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12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12课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二个科判:理证之合理性。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意乐和加行如前所讲,意乐就是发心、想法;加行是指行为,有时指五加行,有时是指行为——加功用行,它是真正的修法、行为上的修法。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意乐的所缘是非常广大的,此处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我们知道行菩提心的利益到底有多大。“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单单思维疗愈少数有情头痛的痛苦,此处的“有情”是指少数有情而不是一切有情;想要遣除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种——头痛。如果具足这样的饶益心,不管是菩萨还是一般人,都能获得无穷无尽的福报。只是对待少数有情,遣除他们的少量痛苦,以这样的饶益心、利他心就能获得无尽的福报。下面开始对比:“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何况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想要遣除的是无量有情的无量不安乐,福报就更不可思议了。一方面菩萨想把所有众生的痛苦、所有不安乐完全去除,不让众生感受哪怕一刹那、一丝一毫的痛苦;“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一方面想令众生具足无量善法的功德、乃至获得成就佛果的功德。对少数众生发起利他心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而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为了让众生获得广大资粮,遣除他们无量的痛苦而开始奋发、发愿,功德当然更加无量无边。此处通过推理证明功德是非常巨大的。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某人”不一定是菩萨,只是任意一个怀着慈悲心的善良人。一般人有慈悲,菩萨也有慈悲。《经庄严论》中弥勒菩萨对悲心进行了分类:一般众生的慈悲是普通悲心,不能叫大悲,加了“大”字的悲心是指菩萨的悲心,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才是大悲。“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此人想用药物、咒语、饮食等等方式,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这个人看到众生头痛就想遣除他们的痛苦,使用各种方便去治愈他们的头痛,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如果有这样一颗饶益心并如此发愿,就能够获得无量福德。

  《妙臂请问经》也有类似的描述:我们只是想要遣除众生的老苦都会获得很多功德,更何况发心要遣除一切众生一切种类的痛苦,如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等等,当然功德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这是从“遣除众生痛苦”的角度宣讲的。从“让众生获得安乐”的角度讲,让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如不用操心住房、衣食、生活资具等等。这样的心众生可以发,菩萨也可以发,而让众生获得殊胜的安乐、乃至令众生获得最殊胜的佛果,这样的发心只会是菩萨发心,利益是非常巨大的。一般世间人因为没有学习佛法的缘故,不知道所缘众生如此广大、圆满,不知道痛苦有这么多种类,佛的遍智能照见所有众生所有种类的痛苦,佛教导后学弟子要缘所有众生的一切痛苦发愿去遣除。我们平时要经常串习、思考,救度众生的慈悲心才会逐渐生起、稳固和长大。菩提心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尤其是想快速产生无造作的菩提心,必须经过刻意串习,要缘词句的意义反复进行观修:怎样利益众生、怎样令众生的痛苦减轻乃至于消失,怎样令众生获得安乐,怎样让众生获得佛果。如果众生还没有获得解脱、没有获得佛果,即便在轮回中感受快乐也只会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发愿令众生究竟获得解脱、获得佛果,才是众生最佳的利益、终极的利益,这也是我们发愿让众生暂时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原因所在,如果能够这样思考就能够获得无量福德。

  〖对此,有些论师是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的。〗“对此”,就是对“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这句颂词,有些论师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此公案在《大圆满前行》中有描述,匝哦之女是世尊的前世,匝哦之女是男性不是女性。在他出生之前,有几个哥哥生下来都死了,按当地印度的风俗,取女性的名字容易养活,所以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匝哦之女”。他长大后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种姓是什么,(在印度,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有固定的种姓,不能越过种姓做其他事情,比如务农就要世代务农,做生意就要世代做生意。)他问母亲自己是什么种姓,他们本来是商主种姓,商主种姓要到大海取宝,母亲害怕他会像父亲取宝一样一去不复返,就欺骗他一会说是卖粮食的种姓、一会说是卖衣服的种姓、卖珍宝的种姓等等,最后他知道自己是商主种姓就要去大海取宝,当他把东西准备好要出发时,母亲因为舍不得而抱着他的腿伤心哭泣,他当时大发嗔心说:“我要出海取宝,你还做这种不吉祥的哭泣!”就用脚狠狠踢了母亲的头一走了之。之后他的船在大海中翻了,有些过程在此省略,后来逐渐到了地狱中,因为用脚踢母亲头的果报成熟的缘故,有个很大的铁轮在他的头里面旋转,将脑浆打得四处飞溅,非常痛苦。当时他想到:当今整个世间跟我一样用脚踢母亲头而感受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愿他们所有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承受,愿他们解脱这样的痛苦。他刚发自内心地发起了这个善愿,当下铁轮就消失了,他马上生到天界中感受安乐。这个公案就是“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的真实例子。以上是结合案例对颂词所进行的讲解。

