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三昧耶--永远的戒誓(堪珠仁波切开示) |
 
三昧耶--永远的戒誓(堪珠仁波切开示)
第267期明觉 文:堪珠仁波切开示 王均烺笔录 丹增桑默润 我们何其幸运,今时今日有机会闻法。关于闻法,动机相当重要。闻法的动机可以各种各样,其中一种是要听听佛学,增加知识;另一种是希望有所得着,把佛法用在生活上。后者的动机比前者好,因为那怕不能完全明白,甚至仅听懂其中一两句,但只要能用在生活上,便很有意义。如果纯粹听听而不去实践,反而帮助不大,等如白听了。只有把佛法结合生活,用佛法帮助自己,乃至与人分享,改变人的心灵和行为,才能缔造美好的人生和社会,这比知识的授受更具意义。 佛法根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这么多年后我们还有这法缘,应好好珍惜,按着佛法来走我们的人生。有些人根本无缘学佛,不懂佛法,这很可惜。有些人却是闻而不修,甚至以炫耀知识为目的,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历代祖师大德留下那么多珍贵法门,他们也是按着佛法而走上清净大道,以佛法来培养自己,利益他人,最终得到成就。就好像造一个轮子,你先要对它有认识才能设计和把它造出来,但目的是为了用得着;我们学佛也需要行持,就像造轮子要能用得着一样。 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并重 追求佛法,要注意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同样重要的。人生路上总会遇上种种困难,如果平时不好好修习,遇上逆境时便会迷失,不知道怎么办。我们总有遇上障碍的时候,佛法智慧帮助我们调伏烦恼,解决困难,而一件事情成败得失则要看因缘,所以要按着佛法行持,多积聚福德,多种下影响事情结果的助缘(条件)。 即是说平时便要多做善业,积集善缘;方法很多,如去庙宇或一些佛法中心供养三宝、做慈善功德,按师父教导来修法,参加法会等等,都可除障积福。借着修习福德和智慧,可缔造好的因缘,改变现状。有些人不知道闻、思、修同样重要,福德与智慧不够,当遇上人生的阴霾时便很难挺过来。就如一些学者,平时视佛法为学问知识,到自己人生路上遭逢波折时,就变成「行人止步」了! 佛陀在世时,人们根本不会怀疑业力、轮回、三世因果等的说法。现代人学佛则信心很重要,尤其在积集福德与智慧资粮时,要对三宝、菩萨行及对我们自己(能生起菩提心、能成佛)有信心,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对于初学者,看到浩瀚的佛经典藏,有些文字又很艰涩,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学归学,却不知怎样结合生活,因而感到迷惘甚至生起退心。况且人都有习性,有时很难控制自己,会找借口躲懒。然而,如果有良好学习动机,又累积足够的福德和智能资粮,便能更有信心、顺利地学佛了。 上面说的是关于学佛应有的动机和学习原则,可说是修行的热身。学佛修行是为了帮助自己和别人,这是最基本的。现在有些人学佛却只是追捧出名的人和题目,而非真正为了实修,总不肯在思想上、行为上做工夫,这很不应该。 三昧耶戒 今天说的主题是「三昧耶戒」,要讲解三昧耶戒很容易,但要保持三昧耶戒却不是那么简单了。三昧耶是梵文Samaya之音译,在藏文中叫Damtsik,是共有、联系的意思,这是指上师和弟子之间殊胜的联系。 现在有很多大师、喇嘛、大德降生此世间,向众生弘法,其佛法是根源自释迦牟尼佛而一直传下来的。他们都希望众生的心能改变,希望众生能得到佛法的好处。现在有些人学佛,却只视之为一种知识,不重视发心和生活行持,甚至反过来,学一套,做是另一套。其实道理和方法都在经典上教了,但他们却白白错过。 把佛法用在生活上,简单而言就是要实践止恶行善、自利利他,就算不能做到,至少也不要伤害众生。现在有很多师父为大众说法,他们所说的佛法没有问题,但如果作为弟子闻法后不好好地实践,放下经书后又去造恶业,那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弟子一定要跟从上师所教而行持。新弟子习气尤其重,当见到不合己意时,很易随便批评上师,并生退心,由此造下不善业。弟子最初十分尊敬上师,但可能后来见到上师做了一些他认为不妥的行为,却不好好查清楚真相,便到处说师父的坏话,胡乱批评,那便会造作了恶业。 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及密乘,又可分为显教和密教。我们现在读的佛经便是显教,而一些秘密灌顶则属于密教的范围。在依止(藏传佛教)上师前,我们要查清楚师父在显密方面是否具足资格,例如他有没有如法地完成大闭关,而不是一见他是属于某个传承的便马上去依止。弟子需要知道师父在显密方面都有成就,从而生起信心,然后才去依止。因为一旦依止上师,就立下三昧耶戒,即弟子与上师建立了联系,而这联系是生生世世的,永不反悔,故首先需要生起极大信心。