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神通,或者超自然力量?(堪珠仁波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神通,或者超自然力量?(堪珠仁波切)

 

  第266期明觉 堪珠仁波切开示 王均烺笔录 丹增桑默润校

  教授佛法先要在修习上有极高成就,我还在学习之中,谨借此向大家解释和分享经验。分享,很重要,透过分享,我们会更关心,更理解,这其实比听课更有益。

  许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降世。佛陀是怎样的?他像我们一样,是一个人。佛陀为了我们、为了受苦的众生而来,这是他的超凡之处。佛陀出世大约在2500多年前,那时印度有许多宗教,而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有很大争论,不少外道挑战佛教教义。即使佛教内部也有不同意见,特别是佛陀入灭后,部派之间争执甚至对立;后来还有对大乘佛教的争论等。这些听来仿如故事,却能帮助我们了解佛陀在世时和涅槃后的情况,从而更形象地了解佛法,破除误区,生起敬信。我们必须明白,学佛,并非遇上困难才去祈请加持,多懂一点佛教故事和历史,将更清楚和坚定自己的信仰。

  为什么说佛陀只是一个人呢?他当然是一个人了,这点该要清楚认识──对上师也要清楚认识──然后才决定相信。佛陀是觉醒了的人,这是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其实佛陀来这个世界前已成佛,而佛是圆满的,不像我们在轮回中受苦。因为众生受苦,佛陀才来这个世间,分享佛法和示现成佛。在藏历中,佛陀成道的日子是六月十五日,这天也是佛陀的出生日和涅槃日。佛陀入灭说明了色身是无常的──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不是成了佛便是「常」的吗?为什么还是「无常」的?佛陀有很大的能力,但他以人的身份来到这世间,要示现无常,自然要与人一样经历死亡:像你我,出生后,便步向死亡。

  佛经里有个故事:有一名妇人因为爱儿去世了,她去求佛陀,希望佛陀能令她的儿子复活。佛陀着她找一户从没有人过身的人家,向他们索取一些芥子,那便有办法了;于是妇人到处去找,从早到晚问了很多人家,弄得筋疲力竭,却发现没有一户人家是未经历亲人离世的,于是便明白到死亡其实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故事主要是说明无常的道理,人其实在出世的一刻,便决定了要经历死亡。

  佛陀初转*轮时说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是指我们所受的痛苦;「集」即痛苦的成因;「灭」是痛苦的止息;最后的「道」是止息苦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在苦中生活,由出生到死亡,每天面对不同的痛苦;其实多经历苦其实更能明白人生,思惟苦谛对自己很有帮助。我们凡夫的思想很散乱,像电影画面般变来变去,就如电影《铁达尼号》:一开始是一名老婆婆──年华老去的鲁思,由她的回忆展开故事,一幕幕影像,一个场景换一个场景──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瞬间万变,控制不了。明明在思考一件事,妄念一来,便跟着妄念走,忘却原来做什么。又好像我们看书时──现代通讯发达嘛──如果忽然收到朋友来电,便丢下书不看了。我们的心念就是如此。

  刚才说思惟苦谛很重要,但如果目光只放在自己身上,便有点短视了。人们祈请时,往往只想着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有什么困难,我需要什么……等等,这个「我」放得很大。我们需要做的,应是多想想其他人,不只是人,还有很多众生,都在受苦:每天要面对不同的问题,一样要吃的、用的,一样会苦、会病,而且都有自己的心愿。人类比起其他动物是很特别的,同样是动物,但我们聪明得多,想要的东西容易攫取,因而把动物视为他者、次者。但应知,我在受苦时,其他众生也在受苦。我们要做的,就是多想及其他众生,这亦是修习时念「四无量心」的原因。「四无量心」包括祝愿所有众生具足福乐、远离痛苦,扼要而言,就是真挚地、发自内心地,不只祝愿自己,也祝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当你这样做时,你亦是祝福自己,因为你就是众生之一,就在其中。否则的话,佛法也不能怎么样,并没有什么广大神通可言。