  〖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望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只是对一个众生或者少数众生这样观想都能获得很大的福报,那么菩萨观想的所缘境是一切众生,希望能遣除每一个众生乃至于很微小的痛苦,不是口头上说一说,而是发自内心非常愿意一切众生都没有痛苦,渴望每一位有情都能够具足无量的安乐,那么菩萨获得无量福德就更不言而喻了。就我们自己来说,哪怕一点点痛苦都不愿受,一点点的安乐都想获得,由己推人可知所有众生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受苦,每个众生都渴望获得安乐。因此菩萨发愿要满足众生的希求,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愿一切众生具足无量安乐。不单是这样发心,而且为了实践这样的愿望而去累积功德行持六度万行。

  虽然我们发愿要让众生离开痛苦,但还是看到很多众生在不断遭受痛苦,没有办法去帮助他们,内心当中非常焦急、痛苦,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必须去做福善累积资粮,当我们福报具足时,就有能力帮助众生。比如现在我们说要利益一切众生,但是看到众生生病时,却干着急帮不上忙;所以就发愿:以后具足能力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能很快于一刹那中消除众生的一切痛苦,自己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去修行、去回向、去发愿,等到资粮逐渐圆满、累积到量时,发愿就会成熟,自己就会变成具足这些能力的人,就能够通过加持或其他的方式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因此发愿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固然很好,但还是没有办法亲自解决所有众生的一切痛苦,为了亲自解除众生痛苦的缘故,必须要修持福善、修持善根,让这个善根成办自己心中救度众生的愿望。如释迦牟尼佛当年发了这样的愿,通过三无数劫累积资粮成佛之后,就拥有了利益众生的能力。我们看佛的传记中有很多记载:很多生病的众生,单单是看到佛陀就解除了病苦;有些仅仅依靠佛陀放光就解除了病苦;有些是得到佛陀的摩顶就解除了痛苦......这些都是佛在因地发了愿,通过累积资粮成熟了利他能力之后,能够实实在在救度众生的例子。不单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世界无数的佛都已经具足这种利他的能力,他们正在解除众生的痛苦,正在进行着将众生安置于无量安乐妙道的行愿。所以现在我们也要这样发愿,也要这样累积资粮。如果不去做只是发一个空愿,永远没办法具足这个能力,为了具足利他的能力,我们就要非常精进地积累资粮,这就是此处所讲的“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世间上任何众生所发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菩提心的意乐完全超越了整个世间的任何意乐,如果我们现在能够产生这种殊胜的菩提心,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不能把生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当做一般的世间之事来看待,更不应有与生起世间善心无有差别的想法,生起菩提心是远远超胜世间善心的。此处以父母的心、苦行仙人的心、欲天、梵天的心来对比说明,看看到底他们有没有菩提心,最后就知道菩提心的确是非常珍贵、非常殊胜的。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菩提心利益众生的意乐非常殊胜,超胜了世间一般众生的心,此处就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首先以父母为例:“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父亲具足菩提心?还是母亲具足菩提心呢?此处是宣讲世间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菩提心,指的是没有学过大乘佛教、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一般的世间父母的爱心,所以不能较真说我的父母是菩提学会的,他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不是从这个角度讲的。父母对子女都有一种天然的爱心,人道的父母是这样,旁生道的父母也是如此。我们从人道分析观察,从降生开始父母就倾注了所有的爱在我们身上,给我们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经常防护我们不要生病、不要出现违缘,辛辛苦苦抚育我们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联系好的幼儿园、好的学校,为了我们的教育倾注了所有心血;完成学业开始工作,父母又为自己的工作奔波,为自己成家操心等等,总之父母倾注到子女身上的这些爱、这些心血,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父爱、母爱非常伟大。的确世间中的父母之爱是值得赞叹的,非常伟大、非常清净。但这种在社会中被讴歌的父母之爱,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观察,有没有饶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呢?实际上父母的爱对境非常狭隘,几乎把所有的爱放在了自己的子女身上,或者再大一点就是放在亲朋好友身上,而对与自己无关的其他众生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所以父母之爱所缘非常狭隘,而且给予的主要都是世间利益,就是让儿女能在世间过得好一点,无病无灾、顺顺利利,有钱有物质,就觉得这是最大的爱了。当然从一个角度讲这是需要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父母之爱也只能给予这些,至于能不能让儿女发起菩提心、让他们修道、让他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呢?绝大多数的父母想都没有这样想过。仔细公正地观察一下,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虽然他们的爱心非常广大,这些爱已经感天动地了,但还是没有菩提心。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父母没有菩提心,那么仙人有没有呢?此处的仙人是指印度的一些苦行者,他们在深山修炼禅定,通过修炼具足五通,咒力很厉害。这里的“仙”并不是中国传统所说的神仙,中国的“仙”可以划在欲天中,而此处的“仙”是指具有神通、禅定的苦行者。这些苦行仙人虽然可以抛弃家庭等一切去修炼禅定,但是他们有没有菩提心呢?他们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要不然就是为了自己解脱,或者为了自己忏罪等等。虽然出家后到森林中苦行,实际上他们没有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成佛的菩提心。

