三种见佛的可能:第一个见到阿弥陀佛;第二个见到十方诸佛;见到自己的自性佛,三种见佛,三种功德。

  【163】见佛有什么好处呢?163】见佛有什么好处呢?

  那么见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

  一、现前心开,多劫的业障,消融至极,心豁然开。那么当然这个是平时的感应,你多念佛,消业障增福报;

  第二个:当来心开。就临终的时候能够见到弥陀,听闻佛陀的说法开示,然后能够心豁然开,临终的时候的开悟。

  我们前面讲到感应道交,这个地方讲到它的功德——“转他成自”。这个忆佛念佛,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我们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说是这个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成立一个莲社,带大家念佛。那么念佛的时候,他的结社当中,有一个居士叫刘遗民居士,这个刘居士他除了持名以外,他兼修观想。他做两种观想,第一个光明想,这是很重要,《十六观经》的最重要就是这两个,一个是光明想。当然佛陀的慈悲他先用落日观,因为佛的光明就很像那种夕阳的落日,它不刺眼,但是很柔和,你取那个落日光,然后再把那个落日光,把它当做佛陀的光明想,这第一个;第二个是莲花想。在十六观里面,莲花想是很重要的观,它有静态的莲花跟动态的莲花。

  静态的莲花呢,就是观想七宝池、八功德水,那么莲花在这个八功德水上,那边漂过来漂过去、漂过来漂过去,这是第一个静态;第二个就是观想莲花跟你的关系,动态的莲花,作莲花开合想。你观想你,欸,坐在莲花里面,然后莲花是关起来,然后一刹那间,你发愿以后,欸,莲花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打开,花开见佛,阿弥陀佛光明摄受加持你。这个是莲花开合,先在娑婆世界合,再到极乐世界开,你经常做这个观想。那么这个刘居士,他就是除了念佛以外,他作光明想跟莲花想做了多久?做了十五年的时间。然后十五年后,他出现两件事情:第一个在打坐念佛的时候,他亲自见到弥陀光明出现来照他,照耀他身心世界,身心柔软,他觉得身心特别的舒畅柔软,这第一个,他在十五年以后,在静中见弥陀放光摄受;

  第二个在梦中,他亲自见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而且还空中有人说:欸,你可以把这个水拿来吃一吃,他还真的把这个水舀起来吃,特别的甘美。那么这两件事情当然出现以后,他就知道他的净土因缘成熟了,后来没有多久就往生了。

  我们现在要问大家两件事情:他为什么能够见到光明?他为什么能够喝到八功德水?诸位,他是一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没有佛的光明,没有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但是他真的接触了,就这两个事情。我们先不谈他往生到净土去了,就是说他往生之前,这两个因缘是怎么出现的?他没有做多大的布施,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波罗蜜的资粮力,用这个资粮力去成就这种功德庄严,他没有太多的资粮力,他做了两件事情:忆佛、念佛,他在佛堂做两件事情而已。

  也就是说这个功德不是他的,他只是成功的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他找到了转换的方法。他找到转换的这种把他的功德转换成自己的功德,他是有方法的,他是有管道的,他掌握了一个正确的管道,正确的方法,所以他现生就受用了。所以诸位,方法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时间有限,但是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诸法因缘生,你今天掌握到一个正确的开关,你就可以把极乐世界的功德打开,你打开了。你今天碰到娑婆世界轮回的开关,你就流转生死嘛,这个很公平。这个生命有很多开关,看你去碰到哪一个开关。就诸法因缘生,你去忆念娑婆世界,你就付出代价,因为娑婆世界本身的问题就很多,你去忆念它,你就跟它感应道交。

  【164】娑婆世界很大的一个过失就是无常败坏!164】娑婆世界很大的一个过失就是无常败坏!

