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9课 |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9课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菩提心利益》。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对在我们相续中引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选择趋入一个法或一项事业,如果不知利益所在,不会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修学菩萨道之前,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不只可以带来轮回中的某些安乐,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够转变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之因:自私自利的作意。这种作意在轮回中给我们带来无尽痛苦,伤害了无数众生。修持菩提心,就能将自私自利的作意完全转变成利他的意乐,转变之后,起心动念都能安住在利他的意乐中,一切所作所为都为了利他而奋发,入于殊胜的菩萨道。菩萨道是一切诸佛成佛的通衢大道,每尊佛都经由修持菩萨行而圆满功德,现在我们有幸修持菩萨道,就应了知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和利益。 庚五(以喻赞德):分六: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以喻赞德是通过比喻赞颂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这六个科判以不同的比喻、义理,宣讲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 用极少点金剂就可以把很多废铜烂铁变成殊胜的黄金,所以点金剂是非常难得、殊妙的一种金属。同样的道理,菩提心也能让充满了业惑和三十六种不净物的劣身逐渐转为殊胜的佛身。这颗小小的菩提心就好像点金剂一样,能起到转劣为胜的殊胜作用,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发相续中的殊胜菩提心。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犹如最胜冶金料”:冶金料就是点金剂。点金剂在古印度比较发达,有些大德为了弘法利生的缘故专门炼点金剂。如龙树菩萨除了证悟空性也有很多殊胜成就,其中包括点金剂成就。 龙树菩萨的传记曾记载:当年龙树菩萨在那烂陀寺担任执事(管家)的时候,他的上师罗睺罗正在入定闭长关。当时城外发生了很大的饥荒,龙树菩萨用点金剂变了黄金,到没有饥荒的地方换成粮食供养僧众,使僧众顺利度过了饥荒,但其他人死了很多。上师出关后批评他:“你为什么不请我出关?我有降下粮食雨的禅定,能从天空降下粮食。因为你发心太小,间接导致了很多人死亡。”为了让龙树菩萨忏悔这个罪业,上师命他大量修塔建寺培养僧众,菩萨也依教奉行。 有一次菩萨看到一座很像铃杵之铃的铃形山,很想把山变成黄金,正要变时度母显现了,度母对他开示:众生的贪心没有穷尽,黄金山会引发众生的贪欲、争斗和罪业,菩萨就打消了这个想法。从这些故事可以知道龙树菩萨是掌握点金剂的制造方法的,并以此方便方法供养僧众、救度众生。 点金剂非常珍贵,一点点就可以把成千上万的铜铁变成殊胜的黄金,有这种神奇功效。与此相同,“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垢身”指我们和众生充满三十六种不净物的身体。人和旁生都是血肉之躯,由皮肤、肌肉、血液、脂肪等不净物组成,天人的身体比较善妙。不净的身体得“此”,“此”就是菩提心。如果内心中有菩提心,经过不断串习,通过菩提心的加持和力量,就能把垢身转变成“无价之宝佛陀身”。佛陀之身当然是无价之宝,是一切圆满功德的累积。《宝鬘论》对佛陀相好的功德如何增长、如何成就有殊胜的讲解。佛身具有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形好,殊妙相好的佛身能够救度很多众生,而相好光明的佛身即来自于修持菩提心。佛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菩提心的苗芽也是从垢身中产生的,我们也应随学佛陀,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在我们这种非常不净的垢身中,也有了度化众生、发誓成佛的菩提心苗芽,如果我们像佛陀一样坚持菩提心,经过三个无数劫的修持,逐渐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随着二资粮的圆满,随着不断修习殊胜的空性智慧,那么所有我执、贪嗔痴和其他不净的业,都将在修道过程中逐渐消亡。