  那么欲天有没有呢?比如三十三天、欲界天人、帝释天等等,他们有没有菩提心?有时讲到帝释天是菩萨的化身,是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的,而此处不是指菩萨化身的帝释天或梵天,就是指一般的世间欲天。一般的世间欲天是以修持十善业的福报生到欲天的,经常忙于享乐,没有真正利益众生的心态。有时候帝释天对他的属民、或者南瞻部洲的人民,有一些慈爱之心,但是对所有众生没有产生愿其离苦得乐的心,所以欲天也没有菩提心。

  那梵天呢?梵天也没有菩提心。梵天虽然把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执为自己的子民,执著为自己的幻化,对他们很慈爱,但慈爱不等于菩提心。我们容易把爱心和菩提心混淆,梵天有一些爱心、但不一定有菩提心。菩提心的本体很清净,不夹杂“这个是怨敌我对他不产生慈爱心,那个是亲友我对他产生慈爱心”的分别,这种夹杂了烦恼的爱心在菩提心中是没有的,所以梵天是没有菩提心的。“有此耶?”是反问,其实就是根本没有的意思。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父母梵天等为了自利都没有梦到过菩提心,为了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成佛都没有想到过菩提心。“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更何况是为了利益其他众生,生起饶益他人的菩提心呢?实际上根本没有生起。“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其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尚且没有发起菩提心,我们能够产生这个珍贵的愿心太稀有了。

  有时觉得产生利益众生的心好像不是特别困难,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内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大乘善根,有大乘宿善做支撑的缘故,遇到其他因缘的引发,就觉得产生利他心不是特别困难;第二、现在遇到了殊胜的上师给我们传讲殊胜的妙法,传讲者上师也有殊胜的菩提心,所传讲的殊胜论典也能引导我们产生利他心,通过这些外缘的加持,就容易让我们产生利他心。这种愿心的产生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但这些因缘不是随随便便具足的。我们觉得产生“为利益众生我要发誓成佛”的愿心不是很困难,从浅层次来讲比较容易,但如果要深入下去,要让这种愿心、菩提心增长、稳固、圆满最后开花结果,还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最初发心比较容易,但要维护这个发心还需要很大的精进。现在我们就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愿心,那是非常的稀有,我们应该非常庆幸!因为前面所讲父母、欲天乃至梵天都没有产生菩提心,现在在我们的相续中居然产生了,当然应该非常珍惜。

  从另一个角度讲,一方面现在产生的菩提心还很弱,另一方面以前没有产生菩提心时,不一定遇到很多违缘,而一旦真正开始生起菩提心,开始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内心中我执的习气、外在非人等的障碍,都会接连不断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如果遇到这些障碍应想方设法坚持殊胜的菩提心,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该知道生起菩提心非常稀有,另一方面也要知道在此过程中遇到违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想发了菩提心为什么还出现违缘,菩提心的功德这么巨大为何还出现违缘。实际上无论世间还是佛法中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我们想要增长一点功德,也会感召很多违缘。但是如果我们把违缘转成道用,此时违缘就不再是障碍,我们会非常欢喜地修持殊胜菩提心。