  好,我们前面是建立一种信仰,就是忆佛、念佛的信心,那么现在正式来说:怎么忆念?这个方法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就是说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我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我们想办法不要跟娑婆世界感应了。

  就是说虽然我们阿赖耶识还有很多业力,但是我们现在这个业力不要去刺激它,这是你要做的。你千万不要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这种睡觉这种沉淀的业力,去把它唤醒。你好不容易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把业力给沉淀下来,你不能再搅动它了。

  就是临终的时候,你怎么样能够悄悄的走过生死关,不要把生死业力的开关触动,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个你能够正确的打开阿弥陀佛的感应的开关,做这两件事。那么这一点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给我们一个很正确的指导,叫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要做好两种忆念:

  第一个对娑婆世界过失的忆念;第二个对极乐世界功德的忆念,让你产生两种心态。

  我们前面的空观,是离一切相,把所有的心态全部的销毁,让你无分别住。现在要重新建立两种心态,前面是破坏,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坏的妄想全部的停下来,把生命归零。那么现在重新借假修真,借娑婆世界的假相,让你厌离娑婆;第二个借极乐世界的假相,让你欣求极乐。所以现在这个相怎么样?重新要借回来了!

  前面的空观让你离相,对不对?现在“相”你已经不执著了,这个时候把它借回来。那怎么借呢?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我们先借娑婆世界的相,第一个借今生的相。我们要观想今生的相是无常败坏的,娑婆世界就是不安稳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对来生的相。我们来生有三恶道的危机,所以你不能对娑婆世界的来生有所期待,因为你期待的结果,就是让你得到第二生的快乐,然后你第三生就直接去三恶道去了。我相信如果说让你得到一生的快乐,然后直接到三恶道刀山油锅去,你是不会选择的。所以你今天如果对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你就很可能有到三恶道去的可能性了,那么这是一个总相的观察。

  第二个我们再观察这个轮回的过失有三种:第一个苦多乐少。我们不要讲太差的人生了,就讲今生好了,今生在你的生命里面算不错的喔!说实在,今生这个水泡冒出来,对你来说算不错的人生了吧?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三恶道,你做人算不错了,但是你看,今生是一个不算太差的果报体了,但是你回忆你的过去,人生里面,痛苦的因缘多、快乐的时间少。其实人生是得不偿失,快乐跟痛苦不成比例。佛陀说刀上的蜂蜜,虽然你承受,当然人生也有快乐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但是快乐就像刀上的蜂蜜,你舔蜂蜜的时候,你的舌头被割伤,你付出代价,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全部要有代价。

  但是现在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既然人生是得不偿失,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轮回呢?因为你被你的妄想骗了。我们总是记住娑婆世界美好的影像,我们小时候成长过程可能有一些影像,给你很幸福快乐的感受,然后你的心在分别这种感受的时候,你坚固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里面,然后从今以后,你就不在乎娑婆世界的真相了,你在乎的是那个影像,你希望那个快乐影像再一次出现,即便你承受到很多痛苦——老病死的折磨,你也不在乎。所以直到佛陀出现了,把你从妄想里面拉出来:说你不要活在妄想了,你看看,从依他起的角度,你看你一生走过来,你就知道痛苦的时间多,快乐的时间少,每一次都是这样,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第一个娑婆世界,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你凡事要追求快乐,你一定要付出代价,这第一个;

  第二个展转相续,这个最可怕的。如果你不解决它,它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说很多痛苦都会有期限,你说我肚子痛,痛了几天慢慢会好,但是轮回的病它永远不会好。轮回的可怕就是说:你不面对它,你就一直的轮回下去,它没有一个期限的,这是它的可怕的地方。这个梦越做你越难醒过来,所以你不处理它呢,它就一直下去,展转下去;

  第三个毫无意义。有些痛苦是有意义的,就是这种痛苦会给你增上,比方说你去拜佛,虽然会给你身心的痛苦,但是它的痛苦会有增上的效果,这种痛苦是有意义的痛苦。诸位,你在娑婆世界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对你的增上一点都没有帮助。就是说你受了无量劫的痛苦,你还是颠倒妄想,该打妄想还打妄想,你不会在痛苦当中得到任何的启示,不会的,娑婆世界的痛苦对你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娑婆世界不值得我们忆念,我们现在开始在重新建立心态了。