不净垢身的直接来源是不净业,不净业的来源是我执、烦恼,把这些业和烦恼消尽,业因已不存在,身体就逐渐变得清净,成为色界天人一样的光明身,修持到功德圆满就成就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佛身是经由三个无数劫积累殊胜的二资粮所获得的,所以说佛陀的身体是无价之宝,是所有身体中最为殊妙、圆满的身体。 菩提心有这么大的作用,“故应坚持菩提心”。我们要生起菩提心,生起之后应该坚持。最初多数人会有一种新鲜感,如我们刚刚开始学《入行论》,也有一种动力、一种想修学的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福报不够深厚,觉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容易退失初心,刚对菩提心产生的一点兴趣,最后也会被庸俗分别念全部遮盖。对于真正想修菩提道的人,我们应该树立最远的目标——就是成佛。 我们看佛陀传记的时候,对佛陀的身相、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大悲及弘法利生的事业都会产生极大的仰慕之情。但要知道:佛陀所有殊胜的功德,就来自于最初的、和我们一样在相续中产生的这一念——救度众生的菩提心!最初要生起菩提心,然后不断坚持、让它不断发展,最终功德圆满,菩提心就能令众生获得殊胜的佛果。从这个方面来说也应该坚持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不管是什么身份,都是应该赞叹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体,都是应该顶礼的。相反,如果只是徒具修行者的外表,衣着光鲜、处于高位,或者具有大法师、大和尚的名号,相续中却充满自私自利,这样的人身不是佛陀所赞叹的,令佛欢喜的是真正的修行者。世间人没有殊胜的智慧,只会以貌取人:外表庄严高大、衣着光鲜、声名赫赫就盲目追随;外表一般、没有财富就容易轻视。如前分析,表面殊胜的上上人有可能充满了自私自利心,路边的乞丐或一般人却可能具足菩提心。所以不管是谁的身体,即便是很脏的垢身,有菩提心就值得赞叹、顶礼供养。我们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应让内心真实地产生菩提心,不要做表面文章,要真实串习菩提心的教授,以期具足这样一种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属也能变成金子)一样,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转变成无价之宝的佛陀身,因而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通过使用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的金属能变成金子。与此相同,不清净的业惑之身,依靠得受菩提心、修持菩提心,让菩提心不断增长、圆满,也能把不净身逐渐转为无价之宝佛陀身。通过修持菩提心,我们的身份可从凡夫变成圣者、从圣者逐渐成佛,这一系列转变的根本来源就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从佛的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形好的介绍看,每个相好都具有不共的殊胜功德,每个众生都希望获得这样的妙身。而我们的垢身不只是不清净,很容易四大不调、受到外缘的伤害。从生下来到死之前,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保护、照顾身体。如果没有这个不净身,或者这个身体很清净、具足功德,就可带来很多快乐、方便,而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获得如是清净之身,就应该通过修持菩提心,把不净身转变成具有功德、能利益众生的无价之宝佛陀身。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修持菩提心、坚持菩提心。此处作者告诉我们“因而我们要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入行论》对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让菩提心不退,或让菩提心在不退的基础上增长等等都有系统的教授,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接触到更多、更珍贵的殊胜教言。 〖《华严经》中云:“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菩提心之金。”〗 前面讲过冶金料非常殊胜,冶金料的比喻来源于佛陀所宣讲的《华严经》。“一两水银类之金”:即一两点金剂。水银类就是汞,冶金料很多成分是汞。以一两点金剂可以让一千两铁变成黄金为喻,点金剂一样的菩提心可以灭尽一切业惑之铁。菩提心包括利益一切众生和普皆回向的心,一方面“普皆回向”给众生以安乐,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回向成为“遍知之智”的佛果。因为已经发了利益众生的心,所做的一切善根是为了帮助众生成就殊胜的安乐,因此叫“普皆回向”。