  所以刚开始发菩提心,一方面比较容易发起,另一方面也容易退失。所以我们在发心之后还是要非常小心谨慎地观察自己的心。有时产生邪见:觉得发了菩提心怎么这么麻烦,或者觉得发了菩提心怎么这么多障碍,准备想退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生起的菩提心很珍贵、稀有,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但如果能通过各种各样的窍诀战胜障碍,我们的菩提心也会再再增上,最后我们会像佛陀一样不会遇到任何违缘。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诸位亲朋友人当中,有谁会具备这样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没有。〗世间的亲属中,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具足这样的利益之心。有时我们的父母亲很善良,对待乞丐、可怜的人是有慈愍心的,会经常帮助、救济他们。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会具有慈悲心。但在实际意义上,这种爱心与真正菩提心的利他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他们想要帮助的仅是人道中的少数对象,对于其他众生如旁生有没有这种爱心呢?有的时候就没有。有时仅对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呼吁保护、禁止杀害,但对一般的旁生就没有这样的心态,就算要保护所有的动物,但对地狱道、恶鬼道的众生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真正要利益所有有情的心态,只有在大乘菩提心中讲得非常具体、非常圆满。所以一般来讲父母亲没有具足利益众生的慈悲心。

  〖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这样的心吗?他们也同样不具有。〗不单是世间的父母、一般的凡夫不具足菩提心,即便是天人、仙人、梵天也不具足。他们具足威光、禅定、四力、长寿和圆满的身相,也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他们的四无量心与菩提心的四无量心不同。梵天所修持的四无量心能够帮助众生生到梵天,也叫四梵住。小乘也有四无量心,大乘也有四无量心,但是它们的所缘、修法都不同,其内涵与菩萨的四无量心差别很大。此处说梵天虽然具有四无量心,但没有具足清净利他的慈悲之心,功德利益没有那么圆满广大。

  〖如《经观庄严论》中云:“犹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诸有情,如是父母诸亲友,子与至亲不具备。”〗佛子具足利他之心,在此世间中成熟一切有情。这种利他之心,父母、亲友、儿子、至亲,他们都不具备。一般来讲,父母对儿子、其他至亲都非常慈爱、都能具足利益之心,但都不如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所具足的利他心,为了成熟有情而奋发的心态是没有的。所以实际上除了菩萨之外,其余所有的世间人都不具备慈悲的菩提心。

  〖这些众生以前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心,又怎么可能为他众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这些众生以前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种心,菩提心不是为了自利,但即便就是为了自利、为了自己成佛,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菩提心呢?实际上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菩提心,又怎么可能完全按照菩提心的体性,为了他众的利益而真正萌生菩提心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说,其他众生尚且为了一己私利,也从来没有生起过一心一意为众生利益着想的这一珍宝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够生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稀有罕见。〗其他众生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没有产生过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珍宝菩提心,我们现在能接触这个教法,能生起或者准备生起这样的菩提心,的确是非常可贵、非常稀有罕见的。反过来观察,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生起的这个菩提心,是不是一心一意为众生着想的心态?不夹杂自利也不带任何一种偏袒,真正一心一意地为众生的利益着想。首先是内心中发起意乐,发起意乐之后付诸实践,为了真实广大地利益众生去听法、去讨论、去修行。有这样一种纯净的意乐,我们的修法就成为了成佛的因。如果还没有这种清净的想法,我们还需要着手转变相续、转变心态,通过不断的串习,直到起心动念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可以改造的,我们要改造这样的心必须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需要一种毅力。因为前面再三讲过,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自私自利的力量太强大了,如果没有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和毅力的话,要想改变它,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在其他的修行教法中,有一个比喻用在这里是比较合适的,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熏染到了什么程度呢?就像狗卷起来的尾巴,把它抓住拉直了,一放手就又自动卷回去。我们自私自利的习气也是这样,现在我们通过发心,把狗尾巴一样自私自利的心好像拉直了、好像生起了利他的心,但是稍一松懈,马上又返回到以前的状态,自然就回去了,根本不需要刻意造作。我们的习气又像卷纸,把一张纸卷成桶状放一段时间,后来想把它铺平,摊在桌子上用手压住时是平展的,一松手马上又卷回到原来的形状,这个比喻说明自私自利的心力量很强大,所以我们要刻意地、精进地去调伏它,因为仅凭几天、几年的时间想调伏自私自利的心是很困难的。一方面不能太天真,觉得生起菩提心很容易,另一方面也不能太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这种利他的能力,我们应保持一种适中的心态,这种心态很重要。我们持续努力一定能调伏烦恼,但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刻准备迎接挑战,时刻准备和自己的习气战斗,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一定可以战胜自己自私自利的习气。就讲到这里。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微教言 爱人爱钓鱼如何应对?

大安法师:微教言 坚固的自性

大安法师:微教言 自性本空

大安法师:微教言 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

大安法师:微教言 我们自性本具的无量万德

 

后五篇文章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11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10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9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8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7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