  前面是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心态全部停下来,就无分别智;现在是有分别住了,开始把娑婆世界的相,重新借过来。到底临终的时候,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不能等到临终再做决定。当然这个地方,从今生的观察,重点在无常败坏,这种不安稳性,我们举一个例子,讲这个庄子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庄子在道家里面,他长期的修行他是有神通力的。那么庄子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他回家的路中经过一个小山坡,看到一个妇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拿着扇子在搧一个坟墓,那么搧坟墓他就过去了,他说某某人啊,你为什么拿扇子去搧这个坟墓呢?这个穿白色衣服的这个妇人说:这个坟墓是我先生,我们在生前感情很好,那么他死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夫人啊,我不敢奢求你终生为我守寡,但起码我们感情一场,你等到我坟墓干了以后,你再嫁给别人。”这妇人就答应了,答应以后呢,但是不巧,她先生死了以后,连日下雨,就是把坟墓都弄得湿湿的,所以她是已经找到对象,想要嫁给对方了,但是她要信守她的诺言,所以只好拿扇子赶快把它搧一搧,看看能不能把它搧干。

  庄子一听:喔,是这样子,没关系,我来帮你一把吧。他就:你扇子借我一下,他就用神通力,两三下就把这个坟墓给搧干。哎呀,这个妇人就跟他感谢:你真是我的恩人。那庄子走的时候,他说:你这样子啊,你可不可以把这个扇子借给我,做个纪念,妇人就把……这扇子没有用了,就送给庄子。这个庄子回去以后呀,就拿着扇子,在客厅里面搧,就闷闷不乐了。

  这个时候他回去以后,他太太跟他感情很不错,就说:欸,你今天为什么心情不太好?庄子就把今天回家看到的事情,如是如是的跟他夫人报告。他夫人说啊:我对你一定是忠贞不二,烈女不嫁二夫,她说:你最好记住你这句话。后来庄子闷闷不乐,没多久就生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当然就是,古时候为先生就要守灵三个月,三个月的时候,就把这个棺材摆在客厅,没多久庄子一个学生就来拜访庄子,带了一个仆人就到山上去拜访庄子。拜访庄子的时候,他夫人说:庄子死掉了,真不巧。那个学生说:那这样子,老师死掉,那好,我要守灵吧,就在旁边的一个偏房,弄了一个偏房给这个他学生住。

  这个学生长得潇洒庄严,这个庄子的夫人日久生情,对这个学生就有好感啦。有好感以后呢,有一天庄子的夫人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问这个庄子的学生说:“你结婚没有?”他说:“我还没结婚”“你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结婚呢?你的对象是什么对象?”这个学生说啊:我的对象如果像师母这种条件,我就可以考虑结婚。那么后来这个庄子的夫人,对他也有好感,那我干脆嫁给你好不好?他说好。结婚的时候,他说那结婚的时候

  我们办喜事,但是这个时候庄子的棺木还在,怎么办呢?庄子的夫人说:没事儿,我们把这个棺木,把它移到旁边的柴房去就好了,把客厅布置一下。

  那么后来就两个人在办喜事的时候,洞房花烛夜的时候,他的学生突然间发起了羊癫疯,就躺在地上就一直抽搐,不省人事。不省人事,这个夫人很紧张啊,这怎么办呢?就问他的仆人说:你这个主人是怎么回事?他说我这个主人,这种病定期发作,她说发作怎么办呢?他说这个是药没有办法治,只有一个方法:要吃刚死的人这个脑汁,这脑袋的汁给他吃才有用。他以前他发作都在秋天,秋天很多秋决,就死亡犯,去跟那个死的那个犯人,那个枪毙的人,把他那个脑汁给他喝,现在不是秋天那怎么办?结果他夫人说:那我有办法。庄子的夫人就到厨房去拿一把菜刀,就往庄子的棺木走过去了,走过去用这个刀把棺木给劈开以后,庄子就坐起来了。