这种善根“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灭尽”是逐渐进行的,我们发起菩提心的当下,已经有了能够转变垢身的种子,种子的力量逐渐加大,逐渐把我执等业惑、不净的法全部灭尽。“能够灭尽一切业惑障的铁物”:就是把业惑、障碍、我执等比喻成铁物,然后通过菩提心点金剂把这些铁变成黄金。如果内心中有了菩提心,相续中所有如铁物一样的业惑、障碍等诸法,都会变成一种遍知的妙色。 铁本来是黑乎乎的,点金剂一点,一方面黑色变成非常殊妙的金黄色,另一方面本体变成了黄金。所以通过菩提心的作用,能够把外相上的垢身转变成金色相好的佛陀之身,本体上也由凡夫的相续转成了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佛陀。 “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菩提心之金”:一两点金剂能让一千两铁变成黄金,但是一千两铁并不能变成一两点金剂,或者说点金剂能灭尽一切铁,但是业惑之铁不能灭尽菩提心之点金剂,因为菩提心这个点金剂的本体远远超胜了我执、业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在这种清净的心态中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法只存在于不具足菩提心的相续中,有了利他之心,就已经转变了这种自私自利的相续。菩提心的本体非常清净,没有自私自利的烦恼,没有贪嗔痴等等,菩提心能转变业惑而业惑不能转变菩提心,所以是灭尽了业惑。 下面讲第二个课判: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通过如意宝的比喻说明菩提心非常难得、非常珍贵。我们得到了菩提心这个如意宝,应该好好珍惜、利用,菩提心这个法是所有心法中最为殊胜的法,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了,就应该保护它,让它发挥最具善妙的作用。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尊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亦善坚持菩提心。 此处讲到“众生导师以慧观”,我们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众生导师佛陀通过智慧已经观察到菩提心最尊贵,所以一切想要出离三界的修行者,都应该善妙地坚持菩提心。文中并没有明显提及如意宝,但在诸大注释中,都是以“极尊贵”来说明菩提心,因为极尊贵的缘故,菩提心犹如如意宝一样。 此处的导师是与寻求如意宝的商主相对应的。在很古以前的印度,很多人出海寻宝,到宝洲寻找如意宝。取宝的商人靠自己无法发起这样的活动,必须要有商主的带领。商主必须有智慧、自己去过宝洲,还要拥有雄厚的财力。带领这么多商人出海,没有大船是不行的,商主必须提供一艘大船,大船上装满淡水、食物、备用的物资等等,有时还要在船上带一群鸽子——为了防备抹鲸鱼,如果鸽子放出去之后不回来,就说明海上有抹鲸鱼——巨大的抹鲸鱼浮在海面上,鸽子以为是海岛就会停在上面,这样他们就会非常小心;如果鸽子很快飞回来,就说明四周比较安全。 到了宝洲之后,商主要负责告诉这些商人,哪些是假宝,哪些是真宝,真宝之中哪些比较值钱,哪些不太值钱。来一趟宝洲不容易,如果拿很多不值钱的东西,跑这一趟不值得。不值钱的东西带得太多,船就会沉;带得太少回去之后没有大的利益。所以商主要指导他们拿轻的、价值高的宝物,最后还要护送他们返回,从宝洲回到南瞻部洲,这都是商主的责任。商人依靠商主的带领,可以获得发家致富等利益,所以商主在引导商人取宝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那么,就如商主引导商人在宝洲中找到如意宝能够利益众生一样,众生的导师佛陀也犹如商主一般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的宝洲,在趋向于宝洲的过程中也以种种方法照顾众生的身心。佛陀通过智慧观察告诉众生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在路途中哪些应注意、哪些要避免;到了宝洲之后什么最好、什么要抛弃等等,佛陀也要对众生负责任。导师佛陀通过智慧观察,在所有宝物中,犹如如意宝的菩提心——这种宝珠最珍贵。如意宝不重,就是一颗珠子,但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得到如意宝可以遣除贫穷、疾病、黑暗等等。犹如如意宝一样的菩提心,在所有的心中最尊最贵。求财的心、为得到暂时利益的心、得到阿罗汉果的心,都远远不如菩提心珍贵。佛陀遍观一切诸心、诸心所,把一切的心态完全观察后,最后了知最珍贵的是菩提心。所以佛陀告诉他的追随者说:要想出离三界的人,必须坚持菩提心!一定要坚持菩提心! 对于追随佛陀修行的大乘行人来讲,一方面自己要出离三界轮回,另一方面也要带领众生出离,所以想要自他都出离三界,必须要坚持菩提心。但是作为小乘的修行者,只是想自己个人从轮回中解脱,所摄持的菩提心是不圆满的、相似的菩提心。