  佛法是永恒的、可靠的;佛法是动的,可看到、感觉到的。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自己行动,要运用它。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学了的佛法运用于生活当中。譬如我们用新的智能电话时,并不光着眼产品外形是否好看,以及,如果不放入SIM卡也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能使用它。又例如佛像,造得再好、再美丽,不用它来修习,也没益处。现代科技发展得很好,我们需要认识和学习应用之,对佛法也是一样。

  佛法现在发展势头蛮好,但千万不要在闻法后只是「感觉良好」,也不要只会说佛像如何如何庄严──不应停留在这个层面,要好好地思惟佛陀所说的道理,并应用在生活中。现在佛法传到很多不同的地方,愈来愈多人想进入佛门。学佛,为自己,也为他人,这是永没有尽头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佛的路上,路很滑,我们很容易滑倒!这是说,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做错事,如误解或伤害他人等,造下不少恶业。有时,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当其他人说那人坏话时,我们便会非常高兴,即使没宣之于口,也会暗自高兴。对一个学佛的凡夫而言,这是很常有的。但不善业造作了,便要好好地反思,明白自己的过错,并要改变自己,积累资粮。如果福报不足,很难学佛,所以要多实践,言行正确,造善业,生活中要有佛法。

  学佛不是一味唱诵,人们如果每天能用上一小时来专心修习,那已很不错。佛法的修习并不限于唱诵,亦不是坐着才叫修行──像一尊佛像般坐着,心里却满是炽火,那不叫学佛,那只是摆样子,像个塑像而已!有些人坐禅,表面看好像修为很高,但也许心中正在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呢?就是认为能这样久坐很了不起,想向别人表演。学佛不要这样,重要的是改变自心,就像刚才说现代科技是用的,不是看的。有些人不懂佛法是因为资粮不足;学佛之人,看见别人需要帮助时,便应施以援手,多种善因,积累资粮。

  举例说,在一班学生中,总有一些是表现较突出的,但在考试时,这些学生不见得一定考得最好,可能会失手,例如在考试时突然忘记了所学的。学佛也是一样,平时用心学习似乎学得不错,到面对生活难题时,却往往把佛法抛到九宵云外。这其实是因为积累的资粮不足。

  改变自心是相当重要的,这亦是学习佛法的主要目的。虽然我们只是凡夫,但也能把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力量开发、培养,流露出来。那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转变内心的能力,净化自心。当其他人看见你学佛后转变了很多,自然能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议,这就是佛法的超脱不凡、超自然力量!

  通过佛法的修习,可以成就,通达最终的目标(证悟)。但并非像现在很多人那样去赶灌顶或口传,而是应在受法后好好的修习,改变自己的内心。现在不少人接受灌顶后便到处炫耀,以为了不起,那其实是不对的。真正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心,不是表演给人看。有些上师有很大能力,也不会表现出来;其中一个原因是避免有些人看到了会感到愤怒或嫉妒。因为那些人会认为:我也是每天练习,为什么得不到感应?没有成就?他们也许没说什么,甚至带着笑脸,但心里其实不是味儿。或者有些人会感到失望,因为自己也受了同样的灌顶,为什么修法时没有一样的感觉?有些人甚至会因此退心。所以把自己的修行到处炫耀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但对自己没有帮助,甚至会伤害了他人,令人退心。如果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得到佛法那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观察那人在遇上困难时的反应,或他在生命受到威胁时、面临死亡时的反应,就能洞悉其真正的修为。

  学佛重视「闻、思、修」。我们首先要保持对学习佛法的信心,相信因果;继而要多闻广学,并去思考;即使在禅修时,也可以思惟所学的佛法。佛学中所谓prajñā(Wisdom),就是要推敲思惟,闻法而思惟从而生智慧。「闻、思、修」是佛法中的明灯,如果我们常常这样做,能令自心产生力量,虽然这种力量不能、不应表演给别人看,但对自己却很有益──这是你的力量,内在的力量!