  这是他的神通力变现,他说了一个偈颂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既知死后无情义,早把生前恩爱勾”。所以他就……他也不怪他老婆,因为世间无常嘛,因缘变化了嘛,所以他就出家修道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说什么?就是娑婆世界,其实它所有的过失,我们勉强都可以接受,但是有一个过失是我们没办法接受:就是无常败坏!娑婆世界对我们的折磨,就是让我们永远活在没有安全感。你得到的所有东西随时会失坏,这个问题最严重。

  你说娑婆世界苦吧,是吧?但是我们好歹在这个地方,从小到大也习惯了,对不对?你好不容易在这地方住上去习惯了,欸,来生把你弄到其它地方去了,到另一个地方去,你也习惯了,结果你又死了,又业力再把你漂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生死疲劳,你永远在适应新的环境,这个就是娑婆世界的最大过失——无常败坏。你只要在娑婆世界住一天,你就没有所谓的安稳性可言,而所有的快乐的基础就是安稳,这最基本的诉求嘛,但是关键是娑婆世界的快乐,没有一个是安稳的。就是所有的快乐,你就必须用担心、怖畏……你在受用快乐的时候你是担心的,你想想看。

  所以我们今天在回顾娑婆世界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正确的看待娑婆世界,当然我们有些善业,我们由善业力也会成就快乐的果报,那么为什么这个快乐的果报不可取呢?因为它无常败坏。我们凡夫在受用快乐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期待,希望它是长久性的、是安稳性的,但是娑婆世界没有安稳性这个东西,所以你要从无常切入,大概娑婆世界的真相全部出来了。所以我们选择娑婆世界轮回,是错误的选择,是非常错误的。

  【165】持咒在整个念佛法门它的定位为何?165】持咒在整个念佛法门它的定位为何?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欣求极乐,那么我们为什么选择极乐世界呢?我们下一堂课再说。 今天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是在讲感应,好,就是一种正确的忆念。好,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今天的课程讲到忆佛念佛,但在净土法门里面,很多行者也兼修持咒。那弟子这边有两个问题,就是说持咒在整个念佛法门,它的定位为何?第二个问题是说,持咒要到什么阶段该放下,然后该怎么样把持咒的功德,最后导归净土?谢谢师父。

  师父:当然净土法门它有专修跟圆修。那么从圆修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持咒、也可以拜忏,但是呢,你必须要有一个正行,就是主修跟兼修的差别。也就是说:你不能对所有的法门用平等心,净土法门没有平等心,它就是一心归命。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可能会接触很多的法,有可能,你可能会持咒、你可能会拜忏、你也可能会持戒、你也可能会念佛,但是你要永远记住,佛号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不可取代!

  我刚刚讲过“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当佛号在你心中出现的时候,是所有的法门不可取代的。阿弥陀佛的圣号在你的生命当中,它永远是在你的核心的地位,不能动摇,不管你念多少佛,你永远知道他是你的本尊,他是所有法门不可取代的。所以你的本尊现前的时候,你对他是一心归命的,其它都是助行,兼修的。你必须把你的所有的法门,你心中会接触很多法门,你要把佛号排在最核心的地方,理由?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你今天要跟阿弥陀佛,你今天是主要是靠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其它的感应都是其次,都是其次了,就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所有的修行是帮助你——万善庄严净土,是帮助你跟弥陀感应。

  诸位!当我们在研究教理的时候是融通的,各种教派都可以研究,但是一旦落入事修,那是很主观的,就没有对错了。你说:喔,我的本尊是文殊菩萨,那就修文殊菩萨也没有什么对错;你的本尊是药师佛,你就修药师佛。但是净土法门的本尊只有一个,只有一个,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如果你选择净土的话。我们不用去排斥其他的菩萨,观世音菩萨也不错、地藏王菩萨也不错,但是阿弥陀佛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就这个概念。好,还有什么问题?

  【166】把做坏事当成是功德来修这种果报会是怎么样呢?166】把做坏事当成是功德来修这种果报会是怎么样呢?

  学员:师父慈悲,如果有一位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可是他可能智慧不够,听了恶知识的影响,那把做坏事当功德的来修,想问:将来他这种果报会是怎么样呢?

  师父:你再讲一次,说把什么当做功德来修?