大乘菩萨因为要带领自他全部趋向于解脱,所以相续中必须受持这个圆满的菩提心,必须要像保护如意宝、祈祷如意宝一样受持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在我们相续中刚生起来的时候,力量还很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缘的影响而退失。在现在的环境中,要修持菩提心也不太容易。我们身边有太多不修持佛法的人、不理解菩提心的人、太多的野蛮之人。如果是在净土中,如极乐世界或其他净土,人人都是发菩提心的,个个都是修大乘妙法的,坚持菩提心比较容易。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多数人对修菩提心没有兴趣,对造作恶业反而比较有兴趣:经常鼓吹如何造业,如何享受。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菩提心的确不容易,但不管怎样,越是不容易,我们越是要小心翼翼地照看菩提心,就像保护一棵幼小的嫩芽。如果照顾得好,没有受到什么损害,菩提心的苗芽逐渐成长、强大之后,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它的威力,无论自己修法也好,还是帮助众生也好,都会有一种不共的能力。 最需要注意就是刚刚受持菩提心、准备生起菩提心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尽量多结交善友,尤其是对修大乘妙法有兴趣的善友。虽然都是佛弟子,但是如果对方对大乘道、菩萨道没有兴趣而且有看法的话,在显现上我们都要暂时远离,因为与他们接触有可能伤害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幼芽。对于那些有菩提心、或者对菩提心有兴趣的人,应多去探讨、多去交流。还要多学佛法、多祈祷上师三宝,通过很多策略保护相续中的菩提心。菩提心得到了精心培育,才能慢慢成长、壮大。这就是我们学习菩萨心最初之时,尤其要、必须要、特别要小心注意的地方。这段时间平安度过之后,我们的菩提心比较堪能时,就要尽量去做利益众生的事。 〖能将一切众生带到解脱城享受功德宝珠的唯一商主就是无与伦比的佛陀。〗能够把一切众生完全带入解脱的大城,享受种种功德宝珠即如意宝所带来的种种利益的唯一商主——就是无与伦比的佛陀。 〖佛智周遍所知万法除此之外其他众生无法衡量。〗此处讲佛陀的殊胜性,佛陀通过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对一切万法完全了知、通达,除佛之外其他的众生无法衡量。此处以佛为标准,以佛为正量。 〖佛陀以无量的智慧认真全面观察诸法时,彻底照见此菩提心最为难得,功德巨大,弥足珍贵。〗佛陀以众生无法衡量的无量智慧,非常认真全面考察了一切诸法的实相,彻底照见菩提心最为难得。虽然如意宝难得、珍贵,功德也很大,但它只能成办世间利益,遣除身体的疾病、贫穷,黑暗等,出世间的利益它就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所以祈祷如意宝让自己生起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证悟空性,这方面它是无能为力的。两者相较,实际上菩提心的难得、珍贵、功德远远超胜了如意宝,这方面我们要知道。 〖《华严经》中云:“诸宝之中如意宝堪为宝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见法界对境,诸人天与诸声闻缘觉之有漏无漏善根皆不及发菩提心如意宝王之价。〗 《华严经》是这样讲的:一切珠宝中如意宝堪为宝王。现在只有龙王和天界的天人拥有如意宝,人间当中没有如意宝,即便有也没办法发挥如意宝的效用,因为众生的福报逐渐减弱、不堪能,没办法显现如意宝的殊胜价值。而在远古劫初的时候,众生福报具足,人间出现过如意宝,祈祷如意宝可以降下粮食雨、珍宝雨,这在很多经论都有记载。现在整个世间无法找到真正的如意宝。 “同理,三世当中,佛陀遍知的智慧照见法界对境”,同样道理,在所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遍知佛陀的智慧照见一切法界对境,“诸人天与诸声闻、缘觉,有漏无漏善根皆不及发菩提心如意宝王之价。”人天的有漏善根、声闻缘觉的无漏善根都不及菩提心如意宝的价值。虽然有漏无漏善根也有价值,但远远比不上菩提心的价值。有些声闻缘觉已经到了无学位,但无学位仍不抵菩提心的价值,如果想进一步求取佛果,还要重新发起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最后才可以成佛。菩提心的本体是缘殊胜的佛果、缘一切众生的,这种殊胜性当然任何珠宝不能比。 因此想〖要远离痛苦的所有众生理当坚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做一个大乘修行者,就是想要一切众生都远离痛苦,想要让所有的众生远离痛苦,就一定要受持菩提心。菩提心能够完全改变我们的心相续,把我们现在非常狭隘的心相续扩展到无边广阔。现在我们的心相续所缘取的、想让他们离苦得乐的众生范围非常有限,自己亲朋好友,或者对自己好、有恩的人,我们就愿他们离开痛苦,但还有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从来也没想过要去帮助他们,从未进入我们想帮助的视野。