  刚才所说的修行方法很简单,如果你想要复杂一点的,可以看看这些唐卡,仔细思惟:有些本尊是开眼的,有些是闭目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但我们不需要把这些全部明白了才能成佛;想成佛,端赖超乎常人的慈悲心:爱其他人,而且不限于一个众生,要去慈爱所有的众生,由心到心!即使有人要杀你,你也不能对那人失去慈悲心,要有这样的大慈大悲!只要我们对那人生气,要对抗,便已经输了──不只是对方有更强的武器打赢你,更因为保持慈悲心的承诺已打破了。如果我们想办法伤害对方,可能获得暂时的胜利,但对方可能会报复,这样没有止境,我们永不可能「胜利」。如果我们能对伤害自己的人保持慈悲心,这才是胜了最难的仗!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好好地关心自己,爱惜自己的生命;修习,先由善待自己开始。现代人的生活步伐十分匆忙,每天要为工作、学业等忙碌,能用作修习的时间不多,这是常情;但我们依然要保持每天修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提升、改善自己,积集资粮,渐渐进步。踏实的修行,没有人可拿走你的成果,可动摇你的信心,这才是永恒的。即使到了退休,有些人退休后没什么事要做,但内心依然有不少忧虑及痛苦,即使想去学佛也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身体状况也会障碍他们学佛,有些老人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比起他们,我们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我们还算年轻。如果趁年轻肯好好地修习,那么即使到年老的时候,亦有能力继续修学佛法,这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能力。

  我们现在能学习佛法是很幸运的,有机会闻法,与人分享。以前有很多伟大的修行人、学者、上师等,他们留下很多著作及修行方法,利益后世,我们从中便可看到佛法的精神,是为利益众生,是为他人设想,而不是炫耀,更不要只顾自己。

  我上面说的一番话没有总结,好像是树枝的枝干一样,没有描画出主干,由你们自己好好思惟、把握;如果我把总结都说出来,你们便没有思考空间了。学习佛法是很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心,并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上有不少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有些人会因此感到混乱,甚至感到头痛,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修自己的心。刚开始学佛时,信心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学习修心才是;因为在刚开始时,对佛法的信心并不坚固,如果向佛菩萨祈请后能实现愿望,对佛法便能保持信心,但反之,便往往产生怀疑了。所以在刚开始时,并不是不停叫自己相信;如果虚心学习,即使只是见到一个字,也能回想起学过的佛法,加以思惟,便不易生疑和迷失。最基本的起步就是认识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乃至什么是皈依、四无量心等。真正奉行三宝的教导,由正见而生正信,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佛教三宝:

  BUDDHA(佛)──佛是医生,救度我们;

  DHARMA(法)──佛法,教会我们改变自心;

  SANGA(僧) ──解脱烦恼,成就智慧,同到彼岸!

  丹增嘉称·堪珠仁波切简介

  生于印度南方卡纳塔克邦西藏人小区,八岁时认证为前西藏甘丹寺绛孜扎仓(北顶经学院)住持、格鲁派高僧堪苏洛桑金巴仁波切(His Eminence Khensur Lobsang Jinpa Rinpoche)之转世。2009年获藏传佛教「格西」学位。通达佛教五部大论(因明、般若、中观、戒律、阿毗达磨),对中观及宗喀巴大师论著尤有深入研究。曾圆满修习金刚空行灌顶(Le-rung),包括按传统完成四次密法闭关,以及传承白文殊、大威德金刚、玛哈嘎利和空行母之修习等。现任印度甘丹寺嘉绒康村(僧舍)住持。

 
 
 
前五篇文章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1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2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5课

 

后五篇文章

三昧耶--永远的戒誓(堪珠仁波切开示)

慈悲(堪珠仁波切)

王孺童:佛学启蒙 单元二 佛理 第廿四课 修福与修慧

王孺童:佛学启蒙 单元二 佛理 第廿三课 佛教徒的三种

王孺童:佛学启蒙 单元二 佛理 第廿二课 修习六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