密教一向有个讲法,就是破了三昧耶戒是要下地狱的,所以在建立三昧耶戒前要好好地检查,清楚了解上师是否有足够资格,从而生起很强的信心,之后才去建立师徒关系或灌顶受法。 除了弟子要对上师敬信外,上师亦有责任去认识和了解弟子,要知道弟子是否已对自己生起了很强的信心,然后才建立师徒关系。不然的话,即使弟子只是产生一点怀疑,也破了戒。弟子破了戒誓,不用再做什么便已失去了皈依处,这是自动产生的后果。 密乘的梵文是Tantric,tan的意思是绑系,tric是关于说话,指承诺、教导等,即是基于佛法的传承教导而建立的联系。三昧耶戒是密乘特有的一个很重的承诺,一个永远的承诺!如果弟子破了三昧耶戒,不只是弟子有不好的后果,其上师也会因为建立了一个不良的联系而导致不好的后果。所以上师收弟子也要很谨慎,包括传授灌顶。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说法,希望人们闻法后会去思考,然后去修习。现在我们也要注意闻、思、修。其实即使是听法,弟子和师父也建立了三昧耶戒,一种联系,但这种三昧耶戒并不如之前所说的那么严重,有别于大灌顶或密法所建立的三昧耶戒。 对于在大灌顶法会所建立的三昧耶戒,我们就要相当注意了。这种法会往往有很多人来参加,而上师在传法时,需要先向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只是慕名而来的一些人,清楚说明传法便会建立三昧耶戒,而这种密戒是他们要生生世世永远遵守的;如果在场的任何人将无法奉行,便请他们离开,不要受法。另一方面,上师亦要了解弟子是否具有资格,包括他对上师是否有大信心,以及是否有适合条件修这个法。因为这些法是历代上师一直传下来的,历代的修行人都是向着同样的方向及用同样的方法而修行,如果上师发现弟子不适合修某个法,就不会传给他。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和弟子之间的戒誓是很重的,这是一种重大誓言和严谨戒律──只有一种,没有任意选择余地的。学习佛法可多闻广学,但拜上师却不能随便,那是影响永远的重大决定。其实也不只是藏传佛教,在其他派别中,师父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既然信心具足,毫无怀疑,就应好好按照师父教导如实修习。 三昧耶戒可从很多不同的方面去阐述,如果有兴趣,这些可以在日后再慢慢解释,很难在一日之内把这些全部说明,刚才所说的只是重点。在拜上师后,他便是一个永远的上师,不论上师的修行成就是进步了或是退步了,即使见他做错了,我们都要尊敬上师。所以在决定皈依上师或接受灌顶时,先要肯定自己是否能做到这样才好。其实不只是我这样说,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喇嘛都是这样说,这是深具意义的。 做或不做一件事都由我们自己决定。但我们的六根对外境的反应很快,对境生起感受所需的时间比一秒还要短,所以要小心身口意所造的业,不要造下恶业;特别对于三昧耶戒,必须要小心看待。因为如果我们说上师坏话,或只是生疑,便已破了戒,则不只是弟子受影响,上师及上师的上师等等亦全都受影响,整个传承都会受影响。这亦是Tantric的意思,即这个联系是两边的。所以破三昧耶戒对弟子及师父双方也有坏影响。 如果弟子在不知道灌顶会建立三昧耶戒的情况下接受了灌顶,之后因而没有遵守戒誓,我也不知道这会有什么后果,因为佛经上没有说明。但如在灌顶前上师已清楚地说明灌顶后弟子需要遵守三昧耶戒,而弟子依然决定接受灌顶,那么弟子便一定要遵守戒誓了。其实如果弟子真的对上师生起了信心,清楚三昧耶戒是什么,那么遵守戒誓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现在有很多转世者在世间弘法。在以前,我们只要对他们有信心,便可跟随他们修学,但现在的时世则要很小心,因为有太多不同的转世者冒出来了,必需要好好地检视清楚。现在有很多转生再来的第三、四世,甚至是第十世的转世者,他在过去生可能在修行方面很有成就,亦很有名气,但在今生他还是不是和上一生一样那么有成就呢?是不是具足显密资格呢?你还是不是有信心永远依止他作为自己的上师呢? 所以再三的说,不要胡乱参加灌顶,先要弄清楚这位师父在今生所做的事。如果审察之后对他仍然有信心,亦对自己保持三昧耶戒有信心,才好依止他或跟他学法。三昧耶戒是一个承诺,如果最初很有信心地建立了师徒关系,之后又到处诽谤的话,不止破了戒誓,那其实也造了谤僧的恶业,非同小可。 刚才说了三昧耶戒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要相当注意的,另一种是我们在平时听法时所建立的关系──此中也有因果,这也是三昧耶戒的一种,但不是一种重誓。好像我们现在聚集一起,大家很有因缘,并互相影响和提点,这是很好的。现代人这么忙,但你们依然来这里听法求法,彼此接触和分享,面对面的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因缘,已是一种特别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今天暂介绍这么多,如果你们有兴趣,日后可以一起再谈谈。 |