如果我们认真想修菩提心,就要认真审视一下菩提心所利益的范围有多大。稍作观察我们就会非常吃惊,这个范围简直没法衡量:所有一切众生。只要是我们想得到的、有心识的一切众生,都是菩提心所饶益的对象。所以如果真正能够修持菩提心的话,从这开始,比较狭隘的心胸就会因由菩提心的修持而逐渐扩展。菩提心的心胸非常宽广,现在我们的心胸很狭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修菩提心,心胸就会宽广起来,在如此广大的心胸中,任何事情都可以包容、忍耐。所以如果我们有了非常宽阔的心胸,在度化众生的时候遇到一点违缘、一点小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些都不算什么真实的痛苦。如佛在因地修持菩提心的那些公案影响和感动了我们,同样我们如果去修持菩提心,心胸逐渐变得广阔,也能够迅速圆满福德、智慧资粮,最后在广阔的心胸中成就殊胜的佛果,就能真实利益众生。此处教导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受持菩提心。 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 这个妙树就是指如意树,通过如意宝树的比喻,说明果实不穷尽,不但不穷尽反而蒸蒸日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此处把芭蕉树和如意树做一个对比:一个是生果之后很快就干了,果实穷尽了;另一个是生果之后再再的生果;芭蕉树的善根就像世间的普通善根,如意树的善根就像菩提心的善根,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深入了知菩提心、接近菩提心,我们就会喜欢菩提心,因为菩提心能够带来的利益功德,绝对远远超胜其他任何一个法门给我们带来的功德受用,我们要好好观察学习菩提心的种种教证。 “其余善行如芭蕉”:所谓的“其余善行”是指什么呢?就是一般的世间善法,称为随福德分善根,它是跟随福德分的一种善根,如修持不杀生、不偷盗等是一种善根,这些善根因为没有出离心摄受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成为解脱的因,它只能成为世间福德的一个支分,所以叫做随福德分。就是说,不管是放生、顶礼,还是做一些其他的善业,如果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等摄受,这种善根就称之为随福德分的善根。这种善根即便做了很多,它的利益只能够让众生在后世感受人天的安乐;还有一类是随解脱分的善根,随解脱分善根也有大乘和小乘之分。此处指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它有出离心摄持,修善法不是为了得到人天的快乐,而是为了得到出离三界轮回的解脱,它的意乐如此。一切善法的成熟全靠意乐,意乐想要让善根成熟在解脱方面,善根就能在解脱方面成熟,这种善根称之为随解脱分的善根。当然这是从它大的方面讲,除了出离心之外,解脱还需要有无我空性的摄受。 这些随福德分和小乘的随解脱分的善根,犹如芭蕉树一样,“果实生已终枯槁”。关于芭蕉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芭蕉树生一次果之后就自然穷尽;另一种观点是芭蕉树也可以连续生果。但不管是生一次就穷尽,还是连续生几次,绝对不是永远不尽的生果,生长周期毕竟有限,芭蕉树的寿命到了尽头自然会穷尽。所以也许它在几年、几十年当中每年都可以结果,但是绝对不可能永远不停地结果,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有些善法成熟一次之后就永远没有了,而有些人可以在几世中连续不断感受同一善果成熟的殊胜快乐。不管是一世也好,几世也好,反正最后都会穷尽——“果实生已终枯槁”,所以这种善行所结的善果最后也会消亡。为什么世间的善行不可靠呢?因为它的作意、心量有限,所以得到的善果也是有限的。为什么佛法中不鼓励修行者发心去得一些天界的受用,得一些人间富豪的果,就因为它的引业是有穷尽的,引业一旦穷尽,它的果就会穷尽,这是世间的福善。出世间的福善,如小乘的目标定为出离三界,它的善根就是为了得到出离三界的阿罗汉果,所以这种善根引导相续到达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之后就终止了,善根在此用尽,不会再再生长。如果后面想修大乘,从定中出来之后要重新发起菩提心的善根,那是另外一个阶段的事情了。但是在这个阶段,走到无余涅槃这个位置时,所有的善根已经穷尽,所以说“其余善根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为了度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誓成佛的菩提心也像一棵树一样,这棵树就如天界的如意树,如意妙树是恒生果的,它不会阶段性的没有了,树上一直不断生果,生了之后又生,源源不断产生殊妙的果实。菩提心这种善行也同样有这个显著特点,就是再再的生果,生果之后非但不穷尽反而越来越蒸蒸日上,这就是菩提心妙树生果的殊胜功用。 