  学员:就是把做坏事当成是功德来修。

  师父:那这个很严重哦!

  学员:可是他智慧不够,他自己不知道的。

  师父:不管他是怎么样,他这个是起邪见。因为你今天把过失当功德修,这个问题很严重啊!因为他这个是无惭无愧啊,如果说他知道好坏,他一时的做错,那这个还有救,还有救。但他做这件坏事的时候,他当功德想,那这件事情就非常严重了,非常严重。因为他的心就“其心坚固”,犹如石头一样坚固,这个造恶是无惭无愧啊!那这个得果报就很难忏悔了,这个人到三恶道就很难出来,因为他是种邪见。

  学员:可是他是受恶知识的影响。

  师父:不管他是怎么回事,反正他的结果就是这样子。他造业就这种心态,他受恶知识的影响也是他的因缘。他过去生结太多……他为什么跟恶知识结缘,这也是自己造成的。诸位,全世界最可怕的就是用邪见来造恶,最可怕了。他在造恶的时候,他把它当功德想。你看那个恐怖主义的攻击是最严重了,他在杀人的时候他认为他会生天,这最可怕了,最可怕了。这种业力得果报的时候是很难忏悔,几乎没办法忏悔,因为他完全没有惭愧、忏悔的心,他那个结构太坚固了,他那业的根太强,你说怎么忏悔呢?

  所以建立正知见是第一件事情,正知正见,了解正确的言行:什么是过失相?什么是功德相?正见是最关键的。你没有正见啊,不过他没有正见怎么发菩提心呢?怎么发起菩提心呢?你这逻辑有点错误,他发了菩提心?所以这个菩提心发的不真,我觉得他不可能发菩提心,不太可能,后来退失了?有可能。所以诸位,正知见是很关键的,很关键,你做了错事要赶紧忏悔。好,请说。

  学员:就是我记得原来师父,听师父讲经,就是讲过,就是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个美国的一个体操运动员,然后他摔断了腿,然后就请教了一个哲学家,然后您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那是不是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碰到了顺境的时候,不能起贪恋;然后逆境的时候,不能起瞋恚,那就是我们这个人生当中的痛苦,还是有意义的。就是我们这个痛苦,能够帮助我们精进修行,因为一般凡夫在顺境的时候,都会起放逸的心;然后逆境的时候才会把我们警醒,那就是说我们生活当中,那个痛苦和逆境都是还是有意义的,是不是可以这么想?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如果你今天用智慧来面对它,你今天把这种痛苦,把它用来调伏你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就是你怎么引导这个逆境,如果你逆境的时候你是怨天尤人的,那这个痛苦是毫无意义了。如果你用智慧来引导它,把这个痛苦,当做你生命当中的一个警惕,那这个痛苦是有意义的。但是我说过,你厌离娑婆不能只是靠生命的体验,因为你生命的痛苦是点状的,不可能全面,对不对?但是你观察无常败坏,是全盘的否定所有娑婆世界。一定要从道理上跟自己沟通,也就是说你厌离娑婆的理由,是从无常的道理切进去,这才是全盘的厌离娑婆。生活中的体验只能够当助行,不能当做你对娑婆世界痛苦的观察的全部,因为你今生所接触的痛苦,是所有痛苦里面的极少部分,这样懂吗?用道理来跟自己沟通。当然生活的经验也可以当做一种助行,当做助行,但是你不能够说永远用生活上的痛苦,来激发你,没有用道理来摄持你,那你这个痛苦的了解是片面的,那你没有体验到的地方,就是你投生的地方了,因为你的理解有漏洞。所以你厌离娑婆也是选择性的厌离,你不可能全盘的厌离。

  好,我们先到这里。我们净土宗讲完,大概是明天讲完,下一次讲完,再下一次会有一个研讨,我们再来讨论这个净土的忆念。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万善兼修不障一向专念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五

太桥旦曾堪布:死亡无常的三根本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六

净界法师:可不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光明在摄受我?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三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二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一

传喜法师:微教言 无条件的给你智慧,让你往生极乐世界

传喜法师:微教言 孝是一种品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