比如现在我们是一介凡夫,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去放生、听课或者顶礼,心态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有这种发心的话,从现在到成佛之间,不管中间流转多少世,如果没有遇到违品——很大的嗔恨心等等,这个善根在每一世中都会成熟很多殊胜的妙果,乃至于在成佛之间都不会穷尽,我们想想其中有多少生世啊。发了菩提心之后,善果永远不会穷尽——“非但不尽反增茂”,反而再再增上,这就是菩提心的殊胜作用。 我们通过对比就知道了:如果我们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一份善行,只是世间心的摄持、小乘心的摄持,我们能够得到的善果很少;如果我们做善法时能够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这个小小善根,那么这个小善根就成了如意妙树一样,乃至成佛它的果还不会穷尽,生生世世中都会感受到这种殊妙的果。所以发了菩提心之后,引来的福德的确是非常深厚的。 为什么说佛的福德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个例子看,一个小小的善根被菩提心摄持了,它就能够得到这么大的福德;而佛陀积累了多少念的菩提心得到了佛果,所以佛相续中的福德是没办法计算的。从这个方面讲,要任运地利益众生,必须要像佛那样具足无量善根、无穷的福德才可做到,这个善巧方便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我们想要累积像佛那样圆满的功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了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摄受,一念善根就可转变成无穷无尽。每一念都有菩提心摄受,每一念都会积累无量无尽的善根。其他的善法没有这个善巧方便,所以通过常规方式累积成佛的资粮永远没法圆满,但是只要有菩提心这种善巧方便,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圆满成佛的资粮,达到能够利益众生的殊胜功德。 我们分析这个原理:为什么其余的善行得果这么少,而菩提心的善行这么多呢?这完全是由心量大小来决定的。世间的善根局限于我执:只是为我得到快乐、我升官发财、我的朋友怎么样......范围很小,只在轮回中善趣的小圈子里得到善果。它的心量很小,所缘对境也很少,就几个人或者干脆为自己,局限在一种狭小的心态中,怎么可能得到无量的善根呢?不可能的。 声闻随解脱分的善根范围虽然是超越三界,本来超越三界范围很大,但是他只求自己一个人从三界获得解脱,所以这种心态对善行的增长造成了束缚,没办法让善根成为无穷。它的善根目标在哪里?就是出离轮回。善根随着目标、意乐去成熟,意乐一旦成办了,业的力量就用尽了,不会再变得无量无尽。 菩提心则不是如此,菩提心的范围、所缘是多大?——无穷无尽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想要度化这么多众生,现在我们心量有时还接受不了,但是换个角度想:就因为菩提心的所缘如此广大,它所缘的众生是无量的:缘一个众生发一个善心,会有一定的回报;如果是缘10个、缘100个、缘1000个,所缘的众生越来越多,回报的善根也会越来越多。所缘众生的数量无有穷尽的缘故----我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我愿所有的众生成就佛果,发心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的缘故,所以就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 菩提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缘众生,另一方面缘佛果,佛果也是无有穷尽的。所缘众生无穷无尽,所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善根;所缘佛果同样是无穷无尽的,谁能找到佛果的边际?在传记、公案当中,目犍连尊者有一次曾经想要去探测佛陀传法声音的边际,最后声闻神通用尽差点回不来,还没有找到佛陀法音的边际;还有一个阿罗汉想找佛所发光明的边际,也没找到。所以谁能衡量?佛果的边际、佛陀的功德法到哪里为止?根本无法衡量。我们想得到无有穷尽的功德、福德之佛果,就要“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这里面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缘众生,众生是无量无尽的,所以善根无量无尽;第二是缘佛果——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愿意成佛的话,所缘的佛果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它的善根也是没有穷尽的。比较之下,如果我们正确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获得这种超胜的功德。同样是一个善法,心态不一样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差别。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对菩提心的教授高度重视啊?一定要高度重视!所以同样是两个人,都在修善法、都在放生,一个人的心态是为自己,一个人的心态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都是几分钟把放生做完,但是所获得的功德就没办法比了,差距太大了。一天的差距是这样,一月的差距更大,一年的差距就更大了。像这样每年修持下去,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变成强者更强,没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弱者更弱。因为有了菩提心之后就是良性循环,福报越来越大,心量越来越宽,最后所获福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有无菩提心摄受所得的果完全不同。 还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和两大声闻弟子在最初发心的时候是三个小孩,当时三个小孩看到了一个佛和两个侍者走过来,一个小孩说:我们应该把璎珞供养给这些圣尊。他们就问你要供养谁?中间的小孩说:我要供养中间那位佛,我发愿最后变得和他一样,于是就把璎珞供养佛。旁边的两个小孩一个说我要变成左边那个,一个说我要变成右边那个,就把珠宝供养两位侍者。这个果报最终成熟的时候,发愿成佛的人很早成就了佛果,即是释迦牟尼佛,旁边两人还是凡夫,还得通过释迦牟尼佛给他们传法,才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差别就是这么大。所以说有菩提心摄持、没有菩提心摄持,成熟善果的速度完全没法比。我们不必畏惧这么多众生要度化,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巨大的,在后面学《精进品》等品时还要讲。菩萨道经由的痛苦都是非常微小的,只要咬牙坚持下去,一旦超越了这种境现,就可以达到究竟佛果无学阶段。 下面是注释:〖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后自然穷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我们要注意:有时我们没有发起菩提心、有时没有被菩提心摄持,或者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心态有所损伤,这些情况下相继中的菩提心可能会受影响。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就如芭蕉树一样,生果之后就不会再增长;而菩提心摄持的妙树在成熟果实的时候,恒常都会不断地结果,不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越来越增长。 〖《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则日益增长”。〗此处对文殊菩萨讲,世间各种各样的树以地、水、火、风四大摄持之后就能增长。同样道理,善根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就会再再增长、非常迅速。我们培植善根要抓住核心,如果把关要抓住了,虽然表面上只是一个小善根,但实际上,它的果报、福德的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此处是通过护送者比喻说明能够解脱罪业。实际上每个人从无始以来,都犯了很多重罪、轻罪、自性罪、佛制罪,这些罪业存留在我们的相续中还没有成熟。第一,种子已经有了;第二,还没有通过受报等方式成熟。我们就得到结论:知道这些果报一定会成熟,但什么时候成熟非常难以预料,一旦成熟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受。 这些罪业之果,有时通过外在的地震、水灾、火山爆发、或者风灾等等灾难成熟,有时通过内在的严重疾病如癌症、肿瘤或其他重病成熟,有时候遇到战争......这些都是没有人愿意遇到的。所以罪业成熟之后,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显现。谁愿意承受?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受。然而不愿意承受只是我们的想法。如前分析:罪业种子已在我们相续中,果报还没有成熟,一定会成熟。我们是坐在这个地方等它成熟呢,还是主动找机会在它成熟之前改变它?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肯定会选择在成熟之前把它消灭掉。这么多忏罪的方式、这么多解脱罪业的方式,实际上能够最有效、最快速清净罪业的——就是菩提心。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这两句是比喻: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本来要被绳之以法,但是如果有一个强势的伴侣,通过这个勇士(武功高强、胆识过人可叫勇士,更广义的勇士指有能力的人)的护送、帮助,可以从大的怖畏、惩罚中解脱,这是从比喻的方面讲。 从意义方面讲:“如人虽犯极重罪,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这三句是从它的意义上讲,“然依勇士得除畏”,第二句是从比喻上讲。就犹如弱者依靠勇士可以顺利通过危险之处一样,这个犯了极其严重罪业的人,如果遇到了一个能够让他迅速解脱重罪的方式,“畏罪之人何不依”——畏惧罪业成熟的人为何不依靠呢?那么这是什么?就是犹如勇士一样的菩提心。 如果菩提心能够迅速帮我们解脱恶业,畏罪的人一定是愿意依靠这种殊胜菩提心的。原因如前分析:这么重的罪业我们都犯过啊,让其成熟的话,我们是无法承受的,前面所说还只是世间中如病重等痛苦。更重的痛苦是堕到恶趣中:堕入无间地狱、热地狱、寒地狱,堕入恶鬼、旁生,堕到任何一处我们都没办法承受那种痛苦。所以我们不能等它成熟,一定要忏悔。尤其现在学佛有了因果观念,知道因果不虚之后,我们尤其想要解脱重罪。这么多方法中真正有效、非常迅速、像勇士一样能够稳稳当当帮我们解脱罪业的就是菩提心。有一个法能够帮助我们迅速解脱,为什么不去依靠呢?一定可以依靠。这个法是什么法呢?这个法就是菩提心。所以当我们修持菩提心时,就可以从这样的罪业中获得解脱。 所有严重的罪业都是由自利心引发的,而菩提心是打破自利、唯求利他的心态,所以这种利他的心态可以从根本上瓦解自利心的基础,自利心的基础一旦瓦解,罪业失去了依靠处,很快就会解脱。缘一切众生能够解脱的菩提心,其功德、力量、威力非同一般,远远超过以自私自利心去忏罪的方式无数倍。 〖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然而就像依靠一位护送者的勇士能够摆脱怨敌的严重威胁一样,对于顷刻间就能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的人们为什么不依靠呢?理应依靠。〗“危害三宝”就是偷三宝物或者损害三宝,例如文革的时候砸了很多佛像、烧佛经、迫害僧人,都是属于危害三宝罪;还有很多不堪设想的罪业:五无间罪、杀生、偷盗等等,即使造了这么多的罪,然而“就像依靠护送者的勇士能够摆脱怨敌”一样,比如一个人带了很多钱,想到其他地方做生意,中间遇到一个非常危险的树林,里面可能有很多盗匪,如果这个时候能够依靠一个护送勇士,就能摆脱强盗的威胁,与此相同,“对于顷刻间就能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对罪业非常害怕的人们应该依靠它,“为什么不依靠呢?理应依靠。” 就如《大圆满前行》所讲到的匝哦之女公案:匝哦之女以前用脚踢了母亲的头,后来在海中翻船,逐渐到了地狱中。在地狱的时候,他的头被铁轮不停地旋转,感受了强烈的痛苦,这时他想到: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用脚踢过母亲头的罪人正在受这个果报,愿他们所有的痛苦我一个人承担,愿他们都离开这种痛苦。他发起了这一念利他心当下解脱,即刻升到天界中感受安乐。所以就是顷刻间发了一念利他心,严格意义上还不是那么圆满的菩提心,就马上让他脱离了异熟重罪。 又如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修12年,未能见到本尊弥勒菩萨,后来也是通过一念大悲心,净除了以前的罪障,这才见到弥勒菩萨的尊颜,有很多很多公案。所以现在我们经常对众生发起菩提心、通过菩提心去忏罪,也能很快从罪业中解脱。 〖《无尽慧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惧诸怨敌,同理,依真实菩提心勇士之菩萨不畏一切罪行怨敌。”〗在《无尽慧经》中讲如同依靠勇士可以不畏怨敌,同样道理,如依靠真实菩提心勇士的菩萨,也不畏惧一切罪行怨敌。因为通过菩提心,很快就可把一切罪业消灭。对于我们来讲,相当于指出了一种尽快忏罪的殊胜所依。在忏罪中讲四对治力的时候,菩提心的修法,既是所依对治力,又是现行对治力,在所依对治力当中有菩提心、在真正现行对治的时候也有菩提心。华智仁波切讲道:如果有了菩提心和空性慧这两种修法,再重的罪业都可以清净,如果不具足菩提心、空性慧,即便是有了四对治力都不能够完全清净,所以菩提心在忏罪当中的力量非常大。 还有我们以前学习过《百业经》,里面有很多小乘行者的公案,他们在世时造了一些罪业:就是对一位圣者阿罗汉说了一句恶口,还不是危害三宝、五无间罪等特别大的罪业,而且马上当场很恐惧地忏悔了,虽然忏悔了,但是罪业未能清净,虽没堕地狱,结果还是堕到狗、猿猴等旁生道。这么强烈地去忏悔都没有彻底清净,这里面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不具有大乘当中所讲的菩提心、空性见,这种殊胜的因缘不具足。所以虽然当时马上忏悔了,还是很难清净。我们翻开《百业经》到处都是此类公案。所以小乘当中忏悔的法,不是说不好,只是不圆满。如果有大乘菩提心这种法,忏悔的时候依靠这样的法来忏悔,不要说前面所讲这些相对比较小的罪业,就是五无间罪、破根本戒的罪业通过菩提心的威力全部都可以清净,它的力量非常巨大。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